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外场观测的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郭松 胡敏 +2 位作者 尚冬杰 郭庆丰 胡伟伟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5-157,共13页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指挥发性有机物在大气中发生光化学氧化进入到颗粒相的产物,由于其具有强烈的环境效应、气候效应和人体健康效应,因此成为大气化学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SOA的复杂性和测量技术的限制,目前对SOA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总...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指挥发性有机物在大气中发生光化学氧化进入到颗粒相的产物,由于其具有强烈的环境效应、气候效应和人体健康效应,因此成为大气化学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SOA的复杂性和测量技术的限制,目前对SOA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总体来说,对SOA的研究手段主要有三种方法:实验室模拟、模式模拟和基于外场观测的SOA研究.由于SOA的研究非常广泛,本文仅综述了基于外场观测的SOA组成、来源和生成机制的研究,重点在于SOA组分的测量和总量的估算.基于外场观测的SOA研究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早期的研究仅仅能对SOA的少数物种进行测量,主要是一些有机酸和多羟基化合物;也有利用一些假设对SOA进行粗略的估算,如受体模型法、非生物质燃烧水溶性有机物法;随着SOA实验室模拟研究和示踪物测量技术的发展,二次有机示踪物法真正做到了对特定前体物VOC生成SOA的估算;随着在线测量技术的提高,EC示踪/CO示踪和OC/EC比值法和基于气溶胶质谱(AMS)-正交矩阵模型(PMF)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SOA的估算.尤其是AMS-PMF联用方法的出现为SOA来源和生成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对AMS技术和示踪物技术的进一步联合和开发有望成为未来SOA研究重要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气溶胶 二次有机气溶胶 二次有机碳 外场观测
原文传递
燃油组分对汽油机颗粒物及可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郑荣 李梦仁 +3 位作者 王银辉 牛贺 胡敏 帅石金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40,共9页
通过试验研究了燃油组分对进气道喷射(PFI)和缸内直喷(GDI)汽油机颗粒物及可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油中的芳烃、烯烃和硫含量越高,颗粒排放也越高;通过添加少量甲基茂基三羰基锰能够保证不降低辛烷值的同时减少燃油... 通过试验研究了燃油组分对进气道喷射(PFI)和缸内直喷(GDI)汽油机颗粒物及可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油中的芳烃、烯烃和硫含量越高,颗粒排放也越高;通过添加少量甲基茂基三羰基锰能够保证不降低辛烷值的同时减少燃油芳香烃与烯烃含量从而使颗粒物排放降低;往燃油中添加10%,乙醇对颗粒物排放影响不大.PFI发动机排放的颗粒物成分主要由有机物(OM)组成,无机离子与元素碳(EC)含量较少.而GDI发动机排放的颗粒物主要以EC、OM为主,无机离子成分很少.燃油中芳烃含量越高,其颗粒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排放也越高,毒性也更强;燃油中烯烃含量的上升对颗粒物中PAHs的排放影响不大,但是其排放颗粒物中PAHs的毒性变强.检测到汽油机排放的VOCs由70余个物种组成,主要是烷烃、烯烃、芳烃、含氧挥发性有机物和炔烃.燃用高芳烃含量燃油,VOCs中芳烃比例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燃油组分 颗粒物 多环芳烃(PAHs) 可挥发性有机物(VOCs)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东部低层大气流动与中尺度扩散特性 被引量:9
3
作者 蔡旭晖 张祯玺 +1 位作者 康凌 陈家宜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7-505,共9页
采用拉格朗日随机粒子扩散模式和三维风场诊断模式及实际气象观测资料,模拟分析以大亚湾核电厂厂址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低层大气流动和气载污染物的中尺度扩散情况.结果表明:(1) 该区域低层大气流动受盛行风背景、天气系统、海... 采用拉格朗日随机粒子扩散模式和三维风场诊断模式及实际气象观测资料,模拟分析以大亚湾核电厂厂址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低层大气流动和气载污染物的中尺度扩散情况.结果表明:(1) 该区域低层大气流动受盛行风背景、天气系统、海陆风局地环流以及当地地形扰动的共同作用,季节变化明显.(2) 冬-春-秋季,核电厂扩散的可能影响区域总体分布在偏北内陆方向和西南方的珠江出海口及外海地区,夏季总体分布于北方内陆地区.(3) 污染物扩散输送出200 km(200 km模拟区域的平均时间约12~20 h;污染物在模拟区域内滞留24 h以上的情况,冬-春-秋季三季的出现频率为1/5左右,夏季出现较少,约占1/20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扩散 核电厂 珠江三角洲东部
