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 被引量:44
1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7 位作者 吉振鹏 张索远 王君 刘艳红 陈大方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12-816,共5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分析的抑郁症患者共1172例,根...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分析的抑郁症患者共1172例,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焦虑模块,分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组728例(62.1%)及不伴焦虑症状组444例(37.9%)。采用M.I.N.I自杀模块评估自杀风险,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风险者331例(45.5%);不伴焦虑症状者中有自杀风险者54例(12.2%)。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比较,伴焦虑症状者自杀风险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7)、伴精神病性症状(OR=2.01)、伴焦虑症状(OR=3.18)、伴忧郁型特征(OR=2.90)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相关。结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自杀风险。发作频繁、伴精神病性症状、伴焦虑症状或伴忧郁型特征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症状 自杀风险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牙科畏惧调查(DFS)量表中文版的研制与评价 被引量:44
2
作者 梁焕友 彭助力 +2 位作者 潘集阳 唐倩 王萍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6-240,共5页
【目的】牙科畏惧调查(DFS)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信度和效度等心理测量学性质检验。【方法】按照心理测量学中量表的跨文化适应程序对DFS量表英文版进行翻译、回译和文化调试建立DFS中文版;使用DFS中文版对抽取的18岁以上439成人进行牙... 【目的】牙科畏惧调查(DFS)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信度和效度等心理测量学性质检验。【方法】按照心理测量学中量表的跨文化适应程序对DFS量表英文版进行翻译、回译和文化调试建立DFS中文版;使用DFS中文版对抽取的18岁以上439成人进行牙科畏惧症调查,检验量表的信度、效度等心理测量学性质,并对其畏惧程度以自评方式分类。【结果】DFS量表中文版的重测信度为0.85,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和分半系数分别为0.94和0.87,条目与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45~0.87之间;因子分析共选出4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达71.32%,涵盖了量表治疗逃避心理和预期焦虑、躯体焦虑和治疗刺激焦虑三个方面,4个公因子的分布与理论结构假设相符;不同畏惧水平人群的DFS量表得分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DFS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其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性质为该量表在我国运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今后成人牙科畏惧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评价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科畏惧症 信度 效度 量表
下载PDF
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9
3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3 位作者 杨甫德 颜峰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 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因素。结果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19.2%(120/626)。自杀未遂组相较无自杀未遂组的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症状、伴自杀观念、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更多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6,95%CI:1.23~3.47)、伴自杀观念(OR=2.34,95%CI:1.44~3.79)、既往住院次数多(OR=1.21,95%CI:1.04~1.42)、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OR=2.21,95%CI:1.38~3.54)与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联(均P<0.05)。结论发作频繁、既往住院次数多、有自杀观念或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可能是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忧郁特征 自杀未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6
4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4 位作者 杨甫德 张索远 王君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13-617,共5页
目的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728例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 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 目的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728例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 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其是否有自杀未遂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民族等人口学资料及伴精神病性症状、伴不典型特征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135例(18.5%)有自杀未遂,593例(81.5%)无自杀未遂。有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未遂组相比,起病年龄早[(32.3±11.9)vs.(35.3±13.1)],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中位数:2vs2),既往住院次数多(中位数:1vs.0),更多患者出现抑郁发作频繁(14.8%vs.7.4%),更常伴不典型症状(25.9%诋15.0%)和伴自杀意念(78.5%vs.50.3%),应用抗抑郁剂治疗者更多见(81.5%US.7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OR=1.18,95%CI:1.02~1.37)、抑郁发作频繁(OR=2.05,95%CI:1.14~3.68)、伴自杀意念(OR=3.55,95%CI:2.28~5.54)与自杀未遂相关联(P〈O.