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8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 被引量:191
1
作者 吴重庆 张慧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4-81,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流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乡村不是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作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从属和依附于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的去主体性还表现在农民的去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流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乡村不是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作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从属和依附于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的去主体性还表现在农民的去组织化,村社共同体逐渐解体,乡村社会丧失凝聚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的组织化重建乡村的主体性,以乡村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重塑城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组织化 乡村主体性 乡村振兴战略
下载PDF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 被引量:104
2
作者 郑永廷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9-52,共4页
在社会生活中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 ,也是一种多属性、多因素的特殊活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 ,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目的性 实践性 超越性 发展 本质 教育价值
原文传递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 被引量:98
3
作者 叶汝贤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4,共11页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在实践上为之奋斗终生的主题,也是他们对未来新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这是一个彻底的集体主义的命题,它正确地解决了人...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在实践上为之奋斗终生的主题,也是他们对未来新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这是一个彻底的集体主义的命题,它正确地解决了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关系及其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展现了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而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深刻地体现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思想。科学发展观既是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矛盾的思想武器,又是通向未来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个性的个人 “每个人”的自由 自由人联合体 以人为本
原文传递
超越发展型国家与中国的国家转型 被引量:54
4
作者 郁建兴 石德金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2,共8页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形成一种新形态的发展型国家,具有发展主义、经济国家主义、地方政商合作、国家合作主义等特征。它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生发了一些需要面对的问题。2002年以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形成一种新形态的发展型国家,具有发展主义、经济国家主义、地方政商合作、国家合作主义等特征。它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生发了一些需要面对的问题。2002年以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中国开始了超越发展型国家的进程。但是,这一进程还远没有完成,它更加突出了超越发展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超越发展型国家,需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全面构建社会政策体系;调整经济结构,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培育公民社会,重构国家与社会关系;建立健全法治,在既定法理制度基础上实现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型国家 中国 国家转型 政商关系 社会政策体系
原文传递
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被引量:33
5
作者 李明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5-9,共5页
大规模的、全球性的、威胁着整个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 ,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产生于工业时代的“征服自然”的文明观 ,使人类本质在对象化过程中发生异化 ,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也毁灭了人们竭力追求美好理想社会的梦想... 大规模的、全球性的、威胁着整个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 ,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产生于工业时代的“征服自然”的文明观 ,使人类本质在对象化过程中发生异化 ,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也毁灭了人们竭力追求美好理想社会的梦想。真正的和谐社会 ,是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的统一。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因此 ,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 ,我们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创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 ,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社会 和谐
下载PDF
公众参与、程序正当性与主体间共识——论公共利益的合法性来源 被引量:36
6
作者 苏振华 郁建兴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3-69,共7页
The public interests should be the way achieving the individual benefits. In Rousseau’s theory, the public opinion is one kind of highly unsurpassed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Arrow Impossibility theorem, when each ind... The public interests should be the way achieving the individual benefits. In Rousseau’s theory, the public opinion is one kind of highly unsurpassed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Arrow Impossibility theorem, when each individual’s value criterion is emphasized, the absolute public interests will never exist. At the same time,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proved that the public interests would be confirmed by the procedures, if these choice procedures are under certain rules. Habermas emphasized that the validity of public opinon must come from the wide participation by citizens. And only the inter-subjective consensus through widespread discussions in the public domain would be the legitimate public interests. The common part between Habermas and Rousseau is that they both emphasized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origin of the political legitimacy; what is different, Habermas emphasized necessity of procedure in achieving inter-subjective consensus among citizens. The common part between Habermas’ theory and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is that they both emphasized the principle of procedure legitimacy; the difference is that Habermas’ theory emphasized the continu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y citizen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realistic political process, when the public interests are implemented,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legitimate procedures, respect the mutual recognition and compensate the victimized individu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参与 程序正当性 主体间共识 公共利益 政府管理 价值原则 民族融合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被引量:24
