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TNF-α,IL-1,IL-6,IL-8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6
1
作者 丁永忠 孙群周 张建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TNF-α,IL-1,IL-6,IL-8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1,IL-6,IL-8,TNF-α含量的变化,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分级与血清中IL-1,IL-6,IL-8,TNF-α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TNF-α,IL-1,IL-6,IL-8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1,IL-6,IL-8,TNF-α含量的变化,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分级与血清中IL-1,IL-6,IL-8,TNF-α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变化趋势。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组在病程第1、3、7天三个时间点的血清TNF-α,IL-1,IL-6,IL-8的水平较轻、中型组明显升高(P<0.01),IL-6,IL-8早期即有升高,伤后3,7d升高明显,且有继续上升趋势;TNF-α,IL-1分别于伤后第3天达高峰,第7天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血清中TNF-α,IL-1,IL-6,IL-8水平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明显增高,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并可能在继发性脑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TNF—α IL-1 IL-6 IL-8
下载PDF
不同时机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5
2
作者 赵悦 任海军 《临床外科杂志》 2018年第9期689-69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开展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HICH)的疗效及对病人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的HICH病人200例...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开展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HICH)的疗效及对病人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的HICH病人200例。根据发病至手术时机分为4组:超早期组(时间<6 h) 23例,早期组(6~12 h) 52例,中期组(时间> 12~24 h) 96例和延期组(时间> 24 h) 29例。比较4组术后再出血率、近期预后,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测定血清NSE、BDNF、Hcy水平变化。结果超早期组和早期组的血肿完全清除率、预后良好率均显著高于中期组、延期组(P <0. 05),超早期组再出血率显著高于其余3组(P <0. 05)。术后14天、3个月、6个月,超早期组和早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中期组、延期组(P <0. 05);超早期组和早期组术后血清NSE、Hcy水平显著低于中期组、延期组,BDNF显著高于中期组、延期组(P <0. 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HICH最佳手术时间窗为12小时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越早手术临床预后越好,其机制可能与NSE、BDNF及Hcy水平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BOPPPS教学法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估 被引量:41
3
作者 马彬 罗小峰 +5 位作者 申希平 刘亚丽 李林静 田金徽 王昕 杨克虎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04-908,共5页
目的探讨BOPPPS教学法在本科生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和第二临床医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所属班级中各随机抽取一个行政班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行政班作为分配单元,来自第一临床医学院的行政班... 目的探讨BOPPPS教学法在本科生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和第二临床医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所属班级中各随机抽取一个行政班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行政班作为分配单元,来自第一临床医学院的行政班为试验组(采用BOPPPS模式),来自第二临床医学院的行政班为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考试成绩、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评估。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BOPPPS组25人,传统教学组26人,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是否参与科研项目、是否发表文章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OPPPS组本科生在证据检索、证据评价、总成绩3方面的得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OPPPS组本科生在是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参与意识和行为、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认知,均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BOPPPS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循证医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PPPS教学法 循证医学 本科生
原文传递
封闭负压引流干预慢性创面神经生长因子和微血管的变化 被引量:37
4
作者 钱晓玲 周学芹 +4 位作者 尹晓莉 杨雪梅 张选奋 李小会 张清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1647-1652,共6页
背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增加,慢性创面呈上升趋势,在治愈慢性创面方法匮乏的情况下,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人慢性创面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及微血管数量的影响,探索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机制。方... 背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增加,慢性创面呈上升趋势,在治愈慢性创面方法匮乏的情况下,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人慢性创面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及微血管数量的影响,探索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以10例慢性创面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胸部软组织缺损、骨髓炎伴骨外露和截肢后残端大面积皮肤缺损各1例、皮肤撕脱伤后创面感染2例、胫骨骨髓炎2例、术后伤口感染3例。分别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吸引前、吸引7 d和14 d切取创周皮肤和创面内肉芽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和微血管数量变化,并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7 d和14 d后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封闭负压引流治疗使微血管数量显著增加(P<0.05-0.01)。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前创基内肉芽组织量少且较晦暗,存在坏死组织和较多脓性分泌物,伤口周围组织肿胀明显。经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后,伤口内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肉芽组织呈细颗粒状,鲜红色,触之易出血,伤口周围水肿消退。提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以提高慢性创面创周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和微血管数量,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封闭负压引流 神经生长因子 微血管 创伤愈合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分析 被引量:32
