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赣州竹产业与客家文化融合发展思路
1
作者 高友英 温德华 黄红兰 《南方林业科学》 2018年第2期55-60,共6页
赣州是我国南方毛竹重点产区之一,孕育着独特的客家民俗竹文化,如何搭上生态文明建设的快车道转型发展值得探讨。概述赣州竹资源特征与竹产业现状,分析竹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压力,基于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探讨赣州竹产业与客家文化融... 赣州是我国南方毛竹重点产区之一,孕育着独特的客家民俗竹文化,如何搭上生态文明建设的快车道转型发展值得探讨。概述赣州竹资源特征与竹产业现状,分析竹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压力,基于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探讨赣州竹产业与客家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民俗 竹文化 生态文明 客家文化 融合发展 赣州
下载PDF
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何俊 赵秀海 +2 位作者 范娟 张自斌 廖承开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93-2102,共10页
于2008年在九连山保护区建立4 hm2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个体,以了解该区域的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群落的区系组成热带成分比较多,总体上呈现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区系特征。样地内共有植物58科、107属、221种,物种... 于2008年在九连山保护区建立4 hm2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个体,以了解该区域的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群落的区系组成热带成分比较多,总体上呈现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区系特征。样地内共有植物58科、107属、221种,物种数和个体数较多的科为山茶科、樟科和壳斗科。群落稀有种较多,所占比例为40.72%。群落以红钩栲(Castanopsis lamontii)、米槠栲(C.carlesii)、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细枝柃(Euryaloquaiana)、罗浮栲(C.fabri)和丝栗栲(C.fargesii)为主要优势种。垂直结构由乔木上层(≥18 m)、乔木中层(10~18 m)、乔木下层(5~10 m)、灌木层(<5 m)、草本层组成。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径级分布呈现倒"J"型,表现群落的稳定与正常生长状态。红钩栲、米槠、罗浮柿、罗浮栲、木荷(Schi ma superba)、鸭公树(Neolitsea chuii)、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和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呈现倒"J"型,种群稳定且处于正常增长状态。样地内未发现DBH≤15 cm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个体,该种群属于衰退型。九连山常绿阔叶林样地优势种在不同尺度和不同径级范围内以聚集分布为主。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不同物种聚集程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连山 常绿阔叶林 区系 物种组成 垂直结构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
下载PDF
银钟花一年生实生苗生长规律观测分析
3
作者 廖海红 郭昌庆 +3 位作者 郭建寰 汤正华 梁跃龙 段九东 《温带林业研究》 2024年第3期57-60,共4页
【目的】探究银钟花1年生播种苗的生长规律,为培育高质量的苗木提供依据。【方法】以银钟花1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种子粒重、净度,温水浸种,测定其场圃发芽率、苗木生长节律、生物量,用SPSS软件建立模拟方程。【结果】银钟花种... 【目的】探究银钟花1年生播种苗的生长规律,为培育高质量的苗木提供依据。【方法】以银钟花1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种子粒重、净度,温水浸种,测定其场圃发芽率、苗木生长节律、生物量,用SPSS软件建立模拟方程。【结果】银钟花种子千粒重为216.7 g、净度99.59%,播种后第2年才发芽,具有深休眠性,场圃发芽率为31%,1年生幼苗生长过程中苗高和地径均呈“S”型生长,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1:0.84,地上生物量相对较大,根系发达。用SPSS软件回归拟合,得出其苗高、地径与生长时间的曲线方程关系式,可以较好的模拟估算出银钟花实生苗在其生长周期内某一时间点的苗高和地径。【结论】根据银钟花一年生播种苗的实际观测值和生长动态模拟,银钟花1年生实生苗的生长期可划分为4个时期,银钟花生长过程中出现2次生长高峰,分别在6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因此在这两个关键时间段内,应加强水肥管理,满足苗木旺盛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促进健壮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钟花 实生苗 生长规律 模拟方程
下载PDF
冰雪灾害对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何俊 赵秀海 +3 位作者 孙兆军 范娟 毛双燕 周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80-785,851,共7页
