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 被引量:153
1
作者 刘伟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5-67,共3页
研讨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且要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这一思想落实到实践,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 教学模式
原文传递
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 被引量:85
2
作者 罗志田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2-40,共19页
新世纪的史家应以开放的心态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方式方法研究历史。由于近代中国多变而多歧的时代特征使得框架性的系统诠释和整齐划一的阶段论都有局限性 ,目前或可考虑将研究重心转向具体的中下层机构、群体、人物和事件 ,即司马迁所... 新世纪的史家应以开放的心态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方式方法研究历史。由于近代中国多变而多歧的时代特征使得框架性的系统诠释和整齐划一的阶段论都有局限性 ,目前或可考虑将研究重心转向具体的中下层机构、群体、人物和事件 ,即司马迁所谓“见之于行事”。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史料是基础 ,近代史研究者应学习古代史同行注重史料辨伪的优点 ,在史实考订的基础上兼顾人与事前后左右的时空语境甚至更宽广的社会文化深层结构 ,以期获得更接近原状也更全面的动态历史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 近代史研究 史家 史学 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司马迁 史实考订 人物 深层结构
原文传递
回顾与前瞻:“十三五”档案学科发展调查和“十四五”档案学重点研究领域展望 被引量:80
3
作者 冯惠玲 连志英 +5 位作者 曲春梅 周文泓 潘未梅 徐辛酉 李孟秋 王宁 《档案学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5,共12页
“十三五”期间,我国档案学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推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在档案学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档案学研究平台、团队与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国档案学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推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在档案学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档案学研究平台、团队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较薄弱,学科影响力尚需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期间,我国档案学科仍将关注人文、管理和技术三大研究取向,更注重这三者的交叉与融合,重点对文件档案管理数字转型、档案记忆理论与数字记忆、档案与数字人文、档案社会化趋向与文件档案管理理论创新、文件档案治理、古文书与档案事业发展史、文献遗产保护与修复及档案学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等领域开展研究,开创开放、多元、创新的学科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学 学科发展 学科规划 研究领域
原文传递
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研究之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3
4
作者 魏文享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87-314,共28页
关键词 工商同业公会 民国时期 行业自律 管理制度 商业经济
原文传递
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格局与空间效应 被引量:47
5
作者 李细归 吴清 周勇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0-217,共8页
基于PSR-SEE模型对2004—2013年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进行综合测度,归纳旅游生态安全的时间演进特征和空间集聚特征,并分析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整体呈先升后降的倒"U... 基于PSR-SEE模型对2004—2013年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进行综合测度,归纳旅游生态安全的时间演进特征和空间集聚特征,并分析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整体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演变格局,总体处于敏感级状态;不同省市的旅游生态安全主要有增长型、衰退型、"U"型和倒"U"型四种演变类型。②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表现出显著的全局与局部空间集聚特征,不同旅游生态安全等级的省市分布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效应,其中HH集聚类型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LL集聚类型集中于东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北地区。③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效应,省市旅游生态安全受自身因素影响的同时,还受邻近省市旅游生态安全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而误差冲击对省市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作用不明显;不同时期的旅游负荷水平、劳动力投入量、环境治理力度、旅游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旅游生态安全空间效应的影响程度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安全 旅游环境承载力(TECC) 时空格局 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国
原文传递
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 被引量:37
6
作者 马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20,共12页