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伴自杀意念可能是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 自杀未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君 陈林 +17 位作者 吉振鹏 张索远 辛立敏 刘艳红 陈大方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5-70,共6页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对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478例最初诊断为...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对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478例最初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进行重新诊断,其中190例被诊断为双相障碍Ⅱ型,将这190例误诊患者按照有无自杀风险进行分组,从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起病年龄、是否伴有自杀观念等临床特征方面探讨被误诊患者自杀风险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有自杀风险组共74例患者,无自杀风险组共116例。有自杀风险组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年龄更小[(34.45±11.18)vs.(37.23±13.22)],起病年龄更早[(26.20±9.16)vs.(30.37±11.59)],更常伴有自杀观念(82.4%vs.5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69,95%CI:0.945-0.993)、伴有自杀观念(OR=4.129,95%CI:2.030-8.397)与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发生自杀风险相关联(均P〈0.05)。结论年龄小、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抑郁症 自杀风险 危险因素 误诊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个性特征及心理状态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顾华英 温盛霖 梁艳娉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31-732,共2页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特点,为该症的综合性治疗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采用EPQ、症状90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特点,为该症的综合性治疗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采用EPQ、症状90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yscale,HAMA)调查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例组),并与健康人30名(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患者N分值、P分值以及焦虑、抑郁、强迫、恐怖、敌对、偏执各因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有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者例数均较对照组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情绪不稳定,精神质多见,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提示心理干预对其防治可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心理测验 焦虑 抑郁 心理疗法
下载PDF
痤疮对男女大学生心理人格倾向及生活质量影响比较 被引量:24
7
作者 谢淑霞 张云青 +5 位作者 王玲 李欢 杨素莲 卢荣标 郑跃 赖维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3年第5期323-326,336,共5页
目的:比较痤疮对男女大学生患者心理人格倾向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和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专题讲座、现场医疗咨询,问卷式调查(UPI、APSEA量表)的形式对广州七所高校的男女大学生痤疮患者进行调研。结果:分别回收UPI有效问卷773份,其中男... 目的:比较痤疮对男女大学生患者心理人格倾向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和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专题讲座、现场医疗咨询,问卷式调查(UPI、APSEA量表)的形式对广州七所高校的男女大学生痤疮患者进行调研。结果:分别回收UPI有效问卷773份,其中男286份,女487份;APSEA有效问卷1 356份,其中男577份,女779份。结果 UPI总分≥25者,男生占24.1%,女生占25.5%;APSEA评分>80者,男生占8.8%,女生占9.2%,经2检验,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分别为0.17、0.07,P值均>0.05)。使用Spearman秩相关法检验APSEA总评分>80与痤疮的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r男生>r女生>0,表明痤疮越严重,APSEA总评分>80的发生率越高,而且男生组关联性比女生组强。男女生患者的心理问题均表现为焦虑、抑郁、社交障碍和缺乏自信,女生患病后比男生更容易情绪失控(男69.3%,女79.7%)、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男48.9%,女62.3%)和不愿与外界接触(男45.4%,女5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痤疮对男女大学生患者的心理健康、人格倾向都有较大程度的影响,痤疮越严重,受影响的程度越高。患有严重痤疮的男生发生心理异常的可能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心理人格倾向 生活质量 UPI APSEA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21
8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3 位作者 杨甫德 颜峰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66-470,共5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13.3%(156/1172)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起病早,年龄小,更多已婚,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多患者伴非典型特征、有周期性或季节性特点、伴自杀观念及精神障碍家族史(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72,95%CI:0.957~0.987)、抑郁发作频繁(OR=2.099,95%CI:1.233~3.573)、伴非典型特征(OR=1.937,95%CI:1.277~2.939)、伴自杀观念(OR=1.654,95%CI:1.147~2.385)与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相关(均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起病年龄早、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特征、伴自杀观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特征