以江西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为对象,研究林分不同层次优势种受灾程度,分析物种海拔、坡度对受灾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乔木上层和中层树木以断稍为主,乔木下层树木以断稍和腰折为主,小树和幼树以压弯为主。在平均受损指数MDI... 以江西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为对象,研究林分不同层次优势种受灾程度,分析物种海拔、坡度对受灾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乔木上层和中层树木以断稍为主,乔木下层树木以断稍和腰折为主,小树和幼树以压弯为主。在平均受损指数MDI(Mean Damage Index)方面,乔木上层米槠MDI值最高,拟赤杨最低;乔木中层鸭公树MDI值最高,浙江新木姜子最低;乔木下层米槠MDI值最高,浙江新木姜子最低;小树米槠MDI值最高,细枝柃最低;幼树二列叶柃MDI值最高,狗骨柴最低。海拔对不同林分层次树木的部分受损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整体上,不同林分层次树木的受损指标在700~760 m海拔生境高于640~700 m海拔生境。不同坡度生境下树木的受损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连山常绿阔叶林 冰雪灾害 受损程度 优势种 海拔 坡度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26
5
作者 袁景西 张昌友 +2 位作者 谢文华 黄小群 肖治术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7-372,共6页
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地带,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为进一步掌握该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我们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在保护区布设了31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对大中型兽类和林下活动鸟类进行了... 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地带,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为进一步掌握该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我们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在保护区布设了31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对大中型兽类和林下活动鸟类进行了初步摸底调查。相机累计工作4 692个捕获日,共获得有动物的独立有效照片3 341张,鉴定出鸟兽物种共10目16科33种(兽类12种,鸟类21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斑灵狸(Prionodon pardicolor)、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灰脸鵟鹰(Butastur indicus)等。兽类以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白腹鼠种类(Niviventer rats)、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和倭松鼠(Tamiops maritimus)等物种的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的鸟类物种依次为白鹇、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和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等。结合以往记录,灰头绿啄木鸟(Picus canus)、乌灰鸫(Turdus cardis)、绿翅金鸠(Chalcophaps indica)、白眉鸫(Turdus obscurus)和白冠燕尾(Enicurus leschenaulti)等为保护区的鸟类新记录种。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为进一步在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开展鸟兽资源的长期监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 鸟类 物种多样性 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不同重建方式下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26
6
作者 邸月宝 王辉民 +5 位作者 马泽清 杨风亭 张文江 付晓莉 梁跃龙 周华 《科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553-1561,共9页
森林重建被认为是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措施.通过调查研究了两种重建方式(自然更新和人工造林)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并与地带性常绿阔叶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自然更新的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土... 森林重建被认为是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措施.通过调查研究了两种重建方式(自然更新和人工造林)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并与地带性常绿阔叶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自然更新的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土壤+枯落物)约为257.59thm-2,人工营造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蓝果树(Nyssasinensis)林分别为230.93和163.49thm-2,表明在亚热带九连山区,自然重建方式在森林碳汇功能上优于人工重建方式.但上述森林碳储量仍然显著低于地带性植被的碳储量(299.13thm-2),表明这些森林仍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自然重建方式经济投入少,对土壤碳库扰动较小,且植被碳储量显著高于速生人工林,说明在种源丰富、自然环境较好的亚热带林区,在30多年的时间尺度上自然重建方式具有较高的固碳效益,这对于我国碳汇林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的固碳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重建 碳储量 分配格局 亚热带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毛红椿播种苗苗期生长规律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周诚 廖海红 +1 位作者 王丽艳 徐海宁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1,共4页
