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胎儿窘迫发病原因分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杨虹 陈瑞芬 +6 位作者 李卓 周光德 赵艳 崔丹 李珊 韩超 杨莲雪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11-213,共3页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孕妇胎儿窘迫的病因、预后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81例妊娠期HBV表面抗原 (HBsAg)、HBVe抗原 (HBeAg)、HBV核心抗体 (HBcAb)和HBVDNA均阳性 ,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其新生儿 (研究组 ) ,85例无肝...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孕妇胎儿窘迫的病因、预后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81例妊娠期HBV表面抗原 (HBsAg)、HBVe抗原 (HBeAg)、HBV核心抗体 (HBcAb)和HBVDNA均阳性 ,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其新生儿 (研究组 ) ,85例无肝炎病毒感染 ,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新生儿 (对照组 )的临床资料、血清学检查结果、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和胎儿预后进行分析 ,并对研究组中76例婴儿在出生后 0、1、6月龄时分别注射酵母菌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10 μg ,2 4月龄时检测婴儿HBV表面抗体 (HBsAb) ,以评价母婴HBV阻断效果。结果  (1)研究组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为 38 3% ,对照组为 16 5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2 )HBV感染胎盘可导致绒毛膜血管病。 (3)胎儿窘迫者 ,2 4月龄时母婴阻断率为 78 6 % ,无胎儿窘迫者母婴HBV阻断率为 91 7% ,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妊娠合并HBV感染 ,可引起胎盘绒毛膜血管病 ,致使胎盘功能下降 ,临床表现为胎儿窘迫 ,进而导致HBV母婴阻断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妊娠并发症 感染性 胎儿窘迫 病例对照研究 病因
原文传递
HBV感染与IgA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30
2
作者 马学玲 张月娥 +5 位作者 方利君 张秀荣 杜卫东 闫惠平 赵仲华 郭慕依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IgA肾病HBV感染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关系。方法利用原位分子杂交(HBVDNA)、免疫组化(HBAg、CD3、CD8)以及HBVDNAHBAg和HBAgCD43双标记技术,对91例IgA肾病肾穿刺标本进行... 目的探讨IgA肾病HBV感染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关系。方法利用原位分子杂交(HBVDNA)、免疫组化(HBAg、CD3、CD8)以及HBVDNAHBAg和HBAgCD43双标记技术,对91例IgA肾病肾穿刺标本进行研究。结果肾组织内HBAg阳性率为69.2%。HBVDNA原位杂交阳性率为429%。HBVDNA阳性的病例,双重标记染色发现HBVDNA阳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表达HBcAg或/和HBsAg。HBV感染标记(HBVDNA、HBcAg、HBsAg)阳性组CD3阳性细胞和CD8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并可见数量不等的T淋巴细胞入侵HBcAg及HBsAg阳性肾小管管壁或围绕其周围。结论感染HBV的肾组织细胞能够表达HBAg,并诱导CD3阳性细胞和CD8阳性细胞浸润,从而加重肾小管、间质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T淋巴细胞 病理学 IGA肾病
原文传递
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Fas和FasL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3
作者 温韬 任锋 +2 位作者 刘焱 武志明 赵金垣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17-420,F0005,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Fas和FasL的表达情况,探讨细胞凋亡在中毒性肝损伤发病中的地位及其意义。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再分为3、9、16、24、36和48h6个亚组,每组5只。制备四氯化碳中毒性... 目的研究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Fas和FasL的表达情况,探讨细胞凋亡在中毒性肝损伤发病中的地位及其意义。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再分为3、9、16、24、36和48h6个亚组,每组5只。制备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伤动物模型,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肝组织Fas和FasL的表达,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测定各时间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Fas和FasL在正常大鼠肝细胞中未见表达,实验组3h后即开始有明显表达,并随时间延长表达相应增强;病理学和TUNEL检测结果均显示肝脏有严重损伤,大量肝细胞发生凋亡。大鼠染毒后血清ALT、AS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肝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十分显著(P<0.05或P<0.01)。结论大鼠急性肝损伤时Fas和FasL表达显著增加,和肝细胞凋亡变化相一致,提示Fas/FasL系统及介导的细胞凋亡反应在中毒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损伤 急性 凋亡 FAS/FASL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分化潜能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朴正福 丁淑芹 +4 位作者 张海燕 小林护 加茂功 樱川宣男 李宁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0年第1期15-19,F0002,共6页
