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螺旋CT三维成像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疾病中作用的评价 被引量:13
1
作者 熊明辉 张挽时 +3 位作者 王东 宋云龙 鲁晓燕 徐家兴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766-769,共4页
目的 评价综合运用三维成像技术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疾病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选择 5 3例叶支气管以上气道疾病患者行高档螺旋CT扫描 ,将容积扫描数据预处理后传至计算机工作站 ,分别用CT仿真支气管内镜 (CTVB) ,表面遮盖显示法(SSD) ... 目的 评价综合运用三维成像技术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疾病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选择 5 3例叶支气管以上气道疾病患者行高档螺旋CT扫描 ,将容积扫描数据预处理后传至计算机工作站 ,分别用CT仿真支气管内镜 (CTVB) ,表面遮盖显示法(SSD) ,最大强度投影 (MIP) ,最小强度投影 (MinIP) ,多平面重构 (MPR)进行重建 ,分析影像学表现 ,4例与手术标本进行对照。结果 在轴位图像基础上 ,气管肿瘤在MPR、CTVB显示为好 ;中央型肺癌因生长方式不同而在三维图像中有不同的表现 ,观察肺癌术后支气管残端以CTVB最佳。结论 用一次扫描的数据行多种方式三维重建 ,弥补各自的局限性 ,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成像 支气管疾病 气管疾病 螺旋 CT
下载PDF
心率和心率变异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侠 宋云龙 +3 位作者 弥龙 李相生 毕永民 王东 《中国医学工程》 2011年第1期70-71,共2页
目的评价心率及心率变异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07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利用最佳收缩期或舒张期图像进行重建,评价各段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分析心率及心率变异与图像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存在... 目的评价心率及心率变异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07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利用最佳收缩期或舒张期图像进行重建,评价各段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分析心率及心率变异与图像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存在相关性者行进一步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的平均心率为84.53±17.36次/min(51~124次/min),平均心率变异为9.21±3.67次/min(2~18次/min)。心率与RCA中段及RCA总体的图像质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192,P<0.05及r=0.210,P<0.05),心率变异与LCX总体的图像质量有相关性(r=0.191,P<0.05)。不同心率组间RCA中段及RCA总体图像质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心率变异组间LCX总体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很大的心率及心率变异范围内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平均心率 心率变异 图像质量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640层动态容积CT腰椎连续运动扫描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贾梓 宋云龙 +2 位作者 李相生 孟利民 田宇 《中国医学工程》 2012年第1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640层动态容积CT连续运动功能成像对腰椎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97例应用640层容积CT运动功能成像检查的腰椎间盘(L3-L5)的扫描数据。所有受检者先应用640层CT进行常规仰卧位静态扫描作为对照,再进行从屈曲到伸展的连... 目的探讨640层动态容积CT连续运动功能成像对腰椎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97例应用640层容积CT运动功能成像检查的腰椎间盘(L3-L5)的扫描数据。所有受检者先应用640层CT进行常规仰卧位静态扫描作为对照,再进行从屈曲到伸展的连续运动CT扫描,分析不同角度时腰椎间盘的变化情况,及腰椎间盘突出角度与临床症状之间的体位关系。结果常规CT扫描阴性的97例受检者应用动态腰椎检查发现的腰椎间盘突出者18例,其中有腰腿痛症状者17人。动态扫描腰椎间盘突出角度与临床症状加重体位完全符合者13例。结论腰椎间盘连续运动扫描方法,能更灵敏的显示常规CT扫描不能显示的椎间盘的变化情况;更有助于腰椎疾病的显示及早期诊断,减少腰椎疾病的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容积CT 腰椎运动 动态扫描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15例影像诊断 被引量:1
4
作者 鲁晓燕 张挽时 +3 位作者 喻敏 时惠平 郭华朝 郭英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9-412,共4页
