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惠茹 严靖 +1 位作者 杜诚 闫小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451-6463,共13页
对外来植物开展入侵风险评估是防止外来植物入侵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能够极大的节约外来种管理的经济和时间成本。研究简述了国内外入侵风险评估系统,从外来物种基础信息缺乏、外来植物的适生区分析不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不客观、对新... 对外来植物开展入侵风险评估是防止外来植物入侵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能够极大的节约外来种管理的经济和时间成本。研究简述了国内外入侵风险评估系统,从外来物种基础信息缺乏、外来植物的适生区分析不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不客观、对新近外来种的关注度不够4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外来植物风险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1)构建外来植物基础信息数据库是风险评估的基础,加强外来植物本底资料的调查与考证,并将外来植物表型数据的积累和分析纳入数据库,使得风险评估有据可依。(2)运用生态位模型进行生态风险分析是风险评估的重点,并将人类活动指标纳入预测模型,揭示人类活动对入侵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3)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系统是核心,包括通过选择风险指标和设置权重来提高评估系统的科学性、构建特定区域或特定生态类型的风险评估体系、根据评估对象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建立符合实际要求的评估标准,实行差别化的风险评估等。(4)加强新近外来植物的管理是关键,应定期野外监测新近外来种的种群动态,定期审查风险评估结果,对高风险的新近外来种进行预警研究将为中国外来植物风险评估体系构建提供重要参考,为入侵植物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入侵植物 风险评估 评估系统 生态安全
下载PDF
中国苦苣苔科一新记录属——四轮苣苔属
2
作者 熊驰 陈彬 +3 位作者 李政隆 赵琼 DO Van Truong 温放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8-1002,共5页
该文报道了中国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一新记录属——四轮苣苔属(Tetraphyllum Griff.ex C.B.Clarke)。该新记录属,即四轮苣苔属仅有3种,其中密花四轮苣苔[T.confertiflorum(Drake)B.L.Burtt]在我国首次记录。该研究提供了该属的形态... 该文报道了中国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一新记录属——四轮苣苔属(Tetraphyllum Griff.ex C.B.Clarke)。该新记录属,即四轮苣苔属仅有3种,其中密花四轮苣苔[T.confertiflorum(Drake)B.L.Burtt]在我国首次记录。该研究提供了该属的形态描述和分种区别特征,并提供了该种的详细形态描述及彩色照片。凭证标本馆藏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和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花四轮苣苔 苦苣苔科 新记录属 广西 中国
下载PDF
东亚特有珍稀蕨类植物岩穴蕨(碗蕨科)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刘莉 舒江平 +3 位作者 韦宏金 张锐 沈慧 严岳鸿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25-1334,共10页
岩穴蕨(Monachosorum maximowiczii)隶属于碗蕨科稀子蕨属,是东亚中高海拔地区所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为了在分子水平对该物种有进一步的认识,本文首次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对岩穴蕨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通过Illumina Hise... 岩穴蕨(Monachosorum maximowiczii)隶属于碗蕨科稀子蕨属,是东亚中高海拔地区所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为了在分子水平对该物种有进一步的认识,本文首次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对岩穴蕨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共计获得4.95 Gb原始数据(raw data),经过滤后得到4.83 Gb有效数据(clean reads),并进行从头组装得到了101,448条unigene。其中,54,106条unigene预测到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我们利用目前已知的51个植物基因组数据,对岩穴蕨的unigene进行了详尽的功能注释,并通过GO、COG、KEGG注释进一步了解了这些编码基因的作用方式、特征以及所参与的代谢通路。同时,转录因子分析结果也为岩穴蕨的环境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初步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转录组学 高通量测序 生物多样性 适应性