5
作者 冯伟 张新定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伤后24h内行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tSAH患者38例,选择腰3~4或腰4~5棘突间隙为穿刺点,用19号硬膜外麻醉穿刺针垂...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伤后24h内行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tSAH患者38例,选择腰3~4或腰4~5棘突间隙为穿刺点,用19号硬膜外麻醉穿刺针垂直进入,进针4~6cm,即可穿破硬脊膜达蛛网膜下腔,拔出针芯流出脑脊液,测压,放入19号硬膜外导管入终池3~4cm,拔出穿刺针,将引流管牢固固定,导管后连接脑室引流袋。留管时间3~7d,最长14d。结果本组38例tSAH患者中治愈33例,轻残4例,重残1例。结论早期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tSAH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腰大池 置管引流术 脑脊液 疗效
下载PDF
改良留置胃管方法在昏迷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6
作者 董玉兰 杨永清 +6 位作者 张晓华 张彩霞 杨雪梅 扈雅 张丽琼 苟晓霞 陆冬梅 《护士进修杂志》 2012年第14期1306-1308,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留置胃管方法在昏迷伴舌后坠和昏迷并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将昏迷且Glasgow评分低于6分的262例患者分为两个组。昏迷伴舌后坠组206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置管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胃管... 目的探讨改良留置胃管方法在昏迷伴舌后坠和昏迷并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将昏迷且Glasgow评分低于6分的262例患者分为两个组。昏迷伴舌后坠组206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置管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胃管法;昏迷并气管切开组56例直接应用改良置管法。观察和评价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监测患者置管前后心率、血压、经皮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昏迷伴舌后坠实验组103例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90.29%;置管时间(1.49±0.41)min;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置管前后自身心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血压、SpO2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103例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20.38%,置管时间(5.21±1.10)min;黏膜损伤32例(31.1%),误插23例(22.3%),盘曲打折80例(77.7%),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置管前后自身比较心率、血压、SpO2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昏迷并气管切开56例一次置管成功率82.1%;置管时间(2.07±0.40)min;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置管前后自身比较心率、收缩压、SpO2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改良置管法置管成功率高,置管时间短,无不良反应发生,置管操作对患者刺激、影响较少,是一种适合于昏迷伴舌后坠及气管切开患者安全有效的置管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留置胃管法 常规留置胃管法 舌后坠 气管切开 昏迷
下载PDF
新型颅内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海林 任军 +6 位作者 赵贤军 李强 丁永忠 张新定 任海军 袁治 潘亚文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8期466-469,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自膨式闭环颅内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未破裂动脉瘤2例,破裂动脉瘤21例。行单纯支... 目的探讨新型自膨式闭环颅内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未破裂动脉瘤2例,破裂动脉瘤21例。行单纯支架治疗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1例。结果 23例共使用24枚支架,23枚支架均成功定位、释放,1枚解脱后移位;栓塞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致密栓塞16例,瘤颈残留4例,瘤体显影3例。术后发生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并发症2例。出院时按改良Rankin评分0分19例,1分2例,2分1例。死亡1例。结论 Solitaire支架输送简单,顺应性好,定位准确,完全释放后仍可以完全回收,安全性高,即刻栓塞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 Solitaire支架 栓塞
下载PDF
重度脑外伤后动态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8
作者 卢维新 侯博儒 +7 位作者 王登峰 王刚 白若冰 严贵忠 王栋 李瑞豪 薛鑫 任海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重度脑外伤(sTBI)后,动态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SctO2)的临床意义。方法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sTBI后24 h内患者33例,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每6小时监测SctO2、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共7 d,记录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目的探讨重度脑外伤(sTBI)后,动态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SctO2)的临床意义。方法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sTBI后24 h内患者33例,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每6小时监测SctO2、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共7 d,记录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SctO2于监测第3天最低,随后逐渐升高;SctO2与ICP呈负相关(r<-0.857,P<0.001),与GCS、CPP、GOS呈正相关(r>0.697,P<0.001)。结论sTBI后SctO2监测可早期识别部分继发性损伤,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并部分预测疾病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近红外光谱技术 局部血氧饱和度 颅内压 脑灌注压 昏迷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治疗垂体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贾艳飞 陈群帮 +1 位作者 侯睿哲 赵兴利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137-1140,共4页
