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3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梁月勉 王维娜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8期459-463,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并结合文献探讨其预后。方法对30例IMPC及39例浸润性导管癌(IDC)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组织形态改变、分析病理特征。结果 30例IMPC镜下特征性表现为肿...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并结合文献探讨其预后。方法对30例IMPC及39例浸润性导管癌(IDC)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组织形态改变、分析病理特征。结果 30例IMPC镜下特征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呈桑椹状、微乳头状或小腺管样,癌巢与周围间质形成明显间隙。30例IMPC中,单纯IMPC者占43.3%,伴有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内癌者占56.7%;IMPC淋巴结转移率86.7%,显著高于IDC的56.4%;淋巴结转移个数比较差异显著;IMPC脉管瘤栓率90%,显著高于IDC的10.3%。免疫组化:IMPC(IDC)ER、PR、c-erb B-2、p53、Ki-67和CD44V6阳性率分别为90%(69.9%)、80%(56.4%)、66.7%(48.7%)、53.3%(53.9%)、63.3%(79.5%)和86.67%(94.9%);IMPC中ER、PR的阳性率显著高于IDC,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余免疫组化指标两者间比较不显著。结论 IMPC与IDC相比,前者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预后相对较差,ER、PR高表达并不表示其预后较好;其高转移潜能与ER、PR、c-erb B-2、p53、Ki-67和CD44V6的阳性表达及肿瘤自身的大小无关,可能与微乳头状的生长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预后 免疫组化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细丝蛋白A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史建伟 刘会艳 +4 位作者 王贵英 于跃明 王小玲 杨会钗 王士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792-1794,共3页
目的探讨细丝蛋白A(filaminA,FLNa)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FLNa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FLNa在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 目的探讨细丝蛋白A(filaminA,FLNa)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FLNa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FLNa在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织,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TNM分期、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及肠壁浸润深度相关。结论 FLNa的低表达在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细丝蛋白A 免疫组化学法
下载PDF
乳腺癌骨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维娜 张玉花 翟琼莉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796-799,共4页
目的: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对乳腺癌骨转移机制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检索系统,以乳腺癌和骨转移为关键词检索2003-01-2008-08相关乳腺癌骨转移机制研究的文献。纳入标准:1)乳腺癌骨转移机制的分子生物... 目的: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对乳腺癌骨转移机制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检索系统,以乳腺癌和骨转移为关键词检索2003-01-2008-08相关乳腺癌骨转移机制研究的文献。纳入标准:1)乳腺癌骨转移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及物理、化学因素的研究;2)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微环境的研究;3)乳腺癌骨转移的药物靶向治疗。粗选近百篇关于乳腺癌骨转移方面的文章,根据纳入标准,精选62篇文献,最后纳入分析26篇文献。结果:乳腺癌骨转移大部分呈现溶骨性特征,骨转移涉及复杂的步骤和机制,其中癌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和骨基质中产生和释放的大量细胞因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促进了骨转移的形成和发展。另外一些理化因子与骨肿瘤转移也有很大关系。结论:乳腺癌骨转移涉及的因素复杂,靶向抑制其启动和进展中任何一个环节均可能阻止骨转移的恶性循环。研究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机制,可为骨转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环境 肿瘤转移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多灶性脑胶质瘤伴肺转移一例报告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维娜 梁月勉 赵春兰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2-314,共3页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33岁.因头痛1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1d于2009-09-15入保定市第三医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痛,当时无明显头晕、恶心、呕吐及肢体活动障碍等不适,曾就诊于外院.2009-09-10在外院行头颅CT扫描,示双侧...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33岁.因头痛1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1d于2009-09-15入保定市第三医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痛,当时无明显头晕、恶心、呕吐及肢体活动障碍等不适,曾就诊于外院.2009-09-10在外院行头颅CT扫描,示双侧额叶及左枕叶异常类圆形混杂低密度影伴脑水肿(图1),考虑为脑转移瘤行降颅压治疗,无明显效果.2009-09-15上述症状加重伴恶心及非喷射性呕吐,为进一步治疗转入保定市第三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灶性脑胶质瘤 病理学 颅外转移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乳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胸壁复发一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维娜 朱锡真 +1 位作者 郭莉 李赟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1期48-48,52,共2页
