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大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侯海坤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45,共8页
穆斯林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其乡土文化体系下构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面临着城市文化语境的挑战,其城市适应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化的适应与融入。本文对兰州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分布格局和从业特征进行了总结,从居住、工作和生活条件,职业... 穆斯林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其乡土文化体系下构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面临着城市文化语境的挑战,其城市适应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化的适应与融入。本文对兰州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分布格局和从业特征进行了总结,从居住、工作和生活条件,职业、收入和权益保障,子女受教育,城市文化融入四个维度探析了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问题,并对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障碍因素作了分析,最后就穆斯林流动人口的适应困境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斯林 流动人口 城市适应 文化适应 适应困境
下载PDF
锅庄舞在兰州市民群体流行原因浅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赵雨星 高尚 尹琼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215-216,共2页
锅庄舞本是藏族民间舞蹈,近年来却成为兰州市民普遍喜爱的健身娱乐项目。本文通过作者对长期跳锅庄舞的兰州市民的访谈、文献资料的梳理等方法,分析兰州市民选择通过跳锅庄舞锻炼身体的原因。
关键词 锅庄舞 兰州市民 健身
下载PDF
论马家窑彩陶纹饰中的图腾崇拜观——以动植物图腾崇拜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凤娟 公维军 《丝绸之路》 2012年第10期17-18,共2页
作为史前时代系统、完整的文化遗存,马家窑彩陶纹饰之精美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其纹饰形象和形式蕴涵着多样的图腾崇拜观念。本文以其中最为典型的动植物图腾崇拜为范例,展开讨论马家窑彩陶纹饰中不同图腾崇拜观的具体内涵,由点及... 作为史前时代系统、完整的文化遗存,马家窑彩陶纹饰之精美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其纹饰形象和形式蕴涵着多样的图腾崇拜观念。本文以其中最为典型的动植物图腾崇拜为范例,展开讨论马家窑彩陶纹饰中不同图腾崇拜观的具体内涵,由点及面,进而探讨这些观念形成的原因,以期为马家窑彩陶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 彩陶纹饰 图腾崇拜
下载PDF
和硕特蒙古南迁藏区述论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力 张荣焕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28-33,共6页
明清之际,由于各种推、拉因素的综合作用,部分和硕特蒙古在固始汗率领下,从原游牧地迁往藏区。本文认为其实质是属于生存性的民族迁徙活动,即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不得不迁离原居地而进入藏区,并通过卫拉特蒙古联军以护教为由的军事手段... 明清之际,由于各种推、拉因素的综合作用,部分和硕特蒙古在固始汗率领下,从原游牧地迁往藏区。本文认为其实质是属于生存性的民族迁徙活动,即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不得不迁离原居地而进入藏区,并通过卫拉特蒙古联军以护教为由的军事手段所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硕特蒙古 和硕特南迁藏区 蒙藏关系
下载PDF
甘、桂乡村民族关系现状的差异性特点及因素分析——以耿萨村和弄兰村为例
5
作者 梁世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36-41,共6页
对甘肃、广西两个少数民族杂居村落民族关系现状进行考察,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其差异性特点及因素。可以发现,虽然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民族关系存在着差异,但从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来看,随着经济、文化、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的不断加... 对甘肃、广西两个少数民族杂居村落民族关系现状进行考察,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其差异性特点及因素。可以发现,虽然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民族关系存在着差异,但从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来看,随着经济、文化、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的不断加强,必然会使民族之间加速相互融合,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关系 比较研究 差异性 多元文化
下载PDF
近年来国内关于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综述
6
作者 侯海坤 《西安社会科学》 2012年第1期77-80,共4页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动因、特点、影响及作用、与城市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对产生的口题提出了应对策略,同时,有些口题还需要更加深入的讨论。
关键词 西北少数民族 流动人口 研究概况
下载PDF
都兰吐蕃古墓考古研究综述 被引量:9
7
作者 周毛先 宗喀.漾正冈布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7-113,共7页
