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43例肝移植供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扬 姜楠 +8 位作者 陆敏强 许赤 蔡常洁 李华 易述红 汪根树 张剑 张俊峰 陈规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64-1166,共3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供肝动脉的解剖类型和避免变异肝动脉损伤的供肝切取及修整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06年7月共计843例供肝切取和修整过程中肝动脉变异资料。结果在843例供肝中,肝动脉解剖总变异率为20.4%(172/843),其中发生频... 目的探讨肝移植供肝动脉的解剖类型和避免变异肝动脉损伤的供肝切取及修整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06年7月共计843例供肝切取和修整过程中肝动脉变异资料。结果在843例供肝中,肝动脉解剖总变异率为20.4%(172/843),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是变异肝右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占6.67%(57/843),其次为肝左动脉来自胃左动脉占6.41%(54/843),来自腹腔干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占1.66%(14/843),变异肝右动脉来自腹腔干、肝总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占1.54%(13/843),变异肝左动脉和变异肝右动脉同时存在占0.83%(7/843),肝总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占1.54%(13/843),肝总动脉来自腹主动脉占0.95%(8/843)。结论肝动脉变异发生率较高,在供肝切取及修整过程中易受到损伤。熟悉肝动脉常见变异类型,并保持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和腹腔干的完整性是减少供肝变异肝动脉损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动脉 解剖变异
下载PDF
肝移植受者焦虑状况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琪尔 黄俭强 汪根树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9年第3期788-789,共2页
[目的]调查肝移植受者焦虑心理状况,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合理的护理对策。[方法]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48例肝移植受者进行焦虑状况测评,其中肝移植术前受者39例为实验1组、肝移植术后2周受者38例为实验2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受者26例为... [目的]调查肝移植受者焦虑心理状况,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合理的护理对策。[方法]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48例肝移植受者进行焦虑状况测评,其中肝移植术前受者39例为实验1组、肝移植术后2周受者38例为实验2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受者26例为实验3组、术后12个月后受者45例为实验4组。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本组肝移植受者的SAS评分分别为35.87分±7.86分、37.50分±7.68分、34.95分±7.59分和36.04分±7.73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分别与国内常模(29.78分±10.07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肝移植受者焦虑水平高于普通人群。正确评估肝移植受者的焦虑状况、分析其原因并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有利于肝移植受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肝移植受者 护理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受者焦虑状况调查及病因探讨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规划 汪根树 +6 位作者 陆敏强 杨扬 蔡常洁 易慧敏 李华 许赤 易述红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调查肝移植术后受者的焦虑状况并探讨其病因。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3月在本中心门诊随访的肝移植受者105名。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05例肝移植受者可能有焦虑、肯定有焦虑、肯定有明显焦虑和有严重焦... 目的调查肝移植术后受者的焦虑状况并探讨其病因。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3月在本中心门诊随访的肝移植受者105名。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05例肝移植受者可能有焦虑、肯定有焦虑、肯定有明显焦虑和有严重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45.7%(48/105)、15.2%(16/105)、7.6%(8/105)和0(0/105)。大学文化程度、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肝移植受者焦虑发生率分别为15.8%(6/38)、27.6%(8/29)和26.3%(10/38),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及以上、50~59岁、40~49岁和20~39岁肝移植受者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30%(6/20)、18.8%(6/32)、29.6%(8/27)和15.4%(4/26),四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病为慢性乙型肝炎(重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和其他的肝移植受者焦虑发生率分别为19.2%(5/26)、22.9%(8/35)、24.3%(9/37)和28.6%(2/7),四者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术后0~180d、180~365d、366~730d和〉730d的肝移植受者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5.7%(5/14)、17.9%(5/28)、22.2%(12/54)和22.2(2/9)。结论肝移植术后受者有较高的焦虑发生率。肝移植受者的精神心理健康应受到关注,以进一步提高肝移植受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焦虑
原文传递
