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7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的历史进路及基本经验
1
作者 徐明 陈斯洁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32,共11页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危急时刻,对国家安全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维护国家安全,不断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的历程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谋...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危急时刻,对国家安全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维护国家安全,不断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的历程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谋取主权型国家安全治理时期、推行传统型国家安全治理时期、践行发展型国家安全治理时期和推进总体国家安全治理时期。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各个环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建设的领导,与时俱进,促进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拓展到更多领域,国家安全制度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愈加科学完备、规范系统。这些经验为世界各国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具有中国智慧的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制度体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 统筹发展和安全
下载PDF
论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40
2
作者 郭晔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9-100,127,128,共14页
“中国式现代化”道出了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为我们深入开展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范式。从这一理论范式的思维视窗、理解系统和科学方法出发,不难看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具有独特的... “中国式现代化”道出了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为我们深入开展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范式。从这一理论范式的思维视窗、理解系统和科学方法出发,不难看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具有独特的宏观样态,包括“管控-管理-治理”的社会治理转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机制,“一轴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社会治理形态。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将呈现出以建设“美好社会”为总目标、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总抓手、以“法治”为轨道、以“数字科技”为动能、普惠中国且辐射全球的宏伟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现代金融体系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被引量:39
3
作者 邱兆祥 曹宇 刘永元 《金融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16,68,共7页
加快构建与"双循环"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已是中国当前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中国现行金融体系存在的结构失衡和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构建高效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代金融体系,应着力构建现代化的... 加快构建与"双循环"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已是中国当前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中国现行金融体系存在的结构失衡和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构建高效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代金融体系,应着力构建现代化的应急融资体系,为"双循环"提供常态化跨周期的金融支持;构建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的匹配度;构建现代化的金融产品体系,提升金融供给经济"双循环"的配置效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确保金融体系高效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现代金融体系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精神及其谱系探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齐彪 邢济萍 《前线》 CSSCI 2020年第11期4-10,共7页
中国共产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反映,研究中国共产党精神,需要从精神状态意义上来宏观理解。在中国共产党精神形态培育生成过程中,具体精神主体是多样的,包括领袖人物、党的各级组织及成员、人民军队、人民群众等。在不同时期... 中国共产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反映,研究中国共产党精神,需要从精神状态意义上来宏观理解。在中国共产党精神形态培育生成过程中,具体精神主体是多样的,包括领袖人物、党的各级组织及成员、人民军队、人民群众等。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培育了革命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等,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建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对于迎接建党100周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精神 精神形态 主体分析 谱系建构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青年就业政策研究——基于省级层面的政策文本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徐明 陈斯洁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0-156,共17页
青年就业的政策体系属于国家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当下,研究青年就业的政策工具及其组合应用对于提升政策效能,避免政策盲目性和片面性,完善国家积极就业政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各省在疫情期间青年就业政策... 青年就业的政策体系属于国家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当下,研究青年就业的政策工具及其组合应用对于提升政策效能,避免政策盲目性和片面性,完善国家积极就业政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各省在疫情期间青年就业政策工具及其组合应用,探析其政策工具的特点和不足,为提高各省青年就业的政策效能,进一步促进青年就业提供策略参考和政策建议。构建政策目标—工具整合性分析框架,运用NVivo11 Plus质性分析软件,对疫情前后22个省级层面青年就业政策文本进行量化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得到引领动员型、能力提升型、保障支持型、监督评价型4类政策工具类目,并进一步细化得到14个政策工具条目,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阶段、不同施策对象政策工具的结构特点及其组合应用。研究发现,各省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制定和落实过程中的枢纽协调作用较为明显,在保障青年就业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疏解了疫情期间青年对就业产生的恐慌感,提升了青年就业者的专业技能,保障了青年就业环境稳定。未来,各省应进一步挖掘需求,使政策更加精准地服务青年就业;加强各类政策工具的统筹组合,整合各类政府、社会资源,多功能向度、多时点保障青年就业;根据疫情防控的阶段变化不断完善并发挥政策的协同联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青年就业 政策组合 目标工具