下载PDF
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陈林 吉振鹏 +12 位作者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4-299,共6页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3.5%(42/179)。与无自杀未遂组患者相比,自杀未遂组患者更多伴有自杀观念、产后起病,更常使用抗抑郁剂以外的其他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及苯二氮类药)(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OR=1.730,95%CI:1.093~2.740)和自杀观念(OR=3.899,95%CI:1.506~10.092)与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相关(均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及伴有自杀观念是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未遂 非典型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汶川地震异地治疗伤员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关念红 王昆 +8 位作者 魏钦令 张晋碚 王厚亮 王继辉 冀二妮 张明 刘海润 王珣 邓永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1-366,共6页
【目的】了解异地治疗地震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和影响因素。【方法】对从震区转入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37例伤员在汶川大地震1月时进行一般状况、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目的】了解异地治疗地震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和影响因素。【方法】对从震区转入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37例伤员在汶川大地震1月时进行一般状况、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对方式问卷(CSQ)调查。【结果】6例(16.22%)伤员发生PTSD,PTSD症状最常见的是再体验症状,发生率78.4%;其次是高警觉症状,发生率为62.2%。相关分析发现年龄与再体验得分成正相关,地震前健康状况与回避/麻木得分成负相关,客观支持与PCL-C总分、再体验、高警觉成正相关,SAS和SDS的得分与PCL-C总分、再体验、回避麻木、高警觉都成正相关。【结论】汶川大地震的异地治疗伤员PTSD发生率不高,对异地治疗的地震伤员心理干预时要关注年龄较大者、震前患有躯体疾病者、客观支持过高和焦虑抑郁情绪明显者,还要注意避免过度关注引起二次心理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创伤后应激障碍 影响因素 心理干预
下载PDF
首次发病的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被引量:23
11
作者 岳计辉 温盛霖 +2 位作者 程敏锋 韩自力 周绍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33-536,共4页
目的探讨首次发病的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方法采用韦氏智力测验(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韦氏记忆测验(Wechsler memorys cale,WMS-R)、Stroop测验、连线测验(trail-making test,TMT)A和B、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 目的探讨首次发病的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方法采用韦氏智力测验(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韦氏记忆测验(Wechsler memorys cale,WMS-R)、Stroop测验、连线测验(trail-making test,TMT)A和B、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对首次发病的强迫症患者30例和正常对照32名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患者组WMS-R中图片回忆、再认、联想学习等3项成绩均较正常对照组差(P<0.05),而Stroop测验中的读字色测验的错误数和用时、TMT-B时间、TMTB-A时间等4项成绩也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此外,患者组WCST中的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错误数等4项成绩均较正常对照组差(P<0.01)。结论首次发病的强迫症患者存在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首次发病 认知功能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0
12
作者 段艳平 陈林 +12 位作者 刘艳红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志宇 黄毅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7-361,共5页
目的: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1068例抑郁症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112人(10.5%)。采用简... 目的: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1068例抑郁症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112人(10.5%)。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抑郁发作模块、自杀模块和精神病性疾患模块,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较不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高(OR=2.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控制体验(OR=3.54)、幻听(OR=3.84)和无价值感/罪恶感(OR=4.78)的患者更易有自杀未遂风险。结论:本研究提示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高,存在被控制体验、幻听和无价值感/罪恶感症状的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可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危险因素 二次分析
下载PDF