在定期观测的基础上,对不同种源苗木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和苗高生长节律对比分析;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拟合了毛红椿不同种源不同播种期的苗高与时间的相关关系,构建了苗木生长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不同播种期1年生毛红椿... 在定期观测的基础上,对不同种源苗木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和苗高生长节律对比分析;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拟合了毛红椿不同种源不同播种期的苗高与时间的相关关系,构建了苗木生长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不同播种期1年生毛红椿播种苗苗高生长高峰期均出现在7—9月,春播苗苗高大于冬播苗;(2)不同种源播种苗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宜丰种源优于龙南种源;(3)用Logistic曲线方程对毛红椿苗木高生长过程进行模拟,模型参数R2为0.950~0.969,表明模型拟合与实际观测值较接近,可用该模型估算1年生毛红椿播种苗在不同生长时期的高生长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播种苗 生长量 生长节律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的海拔梯度变化 被引量:20
8
作者 吴小刚 王文平 +2 位作者 李斌 梁跃龙 刘以珍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39-1547,共9页
气候过渡区的山地森林土壤有机碳对气候波动的响应敏感,探讨气候过渡区森林土壤有机碳的海拔格局,是推演区域土壤碳库时空动态的关键内容。在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气候过渡区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不同土壤类型的海拔分布格局... 气候过渡区的山地森林土壤有机碳对气候波动的响应敏感,探讨气候过渡区森林土壤有机碳的海拔格局,是推演区域土壤碳库时空动态的关键内容。在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气候过渡区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不同土壤类型的海拔分布格局,沿海拔采集20个土壤剖面,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密度的海拔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类型和深度均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影响,山地草甸土有机碳含量更高,达39.72±19.14 g·kg–1,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在0~40 cm,深度分布表现出“表聚现象”;(2)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海拔的响应方式不一,上层土壤对海拔梯度变化响应更敏感,上层0~40 cm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下层40~10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3)土壤碳密度为10.64±0.72 kg·m^(–2),但不同海拔的土壤碳密度无显著差异。海拔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产生影响,但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海拔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变小;而海拔对土壤有机碳密度格局无显著影响,并依此估算九连山自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426±0.096 P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类型 海拔梯度 气候过渡区
下载PDF
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区系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简敏菲 刘琪璟 +1 位作者 唐培荣 梁跃龙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5-472,共8页
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对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进行了分析。样地调查结果表明,群落内种类丰富,种子植物共有144科379属647种,其中裸子植物有6科8属9种,单子叶植物21科77属116种,双子叶植物117科294属522种。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 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对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进行了分析。样地调查结果表明,群落内种类丰富,种子植物共有144科379属647种,其中裸子植物有6科8属9种,单子叶植物21科77属116种,双子叶植物117科294属522种。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主要表征科为壳斗科、樟科、冬青科、蔷薇科、厚皮香科、山茶科、茜草科、桑科、大戟科等,且多为热带或亚热带科。从样地科的分布型统计看,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成分属的比例为100∶62.8。从属的分布型统计看,有205属热带、亚热带地理分布类型;131属温带地理分布类型,35属世界广布类型和8属中国特有分布类型;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成分的属比例为100∶63.9。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标志种及其区系组成均较好地反映了本地区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的组合特征,对于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连山 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分布区类型
下载PDF
江西九连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的变异规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参参 吴小刚 +4 位作者 刘斌 施雪文 陈伏生 裘利洪 卜文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28,共10页
