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构英国小说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的伦理路径--评霍兰德的《小说伦理学:晚期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叙事好客》
1
作者 陈后亮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6-170,共5页
蕾切尔·霍兰德的《小说伦理学:晚期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叙事好客》以列维纳斯的好客伦理学为研究视角,重点分析了几部英国晚期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在主题和形式上所表现出的向现代主义过渡的特征,试图从伦理批评的角度对这种转变做... 蕾切尔·霍兰德的《小说伦理学:晚期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叙事好客》以列维纳斯的好客伦理学为研究视角,重点分析了几部英国晚期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在主题和形式上所表现出的向现代主义过渡的特征,试图从伦理批评的角度对这种转变做出解释。霍兰德认为,随着英国社会在19世纪末陷入重重危机,以同情为基础的现实主义小说伦理观逐渐解体,并被现代主义的好客伦理观所取代。后者承认知识的限度,并尊重现实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小说伦理观产生了不同的叙事主题和形式,折射出作家在小说如何发挥伦理功能这个问题上的思考。本书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的伦理取向、以及小说的伦理责任等问题均有很好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兰德 小说伦理学 好客伦理 同情伦理 晚期维多利亚小说
原文传递
翻译学·译介学·译文学——三种研究模式与“译文学”研究的立场方法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向远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共8页
当代中国的翻译研究,因研究者的立场、宗旨、方法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研究范式。一是以语言转换为中心问题的"翻译学",二是立足于比较文化立场的"译介学",三是立足于文学与文本(译本)立场上的翻译文学研究,可称为... 当代中国的翻译研究,因研究者的立场、宗旨、方法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研究范式。一是以语言转换为中心问题的"翻译学",二是立足于比较文化立场的"译介学",三是立足于文学与文本(译本)立场上的翻译文学研究,可称为"译文学"。传统的翻译学是语言规范中心论、忠实中心论;译介学是比较文化论、媒介中心论、"创造性叛逆"论;而"译文学"则是比较文学论、译本中心论及译本批评中心论。"译文学"坚持以译本为本位的立场,强调译本的自性或本体价值,提炼出"迻译""释译""创译"三种翻译文学文本生成方法的概念,作为对"直译"、"意译"这一对旧概念的超越,同时也把三个概念作为译本批评的基本用语,使其分别对应于语言批评、文化批评、美学批评,并且提出"创造性叛逆"与"破坏性叛逆"两方面的价值判断。译本批评的最小单位是"翻译语",只有从翻译语的研究入手,"译文学"才能真正细致深入地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文学 翻译文学 文本批评 迻译 释译 创译 翻译语
下载PDF
从晚清到“五四”:传教士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蘖 被引量:15
3
作者 宋莉华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7-98,共12页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端于西方儿童文学的译介,西方来华传教士对此有筚路蓝缕之功。19世纪中叶以后,传教士加强了儿童读物的编译与出版,主要包括福音小说、作为儿童文学的寓言、世界各国经典童话,不仅内容使人耳目一新,其艺术手法也与中...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端于西方儿童文学的译介,西方来华传教士对此有筚路蓝缕之功。19世纪中叶以后,传教士加强了儿童读物的编译与出版,主要包括福音小说、作为儿童文学的寓言、世界各国经典童话,不仅内容使人耳目一新,其艺术手法也与中国传统文学迥异,对中国作家具有某种示范性和启示性,催生了中国现代儿童的萌发。在倡导儿童文学的同时,传教士也把西方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理念带进中国,对中国的儿童教育发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儿童文学
原文传递
汉学视角与中西比较文化方法论的建构——以于连为个案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耘华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53,共14页
弗朗索瓦·于连是近年在中欧学界均引起关注、但颇受争议的一位学者。本文依循他的入思路径,对他借助汉学视角所建构起来的中西比较文化方法论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文章对于连提出的一些独特概念,如"无关性"、&qu... 弗朗索瓦·于连是近年在中欧学界均引起关注、但颇受争议的一位学者。本文依循他的入思路径,对他借助汉学视角所建构起来的中西比较文化方法论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文章对于连提出的一些独特概念,如"无关性"、"面对面"、"迂回"、"未思"、"再范畴化"等一一加以诠释并作出整合的论述,又结合其著述,对其把"中国"视为西方的"未思"及主要蕴含进行了较为透彻的解析,最后指出,于连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虽然见解独特而深具启迪性,但是他在实现"迂回"的目标——借中国之"未思"来使西方"再范畴化"方面却反而少有建树,其中大有深意,值得中外学者倾心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视角 “无关性” “面对面” “迂回” “未思” “再范畴化” 比较文 化方法论
原文传递
远程阅读时代诗学对话的方法论建构 被引量:8
5