近 2 0年来 ,中国商会史研究越来越为中外学者所瞩目 ,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 ,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史、经济史、社会史、现代化史诸研究领域的进展。本文在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建构的相关层面上 ,深入探讨了商会史研究在研... 近 2 0年来 ,中国商会史研究越来越为中外学者所瞩目 ,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 ,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史、经济史、社会史、现代化史诸研究领域的进展。本文在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建构的相关层面上 ,深入探讨了商会史研究在研究视角、历史解释、理论思维、范式突破诸方面对新史学建构的学术意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面向 2 1世纪的新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乃是以新社会史为标志的“总体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会史 新史学 范式 总体史
下载PDF
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 被引量:33
7
作者 马敏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8-117,共20页
近代中国社会朝野对博览会传播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炫奇”、“邦交”到“商利”、“文明”的发展过程。内中的曲折颇能从一个侧面揭示近代思想开放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博览会中所实际发生的科技传播与文化交流 ,大致可离析... 近代中国社会朝野对博览会传播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炫奇”、“邦交”到“商利”、“文明”的发展过程。内中的曲折颇能从一个侧面揭示近代思想开放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博览会中所实际发生的科技传播与文化交流 ,大致可离析为展陈与观摩、研究与比较、广告与宣传等方面。尽管各种形式的博览会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技传播与文化交流 ,但由于近代中国社会负面意义上的封闭性、落后性和官本位等结构特征 ,致使博览会的科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博览会 科学技术 文化交流 清朝
原文传递
中国行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1
8
作者 朱英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5-174,共20页
关键词 中国行会史研究 展望 行会史 《中国行会考》《中国行会制度史》 全汉升 何炳棣 《中国会馆史论》 产生时间 特点 手工业行会 工商业行会 功能 会馆 公所 历史演变
原文传递
论跨文化交际深层障碍 被引量:38
9
作者 程翠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87,共7页
鉴于国内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纯语言的探讨和表层文化的分析上 ,本文试图从深层文化的独特角度剖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本文考察了历史上对各民族、种族产生重大意义的失败的交际和由此衍生的不良的交际因素——陌生人心理... 鉴于国内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纯语言的探讨和表层文化的分析上 ,本文试图从深层文化的独特角度剖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本文考察了历史上对各民族、种族产生重大意义的失败的交际和由此衍生的不良的交际因素——陌生人心理、文化定势和偏见、民族 -种族中心主义。这些历史遗传的消极产物变成集体无意识 ,悄然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成为固执而又不易觉察的交际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深层障碍
下载PDF
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的思考 被引量:40
10
作者 姚伟钧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16,共3页
文化产业是智慧产业.其核心竞争力是人才。人才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能否建立一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在理清中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现状和问题的基础... 文化产业是智慧产业.其核心竞争力是人才。人才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能否建立一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在理清中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适合中国因情的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以期对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人才 培养现状 高校文化 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 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 核心竞争力
下载PDF
重视细节,拒绝“碎片化” 被引量:35
11
作者 章开沅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共2页
历史研究原本就存在宏观、微观(或许还可加上两者之间的中观)的区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宏观研究也可以叫作系统研究或整体研究,着重对史事的全面陈述与把握,微观研究或可称为个案研究乃至细节研究,着重史事的细节钩沉与精审... 历史研究原本就存在宏观、微观(或许还可加上两者之间的中观)的区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宏观研究也可以叫作系统研究或整体研究,着重对史事的全面陈述与把握,微观研究或可称为个案研究乃至细节研究,着重史事的细节钩沉与精审考订。但宏观与微观都是相对而言,对于中国史来说,区域研究为微观;而对于某一省区来说,县以下的乡镇村落又属微观。再则宏观中有微观,微观中亦有宏观,相互交织,实际上很难截然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研究 “碎片化” 微观研究 历史研究 系统研究 区域研究 宏观 中国史
原文传递
有关近代河南灾荒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0
12
作者 苏全有 《殷都学刊》 2003年第4期55-59,共5页
河南省是一个灾害频仍的省份 ,在近代居于突出的地位。河南灾荒的特点有二 :一是频发性 ,二是强度高 ,危害甚巨。关于赈济 ,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官赈 ,另一种是义赈。官赈的内容包括仓储制度、善堂、蠲缓、放赈等。为了筹措放赈钱粮 ,清... 河南省是一个灾害频仍的省份 ,在近代居于突出的地位。河南灾荒的特点有二 :一是频发性 ,二是强度高 ,危害甚巨。关于赈济 ,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官赈 ,另一种是义赈。官赈的内容包括仓储制度、善堂、蠲缓、放赈等。为了筹措放赈钱粮 ,清廷采取了捐纳、商借、协济等措施。义赈作为我国长达几千年的灾荒史上并不多见的现象 ,即从河南等省首先兴起 ,传教士也参与其间。人类与灾荒的关系是 ,人口增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灾荒 ,灾荒又促使人口减少 ,某种意义上对人口数量起着自然而残酷的调节 ,这一恶性循环使我们不能不产生这样一个认识 :人满为患 ,灾荒是由人类自身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河南 灾荒 人口 赈济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32
