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储层损害诊断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黄春 蒋官澄 +3 位作者 纪朝凤 胡冬亮 申延晴 宋友贵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10年第2期313-320,共8页
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会因各种原因造成储层损害,降低油井产量甚至停产,必须对损害储层进行准确定量诊断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解堵措施,提高或恢复油井产量.人工神经网络法是进行储层损害诊断较好的方法,但目前仅限于BP神经网络,或改进的B... 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会因各种原因造成储层损害,降低油井产量甚至停产,必须对损害储层进行准确定量诊断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解堵措施,提高或恢复油井产量.人工神经网络法是进行储层损害诊断较好的方法,但目前仅限于BP神经网络,或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应用.本文通过对BP神经网络和径向基函数(RBF)网络的对比表明,径向基函数(RBF)网络具有收敛速度快、预测精度高等优点,并在确定影响储层敏感性和各损害类型因素的基础上,分别收集了各数据70组以上,然后进行了径向基(RBF)网络训练和应用,分别建立了径向基(RBF)神经网络在储层损害敏感性和定量诊断领域的应用,实现了对储层水敏性、盐敏性、速敏性预测,以及储层微粒运移、固相颗粒堵塞、水化膨胀和结垢损害程度的定量诊断;同时,提出的径向基(RBF)网络储层损害定量诊断法在孤东油田17口井上得到了检验,成功率达100%,证明RBF网络法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诊断结果准确性高、结论可靠、推广应用方便、收敛速度快等优点,提高了储层保护措施和解堵措施优化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油田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损害 诊断 径向基网络 BP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相演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于洲 丁振纯 +3 位作者 吴东旭 董岩 郭婷 刘文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22,共11页
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资料,综合古气候、古沉积格局分析,系统地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微相类型,并建立了沉积相演化模式。研究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期具有"隆洼相间型"和&... 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资料,综合古气候、古沉积格局分析,系统地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微相类型,并建立了沉积相演化模式。研究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期具有"隆洼相间型"和"平底锅型"两种古沉积格局并存的特征;(2)主要发育9种微相类型,根据不同海平面高度的沉积微相平面组合类型,可将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细分为海侵初期、中期和末期,海退初期、中期和末期等6个演化阶段;(3)古气候、古沉积格局和海平面升降变化共同控制了马家沟组生储盖分布,指出位于海侵期的东部隆起带及邻近区域发育的颗粒滩和白云岩坪,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有望成为一个碳酸盐岩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马家沟组 古沉积格局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成藏条件
下载PDF
四川盆地河包场须家河组碱性成岩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胜斌 刘震 +3 位作者 刘红俊 宋亚辉 李新民 徐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4-468,共5页