目的建立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C)的分离培养方法及探讨其在再生医学中的潜在应用性。方法取38~40周孕妇剖宫产术后人羊膜,用多种酶消化法制备hAMC悬浮液,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探讨其多分化潜能如hAMC的神经及肝脏发生相关蛋白的表达... 目的建立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C)的分离培养方法及探讨其在再生医学中的潜在应用性。方法取38~40周孕妇剖宫产术后人羊膜,用多种酶消化法制备hAMC悬浮液,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探讨其多分化潜能如hAMC的神经及肝脏发生相关蛋白的表达;荧光激活细胞仪分离法(FACS)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家族分子,同时探讨其致瘤性。结果从人羊膜中分离出高纯度hAMC,并摸索出其最适合的培养条件;细胞成细长梭形或星形,胞质丰富,细胞核呈圆形,1~3个核仁,易贴壁,生长繁殖快,在体外可连续培养20代以上。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神经发生相关蛋白(Musashi-1、Nestin、Vimentin)阳性及肝脏发生相关蛋白[Flt-1、Integrinβ1、HNF(3β、4α、1α)、C/EBPα、Albumin、AAT]等阳性;人MHC ClassⅡ阴性,人MHC ClassⅠ弱阳性;癌化实验显示hAMC无致瘤性。结论人羊膜中分离提纯的hAMC中至少包含向神经及肝脏细胞分化的干细胞样的细胞群,具有低免疫原性、无致瘤性等特点。这些结果支持hAMC作为新的、安全的细胞来源可用于再生医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再生医学
下载PDF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甲胎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2
5
作者 时红波 陈煜 +3 位作者 韩大康 赵军 武志明 段钟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2408-2411,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在比较8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AFP水平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其中39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AFP水平在不同时期的... 目的:初步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在比较8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AFP水平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其中39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AFP水平在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重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P)和AFP水平高于慢性肝炎患者及正常人(3273.19±2060.83vs127.63±110.63,35.50±18.59;2.13±1.20vs1.18±0.43,0.80±0.18;130.98±244.51vs20.40±12.68,7.50±1.23,均P<0.05),重型肝炎患者血清LN水平仅高于正常人(148.95±54.47vs120.70±18.35,P<0.05);HA、PⅢP和LN在生存组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死亡组呈现上升趋势,AFP水平在生存组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在死亡组急剧下降;血清HA、PⅢP、LN和AFP水平在亚急性组低于慢性组;重型肝炎患者HA与PTA、ALB、TBIL有较好的相关性(r=-0.372,-0.395,0.344,均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HA、PⅢP、LN和AFP水平对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肝纤维化指标 甲胎蛋白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和亚型分布调查 被引量:13
6
作者 殷继明 金荣华 +7 位作者 严艳 孙焕琴 于洪波 王锋 孙殿兴 冯常炜 魏少峰 李卓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19-21,36,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和亚型流行情况。方法应用HBV基因型和亚型特异性引物PCR法对北京、长春、大连、西安、石家庄、郑州和合肥7个城市660份HBV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基因型和亚型分析。结果在660份HBVDNA阳性...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和亚型流行情况。方法应用HBV基因型和亚型特异性引物PCR法对北京、长春、大连、西安、石家庄、郑州和合肥7个城市660份HBV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基因型和亚型分析。结果在660份HBVDNA阳性血清中,B基因型、C基因型和B/C混合感染分别为16.67%(110/660)、74.54%(492/660)和8.79%(58/660);在C基因型中,C1亚型6例(1.22%)、C2亚型473例(96.14%)、C1/C2混合基因亚型13例(2.64%);B基因型均为Ba亚型,B基因型和C基因型混合感染者均为Ba与C2亚型混合感染,未发现其他基因型和基因亚型;不同基因型感染患者HBe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B基因型和C基因型患者之间血清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7±1.62lgcopies/ml对6.29±1.76lgcopies/ml),但均高于B和C基因型混合感染患者(5.25±1.65lgcopies/ml)。结论这7个城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B基因型和C基因型感染为主,有部分B/C基因型混合感染。HBV亚型以Ba和C2亚型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基因亚型
下载PDF
汉民族XRCC1基因399位密码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肝癌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任翊 汪得胜 +5 位作者 李卓 辛咏梅 殷继明 张斌 丁惠国 李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361-364,共4页