下载PDF
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源流、风险挑战与关键路径 被引量:22
6
作者 王淑芹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4-146,160,共14页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也是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把握好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实质,需要基于科学社会主...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也是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把握好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实质,需要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历程的视阈,疏理与条陈共同富裕提出和发展的源与流;阐释好共同富裕实现的目标性与过程性的统一,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已达基尼系数警戒线的客观实情,充分认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挑战;构建好共同富裕实现的关键路径,需要确立劳动、资本、权力的伦理限度,形成提升劳动收益、遏制资本掠夺、钳制权力扩张的三维协同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规范引导资本
原文传递
共生与融合:乡村遗产地“人—地—业”协同发展研究——以听松文化社区为例 被引量:21
7
作者 陶慧 张梦真 刘家明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2-594,共13页
经过5000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乡村,除早已生成各自独特稳定的人居环境、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和运行机制外,更蕴藏了人—地和谐的生态智慧、特殊的地方性知识和丰富的地方遗产资源。作为复杂多元的地域综合系统,乡村遗产的现代化过程不仅包... 经过5000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乡村,除早已生成各自独特稳定的人居环境、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和运行机制外,更蕴藏了人—地和谐的生态智慧、特殊的地方性知识和丰富的地方遗产资源。作为复杂多元的地域综合系统,乡村遗产的现代化过程不仅包括土地、建筑等空间要素的嬗变,更反映了伴随“人”的生计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地方实践所产生的乡土社会全系统变迁。实现乡村遗产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古典与时尚的互融、传承与创新的契合,需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壁垒、搭建城乡内循环的桥梁,促进以“人、地、业”为核心的资源要素的流动、交互和均衡配置是乡村遗产地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共生理论是研究乡村各系统内部关系的重要理论,利用该理论可解析乡村遗产地“人—地—业”3个子系统协同发展路径。论文以河北易县听松文化社区为例,基于共生视角阐释了返乡精英带动下人口、土地和产业3个子系统协同动态演化的过程,并提出乡村遗产地共生发展的价值逻辑:(1)构建乡村社区共生体;(2)促进地域循环共生圈;(3)培育横向产业共生链。以期实现乡村遗产地的人、地、业要素融合与科学重构,为保护和传承乡愁遗产地的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和建设美好乡村提供可能的理论启示与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遗产地 人—地—业 共生 听松文化社区
原文传递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与脉络 被引量:21
8
作者 郑风田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5,共4页
我国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成为世界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脱贫目标,加速了全世界减贫的进程,为世界贫困问题做出巨大贡献。中国近年来快速脱贫与"精准扶贫"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 我国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成为世界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脱贫目标,加速了全世界减贫的进程,为世界贫困问题做出巨大贡献。中国近年来快速脱贫与"精准扶贫"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精确到人、精确到时间、精确到目标、精确到政策,对"扶贫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作出周密部署,在2020年我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将全部实现脱贫,真正实现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精准扶贫 思想脉络
下载PDF
基层治理的困境及对策——基于内卷化的研究视角 被引量:21
9
作者 范黎波 刘佳 尚铎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5-64,共10页
基层减负是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一环。以内卷化理论作为研究视角,重新界定基层重负现象,并从内卷化的形成和深化两阶段分析基层治理陷入重负困境的逻辑机制:分别包括政府外部力量不足作为根本原因导致内卷的形成;引入工作要求—资源理论... 基层减负是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一环。以内卷化理论作为研究视角,重新界定基层重负现象,并从内卷化的形成和深化两阶段分析基层治理陷入重负困境的逻辑机制:分别包括政府外部力量不足作为根本原因导致内卷的形成;引入工作要求—资源理论,发现基层政府因工作要求过高、工作资源不足加速了内卷化过程的深化。据此从制度变革、政府内部放权、政府外部赋权三方面得出使基层治理走出内卷化困境的对策,帮助基层松绑减负,培育形成良好的基层治理生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内卷化 多中心治理
下载PDF
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的当代辨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厚羿 《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43,共10页
“精神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精神性”和“生产性”是它的两个重要特征。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精神生产”的精神性和生产性都蕴含在实践概念中,“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特有的感性活动,它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 “精神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精神性”和“生产性”是它的两个重要特征。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精神生产”的精神性和生产性都蕴含在实践概念中,“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特有的感性活动,它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分工的推进而不断深入,最终指向“自由自觉活动”的人类实践目标。在经济学视野中,马克思将“精神生产”置于生产主义批判的语境内,“生产性”体现为资本主义的增殖性特征,从而使得“精神性”价值沦为生产主义的外在表现。20世纪中后期以来,“精神生产”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非物质劳动和文化逻辑等理论开启了研究当代社会中精神性渗透和生产性弥漫等特征的新方式,由此产生了关于新型生产劳动者变革的“生命政治学”趋向,为此人们应当审慎对待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性 生产性 实践 生产主义批判 生命政治学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属性与科学内涵 被引量:17