原文传递
观赏蕨类姬蕨同配子体自交的孢子体萌发和发育特性
4
作者 李莉 杨春萍 商辉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评估交配形式对蕨类繁殖的影响。[方法]以姬蕨(Hypolepis punctata)为例,设计配子体单独培养(同配自交)和混合培养(混交)比较试验,比较两种交配系统下孢子体萌发状态(萌发率、存活率),孢子体成长情况及生长速率。[结果]尽管自交... [目的]评估交配形式对蕨类繁殖的影响。[方法]以姬蕨(Hypolepis punctata)为例,设计配子体单独培养(同配自交)和混合培养(混交)比较试验,比较两种交配系统下孢子体萌发状态(萌发率、存活率),孢子体成长情况及生长速率。[结果]尽管自交幼苗生长趋势弱于混交个体,单独培养产生的完全纯合的姬蕨孢子体最终存活率达到62.5%,说明蕨类的自交确实可以导致近交衰退,但仍然具有可接受的存活能力,单个孢子仍有很大概率上延续种群。蕨类植物由于其特殊的生活史特性,可通过单独培养得到完全纯合的自交个体,从而得到性状稳定的品系。[结论]该研究中单独培养技术在园艺育种方向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孢子培养 交配系统 纯合子 近交衰退 自交系
下载PDF
红背漆,福建漆树科一新种
5
作者 陈新艳 马良 +2 位作者 周承源 陈彬 陈世品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3-869,共7页
描述了福建省中北部山区漆树科(Anacardiaceae)漆树属(Toxicodendron)一新种:红背漆(Toxicodendron purpureum),该种与小漆树(T. delavayi)相近,与小漆树不同之处在于叶长达25 cm (vs长达13 cm);小叶叶背紫红色,稀绿色,小叶柄长2~5 mm ... 描述了福建省中北部山区漆树科(Anacardiaceae)漆树属(Toxicodendron)一新种:红背漆(Toxicodendron purpureum),该种与小漆树(T. delavayi)相近,与小漆树不同之处在于叶长达25 cm (vs长达13 cm);小叶叶背紫红色,稀绿色,小叶柄长2~5 mm (vs叶背被白粉,小叶柄长1~2 mm);花序长不超过叶长1/3 (vs与叶近等长);花瓣不具暗褐色脉纹(vs具暗褐色脉纹)。通过比较4相近种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基于29物种的核基因片段ITS和2个质体基因片段(trn L-F和ndh F)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均支持该新种的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背漆 漆树科 新种 福建
下载PDF
高山物种栗色鼠尾草(Salvia castanea Diels)访花昆虫多样性与传粉行为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肖汉文 黄艳波 +1 位作者 王琦 魏宇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41-1853,共13页
唇形科鼠尾草属是世界性分布、物种多样性丰富的大类群,具有独特的传粉模式和多样化的生态类型及繁殖策略,以往对鼠尾草属的花结构和雄蕊杠杆的生态功能、雄蕊杠杆机制对传粉者空间变异的进化响应和表型选择等方面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但... 唇形科鼠尾草属是世界性分布、物种多样性丰富的大类群,具有独特的传粉模式和多样化的生态类型及繁殖策略,以往对鼠尾草属的花结构和雄蕊杠杆的生态功能、雄蕊杠杆机制对传粉者空间变异的进化响应和表型选择等方面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但至今对分布于不同区系代表性物种的传粉者组成、访花行为和繁育系统特征仍知之甚少。对分布于喜马拉雅东段至横断山高海拔地区栗色鼠尾草的传粉生态、交配系统和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2014年至2016年的年际间、2014年晴天和阴雨天的传粉者组成和传粉行为变化,探讨了这些变化对繁殖成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年共发现栗色鼠尾草有9种访花昆虫,传粉者组成及其行为变化较为明显。2014年有桔尾熊蜂Bombus friseanus、灰熊蜂B.grahami、圣熊蜂B.religiosus和中华蜜蜂Apis cerana 4种有效传昆虫,2015年仅有桔尾熊蜂是有效传粉者,而2016年的有效传粉昆虫改变为灰熊蜂和圣熊蜂。栗色鼠尾草的盗蜜现象较为普遍,主要盗蜜昆虫为灰熊蜂和桔尾熊蜂。桔尾熊蜂访花行为的年际变化较大,受天气条件的影响明显,同时其有效传粉行为可能显著影响了灰熊蜂的盗蜜行为。栗色鼠尾草的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主要依靠传粉者进行授粉,缺少传粉者时低程度的主动自花授粉可为其提供繁殖保障,且没有花粉限制和近交衰退。研究揭示了在高海拔地区,多变的天气条件可能显著影响着鼠尾草属植物的传粉者种类组成、访花行为和传粉效率,进而影响植物的繁殖成效和种群稳定。有效传粉频率是保证栗色鼠尾草较高自然结实率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盗蜜强度对繁殖成功具有中性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阐明高山鼠尾草物种的繁殖如何受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保证繁殖成功的可能策略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尾草属 传粉者多样性 多变气候 繁育系统 盗蜜