咽异感症患者心理状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党华 王琴 +3 位作者 温盛霖 甘嘉裕 靳卡尔 陈志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 探讨咽异感症患者的个性特征和临床心理状态。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症状自评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对门诊咽异感症 5 1例 ,健康对照组 3 0例评定比较。结果 发现咽异感症患者个性以情绪不稳定 ,精神质及神... 目的 探讨咽异感症患者的个性特征和临床心理状态。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症状自评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对门诊咽异感症 5 1例 ,健康对照组 3 0例评定比较。结果 发现咽异感症患者个性以情绪不稳定 ,精神质及神经质多见 ,心理状态以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为主 ,伴有强迫、恐怖、敌对、偏执、认识障碍、迟缓、睡眠障碍等。结论 咽异感症有复杂的心理症状 ,提示心理干预对防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异感症 心理测验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监狱警察睡眠及情绪状况调查 被引量:18
14
作者 关念红 张晋碚 +2 位作者 王旭东 魏钦令 甘照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30-332,共3页
目的:了解监狱警察睡眠和焦虑、抑郁情绪的现状。方法: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的2093名监狱警察进行调查。结果:监狱警察PSQI均分为7.10±3.68,40.71%的监狱警察... 目的:了解监狱警察睡眠和焦虑、抑郁情绪的现状。方法: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的2093名监狱警察进行调查。结果:监狱警察PSQI均分为7.10±3.68,40.71%的监狱警察存在睡眠问题。SAS分为41.64±7.66,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1.94%;SDS分为45.11±8.01,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6.99%。男警PSQI得分高于女警(7.2±3.6/6.7 ±3.9,t=2.1,P<0.05)。35岁以上监狱警察SAS、SDS的标准分及焦虑症状发生率高于≤35岁的警察 (14.0%,11.1%,X2=18.77,P=0.000)。监区警察的PSQI得分高于行政人员(7.3±3.6/6.5±3.7.P< 0.05),行政人员睡眠问题发生率低于后勤人员、监区警察(34.4%、41.5%、42.1%,P<0.05)。PSQI分与SAS总分、SDS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23、0.36(P<0.05)。结论:监狱警察的睡眠质量问题和焦虑、抑郁情绪比较严重,不同工作岗位、年龄及男女监狱警察的睡眠、焦虑、抑郁状况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狱警察 睡眠质量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影响因素的综合探讨 被引量:21
15
作者 吴小立 韩自力 +2 位作者 钟智勇 张晋碚 王相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9-602,共4页
目的:系统探讨女性围绝经期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62例经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后具有抑郁和/或焦虑(SAS>50和/或SDS>53)的围绝经期女性患者构成病例组,入组患者均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 目的:系统探讨女性围绝经期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62例经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后具有抑郁和/或焦虑(SAS>50和/或SDS>53)的围绝经期女性患者构成病例组,入组患者均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理科病房接受住院观察和治疗;60例SAS<50和SDS<53的围绝经期健康女性构成对照组,对照组来源于本院教职工及周边单位来三院体检者;2组均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事件量表(LES)、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EPQ)及应付方式问卷的评估,并于清晨8点空腹状态下采取外周静脉血进行雌激素(E2)、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测定。结果: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负性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应付方式及雌激素(E2)和五羟色胺(5-HT)的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病例组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5-HT、NE和E2的水平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负性生活事件、自责、神经质等社会心理因素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结论:女性围绝经期情绪障碍的发生是多种社会心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 情绪障碍 生活事件 雌激素类 5-羟色胺 去甲肾上腺素
下载PDF
大学生痤疮患者治疗情况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谢淑霞 张云青 +5 位作者 王玲 李欢 杨素莲 关蕾 郑跃 赖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265-2267,共3页
目的:了解大学生痤疮患者的治疗情况、就医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2007年9月-2010年9月采用专题讲座、现场医疗咨询、问卷式调查的形式对广州七所高校的大学生痤疮患者进行调研。结果有54.6%(795/1456)的患者曾接受过治疗,其中49... 目的:了解大学生痤疮患者的治疗情况、就医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2007年9月-2010年9月采用专题讲座、现场医疗咨询、问卷式调查的形式对广州七所高校的大学生痤疮患者进行调研。结果有54.6%(795/1456)的患者曾接受过治疗,其中49.0%(390/795)只选择美容院,21.4%(170/795)只选择医院,21.8%(173/795)既到过医院也到过美容院,7.8%(62/795)选择只使用祛痘化妆品。1-4年级接受治疗率分别为43.0%(226/526)、55.9%(232/415)、53.6%(180/336)、87.7%(15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男女生比较,女生接受治疗率为64.6%(534/826),男生为41.4%(261/630),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0)。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痤疮严重程度是影响患者是否接受治疗的因素〔OR =1.419,95%CI(1.243,1.619),P=0.000〕。661人没有接受治疗,其中194人(29.3%)认为痤疮不是疾病,没必要治疗;270人(40.8%)认为自己的痤疮很轻,不需要治疗;35人(5.3%)因治疗费用昂贵而不治疗。10.7%(34/317)的学生治疗费占生活费的比例超过30%,15.8%(70/443)认为无法负担治疗费用。