神经內镜下垂体肿瘤切除术取代传统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是使用经鼻內镜从正常生理鼻腔空隙直达蝶窦切除肿瘤的手术方法。神经内镜以其创伤小、术程短、术式简洁、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垂体肿瘤的首选手术方式。本文对... 神经內镜下垂体肿瘤切除术取代传统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是使用经鼻內镜从正常生理鼻腔空隙直达蝶窦切除肿瘤的手术方法。神经内镜以其创伤小、术程短、术式简洁、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垂体肿瘤的首选手术方式。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应用神经内镜治疗垂体肿瘤适应症、并发症、手术技巧、新技术的使用等相关临床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能够更好的应用该技术以提高垂体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神经内镜脑脊液鼻漏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颅脑损伤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段磊 曾嵘 +4 位作者 孔玉科 王俭勤 杨晓燕 杨克虎 李幼平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65-768,共4页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颅脑损伤诊断:明确的脑外伤病史,头颅CT证实,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颅脑损伤诊断:明确的脑外伤病史,头颅CT证实,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AKI诊断标准:48h内Scr上升≥26.4μmol/L或较基础值增加≥50%;和(或)尿量〈0.5ml·kg。·h^-1达6h。应用多因素回归方法筛选颅脑损伤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791例患者颅脑损伤后AKI的发病率为39.4%,发生AKI的颅脑损伤患者住院病死率为27.9%,其死亡风险较非AKI患者增加5.065倍(P〈0.01)。GCS评分≤8分(重型)者AKI的发病率为69.7%,显著高于中型和轻型两组(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低(≤8分)、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年龄(每增加10岁)、男性是颅脑损伤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932、2.176、1.789、1.544。结论AKI是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GCS评分低、低血压、高龄、男性是颅脑损伤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肾功能不全 急性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原文传递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4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董驰 周俊林 +4 位作者 袁治 段国兰 刘建莉 朱薇 张虹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53-358,361,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分析其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影像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视力下降;CT...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分析其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影像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视力下降;CT扫描和MRI影像检查示颅内与脑膜有关的占位性病变,信号多不均匀,并有显著不均匀强化;肿瘤组织学显示瘤细胞弥漫分布,异型性不明显,血管明显增生,为典型的薄壁鹿角状血管;免疫组化显示CD34、CD99和Vimentin均呈较强阳性;Ki-67表达较高,阳性细胞数平均为15.4%,而其他标记物的表达不尽相同。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来源于毛细血管的Zimmerman细胞,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颅内主要表现为恶性肿瘤的特征,预后不良。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须注意与脑膜瘤、胶质瘤、神经鞘瘤等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病理学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影像学
下载PDF
替莫唑胺对比传统化疗药治疗脑胶质瘤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2
12
作者 牛小东 马弟娃 +4 位作者 田宏亮 王文涛 王振伟 高丙晶 段磊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替莫唑胺对比传统化疗药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时限均从建库开始至2013年7月),收集术后放疗基础上替莫唑胺与传统化疗药治疗脑胶质瘤的随机对照试验,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使用Re... 目的系统评价替莫唑胺对比传统化疗药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时限均从建库开始至2013年7月),收集术后放疗基础上替莫唑胺与传统化疗药治疗脑胶质瘤的随机对照试验,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个RCTs,864例患者,其中替莫唑胺组374例,传统化疗药物组49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替莫唑胺与传统化疗药比较,两者在治疗有效率[RR=1.48,95%CI(1.24,1.77)]、5年生存率[HR=23.94,95%CI(13.26,43.22)]、无进展生存期[MD=4.00,95%CI(2.61,5.39)]、平均生存期[SMD=1.84,95%CI(1.40,2.27)]、消化道反应[RR=0.53,95%CI(0.39,0.71)]和骨髓抑制[RR=0.20,95%CI(0.08,0.51)]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替莫唑胺优于传统化疗药。结论替莫唑胺在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疗效,延长生存期,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化疗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莫唑胺 脑胶质瘤 疗效 系统评价
下载PDF