下载PDF
三种城市景观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付浩 曾歆花 +2 位作者 宋志琳 兰思仁 黄卫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65-1174,共10页
为探究城市景观竹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选取上海辰山植物园种植的3种景观竹,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结合土壤理化指标分析研究了不同景观竹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竹林土壤全磷、有效磷... 为探究城市景观竹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选取上海辰山植物园种植的3种景观竹,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结合土壤理化指标分析研究了不同景观竹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竹林土壤全磷、有效磷、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和电导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在毛竹林土壤中最高,在淡竹林土壤中最低;土壤细菌优势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真菌优势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其中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在淡竹林土壤中的相对丰度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竹林,而变形菌门、粘球菌门(Myxococcota)的相对丰度在毛竹林土壤中最高,土壤真菌优势门在不同竹林间的差异不显著。此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受土壤p H、硝态氮、电导率、全磷、铵态氮、含水率、速效钾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影响显著,而真菌群落变化受全磷、电导率和全钾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竹 土壤理化指标 土壤微生物 多样性 功能预测
下载PDF
雌雄异株植物长梗柳传粉系统和生殖策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曾思文 梁恬 +3 位作者 李林鑫 邢晓阁 陈泓朴 何理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7-366,共10页
为探讨长梗柳(Salix dunnii)的传粉系统和不同性别的生殖投资策略,对居群性别比例、花部特征和访花昆虫进行了调查和观察,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花序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东边村居群的性别比例显著偏雄性(♂∶♀=1... 为探讨长梗柳(Salix dunnii)的传粉系统和不同性别的生殖投资策略,对居群性别比例、花部特征和访花昆虫进行了调查和观察,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花序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东边村居群的性别比例显著偏雄性(♂∶♀=1.28∶1,P<0.05),郭墩村和高地村的居群的性别比偏离不显著;长梗柳雄株枝条的花序数显著多于雌株,单花序的雄花数显著多于雌花,雌花序平均长度显著大于雄花序;长梗柳传粉系统是虫媒和风媒混合传粉系统,主要访花昆虫为中华蜜蜂(Apis cerana)且显著偏好访问雌花;吸引中华蜜蜂的挥发成分β-石竹烯的相对含量在雌花序中显著高于雄花序,雌花序还具有β-榄香烯和芳香醇等吸引中华蜜蜂的特有挥发成分。因此,长梗柳雄株在开花阶段投入了较多的资源产生雄花,可能利于风媒传粉;而雌株通过增加吸引传粉者的挥发成分来抵抗“传粉者限制”的效应,可能利于虫媒传粉,通过风媒和虫媒有效组合提升其繁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梗柳 生殖分配 传粉系统 访花频率 花香挥发物
下载PDF
苦槠传播体的萌发特性与种子休眠类型 被引量:1
9
作者 乐新贵 王正伟 +2 位作者 宁馨 孙锡青 宋以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8-693,共6页
