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通史 被引量:40
1
作者 刘家和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0,共8页
在中国 ,“通史”是一个常用且易解的词。中国学者写的关于中国史、世界史的书常题名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而英国人写关于世界史或英国史的书就叫“世界史”或“英国史” ,其中并无一个“通”字。西方语言里有好几个看来与“... 在中国 ,“通史”是一个常用且易解的词。中国学者写的关于中国史、世界史的书常题名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而英国人写关于世界史或英国史的书就叫“世界史”或“英国史” ,其中并无一个“通”字。西方语言里有好几个看来与“通史”相近的词 ,但其真实含义并非“通史”。西方的普世史传统来自古希腊 ,据柯林武德分析 ,这种传统与“实质主义”思想有关。中国的通史传统来自先秦诸子的富有历史倾向的思想 ,这种思想恰好是反实质主义的。中国的“通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通史 世界史 中国史 古今 思想 史传 古希腊 主义 传统 倾向
下载PDF
史学的求真与致用问题 被引量:41
2
作者 刘家和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2-118,共7页
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不同学术传统对于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的不同看法,这部分也可以说是问题提出的缘由;第二,关于史学的求真问题;第三,关于史学的致用问题;第四,关于史学的求真与致用关系问题。以下让我们来作具体分析。
关键词 史学 求真与致用 经世致用 中国史学 相对主义 客观主义 司马迁 优良传统 司马光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原文传递
论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 被引量:39
3
作者 刘家和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31,共14页
历史理性之在古代发现 ,这似乎是中国学术传统的一个特色。中国古代历史理性的产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殷末至周初 ) ,作为正题 (thesis) ,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是一致的 ;第二阶段 (西周后期至秦 ) ,作为反题 (antithesis) ... 历史理性之在古代发现 ,这似乎是中国学术传统的一个特色。中国古代历史理性的产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殷末至周初 ) ,作为正题 (thesis) ,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是一致的 ;第二阶段 (西周后期至秦 ) ,作为反题 (antithesis) ,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背离 ,而与自然理性相附合 ;第三阶段 (汉代 ) ,作为合题 (synthesis) ,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重新结合 ,并与自然理性 (人性之自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理性 古代 中国 “天命” 道德理性 天人合一 自然理性 汉代
原文传递
《左传》中的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 被引量:25
4
作者 刘家和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13,共11页
在20世纪里,不止一次地有人主张彻底抛弃中国传统典籍,也不止一次地有人主张从传统典籍中开发出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以此为中国文化的再生或复兴疏导源流。《左传》作为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当然也会遇到不同态度的对待。本文不是专门讨论... 在20世纪里,不止一次地有人主张彻底抛弃中国传统典籍,也不止一次地有人主张从传统典籍中开发出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以此为中国文化的再生或复兴疏导源流。《左传》作为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当然也会遇到不同态度的对待。本文不是专门讨论如何从《左传》中开发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的问题,但如果我们真能证实《左传》中确有可供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源,那么在客观上也就证明它不应该被彻底抛弃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民本思想 人本思想 文化资源 以民为本 中国古代 张力关系 子产 国君 宋襄公
原文传递
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 被引量:33
5
作者 刘家和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3-32,共10页
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论孔子仁礼学说的渊源。孔子以前,“礼”概念已有一定发展,而“仁”概念尚甚模糊。孔子在前人关于礼和德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仁礼学说。第二,论孔子仁礼学说。孔子的礼学说强调有等差的和谐(即和),而仁正是... 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论孔子仁礼学说的渊源。孔子以前,“礼”概念已有一定发展,而“仁”概念尚甚模糊。孔子在前人关于礼和德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仁礼学说。第二,论孔子仁礼学说。孔子的礼学说强调有等差的和谐(即和),而仁正是和的必要条件;其仁学说强调爱的外推是有等差的,而礼的等差正好成为仁赖以外推的阶梯。故仁礼实为同一思想体系的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第三,论孟子、荀子对孔子仁礼学说的发展。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仁礼学说的核心。“克”有二义:一为胜任,一为抑制。克己从任己开始,立己方能立人;欲立人不能不有所抑己,为第二段;抑己而达到人己和谐,即成仁,为第三段。孟子主要在第一到第二段中发展了孔子的仁礼学说,而荀子则主要在第二到第三段中发展了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礼学说 孔子 先秦儒家 孟子 荀子 仁者 左传 外推 立人 克己复礼为仁
原文传递
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 被引量:25
6
作者 刘家和 陈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73,共7页