YMDD变异受体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预防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扬 张剑 +12 位作者 易慧敏 陆敏强 蔡常洁 李玺 姜楠 许赤 李华 汪根树 易述红 张俊峰 姜华 杨卿 陈规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810-1812,共3页
目的探讨YMDD变异受体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预防方法。方法2004年3月~2006年5月本中心20例术前合并YMDD变异的肝移植受体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ADV)联合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作为预防方案,持续监测术前及术后的... 目的探讨YMDD变异受体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预防方法。方法2004年3月~2006年5月本中心20例术前合并YMDD变异的肝移植受体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ADV)联合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作为预防方案,持续监测术前及术后的移植肝功能、血清HBV标志物、HBV-DNA定量、血肌酐等。结果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3.5个月,除1例死于肝癌复发外,其余患者均存活。术前HBV-DNA≥106copies/ml患者YMDD变异率为12.4%,HBV-DNA<106 copies/ml患者为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5.0%(19/20)的患者于肝移植术后4周内HBV-DNA转阴性,5.0%(1/20)于术后6个月转阴性。此后长期复查HBsAg、HBeAg、HBV-DNA均阴性,所有患者均未出现HBV再感染。1例患者在服用ADV1年后出现血肌酐水平持续增高。结论应用ADV可有效预防YMDD变异受体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ADV有较低的肾毒性,用药期间仍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阿德福韦酯 YMDD变异 乙型肝炎病毒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一种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术前评分模型 被引量:2
5
作者 汪国营 李华 +5 位作者 张琪 张剑 姜楠 汪根树 杨扬 陈规划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25-329,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的肝癌肝移植适应证评分模型,评价其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把肿瘤数目〉3、大血管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的肝癌肝移植适应证评分模型,评价其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把肿瘤数目〉3、大血管侵犯和NLR≥2.5三个影响肿瘤复发的术前指标分别赋值1分建立预测复发评分模型,评价该评分模型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价值。结果预测复发评分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8。2分和3分的患者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比(HR值)分别是10.038和59.773,10例3分的患者都在6个月内肿瘤复发;0分、1分、2分的患者1年、3年、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0%、78.4%、78.4%,76.9%、66.9%、63.2%和51.90.4、8.7%、8.7%。无大血管侵犯的55例患者中,5例肿瘤数目〉3且NLR≥2.5的患者都在31个月内肿瘤复发。结论肿瘤数目〉3且术前NLR≥2.5的患者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风险显著增加。该术前预测复发评分模型可作为肝癌肝移植适应证选择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细胞癌 预后 复发 无瘤生存率
原文传递
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汪国营 杨扬 +15 位作者 张琪 李华 陈冠中 易述红 许赤 汪根树 张剑 易慧敏 姜楠 傅斌生 赵辉 李敏如 陈颖华 蔡常洁 陆敏强 陈规划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519-1522,共4页
目的评价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术后肝癌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76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术前最大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管侵犯、甲胎蛋白(... 目的评价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术后肝癌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76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术前最大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管侵犯、甲胎蛋白(AFP)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术后最大肿瘤直径、术后肿瘤数目和病理组织学分级等对术后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术前单因素进入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1、3、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2%、52.7%和50.9%。NLR〈2.5和NLR≥2.5(37例)的患者1、3、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1%、66.9%、63.3%和56.3%、37.6%、37.6%(P=0.01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最大肿瘤直径〉5cm、肿瘤数目〉3、有大血管侵犯、AFP/〉400μg/L和NLRI〉2.5影响术后无瘤生存率。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数目〉3、血管侵犯和NLR≥2.5为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高NLR的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细胞癌 预后 复发 无瘤生存率
原文传递
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成功妊娠分娩1例 被引量:8
7
作者 姜楠 杨扬 +8 位作者 陆敏强 蔡常洁 许赤 李华 易述红 汪根树 易慧敏 胡宗宇 陈规划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43-444,共2页