四川盆地河包场须家河组首次发现了碱性成岩环境下典型的石英溶蚀现象和以石英溶蚀为典型特征的次生孔隙类型。通过镜下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及X-衍射分析等方法,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对该地区碱性成岩作用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四川盆地河包场须家河组首次发现了碱性成岩环境下典型的石英溶蚀现象和以石英溶蚀为典型特征的次生孔隙类型。通过镜下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及X-衍射分析等方法,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对该地区碱性成岩作用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须家河组砂岩经历了强烈的成岩作用,整体处于晚成岩B期,成岩环境经历了从早期酸性向晚期碱性的转变,碱性成岩作用改造使须二段砂岩物性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须家河组 碱性成岩作用 成岩环境 石英溶蚀
下载PDF
高气液比气井井筒温度分布计算方法 被引量:10
4
作者 薛秀敏 李相方 +1 位作者 吴义飞 郭小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2-104,共3页
井筒的温度分布是气井设计和动态分析必不可少的参数,可以通过直接测量或者计算两种方法得到。但是目前对于一些超深、高温高压或井况复杂的气井,难以进行直接测量;对于高气液比气井,井筒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存在计算精度低和可用性问题... 井筒的温度分布是气井设计和动态分析必不可少的参数,可以通过直接测量或者计算两种方法得到。但是目前对于一些超深、高温高压或井况复杂的气井,难以进行直接测量;对于高气液比气井,井筒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存在计算精度低和可用性问题。因此,研究井筒内的温度分布十分必要。以传热学和两相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高气液比气井井筒温度分布的计算模型,考虑到液相对热物性参数的影响,可以在没有井口资料的情况下计算出气井井筒内的温度分布;对井口温度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气产量、液产量、不同液体以及管径等对井口温度的影响;通过实例计算,井口温度的计算平均误差为2.35%,与不考虑液相影响的计算结果相比较,该结果更与实测值接近,更为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 液体 比值 两相流动 井眼 温度 计算
下载PDF
考虑岩石变形的页岩气藏双重介质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5
作者 姜瑞忠 原建伟 +3 位作者 崔永正 潘红 李广 张海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76,共7页
为了准确预测页岩气产能,指导实际生产,通过考虑岩石变形所造成的渗透率变化以及页岩气黏性流、表面扩散、Knudsen扩散等渗流机理,将地质力学效应与流体流动进行耦合,建立综合考虑应力敏感和页岩气多种渗流机理的数学模型,采用离散裂缝... 为了准确预测页岩气产能,指导实际生产,通过考虑岩石变形所造成的渗透率变化以及页岩气黏性流、表面扩散、Knudsen扩散等渗流机理,将地质力学效应与流体流动进行耦合,建立综合考虑应力敏感和页岩气多种渗流机理的数学模型,采用离散裂缝模型对地层微裂缝和水力裂缝进行描述,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在表面扩散与Knudsen扩散的作用下,页岩基质渗透率增加,使页岩气累积产气量增加,而应力敏感效应使得基质渗透率降低,从而导致累积产气量降低。表面扩散系数和Langmuir体积越大或井底压力越低,页岩气累积产气量越高。对于Langmuir体积越高的页岩气藏,通过降低井底压力进行开采,更有开发潜力。新建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际历史生产数据拟合效果较好,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岩石变形 应力敏感 表面扩散 Knudsen扩散
下载PDF
埕海断裂缓坡区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9
6
作者 袁淑琴 周凤春 +3 位作者 张洪娟 王洪彪 朱小丽 王喆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15期16-22,共7页
黄骅坳陷埕海断裂缓坡区具有优越的成藏背景,是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通过系统解剖埕海断坡区构造、沉积、储层及油藏特征,明确了阶状断裂斜坡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油气富集规律,提出充足的油气源、良好的储盖组合、基岩潜山背景下的... 黄骅坳陷埕海断裂缓坡区具有优越的成藏背景,是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通过系统解剖埕海断坡区构造、沉积、储层及油藏特征,明确了阶状断裂斜坡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油气富集规律,提出充足的油气源、良好的储盖组合、基岩潜山背景下的断阶构造、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宽缓斜坡始终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断裂、不整合面及砂岩输导层三者不同的配置关系构成了研究区多种油气运聚方式,形成了大面积、多层系的油气聚集区。高斜坡和低断阶勘探程度低、潜力大,是下一步重点勘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油气藏特征 油气聚集规律 断裂缓坡区
