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9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被引量:376
1
作者 郑永廷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2017年第1期4-9,共6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展现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性,强调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遵循,是对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展现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性,强调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遵循,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教学 全过程
原文传递
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266
2
作者 沈成飞 连文妹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4,共8页
红色文化,就其概念内核而言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就其概念外延而言,是近代以来的革命基因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凝聚;就其价值内核而言,红... 红色文化,就其概念内核而言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就其概念外延而言,是近代以来的革命基因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凝聚;就其价值内核而言,红色文化体现的是融入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中国革命精神、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就其价值外延而言,它凝聚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人类共同价值。它具有丰富多样性、革命先进性、开放永恒性特征,在当今中国,红色文化对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文化自信、标识中国特色、提升国家认同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丰富多样性 革命先进性 开放永恒性 国家认同
原文传递
ChatGP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潜在伦理风险与治理路径 被引量:113
3
作者 冯雨奂 《思想理论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32,共7页
ChatGPT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促进教育变革与创新,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作为内容生成式产品,ChatGP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加强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权,促进了减负增效,但也面临人工智能... ChatGPT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促进教育变革与创新,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作为内容生成式产品,ChatGP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加强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权,促进了减负增效,但也面临人工智能依赖下思考力丧失的主体伦理问题、师生交往异化与情感缺失的关系伦理问题、知识盲区与信息茧房的算法伦理问题,以及教育不公与权责不清的资源伦理问题。为此,需要推进教育理念变革以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增强师生心灵沟通的力量,构建算法伦理全过程监管体系以及ChatGPT教育应用的风险治理体系,推进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人工智能 教育应用 技术风险
原文传递
论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劳资关系 被引量:74
4
作者 胡莹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6-145,共10页
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社会总体劳动资料的作用强化和单个劳动者活劳动的作用弱化并存,远程式、散点式、移动式的数字劳动使得劳动和闲暇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劳动资料的数字化使劳动力相对过剩和资本有机构成... 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社会总体劳动资料的作用强化和单个劳动者活劳动的作用弱化并存,远程式、散点式、移动式的数字劳动使得劳动和闲暇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劳动资料的数字化使劳动力相对过剩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本质体现在劳资关系上,它呈现出以下新特点:数字经济时代劳动的一切力量从外观上都表现为资本的力量,网络数字平台使传统的雇佣关系转向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冲突,劳动过程的数字化使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差距扩大。新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历史样态之所以出现,必定是因为它具有更强的资本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资本主义劳资关系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 被引量:64
5
作者 范君 詹小美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2018年第8期49-55,共7页
作为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社会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共同生命存在圈的形式,延展于复合民族共同体稳定的社会历史联系和共同的文化纽带。共建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共意识、共享中华文化的共有精神家园意识、"... 作为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社会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共同生命存在圈的形式,延展于复合民族共同体稳定的社会历史联系和共同的文化纽带。共建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共意识、共享中华文化的共有精神家园意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理认同意识、共同发展的团结互助意识,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核。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共在性、共生性、共意性,指向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中华民族成员的心理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指谓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同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秉承、基本原则、路径方法,指向了特定的民族文化理念、外显民族特色的文化方式、基于民族目标而制定的文化原则,指谓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方略
原文传递
“上下分合轨迹”:社区空间的生产——关于南苑肿瘤医院的抗争故事 被引量:57
6
作者 黄晓星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9-220,246,共22页
本文聚焦于南苑①围绕广安肿瘤医院的抗争故事,将该事件置于城市空间重构与生产的结构性情境下,分析社区空间的生产机制。文章指出,自上而下的空间规划权力在执行过程中隐蔽在市场化的话语体系下,以程序合法性及产权的话语获得垄断地位... 本文聚焦于南苑①围绕广安肿瘤医院的抗争故事,将该事件置于城市空间重构与生产的结构性情境下,分析社区空间的生产机制。文章指出,自上而下的空间规划权力在执行过程中隐蔽在市场化的话语体系下,以程序合法性及产权的话语获得垄断地位;而自下而上的抗争以规则、权利等意识为主导,通过"间隙运用"的策略生产出社会空间,但最终服从于空间的霸权体系。作者分析了空间霸权的战略、空间抗争的战术特点,以及上下分合轨迹,将其统合成为社区空间的生产过程。笔者认为,社区空间应该趋向对社会主义空间的生产,才能更好地实现空间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空间的生产 含混-谋略型关系 上下分合轨迹 空间霸权 空间正义
原文传递
精准思政:必要与可行 被引量:56
7
作者 李辉 孙晓晖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8,共6页
精准思政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要求的积极回应。所谓精准思政,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推动现实的生命个体成长为目标,以具体问题为着力点,系统性、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精准思政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要求的积极回应。所谓精准思政,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推动现实的生命个体成长为目标,以具体问题为着力点,系统性、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了服务人、把握人和培养人的价值诉求,牵动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精准到人"的发展;在问题导向的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落实到对"事"的精准把握与应对。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大思政"格局的建构和大数据的广泛运用为精准思政提供了现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 思想政治教育 必要 可行
