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例成人头癣回顾性分析
1
作者 谢振谋 郑和平 +4 位作者 陈永飞 刘红芳 黄进梅 薛耀华 刁波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4期361-366,共6页
目的了解广州某医院成人头癣流行病学、病原菌和临床特征。方法对2017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就诊并经临床和真菌培养结果诊断为头癣的患者(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例成人头癣患者中,女性12例(80.0%)... 目的了解广州某医院成人头癣流行病学、病原菌和临床特征。方法对2017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就诊并经临床和真菌培养结果诊断为头癣的患者(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例成人头癣患者中,女性12例(80.0%),男性3例(20.0%),其中9例(60.0%)分布在青年期18~40岁;主要致病菌为紫色毛癣菌7株(46.7%);临床表现主要为瘙痒、红斑、丘疹、鳞屑、脓疱和痛等。13例患者有误诊史,误诊率达到86.7%,易误诊为脂溢性皮炎和细菌性毛囊炎等疾病;患者病程1~240个月,平均病程42.4个月,病程中位数为3个月;7例患者进行皮肤镜检查,其中6例提示头癣或真菌感染。10例患者经系统治疗后痊愈。结论广州某医院成人头癣流行病学、病原菌和临床特征与国内外报道的特点相似,但在感染患者的年龄段上有所差异,病程也更长。临床应提高成人头癣的认识与警惕,同时把真菌学检查和皮肤镜检查作为常规手段,从而提高成人头癣诊断的准确率和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头癣 紫色毛癣菌 皮肤镜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多次妊娠致抗E抗c新生儿溶血病1例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夏传友 刘志泉 +1 位作者 梁丽雯 于艳涛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下旬)》 CAS 2013年第7期106-107,114,共3页
目的:分析多次妊娠致抗E抗c新生儿溶血病1例病例资料,探讨多次妊娠者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测和溶血病患儿合理输血的重要性。方法:应用盐水法、微柱凝胶法、聚凝胺法、吸收放散实验检... 目的:分析多次妊娠致抗E抗c新生儿溶血病1例病例资料,探讨多次妊娠者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测和溶血病患儿合理输血的重要性。方法:应用盐水法、微柱凝胶法、聚凝胺法、吸收放散实验检测患儿及患儿母亲标本不规则抗体及其效价。结果:确认孕妇和新生儿体内存在Rh系统抗E抗c,患儿体内效价:抗E为1∶32,抗c为1∶32。选择相容血液成分进行输血治疗,患儿病情好转出院。结论:该病例为抗E、抗c引起的HDN,对于多次妊娠孕妇宜早期监测HDN。建立该地区的Rh血型分型库,在RH系统HDN患儿鉴定及血液配合输注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溶血病 多次妊娠 抗E 抗C
下载PDF
化学发光法在HIV初筛呈阳性反应无偿献血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于艳涛 李交 +7 位作者 符发雄 叶伟亮 刘志泉 梁丽雯 朱慧娟 陈永飞 罗娇娜 欧阳海宁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587-589,共3页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的无偿献血者归队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集ELISA筛查HIV呈阳性反应性并自愿咨询检测的无偿献血者100例,进行CLIA检测的同时送当地疾病预...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的无偿献血者归队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集ELISA筛查HIV呈阳性反应性并自愿咨询检测的无偿献血者100例,进行CLIA检测的同时送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证,并将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LIA检测结果阳性符合率显著高于ELISA(P<0.01)。当CLIA结果S/CO值≥100.0时,阳性符合率显著提高;而ELISA检测只有当两种试剂结果均为阳性且S/CO值≥10时,确证结果才为阳性。结论CLIA用于检测ELISA筛查HIV阳性的无偿献血者,对无偿献血者队伍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法 HIV抗体 无偿献血者
下载PDF
贮存温度波动与冰冻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交 夏传友 贾璋林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9年第15期1224-1225,1227,共3页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保存温度波动与冰冻血小板不可逆聚集情况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2006~2008年共1 842袋冰冻血小板在保存期间不同温度波动范围与融化后发生血小板不可逆聚集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冰冻血小板保存温度分别在-80~-6...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保存温度波动与冰冻血小板不可逆聚集情况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2006~2008年共1 842袋冰冻血小板在保存期间不同温度波动范围与融化后发生血小板不可逆聚集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冰冻血小板保存温度分别在-80~-60℃和-80~-50℃范围波动,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发生率分别为6.39%和31.21%,保存温度在-80~-70℃范围波动的对照组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发生率为2.25%,前两种保存温度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保存温度在-80~-50℃范围波动,手采和单采两种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单采冰冻血小板不可逆聚集的发生率为72.97%,手采冰冻血小板不可逆聚集为18.33%,二者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3,P<0.01);保存温度在-80~-60℃范围波动,单采与手采两种冰冻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P>0.05)。结论当冰冻血小板保存温度分别在-80~-60℃和-80~-50℃波动时,融化复苏后血小板不可逆聚集有较高的发生率,在-80~-70℃范围波动时,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发生率较低。-80~-70℃的温度范围可以作为目前采供血机构保存冰冻血小板选择温度条件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温度 血小板聚集 低温保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