13
作者 姚伟钧 彭桂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76,共6页
近些年来,网络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中国迅速发展壮大,网络事件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探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在对网络文化安全相关概念进行厘清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模型与实现路径,指出... 近些年来,网络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中国迅速发展壮大,网络事件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探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在对网络文化安全相关概念进行厘清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模型与实现路径,指出网络文化安全需要三大保障:即物质技术保障、法律制度保障和网民素质保障。其中,网民素质的保障是最关键、最有效的保障,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因此,我们在加强物质技术与法律制度保障的同时,尤其要重视网民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构筑起防范网络文化安全威胁最有效的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化安全 网络伦理 网民素质保障
下载PDF
半工业化: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进程的一种描述 被引量:30
14
作者 彭南生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97-108,共12页
以半工业化来描述近代中国若干乡村、若干行业的手工业的发展进程 ,在学术界还是第一次。半工业化的兴起不仅是近代中国农村自然条件恶劣、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产物 ,而且主要是机器工业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的产物 ,地方能人在半工业化兴起... 以半工业化来描述近代中国若干乡村、若干行业的手工业的发展进程 ,在学术界还是第一次。半工业化的兴起不仅是近代中国农村自然条件恶劣、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产物 ,而且主要是机器工业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的产物 ,地方能人在半工业化兴起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区域外市场是半工业化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 ,多元共存的生产形式使半工业化在市场波动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 ,技术进步、区域外市场与多元共存的生产形式构成半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半工业化的衰退主要是外力作用 ,尤其是 1 92 9~ 1 93 3年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结果 ,尽管如此 ,半工业化的兴起与发展还是对近代乡村社会经济变迁产生了积极影响。半工业化是一种在落后国家和地区所存在的既不同于农村传统手工业、也不同于原始工业化的一种现象 ,适合于对近代乡村手工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工业化 近代乡村手工业
下载PDF
辛亥遗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新开端 被引量:32
15
作者 彭南生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共4页
民族矛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主要社会矛盾,也是革命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间,以中华民族为基石的、统一的、强大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建构,始终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一个时代目标。一个世纪过去了,理性反思百年来中... 民族矛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主要社会矛盾,也是革命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间,以中华民族为基石的、统一的、强大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建构,始终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一个时代目标。一个世纪过去了,理性反思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建设民族国家的历程中所累积的经验与教训,既是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一种深刻记忆,也是对百年前的这场伟大革命的最好纪念。本刊特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这个主题刊出六篇笔谈文章,从不同角度审视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其中,既有对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总体评判,也有对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认同与民族国家建构问题上存在缺失的检讨,还有对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认同的具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时期 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 演进 民族国家建构 遗产 中国人民 民族认同
原文传递
知识分子群体与近代报刊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建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80-87,共8页
报刊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变革力量。近代知识分子的几个主流群体在变革现实的斗争中,历史地递进地认识到报刊的重要性,他们群起办报刊,使之成为手中撬动历史的有力杠杆,既推动了社会现实的改造,实现了报刊的变革,... 报刊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变革力量。近代知识分子的几个主流群体在变革现实的斗争中,历史地递进地认识到报刊的重要性,他们群起办报刊,使之成为手中撬动历史的有力杠杆,既推动了社会现实的改造,实现了报刊的变革,带来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群体力量的凝聚和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近代报刊 新闻出版 思想文化 传播