结论对痤疮认识不足,选择错误的治疗手段及治疗费用超负荷是延误大学生就医使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重度痤疮、女生及大四学生患者更愿意接受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痤疮 治疗 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程敏锋 温盛霖 钟智勇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606-1607,1610,共3页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13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水平。同时收集...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13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水平。同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的评定。结果:①病例组的血清FT4水平(17.87±3.07 pmol/L)高于对照组(15.96±2.77 p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73,P=0.000)。②病例组不同病程和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血清FT3、FT4和TSH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紊乱,与病程、临床症状关系不大,可能是素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甲状腺激素 血清
原文传递
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陈林 刘艳红 +15 位作者 郑启文 项玉涛 陈大方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39-343,共5页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一般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将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住院或门诊抑郁症患者连续入组,分为自杀未遂组(989例)和非自杀未遂组(183例),通过logistic...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一般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将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住院或门诊抑郁症患者连续入组,分为自杀未遂组(989例)和非自杀未遂组(183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自杀未遂组相比,自杀未遂组起病年龄更早[(32.70±12.20)岁比(35.02±12.54)岁,P=0.021]、既往住院次数更多[(0.66±1.33)次比(0.39±0.97)次,P=0.011]、发作更频繁(13.1%比6.6%,P=0.002)、更常伴有不典型特征(23.0%比13.9%,P=0.002)及自杀观念(79.2%比52.3%,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9)、既往住院次数(OR=1.17)、发作频繁(OR=2.07)、伴有自杀观念(OR=3.45)与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末遂相关(均P<0.05).结论 起病年龄早、既往住院次数多、频繁发作及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未遂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同感心沟通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练贤惠 吴细群 +2 位作者 吴春 程敏锋 关守海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94-296,共3页
探讨同感心沟通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睡眠质量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15年6~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干预组实施同感心沟通护理,对照组实行传统... 探讨同感心沟通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睡眠质量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15年6~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干预组实施同感心沟通护理,对照组实行传统护理。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分别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和睡眠质量。比较两组干预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睡眠质量。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干预组抑郁、焦虑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7、-2.466,P<0.05);干预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7、-2.231、-2.387、-2.088,P<0.05)。同感心沟通有利于减轻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负性情绪和改善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介入治疗 同感心 睡眠质量
原文传递
双相障碍患者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红 陈林 +13 位作者 吉振鹏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00-804,共5页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焦虑症状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306例双相障碍患者根据是否伴有焦虑症状,分为伴焦虑症状...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焦虑症状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306例双相障碍患者根据是否伴有焦虑症状,分为伴焦虑症状组(200例),和不伴焦虑症状组(106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焦虑症状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不伴焦虑症状组相比,伴焦虑症状组年龄偏小[(35.10±11.09)岁]、首次发病年龄小[(27.93±10.04)岁]、男性多见(t=4.603,P〈0.05)、平均既往发病次数多[(3.21±3.77)次]、发作频繁(t=17.328,P〈0.05)、有诱因起病(t=14.859,P〈0.05)、发作有周期性或季节性(t=8.300,P〈0.05)特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诱因起病(OR=2.315)、发作频繁(OR=10.852)与双相障碍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相关(P〈0.05)。结论有诱因起病、发作频繁可能是双相障碍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焦虑症状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