下载PDF
歧口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8
7
作者 魏真真 王丙贤 杨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288-4295,共8页
以基础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等为基础,系统分析歧口凹陷断裂构造平面、剖面构造特征,并通过关键时期断层活动性分析、主要油源断层的厘定、断层封闭系数计算等,进一步探讨歧口凹陷构造控油气作用,对歧口凹陷断裂构造取得新的认识,明确区... 以基础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等为基础,系统分析歧口凹陷断裂构造平面、剖面构造特征,并通过关键时期断层活动性分析、主要油源断层的厘定、断层封闭系数计算等,进一步探讨歧口凹陷构造控油气作用,对歧口凹陷断裂构造取得新的认识,明确区内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研究表明,歧口凹陷平面上主要发育NNE、NE、EW和近EW向4组断裂,剖面上表现出多种典型的伸展构造样式、伸展-走滑构造样式;断层的活动性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其中,Es3时期、Es1时期和Ed时期断层活动性强,Ng时期以来断层活动性明显减弱。研究区发育7条主要油源断层, Es1-Ed时期断层封闭系数均较低,不利于油气成藏,Ng-Nm时期断层封闭系数明显优于Ed时期,以4~6为主,成为歧口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构造特征 断层活动性 构造控油 油源断层
下载PDF
赋能纳米碳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进展
8
作者 刘锐 陈泽洲 +2 位作者 高石 蒲万芬 杜代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5,共12页
赋能纳米碳由于高横纵比和两亲化结构,体现出表面活性剂、分子薄膜、胶体、液晶分子和聚合物的多面特性,在纳米化学提高原油采收率领域独具优势和应用潜力。调研总结了一维碳纳米管、二维石墨烯等纳米碳结构和性质的共性与特性,全面归... 赋能纳米碳由于高横纵比和两亲化结构,体现出表面活性剂、分子薄膜、胶体、液晶分子和聚合物的多面特性,在纳米化学提高原油采收率领域独具优势和应用潜力。调研总结了一维碳纳米管、二维石墨烯等纳米碳结构和性质的共性与特性,全面归纳了纳米碳的起源、制备方法与赋能路径;提出了油藏高温、高矿化度条件纳米碳的精细调控赋能策略,剖析了赋能纳米碳在水-油和水-岩石界面吸附和组装机制,多维度精细表征手段及信息化物理模拟方法。以水驱油藏波及系数和波及区内驱油效率均低的普遍性问题为导向,基于纳米的分子—粒子跨尺度特征和水-油-岩界面效应提炼了赋能纳米碳大幅扩大波及系数和提高驱油效率的协同耦合机制。最后,提出了赋能纳米碳提高原油采收率规模应用存在的问题和低碳、高效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 赋能路径 界面自组装 表征 物理模拟 提高原油采收率
下载PDF
大港油田“二三结合”提高采收率研究与试验 被引量:6
9
作者 朱旭 翟泽宇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0年第4期8-11,20,共5页
鉴于港西开发区目前已经进入开发后期,砂体采出程度、含水及渗透率较高,常规二次开发在促进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技术难度上越来越大。通过二次开发重构地下认识,重建井网结构,提出了二次开发应遵循的"二三结合"开发模式;并开... 鉴于港西开发区目前已经进入开发后期,砂体采出程度、含水及渗透率较高,常规二次开发在促进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技术难度上越来越大。通过二次开发重构地下认识,重建井网结构,提出了二次开发应遵循的"二三结合"开发模式;并开展室内研究,进行了"二三结合"驱油体系及参数的优化等试验,确定了港西开发区复杂断块油藏"三高"油田"二三结合"最优驱油体系及工艺方案。2013年在港西二区与港西三区进行了"二三结合"先导试验,实施后港西二区提高采收率13.5%,港西三区日产油翻了4倍,预计方案提高采收率可达到17.7%。可见,依靠技术创新和开发方式的有效转换,能够有效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为老油田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西油田 二次开发 方案设计 二三结合 采出程度 采收率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对原油萃取作用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晓燕 章杨 +6 位作者 严曦 王海峰 赵郁文 田木国 王伟 王立成 郭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7-321,共5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驱油性能,在三次采油中备受关注。