作者 刘耘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4-94,195,共12页
美籍意大利裔学者弗兰克·莫莱蒂(Franco Moretti)率先提出的“远程阅读”,是指借助“长时段”之内大量数据统计所显示的文学外部力量关系来阐发和说明文学之内部因素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原因。文章用这一概念来指称“后印刷品主导... 美籍意大利裔学者弗兰克·莫莱蒂(Franco Moretti)率先提出的“远程阅读”,是指借助“长时段”之内大量数据统计所显示的文学外部力量关系来阐发和说明文学之内部因素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原因。文章用这一概念来指称“后印刷品主导”时代的一种阅读方式。远程阅读时代之“数字人文”所展现的强大能量,势必对学术格局造成根本性的秩序重塑,学界理应对这一学术境况进行新的阅读伦理及其方法论层面的建构。文章以诗学为对象,借镜于保罗·利科、弗朗索瓦·朱利安等人的观点,尝试建构工作平台意义上的“精神性‘面对面’”,借此一方面克服框架式“诗学比较”所必然伴随的“非客观性”,另一方面也为未来诗学的生产和创造提供赖以孕育和滋养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阅读时代 后印刷品主导 数字人文 精神性“面对面” 诗学对话方法论
下载PDF
世界文学史写作的新范式及其相关理论问题
6
作者 刘洪涛 《中国比较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5,共14页
世界文学史写作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德国,发展至20世纪末,皆以西方文学为中心。而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文学格局的深刻变化,推动国际学术界世界文学史的写作范式在21世纪发生了巨变。对《剑桥世界文学史》《文学:世界史》《文学... 世界文学史写作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德国,发展至20世纪末,皆以西方文学为中心。而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文学格局的深刻变化,推动国际学术界世界文学史的写作范式在21世纪发生了巨变。对《剑桥世界文学史》《文学:世界史》《文学史:走向全球视野》这三种新世界文学史著作的研究表明,西方中心主义受到强烈质疑,经典名著不再构成其基本材料和载体,民族国家本位被打破,区域整合与跨区域文学交流、多系统与多中心、文学观念和文类的跨文化比较,成为跨文化的世界文学史写作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史 西方中心主义 《剑桥世界文学史》 《文学:世界史》 《文学史:走向全球视野》
原文传递
一个汉学概念的跨国因缘——“关联思维”的思想来源及生成语境初探 被引量:7
7
作者 刘耘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3-182,共10页
以"关联思维"来诠释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在西方学界已受到广泛认可,然而这个重要的汉学概念尚未引起汉语学界的充分关注,其思想源头及生成语境仍然晦昧不清。这个概念的直接源头主要是怀特海的机体-过程哲学,卫礼贤、荣格的... 以"关联思维"来诠释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在西方学界已受到广泛认可,然而这个重要的汉学概念尚未引起汉语学界的充分关注,其思想源头及生成语境仍然晦昧不清。这个概念的直接源头主要是怀特海的机体-过程哲学,卫礼贤、荣格的"个性化""共时性"以及葛兰言的"关联性"等观念。在特定时空下缔结的这一跨国因缘及其所孕育的思想结晶,兼蓄了中西内外之因,故而具有更为广泛的诠释适用性,但是跨国因缘的缔结,无疑包含了极其复杂的精神与文化心理上的过滤和选择,其转化和生成的深层机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思维 西方汉学 机体-过程哲学 个性化 共时性 关联性
下载PDF
新时代世界文学课程教学观念创新及其教材实践探索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洪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49-58,共10页
世界文学经典选本是大学中文专业外国文学类课程的重要参考教材,长期采用“东西二分”或“合二为一”的组织模式,其潜能和价值已经被挖掘殆尽。新编《世界文学作品选》以“同心圆”的世界文学观念指导经典的筛选和组织工作,它以地理单... 世界文学经典选本是大学中文专业外国文学类课程的重要参考教材,长期采用“东西二分”或“合二为一”的组织模式,其潜能和价值已经被挖掘殆尽。新编《世界文学作品选》以“同心圆”的世界文学观念指导经典的筛选和组织工作,它以地理单位的“洲”和“跨洲际”作为分册单位,以与中国文学、文化发生联系之先后强弱以及体现世界文学的整体结构和发展前景等因素,作为建构的标准和依据,展现了以中国文学为中心的世界文学建构。这一体系架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打破世界文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迷思,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话语体系,重塑世界文学经典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作品选》 世界文学 同心圆 外国文学教材 新时代
下载PDF
传教士汉文小说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 被引量:7
9
作者 宋莉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7-62,共6页
在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中,西方文化的强力介入是一个直接诱因和不可或缺的异质文化资源。西方来华传教士用中文撰写或译述了大量小说,意在宣教,却同时也将西方的文学及其文学技巧引入中国。这些作品呈现出中西调和的文学形态,对中国文化... 在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中,西方文化的强力介入是一个直接诱因和不可或缺的异质文化资源。西方来华传教士用中文撰写或译述了大量小说,意在宣教,却同时也将西方的文学及其文学技巧引入中国。这些作品呈现出中西调和的文学形态,对中国文化及章回小说的文学传统欲拒还迎,以中国文学形式阐释西方宗教。传教士汉文小说在现代白话文写作方面表现出了超前性和前瞻性,后人关于白话的许多重要认识与变革在其中已显露端倪。19世纪中叶后,传教士加强了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翻译,颠覆了传统的童蒙教育,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萌蘖有筚路蓝缕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传教士 中国文学 汉文小说 变革 近代 中国儿童文学 白话文写作 西方文化