【目的】土壤类型、土壤层次及植被类型是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海拔是对大尺度水热环境条件的再分配,涵盖了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在小尺度上的剧烈变化信息,因而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的变异规律对森林生态系统碳... 【目的】土壤类型、土壤层次及植被类型是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海拔是对大尺度水热环境条件的再分配,涵盖了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在小尺度上的剧烈变化信息,因而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的变异规律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选择九连山境内不同海拔高度(179~1 430m)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有机碳含量与碳储量等,揭示不同海拔高度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土壤的前3层(0~40 cm)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现线性增大的趋势,而第4层(40~60 cm)和第5层(60~100 cm)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的降低,土壤碳储量与海拔梯度的趋势与土壤有机碳与海拔梯度的趋势基本一致,但总碳储量与海拔梯度的趋势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U形趋势;草甸土的前3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往往高于红壤和黄壤,并且随海拔升高,土壤类型从红壤、黄壤至草甸土的变化过程中,前2层(0~20 cm)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均存在逐渐上升,而其他层次则无显著差异;高海拔的杜鹃林和高山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往往高于较低海拔的其他植被类型,而高山草甸和次生阔叶林的0~100 cm总碳储量较高。【结论】土壤表层和植被类型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九连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变异规律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形下,高海拔地区的表层土壤可能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含量 碳储量 土壤类型 植被类型 土壤层次
下载PDF
江西省及九连山地区蕨类植物新记录 被引量:12
11
作者 徐国良 曾晓辉 +1 位作者 蔡伟龙 卓小海 《生物灾害科学》 2019年第1期78-82,共5页
蕨类植物是草本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关系表现在食用、药用、观赏、绿肥、饲料以及现代的煤炭。在九连山保护区的蕨类植物调查工作中,新增九连山地区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3种,即铁线蕨、干旱毛蕨、台湾毛蕨;江西省新分布蕨类植物1... 蕨类植物是草本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关系表现在食用、药用、观赏、绿肥、饲料以及现代的煤炭。在九连山保护区的蕨类植物调查工作中,新增九连山地区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3种,即铁线蕨、干旱毛蕨、台湾毛蕨;江西省新分布蕨类植物1种,即显脉星蕨。此次发现显示了江西省生态环境的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录 蕨类植物 九连山 江西省
下载PDF
江西省兰科植物新记录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程旺 梁跃龙 +3 位作者 张忠 廖文波 黄卫昌 杨柏云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7-371,共5页
通过2008—2017年对江西省兰科植物进行野外考察,报道了江西省6种兰科植物新分布记录种,分别是:串珠石斛(Dendrobium falconeri)、始兴石斛(D.shixingense)、美花石斛(D.loddigesii)、罗河石斛(D.lohohense)、大黄花虾脊兰(Calanthe sie... 通过2008—2017年对江西省兰科植物进行野外考察,报道了江西省6种兰科植物新分布记录种,分别是:串珠石斛(Dendrobium falconeri)、始兴石斛(D.shixingense)、美花石斛(D.loddigesii)、罗河石斛(D.lohohense)、大黄花虾脊兰(Calanthe sieboldii)和小小斑叶兰(Goodyera yangmeishanensis)。此次报道丰富了江西省野生兰科植物资源,为《江西植物志》的编写和补充提供研究资料。凭证标本存放在江西省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新记录 兰科植物 分布
下载PDF
九连山碟斗青冈群落结构及小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朱祥福 林宝珠 周华 《江西林业科技》 2006年第5期4-9,44,共7页
根据16个样方共1600m2面积调查统计,九连山碟斗青冈(Cyclobalanopsis disciformis)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45科64属83种,区系地理成分以热带、泛热带分布的热带性成分为主,占总属数的75.81%。群落最小面积为1600m2。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 根据16个样方共1600m2面积调查统计,九连山碟斗青冈(Cyclobalanopsis disciformis)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45科64属83种,区系地理成分以热带、泛热带分布的热带性成分为主,占总属数的75.81%。群落最小面积为1600m2。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为4.58,均匀度为84.4%。高位芽植物占总数的82%,以中型叶、革质叶、单叶和全缘叶占优势。该群落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显著区别,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沟谷雨林的特征,属于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类型。群落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并有非常丰富的层间植物。目前几个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趋于暂时的稳定。茂密而结构复杂的常绿阔叶林,调节夏季最高和平均气温的能力较强,调节冬季最低和平均气温的能力较弱,林内较林外极值呈现夏低冬高的特点。茂密而结构复杂的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大的促进降水作用,保持空气湿度具有较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连山 碟斗青冈 群落特征 小气候
