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针对中风偏瘫患者脑血流及肢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邹晓明 王健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眼针对中风偏瘫患者脑血流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两组均予以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对照组予以体针治疗,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环... 目的探讨眼针对中风偏瘫患者脑血流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两组均予以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对照组予以体针治疗,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绝骨。上述诸穴日1次,1周7次,1次留针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眼针治疗,取穴: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针法为眼针眶外横刺法,上述诸穴,留针30 min,留针期间不行针,1次/d,1周7次。治疗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活动能力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ADL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ugl-Meyer、ADL评分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较高(P<0.05)。结论中风后偏瘫患者采用眼针治疗对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优于单纯应用体针治疗,能显著改善脑供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 中风偏瘫 脑血流 肢体功能
下载PDF
肿瘤骨转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尤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骨转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该院肿瘤科治疗的108例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使用局部放疗+唑来膦酸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辨证论治、采用自拟补肾活... 目的探讨肿瘤骨转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该院肿瘤科治疗的108例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使用局部放疗+唑来膦酸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辨证论治、采用自拟补肾活血方加减治疗,对比两组的近期疗效、VAS疼痛评分、KPS评分、血清BSP指数、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疼痛缓解率为88.89%(48/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7%(40/54)(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血清BSP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筋骨痿软、纳差消瘦、五心烦热等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物理症状、社会功能等EORTCQLQ-SF-36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整体健康状况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骨转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癌痛,降低血清BSP指数,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缩小骨转移灶,缓解中医证候,提升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骨转移 放疗 唑来膦酸 自拟补肾活血方 效果 疼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眼针疗法对脑中风康复期患者语言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邹晓明 王健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究眼针疗法对脑中风康复期患者语言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脑中风康复期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肢体功能训练,早期予以床上练习,随患者病情康复进行步行训练,然后进行行走、负重... 目的探究眼针疗法对脑中风康复期患者语言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脑中风康复期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肢体功能训练,早期予以床上练习,随患者病情康复进行步行训练,然后进行行走、负重行走练习,每日练习时间为1 h,每日2次,康复训练循序渐进的进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眼针治疗,取穴:患肢侧上焦区、下焦区,每次1 min,留针30 min。两组治疗时间为4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评分、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及失语指数(AQ)。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降低,ADL评分、Fuel-Meyer评分以及AQ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NIHSS评分较低,ADL评分、Fuel-Meyer评分以及AQ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能减轻脑中风康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比应用药物与康复训练,联用眼针更能促进语言及运动功能的全面康复,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脑中风康复期 语言功能 运动功能
下载PDF
通塞脉片联合眼针对脑梗死恢复期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4
作者 邹晓明 王健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3年第5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通塞脉片联合眼针对脑梗死恢复期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编码表分成两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眼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塞脉片,两组均连续治疗... 目的探讨通塞脉片联合眼针对脑梗死恢复期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编码表分成两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眼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塞脉片,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生活质量、临床有效率、血清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脑血流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MoCA及FMA(上、下肢)评分均升高(P<0.05),试验组NIHSS评分较低,MoCA及FMA(上、下肢)评分较高(P<0.05);两组患者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及躯体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增高(P<0.05),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CRP、Hcy均降低,VEGF水平均升高(P<0.05),试验组CRP、Hcy较低,VEGF水平高(P<0.05);两组患者最大峰值流速均升高,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均降低(P<0.05),试验组最大峰值流速较高,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较低(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通塞脉片联合眼针能有效促进脑梗死恢复期的康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利于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改善生活质量,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CRP、Hcy、VEGF水平具有紧密联系,并能下调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塞脉片 眼针 脑梗死恢复期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通塞脉片联合张力平衡针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障碍的康复效果观察
5
作者 王健 邹晓明 郑曲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3年第3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通塞脉片联合张力平衡针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7月诊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9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待病情稳定后,两组的基础治疗均相同,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组予以通塞脉片... 目的探讨通塞脉片联合张力平衡针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7月诊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9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待病情稳定后,两组的基础治疗均相同,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组予以通塞脉片联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康复效果,治疗前后分别评估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进行随访记录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3.67%低于治疗组95.92%(P<0.05)。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FMA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和总分均升高,治疗组治疗后FMA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生活质量情况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结论通塞脉片联合张力平衡针法可以进一步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障碍的康复效果,改善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塞脉片 张力平衡针法 脑梗死偏瘫 肢体障碍 康复效果
下载PDF
越鞠丸加味从“郁”论治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邹晓明 《光明中医》 2021年第3期375-379,共5页
目的从中医"郁"的角度采用越鞠丸加味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就诊和住院的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循证治... 目的从中医"郁"的角度采用越鞠丸加味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就诊和住院的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循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越鞠丸加味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发作时间以及硝酸甘油用量、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等血脂水平,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2.5%,远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发作的时间以及硝酸甘油用量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2组患者LDL、TG、TC水平均有所降低,HDL水平升高,并且观察组LDL、HDL、TG、TC指标水平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1例患者头晕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有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结论从中医"郁"的角度采用越鞠丸加味论治冠心病心绞痛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发病的危险因素,降低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越鞠丸 从郁论治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参附汤联合氟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郑曲 邹晓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年第3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参附汤联合氟伐他汀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将医院2016年11月-2018年1月诊疗的心力衰竭患者86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采用氟伐他汀40 mg口服;观察组采用氟伐他汀联合参附汤口服,治疗1月后评价疗效。比... 目的探讨参附汤联合氟伐他汀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将医院2016年11月-2018年1月诊疗的心力衰竭患者86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采用氟伐他汀40 mg口服;观察组采用氟伐他汀联合参附汤口服,治疗1月后评价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s,s 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及中医证候积分,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s ICAM-1、血清TNF-α、血清hs-CRP、呼吸困难、心悸、气短、水肿,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率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汤联合氟伐他汀对心力衰竭疗效显著,有助于降低s ICAM-1及炎症因子,改善中医证候,且患者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汤 氟伐他汀 心力衰竭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 炎症因子 中医证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