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思想中有关“不可公度性”的讨论,为我们深入探究历史比较的理论根基提供了参照。历史比较必须遵循一般比较研究的逻辑:比较是不可公度性与可公度性的统一;比较研究中,不能由比较对象之间局部要素的可公度性... 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思想中有关“不可公度性”的讨论,为我们深入探究历史比较的理论根基提供了参照。历史比较必须遵循一般比较研究的逻辑:比较是不可公度性与可公度性的统一;比较研究中,不能由比较对象之间局部要素的可公度性推导出整体的可公度性;比较对象的可公度性与不可公度性随着比较者设定的比较范围或概念层次而变化;没有比较就没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并非完全外在于比较者的客观存在,它同时也有赖于比较者的理论构想;比较研究意在形成新的认同,而在比较研究中保持差异是比较研究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公度性 历史比较 比较研究 逻辑
下载PDF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家和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1995年第2期58-66,57-161,共11页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天下一家”思想的悠久传统。这种思想到战国尤其是汉朝时期,更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大一统思想。《春秋公羊传》是表述这种思想的一部著作。此书在战国时期就以口授的方式在学者间师生相传,至汉景帝时始著于竹...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天下一家”思想的悠久传统。这种思想到战国尤其是汉朝时期,更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大一统思想。《春秋公羊传》是表述这种思想的一部著作。此书在战国时期就以口授的方式在学者间师生相传,至汉景帝时始著于竹帛。汉武帝时的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对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至东汉末,何休作《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把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一套具有历史哲学的特点的理论体系。本文所要论述的范围就是这三部书的大一统思想的内容以及其间的发展。 (一)《公羊传》中的“大一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公羊学 大一统思想 公羊传 何休 董仲舒 张三世 春秋时期 天人合 “大一统” “三统”说
原文传递
近代学术期刊的出现与史学的变化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越 叶建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7-63,共7页
学术期刊出现之后 ,重视反映史学研究成果和史学界动态的学术期刊主要有两类 :专门性史学期刊和高校学报类期刊。前者对历史学科的综合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后者则以发表高水准的学术论著而对史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出现之后 ,重视反映史学研究成果和史学界动态的学术期刊主要有两类 :专门性史学期刊和高校学报类期刊。前者对历史学科的综合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后者则以发表高水准的学术论著而对史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学术期刊适应了现代史学发展的要求 ,对史学发展的意义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研究 史学界 现代史学 史学发展 近代 学术期刊 历史学科 反映 适应 成果
下载PDF
仁义礼智圣五行的思想渊源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锐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25,共7页
诸家讨论《五行》经传的作者时代相去甚远的深层原因,在于仁义礼智圣五行说与子思的关系。而郑玄注中所保存的文献材料,说明仁义礼智圣五行说的思想源自孔子。荀子以之为子思首创,应该是正确的,世子很可能不是仁义礼智圣五行经或传的作... 诸家讨论《五行》经传的作者时代相去甚远的深层原因,在于仁义礼智圣五行说与子思的关系。而郑玄注中所保存的文献材料,说明仁义礼智圣五行说的思想源自孔子。荀子以之为子思首创,应该是正确的,世子很可能不是仁义礼智圣五行经或传的作者。从相关文献来看,这一学说曾经广为流行,但是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后来式微的尚土的五行说,因此在后世不受重视。然而即便是仁义礼智圣五行,或许也仍然保留有数术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孔子 子思 帛书 郭店简
下载PDF
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 被引量:17
10
作者 易宁 李永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86,共8页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人性一词有较为广泛的涵义,包括天生的、自然而来的个体的人、群体的人以及人类所共有的品性、能力、生理特征等等。修氏特别关注的是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人类所共有的本性,即人追求权力、财富和荣誉...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人性一词有较为广泛的涵义,包括天生的、自然而来的个体的人、群体的人以及人类所共有的品性、能力、生理特征等等。修氏特别关注的是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人类所共有的本性,即人追求权力、财富和荣誉的欲望、好斗性以及人的情绪等等。欲望、好斗性和情绪等人类非理性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然而它们又通过具体变化着的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结合或冲突,从而形成为人类的活动。修氏以人性说为基础建构自已的历史观。他揭示了客观历史自身存在的理性:历史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联系不断加强的方式表现其发展的理路。人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因。历史的本质就是人性。历史理性与自然理性无关,与道德理性背离。修氏的历史观反映了希罗多德之后古希腊史学观念的重大变化。对古希腊史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人性说 古希腊 历史观
下载PDF
论汉代公羊学的夷夏之辨 被引量:12
11
作者 汪高鑫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7-92,共6页