下载PDF
利用Himawari-8数据监测森林火情初探 被引量:8
4
作者 杜品 刘明旭 +1 位作者 徐婷婷 宋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1-1258,共8页
以2015年10月15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森林火灾为例,探索通过云水检测、潜在火点提取、太阳耀斑剔除、背景窗口确定等步骤,利用新一代地球同步气象卫星——Himawari-8卫星数据提取森林火灾火点的方法。在所研究的时空范围内,共提取Hima... 以2015年10月15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森林火灾为例,探索通过云水检测、潜在火点提取、太阳耀斑剔除、背景窗口确定等步骤,利用新一代地球同步气象卫星——Himawari-8卫星数据提取森林火灾火点的方法。在所研究的时空范围内,共提取Himawari-8火点10109个(有效时刻数142个),单一时刻火点数最高为267个(当地时间03:40)。通过对时空分布的定量化比较发现,与相应时刻的MODIS火点相比,所提取的Himawari-8火点数量较少,空间分布更分散,但二者的空间分布在总体上非常相似,且所提取的Himawari-8火点空间分布及数量特征与Himawari-8真彩色图反映的森林火情较为吻合,说明利用该方法提取的Himawari-8火点可以较好地反映森林火情,能够为森林火灾监测提供有效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mawari-8 森林火灾 火点探测
下载PDF
福建惠安沿海大气扩散特性的数值分析与模拟 被引量:6
5
作者 蔡旭晖 康凌 +1 位作者 陈家宜 胡二邦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3-71,共9页
用福建惠安地区的实测气象资料, 结合风场诊断、轨迹分析和随机游走模拟方法, 分析惠安核电厂所在地小尺度 (40 km×40 km) 范围内的大气扩散特性, 并与现场扩散示踪实验数据比较。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扩散输送总体受天气系统和海陆... 用福建惠安地区的实测气象资料, 结合风场诊断、轨迹分析和随机游走模拟方法, 分析惠安核电厂所在地小尺度 (40 km×40 km) 范围内的大气扩散特性, 并与现场扩散示踪实验数据比较。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扩散输送总体受天气系统和海陆风环流二因子影响。研究范围内的风场, 在水平方向的空间变化不大, 扩散烟流基本平直。海陆风环流因子所致的风场时间变化和风向摆动对当地扩散有重要意义。随机游走模拟方法较好地反映出当地大气扩散的定量特征, 但复杂地形与海岸气象条件的联合作用, 仍使模拟结果与示踪实验结果的统计比较显得离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扩散 数值模拟 示踪实验 核电厂
下载PDF
福建惠安沿海中尺度大气流动和扩散特征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祯玺 蔡旭晖 +1 位作者 康凌 陈家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1,共7页
采用拉格朗日随机粒子扩散模式和三维风场诊断模式以及实际气象观测资料,模拟分析了福建惠安核电厂所在沿海地区的大气流动和气载污染物的中尺度扩散情况。结果表明:①该区域低层大气的流动决定于各季盛行风背景、天气系统和局地海陆-... 采用拉格朗日随机粒子扩散模式和三维风场诊断模式以及实际气象观测资料,模拟分析了福建惠安核电厂所在沿海地区的大气流动和气载污染物的中尺度扩散情况。结果表明:①该区域低层大气的流动决定于各季盛行风背景、天气系统和局地海陆-山谷风环流系统的共同作用。②冬、春、秋季区域中尺度扩散总体沿西南海岸或偏西内陆方向,夏季总体沿东北海岸线方向进行。局地中尺度环流带来的向岸流和离岸流对具体扩散形态有重要影响。③污染物扩散输送出模拟区域的平均去除时间约为18~21h。污染物在200km×200km模拟区域内滞留24h以上的情况在各季分别可占1 4~1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扩散 中尺度 核电厂 复杂地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杭州湾地区核电厂大气中尺度扩散特征研究
7
作者 张祯玺 蔡旭晖 +1 位作者 康凌 陈家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43-648,共6页
采用拉格朗日随机粒子扩散模式和当地实际气象资料,模拟以秦山核电厂为排放源的大气污染物在杭州湾地区的中尺度扩散情况.对代表性年份(1996)各季中月整4个月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各季平均扩散输送特征受季节变化和当地海陆地形分布的影... 采用拉格朗日随机粒子扩散模式和当地实际气象资料,模拟以秦山核电厂为排放源的大气污染物在杭州湾地区的中尺度扩散情况.对代表性年份(1996)各季中月整4个月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各季平均扩散输送特征受季节变化和当地海陆地形分布的影响明显.春夏季(4,7月)以溯杭州湾往偏西和偏北内陆方向的输送为主,冬秋季(1,10月)主要为向杭州湾南岸及外海诸方向的输送.区域平均扩散能力以春季(4月)为强,秋季(10月)较弱.污染物扩散输送出模拟区域的平均时间春季略小于15h,秋季约24h,冬夏季约2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大气污染 污染物 大气扩散模式 风速
下载PDF
利用GC-MS负化学离子化模式测量痕量二羟基苯甲酸
8
作者 林伟立 朱彤 +1 位作者 姚波 陈冬蕾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2-584,共3页