下载PDF
近代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研究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23
17
作者 朱英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6-185,共10页
受市民社会理论影响而形成的“社会与国家”这一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近10余年的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之中,不仅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而且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同时也开辟了某些新的研究领... 受市民社会理论影响而形成的“社会与国家”这一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近10余年的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之中,不仅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而且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同时也开辟了某些新的研究领域,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这一理论分析框架的应用还需要更进一步加以完善,从“社会与国家”的新角度开展对中国近代史更多相关专题的实证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与国家” 市民社会 研究述评
下载PDF
历史研究中的“原生态”问题(专题讨论)——商会档案的原生态与商会史研究的发展 被引量:24
18
作者 章开沅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3-135,共3页
章开沅指出,史学的价值及其品格首先就表现为要认真看原始材料,只有充分运用了原生态的史料,史学著作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仅仅依靠或主要靠别人利用过的“二手货”是难以获致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的。彭南生认为,史学研究的原创... 章开沅指出,史学的价值及其品格首先就表现为要认真看原始材料,只有充分运用了原生态的史料,史学著作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仅仅依靠或主要靠别人利用过的“二手货”是难以获致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的。彭南生认为,史学研究的原创性建立在对历史的充分理解与科学解释的基础上,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又是以历史的真实性为前提的,真实历史的构建是从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历史资料入手的,它们之间形成了“原生态史料——原生态历史——原创性理解或解释”的路径依赖关系。其中,原生态史料是史学研究原创性的基石,原生态场景的构建则是原创性理解或解释不可缺少的手段。罗炳良则强调,历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使命就是弄清历史的真相,这就需要历史研究者考察历史的原生态,通过利用原生态资料、深入原生态环境、遵循原生态标准等途径,探寻历史学解释方法的适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 原生态 历史学 重构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行会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历程及其方式 被引量:23
19
作者 彭南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22,共9页
中国近代行会制度完全为同业公会制度所取代经历了约 90余年时间。鸦片战争后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领域的新变化 ,行会不断受到冲击与挑战 ,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与新兴工商业的发展对行业组织提出了新的制度要求 ,传统行会开始了内在性变... 中国近代行会制度完全为同业公会制度所取代经历了约 90余年时间。鸦片战争后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领域的新变化 ,行会不断受到冲击与挑战 ,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与新兴工商业的发展对行业组织提出了新的制度要求 ,传统行会开始了内在性变迁 ,组织缓慢趋新 ,功能逐渐转变 ,形成一种较有利于行业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但是这种内在性的变迁在行业上与地区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 ,同时 ,要使这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具有权威性 ,还必须得到国家的法律支持 ,使其成为一种正式制度安排。晚清至民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及其配套措施 ,提供了行会变迁的制度供给系统 ,加之商会的推波助澜、西方同业公会的示范效应 ,从外部促成行会的最终转型。近代中国行会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是内力与外力相结合的产物、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与自下而上的内在性变迁两种方式交织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行会 同业公会 制度变迁
下载PDF
国家税政的民间参与——近代中国所得税开征进程中的官民交涉 被引量:29
20
作者 魏文享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7-91,160-161,共25页
晚清至民初所得税一直在筹备试行,然频遭民间反对未竟完功。至1936年,国民政府为筹备抗战财政,强力推行全面开征。在此进程中,国家与民间就税收开征的合法性及合理性不断交涉,其中以1936年前后最为激烈。国民政府通过党政体制对所得税... 晚清至民初所得税一直在筹备试行,然频遭民间反对未竟完功。至1936年,国民政府为筹备抗战财政,强力推行全面开征。在此进程中,国家与民间就税收开征的合法性及合理性不断交涉,其中以1936年前后最为激烈。国民政府通过党政体制对所得税进行立法,社会各阶层则通过报刊舆论、上书请愿、团体呼吁等方式表达诉愿。商人、自由职业者等纳税人阶层在职业团体统筹下,要求政府暂缓征税或修法减征。学者、媒体亦各本立场,发声参与。行政院、财政部及立法院等官方机构对社会予以正面回应和解释,同时开动宣传机器争取舆论支持。纳税人基于纳税义务而生的权利意识有明显增强,民间的税权表达对税法修改和税政实践有所影响,但官方之既定决策未受动摇,依然掌控着税收的开征权。在征税方与纳税入以法定职业团体和舆论空间为基点共构的交涉机制中,民意表达内化的制度渠道仍然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得税 国家税政 民间参与 直接税 高秉坊 孔祥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