目的探讨汉民族XRCC1基因399位密码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肝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肝癌患者5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61例,健康献血人员92例。针对XRCC1基因的10号外显子设计引物,PCR产物利用MspⅠ限制性酶切进行基因分型,基因型分成XRCC1 ... 目的探讨汉民族XRCC1基因399位密码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肝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肝癌患者5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61例,健康献血人员92例。针对XRCC1基因的10号外显子设计引物,PCR产物利用MspⅠ限制性酶切进行基因分型,基因型分成XRCC1 399Arg/Arg,399Arg/Gln,399Gln/Gln三种,分析XRCC1多态性与肝癌之间的关系。结果原发肝癌患者中XRCC1 399Arg/Arg 32例(64.0%),Arg/Gln 14例(28.0%),Gln/Gln 4例(8.0%);肝炎肝硬化患者中Arg/Arg 30例(49.2%),Arg/Gln 23例(37.7%),Gln/Gln 8例(13.1%);健康人群Arg/Arg 46例(50.0%),Arg/Gln 41例(44.5%),Gln/Gln 5例(5.5%)。以健康人群为对照组,XRCC1399Gln基因(基因型Arg/Gln和Gln/Gln)并不增加患肝癌的风险性(OR=0.563,95%CI:0.277-1.141,P=0.109);以肝炎肝硬化为对照组,XRCC1 399Gln基因同样与患肝癌的易感性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OR=0.544,95%CI:0.253-1.170,P=0.118)。结论XRCC1基因密码子399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汉民族原发肝癌危险性无统计学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CCl 基因型 单核苷酸多态性 原发肝癌
下载PDF
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时红波 陈煜 +3 位作者 韩大康 赵军 段钟平 武志明 《肝脏》 2008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研究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75例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组39例,死亡组36例)28项临床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影响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与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的综合性量化关系。结果白细胞、血小板、总胆... 目的研究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75例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组39例,死亡组36例)28项临床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影响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与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的综合性量化关系。结果白细胞、血小板、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透明质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腹水、感染在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凝血酶原活动度、肝性脑病、感染是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63、4.107、0.258,P<0.05)。结论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众多,凝血酶原活动度、肝性脑病和感染为主要危险因素,可望用于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预后 COX比例风险模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输血传播病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罗朝霞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1999年第3期108-111,共4页
自1997年日本学者发现了一种与输血后肝炎相关的DNA病毒,即输血传播病毒(TTV)之后,有关TTV基因分型和变异、流行概况、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等研究取得了进展,本文就这一方面的报道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 输血传播病毒 肝炎病毒 TTV
下载PDF
肝硬化大鼠急性肝衰竭时Th1/Th2细胞因子、氧化应激及Casapase-3的变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朴正福 张海燕 +3 位作者 卢静 王晶晶 李胜利 温韬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3期29-31,共3页
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急性肝衰竭时Th1/Th2细胞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及casepase-3的变化,以探讨肝硬化大鼠急性肝衰竭发生的机制。方法以50%四氯化碳植物油溶液腹腔注射,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肝硬化大鼠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建立肝硬化基... 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急性肝衰竭时Th1/Th2细胞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及casepase-3的变化,以探讨肝硬化大鼠急性肝衰竭发生的机制。方法以50%四氯化碳植物油溶液腹腔注射,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肝硬化大鼠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建立肝硬化基础急性肝衰竭模型。采用ELISA法测定成模大鼠Th1/Th2细胞因子的比值及Caspase-3,应用生化法检测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结果大鼠出现明显肝硬化、腹水及黄疸症状后,Th1/Th2细胞因子比值降低。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后,Th1/Th2比值升高,Caspase-3活性增加,MDA含量增加,SOD、还原型GSH活性降低(P均<0.01)。结论Th1/Th2细胞因子、细胞凋亡、细胞氧化应激共同参与肝硬化基础急性肝衰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Th1/Th2细胞因子类 氧化应激 Casapase-3