夷夏之辨是汉代公羊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羊学的奠基之作《公羊传》,到形成公羊学的关键人物董仲舒,再到公羊学的集大成者何休,他(它)们的夷夏观具体反映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轨迹。《公羊传》继承了先秦儒家严夷夏之别的思想,却凸显... 夷夏之辨是汉代公羊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羊学的奠基之作《公羊传》,到形成公羊学的关键人物董仲舒,再到公羊学的集大成者何休,他(它)们的夷夏观具体反映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轨迹。《公羊传》继承了先秦儒家严夷夏之别的思想,却凸显了礼义文化这一区分夷夏的标准;董仲舒发展了《公羊传》的思想,不但对夷夏的分辨更为精细,强调“从变从义”,而且从王者一统的角度肯定德化四夷的必要性;何休对公羊学的夷夏之辨所作的发展,则是将其历史“三世”说与夷夏之辨相结合,用一种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夷夏关系,肯定“太平”之世是一个没有夷夏之别的天下一统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观 《公羊传》 董仲舒 何休
下载PDF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 被引量:12
12
作者 向燕南 尹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101,共11页
陶希圣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究竟占有何种地位?陶希圣最大的史学贡献,是创办和主持了《食货》半月刊。《食货》的创办,是陶希圣对中国社会史论战作学术反思以及在政治失意后转向教学之境遇的一个结果,也是适应时代思想和学术发展的需要... 陶希圣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究竟占有何种地位?陶希圣最大的史学贡献,是创办和主持了《食货》半月刊。《食货》的创办,是陶希圣对中国社会史论战作学术反思以及在政治失意后转向教学之境遇的一个结果,也是适应时代思想和学术发展的需要,开拓历史研究新领域的一个结果。《食货》创办的史学意义,在于明确打出“社会史专攻”的旗帜,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展,起到了拓荒与奠基的作用,在中国史学融入世界史学新潮的历程中,起到了推进的作用。《食货》的成功,得益于陶希圣在会通史料与理论之研究理路上的探索。所有这些对他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最好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希圣 《食货》 社会经济史
下载PDF
论北宋“不杀士大夫”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峰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1-35,共5页
学界普遍认为宋代存在或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不杀士大夫或不轻杀士大夫的祖宗家法。事实上,不杀或不轻杀士大夫事实的出现,并不是皇帝主动给予士大夫优待的结果,而是士大夫阶层通过与皇权不断斗争,从而最终为自己争得的一项利益,因此它是... 学界普遍认为宋代存在或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不杀士大夫或不轻杀士大夫的祖宗家法。事实上,不杀或不轻杀士大夫事实的出现,并不是皇帝主动给予士大夫优待的结果,而是士大夫阶层通过与皇权不断斗争,从而最终为自己争得的一项利益,因此它是一条伪家法。从它对宋代的影响看,它无助于维护封建统治,适足以败坏宋代的政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誓约 士大夫 皇帝 祖宗家法
下载PDF
梁启超后期史学思想的变化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越 《河北学刊》 2001年第6期111-114,共4页
梁启超后期的史学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既与他本人退出政坛专事学术有关系 ,也与西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学术思潮对他的直接影响有关系。同时 ,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在接受西方新学理之初的一种必然反映。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固然多变 ,但... 梁启超后期的史学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既与他本人退出政坛专事学术有关系 ,也与西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学术思潮对他的直接影响有关系。同时 ,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在接受西方新学理之初的一种必然反映。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固然多变 ,但其中所贯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史学思想 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政治状况 学术思潮
下载PDF
从梁启超到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学术系谱 被引量:12
15
作者 周文玖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8-103,共6页
作为近代意义上的一门学科,“中国史学史”已经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梁启超、白寿彝分别是该学科建立时期和比较成熟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本文梳理了在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从事该学科研究的重要学者之间的师承关系,涉及到... 作为近代意义上的一门学科,“中国史学史”已经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梁启超、白寿彝分别是该学科建立时期和比较成熟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本文梳理了在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从事该学科研究的重要学者之间的师承关系,涉及到梁启超、朱希祖、李大钊、何炳松、柳诒徵、蒙文通、朱谦之、金毓黻、刘节、白寿彝等众多著名学者,对比了中国史学史学科前后两个阶段的共同点、不同点,并指出其中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白寿彝 中国史学史 学术系谱
原文传递
从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的转变 被引量:9
16
作者 罗炳良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14,共10页
