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史前遗址 被引量:82
1
作者 赵朝洪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8,i0001-i0002,共8页
遗址距今约1万年,发现墓葬、灰坑、火塘等遗迹,出土较多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及动、植物遗骸。保存较好的人骨是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珍贵资料。该遗址对探讨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北京 东胡林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
原文传递
龙山—二里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 被引量:72
2
作者 张弛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0-59,共10页
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是中国历史乃至东亚历史的一个关键时段,此前和此后的中国处于两个世界。此前的世界体系在东亚,东亚的文明中心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此后的世界体系为欧亚,原来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在核心地区衰落,处于欧亚... 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是中国历史乃至东亚历史的一个关键时段,此前和此后的中国处于两个世界。此前的世界体系在东亚,东亚的文明中心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此后的世界体系为欧亚,原来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在核心地区衰落,处于欧亚接触地带的半月形地带兴起,在与豫西和晋南这一唯一没有衰落并保存了新石器时代以来复杂社会的区域互动中,形成了随后中原地区的青铜时代文明新格局。可以说,没有欧亚全球化带来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没有新石器时代核心区域的衰落,就不会有夏商周三代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文化 青铜时代 龙山文化 文化格局 中国 全球化 史前 学术研究
原文传递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笔谈 被引量:62
3
作者 李学勤 李伯谦 +5 位作者 朱凤瀚 刘绪 王占奎 陈振裕 张昌平 李天虹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4-77,共14页
2011年上半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随州市博物馆对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已发掘墓葬63座、马坑1座,出土了铜器、陶器、原始瓷器、漆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700余件(套),其中铜器300余件(套)。更为重要的是,部分铜器... 2011年上半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随州市博物馆对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已发掘墓葬63座、马坑1座,出土了铜器、陶器、原始瓷器、漆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700余件(套),其中铜器300余件(套)。更为重要的是,部分铜器铸有铭文。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周及曾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在,此墓地的发掘简报已在本期刊布。我们特约请有关专家笔谈,对墓葬年代、墓地性质与文化属性、出土器物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州市 湖北省 墓地 西周 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发掘 出土器物 实物资料
原文传递
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 被引量:61
4
作者 赵辉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0-54,共5页
关键词 历史趋势 史前文化 中国 “多元一体” 考古学文化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文化
原文传递
叔矢方鼎铭文考释 被引量:46
5
作者 李伯谦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39-42,共4页
晋侯墓地发掘清理的西周早期114号晋侯墓中出土了一件方鼎(M114∶217),上面有铭文8行48字。铭文讲述的是某年十四月,王在成周举行盛大祭典,礼毕,王会见与会臣下贵族,王对叔矢进行赏赐,叔矢为纪念铸造了这件铜鼎。铜鼎铭文中的王应是成王... 晋侯墓地发掘清理的西周早期114号晋侯墓中出土了一件方鼎(M114∶217),上面有铭文8行48字。铭文讲述的是某年十四月,王在成周举行盛大祭典,礼毕,王会见与会臣下贵族,王对叔矢进行赏赐,叔矢为纪念铸造了这件铜鼎。铜鼎铭文中的王应是成王,叔矢则可能是晋国的始封君唐叔虞。这件方鼎是迄今所知惟一一件晋国第一代封君自作的铜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铭文考释 发掘 墓地 出土 隶定 纹饰 形制 时期 平行 时代
原文传递
甘肃临潭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铁器与中国冶铁技术起源 被引量:48
6
作者 陈建立 毛瑞林 +3 位作者 王辉 陈洪海 谢焱 钱耀鹏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5-53,2,共9页
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已有学者对中国钢铁技术起源问题进行讨论,5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和对出土铁器及冶铁遗址的研究,已初步掌握了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面貌。但是,对于冶铁技术起源的年... 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已有学者对中国钢铁技术起源问题进行讨论,5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和对出土铁器及冶铁遗址的研究,已初步掌握了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面貌。但是,对于冶铁技术起源的年代众说纷纭,有夏代及夏代以前起源、商代起源、西周和春秋起源等多种观点。另外对于冶铁技术究竟是从西方传人,还是本土起源,亦有不同看法。因此系统开展中国冶铁技术起源的年代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问题 冶铁技术 中国 铁器 出土 墓葬 文化 临潭