7
作者 郑永廷 石书臣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22,共5页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做出了新的阐释 ,指出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和实现基础 ,是建设有中国...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做出了新的阐释 ,指出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和实现基础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人的素质提高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统一 ,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是物质生活发展与观点和精神生活发展的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统一。这些新的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理论研究 人力资源开发
原文传递
集体经济与精准扶贫:兼论塘约道路的启示 被引量:45
8
作者 张慧鹏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71,共9页
"精英俘获"是以往扶贫开发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投入农村的大量扶贫资源都被各类精英垄断,无法到达真正的贫困户手中。精准扶贫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精英俘获,但在当前的实践中,许多地方的基层扶贫部门仍然严重依赖乡村社会... "精英俘获"是以往扶贫开发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投入农村的大量扶贫资源都被各类精英垄断,无法到达真正的贫困户手中。精准扶贫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精英俘获,但在当前的实践中,许多地方的基层扶贫部门仍然严重依赖乡村社会精英来完成任务指标,扶贫再次异化成为扶大户。精准扶贫实践中的种种乱象折射出国家基层治理的困境,根源在于分田到户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瓦解,村社共同体解体,国家直接面对数量庞大又高度分散的个体农户,交易成本过高。去组织化的农民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单打独斗,也很难获得成功。只有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才能彻底摆脱贫困。贵州塘约的经验表明,新时期农村的再集体化,不仅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济 精准扶贫 村社共同体 社会分化 基层治理
原文传递
劳动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生产化——从亚里士多德传统解读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被引量:34
9
作者 徐长福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47-54,共8页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为参照,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了新的解读。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立者,他把人类知识和活动三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其中,理论主要指求知自然的普遍原理的思想活动,实践主要指追求伦理德性和政治公正...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为参照,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了新的解读。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立者,他把人类知识和活动三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其中,理论主要指求知自然的普遍原理的思想活动,实践主要指追求伦理德性和政治公正的行动,创制主要指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理论和实践都以自身为目的,是自由人从事的活动,创制则以其产品为目的而以自身为手段,主要是奴隶从事的活动。马克思把亚里士多德的劳动和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把劳动的生产性看作包括实践在内的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本性,从而把人类历史看作人类自我产生的过程,另一方面把实践的目的性看作劳动的本质,把劳动从充当手段到充当目的的变化看作历史运动的价值指向,从而为劳动和劳动者的解放,为人类的普遍自由提供了本体论基础。此外,马克思还从实践出发将科学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所以,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不是一种断裂式的革命,而是对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综合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马克思 实践劳动 生产 实践哲学
下载PDF
马克思的实践首先是一个价值本体概念 被引量:30
10
作者 徐长福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实践概念 价值本体 自我意识 人性
原文传递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兼与张奎良教授商榷 被引量:20
11
作者 叶汝贤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3-27,共5页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实践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例如,能否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实践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例如,能否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本质和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这个“人”指的是“类”意义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以人为本 张奎良 人本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人道主义
原文传递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重动因 被引量:35
12
作者 刘森林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8,128,共8页
用理性来衡量一切的启蒙主义本来就蕴含着一种否定或贬低以往历史的虚无主义冲动,启蒙主义史学进入中国曾带来否定和贬低中国历史的效果。作为启蒙主义史学反动的历史主义,特别是其极端化,也会塑造另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后果。对历史的过... 用理性来衡量一切的启蒙主义本来就蕴含着一种否定或贬低以往历史的虚无主义冲动,启蒙主义史学进入中国曾带来否定和贬低中国历史的效果。作为启蒙主义史学反动的历史主义,特别是其极端化,也会塑造另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后果。对历史的过度简单化和娱乐化,更可能遮蔽和否定本真的历史。约束、革除这三种衍生历史虚无主义的动因,防止虚无化本国历史和虚无化现代文明史的极端倾向,弘扬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包容性和吸收性特质,是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启蒙逻辑 历史主义
原文传递
毛泽东、陈伯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6—1938) 被引量:32
13
作者 雷蒙德.怀利 林育川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61,共9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 陈伯达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 吸引力 概念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正义观——兼谈马克思何以拒斥、批判正义 被引量:27
14
作者 林进平 徐俊忠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6-61,147,共7页