原文传递
坚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与话语权 被引量:50
8
作者 郑永廷 林伯海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2015年第4期10-14,共5页
意识形态的本质与功能以及当前的世情、国情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与话语权,必须旗帜鲜明、措施得力,要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直气壮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要敢于面... 意识形态的本质与功能以及当前的世情、国情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与话语权,必须旗帜鲜明、措施得力,要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直气壮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要敢于面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旗帜鲜明地解决问题,要加强对高校重要部门、课堂、互联网络等的管理和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领导权 话语权
原文传递
仪式感如何生成——仪式发挥文化功能的运行机理研究 被引量:50
9
作者 刘伟兵 龙柏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34,共9页
仪式感的生成是仪式通过其自身存在的结构、运行机制以及运行逻辑发挥的文化功能。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了包括过渡结构、符号秩序和互动结构在内的仪式结构系统。人们通过在仪式的结构系统中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实现了抽象文化的具象化。... 仪式感的生成是仪式通过其自身存在的结构、运行机制以及运行逻辑发挥的文化功能。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了包括过渡结构、符号秩序和互动结构在内的仪式结构系统。人们通过在仪式的结构系统中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实现了抽象文化的具象化。在此基础上,仪式的惯习、规训与惩罚、臣服与资质的运行机制推动着运行结构发挥着文化功能,而贯穿仪式发挥文化功能始终的是感性经验、生活和关系再生产的运行逻辑,这种运行逻辑也构成了人们仪式实践的思维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感 仪式研究 文化功能 运行机理
原文传递
民族观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50
10
作者 詹小美 李征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2019年第1期19-25,共7页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以批判性和建构性的统一、实践性与发展性的辩证,通过对时代的回应、现实的介入和社会的改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由此构成了民族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内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文化形式&quo...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以批判性和建构性的统一、实践性与发展性的辩证,通过对时代的回应、现实的介入和社会的改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由此构成了民族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内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文化形式",民族观教育的重点诠释与时代发展共律动。引导时代新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现阶段的"表达性语言"和"根本性对话",以及解决民族问题指导原则和解释方案的运用,指向了民族观教育的重要地位、核心内容与实践推进。优化民族观教育的结构性效用,有赖于时代新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贯通,以"石榴籽"话语的结构性表达、"五个认同"内容的结构性统摄、"内外化"方式的结构性链接,促进传播话语、教育内容、型构方式协同的系统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新人 民族观 民族观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群体性孤独”的审思:我们在一起的“独处” 被引量:49
11
作者 林滨 江虹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45,共6页
在一起的独处"称为"群体性孤独",即身体近在咫尺心却远隔天涯。人际关系建立便捷与人际关系实质萎缩成为群体性孤独的一体两面,揭示出人们深陷于与其社会性本质相悖的"在一起"的时代问题。"群体性孤独&qu... 在一起的独处"称为"群体性孤独",即身体近在咫尺心却远隔天涯。人际关系建立便捷与人际关系实质萎缩成为群体性孤独的一体两面,揭示出人们深陷于与其社会性本质相悖的"在一起"的时代问题。"群体性孤独"是个体与共同体之关系这一经典命题在互联网时代的延续与凸显。本文直面群体性孤独的问题,并不是如何消除个体的孤独,而是避免我们在一起的"独处"。对关系的自识与反思,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孤独 个体化 网络 社会性
下载PDF
论社会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被引量:47
12
作者 郑永廷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31,152,共15页
社会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上相互融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与"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理论源于群众的实践又必须掌握群众指导实践、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上相互融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与"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理论源于群众的实践又必须掌握群众指导实践、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克服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层面,论述了社会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有与之相贯通的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和把握主流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趋向,有利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自觉开展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 内在联系
原文传递
集体记忆到政治认同的演进机制 被引量:46
13
作者 詹小美 康立芳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4-118,共5页
建构共同体成员的集体记忆、固基政治认同是共同体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同"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考察集体记忆与政治认同形成的内在机制,探究从集体记忆到政治认同的演进机制,不仅有利于推进集体记忆与政治认同的系... 建构共同体成员的集体记忆、固基政治认同是共同体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同"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考察集体记忆与政治认同形成的内在机制,探究从集体记忆到政治认同的演进机制,不仅有利于推进集体记忆与政治认同的系统研究,而且有利于提升以集体记忆情境建构政治认同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政治认同 演进机制
原文传递
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条件 被引量:44
14
作者 詹小美 王仕民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5-119,共5页
民族文化认同主要是指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与共识不仅表现为民族文化的精神、情感、规范和目标转化为民族成员内在本质的过程,而且表现为民族成员根据自己的内心、道德本性和特殊需要对本... 民族文化认同主要是指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与共识不仅表现为民族文化的精神、情感、规范和目标转化为民族成员内在本质的过程,而且表现为民族成员根据自己的内心、道德本性和特殊需要对本民族文化的群体价值进行整合的过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可与共识,是一个主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与外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归属意识的内化和整合,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与心理机制“天然”契合的基础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主体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 归属意识 群体价值 道德本性 矛盾运动