神经内镜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文桢 任海军 +12 位作者 侯博儒 赵志勇 王登峰 王刚 刘吉星 严贵忠 郑峰伟 王栋 李瑞豪 白若冰 康军林 薛鑫 李强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7期20-25,共6页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探讨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收集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联合对侧脑室穿刺颅内压监测组(A组,20例);锥颅血肿穿刺引流术组(B组,25例);开颅血肿清除术组(C组,23...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探讨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收集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联合对侧脑室穿刺颅内压监测组(A组,20例);锥颅血肿穿刺引流术组(B组,25例);开颅血肿清除术组(C组,23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的甘露醇使用次数、术后监护时间、气管切开率及预后情况。结果 (1)甘露醇使用次数:A组使用甘露醇次数(17.25±2.55)明显少于B组(20.32±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监护时间:A组(63.60±11.74)h明显少于B组(104.64±16.80)h和C组(138.78±23.9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气管切开率:A组患者的气管切开率(5.0%)明显低于B组(36.0%)和C组(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预后:A组患者的预后(100.0%)优于B组(72.0%)和C组(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是一种明确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微创外科 颅内压监测 高血压脑出血
下载PDF
原发性脑肿瘤致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初蔚 张建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8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原发性颅内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且其发病率近年来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还不清楚。国内、外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家族遗传性、患者本身的免疫状况及过敏反应、感染因素、特殊的职业环境暴露史、饮食习惯、... 原发性颅内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且其发病率近年来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还不清楚。国内、外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家族遗传性、患者本身的免疫状况及过敏反应、感染因素、特殊的职业环境暴露史、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头部外伤史、癫痫发作、日常生活所接触的电离辐射乃至社会生活地位和受教育水平均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病有关。其中遗传因素和放疗已被公认为胶质瘤致病的危险因素,其余研究因素对胶质瘤是否存在确定的致病关系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
下载PDF
XIAP、Smac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5
作者 蔡增琰 潘亚文 +2 位作者 尚银武 汪生宝 张文佳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51-53,共3页
凋亡逃避在肿瘤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凋亡抑制蛋白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是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中的一员。XIAP是惟一能够同时抑制起始阶段和效应阶段的... 凋亡逃避在肿瘤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凋亡抑制蛋白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是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中的一员。XIAP是惟一能够同时抑制起始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凋亡抑制蛋白,能够阻止细胞凋亡;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第二个线粒体激活因子(the second mitochodria-derived activator of caspase,Smac)是一种内源性线粒体促凋亡蛋白,通过特异性结合并抑制IAPs对下游效应Caspase的抑制,从而促进细胞凋亡。二者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耐药中起到重要作用,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细胞的凋亡水平。该文就XIAP和Sma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 第二个线粒体激活因子
下载PDF
免疫营养支持对颅脑损伤病人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文涛 马弟娃 +3 位作者 牛小东 王振伟 董华腾 张祎年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73-277,281,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以谷氨酰胺(Gln)为主的免疫营养支持对颅脑损伤病人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 目的:系统评价以谷氨酰胺(Gln)为主的免疫营养支持对颅脑损伤病人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万方)等,全面收集有关Gln用于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支持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截止为2013年7月。经两名研究者独立纳入、排除文献,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RCT,合计689例病人。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肠内Gln给药亚组与对照组比,能降低腹泻发生率[RR=0.57,95%CI(0.36,0.89),P=0.01],缩短住院时间[SMD=-8.00,95%CI(-15.36,-0.64),P=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肠外Gln给药亚组与对照组比,能降低肺部感染率[RR=0.45,95%CI(0.25.0.84),P=0.01]和血糖水平[RR=-2.31,95%CI(-3.44,-1.1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有效率、病死率、泌尿系感染、总蛋白含量、清蛋白含量、IgA水平和GC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肠内给予Gln营养治疗能有效地降低腹泻发生率,提高总蛋白水平,缩短住院时间;2肠外给予Gln营养治疗能有效地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降低血糖水平;3前两者均不能降低病人的治疗有效率、病死率、泌尿系感染和GCS评分,不能升高病人的总蛋白含量、清蛋白含量和IgA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营养 颅脑损伤 系统评价
下载PDF
经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及损伤程度的评价 被引量:9
17