马克思在其思想成熟期拒斥、批判正义,是一件值得反思和追问的事实。这一事实的背后隐含着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正义形成的认识社会的真正基础和动力是社会生产而不是正义;物质生产和社会经济制度决定了正义的范式及其实质;物质生... 马克思在其思想成熟期拒斥、批判正义,是一件值得反思和追问的事实。这一事实的背后隐含着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正义形成的认识社会的真正基础和动力是社会生产而不是正义;物质生产和社会经济制度决定了正义的范式及其实质;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了正义内容的演变;正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正义决定分配。简言之,正义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正义 物质生产
下载PDF
求解“柯尔施问题”——论马克思学说跟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被引量:27
15
作者 徐长福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11,共9页
目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宁愿提“马克思哲学”而不愿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其实,就用语而言,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倒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确实存在叫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卡尔·柯尔施 形而上学 费尔巴哈 《德意志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从异化劳动到实践:马克思对于现代性问题的解答——兼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批评 被引量:23
16
作者 王晓升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8,共8页
In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times and problem of modernity at the age of Marx’s life, Karl Marx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philosophy of Hegel, so did the way he choos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odernity.... In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times and problem of modernity at the age of Marx’s life, Karl Marx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philosophy of Hegel, so did the way he choos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odernity. If Hegel overcame the contradic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Marx disclosed the origin of capitalist contradiction and found the way to resolved the contradiction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labor and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Marx used belongs to modernity, so does the way Marx tr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oder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劳动概念 哈贝马斯 自我意识 工具理性
原文传递
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看“人文关怀”问题 被引量:17
17
作者 徐长福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39,共2页
俞吾金和杨学功二位学者就马克思的人文关怀与实践思想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很有意义的争论。本文是一个简要评议,所持基本立场是: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包含许多维度,其中首要的是价值维度,即把实践作为世界的价值本质、人的终极价值,亦即价值... 俞吾金和杨学功二位学者就马克思的人文关怀与实践思想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很有意义的争论。本文是一个简要评议,所持基本立场是: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包含许多维度,其中首要的是价值维度,即把实践作为世界的价值本质、人的终极价值,亦即价值本体来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概念 价值 人文关怀 俞吾金 杨学功
原文传递
实践哲学的若干进路及其问题 被引量:21
18
作者 徐长福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6期4-10,共7页
实践问题是一个问题丛集。针对其中不同的问题 ,实践哲学形成了许多异质性的理论进路。本文系统清理了先前实践哲学的几条主要进路 ,即观念论进路、伦理学进路、本体化进路、生存论进路、后现代进路。这些进路各有所长 ,但也有共同的缺... 实践问题是一个问题丛集。针对其中不同的问题 ,实践哲学形成了许多异质性的理论进路。本文系统清理了先前实践哲学的几条主要进路 ,即观念论进路、伦理学进路、本体化进路、生存论进路、后现代进路。这些进路各有所长 ,但也有共同的缺陷 :忽视了实践的根本特性———“做” ,遗漏了实践的最本己问题———“怎么”。在此意义上 ,它们均是“解释世界”的哲学 ,而不是“改变世界”的哲学。本文进而提出 ,把“做”的问题、“怎么”的问题或“改变世界”的问题提升到形上层面加以研究 ,应是实践哲学的一条新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实践哲学 世界 观念论 伦理学 本体化 生存论 后现代主义
原文传递
国学与时代精神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李宗桂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32,共12页
百年来的国学论争,和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密切相关。近现代意义的国学,是本国文化、民族文化的代称;近20年人们所热谈的国学,是传统文化的别称,包括古代和近现代,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国学论争的实质,是中国如何实... 百年来的国学论争,和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密切相关。近现代意义的国学,是本国文化、民族文化的代称;近20年人们所热谈的国学,是传统文化的别称,包括古代和近现代,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国学论争的实质,是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学是中性概念,但国学研究和实践有价值取向。清末民初关于国学概念的争鸣,东西文化论战背后的国学价值理念的交锋,现代化问题论争中的国学观,中国文化出路论争中的国学观,近20年文化热和国学热中的国学理念,都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百年来的国学发展,其明显的思想轨迹和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与国学的双向互动。国学反映着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推动着国学,引领着国学。近年的国学热潮,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对西方文明挑战的回应,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力增强的表现。不能把国学当成包医百病的灵药,更要反对用国学等同、取代当代新型文化建设的企图和做法。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应当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引领之下进行,并且在时代精神的烛照下焕发新的生命。简单否定、排斥国学,固然不妥;而盲目推崇、迷信国学,也缺乏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传统文化 现代化 时代精神 文化建设
下载PDF
重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被引量:28
20
作者 徐长福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0-41,共12页
本文介绍了作者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些研究心得。作者一直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在人文社会领域,一流的理论为什么往往导出失败的实践? 在《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一书中,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的相互僭越:用理论思维设计... 本文介绍了作者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些研究心得。作者一直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在人文社会领域,一流的理论为什么往往导出失败的实践? 在《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一书中,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的相互僭越:用理论思维设计工程蓝图,用工程思维建构理论体系,致使工程蓝图不可实施,理论体系缺乏效力。近年来,作者将此问题放入西方哲学史中加以考量,初步辨识出了问题的缘起与线索,确认要害在于being和实践的关系。已有的解决being问题的路径有二:一是依逻辑求本质,二是靠显现开存在。应当还有一条路:通过整合异质性因素来成就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或许能由此得到全新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实践 本质 存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