下载PDF
地高辛素标记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肝及肝外组织中的TTV DNA 被引量:6
11
作者 罗朝霞 郎振为 +6 位作者 阎慧平 黄德庄 金荣华 贺丽香 赵秀英 周育森 王海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38-439,共2页
关键词 输血传播病毒 地高辛素标记探针 原位杂交法
原文传递
N-乙酰半胱氨酸对猪急性肝衰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靳海英 任锋 +5 位作者 丁美 赵军 张晶 陈煜 武志明 段钟平 《药品评价》 CAS 2007年第3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猪急性肝衰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6只雌性中国实验小型猪分为正常对照组(2只),急性肝衰竭组(6只)和药物治疗组(8只);急性肝衰竭组和药物治疗组分别应用D-氨基半乳糖(1.2g/...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猪急性肝衰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6只雌性中国实验小型猪分为正常对照组(2只),急性肝衰竭组(6只)和药物治疗组(8只);急性肝衰竭组和药物治疗组分别应用D-氨基半乳糖(1.2g/kg)静脉滴注制备药物性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未给予任何处理;药物治疗组给予NAC治疗,急性肝衰竭组同期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测定3组动物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β水平。结果急性肝衰竭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升高,PTA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治疗组和急性肝衰竭组ALT水平12h(89.5±23.5)U/L和(77.2±18.5)U/L,P<0.05;24h分别为(242.6±30.5)U/L和(211.1±34.0)U/L,P<0.05。TBil水平12h分别为(13.1±2.5)μmol/L和(7.8±1.5)μmol/L,P<0.05;48h分别为(86.2±10.5)μmol/L和(79.7±10.7)μmol/L,P<0.05。药物治疗组和急性肝衰竭组相比,TNF-α水平24h分别为(19.3±4.2)pg/ml和(24.0±5.3)pg/ml;48h分别为(26.1±3.8)pg/ml和(29.2±8.7)pg/ml、IL-1β24h分别为(15.2±3.4)pg/ml和(18.5±3.6)pg/ml;48h分别为(20.1±5.2)pg/ml和(24.3±6.3)pg/ml,水平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可改善猪急性肝衰竭肝脏功能,可减少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炎症细胞因子的生成,抑制炎症反应的快速发展,稳定机体的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动物 实验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 N-乙酰半胱氨酸
下载PDF
AAV2-BPI_(700)-Fcγ1_(700)重组病毒的制备及其转染小鼠后的抗感染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晨 郭向华 +7 位作者 陈庆华 吕喆 李静 彭智 李莉 靖学芳 孔庆利 安云庆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73-877,共5页
目的通过观测BPI700-Fcγ1700嵌合基因导入小鼠对最小致死量E.coli感染攻击的抵抗作用,探讨基因治疗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采用RT2PCR检测嵌合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嵌合基因在蛋白... 目的通过观测BPI700-Fcγ1700嵌合基因导入小鼠对最小致死量E.coli感染攻击的抵抗作用,探讨基因治疗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采用RT2PCR检测嵌合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嵌合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1)基因导入小鼠中目的嵌合基因得到表达,在注射部位肌肉组织和血清中可检测到目的嵌合蛋白;(2)在最小致死量E.coli感染攻击后,基因导入小鼠的存活率为31.43%,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的存活率4.62%;与小剂量头孢呋辛钠联合应用其存活率高达65%。结论BPI700-Fcγ1700嵌合基因导入小鼠对致死量E.coli感染具有较好抵抗作用,提示抗感染基因治疗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在感染高危人群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相关病毒(AAV) BPI700-Fcγ1 700嵌合基因 最小致死量 革兰阴性菌
原文传递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白细胞介素-10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道洁 刘英 +8 位作者 李卓 严艳 殷继明 郝娃 牛京勤 刘芳 孟庆华 谢贤春 李辉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区域-1082、-19和-592位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法(PER-SSP)检...