关键词 同种异体 肝移植术 妊娠分娩 肝功能
原文传递
肝移植胆道重建选择胆肠吻合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易述红 蔡常洁 +6 位作者 陆敏强 杨扬 许赤 李华 易慧敏 汪根树 陈规划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07年第3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胆道重建时选择胆肠吻合术的手术指征和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完成的胆道重建选用胆肠吻合术式的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肝移植术施行胆道吻合指征和相关并发症防治经验。结果共有2... 目的探讨肝移植胆道重建时选择胆肠吻合术的手术指征和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完成的胆道重建选用胆肠吻合术式的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肝移植术施行胆道吻合指征和相关并发症防治经验。结果共有24例患者胆道重建选择了胆肠吻合术式,占同期施行肝移植总例数的5.72%(24/421)。选择指征包括再移植、胆道局部解剖条件及原发疾病限制等多种因素。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分别为胆道吻合口狭窄(3例)、胆道逆行感染(2例)和胆道吻合口狭窄并胆漏(1例)。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C级患者更容易出现胆道并发症(P<0.05)。采用经PTC的介入治疗和加强抗感染处理,4例痊愈,1例出现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发生缺血坏死性胆道病变。结论胆道狭窄和胆道逆行感染仍是主要的胆道并发症,正确把握胆道重建选择胆肠吻合术的适应证,规范手术方式和有选择地放置胆道引流管可以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胆肠吻合术
原文传递
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肺炎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6
9
作者 汪根树 李华 +6 位作者 陈规划 陆敏强 杨扬 蔡常洁 许赤 易述红 易慧敏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1512-1515,共4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例肝移植术后CMV肺炎病例。CMV肺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肺部X线检查和病原学检查。5例患者均接受以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CMV肺炎的临床表...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例肝移植术后CMV肺炎病例。CMV肺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肺部X线检查和病原学检查。5例患者均接受以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CMV肺炎的临床表现呈非特异性。其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疲乏、低氧血症和白细胞减少等。肺部X线检查显示间质性肺炎。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CMV抗原或抗体。4例治愈,1例死亡。治愈率为80%,死亡率为20%。结论肝移植术后CMV肺炎的临床表现呈非特异性,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肺部X线检查及病原学检查,采取以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为主的综合治疗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巨细胞病毒 肺炎
原文传递
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根树 陆敏强 +11 位作者 杨扬 蔡常洁 李华 郑丰平 王卫东 姜在波 易慧敏 易述红 许赤 许长谋 何可可 陈规划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70-572,共3页
目的评价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管狭窄(BS)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1月本中心53例OLT术后BS介入治疗的疗效。53例BS患者共接受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ERC)介入治疗107次,包括鼻胆管引流术68次、球囊扩张及胆... 目的评价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管狭窄(BS)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1月本中心53例OLT术后BS介入治疗的疗效。53例BS患者共接受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ERC)介入治疗107次,包括鼻胆管引流术68次、球囊扩张及胆管内支架术26次和胆管造影术13次。其中9例患者接受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介入治疗11次,包括PTC 2次、PTCD 7次、球囊扩张术3次及胆管内支架术1次。1例行经“T”管置管引流术。结果ERC手术成功率为88.8%(95/107),鼻胆管引流术成功率为94%(6;4/68),胆管内支架术的成功率为88.5%(23/26)。PTC手术成功率为81.8%(9/11),PTCD成功率为100%(7/7),胆管支架术成功率为100%(1/1)。53例BS的介入治疗治愈率为28.3%(15/53),好转率为41.5%(22/53)。吻合口型、肝外型、肝内型、肝门型及弥漫型BS介入治疗的治愈率分别为66.7(4/6)、66.7%(10/15)、50%(1/2)、0(0/7)及0(0/22)。结论目前OLT术后BS介入治疗的疗效尚不理想。介入治疗的疗效与BS类型密切相关,吻合口狭窄、肝外型和肝内单发型BS的疗效较好,肝门型和弥漫型BS的疗效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手术后并发症 胆管狭窄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经皮肝穿刺和经内镜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汪根树 许长谋 +9 位作者 何可可 郑丰平 姜在波 李华 许赤 易述红 张剑 杨扬 陈规划 单鸿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20-923,共4页