目的 评价颈动脉狭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 对 15例 3 0支颈动脉行多普勒超声 (DUS)、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头部CT、MRI检查。其中 5例同时行颈动脉CT血管造... 目的 评价颈动脉狭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 对 15例 3 0支颈动脉行多普勒超声 (DUS)、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头部CT、MRI检查。其中 5例同时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 (CTA) ,4例与DSA对照 ,6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结果  15例 3 0支颈动脉 ,轻度狭窄 ( <3 0 % ) 8支 ,中度狭窄 ( 3 0 %~ 69% ) 6支 ,重度狭窄 ( 70 %~ 99% ) 8支 (均为一侧 ) ,闭塞 2支 ,未见狭窄 6支。 8支颈动脉重度狭窄者狭窄侧腔隙性脑梗死 5例 ,狭窄对侧皮层梗死 1例 ,双侧脑梗死 1例 ,未见异常 1例。颈动脉闭塞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脑梗死 2例。CTA显示硬化斑块 3例。结论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US、MRA、CTA结合使用能够在颈动脉狭窄的筛选、诊断、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狭窄 磁共振血管造 CT 诊断
下载PDF
心脏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附23例临床初步应用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立伟 张挽时 +2 位作者 鲁晓燕 余玉华 李莉娜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应用屏气下连续多角度斜位二维TOF法对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材料与方法:共23例,20例为健康者,2例冠脉造影证实有病变,1例超快速CT显示冠脉有钙化。在1.5T扫描机上应用快速梯度回... 目的:应用屏气下连续多角度斜位二维TOF法对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材料与方法:共23例,20例为健康者,2例冠脉造影证实有病变,1例超快速CT显示冠脉有钙化。在1.5T扫描机上应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R=13msec,TE=8msec),并结合脂肪抑制技术,病人俯卧位,脊柱线圈作表面线圈,在1次屏气时间内多个心动周期分段K空间数据采集成像,在多角度斜位和连续切线位观察显示冠状动脉并测量其长度。结果: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左旋支及右冠脉近段在23例均完全显示,冠脉显示长度超过7cm者本组病例中,左前降支有9例(39%),左旋支4例(17%),右冠脉13例(57%),1例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狭窄≥50%者磁共振检查能较好显示。结论:二维屏气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在正常人能显示较长范围冠状动脉,同时对引起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的冠脉病变显示亦有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病例报告 冠心病
下载PDF
CT误诊脾胞浆菌性肉芽肿1例
6
作者 余河 宋云龙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4期331-331,334,共2页
关键词 组织胞浆菌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纵隔原发胚胎癌1例
7
作者 刘洁 刘明熙 张挽时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9,共2页
1 病例简介 男,18岁,体格检查发现纵隔肿物10d。胸部数字X线摄影正侧位示右中上纵隔见团块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清晰,其内密度均匀(图1A、B)。CT示右前中上纵隔血管前间隙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最大层面范围约7.2cm×8.4cm,... 1 病例简介 男,18岁,体格检查发现纵隔肿物10d。胸部数字X线摄影正侧位示右中上纵隔见团块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清晰,其内密度均匀(图1A、B)。CT示右前中上纵隔血管前间隙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最大层面范围约7.2cm×8.4cm,边界尚清晰,其内密度不均匀,见斑片状钙化及少许略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肿块邻近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向左侧推挤升主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性 纵隔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胸部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优化的2D TOF和并行采集技术在颈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8
作者 樊红霞 宋云龙 +3 位作者 李湘生 毕永民 方红 祝红线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985-988,共4页