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 ,如果从史学思想的角度考察问题 ,就会发现我国传统史学经历了从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转变的过程。这两种史学思潮在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各方面都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特征。揭示由宋代义... 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 ,如果从史学思想的角度考察问题 ,就会发现我国传统史学经历了从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转变的过程。这两种史学思潮在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各方面都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特征。揭示由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转变的内涵及其意义 ,有助于阐明中国传统史学发展中某些内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义理化史学 清代 实证性史学 中国 传统史学
下载PDF
说《魏书》非“秽史” 被引量:11
17
作者 瞿林东 《江汉论坛》 1985年第5期70-75,共6页
一千四百三十年前,即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史学家魏收(505-572)撰成《魏书》一百三十卷.当时,北齐的一些显赫人物,针对此书的有关的内容,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后魏收对所争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修改.八十二年后,即唐太宗贞观十年(636)... 一千四百三十年前,即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史学家魏收(505-572)撰成《魏书》一百三十卷.当时,北齐的一些显赫人物,针对此书的有关的内容,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后魏收对所争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修改.八十二年后,即唐太宗贞观十年(636),李百药在他所撰的《北齐书·魏收传》里,以北齐人之口,把《魏书》"号为’秽史’".此后,《魏书》为"秽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书 魏收 李百药 北齐 唐太宗 评价 史书 门阀士族 赵翼 史学家
下载PDF
试析20世纪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史料和历史考证方法的重视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越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3-77,共5页
20世纪30年代,经过中国社会史论战而迅速扩大影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存在着明显的教条化和公式化、轻视史料与考证的缺失。4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纠正,而且还从理论上论述了史料及考证方法在历史研究... 20世纪30年代,经过中国社会史论战而迅速扩大影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存在着明显的教条化和公式化、轻视史料与考证的缺失。4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纠正,而且还从理论上论述了史料及考证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阐述了理论观点与材料方法间的辩证关系,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和学术研究的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史料 考证方法
下载PDF
明代边防史地撰述的勃兴 被引量:6
19
作者 向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37-143,共7页
明代从中期开始, 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 立国以来一直困扰统治集团的“北虏南倭”问题更加突出出来。在边防危机的刺激下,出现了大批有关边防史地的撰述。这些作品在思想上具有批判现实弊政, 要求改革的色彩, 在编纂方法上亦表现出... 明代从中期开始, 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 立国以来一直困扰统治集团的“北虏南倭”问题更加突出出来。在边防危机的刺激下,出现了大批有关边防史地的撰述。这些作品在思想上具有批判现实弊政, 要求改革的色彩, 在编纂方法上亦表现出丰富、生动、注重文献考实的特点, 与同时兴起的“实学”思潮有一定的联系。而因海防危机引发的海防海权问题的讨论, 意义尤其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边防 史地撰述 边防危机 史学特点
下载PDF
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的交往与学术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文玖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9,共8页
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均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有紧密的关系。在北京大学期间,朱希祖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系主任,傅斯年和朱谦之则是北京大学非常出名的学生。以后,傅斯年、朱谦之、朱希祖先后到中山大学任教,都对中山大学史学系有所... 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均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有紧密的关系。在北京大学期间,朱希祖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系主任,傅斯年和朱谦之则是北京大学非常出名的学生。以后,傅斯年、朱谦之、朱希祖先后到中山大学任教,都对中山大学史学系有所贡献。三人当中,二朱在中山大学曾是同事。朱谦之对傅斯年的学术思想有较多的评论,认为傅斯年是“发展式的历史”的第三阶段的第二小阶段的代表人物,既指出了他比文献考证派的优胜之处,又指出了他的局限性。朱希祖与傅斯年在明成祖生母问题上有过争论。这些评论和争鸣,既表现出他们各自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反映出近代学人错综复杂的学术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朱希租 朱谦之 学术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