原文传递
山东寿光市双王城盐业遗址2008年的发掘 被引量:45
7
作者 燕生东 党浩 +2 位作者 王守功 李水城 王德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36,I0004-I0010,共26页
2008年的发掘2008年对寿光市双王城07、014、SS8三处制盐遗址进行了发掘,并全面揭露了014A遗址。揭露出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完整制盐作坊单元,其结构和布局较为清楚,卤水坑井、盐灶、灶棚以及附属于盐灶的工作间、储卤坑等位于地势最... 2008年的发掘2008年对寿光市双王城07、014、SS8三处制盐遗址进行了发掘,并全面揭露了014A遗址。揭露出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完整制盐作坊单元,其结构和布局较为清楚,卤水坑井、盐灶、灶棚以及附属于盐灶的工作间、储卤坑等位于地势最高的中部,以之为中轴线,卤水沟和成组的沉淀池、蒸发池对称分布于两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双王城遗址 制盐作坊 制盐工艺流程 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
原文传递
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被引量:44
8
作者 赵化成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1-48,共8页
关键词 商周时期 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君主集权 大一统 墓地
原文传递
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 被引量:35
9
作者 徐天进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5-62,F0003,共9页
关键词 周公庙遗址 考古学家 历史语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 凤凰山 陕西
原文传递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刘家门钧窑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36
10
作者 秦大树 赵文军 李静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6-52,共27页
刘家门窑址自2001年9月-2002年1月进行发掘,清理京炉4座.湾混池3座.出土了大量瓷器标本、通过发掘证明,钧窑是北宋未期兴起的以生产高档瓷器为主的窑场,部分产品仿制汝窑,但其生产的青釉、红釉瓷也极具特色,钧窑在早期阶段有相当一段时... 刘家门窑址自2001年9月-2002年1月进行发掘,清理京炉4座.湾混池3座.出土了大量瓷器标本、通过发掘证明,钧窑是北宋未期兴起的以生产高档瓷器为主的窑场,部分产品仿制汝窑,但其生产的青釉、红釉瓷也极具特色,钧窑在早期阶段有相当一段时间是与天青釉汝窑的生产并行的,至于钧窑是也是一处用于贡御的所谓官窑,尚有待进一步积累资料和深入研究。元代后期,南方瓷器人星输入北方,钧窑走向哀落。尽管文献记载明代钧州还有较大砚模的瓷器生产,但从发掘情况石,神垕镇西南的窑区已基本停止了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发掘简报 兴盛 瓷器 年代 宋代 记述 明代 中国陶瓷 时期
原文传递
从新出■甗看昭王南征与晋侯燮父 被引量:33
11
作者 孙庆伟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8,共5页
2000年秋冬季,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晋侯墓地进行的第六次发掘,清理了一组晋侯夫妇异穴合葬墓(M114、M113)。最近,在对M114出土的铜器进行整理时,修复了一件铜虐瓦。此瓶器壁上铸有重要铭文,根据铭... 2000年秋冬季,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晋侯墓地进行的第六次发掘,清理了一组晋侯夫妇异穴合葬墓(M114、M113)。最近,在对M114出土的铜器进行整理时,修复了一件铜虐瓦。此瓶器壁上铸有重要铭文,根据铭文,可以确定M114的墓主为晋候燮父,曾经参与昭王末年的薄伐荆楚之事。这一发现极大地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113 北京大学 秋冬季 研究所 山西省 考古 发掘 墓地
原文传递
华北细石器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被引量:32
12
作者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5-576,共12页
本文拟简要介绍近年来华北地区新发现的细石器遗存,并对细石器技术出现与发展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新发现显示,29-26 kaBP左右在华北地区石叶-细石器技术的出现,可能是受到MIS2阶段环境变化的影响,阿尔泰等中-北亚地区人群与旧石器文化... 本文拟简要介绍近年来华北地区新发现的细石器遗存,并对细石器技术出现与发展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新发现显示,29-26 kaBP左右在华北地区石叶-细石器技术的出现,可能是受到MIS2阶段环境变化的影响,阿尔泰等中-北亚地区人群与旧石器文化的南迁扩散所致。其后,华北地区以船型细石核为代表的宽台面技术的出现与扩散过程,则反映了该地区原住民应对LGM期间环境变迁的适应策略与发展历史。虎头梁类型的楔形石核细石器技术的进退,同样展现了晚更新世末东北亚地区人群的流动性及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器技术 船型细石核 楔形细石核 深海氧同位素阶段2 人类迁徙
下载PDF
景观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32
13
作者 张海 《南方文物》 2010年第4期8-17,共10页
景观(Landscape)是西方考古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常见的概念,尽管不同研究者和不同的学术传统对景观的理解和解释千差万别,但考古学研究景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现象学和解释学等哲学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广泛... 景观(Landscape)是西方考古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常见的概念,尽管不同研究者和不同的学术传统对景观的理解和解释千差万别,但考古学研究景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现象学和解释学等哲学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广泛渗透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大量新技术手段的推广应用,景观考古学(Landscape Archaeology)从理论方法到实践应用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研究 景观 实践 科技进步 社会科学 哲学理论 研究者 新技术