关键词 乳腺 神经内分泌癌 未分化癌 复发癌
原文传递
胃癌与癌前病变复制差错的研究及BAT-26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维娜 朱锡贞 +2 位作者 郭莉 南海斌 张维铭 《肿瘤防治杂志》 2005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微卫 星不稳定性及复制差,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 用,及BAT 26在评价组织复制差错情况中的作 用。方法:对包括BAT 26在内的5个微卫星位 点,采用PCR扩增、硝酸银染色法检测微卫星不 稳定性(m...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微卫 星不稳定性及复制差,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 用,及BAT 26在评价组织复制差错情况中的作 用。方法:对包括BAT 26在内的5个微卫星位 点,采用PCR扩增、硝酸银染色法检测微卫星不 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情况。结 果:正常组、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中MSI的发生 率分别为0、26.1%(12/46)和51.2%(21/41) 胃癌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及癌前病变组,P<0.05 肠型胃癌复制差错阳性(replicationerror,RER+ 的发生率(40%)高于弥漫型胃癌(7.7%),P< 0.05。癌前病变组伴发胃癌的标本(癌旁组织 中MSI及RER+的发生率(81.8%,25%)均高于 不伴癌性标本(0.04%,0.04%),P<0.05。所有 的MSI H(RER+)组织均具有BAT 26的变异 MSI L及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sability,MSS 则无发生变化。结论: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胃癌的 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检测BAT 26变异可 确定组织中复制差错情况;检测组织中RER情况 可能成为预测肿瘤发生及生物学预后的重要内 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遗传学 癌前状态/遗传学DNA 卫星 小卫星重复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及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8
7
作者 梁月勉 王维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20-922,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infiltrating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30例IMPC及39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标本进行检测...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infiltrating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30例IMPC及39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标本进行检测,观察、分析二者的病理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IMPC镜下特征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呈桑椹状、微乳头状或小腺管样,癌巢与周围间质形成明显的空隙。30例IMPC患者中,单纯IMPC占43.33%,伴有IDC及导管内癌占56.67%;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6.7%,显著高于IDC(56.4%);ER、PR、c-erbB-2、p53、Ki-67、CD44V6在IMPC和ID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80%、66.67%、53.3%、63.33%、86.67%和69.9%、56.4%、48.72%、53.85%、79.49%、94.87%,IMPC中ER、PR的阳性率显著高于IDC,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PC与IDC相比,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预后相对较差,ER、PR高表达并不代表其预后较好,其高转移潜能与ER、PR、cerbB-2、p53、Ki-67、CD44V6的表达及肿瘤大小无关,可能与微乳头状的生长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预后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癌中ERα及ERβ的表达与C-erbB-2表达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维娜 张文清 +1 位作者 冯秀洁 李文华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06年第1期19-20,共2页
目的研究ERα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ERβ蛋白与C-erbB-2蛋白表达情况,探讨ERβ亚型表达的变化与内分泌治疗抵抗之间的关系,为乳腺癌临床内分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更确切的理论依据。方法对83例乳腺癌患者,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ERα... 目的研究ERα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ERβ蛋白与C-erbB-2蛋白表达情况,探讨ERβ亚型表达的变化与内分泌治疗抵抗之间的关系,为乳腺癌临床内分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更确切的理论依据。方法对83例乳腺癌患者,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ERα的表达,同时检测ERα阳性组织中原癌蛋白C-erbB-2及ERβ表达的变化。结果48例ERα阳性的乳腺癌组织中,C-erbB-2表达阳性者,ERβ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1)。结论ERβ高表达与内分泌治疗的耐药表现有关,检测ERβ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另一预测内分泌治疗效果的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ERΑ ER β C-erbβ-2