原文传递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及路径探析 被引量:37
15
作者 胡莹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45,F0002,共11页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是脱离社会关系范畴、而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目标,是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引领性和超越性等特点的生产力。形成新...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是脱离社会关系范畴、而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目标,是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引领性和超越性等特点的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和人力资本跃升的过程,也是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的过程,更是要素质量提升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过程。文本根据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四要素,从人才资源、科技创新、产业形态和生产方式四个方面分析当前我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进路。面对科技创新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应抓住机遇,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促进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 数字经济
下载PDF
内生育德: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遵循 被引量:42
16
作者 李辉 王丹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37,F0002,共9页
课程思政是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在具体实践中,对课程思政二元对立式的外在化理解,出现组合式、标签式等外铄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扭转这一困境,根本上要从立德树人大格局看待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是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在具体实践中,对课程思政二元对立式的外在化理解,出现组合式、标签式等外铄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扭转这一困境,根本上要从立德树人大格局看待课程思政建设,遵循内生育德,将课程与教育、育才与育德相统一,实现课程回归教育本真。激发课程思政内生动力,核心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各美其美中保持美美与共,关键在于发挥教师育德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内生 立德树人
下载PDF
再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形成路径——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36
17
作者 胡莹 方太坤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51,共13页
在唯物史观视角下,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理论基础。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新质跃升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实质上是人更高阶地创造性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现实能力,是以科... 在唯物史观视角下,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理论基础。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新质跃升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实质上是人更高阶地创造性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现实能力,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复杂系统,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互联系和作用。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新质生产力从四个维度分别展现出以脑力劳动者为主的主体特征、颠覆性创新驱动的技术特征、多要素渗透融合的结构特征、数智化和绿色化产业的形态特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数字技术对生产要素全方位渗透融合,不断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着力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助力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生产要素
下载PDF
高等教育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论析 被引量:42
18
作者 常莉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4-118,共5页
通过对课程思政的内在理据和发展历史进行阐释,可知这项举措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它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支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应该把握好课程思政的导向,把好育人观,回归立... 通过对课程思政的内在理据和发展历史进行阐释,可知这项举措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它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支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应该把握好课程思政的导向,把好育人观,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过好质量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守好政治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一种新的育人机制,课程思政也必须与其他育人举措相互配合,协同共进,以保证其高质量、体系化、常态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等教育 高质量 立德树人
原文传递
教书育人规律及其遵循对策研究 被引量:40
19
作者 郑永廷 林伯海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8,共6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研究、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对办好学校、培养人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教书育人内涵丰富并有规律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研究、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对办好学校、培养人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教书育人内涵丰富并有规律可循,古代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都十分重视教书育人的作用和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当代社会更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研究遵循这一规律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书 育人 规律 遵循 对策
原文传递
青年身份认同的“微”建构 被引量:38
20
作者 葛彬超 孟伏琴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113,共7页
青年身份认同本质上是文化身份认同,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一个建构过程,青年身份认同包含“认异”“求同”“聚类”三个环节,内涵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的逻辑统一。微空间作为当代青年公共表达、日常交往、文化娱... 青年身份认同本质上是文化身份认同,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一个建构过程,青年身份认同包含“认异”“求同”“聚类”三个环节,内涵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的逻辑统一。微空间作为当代青年公共表达、日常交往、文化娱乐的重要场域,深刻影响青年的话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微空间中多元冲淡主导、动态多于恒常、形式高于内容,使得青年身份认同度明显低于现实社会,出现方向感弱化、无力感滋生、价值感模糊的身份认同危机。聚焦微空间中青年身份认同建构,需要吸纳微话语,强化微叙事;融合微媒介,改善微传播;建构微文化,提升微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建构主义 青年 微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