11
作者 孟凡东 田园 孟成全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4期8-22,共15页
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内涵是新时代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实践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核心内容。廓清其存在的多重属性,有助于科学界定其概念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共有的中华文明历史中形成的一个中国式的拥有... 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内涵是新时代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实践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核心内容。廓清其存在的多重属性,有助于科学界定其概念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共有的中华文明历史中形成的一个中国式的拥有共同命运的文明有机整体,即以共同历史共同文明为基石、以共同利益为根本、以命运与共为本质、以共有文化为核心、以共同的政治认同为保障,在共同的社会关系中以共同价值为基础构成的文明性的真正共同体。这一有机整体具有三个层次的内在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式的命运共同体与历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是中国式的真正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国民共同体的统一;是中国式的文明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统一,三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丰富的结构性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 真正共同体 社会共同体 文明共同体 文明有机体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 被引量:18
12
作者 范周 侯雪彤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19,共6页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公共文化服务面临新发展形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迈向更广空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和路径变得更加明确。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公共文化服务面临新发展形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迈向更广空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和路径变得更加明确。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新内涵,探讨需要处理好的四大关系,提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 “十四五”规划
下载PDF
“一带一路”建设的七年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志民 陈宗华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4-114,128,共12页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大抉择,旨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进程,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七年来,"一...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大抉择,旨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进程,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七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完成顶层设计的"大写意",正在绘制聚焦重点和项目建设的"工笔画",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方面成就卓著,并形成一系列合作理念和机制规范,推动沿线国家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项涵盖经济贸易、政治外交、人文交流等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保驾护航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以推进全球公共卫生平台建设,并展现出美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回顾与思考 总体布局 第三方市场合作 机制规范
原文传递
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脉络、结构性失衡及重构方略 被引量:14
14
作者 郭君平 曲颂 刘合光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3-93,共11页
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形态之一,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根据国情社情发展、国家战略调整、外部形势变化等的影响和城乡关系经典理论,可将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关系的演变脉络划分为对流、分割、联通、统筹、融合... 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形态之一,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根据国情社情发展、国家战略调整、外部形势变化等的影响和城乡关系经典理论,可将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关系的演变脉络划分为对流、分割、联通、统筹、融合五个阶段。在此变迁过程中,中国城乡关系结构性失衡的主要表征鲜明突出、成因复杂多样且负面影响加大。未来,应聚焦要素市场建设与农民增收引擎打造,抓实公共教育医疗服务均等与农民市民化,完善生态规划制度、反哺机制和科学治理体系,健全政治利益引导、诉求、整合、约束机制,推动文化资源共享、阵地共建和活动共办,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政治、文化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城乡失衡 城乡均衡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新形势下政治监督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5
15
作者 潘春玲 邵景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0-86,共7页