原文传递
以囊性病变为特征的乳腺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维娜 赵春兰 李赟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6期56-57,共2页
乳腺癌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表现为乳房内边界不清、质地偏硬的实性肿块,诊断依赖超声、X线摄影及病理学检查。表现为囊性病变的乳腺癌非常少见且容易误诊。本院2012年5月5日收治1例以囊性病变为特征的乳腺癌。笔者结合文献对该... 乳腺癌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表现为乳房内边界不清、质地偏硬的实性肿块,诊断依赖超声、X线摄影及病理学检查。表现为囊性病变的乳腺癌非常少见且容易误诊。本院2012年5月5日收治1例以囊性病变为特征的乳腺癌。笔者结合文献对该例以囊性病变为特征的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病变 文献复习 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点 病理学检查 生物学行为 恶性肿瘤 实性肿块
原文传递
原发性甲状腺黏液癌一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维娜 李赟 +2 位作者 梁月勉 蒋志斌 翟琼莉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9-290,共2页
患者女,66岁。因颈前肿物1个月于2010年1月11日入院。1个月前无意中发现颈前肿物,无食欲亢进、突眼、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既往无其他部位肿瘤等特殊病史。体检:甲状腺右叶可触及-4cm×4cm质硬肿物,边界清,无压痛,随吞... 患者女,66岁。因颈前肿物1个月于2010年1月11日入院。1个月前无意中发现颈前肿物,无食欲亢进、突眼、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既往无其他部位肿瘤等特殊病史。体检:甲状腺右叶可触及-4cm×4cm质硬肿物,边界清,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表面可触及结节感,皮温正常,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右叶 黏液癌 原发性 肿大淋巴结 食欲亢进 呼吸困难 声音嘶哑 肿物
原文传递
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维娜 李赟 郭莉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09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报告1例左肾MTSCC合并肾盂输尿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特殊染色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临床症状明显,肿...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报告1例左肾MTSCC合并肾盂输尿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特殊染色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临床症状明显,肿瘤边界清楚,合并。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镜下表现肿瘤由紧密排列的小管构成,细胞异型性小,小管间为淡染黏液样间质并见梭形细胞区域。黏液样间质Alcianblue染色阳性。上皮样细胞区CK(+),EMA(+),AE1/AE3(+),Vimentin(+)。行肾癌根治术后恢复良好,未行辅助治疗,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肾脏MTSCC是一类低度恶性的肾上皮性肿瘤,组织形态温和,合并发育畸形者罕见。肿瘤边界清楚,可有假包膜,极少囊性变和坏死。预后较好,可长期生存。少数病例发生局部复发或淋巴结转移。正确诊断非常重要,早期手术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病理学 临床
原文传递
血管扩张型骨肉瘤1例
12
作者 冯秀洁 卜宏建 +1 位作者 南海斌 王维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6-637,共2页
关键词 骨肿瘤 肉瘤 病例报道
下载PDF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附3例报告)
13
作者 王维娜 梁月勉 +1 位作者 李赟 张丽娜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5年第4期359-361,共3页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3例MTSCC进行HE和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3例中女2例,男1例,发病年龄48...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3例MTSCC进行HE和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3例中女2例,男1例,发病年龄48-62岁,平均年龄56.3岁,均伴临床症状。肿瘤边界清楚,可见局部坏死,1例合并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镜下肿瘤由紧密排列的小管构成,细胞异型性小,小管间为淡染黏液样间质,并见梭形细胞区。黏液样基质Alcianblue染色+。上皮样细胞EMA+,AE1/AE3+,Vimentin+,CK7+,CK19+,EMA+,AMACR+,CD10-,S-100-,SMA-,HMB45-,Ki-67〈5%。行肾癌根治术,术后恢复良好,未行辅助治疗,随访2-7年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MTSCC是一类低度恶性的肾上皮性肿瘤,组织形态温和,合并发育畸形者罕见。肿瘤边界清楚,可有假包膜,可发生坏死。预后较好,可长期存活。少数病例发生局部复发或淋巴结转移。正确诊断和避免过度诊断、过度治疗非常重要,早期手术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黏液样小管状梭形细胞癌 病理学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hMLH1启动子区甲基化及表达的研究
14