分布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东南隅的都兰古墓群是继敦煌、吐鲁番发现以后,中国西部最大的考古发现,备受各个学科领域的关注。研究者们分别从自然科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藏学等多学科、多视角探讨了都兰吐蕃古墓的形制、族属、年... 分布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东南隅的都兰古墓群是继敦煌、吐鲁番发现以后,中国西部最大的考古发现,备受各个学科领域的关注。研究者们分别从自然科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藏学等多学科、多视角探讨了都兰吐蕃古墓的形制、族属、年代、出土文物及其文化内涵等,涌现了不少新的观点。对这些研究成果做一简单梳理,有助于研究都兰吐蕃的学者和爱好者系统了解和掌握相关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兰古墓 吐蕃文化 古墓形制 古墓族属
下载PDF
社会稳定视角下的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高岳涵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9-213,共5页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一部分,在国家制定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及投入大量教育经费予以支持、资助下,其就业相关情况值得研究。本文运用民族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西北地区新疆、青海两所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一部分,在国家制定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及投入大量教育经费予以支持、资助下,其就业相关情况值得研究。本文运用民族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西北地区新疆、青海两所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调查,探究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其就业预期与要求,评估其就业现状,发现其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并在一定层面上探讨应对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就业 影响因素 社会稳定视角
原文传递
族群认同视阈下的民间信仰研究--以白马藏人祭神仪式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王万平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7-184,共8页
本文以在甘肃省文县、四川省九寨沟县和平武县的白马藏区进行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白马藏人民间山神信仰及三个村寨的傩舞祭神仪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研究发现,白马藏人的民间信仰是其内部认同和外部边界的重要标志。但是这种族群边... 本文以在甘肃省文县、四川省九寨沟县和平武县的白马藏区进行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白马藏人民间山神信仰及三个村寨的傩舞祭神仪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研究发现,白马藏人的民间信仰是其内部认同和外部边界的重要标志。但是这种族群边界是群体的一种主观建构,其策略是强化与其他族群的文化差异,消弭族群内部的文化差异。这种主观建构的事例说明,群体边界是变动的,族群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藏人 民间信仰 族群认同
原文传递
论边疆安全问题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黎丽 巴责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62,共9页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当代中国促进西部社会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的综合战略。但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跨越亚欧众多国家疆界的合作与发展大计,因此因多源性、突发性、跨国性、交织性和破坏性而上升为边...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当代中国促进西部社会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的综合战略。但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跨越亚欧众多国家疆界的合作与发展大计,因此因多源性、突发性、跨国性、交织性和破坏性而上升为边疆安全的问题就会对这一战略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这些边疆安全问题从内而外依次是边疆地区群体性事件和暴力事件、边界纠纷、边疆重大自然灾害、跨国民族生存发展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关系问题、恐怖与极端组织活动等。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是:达成保护和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亲诚惠容的外交政策;逐步实现兴边富民的国内发展战略目标;逐步实现兴边富民的国内发展战略目标;强调文化认同在前,经济社会合作在后;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逐渐改变中国倡议、一带沿线国家响应为中国与一带所有国家实质合作共同推动的亚欧腹地发展战略;在战略实施的人文环境方面,重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安全合作。从而真正化解以上边疆安全问题,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安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安全问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 战略
下载PDF
马达加斯加伊麦利那人翻尸仪式调查 被引量:4
11
作者 钟鸣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2-65,共4页
马达加斯加伊麦利那人的翻尸仪式是世界上一种非常奇特的丧葬礼俗。仪式中将祖先的遗体在适当的年份从坟墓中抬出晾晒并重新处理,整个仪式以血亲关系、父系社会元素为纽带,以经济为决定因素而展开。翻尸仪式是一种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习... 马达加斯加伊麦利那人的翻尸仪式是世界上一种非常奇特的丧葬礼俗。仪式中将祖先的遗体在适当的年份从坟墓中抬出晾晒并重新处理,整个仪式以血亲关系、父系社会元素为纽带,以经济为决定因素而展开。翻尸仪式是一种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习俗,体现了伊麦利那人独特的社会组织结构、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尸 信仰 灵魂 伊麦利那人 马达加斯加
原文传递
中国西北陆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思路和途径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黎丽 杨丽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71,共9页