下载PDF
拾遗南海 补阙中土——谈井里汶沉船的出水瓷器 被引量:30
14
作者 秦大树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101,共11页
井里汶沉船出水的总计达30余万件片瓷器,由于其中的一只越窑刻花莲瓣碗上的“戊辰”划刻纪年,加之与其他考古材料的对比,我们大体可以将这批出水瓷器的年代定在10世纪的中后期。
关键词 瓷器 沉船 南海 拾遗 中土 补阙 考古材料 中后期
原文传递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被引量:28
15
作者 林梅村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9-63,1,共15页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是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其代表性器物——倒钩铜矛,目前在中国境内已发现13件。对这13件倒钩铜矛进行的金属成分检测和类型学研究表明,它们以红铜或砷铜铸造为主,制作工艺晚于西方红铜或砷铜锻造铜器,年代多...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是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其代表性器物——倒钩铜矛,目前在中国境内已发现13件。对这13件倒钩铜矛进行的金属成分检测和类型学研究表明,它们以红铜或砷铜铸造为主,制作工艺晚于西方红铜或砷铜锻造铜器,年代多相当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或青铜时代早期。这些中国境内发现的倒钩铜矛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直接相关,而此文化在史前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文明的影响,再次揭示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从欧亚草原开始的,中国文明的发展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优秀文化不断交流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文化 丝绸之路 中国文明 史前 历史科学 神话传说 三皇五帝 传统史学
原文传递
东周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张吉 陈建立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4-102,共9页
铅同位素比值能够反映矿料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指示矿料的流通方式,并为准确溯源提供重要的线索和判别标准。将东周时期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数据按时代、地域分组,可以初步构建青铜器矿料的时空框架。春秋早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高度集... 铅同位素比值能够反映矿料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指示矿料的流通方式,并为准确溯源提供重要的线索和判别标准。将东周时期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数据按时代、地域分组,可以初步构建青铜器矿料的时空框架。春秋早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高度集中,各地均使用A类矿料;春秋中期存在汉淮地区B类矿料与中原地区A类矿料的对立;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中原及周边地区主要使用C类矿料。战国中晚期铅同位素比值趋于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青铜器 铅同位素比值
原文传递
江西景德镇明清御器(窑)厂落选御用瓷器处理的考察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权奎山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63,共10页
明清两代对御器(窑)厂烧造的御用瓷器质量要求高,拣选十分严格,因此在烧成御用瓷器中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落选品。经考察,明清御器(窑)厂对落选御用瓷器处理方式的变化,应与当时制度规定的改变或调整密切相关。
关键词 江西 景德镇市 官窑 龙珠阁 御用瓷器 文物研究
原文传递
宋代陶瓷礼器的生产和生产机构 被引量:24
18
作者 秦大树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73,95,共11页
关键词 宋代 陶瓷礼器 生产制作 生产机构 考古研究 “修内司官窑”
原文传递
宋代官窑的主要特点——兼谈元汝州青瓷器 被引量:24
19
作者 秦大树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9-75,共17页
宋代官窑是在北宋末期形成的特定窑口,代表了始于宋代的一种新的制瓷业中的生产管理体制——御窑。老虎洞窑的发掘证实了其就是南宋的修内司官窑,根据发掘整理资料并对有关文献再度诠释可得出如下结论:宋代官窑是由官府建立、由内官管... 宋代官窑是在北宋末期形成的特定窑口,代表了始于宋代的一种新的制瓷业中的生产管理体制——御窑。老虎洞窑的发掘证实了其就是南宋的修内司官窑,根据发掘整理资料并对有关文献再度诠释可得出如下结论:宋代官窑是由官府建立、由内官管辖的专门生产礼制性活动中使用器物的窑场。由于这类用器有严格的尺寸规定,所以采用模制成型的方法制作。对生产中的次品,采用集中瘫埋的方式处理。而张公巷窑则不是北宋官窑,它是金元时期生产类似汝窑器物的青瓷窑场,元代至元年间成为为官府生产礼制性器物的官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窑 宋代 青瓷器 生产管理体制 部分产品 陶瓷生产 制瓷业 御窑
原文传递
论贾湖一期文化遗存 被引量:24
20
作者 张弛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53,共8页
舞阳贾湖遗址位于河南南部的淮河上游地区,遗址面积为5万多平方米,1983~2001年共发掘7次,揭露面积为2600多平方米。这是当时所知裴李岗文化时期面积最大、发掘面积最大、揭露遗存最丰富的遗址。前6次的发掘报告完整地报道了发掘的... 舞阳贾湖遗址位于河南南部的淮河上游地区,遗址面积为5万多平方米,1983~2001年共发掘7次,揭露面积为2600多平方米。这是当时所知裴李岗文化时期面积最大、发掘面积最大、揭露遗存最丰富的遗址。前6次的发掘报告完整地报道了发掘的内容,将所有遗存分为三期九段,通过与周边其他同时期文化和遗存的对比,认为贾湖这三期遗存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存 发掘报告 贾湖遗址 2001年 裴李岗文化 上游地区 地方特征 面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