下载PDF
江西省及九连山地区维管植物新记录 被引量:11
14
作者 徐国良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4年第2期127-132,共6页
报道了江西九连山地区植物分布新记录15种,其中江西省分布新记录6种,包括黄松盆距兰Gastrochilus japonicus(Makino)Schlechter、广东异型兰Chiloschista guangdongensis Z H Tsi、密花石斛Dendrobium densiflorum Wallich、多枝霉草Sci... 报道了江西九连山地区植物分布新记录15种,其中江西省分布新记录6种,包括黄松盆距兰Gastrochilus japonicus(Makino)Schlechter、广东异型兰Chiloschista guangdongensis Z H Tsi、密花石斛Dendrobium densiflorum Wallich、多枝霉草Sciaphila ramosa Fukuyama&T Suzuki、宽翅水玉簪Burmannia nepalensis(Miers)J D Hooker、白肋翻唇兰Hetaeria cristata Blu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录 维管植物 九连山 江西省
下载PDF
九连山次生阔叶林幼苗生长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斌 陈维 +4 位作者 陈伏生 唐润钰 王小东 程怡晴 卜文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533-2540,共8页
以亚热带森林的幼苗群落为对象,设置对照(CK)、氮添加(100 kg N·hm^-2·a^-1)、磷添加(50 kg P·hm^-2·a^-1)和氮+磷添加(100 kg N·hm^-2·a^-1+50 kg P·hm^-2·a^-1)4种处理的施肥样地,测定幼苗... 以亚热带森林的幼苗群落为对象,设置对照(CK)、氮添加(100 kg N·hm^-2·a^-1)、磷添加(50 kg P·hm^-2·a^-1)和氮+磷添加(100 kg N·hm^-2·a^-1+50 kg P·hm^-2·a^-1)4种处理的施肥样地,测定幼苗的株高、地径、冠幅、比叶面积、死亡率等指标,研究氮磷添加下幼苗的生长与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与未施肥相比,磷添加下幼苗的株高增长率、地径增长率分别显著下降45.1%和30.3%;主要建群树种死亡率受到施肥的影响,氮添加显著增加米槠幼苗死亡率至25.1%,氮磷施肥显著提高丝栗栲死亡率至25.1%~31.3%,而氮添加、磷添加显著降低了木荷和润楠的死亡率;施肥显著降低了幼苗群落中木荷和丝栗栲的重要值,氮添加、磷添加显著增加了润楠幼苗的重要值。氮+磷添加显著降低了幼苗群落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幼苗生长主要受到土壤铵态氮、有效磷、全氮、林冠开度及比叶面积的影响,而幼苗死亡率主要受到土壤铵态氮、有效磷和林冠开度的影响。综合来看,氮磷添加主要通过调控土壤氮磷速效养分,进而改变叶片功能性状来影响幼苗的生长;加速外生菌根树种(米槠和丝栗栲)的死亡,改变幼苗群落建群种的重要值,降低物种多样性,最终可能改变亚热带次生阔叶林成年树的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幼苗 群落结构 土壤养分 功能性状
原文传递
南岭山地杉木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曾明洪 熊建宏 +2 位作者 杨清培 梁跃龙 孔小丽 《江西林业科技》 2008年第5期10-15,共6页
通过设置临时样地,对南岭山地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人工杉木林(28a)和天然杉木林(100a)进行群落学特征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起源的杉木林物种组成差异不大,人工林有维管植物39科59属83种,天然林有52科72属93种,二者种组成相似程度较高,... 通过设置临时样地,对南岭山地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人工杉木林(28a)和天然杉木林(100a)进行群落学特征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起源的杉木林物种组成差异不大,人工林有维管植物39科59属83种,天然林有52科72属93种,二者种组成相似程度较高,相似性系数达0.592,尤其是下木层和草本层;同时,二者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也相似,但除下木层外,人工林乔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比天然林要低,而生态优势度正与此相反,人工林乔木层生态优势度最高;天然林与人工林杉木种群都属衰退型种群,一些中生或阴生及常绿阔叶树种却属增长型种群,这表明天然林与人工林杉木林都正在向常绿阔叶林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杉木天然林 群落特征 南岭山地
下载PDF
多叶斑叶兰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查兆兵 唐静 +3 位作者 梁跃龙 丁浩 罗火林 杨柏云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3-341,共9页