以中国西北陆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历史资料与现代西北陆疆若干城乡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比较古今中外城市发展轨迹和城乡一体化理论成果,提出中国西北陆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路,即以保障国家陆疆安全和平发展为前提,乡村牧场以农... 以中国西北陆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历史资料与现代西北陆疆若干城乡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比较古今中外城市发展轨迹和城乡一体化理论成果,提出中国西北陆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路,即以保障国家陆疆安全和平发展为前提,乡村牧场以农业、牧业为主导产业,城市以商业、工业和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城乡并重,最终实现族群和谐、城乡互补、边疆稳定的"小城大村"目标。需采取的具体途径是:公路铁路口岸所在乡镇与乡村牧场发展一体化与戍边相协调;所有边境县辖区乡镇与乡村牧场互补发展;避免县城、地州、省区城市过度城市化,走小城与大村并重的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陆疆 城乡发展一体化 小城大村 城乡并重
下载PDF
论伊斯兰的知识维度与学科分类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传斌 《中国穆斯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6,共5页
与伊斯兰世界观所理解的存在的层级性相联,伊斯兰知识论也是层级性的,可以划分为三个垂直的知识维度:述知、理知、灵知。每一类知识的性质、内容和获取的途径都有所不同。与知识的层级性向对应,伊斯兰诸传统学科围绕不同的知识维度展开... 与伊斯兰世界观所理解的存在的层级性相联,伊斯兰知识论也是层级性的,可以划分为三个垂直的知识维度:述知、理知、灵知。每一类知识的性质、内容和获取的途径都有所不同。与知识的层级性向对应,伊斯兰诸传统学科围绕不同的知识维度展开,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学科分类 伊斯兰教
原文传递
中西边疆研究的差异性对中国边疆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黎丽 卫霞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5,共7页
从中西涉及边疆的研究成果来看,西方边疆研究偏向理论及观点的论证,如相互边疆理论、冲击—反应模式、心脏地带理论、高边疆理论;中国边疆研究则偏向学科的建构,如边疆学、边政学、边防学、边安学,这种差异性对解决中西边疆问题产生了... 从中西涉及边疆的研究成果来看,西方边疆研究偏向理论及观点的论证,如相互边疆理论、冲击—反应模式、心脏地带理论、高边疆理论;中国边疆研究则偏向学科的建构,如边疆学、边政学、边防学、边安学,这种差异性对解决中西边疆问题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边疆具体问题入手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在解决边疆诸多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对边疆问题的共识和解决方案并提升为中国边疆理论则是当前中国边疆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边疆研究 差异性 启示
下载PDF
异域之美:回族传统中阿拉伯和波斯语文学原典的流传——以阿拉伯文《母噶麻忒》和波斯文《古丽斯坦》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传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82-86,141,共5页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唐宋以来渐次来华的穆斯林移民为载体,同时有大量阿拉伯和波斯语的文本被带入中国,并长期在回族社会中流传。明代以降,外来的穆斯林后裔已形成中国化的回回民族。但在回族的宗教生活和宗教教育当中,仍继续使用阿拉...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唐宋以来渐次来华的穆斯林移民为载体,同时有大量阿拉伯和波斯语的文本被带入中国,并长期在回族社会中流传。明代以降,外来的穆斯林后裔已形成中国化的回回民族。但在回族的宗教生活和宗教教育当中,仍继续使用阿拉伯和波斯语的文本。这其中除宗教经典和仪式用书以外,也还有不少阿拉伯和波斯的文学经典,或作为学习阿拉伯和波斯语文的教材,或作为传讲宗教教义的辅助用书。阿拉伯文《母噶麻忒》和波斯文《古丽斯坦》两书的流传,既反映了伊斯兰文学对中国回族宗教文学的影响,也表明了回族伊斯兰教经师们具有很高的阿拉伯与波斯语文的造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噶麻忒》 《古丽斯坦》 文学原典 伊斯兰教 中国
下载PDF
维吾尔族宣教诗歌研究——吐鲁番盆地的事例
16
作者 王建新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61,共12页
吐鲁番维吾尔族部分宗教人士有编撰宗教诗集用以宣教的习惯。他们用四行短诗形式整理主题,收集资料,对各类社会问题进行评述。他们的宣教诗歌主要在清真寺讲经过程中使用,诗歌内容反映了当地维吾尔居民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以及宗教人士对... 吐鲁番维吾尔族部分宗教人士有编撰宗教诗集用以宣教的习惯。他们用四行短诗形式整理主题,收集资料,对各类社会问题进行评述。他们的宣教诗歌主要在清真寺讲经过程中使用,诗歌内容反映了当地维吾尔居民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以及宗教人士对待社会问题的态度。他们用诗歌所编织的社会批评话语体现积极维护道德规范体系的责任心和热忱,其实质是伊斯兰教与维吾尔族本土文化的互动融合,也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教诗歌 社会话语 社会控制 文化融合
原文传递
苏非派圣者传《心灵之光》初探
17
作者 白海提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82,71,共12页
17世纪初叶成书的《心灵之光》,是喀什噶尔和卓家族黑山派鼻祖和卓·伊斯哈克的圣者传。在这部传记中,作者沉迷于苏非即伊斯兰神秘主义的认知和感受中,不厌其烦地讲述和卓·伊斯哈克的奇迹。在这部圣者传中,作者的认知和感受并... 17世纪初叶成书的《心灵之光》,是喀什噶尔和卓家族黑山派鼻祖和卓·伊斯哈克的圣者传。在这部传记中,作者沉迷于苏非即伊斯兰神秘主义的认知和感受中,不厌其烦地讲述和卓·伊斯哈克的奇迹。在这部圣者传中,作者的认知和感受并非毫无意义的纯粹幻觉,所谓的"圣者奇迹"也绝非漫无目的的肆意杜撰。如何将这部传记引入研究视野是一个重要课题,而在此之前,对它的成书背景、结构及作者的执笔意图作一番深入分析,是极为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非派 圣者传 和卓·伊斯哈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