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区域-1082、-19和-592位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法(PER-SSP)检测9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CSH)、4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223例慢性HBV携带者(ASC)和267例自限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基因组DNAIL-10基因启动子区域3个位点-1082、-819、-592的基因多态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L-10-1082、-819、-592在慢性重型肝炎组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82基因AA型在CSH中的检出频率显著高于ASC(χ^2=13.314,P=0.001)及自限性感染者(χ^2=13.545,P=0.000);(2).592基因AC、cc型在C.SH中的检出频率显著高于CHB(χ^2=15.970,P=0.000,χ^2=20.414,P=0.000)、ASC(χ^2=21.283,P=0.000;χ^2=28.309,P=0.000)及自限性感染者(χ^2=17.047,P:0.000;χ^2=16.528,P=0.000);(3).819基因1℃型在C.SH中的检出频率显著高于CHB(f=58.961,P=0.000)、ASC(χ^2=53.255,P=0.001)及自限性感染者(χ^2=39.616,P=0.001),提示-1082基因从型,-592基因AC、CC型及-819基因TC型与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生有关,说明-1082AA,-592CC、AC及-819TC基因携带者患慢性重型肝炎风险相对较大。结论 IL-10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所致肝病的肝损害进展和重型肝炎的发生可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白细胞介素-10 基因型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的分布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严艳 李卓 +2 位作者 殷继明 郝娃 牛京勤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5期3537-3539,共3页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的分布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对北京地区850份HBV感染者血清进行基因型、基因亚型检测,包括慢性乙型肝炎660例,肝硬化85例,肝癌105例。结果:B型、C...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的分布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对北京地区850份HBV感染者血清进行基因型、基因亚型检测,包括慢性乙型肝炎660例,肝硬化85例,肝癌105例。结果:B型、C型、BC混合型分布在不同类型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分布差异有显著性,肝硬化,肝癌患者C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阳性和阴性感染者中,HBV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组中,均以C2和Ba亚型占优势。结论:在北京地区HBV感染者中,以Ba和C2亚型为主,C基因型感染者更易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病毒学 肝炎病毒 乙型/遗传学 基因型 人类
下载PDF
AAV2-BPI_(700)-Fcγ1_(700)重组病毒导入小鼠对致死量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保护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向华 李晨 +7 位作者 陈庆华 吕喆 李静 彭智 李莉 靖学芳 孔庆利 安云庆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探讨BPI_(700)-Fcγ1_(700)嵌合基因导入,对最小致死量E.coli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菌落计数法、内毒素和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H-E染色法检测菌落数、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含量及主要器官病理学改变。结果(1)基因导入小... 目的探讨BPI_(700)-Fcγ1_(700)嵌合基因导入,对最小致死量E.coli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菌落计数法、内毒素和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H-E染色法检测菌落数、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含量及主要器官病理学改变。结果(1)基因导入小鼠血清中的目的基因产物对E.coli具有杀伤作用,可中和内毒素和介导吞噬细胞产生交叉调理吞噬作用;(2)基因导入组小鼠血清、脏器中细菌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小鼠;(3)基因导入组小鼠血清中内毒素和促炎细胞因子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4)对照组濒死小鼠主要脏器血管扩张、淤血明显,与内毒素休克死亡引发的病理学改变相符。结论基因导入组小鼠可通过表达目的基因产物即BPI1-199-Fcγ1嵌合抗菌蛋白,对致死量E.coli感染及其引发的内毒素休克死亡产生抵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I700-Fcγ1 700嵌合基因 菌落形成单位 内毒素 促炎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应用蛋白芯片技术筛选戊型肝炎病毒优势表位抗原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坤 宋晓国 +5 位作者 王国华 朱翠侠 冯晓燕 王佑春 李卓 张贺秋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85-1487,共3页
目的筛选戊型肝炎病毒优势表位抗原以便研发新型戊型肝炎诊断试剂。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分析,利用改构的高效表达载体表达了HEV 1型与HEV 4型ORF2和ORF3的17种表位抗原,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平台筛选优势表位抗原。结果在所获得的17种表... 目的筛选戊型肝炎病毒优势表位抗原以便研发新型戊型肝炎诊断试剂。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分析,利用改构的高效表达载体表达了HEV 1型与HEV 4型ORF2和ORF3的17种表位抗原,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平台筛选优势表位抗原。结果在所获得的17种表位抗原中筛选到4种可以作为研发新型戊型肝炎诊断试剂候选抗原的优势表位抗原。结论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快速准确地筛选到4种可用于研发新型戊型肝炎诊断试剂的候选优势表位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 表位抗原 蛋白芯片