目的探讨优化改良的2D TOF MRA和并行采集技术与传统的2D TOF MRA技术相比较在颈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1月至10月入选152例可疑颈部动脉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技术组:行传统的2D TOF MRA扫描(采用设备自带原始扫描序... 目的探讨优化改良的2D TOF MRA和并行采集技术与传统的2D TOF MRA技术相比较在颈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1月至10月入选152例可疑颈部动脉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技术组:行传统的2D TOF MRA扫描(采用设备自带原始扫描序列及参数),扫描时间5min54s;优化组:采用改良后扫描方法,即TR TE时间及层厚不变,改变偏转角度数为40°,增大FOV,增加扫描层数为110层,用GRAPPA并行采集技术缩短扫描时间为4min37s。图像经由两名高年资MR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及病变显示情况进行评价:优质图像为Ⅰ级,劣质图像为Ⅲ级。结果完成152例患者1368支颈动脉段血管成像,传统组68例患者612支血管图像质量分级为:Ⅰ级405支(66.2%),Ⅱ级191支(31.2%),Ⅲ级16支(2.9%)。优化组84例患者756支血管图像质量分级为:Ⅰ级673支(89%),Ⅱ级83支(11%),Ⅲ级0支(0%)。优化组I级血管成像率显著高于传统组(89%vs.66.2%;P<0.001),III级血管图像显著低于传统组(0 vs.2.9%;P<0.001)。结论在颈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优化2D TOF MRA扫描参数和并行采集技术可以缩短扫描时间,提高颈动脉图像高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采集技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 颈动脉
原文传递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Ⅰ型1例报告
9
作者 刘树堂 时惠平 +2 位作者 李明 贾梓 于梅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年第4期75-76,共2页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4岁,因反复恶心、呕吐、水样便10年,加重8个月入院。患者缘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伴水样便,对症治疗后好转,此后每于受凉或饮食不当即出现类似症状。既往曾于1999年因空肠穿孔行空肠修补术。
关键词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 遗传性疾病
下载PDF
二维冠脉MRA扫描技术若干问题的探讨
10
作者 李立伟 张挽时 +1 位作者 鲁晓燕 余玉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0-331,共2页
二维冠脉MRA扫描技术若干问题的探讨李立伟①张挽时鲁晓燕余玉华1资料与方法本文共20例,年龄35~64岁,均为健康人或既往无明确冠心病史者。使用Siemens1.5T超导磁共振扫描机,梯度磁场强度为10mT/m,爬升... 二维冠脉MRA扫描技术若干问题的探讨李立伟①张挽时鲁晓燕余玉华1资料与方法本文共20例,年龄35~64岁,均为健康人或既往无明确冠心病史者。使用Siemens1.5T超导磁共振扫描机,梯度磁场强度为10mT/m,爬升时间为1ms,病人俯卧位,脊柱线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NMR 成像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的MRI与综合超声诊断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照谦 刘玉清 +3 位作者 张挽时 袁定华 刘汉英 荆宝莲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532-535,共4页
目的:比较MRI与综合超声,即经胸超声(TTE)和经食管超声(TEE)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价值,探讨AD影像学综合诊断及其优选应用问题。材料与方法:分析24例AD的MRI与综合超声所见,并采用双盲法对两种技术... 目的:比较MRI与综合超声,即经胸超声(TTE)和经食管超声(TEE)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价值,探讨AD影像学综合诊断及其优选应用问题。材料与方法:分析24例AD的MRI与综合超声所见,并采用双盲法对两种技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MRI和TEE分别有1例假阴性和假阳性诊断。MRI、TEE和TTE对AD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96%、100%和83%,特异性分别为100%、97%和93%。TTE对内膜破口和假腔内血栓的检出率较低。MRI和TEE对内膜破口和假腔内血栓的显示各有其相对的优点,MRI对主动脉弓分支血管近段及其与真假腔关系的观察优于TEE。结论:MRI和综合超声均是诊断AD的优良方法。对病情稳定的病例,尤其Ⅲ型AD,MRI或综合超声均可为首选方法;对病情不稳定的病例,尤其Ⅰ型和Ⅱ型AD,综合超声应为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R 成像 主动脉夹层 超声波诊断
原文传递
螺旋CT血管造影及CT仿真内窥镜诊断颈动脉狭窄 被引量:23
12
作者 鲁晓燕 张挽时 +6 位作者 王东 时惠平 熊明辉 宋云龙 喻敏 方红 杨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3期186-189,共4页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CT仿真内窥镜 (CTVE)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9例 18支颈动脉行CTA、CTVE、MRA、DUS检查 ,3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TA :螺旋CT扫描 ,层厚 3mm ,螺距 1 0。最大密度投影 (MIP)...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CT仿真内窥镜 (CTVE)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9例 18支颈动脉行CTA、CTVE、MRA、DUS检查 ,3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TA :螺旋CT扫描 ,层厚 3mm ,螺距 1 0。最大密度投影 (MIP)及遮盖表面显示法 (SSD) 3D血管重建。CTVE :导航系统行颈动脉CTVE成像。结果 :颈动脉轻度狭窄 6支 ,中度狭窄 3支 ,重度狭窄 4支 ,5支正常。显示斑块、附壁血栓 13支。 8支颈动脉与DSA对照 7支相符。 3例手术所见与CTA对比一致性较好 ,术后狭窄解除 ,斑块消失。结论 :CTA能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程度 ,显示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内窥镜 诊断