种子的萌发特性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固有属性。对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物种的种群更新和种子育苗。本文旨在阐明我国重要资源植物苦槠(Castanopsissclero⁃phylla)的种子休眠类型和萌发特性。研... 种子的萌发特性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固有属性。对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物种的种群更新和种子育苗。本文旨在阐明我国重要资源植物苦槠(Castanopsissclero⁃phylla)的种子休眠类型和萌发特性。研究结果发现:①苦槠种子在其果实中占比非常高;②苦槠的果皮限制了种子对水分的吸收;③苦槠果皮阻碍了种子的萌发,除去果皮以后种子能够在较大温度范围内萌发;④除去果皮以后,苦槠种子在低温(15/5℃、20/10℃)下萌发困难,在25/15℃、30/20℃和35/25℃这3个温度梯度下均能迅速萌发。结果表明,苦槠的传播体(果实)具有物理休眠的特性。因此,壳斗科(Fagaceae)是具有物理休眠和脱水敏感性的一个新纪录科。结合壳斗科的系统发育位置,本研究支持物理休眠是一种较为进化的性状这一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拗性种子 物理休眠 壳斗科 种子休眠解除
下载PDF
凤尾蕨科三种濒危植物:种群现状与保护建议
10
作者 袁泉 刘勇波 +5 位作者 金冬梅 宋以刚 莫日根高娃 顾钰峰 戴锡玲 严岳鸿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95-1902,共8页
凤尾蕨科是中国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排名第四的大科,其中涵盖地生、岩生、水生等多种生态类型的18个濒危物种。考察具有不同生态类型和适应性的濒危物种的种群现状、比较生态适应特征,并模拟其潜在分布区格局,可以为凤尾蕨科濒危物种的... 凤尾蕨科是中国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排名第四的大科,其中涵盖地生、岩生、水生等多种生态类型的18个濒危物种。考察具有不同生态类型和适应性的濒危物种的种群现状、比较生态适应特征,并模拟其潜在分布区格局,可以为凤尾蕨科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参考。本研究实地考察了荷叶铁线蕨(Adiantum nelumboiddes)、中国蕨(Aleuritopteris grevilleoides)和粗梗水蕨(Ceratopteris pteridoides)3种濒危凤尾蕨科植物在中国大陆的野生种群的地理分布与规模;分析了影响其生存的关键气候因子;并通过MaxEnt模型模拟在当前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荷叶铁线蕨仅分布于长江三峡库区重庆忠县至万州的狭长区域,对温度变化范围较敏感,野外种群规模仅有500余株,人为干扰严重,亟待保护;中国蕨适应冬季温暖、年降水量较少的环境,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北部楚雄州大姚县与昆明市禄劝县等地,模型模拟发现同为金沙江流域的元谋县、永仁县、永胜县等地是中国蕨的高度适生区,可能存在尚未发现的野生居群;粗梗水蕨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湿地以及山东微山湖芦苇荡,种群规模相对较大。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对这3种凤尾蕨科植物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荷叶铁线蕨 中国蕨 粗梗水蕨 物种分布模型 气候因子 生物多样性保护
原文传递
中国新归化种广布苋的分布及其与腋花苋的关系
11
作者 严靖 杜诚 闫小玲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3-139,共7页
本文报道了中国苋科苋属的一新记录归化植物——广布苋(Amaranthus graecizans L.)。该种植株常匍匐,叶片狭长椭圆形至线状披针形,有时线形或菱形卵形,长至少为宽的2.5倍,花被片3枚,近等长,与中国有分布的本属其他物种有所区别。该种原... 本文报道了中国苋科苋属的一新记录归化植物——广布苋(Amaranthus graecizans L.)。该种植株常匍匐,叶片狭长椭圆形至线状披针形,有时线形或菱形卵形,长至少为宽的2.5倍,花被片3枚,近等长,与中国有分布的本属其他物种有所区别。该种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地区、非洲北部至亚洲西部,归化于欧洲其他地区、东亚、澳大利亚、北美洲以及我国的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区。该种易与苋属其他种类相混淆,因此其在我国的分布区可能被低估。此外,本文还对该种的种下等级以及该种的相似种进行了区分,并对该种下亚种Amaranthus graecizans subsp.thellungianus(Nevski)Gusev与国内文献记载的腋花苋(Amaranthus roxburghianus Kung)之间的关系作了说明与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布苋 归化种 中国新分布 腋花苋
下载PDF
建设当代植物标本馆体系的探索——以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为例
12