原文传递
奥尔巴赫与歌德“世界文学”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俊杰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8,共12页
谈论世界文学通常总是以歌德的"世界文学"构想为轴心,奥尔巴赫谈论世界文学同样如此。奥尔巴赫所作的诠释,有两点值得回味。其一是指向将来的世界文学危机意识。奥尔巴赫认为,由于世界的"标准化"发展趋势,歌德所说... 谈论世界文学通常总是以歌德的"世界文学"构想为轴心,奥尔巴赫谈论世界文学同样如此。奥尔巴赫所作的诠释,有两点值得回味。其一是指向将来的世界文学危机意识。奥尔巴赫认为,由于世界的"标准化"发展趋势,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构想在将来势必会遭遇破灭的结局。其二是指向现在的"综合的世界文学语文学"构想。奥尔巴赫指出,就世界文学现在的丰富状况而言,每位研究者都应当致力于发展一种综合的世界文学语文学,从丰富庞杂的世界文学总体中找出一种富有启示意义的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巴赫 歌德 世界文学 语文学
原文传递
《汉语入门》的小说改编及其白话语体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宋莉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4-182,共9页
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戴遂良1892年编纂汉语教材《汉语入门》,书中选取中国小说《今古奇观》、《聊斋志异》、《家宝二集》,用当时通行的口语加以改写,反映了编者个人的文学观和语言观,同时又带有18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在欧洲影响的烙印和19世... 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戴遂良1892年编纂汉语教材《汉语入门》,书中选取中国小说《今古奇观》、《聊斋志异》、《家宝二集》,用当时通行的口语加以改写,反映了编者个人的文学观和语言观,同时又带有18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在欧洲影响的烙印和19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印记。该书为我们提供了典型的个案,将"五四"与晚清时期的白话文变迁相勾连,表明了晚清白话文与现代白话文衔接的可能性,对既有的论述构成了一定挑战,促使我们反思从晚清积蓄力量到"五四"最终爆发的文学革命中的其他源流,考察来自异质文化的白话文运动的推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遂良 《汉语入门》 白话小说
下载PDF
从真理的剧场到治理的剧场:福柯对《俄狄浦斯王》的解读 被引量:6
12
作者 姚云帆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0-109,共10页
在西方文化史中,对戏剧《俄狄浦斯王》的文化—社会意义阐释以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广为人知。但是,自亚里士多德开始,哲学家对《俄狄浦斯王》的解释更重视真理、伦理规范和戏剧情节的复杂关系,这条解释线索由尼采... 在西方文化史中,对戏剧《俄狄浦斯王》的文化—社会意义阐释以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广为人知。但是,自亚里士多德开始,哲学家对《俄狄浦斯王》的解释更重视真理、伦理规范和戏剧情节的复杂关系,这条解释线索由尼采和海德格尔发扬光大,并由米歇尔·福柯继承下来。福柯继承尼采和海德格尔的问题意识,并在20世纪70年代的《俄狄浦斯王》阐释中,批判海德格尔将该剧解释为"表象"和"存在之真理"之间的斗争悲剧的解释框架,强调俄狄浦斯王作为挑衅性知识的追求者,对西方社会权力—知识共谋关系的批判和冲击的积极价值。20世纪80年代初,福柯再一次解释《俄狄浦斯王》,修改以前的解释框架,认为俄狄浦斯对城邦权力秩序的挑衅,已经成为城邦秩序的共谋行为,而整个戏剧也不再是真理的剧场,而是制造真理以维护政治秩序的治理剧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狄浦斯王》 海德格尔 城邦 尼采 亚里士多德 精神分析学说 剧场 日神精神 古希腊悲剧 酒神精神
原文传递
作者、文本与语境:当代汉学对“知人论世”观的方法论省思 被引量:6
13
作者 郭西安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47,31,共17页
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古代文论遗产,"知人论世"观进入现代理论视野与跨文化的语境时遭遇了新的挑战。这一批评观提出了作者、文本与语境三要素及其内在一致性,当代汉学的研究实践体现出对此问题的开放性探究:"作者"... 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古代文论遗产,"知人论世"观进入现代理论视野与跨文化的语境时遭遇了新的挑战。这一批评观提出了作者、文本与语境三要素及其内在一致性,当代汉学的研究实践体现出对此问题的开放性探究:"作者"概念本身具有多重范式指向,需从多元作者及其运作的维度来观察古典作者的观念、功能与效用;作者定位的困难与"文本"生成的复杂密切相关,应注重文本在共时与历时双重维度上的流变;相应地,"语境"不仅是多重与动态的,而且同样具有"文本性",总是处在与文本阐释互为循环的重构中。通过释放"知人论世"观三项要素各自的复杂性,相对单一的传统方法裂解出丰富多维的探讨向度,为重访早期中国古典文献带来了问题意识与方法论上的调整契机;同时,这一省思也映现出中国传统学术话语自身秩序的某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人论世” 当代汉学 作者 文本 语境 方法论
原文传递
复制与重构——也谈英国文学史编写的“中国模式”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文荣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2-65,共4页