为了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对大港油田不同类型原油的萃取作用,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仪为实验装置,使原油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考察反应前后原油在组分含量、烷烃结构以及黏度等方... 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驱油性能,在三次采油中备受关注。为了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对大港油田不同类型原油的萃取作用,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仪为实验装置,使原油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考察反应前后原油在组分含量、烷烃结构以及黏度等方面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正构烷烃基质原油比环烷烃基质原油更易于萃取;原油胶质含量越高,萃出油含量越小,升温、升压会显著增加萃出油含量;萃出油在组成上以烷烃、胶质为主,烷烃结构以C_(12)—C_(22)轻质组分为主。整体而言,二氧化碳萃出油含量较小,在0.19%~2.16%之间,萃余油与原始原油物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原油 萃取作用 组分含量 烷烃结构 黏度
下载PDF
高温高盐油藏聚/表二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伟 张津 +1 位作者 张杰 闫云贵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8年第4期75-78,共4页
大港孔南区块属高温高盐油藏,经多年注水开发,综合含水超过90%,如何提高此类油藏采收率成为油田稳产控产的主要工作,为此,开展了适合此类油藏条件的聚合物及表面活性剂筛选评价,开发出具有"抗温(78℃)、抗盐(30 000 mg/L)、抗钙镁(... 大港孔南区块属高温高盐油藏,经多年注水开发,综合含水超过90%,如何提高此类油藏采收率成为油田稳产控产的主要工作,为此,开展了适合此类油藏条件的聚合物及表面活性剂筛选评价,开发出具有"抗温(78℃)、抗盐(30 000 mg/L)、抗钙镁(500 mg/L)"特性的功能型聚/表二元驱体系。应用小分子缔合聚合物、高效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及其它助剂(合成了聚/表二元驱体系),体系黏度达到90 m Pa·s,界面张力达到10-3 m N/m数量级,乳化性强。利用该体系进行岩心驱油实验,提高采收率明显,现场试验提高采收率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油田 孔南区块 聚表二元驱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物源供给指数及其对滩坝发育程度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延章 宋国奇 +2 位作者 王新征 陈建平 杨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9-53,共5页
物源供给速率是控制沉积作用的基本因素。采用砂地比、粒度、层理规模、岩性、分选系数、重矿物、石英、长石和岩屑含量等参数在归一化的基础上定量求取了东营凹陷南坡东段物源供给指数,认为其分布在平面上具有东南部、西北部、南部地... 物源供给速率是控制沉积作用的基本因素。采用砂地比、粒度、层理规模、岩性、分选系数、重矿物、石英、长石和岩屑含量等参数在归一化的基础上定量求取了东营凹陷南坡东段物源供给指数,认为其分布在平面上具有东南部、西北部、南部地区较高而中部、东北部地区较低的特征。南坡地区物源供给指数与砂岩厚度呈正比,与碳酸盐岩厚度呈反比,据此预测了该区沉积相的分布情况:物源供给指数介于0.03~0.19时为碳酸盐岩的发育区域,砂岩滩坝多发育在大于0.16的区域,泥岩多发育在小于0.12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供给指数 多参数 碳酸盐岩滩坝 滩砂 沉积相分布
下载PDF
高压充填防砂过渡带对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蒋官澄 陈应淋 +2 位作者 严进荣 朱天高 宋友贵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51-53,共3页
在分析影响过渡带形成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室内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形成的过渡带厚度和过渡带渗透率,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它们的计算模型并进行了验证;最后,根据渗流力学原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高压充填防砂井产能预测模型.通过... 在分析影响过渡带形成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室内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形成的过渡带厚度和过渡带渗透率,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它们的计算模型并进行了验证;最后,根据渗流力学原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高压充填防砂井产能预测模型.通过现场应用表明,该模型提高了防砂井产能预测的准确性,可进一步提高防砂方法优选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疏松砂岩 高压充填防砂 过渡带 产能预测