目的 比较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和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肝移植术后胆... 目的 比较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和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经PTC(PTC组)和ERCP(ERCP组)介入治疗的疗效.99例接受经PTC介入治疗,59例接受经ERCP介入治疗,26例因ERCP介入治疗疗效不佳或失败转行PTC介入治疗.采用X2经验比较两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率、治愈率和有效率.结果 PTC组和ERCP组胆管狭窄的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C组以非吻合口狭窄为主,ERCP组以吻合口狭窄为主;PTC介入手术成功率高于ERCP介入手术(100%比97%)(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RCP介入手术(15%比39%)(P<0.01),两组的总治愈率和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3%比45.8%,94.9%比88.1%)(P>0.05).PTC和ERCP介入治疗吻合口型、肝外型、肝门型和弥漫型胆管狭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PTC和ERCP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疗效相当,可作为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尤其是非吻合口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胆管疾病 胆管造影术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原文传递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和再移植时机 被引量:4
12
作者 汪国营 汪根树 +6 位作者 李华 张剑 易述红 姜楠 杨扬 陆敏强 陈规划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HAS)的介入治疗效果和再次肝移植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 0例原位肝移植术后HA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6例接受了再移植。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HAS)的介入治疗效果和再次肝移植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 0例原位肝移植术后HA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6例接受了再移植。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结果早期HAS(移植后4周内)8例,介入治疗后肝功能好转6例,1例肝功能恶化及时再移植存活,另1例因肝衰竭死亡。1 2例晚期HAS中1例介入后于术后3 8 d死于严重感染和多器官衰竭;5例因肝功能反复异常、胆道缺血型狭窄和反复胆道感染而接受再移植,再移植围手术期死亡1例。2 0例平均随访13个月,2例分别因原发性肝癌和严重胆道感染死亡;3例出现肝动脉再狭窄并再次动脉内介入治疗成功。共出现缺血型胆道病变8例(4 0.0%)并行胆道介入治疗,5例肝功能改善。早期HAS和晚期HAS的1年和2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 7.5%,4 3.8%和8 1.5%,5 4.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9 7 6)。结论肝移植术后HAS未引起严重肝功能损害时,首选介入治疗,但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动脉狭窄 介入治疗 再次肝移植
原文传递
肝癌破裂出血再次肝切除术后复发患者肝移植长期生存一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彤 易述红 +8 位作者 傅斌生 许赤 李华 张剑 王根树 杨杨 蔡常洁 陆敏强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2010年第1期50-51,共2页
患者,男性,36岁。因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破裂出血两次肝癌切除术后16个月,发现肝内占位10d于2005年6月6日入院。患者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20年,16个月前患者体检B超发现有肝占位性病变,
关键词 肝癌破裂出血 患者 长期生存 术后复发 肝移植 肝切除 原发性肝细胞癌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5例报告 被引量:4
14
作者 易述红 李敏如 +5 位作者 易慧敏 蔡常洁 安玉玲 杨扬 陆敏强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2010年第2期77-80,87,共5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肝移植后并发CPM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结果5例CPM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9岁。原发病为慢性重症肝炎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肝移植后并发CPM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结果5例CPM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9岁。原发病为慢性重症肝炎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1例,其中3例并发Ⅲ~Ⅳ度肝性脑病,3例并发严重肺部感染。CPM发生于术后4~13 d,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7 d,临床表现主要为闭锁综合征、肢体痉挛性瘫痪、缄默等。术前有明显低钠血症患者4例,发病时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正常者4例,明显增高者1例。5例患者均经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为CPM。采取病因治疗和对症处理相结合的治疗措施,重点防治并发症,其中两例由于早期合并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给予持续的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本组患者3例死亡,2例存活,但均存在神经系统损害。结论肝移植后并发CPM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预后差,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发现并积极防治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 桥脑 神经系统 脱髓鞘 低钠血症
下载PDF
恩替卡韦对肝移植受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BV DNA的抑制作用
15