在过去的英国文学史的编写中,存在两种模式,即英美模式与苏联模式。所谓"英美模式",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中国出版的由中国人编写的英国文学史所遵循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英国文学史是和当初英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相配合的,而... 在过去的英国文学史的编写中,存在两种模式,即英美模式与苏联模式。所谓"英美模式",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中国出版的由中国人编写的英国文学史所遵循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英国文学史是和当初英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相配合的,而英国文学的译介则和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密切相关,即所谓"求新声于异邦"。不过,这类英国文学史基本上是英美同类著作的编译或者说"复制",而且都很简略。所谓"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中国出版的由中国人编写的英国文学史所遵循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英国文学史同样和英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相配合,而英国文学的译介则和全民政治思想教育密切相关,即"文学为政治服务"。这种模式虽然"系统性强"却有着致命缺点。于是,英国文学史编写的"中国化"问题即"中国模式"问题便成为学界必须面对的问题。英国文学史编写的"中国模式"应该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出发,以一种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审视和解读英国文学的发展,述写英国文学的历史变迁,使之既符合英国文学的原有事实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这方面,王佐良先生等主编的五卷本《英国文学史》无疑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文学史 英美模式 苏联模式 中国模式
下载PDF
试析18世纪法国“公众舆论”的演生与政治文化转变 被引量:6
15
作者 洪庆明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3-170,共8页
本文主要以法国18世纪的文本为基础,试图利用语义学的分析路径,同时结合对当时法国社会政治变化的实证陈述,追溯一种被称为"公众舆论"的现象开始出现在此时的法国。"公众舆论"的出现以及当时文人对它的意义认知和阐... 本文主要以法国18世纪的文本为基础,试图利用语义学的分析路径,同时结合对当时法国社会政治变化的实证陈述,追溯一种被称为"公众舆论"的现象开始出现在此时的法国。"公众舆论"的出现以及当时文人对它的意义认知和阐释,表明18世纪中期之后法国的政治思想氛围已悄然转变。公众舆论,这个同样带有绝对主义特征的新权威,在观念的世界里取代了传统的绝对主义王权,并成为后来法国历史以那样激烈的方式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舆论 绝对主义 政治争论 政治文化
原文传递
直面异质性:从文学论争看中国当代文学的全球发展与变异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洪涛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0年第4期-,共22页
汉学家是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全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60年来,海外学界发生的多次重要学术论争,都牵涉到中国当代文学,汉学家是参与讨论的主体。这包括20世纪60年代初夏志清与普实克的现代文学研究范式之争,八九十年代围绕詹明信提出的... 汉学家是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全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60年来,海外学界发生的多次重要学术论争,都牵涉到中国当代文学,汉学家是参与讨论的主体。这包括20世纪60年代初夏志清与普实克的现代文学研究范式之争,八九十年代围绕詹明信提出的第三世界文学和宇文所安提出的世界诗歌概念展开的广泛讨论,90年代由刘康发动,林培瑞、杜迈克、张隆溪等回应的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文学经验之原则、限度等问题的辩论,以及2007年以来持续升温的华语语系文学论争。这些文学论争,一方面持续激活和塑造海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样貌,同时也映射了中西文学关系、中国文学之世界地位的沧桑巨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海外传播 汉学家 第三世界文学 世界诗歌 华语语系文学
原文传递
犹太文化格托的启示——以艾·巴·辛格作品为观照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长国 黄铁池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8-56,共9页
犹太人始终自觉坚守世代相传的犹太生活习俗,形成了特有的犹太文化格托,即在文化上完全独行于自己的疆域,既不让异族文化侵入,更不与异族文化融合,因此文化上的藩篱使这个古老民族裹挟于万民之中而未致湮灭。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文学作... 犹太人始终自觉坚守世代相传的犹太生活习俗,形成了特有的犹太文化格托,即在文化上完全独行于自己的疆域,既不让异族文化侵入,更不与异族文化融合,因此文化上的藩篱使这个古老民族裹挟于万民之中而未致湮灭。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文学作品生动演绎了犹太人在散居异域时,怎样将自己寄寓于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空间,从而说明了犹太文化格托在抵御异族同化、保护民族存续方面,远远胜于居所格托的功用。这无疑对解决现代社会的民族文化杂合和民族同化问题带来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文化 格托 抵御同化 辛格作品