政治监督的本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政治监督的提出和发展,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义,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特质。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监督的发展深刻反映了政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对管... 政治监督的本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政治监督的提出和发展,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义,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特质。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监督的发展深刻反映了政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对管党治党经验的创造性转化,也顺应了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经过几年的发展,政治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仍存在部分党组织对政治监督的定位和功能的理解不够到位、对政治监督与党内其他监督的关系把握不清、政治监督的具体化常态化实现程度不够高等困境。新形势下加强政治监督,应聚力于把准政治方向,推动政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把政治监督融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运行中,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政治监督,构建科学的政治监督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监督 理论建构 价值旨归 逻辑演进 实践路径
下载PDF
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任晓刚 刘菲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01-104,共4页
坚持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同时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发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我们需要着力强化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推动原创成果取... 坚持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同时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发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我们需要着力强化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推动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畅通企业科学研发渠道,着力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与活力;营造更加宽松创新生态环境,打造科技创新联合体新阵地;切实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促进技术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夯实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主创新
下载PDF
权力转移中的地位承认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梓元 《国际政治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76,共36页
长久以来,学者们试图从实力对比、国内政体、经济与安全依存以及国际制度特征等国际或国内层面的结构条件,来解释崛起国修改现状的要求和守成国的回应方式。这些视角局限于崛起国与守成国基于各自固定的物质利益而做出的策略选择,它们... 长久以来,学者们试图从实力对比、国内政体、经济与安全依存以及国际制度特征等国际或国内层面的结构条件,来解释崛起国修改现状的要求和守成国的回应方式。这些视角局限于崛起国与守成国基于各自固定的物质利益而做出的策略选择,它们较少注意到在互动过程中,非物质偏好发挥的作用。国际地位正是一种伴随着国家间互动而产生和发生改变的偏好。本文强调,在权力转移的过程中,崛起国和守成国都会格外偏好地位。由于崛起国需要守成国的认可才能获得地位,而地位本身又可以增进崛起国在国际博弈中的主动权,地位承认带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具体说来,守成国承认崛起国的地位将有助于崛起国成功地融入国际体系和拥护现状。相反,守成国拒绝承认或是错误认知崛起国的地位诉求则可能加剧矛盾甚至引起霸权竞争。为了检验上述理论机制,本文对四个案例进行了考察,包括1870—1871年德国统一后确立大国地位、1896年英美在委内瑞拉问题上的和解、英德霸权竞争的开端以及19世纪末英德在远东问题上的结盟谈判。这些案例突出了地位承认问题可以有力地塑造权力转移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转移 地位承认 霸权竞争 和平变迁
下载PDF
“两个伟大革命”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14
18
作者 韩庆祥 《前线》 CSSCI 2020年第10期4-7,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鲜明表达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把握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辩证关系,要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相互关系、宏大目标和曲折道路的矛盾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鲜明表达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把握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辩证关系,要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相互关系、宏大目标和曲折道路的矛盾关系,勇于通过自我革命,不断推进社会革命。在新时代,我们党要肩负新使命、解决新矛盾、破解新难题、化解新风险、迎接新挑战,迫切需要以自我革命精神开启以“爬坡过坎闯关”为本质特征的新的社会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革命 社会革命 辩证关系 哲学基础
下载PDF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4
19
作者 岳凤兰 《红旗文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19,共3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深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党的+九届四中全会全面评价和总结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深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党的+九届四中全会全面评价和总结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必须以制度为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和完善 国家治理体系 共同意志 根本遵循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共同团结奋斗
原文传递
我国“一老一小”家庭支持政策的路径优化 被引量:11
20
作者 黄石松 孙书彦 郭燕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0-109,共10页
从国际社会发展动向看,家庭支持政策加快与其他社会政策目标的有机衔接,使服务对象逐步覆盖家庭全生命周期并迈向普遍性覆盖,更加注重政策目标的多维性和多目标功效。当前,我国家庭支持政策总体呈现分散化和碎片化态势,家庭发展问题凸... 从国际社会发展动向看,家庭支持政策加快与其他社会政策目标的有机衔接,使服务对象逐步覆盖家庭全生命周期并迈向普遍性覆盖,更加注重政策目标的多维性和多目标功效。当前,我国家庭支持政策总体呈现分散化和碎片化态势,家庭发展问题凸显倒逼“国家—家庭”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现代家庭与社会的发展需求。要科学界定国家和家庭的责任,国家要合理引导现代家庭承担应有的责任,还要积极支持现代家庭的能力建设。夯实家庭发展基础,构建具有东方文明特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家庭支持政策体系,既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制度优势、治理优势和文化优势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支持政策 家庭生命周期 长期照护服务 养老育幼 人口老龄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