为了提高水杨酸探针测量.OH自由基的灵敏度,将.OH自由基和水杨酸的反应产物之一2,5-二羟基苯甲酸(2,5-DHBA)与五氟苯甲基溴和硅烷化试剂衍生反应生成可挥发性有机物2,5-二(三甲基硅烷氧基)苯甲酸五氟苯甲基酯.最终产物利用GC-MS定性,并... 为了提高水杨酸探针测量.OH自由基的灵敏度,将.OH自由基和水杨酸的反应产物之一2,5-二羟基苯甲酸(2,5-DHBA)与五氟苯甲基溴和硅烷化试剂衍生反应生成可挥发性有机物2,5-二(三甲基硅烷氧基)苯甲酸五氟苯甲基酯.最终产物利用GC-MS定性,并在负化学离子化模式下检测,在1μl进样的情况下,获得的质量检测限为3×10-15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羟基苯甲酸 负化学离子化 五氟苯甲基溴
下载PDF
二次有机气溶胶估算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郭松 胡敏 +1 位作者 郭庆丰 尚冬杰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8-666,共9页
为研究北京夏季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浓度,比较多种SOA估算方法的不确定性和在我国的适用性,在CAREBEIJING 2008大型观测期间在城市点北大点和郊区点榆垡点采集大气颗粒物PM2.5样品,利用多种方法对二次有机碳(SOC)的浓度进行了估算,估算... 为研究北京夏季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浓度,比较多种SOA估算方法的不确定性和在我国的适用性,在CAREBEIJING 2008大型观测期间在城市点北大点和郊区点榆垡点采集大气颗粒物PM2.5样品,利用多种方法对二次有机碳(SOC)的浓度进行了估算,估算方法包括二次有机示踪物产率法、非一次源OC法、非生物质燃烧水溶性有机碳法(WSOC)和元素碳示踪有机碳/元素碳比值法.通过模拟我国典型的生物质燃烧,建立适合我国的非生物质燃烧WSOC方法,获得方法中重要参数生物质燃烧排放颗粒物中WSOC/OC的比值,我国生物质燃烧颗粒物中该比值平均为0.48±0.04.多种方法的结果均表明,SOA已经成为北京颗粒有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可以达到50%甚至更高.利用化学质量守恒模型(CMB)和示踪物产率法对颗粒有机物来源进行闭合发现,依靠目前的示踪物技术北京大气颗粒有机物中仍然有20%~27%的来源不清楚.通过综合比较了多种SOC估算方法,确定了各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示踪物产率法、非一次源OC法和EC示踪OC/EC比值法可适用于我国大气中SOC的估算,但是非生物质燃烧WSOC方法仅适用于我国大气中水溶性SOC的估算.本研究还对这几种方法的不确定性做了初步的分析,为其他研究者选择估算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示踪物产率法仅估算了几种特定VOCs前体物对SOC贡献,因此低估了总的SOC;同样地,非生物质燃烧WSOC法仅估算了水溶性的SOC,因此也低估了总的SOC;非一次源OC法高估了SOC,这主要是由于未能解析出的一次源OC造成的.而且这种高估在城市地区更为显著,主要是因为城市地区一次源相对比较复杂造成的;EC示踪OC/EC比值法的主要不确定性来自于一次源OC/EC比值的确定,由于这个比值造成的单点误差最高可高估54%或低估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有机气溶胶 二次有机碳 估算方法 方法适用性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大气新粒子生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志彬 胡敏 +1 位作者 吴志军 岳玎利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9-527,共9页
大气中新粒子生成机制和增长特性的研究对于理解区域空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现有的研究对于生成机制的认识有限.因此,如何通过外场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模型计算对新粒子的生成机制进行探讨成为大气环境科学界的... 大气中新粒子生成机制和增长特性的研究对于理解区域空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现有的研究对于生成机制的认识有限.因此,如何通过外场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模型计算对新粒子的生成机制进行探讨成为大气环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综述了目前环境大气中新粒子生成机制和增长特性的研究方法,总结了典型大气环境下外场观测的研究结果,阐述了国内外新粒子生成机制研究进展,指出了新粒子生成研究中尚待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粒子生成 生成机制 增长特性 测量技术 前体物
原文传递
大气气溶胶酸式硫酸盐的FTIR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梁咏梅 王美蓉 孙庆瑞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9-12,15,共5页
在详细分析了硫酸盐和酸式硫酸盐的红外光谱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仪,KBr压片的制样方式,选择750—500cm-1作为定量范围,对1994年春、夏、冬和1995年春季北京中关村地区气溶胶样品中的SO2-... 在详细分析了硫酸盐和酸式硫酸盐的红外光谱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仪,KBr压片的制样方式,选择750—500cm-1作为定量范围,对1994年春、夏、冬和1995年春季北京中关村地区气溶胶样品中的SO2-4和HSO-4进行了定量测定,SO2-4和HSO-4在大气中的含量分别为2.56至60.4μg/m3和未检出至5.7μg/m3.从而建立了直接测定大气气溶胶中酸式硫酸盐的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酸式硫酸盐 FTIR 定量分析 大气监测