下载PDF
岩性油藏储层连通性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艳梅 徐莎 +3 位作者 屈宏 王显 张景春 黄帅 《复杂油气藏》 2020年第1期48-52,57,共6页
黄珏油田戴南组为构造岩性油藏,纵向上被划分成近80个砂体,仅7个砂体储层发育规模较大,早期实现了注采完善,但不同井组见效差异较大。选取两个主力块的局部井组,静态上被认为连通性较好,但注水多年未见效。利用“对、拆、统、验”四步... 黄珏油田戴南组为构造岩性油藏,纵向上被划分成近80个砂体,仅7个砂体储层发育规模较大,早期实现了注采完善,但不同井组见效差异较大。选取两个主力块的局部井组,静态上被认为连通性较好,但注水多年未见效。利用“对、拆、统、验”四步法手段,获得修正后的沉积微相和储层连通性认识,解决了“静态假性连通”的动静态矛盾。结合实际油藏构造形态,利用数模研究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为后续调整对象的选取提供依据。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油藏的储层连通性研究和剩余油挖潜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藏 注采完善 动静态矛盾 储层连通性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大港南部油田套管腐蚀机理及预防对策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唐庆 步宏光 +3 位作者 刘洋 滕国权 林莉莉 郭伟明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1年第1期122-126,共5页
大港南部油田油水井套管腐蚀严重,已严重影响到注采开发井网完善和整体开发效益,也给所处地区带来安全环保隐患。结合腐蚀产物、腐蚀介质室内实验,在系统研究套管腐蚀机理的基础上,对目前常用的套管腐蚀预防技术进行了评价,优选出有机... 大港南部油田油水井套管腐蚀严重,已严重影响到注采开发井网完善和整体开发效益,也给所处地区带来安全环保隐患。结合腐蚀产物、腐蚀介质室内实验,在系统研究套管腐蚀机理的基础上,对目前常用的套管腐蚀预防技术进行了评价,优选出有机内涂层套管作为套管腐蚀预防技术对策,并结合油水井工作环境,重点开展了涂层耐磨性、附着力、硬度、柔韧性、抗冲击性、耐腐蚀性及耐温耐压性等室内评价,为该技术进入现场实施奠定了基础。现场应用表明,该项技术的应用可确保油水井的井筒完整性,消减套损井的潜在安全环保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南部油田 套管腐蚀 腐蚀机理 内涂层 预防对策
下载PDF
考虑应力敏感和复杂运移的页岩气藏压力动态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姜瑞忠 张福蕾 +4 位作者 崔永正 潘红 张旭 张春光 沈泽阳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9-156,共8页
页岩气藏渗透率极低,储层存在很强的应力敏感性,所以需对其进行水力压裂。通过分析吸附解吸、Knudsen 扩散、非稳态窜流和渗流等多种气体运移机制来建立页岩气藏复合模型,采用 Mathieu 函数、Pedrosa 变量代换、正则摄动理论、拉普拉斯... 页岩气藏渗透率极低,储层存在很强的应力敏感性,所以需对其进行水力压裂。通过分析吸附解吸、Knudsen 扩散、非稳态窜流和渗流等多种气体运移机制来建立页岩气藏复合模型,采用 Mathieu 函数、Pedrosa 变量代换、正则摄动理论、拉普拉斯变换和 Stehfest 数值反演等方法来求解数学模型,并绘制出无因次拟压力曲线,同时对渗透率模量、SRV 半径、外区裂缝渗透率、扩散系数和解吸压缩系数等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气体流动阶段可划分为 9 段,渗透率模量的增加导致气井定产量生产时所需压差增大,而 SRV 半径和解吸压缩系数的增大使得压差减小;较大的外区裂缝渗透率与较小的流度比相对应,扩散系数越大,页岩基质表观渗透率越大,窜流发生的越早。提出的试井模型可提高页岩气藏压力动态分析的准确性,对压裂开发页岩气藏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复合模型 压力 应力敏感 椭圆SRV 压裂井
下载PDF
PNN饱和度测井技术在套管井中识别气层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存辉 赵成忠 +1 位作者 胡玲妹 修春红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7期35-37,共3页