作者 葛斌杰 陈彬 +2 位作者 钟鑫 陈建平 李晓晨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16-126,共11页
21世纪已进入第三个十年,世界范围内的维管植物系统发育研究工作的大框架已基本完成,属级、种级和群体的系统发育学研究正在深入。但是,自地球进入人类世以来,大片原生森林遭到破坏,地表植被发生了深刻变化,多个植物种群萎缩甚至濒于灭... 21世纪已进入第三个十年,世界范围内的维管植物系统发育研究工作的大框架已基本完成,属级、种级和群体的系统发育学研究正在深入。但是,自地球进入人类世以来,大片原生森林遭到破坏,地表植被发生了深刻变化,多个植物种群萎缩甚至濒于灭绝,这使得野外第一手材料的采集变得越来越困难。此外,国内外对于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在不断加强,这虽有利于植物保育,但也给正常的科研交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经过4个多世纪的发展与积累,全球标本馆馆藏标本已达3.97亿份,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迭代和完善的背景下,这些系统性收集与科学馆藏的标本正在成为开展属级、种级和群体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科研材料。因此,当下探讨当代植物标本馆体系建设如何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恰逢其时。该文通过回顾世界与中国植物标本馆概况,结合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建设的经验,提出6个方面的思考:(1)革新标本管理者的理念,转变“等人来”的被动式服务习惯,通过各种渠道吸引业内外人士来访,提升标本馆的人气。(2)规范合理规划标本馆功能区域,为标本提供安全的馆藏环境,为来访者营造舒适的研究氛围。(3)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不断提升馆藏物数字化覆盖率,注重数据标准化,保证数据的科学有效性。(4)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替代重复性工作岗位,让标本馆工作更富成效和吸引力。(5)按照国家级平台要求不断提升馆藏物收藏多样性和馆藏环境,时刻为能在国家级或国际平台展示馆藏资源做好准备。(6)积极响应社会发展需求,让标本馆成为集信息咨询、资源服务、培训教育于一体的多元化机构,成为国家或地方的植物资源科技服务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标本馆 馆藏资源 数字化 信息技术 流程管理 标准化
下载PDF
中国植物新分类群、新名称变化2021年年度报告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杜诚 刘军 +1 位作者 叶文 廖帅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17,共9页
2021年中国共发表高等植物新分类群342个,其中新科1个,新属11个,新种289个,新亚种3个,新变种18个,新变型20个。新发表的物种分别属于苔类植物门(5个新种)、藓类植物门(4个新种)、石松门(3个新种)、蕨类植物门(22个新种)、裸子植物门(2... 2021年中国共发表高等植物新分类群342个,其中新科1个,新属11个,新种289个,新亚种3个,新变种18个,新变型20个。新发表的物种分别属于苔类植物门(5个新种)、藓类植物门(4个新种)、石松门(3个新种)、蕨类植物门(22个新种)、裸子植物门(2个新种)、被子植物门(253个新种)。其中111个新种同时提供了详细的分子证据,76个在发表时就依据IUCN标准被评估处于受威胁的状态。云南、西藏、四川和广西等西南4省区发表的新种最多,共占全国新种发表总数的63.3%;新种发现密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台湾、海南、云南、浙江和广东等省区。2021年中国共发表植物新组合(等级)134个,新名称9个;发表国家级新记录62个;将92个名称处理为62个名称的异名;对7个名称进行了应用订正;重新承认了2个属和10个物种;新指定后选(新)模式物种49个;还新发现多年未曾发现的物种9个,排除物种分布7个。2021年中国高等植物净新增364个分类群,占全国植物总数的0.98%,230个高等植物名称发生变动,占全国植物总数的0.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植物 新分类群 名称变动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生物物种编目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
14
作者 江建平 杜诚 +4 位作者 刘冰 王科 蔡磊 李强 黄晓磊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2-116,共15页