下载PDF
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下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值的比较 被引量:18
13
作者 史丽静 田建明 +4 位作者 毕永民 田军 李树平 陈炜 王敏杰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60-1063,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对测定肝脏CT灌注值的影响。方法60例健康志愿者分成3组,每组20例,分别使用4、5、7ml/s的注射流率进行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比较各组间灌注值。结果4和5ml/s组、5和7ml/s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对测定肝脏CT灌注值的影响。方法60例健康志愿者分成3组,每组20例,分别使用4、5、7ml/s的注射流率进行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比较各组间灌注值。结果4和5ml/s组、5和7ml/s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和7ml/s组间,4ml/s组的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HPP)和肝脏总灌流量(TLP)值都明显高于7ml/s组HAP(0.37±0.16)ml.min-1.ml-1与(0.26±0.10)ml.min-1.ml-1,t=0.105,P=0.010;HPP(0.68±0.19)ml.min-1.ml-1与(0.51±0.13)ml.min-1.ml-1,t=0.172,P=0.001;TLP(1.05±0.30)ml.min-1.ml-1与(0.77±0.18)ml.min-1.ml-1,t=0.277,P=0.001。结论肝脏CT灌注测量,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可影响灌注指标的测定,高流率的测定结果数值<较低的流率。实际应用中,要权衡灌注效果及安全性,采用5ml/s的流率即可得到满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 局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造影剂 多层螺旋CT 肝脏灌注 注射流率 对比剂 测定结果 CT灌注
原文传递
螺旋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熊明辉 张挽时 +3 位作者 王东 宋云龙 鲁晓燕 时惠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评价螺旋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 (CTVB)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5 2例气管、支气管行螺旋CT(GEHiSpeedAdvantageCT/i)扫描 ,将其数据传至AdvantageWindows 3 .1版本工作站 ,用NavigatorSmooth软件建成酷似纤维支气管镜所见的C... 目的 :评价螺旋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 (CTVB)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5 2例气管、支气管行螺旋CT(GEHiSpeedAdvantageCT/i)扫描 ,将其数据传至AdvantageWindows 3 .1版本工作站 ,用NavigatorSmooth软件建成酷似纤维支气管镜所见的CTVB图像 ,并与纤维支气管镜对照。其中 4例与病理标本对照。结果 :CTVB能 10 0 %地观察到段以上支气管和 80 %以上亚段支气管。 2 7例中心型肺癌发现支气管狭窄 2 3例 ,闭塞 4例 ,肺癌术后支气管残端 4例 ,气管狭窄 2例 ,右中间段支气管憩室 1例。结论 :CTVB是一种新的无创性观察气管、支气管腔的方法 ,酷似纤维支气管镜所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仿真内窥镜 螺旋CT 诊断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的自旋回波序列与梯度回波电影序列磁共振成像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照谦 刘玉清 +3 位作者 张挽时 荆宝莲 袁定华 刘汉英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671-673,共3页
目的: 比较自旋回波(SE) 序列和梯度回波(GRE) 电影序列在主动脉夹层(AD) 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分析36 例AD的SE 序列和GRE 电影序列所见,并采用双盲法对两种序列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SE 序列和GR... 目的: 比较自旋回波(SE) 序列和梯度回波(GRE) 电影序列在主动脉夹层(AD) 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分析36 例AD的SE 序列和GRE 电影序列所见,并采用双盲法对两种序列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SE 序列和GRE 电影序列对AD 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同,分别为97 .2 % 、100 % 。SE 序列和GRE 电影序列均有1 例假阴性诊断。SE 序列和GRE 电影序列对内膜片及内膜破口的显示各有其相对的优点,GRE 电影序列对假腔内血栓的显示优于SE 序列。结论: SE 序列对AD 解剖结构的显示较全面,GRE 电影序列能以电影方式动态观察内膜片的运动和主动脉真、假腔及心腔血流信号的变化。因此,在AD 诊断中SE 序列和GRE 电影序列应结合应用,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螺旋CT诊断支气管扩张症 被引量:6