介绍了在套管井中以脉冲中子-中子(pulse-pulse neutron logging,PNN)饱和度测井技术为主、裸眼井测井资料为辅的一种识别气层方法。利用PNN饱和度测井时,根据长、短源距总计数率曲线以一定比例重叠时的幅度差大小以及气层的俘获截面较... 介绍了在套管井中以脉冲中子-中子(pulse-pulse neutron logging,PNN)饱和度测井技术为主、裸眼井测井资料为辅的一种识别气层方法。利用PNN饱和度测井时,根据长、短源距总计数率曲线以一定比例重叠时的幅度差大小以及气层的俘获截面较油层、水层的俘获截面低的特征来识别气层,同时结合其他裸眼井测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排除干层或低孔隙油层的干扰。该方法具有快速、直观、精准的特点,并且在大港油田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N 套管井 气层识别
下载PDF
碳酸盐岩地层孔隙压力的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东艳 余夫 +3 位作者 韩克玉 赵鹏 郑丽娜 王涛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1-113,2,共3页
传统地层孔隙压力的检测方法是基于欠压实机理建立的解释模型;基于有效应力定理,考虑体积压缩系数、有效应力与纵波速度的关系,建立了碳酸盐岩地层孔隙压力的检测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地层孔隙压力,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符合程度较高;... 传统地层孔隙压力的检测方法是基于欠压实机理建立的解释模型;基于有效应力定理,考虑体积压缩系数、有效应力与纵波速度的关系,建立了碳酸盐岩地层孔隙压力的检测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地层孔隙压力,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符合程度较高;基本解决了传统检测砂泥岩地层孔隙压力的方法不适用于检测碳酸盐岩地层孔隙压力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地层孔隙压力 检测模型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技术界限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庄永涛 杨怀军 王雪茹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5年第3期132-134,共3页
为了确定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界限,在室内进行了多组长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在驱替压力较低时高渗岩心采收率较高,驱替压力较高时低渗岩心采收率较高;在低渗与特低渗范围内岩心气水交替驱效果好于连续气驱,超低渗范围内连续气驱效果... 为了确定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界限,在室内进行了多组长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在驱替压力较低时高渗岩心采收率较高,驱替压力较高时低渗岩心采收率较高;在低渗与特低渗范围内岩心气水交替驱效果好于连续气驱,超低渗范围内连续气驱效果好于气水交替驱;高渗岩心选择气水交替驱时要注意防止气段塞过大加快气窜,低渗岩心选择气水交替驱时要适当增加气段塞比例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岩心驱替 CO2驱 技术界限
下载PDF
高温条件下原油和煤油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轶君 孙琳 +2 位作者 蒲万芬 魏鹏 柳敏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2-36,共5页
通过在温度101℃,矿化度为24722mg/L条件下,以两种方式(起泡后加油、加油后起泡)向烷基磺酸盐与两性咪唑啉的复配体系YL和YL与醇类助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YC-2中加入不同含量的原油和煤油,使用Waring Blender恒速搅拌器进行起泡,考察分... 通过在温度101℃,矿化度为24722mg/L条件下,以两种方式(起泡后加油、加油后起泡)向烷基磺酸盐与两性咪唑啉的复配体系YL和YL与醇类助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YC-2中加入不同含量的原油和煤油,使用Waring Blender恒速搅拌器进行起泡,考察分析了含油体积分数,胶质、沥青质和蜡,以及油与泡沫接触方式对泡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油体积分数对体系起泡体积影响较小,加煤油后起泡的起泡体积大于加原油后起泡的起泡体积。两种加油方式对泡沫的影响都是泡沫的析液半衰期随着含油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含油量较小时表现出一定的稳泡性能。当含油体积分数在20%内时,助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将降低泡沫的稳定性,但当含油体积分数增大到30%时,助表面活性剂能促使假乳化膜的形成,从而增大泡沫的稳定性。在含油量20%内,含胶质、沥青质和蜡的油的稳泡作用好于不含胶质、沥青质的油的稳泡作用。泡沫体系加油后起泡比起泡后加油的析液半衰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泡沫 半衰期 原油 煤油 假乳化膜 高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