作者 王维娜 李君怡 +2 位作者 李贇 冯秀洁 张维铭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3年第14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具微卫星不稳定性表型的胃癌、癌前病变组织中hMLH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及其表达的情况。方法:采用同工酶切产物特异性扩增法检测组织hMLH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并且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癌... 目的:探讨具微卫星不稳定性表型的胃癌、癌前病变组织中hMLH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及其表达的情况。方法:采用同工酶切产物特异性扩增法检测组织hMLH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并且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癌前病变组织甲基化的发生率分别为4l.5%、19.6%;MSI-H、MSI-L、MSS组中甲基化发生率及蛋白异常表达率分别为100%、71.4%;57.9%、52.6%;l.5%、0。结论:MSI阳性组织中hMLH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高于MSS组,且蛋白表达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SS组。表明hMLHl基因异常甲基化为基因转录失活的主要原因,且此基因甲基化为胃癌组织中MSI发生的重要因素,从而促进胃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癌前病变 HMLH1基因 启动子 甲基化 基因表达
下载PDF
脑出血术后高压氧治疗致氧中毒死亡1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国柱 扈玉华 +2 位作者 张庆俊 郭二坤 翟琼丽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9-,共1页
关键词 高压氧 氧中毒
原文传递
甲状腺原发性骨肉瘤1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维娜 王晔兴 郝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72-372,共1页
患者女,68岁,于2014年11月5日收入保定市第三医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发现颈部增粗、咽部异物感于外院就诊,B超检查显示甲状腺多发结节。体检:颈部不对称,未见颈静脉怒张及动脉异常搏动,甲状腺双叶均可触及肿物,形态不规则,无压... 患者女,68岁,于2014年11月5日收入保定市第三医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发现颈部增粗、咽部异物感于外院就诊,B超检查显示甲状腺多发结节。体检:颈部不对称,未见颈静脉怒张及动脉异常搏动,甲状腺双叶均可触及肿物,形态不规则,无压痛,随吞咽上下活动。气管居中,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B超:甲状腺左侧见大小约5.6 cm×3.5 cm囊性结节,右侧见大小约2.4 cm×1.5 cm实性结节,形态欠规整,部分结节内可见弧形强回声,后伴声影。CDFI:结节周边及其内可见血流信号。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15.81 IU/mL,余各项均正常。颈部CT:甲状腺多发性占位性病变,左叶较大,伴钙化(图1)。既往无特殊病史。术中见双侧甲状腺增大,内见多发囊实性结节,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左侧肿物侵犯神经鞘及食管肌层、左侧喉返神经。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遂行甲状腺全切+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示:典型的骨肉瘤形态,其内残存少量正常甲状腺滤泡(图2),未见上皮样分化区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mentin(+),CK(-),TG(-),降钙素(-)。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高分化骨肉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特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骨肉瘤 原发性肿瘤
下载PDF
原发性肺癌指骨远端转移1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维娜 李赟 +1 位作者 翟琼莉 张江晖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4-144,共1页
病人男,67岁。右拇指末端红肿、疼痛20 d。X线拍片示拇指末节指骨腹侧骨质破坏。初诊为骨髓炎,抗炎治疗未见好转。2005年7月入院。查体:右拇指末节红肿,无皮肤破溃。行骨质搔刮治疗。术后病理回报:指骨转移性低分化腺癌(图1)。遂查... 病人男,67岁。右拇指末端红肿、疼痛20 d。X线拍片示拇指末节指骨腹侧骨质破坏。初诊为骨髓炎,抗炎治疗未见好转。2005年7月入院。查体:右拇指末节红肿,无皮肤破溃。行骨质搔刮治疗。术后病理回报:指骨转移性低分化腺癌(图1)。遂查胸部CT,左肺下叶见一1.7cm×2.4cm高密度结节,界限尚清,可见浅分叶及短毛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低分化腺癌 末节指骨 原发性肺癌 远端 骨质破坏 抗炎治疗 X线拍片 拇指末节
原文传递
原发性多发性骨淋巴瘤一例
18
作者 张兰凤 张江晖 +3 位作者 韩强 栾天燕 程魏 翟琼莉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6-266,共1页
患者,男,56岁。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肘关节及膝关节疼痛,呈持续性,活动后加重,无发热、盗汗、消瘦,曾按类风湿治疗无效,逐渐出现双肘关节、左膝及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于2006年10月6日入院。查体: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 患者,男,56岁。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肘关节及膝关节疼痛,呈持续性,活动后加重,无发热、盗汗、消瘦,曾按类风湿治疗无效,逐渐出现双肘关节、左膝及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于2006年10月6日入院。查体: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肝、脾肋缘下未触及,下颌骨、胸骨、双肘关节、左膝关节、踝关节肿胀,压痛明显,不能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淋巴瘤 多发性 原发性 膝关节疼痛 踝关节肿胀 浅表淋巴结 肘关节 左膝关节
原文传递
微小早期食管癌1例
19
作者 冯秀洁 刘鸿章 +1 位作者 张彦芳 范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1139-1139,共1页
关键词 微小早期食管癌 鳞状细胞癌 碘染色 诊断
下载PDF
纵隔巨大脂肪瘤一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冯秀洁 尹宝玉 +2 位作者 聂建忠 南海斌 王维娜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1001-1001,共1页
患者女性,52岁.因胸闷、气短半年,于2005年3月21日以“左胸腔巨大脂肪瘤”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劳动后出现胸闷、气短,无咳嗽、咳痰、咯血,症状时轻时重.在当地县医院行胸部CT检查示:纵隔脂肪瘤.
关键词 纵隔巨大脂肪瘤 左胸腔巨大脂肪瘤 胸部CT检查 纵隔脂肪瘤 县医院 患者 胸闷 气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