发现并描述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建立可靠的生物分类系统,编制权威且具有时效性的生物物种名录,实现生物物种多样性信息的数字化和共享,对于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资源管理、科学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和区域层面,生物物... 发现并描述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建立可靠的生物分类系统,编制权威且具有时效性的生物物种名录,实现生物物种多样性信息的数字化和共享,对于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资源管理、科学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和区域层面,生物物种编目工作越来越被重视,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为反映中国生物物种编目工作近些年取得的成绩,本文联合各相关类群的专家,分别总结了脊椎动物、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植物、菌物等主要类群的物种编目进展情况,并就将来如何更好地促进生物编目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展望。现有数据显示,中国已记录哺乳动物698种,鸟类1,450种,爬行类586种,两栖类611种,淡水鱼类1,591种,高等植物38,493种(其中维管植物35,379种),菌物约27,900种,但尚无全面的包括所有昆虫和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名录。近10年,中国新增维管植物5个新科、86个新属、2,090个新种、374个新记录;新增菌物新物种4,679个,隶属于36纲140目438科1,372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分类学 物种名录 数字化
原文传递
西藏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和分布数据集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又生 宋柱秋 +27 位作者 卫然 罗艳 陈文俐 杨福生 高连明 徐源 张卓欣 付鹏程 向春雷 王焕冲 郝加琛 孟世勇 吴磊 李波 于胜祥 张树仁 何理 郭信强 王文广 童毅华 高乞 费文群 曾佑派 白琳 金梓超 钟星杰 张步云 杜思怡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6-73,共8页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是我国陆地面积第二大的省级行政区,这里有世界最大和最高的高原,也有世界上纬度最高的热带雨林,该地区是世界上海拔落差最大的植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西藏维管植物多样性的著作主要有成书于1983–1987年间的《...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是我国陆地面积第二大的省级行政区,这里有世界最大和最高的高原,也有世界上纬度最高的热带雨林,该地区是世界上海拔落差最大的植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西藏维管植物多样性的著作主要有成书于1983–1987年间的《西藏植物志》(1–5卷),该书主要基于对青藏高原科考队的阶段性总结,但是对于藏南地区植物的收录很不全面。本研究主要依据植物志、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并结合标本数据,辅以中国植物图像库的图片,以及作者的野外调查编制了西藏自治区维管植物多样性名录以及县市级分布数据集。本数据集的每一条记录即为一个分类群在具体某个县市级的分布,包括类别、生存状态、科中文名、科拉丁名、属中文名、属拉丁名、种中文名、种拉丁名、命名人、县市级分布、文献凭证、文献备注、标本凭证、图片凭证等。截至2023年8月,本数据集收录西藏自治区维管植物50,525条分布记录,完成了西藏维管植物编目。西藏维管植物名录包含维管植物252科2,049属11,853种(含种下等级),其中石松类植物2科7属50种,蕨类植物31科110属699种,裸子植物6科19属84种,被子植物213科1,913属11,020种。种数最多的前10个科依次是菊科、兰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杜鹃花科、毛茛科、唇形科、报春花科和伞形科。另外,本研究也提供了一个西藏自治区维管植物分布存疑或排除的物种名单,共121科454属900种,供后续进一步研究。本文数据将为《西藏植物志》第二版的编撰提供基础本底资料和系统框架,并将为西藏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以及植物资源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维管植物 编目 植物多样性 县市级分布 数据集
原文传递
福建省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Ⅰ) 被引量:7
16
作者 韦宏金 郭永俊 +3 位作者 葛斌杰 许春枝 苏享修 陈彬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8-80,共3页