下载PDF
大气气溶胶无机组成的FTIR测定及与离子色谱分析的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梁咏梅 王美蓉 +2 位作者 邵可声 周福民 孙庆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56-462,共7页
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固体制样方式.对北京市中关村地区的气溶胶样品中的无机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气溶胶样品中的SO_4^(2-).NH_4^+和NO_3^-进行了定量测定.为检验FTIR测定法的可靠性,将FTIR法与离子色谱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 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固体制样方式.对北京市中关村地区的气溶胶样品中的无机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气溶胶样品中的SO_4^(2-).NH_4^+和NO_3^-进行了定量测定.为检验FTIR测定法的可靠性,将FTIR法与离子色谱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表明,SO_4^(2-)和NH_4^-的FTIR测定结果与离子色谱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红外测定 大气分析
下载PDF
中国六溴环十二烷(HBCD)的职业环境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3
13
作者 易姗 朱婧 刘建国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4-38,共5页
为了反映中国的六溴环十二烷(HBCD)职业健康风险状况,结合中国HBCD相关行业的生产状况,构建了6种中国的HBCD职业暴露情景,预估可能暴露于HBCD的职业人群数量为614~963人。然后利用EASE模型模拟职业暴露水平,并通过安全边际表征职业健康... 为了反映中国的六溴环十二烷(HBCD)职业健康风险状况,结合中国HBCD相关行业的生产状况,构建了6种中国的HBCD职业暴露情景,预估可能暴露于HBCD的职业人群数量为614~963人。然后利用EASE模型模拟职业暴露水平,并通过安全边际表征职业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职业人群主要通过呼吸和皮肤途径接触HBCD,其相应的内暴露水平可达到0.07~1.63 mg/(k·d)和0~0.84mg/(kg·d);由此可以估算职业人群总的暴露剂量达到0.07~1.80mg/(kg·d),这比普通人群对HBCD的暴露水平高3~5个数量级。风险评估表明,16%的职业人群具有反复染毒的风险,69%的职业人群具有产生生殖毒性的风险,总计职业人群中具有健康风险的人数为424.04~665.70,约占职业人群数量的70%,由此可见HBCD的职业暴露能够损害工人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卫生工程 暴露情景 职业健康 风险评估 六溴环十二烷
下载PDF
南京市黑碳气溶胶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杨晓旻 施双双 +3 位作者 张晨 王红磊 王振彬 朱彬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0-629,共10页
为了研究南京市黑碳(black carbon,BC)气溶胶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使用多波长Aethalometer(AE-33)每个季节选取典型月份观测了BC质量浓度,结合大气污染物数据、气象要素和边界层探测数据,分析了BC的季节变化、日变化、周末... 为了研究南京市黑碳(black carbon,BC)气溶胶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使用多波长Aethalometer(AE-33)每个季节选取典型月份观测了BC质量浓度,结合大气污染物数据、气象要素和边界层探测数据,分析了BC的季节变化、日变化、周末效应和来源特征.结果表明,南京的BC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3351±919)ng·m^-3]>冬季[(3234±2102)ng·m^-3]>秋季[(3064±967)ng·m^-3]>夏季[(2632±1705)ng·m^-3].4个季节BC日变化均为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06:00~08:00和21:00~23:00.BC不同季节的早晚高峰分布特征不同.早高峰春季BC浓度最高,晚高峰冬季浓度最高.冬季早高峰出现时间要比其他季节滞后2 h,而夏季晚高峰时间反而比其他季节提前2 h.风速对BC日变化季节分布差异的影响远大于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逆温层结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在不同季节中逆温的高度、厚度和逆温强度对污染物的影响机制不同.BC不同季节的周末效应不同,风速对BC周末效应的影响较小,逆温层结差异是造成BC周末效应的主要原因.南京地区液体燃料燃烧对BC的贡献较大,固体燃烧对BC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时间变化 边界层结构 气象要素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复杂地形低风速气象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唐敬 蔡旭晖 +2 位作者 康凌 张宏升 王雷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2-547,共6页