为探讨多叶斑叶兰(Goodyera folisa)的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特征,对其开花物候、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人工授粉、花的挥发性成分以及昆虫传粉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叶斑叶兰的唇瓣黄色,萼片白色或白色带红褐色;单花花期为(9.4&#... 为探讨多叶斑叶兰(Goodyera folisa)的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特征,对其开花物候、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人工授粉、花的挥发性成分以及昆虫传粉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叶斑叶兰的唇瓣黄色,萼片白色或白色带红褐色;单花花期为(9.4±0.8)d;花粉在开花后第1天具备活力,柱头在开花后第2天具备可授性,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都在开花后第5天达到峰值。去雄套袋和不去雄套袋都不能结实,人工自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和异株异花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93.3%、95.0%和96.7%,自然结实率为43.3%。花朵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1-辛烯-3-醇、3-辛醇和N,N-二甲基甲酰胺。多叶斑叶兰传粉者为中华蜜蜂(Apis cerana)。多叶斑叶兰具有自交亲和能力,但在自然界不具有主动自交现象,必须依赖中华蜜蜂传粉,花色及花香气味为吸引传粉者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叶斑叶兰 繁育系统 传粉生物学
下载PDF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毛红椿天然林邻体干扰效应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清培 付方林 +4 位作者 张露 梁跃龙 唐培荣 刘足根 郭晓燕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48-754,共7页
邻体效应影响植物种群的更新。为探讨毛红椿天然更新困难的群落学机制,选取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红椿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扰距离逐级扩大法,探讨了邻体对不同径级毛红椿基株干扰的有效距离、干扰来源和干扰强度。结果表明:(1)... 邻体效应影响植物种群的更新。为探讨毛红椿天然更新困难的群落学机制,选取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红椿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扰距离逐级扩大法,探讨了邻体对不同径级毛红椿基株干扰的有效距离、干扰来源和干扰强度。结果表明:(1)较小径级基株受邻体干扰的有效距离较宽(10 m),较大径级相对较窄(6 m);(2)小径级毛红椿基株所受邻体干扰除来自种内干扰外,他种干扰也较大;(3)毛红椿基株径级与邻体干扰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随着基株个体的增大而干扰指数下降。推断较小植株受邻体干扰强度较大是毛红椿天然更新障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体干扰 毛红椿 天然更新 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江西省2种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国良 赖辉莲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5年第3期253-254,共2页
报道江西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2种——北插天天麻Gastrodia peichatieniana S.S.Ying和单葶草石斛Dendrobium porphyrochilum Lindley。凭证标本保存于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标本室。
关键词 新记录 兰科植物 江西省 九连山
下载PDF
江西九连山不同恢复模式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斌 张参参 +5 位作者 汪金松 李张敏 欧阳园丽 陈维 陈伏生 卜文圣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52,共11页
[目的]分析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两种恢复模式下林分结构、物种组成与原始林的差异,了解不同恢复模式下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择九连山境内由人工种植杉木自然恢复36年形成... [目的]分析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两种恢复模式下林分结构、物种组成与原始林的差异,了解不同恢复模式下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择九连山境内由人工种植杉木自然恢复36年形成的针阔混交林、皆伐后自然恢复32年的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和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森林(以下分别简称为杉木林、次生林、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林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幼树1 cm≤DBH<5 cm、小树5 cm≤DBH<10 cm和成年树DBH≥10 cm)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优势度、群落结构和功能群变化等,探究不同恢复模式下亚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恢复的特征变化。[结果]杉木林共有木本植物4983株,隶属于29科75种;次生林共有2879株,隶属于26科73种;原始林共有4770株,隶属于38科126种。原始林与杉木林幼树的胸高断面积为次生林的2倍;小树阶段3种林分无显著差异;次生林和杉木林成年树的胸高断面积分别为原始林的37%和70%。杉木林与次生林在种-面积、种-多度及种-物种等级上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幼树阶段,次生林物种数随着抽取个体数增加积累速度高于杉木林;成年树阶段,杉木林物种个数的积累速度要快于次生林。杉木林和次生林总体的物种丰富度比较接近,约为原始林的55%,但次生林幼树及成年树的物种丰富度少于杉木林。总体上次生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地高于杉木林,各生长阶段并无显著差异。次生林在幼树、小树阶段的DBH和树高均显著大于杉木林,成年树阶段的DBH则显著小于杉木林。次生林各生长阶段的先锋种重要值均为最大,杉木林成年树的耐荫种重要值最小。[结论]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物种个数都能朝着当地顶级群落演替。相对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人工恢复的杉木林在短期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群落演替 人工恢复 自然恢复 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