原文传递
独语与喧哗——美国文学史的“当代性”反思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铁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2-56,共5页
一部好的文学史不是一劳永逸地静止存在,它始终处于完善、补充、淘汰、新增的过程中,以文学的发展、进化和开放的格局作为内在依据而不断推陈出新。美国文学史与西方(欧洲)文学史一样,虽然相对稳定但仍受到"当代性"的挑战。... 一部好的文学史不是一劳永逸地静止存在,它始终处于完善、补充、淘汰、新增的过程中,以文学的发展、进化和开放的格局作为内在依据而不断推陈出新。美国文学史与西方(欧洲)文学史一样,虽然相对稳定但仍受到"当代性"的挑战。美国文学史应对"当代性"的挑战,不仅仅限于那些权威性著作的范围,更重要的方面是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各种不同流派文论的诞生,一个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文学评论与文学史编写的热浪悄然涌现,它们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单一的独语式的文学史模式而重构了一个多声部的文学史体系。其主要特点就是不再以大历史式的框架来通述文学发展的全景,而倡导一种个性化的、专题式深入研究的方式来突破被他们视为教条古板的局限。所有这些,表明了美国文学史的写作正向纵深发展,呼应了"当代性"的时代要求。这种以人文精神为立足点,以当代的眼光为基准,以不同文学形态为对象的研究方法,根本性地解构了以往独步天下的传统文学史格局而呈现出百家争鸣、众语喧哗的"复调"态势。美国文学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独语"走向"喧哗",经"当代性"反思而前行,形成了一种多元文本模式互补、并存的趋向,在整个西方文学史中相当突出。美国文学史撰写的成功经验无疑给中国编写的美国文学史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史 主体因素 当代性反思 独语与喧哗
下载PDF
探寻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理依据——试论孙景尧比较文学学科方法论思想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平 程培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87,共9页
在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中国学者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设想。而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则是中国学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理依据。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孙景尧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建构起了既具有中国特... 在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中国学者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设想。而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则是中国学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理依据。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孙景尧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建构起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适意义的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总体比较研究法"(以"交叉综合研究"为核心,以"本末循环研究"为补充和完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可比性"要求(理论内涵与方法运用)。学界对孙景尧的论点多有引证,但是对其方法论系统思想尚关注不够,而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继西方模式以后的一条可行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景尧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 方法论 总体比较研究法 可比性
下载PDF
文学视野中的“地方意识”——以池莉的“汉味小说”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红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0-77,共8页
作为现代环境主义思想中的一个概念,地方意识要求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所在之地的生态和文化,并且认识到文化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自觉地形成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池莉的"汉味小说"不但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意识... 作为现代环境主义思想中的一个概念,地方意识要求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所在之地的生态和文化,并且认识到文化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自觉地形成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池莉的"汉味小说"不但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意识,还展现出作者对于地方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及其在两者间寻求平衡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意识 池莉 汉味小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