利用13个地面站和1个100 m气象塔的全年实测资料分析湖南中北部丘陵地区中尺度范围的低风速气象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域低风速出现频率高,小于1.5 m/s的风速出现频率年均达41.6%;(2)低风速与地形情况密切相关,区域内西部山地的低风速... 利用13个地面站和1个100 m气象塔的全年实测资料分析湖南中北部丘陵地区中尺度范围的低风速气象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域低风速出现频率高,小于1.5 m/s的风速出现频率年均达41.6%;(2)低风速与地形情况密切相关,区域内西部山地的低风速出现频率明显高于东部平原地区;(3)低风速的出现具有日变化特点,典型出现时间段是夜间至次日上午;(4)低风速条件下10 m in平均风向多出现大角度变化的情况,60°以上的风向变化频率可达20%~30%。(5)水平风向标准差在低风速情况下明显增大,但观测仪器性能会对小风结果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风速 统计特征 复杂地形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采样器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阳 张元勋 +3 位作者 刘红杰 王羽琴 邓建国 胡敏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6-180,共5页
自行开发设计大气颗粒物双通道采样器,通过更换粒径切割器实现对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或细颗粒物(PM2.5)样品的采集。该仪器通过流量传感器、比例阀和流量控制板精确控制每个通道的采样流量,控制系统还可实时采集... 自行开发设计大气颗粒物双通道采样器,通过更换粒径切割器实现对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或细颗粒物(PM2.5)样品的采集。该仪器通过流量传感器、比例阀和流量控制板精确控制每个通道的采样流量,控制系统还可实时采集大气环境温度、压力、湿度、风速和风向5个气象参数,并根据环境温度、压力的变化对采样的体积流量进行补偿计算,以确保进样口体积流量恒定,保证粒径切割准确。在2011年深圳大学生运动会期间(8月12—23日)和后期(8月24日至9月4日),利用该仪器进行了大气环境野外观测实验,并对该仪器和Thermo2300采样器的结果进行了平行性分析和对比分析,其平行结果和对比结果相关系数均大于0.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气溶胶采样器 双通道 仪器研制
下载PDF
天然放射性碳同位素(^(14)C)技术在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孙雪松 胡敏 +1 位作者 郭松 黄晓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4436-4442,4531,共7页
含碳气溶胶是细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识别和定量细颗粒物来源贡献是制定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基础。天然放射性碳同位素(^(14)C)作为生物源示踪剂,可以有效地用于大气颗粒物来源分析,... 含碳气溶胶是细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识别和定量细颗粒物来源贡献是制定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基础。天然放射性碳同位素(^(14)C)作为生物源示踪剂,可以有效地用于大气颗粒物来源分析,量化生物源和化石源相对贡献。尤其近十多年来,伴随着加速器质谱灵敏度的提高,^(14)C技术在大气颗粒物来源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文中介绍了^(14)C在大气颗粒物不同含碳组分、单体分子化合物来源分析上的应用,并提出了国内研究应加强的领域和利用^(14)C技术研究大气颗粒物来源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碳同位素 大气颗粒物 来源解析 示踪物 人为源排放
下载PDF
中国HCFC-141b排放清单预测 被引量:6
18
作者 颜锽锽 张剑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5-881,共7页
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2006)》建立中国HCFC-141b排放清单,分析计算中国HCFC-141b的排放构成和排放趋势。退役排放构成中国HCFC-141b排放的主要部分,占总排放量的48.7%;在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淘汰(MPPS)情景和加速淘汰... 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2006)》建立中国HCFC-141b排放清单,分析计算中国HCFC-141b的排放构成和排放趋势。退役排放构成中国HCFC-141b排放的主要部分,占总排放量的48.7%;在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淘汰(MPPS)情景和加速淘汰(APS)情景下,2010—2030年分别累计减排量为7.30万t和7.46万t ODP,相当于47317万t和48381万t CO2-eq温室气体(GHG);在APS情景下,由于淘汰力度加强,在HCFC-141b排放时段内,相比MPPS情景进一步减排3815万t CO2-eq GHG,其中大部分减排量由冷藏保温、热水器保温和板材子源贡献。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不仅减少了ODS排放,同时也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FC-141B 排放量 预测 控制情景 温室气体