福建三明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福建三明市郊,处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分界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高达95%,林内沟谷纵横、溪流众多,为各类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从2019年开始,上海辰山植... 福建三明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福建三明市郊,处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分界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高达95%,林内沟谷纵横、溪流众多,为各类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从2019年开始,上海辰山植物园参与并主导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的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同时在中国自然标本馆(CFH)建立“福建三明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数字标本馆”(https:∥www.cfh.ac.cn/Subsite/Default.aspx?siteid=xianrengu),公开展示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目前,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共分布有维管植物1400余种,其中蕨类植物(含石松类)22科68属170余种(含变种)〔基于《Flora of China》分类〕,远多于2018年的调查结果(39属53种)[1]。由于在福建省各地发现的蕨类植物新分布种类较多,作者将分篇陆续报道。部分种类在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NSII)上已有福建省的标本记录但未见文献报道。凭证标本保存于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蕨类植物 区系分布 新记录
下载PDF
上海市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和历史变化暨上海维管植物名录更新(2022版) 被引量:3
17
作者 杜诚 汪远 +4 位作者 闫小玲 严靖 李惠茹 张庆费 胡永红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4,共9页
上海市人口密集、土地利用率极高,其原生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不高,受人为干扰严重,栽培植物种类较多,是国内唯一栽培植物种类超出原生植物种类的省级行政区。为了及时总结并展现上海市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分布信息,基于已公开发表的论著,结... 上海市人口密集、土地利用率极高,其原生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不高,受人为干扰严重,栽培植物种类较多,是国内唯一栽培植物种类超出原生植物种类的省级行政区。为了及时总结并展现上海市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分布信息,基于已公开发表的论著,结合馆藏标本和野外调查数据,本文更新了上海维管植物名录,并根据植物的首次记录时间、历史分布等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野生、逸生及栽培维管植物有4,126种(含种下等级和品种),其中野生及逸生植物1,238种及种下分类群,栽培植物2,888种(含种下等级和品种);包含211科1,176属2,782种,种下分类群有38亚种107变种5变型,栽培植物品种1,194个。物种数比2013版上海维管植物名录增加了914种(含种下等级和品种),主要是近年来新记录到的栽培植物和品种,而野生植物只增加了34种,原生植物仅增加了5种。因有92种原生植物在近年多次调查中没有被找到,上海实有原生植物数量首次出现了下降,说明对上海的原生植物特别是对多年未见的植物进行专题调查仍有必要。上海栽培植物多样性的大幅增加仅有40年历史,1980年开始栽培植物原种数量开始增加,2010年来品种多样性大幅增加,新增的栽培植物绝大多数都是人工选育的品种,这主要是与人的经济、喜好、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次更新的名录中科的范围界定与编排采用了以分子系统学结果为主要依据的新分类系统,学名变动的部分均给出了说明和参考文献,并以Excel格式发表,便于公众获取并检索利用。本文建议应持续开展野外调查工作,尤其是对近年多次调查没有发现的物种进行专题调查。此外由于新增的外来植物中一半以上是入侵物种,加强对这些植物的调查和监测则显得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编目 维管植物 上海 野生植物 栽培植物
原文传递
不同林地类型对白及生长及其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善敏 曾歆花 +2 位作者 黄卫昌 付浩 黄清俊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0-80,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林地类型对白及生长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关系的影响,实现白及林下有效栽培和林地综合开发利用,选择红哺鸡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 为探究不同林地类型对白及生长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关系的影响,实现白及林下有效栽培和林地综合开发利用,选择红哺鸡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4种林地,分析不同林地白及生长指标、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毛竹林地白及的株高、叶长、叶宽、分蘖芽数、根粗、根长、地上部和地下部鲜质量和根冠比均高于其他3种林地。