下载PDF
检测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中IL-6及IFN-γ水平的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时红波 李秀惠 +3 位作者 谢立 闫丽 辛咏梅 贺立香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8-139,共2页
目的初步探讨血清IL-6及IFN-γ的水平与HBV和HCV重叠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及IFN-γ的水平,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结果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 目的初步探讨血清IL-6及IFN-γ的水平与HBV和HCV重叠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及IFN-γ的水平,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结果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的水平明显高于HBV或HCV单纯感染患者(P<0.01)。与正常对照相比较,HBV和HCV重叠感染急性期患者仅IFN-γ水平升高(P<0.01),慢性期患者仅IL-6水平升高(P<0.01);而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IL-6及IFN-γ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IFN-γ的水平与ALT、TBil的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HBV和HCV重叠感染的发病和转归与IL-6及IFN-γ分泌的异常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重叠感染 白细胞介素6 Γ干扰素
下载PDF
宿主细胞因子及黏病毒抵抗蛋白A基因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新月 李卓 +5 位作者 黄雁翔 殷继明 严艳 郝娃 刘芳 牛京勤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75-680,共6页
目的探讨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与TNF-a启动子-238、-857、-863位点,IL-10启动子-1082、-592位点及黏病毒抵抗蛋白A(MxA)启动子-8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关系。方法305例CHB患者IFNa-1b治疗12个月,随访至停药后6个月... 目的探讨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与TNF-a启动子-238、-857、-863位点,IL-10启动子-1082、-592位点及黏病毒抵抗蛋白A(MxA)启动子-8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关系。方法305例CHB患者IFNa-1b治疗12个月,随访至停药后6个月判断疗效,分为持续应答(SR)和非持续应答(NSR)组。应用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TNF-a-238、-857、-863和IL-10-592、-1082及MxA-88位点的SNP。判断SNP与IFN疗效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失访43例。262例CHB患者IFNa-1b疗效SR为50例,占19.1%;NSR212例,占80.9%。在MxA-88位点,GT型分别与GG型、TT型患者IFN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0.119,OR:5.302,95%CI:2.458~11.433,P<0.01;X^2=13.071,OR:4.110,95%CI:1.858~9.092,P<0.01)。在TNF-A-863位点,CC型分别与CA型、AA型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9.628,OR:7.578,95%CI:3.444~16.672,P<0.01;X^2=13.543,OR:4.513,95%CI:1.966~10.357,P<0.01)。在TNF-a-857位点,CC与CT型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27,OR:0.293,95%CI:0.146~0.586,P<0.01)。在IL-10-592位点,AA与CC型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84,OR:3.380,95%CI:1.484~7.697,P<0.01)。结论MxA-88位点为GT杂合型,TNF-a-863 CC纯合型,IL-10-592 AA纯合型的CHB患者对IFNa-1b治疗反应好,可作为预测IFN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黏病毒抵抗蛋白A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细胞因子类
原文传递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核抗体的测定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放 黄雁翔 +2 位作者 靳海英 郭向华 时红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412-413,共2页
目的评估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同时探讨CHC患者ANA与肝功能及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7年5月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慢性丙肝患者共105例,测定血清ALT、AST、TBiL、ALB、ANA、HCV-RNA水平。结果 ... 目的评估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同时探讨CHC患者ANA与肝功能及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7年5月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慢性丙肝患者共105例,测定血清ALT、AST、TBiL、ALB、ANA、HCV-RNA水平。结果 ANA阳性率为26.7%(滴定度〉1∶100),ANA阳性患者年龄较阴性患者大(55.29岁±9.39岁vs47.24岁±15.09岁,P=0.01)。而在性别、丙肝病毒定量、ALT、AST、TBiL和ALB上差异不显著。结论 ANA在慢性丙肝患者检出率与年龄关系密切,年龄越大ANA阳性率越高。与患者肝功水平、病毒的复制与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抗核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