16
作者 熊明辉 王东 +1 位作者 宋云龙 张挽时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 :评价螺旋CT在肺段水平诊断支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30例疑为支扩的患者分别进行 10mm层厚和薄层 (1~ 3mm)螺旋CT扫描 ,其中 10例共 180个肺段与支气管造影进行了比较 ,用盲法对不同层厚的螺旋CT扫描和支气管造影进行评价。结... 目的 :评价螺旋CT在肺段水平诊断支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30例疑为支扩的患者分别进行 10mm层厚和薄层 (1~ 3mm)螺旋CT扫描 ,其中 10例共 180个肺段与支气管造影进行了比较 ,用盲法对不同层厚的螺旋CT扫描和支气管造影进行评价。结果 :两位观察者在 10mm层厚分别发现支扩肺段 90个和 94个 ,薄层CT分别发现支扩肺段 10 8和110个。与支气管造影比较 ,螺旋CT 10mm层厚诊断支扩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 6 4 6 %、10 0 %、90 1% ;薄层螺旋CT诊断支扩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 93 8%、10 0 %和 98 3%。结论 :薄层螺旋CT扫描对诊断支扩比支气管造影有更大的优越性 ,对临床疑支扩的患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 CT 支气管造影术 诊断
下载PDF
心率对双源CT自动化最佳期相选择的冠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侠 宋云龙 +4 位作者 弥龙 郝永 李相生 毕永民 王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36-1238,共3页
目的:评价心率对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成像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97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根据心率的快慢分为5组,利用最佳收缩期或舒张期图像进行重建,评价各段冠状动脉的图... 目的:评价心率对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成像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97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根据心率的快慢分为5组,利用最佳收缩期或舒张期图像进行重建,评价各段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比较不同心率组最佳收缩期及舒张期图像质量的差异并分析心率与DS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97例患者增强扫描时心率为52~120次/min,平均(80.49±14.99)次/min,心率与最佳舒张期图像质量间呈负相关;心率>80次/min时,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部分节段图像质量开始出现差异。结论:心率≤80次/min者,采取最佳舒张期图像重建,心率>80次/min时,结合双期图像进行重建,或者采用收缩期图像进行重建,可获得优良图像,提高工作效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 双源CT 收缩期 舒张期 图像质量
下载PDF
CT诊断Caroli病1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薇 时惠平 +1 位作者 于梅艳 马晓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年第4期117-118,共2页
病例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女,28岁,因反复间断发热伴腹痛18年,近日加重入院。患者近半年频繁出现发热、右上腹痛并伴皮肤、巩膜黄染。
关键词 CAROLI病 诊断 CT
下载PDF
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RI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
19
作者 鲁晓燕 陈巨坤 +2 位作者 张挽时 李立伟 王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16-217,共2页
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RI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鲁晓燕①陈巨坤②张挽时李立伟王东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当疾病仅限于脊髓或病变虽分散于中枢神经系统,但引起症状和体征主要... 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RI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鲁晓燕①陈巨坤②张挽时李立伟王东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当疾病仅限于脊髓或病变虽分散于中枢神经系统,但引起症状和体征主要源于脊髓内的病变时称脊髓型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症 脊髓型 NMR 成像 诊断 病理
下载PDF
宫颈异位妊娠MRI诊断1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时惠平 于梅艳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2期5540-5541,共2页
关键词 宫颈疾病/诊断 妊娠 异位/放射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病例报告 人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