作者 潘亚文 袁贤瑞 +2 位作者 刘庆 段磊 张建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目的对经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及其损伤程度进行定量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成年国人带颈头颅标本6具(12侧),模拟常规的经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操作,在乙状窦后入路的基础上分别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骨尖。每个手术步骤完成后... 目的对经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及其损伤程度进行定量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成年国人带颈头颅标本6具(12侧),模拟常规的经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操作,在乙状窦后入路的基础上分别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骨尖。每个手术步骤完成后,按Ammirat标准进行评价不同手术入路及其扩大后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用Horgan法计算出显露面积,并根据损伤程度评分评价经乙状窦后及其扩大后的损伤程度。结果经乙状窦后入路及其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骨尖后的显露程度评分均为3分,显露面积分别为(401.80±75.02)mm2、(609.42±122.17)mm2和(769.86±155.38)mm2,每一步扩大后显露面积均较前明显增加(P<0.001,P=0.003);经乙状窦后入路及其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骨尖后的损伤程度评分分别为3分、7分和10分。结论经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肿瘤其显露范围广泛,损伤程度小,且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和发展方向进行扩大显露,有利于最大程度的保护面神经和耳蜗神经,同时全切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 经乙状窦后入路 显露程度 损伤程度
下载PDF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颅脑外伤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赵贤军 任海军 +2 位作者 潘亚文 康暐 候博儒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174-1176,1180,共4页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2例颅脑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试验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降颅压、神经营养及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20 mL...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2例颅脑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试验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降颅压、神经营养及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20 mL+0.9%NaCl 200 m L,bid,共14天。治疗后,对比2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并依据格拉斯哥评分情况对2组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对临床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比较。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33/36例)和72.22%(26/3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4天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高切全血黏度分别为(4.73±0.56),(5.36±0.78)m Pa·s;低切全血粘度分别为(8.15±1.03),(9.54±1.26)mPa·s;血浆黏度分别为(1.41±0.15),(1.76±0.19)mPa·s;红细胞压积分别为(37.15±3.21)%,(43.17±4.03)%;纤维蛋白为分别为(3.58±0.45),(4.67±0.54)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1/36例),对照组为2.78%(2/3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显著改善颅脑外伤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神经外科治疗,对颅脑外伤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颅脑外伤 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
原文传递
Helsinki CT评分和Stockholm CT评分对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19
作者 薛鑫 李瑞豪 +2 位作者 卢维新 杨文桢 任海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5期269-271,275,共4页
目的探讨Helsinki CT评分和Stockholm CT评分对中、重型颅脑损伤(TBI)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51例中、重型TBI的临床资料。选取入院后72 h内或术前最差的头颅CT影像进行Stockholm和Helsinki评分。伤... 目的探讨Helsinki CT评分和Stockholm CT评分对中、重型颅脑损伤(TBI)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51例中、重型TBI的临床资料。选取入院后72 h内或术前最差的头颅CT影像进行Stockholm和Helsinki评分。伤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两个CT评分的预测预后的能力。结果伤后3个月,GOS评分5分13例,4分12例,3分5例,2分1例,1分20例;预后良好25例,预后不良26例;病死率为39.2%(20/51)。预后不良组Helsinki CT评分和Stockholm CT评分较预后良好组均明显增高(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Helsinki CT评分曲线下面积(AUC)为0.922(95%置信区间0.848~0.996;P<0.001),以Helsinki CT评分=7.5分判断预后不良的敏感性为73.1%,特异性为100.0%;Stockholm CT评分AUC为0.905(95%置信区间0.826~0.985;P<0.001),Stockholm CT评分=1.75分判断预后不良的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84.0%。结论 Helsinki CT和Stockholm CT评分都能很好地预测中、重型TBI的近期预后,两种评分系统的预测性能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Helsinki CT评分 Stockholm CT评分 预后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脑膜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治民 徐香玖 +3 位作者 陈天立 潘亚文 任海军 张新定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47-449,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对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显示能力,评价其在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脑膜瘤患者32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送至AW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表面遮...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对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显示能力,评价其在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脑膜瘤患者32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送至AW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表面遮蔽法(SSD)后处理观察。结果重建图像显示瘤体充分强化,颅骨、血管、肿瘤三者立体关系显示清楚,主要的征象包括血管被肿瘤包绕,颅骨受侵犯,肿瘤周围组织移位等。结论3D-CTA可以充分显示脑膜瘤的影像特征,使血管充分强化,重建后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评估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脑膜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