下载PDF
缸内直喷汽油机排放颗粒有机物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梦仁 胡敏 +10 位作者 吴宇声 秦艳红 郑荣 彭剑飞 郭庆丰 肖瑶 胡伟 郑竞 杜卓菲 肖建华 帅石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4443-4451,4532,共9页
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是我国城市大气PM_(2.5)重要来源。缸内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汽油机具有油耗低、CO2排放低等优点,将成为未来汽油车发展方向。然而GDI汽油机颗粒物排放高,造成的环境影响值得关注。有机物(organic ... 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是我国城市大气PM_(2.5)重要来源。缸内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汽油机具有油耗低、CO2排放低等优点,将成为未来汽油车发展方向。然而GDI汽油机颗粒物排放高,造成的环境影响值得关注。有机物(organic matters,OM)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分,有着重要的健康效应和气候效应。其中可以定量检测的部分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s,POM)有着较好的源指示作用。通过台架实验研究了GDI汽油机排放PM_(2.5)中POM的组成、排放因子等的特征,以及转速、负荷、催化剂等因素对POM组成的影响,给出汽油机排放POM源谱。定量颗粒有机物的总质量分别可以占到总有机物OM和PM_(2.5)质量浓度的14%~56%和7%~44%。多环芳烃、正构烷烃、正构烷酸、芳香酸、二元羧酸是最主要的物种。POM排放因子随转速增加而增大,对于中、低转速,POM排放因子随着负荷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高转速时,POM排放因子随着负荷增加而增加。三效催化剂对颗粒有机物的排放的削减作用可达到19%~64%。我国汽油车排放POM源谱与国外源谱有差异。采集和测量我国实地源样品,得到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汽油车POM源谱,对于解析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中的汽油车贡献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缸内直喷汽油机 颗粒有机物 排放因子 源谱
下载PDF
汽油车尾气排放CO_2的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瑶 胡敏 +7 位作者 李梦仁 秦艳红 彭剑飞 张文彬 郑竞 杜卓菲 邓磊 帅石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4497-4504,4540,共8页
温室气体CO_2浓度增长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全球广泛关注。CO_2的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可为其源汇机制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但需要各类污染源排放的碳同位素特征值,尤其是局地或区域特征作为数据基础。CO_2浓度的增长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 温室气体CO_2浓度增长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全球广泛关注。CO_2的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可为其源汇机制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但需要各类污染源排放的碳同位素特征值,尤其是局地或区域特征作为数据基础。CO_2浓度的增长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机动车排放是一个重要来源。研究应用基于激光的同位素比红外光谱仪(IRIS),对我国汽油车尾气排放CO_2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测定结果为(-28.0±0.5)‰。汽油车尾气排放CO_2出现碳同位素分馏现象,其δ^(13)C特征受冷热起动方式影响不大,但与汽油成分、发动机燃烧模式等相关;汽油车尾气排放CO_2的δ18O特征变化较大,同位素分馏更为复杂。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_2的δ^(13)C特征对化石燃料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本研究为碳排放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车 二氧化碳 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同位素分馏 碳排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