其中,根长、地上部和地下部鲜质量、根冠比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地,具体表现为毛竹林地>落羽杉林地>水杉林地>红哺鸡竹林地。不同林地白及内生真菌优势种群均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梨形孢属(Serendipita),但优势真菌相对丰度在不同林地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毛竹林地白及梨形孢属相对丰度最高,水杉林地最低,分别为84.76%、43.11%。99.67%的内生真菌与白及生长指标具有相关性,同时白及内生真菌种类受土壤养分的影响,尤其是土壤pH值及全磷、碱解氮、有机质、总氮含量的影响。综上,林下种植白及时应综合考虑林地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种类等因素对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生长指标 内生真菌 土壤养分 林地类型
下载PDF
两种彗星兰应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碳同化途径响应
19
作者 王凤杰 兰思仁 +3 位作者 段俊 卢绍基 黄卫昌 李明河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4,共5页
为更加科学和高效地对两种彗星兰进行繁育工作,开展了叶片厚度、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δ^(13)C)、昼夜净CO_(2)吸收动态和可滴定酸含量检测,探索该两物种应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碳同化途径响应。结果表明:长距彗星兰(Angraecum sesquipedale... 为更加科学和高效地对两种彗星兰进行繁育工作,开展了叶片厚度、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δ^(13)C)、昼夜净CO_(2)吸收动态和可滴定酸含量检测,探索该两物种应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碳同化途径响应。结果表明:长距彗星兰(Angraecum sesquipedale)的叶片厚度为1.07 mm、δ^(13)C值为-17.24‰;拟长距彗星兰(A.sororium)的叶片厚度为0.58 mm、δ^(13)C值为-27.74‰;长距彗星兰仅在暗期吸收CO_(2)并随着干旱胁迫的加深其净CO_(2)吸收速率也逐渐降低;拟长距彗星兰在未干旱条件下主要在昼期吸收CO_(2),但在干旱处理后的第2~5天暗期净CO_(2)吸收速率转变为正值并逐渐增加;长距彗星兰的早晚可滴定酸含量差值由未干旱的47 mmol·g^(-1)降低至干旱胁迫的22 mmol·g^(-1),而拟长距彗星兰的由39 mmol·g^(-1)增加至60 mmol·g^(-1)。结果支持长距彗星兰为景天酸代谢(CAM)途径植物,而拟长距彗星兰为C3植物的兼性CAM物种;前者CAM途径的启动不受干旱胁迫调控,但后者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距彗星兰 拟长距彗星兰 干旱胁迫 碳同化途径 景天酸代谢
下载PDF
福建省8种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
20
作者 付厚华 韦宏金 +2 位作者 陈新艳 马良 陈世品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68,共5页
本研究报道福建省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8种,隶属于5科7属,分别为:东亚羽节蕨[Gymnocarpium oyamense(Baker)Ching]、羽叶新月蕨[Pronephrium parishii(Beddome)Holttum]、多变蹄盖蕨[Athyrium drepanopterum(Kunze)A.Braun ex Milde]、琉... 本研究报道福建省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8种,隶属于5科7属,分别为:东亚羽节蕨[Gymnocarpium oyamense(Baker)Ching]、羽叶新月蕨[Pronephrium parishii(Beddome)Holttum]、多变蹄盖蕨[Athyrium drepanopterum(Kunze)A.Braun ex Milde]、琉球双盖蕨(Diplazium okinawaensis Tagawa)、海南双盖蕨(D.hainanense Ching)、切边膜叶铁角蕨[Hymenasplenium excisum(C.Presl)S.Lindsay]、剑叶铁角蕨[Asplenium ensiforme Wallich ex Hooker&Greville]和膜叶星蕨[Microsorum membranaceu(D.Don)Ching],其中东亚羽节蕨为福建新记录属,羽叶新月蕨、多变蹄盖蕨、琉球双盖蕨、海南双盖蕨和膜叶星蕨为华东地区新记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蕨类植物 新记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