作者 杨扬 徐启桓 +13 位作者 姜华 李华 陆敏强 蔡常洁 许赤 张剑 汪根树 易述红 张俊峰 张琪 姜楠 张英才 黑子清 陈规划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CAS 2009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HBV DNA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从2007年8~12月的20例HBsAg阳性肝移植受者作为研究对象(围手术期组),给予口服恩替卡韦每天0.5 mg联合肌注乙肝...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HBV DNA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从2007年8~12月的20例HBsAg阳性肝移植受者作为研究对象(围手术期组),给予口服恩替卡韦每天0.5 mg联合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作为HBV再感染的预防方案,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4、12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及PBMC内HBV DNA定量。同时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共34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长期使用恩替卡韦联合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患者(随访组),随访时间4.0~22.5个月,同样的方法检测血清及PBMC内HBV DNA定量。结果20例受者血清HBV DNA在恩替卡韦治疗12周时全部转阴。术前1 d和术后1、4、12周PBMC内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5.0%(17/20)和45.0%(9/20)、45.0%(9/20)、40.0%(8/20),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但1周以后阳性率无显著变化;围手术期PBMC内HBV DNA定量均值分别为104.07±2.07和101.69±1.96、101.51±1.72、101.30±1.63拷贝/106细胞,同样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下降趋缓,术后4周后定量值的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组平均随访13.6个月,均未发现HBV再感染(血清HBV DNA均阴性),PBMC内HBVDNA阳性率为32.4%(11/34),定量均值101.03±0.26拷贝/106细胞。结论恩替卡韦对肝移植术后血清及PBMC内HBVDNA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PBMC内HBVDNA下降趋势在术后4周后即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不能完全被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恩替卡韦 肝移植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肝移植围手术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检测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华 杨扬 +7 位作者 杨林 李华 陆敏强 蔡常洁 张琪 姜楠 黑子清 陈规划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04-1406,共3页
目的观察肝移植围手术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监测肝移植受体体内HBV存在及活动状态中的价值。方法2007年8月至2007年12月2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肝移植受体给予口服恩替卡韦... 目的观察肝移植围手术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监测肝移植受体体内HBV存在及活动状态中的价值。方法2007年8月至2007年12月2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肝移植受体给予口服恩替卡韦联合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作为HBV再感染的预防方案,分别于术前1d、术后1周、4周、12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PBMC内HBV DNA。结果术前1d、术后1周、4周、12周PBMC内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5.0%(17/20)、45.0%(9/20)、45.0%(9/20)和40.0%(8/20),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1周以后阳性率无显著变化;围手术期PBMC内HBV DNA定量均值分别为10^4.07±2.07、10^1.69±1.96、10^1.51±1.72和10^1.30±1.63拷拷贝/10^6细胞,同样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越来越缓慢,术后4周后定量值的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血清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70.0%(14/20)、25.0%(5/20)、5.0%(1/20)和0;血清HBV DNA定量均值分别为10^3.27±2.54、10^0.91±16.3、10^0.23±0.98和0拷贝/10^6细胞。结论肝移植术后PBMC内HBV DNA迅速转阴并维持在同一稳定水平。PBMC内HBV DNA定量检测似乎较血清HBV DNA能更好的反映肝移植围手术期体内残存病毒的存在及活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移植 外周血 单核细胞 恩替卡韦
原文传递
肝干细胞移植治疗门脉高压症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扬 杨卿 《肝胆外科杂志》 2009年第2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肝脏 肝细胞 门脉高压症
下载PDF
供肝动脉变异和植入前动脉重建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赤 陈规划 +5 位作者 陆敏强 杨扬 蔡常洁 李华 易述红 汪根树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45-747,T0001,共4页
目的探讨供肝动脉变异类型,术中损伤原因及植入前重建的方法。方法1993年10月至200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共行供肝切取和修整术600例,术中记录肝动脉变异类型和术中动脉误伤,重建变异肝动脉,形成单一的备吻合血管。... 目的探讨供肝动脉变异类型,术中损伤原因及植入前重建的方法。方法1993年10月至200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共行供肝切取和修整术600例,术中记录肝动脉变异类型和术中动脉误伤,重建变异肝动脉,形成单一的备吻合血管。结果在600例供肝中,19·2%(115/600)供肝动脉变异。53例(53/600)变异动脉须血管重建,其中39例(39/53)代替性或副肝右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1例(1/53)代替性肝右动脉来自腹腔干,5例(5/53)代替性或副肝左动脉来自胃左动脉,2例(2/53)变异肝左动脉和3例(3/53)变异肝右动脉离断后来源不清,3例(3/53)变异肝左和肝右动脉双重替代。6例(6/485)供肝切取术中意外损伤正常肝动脉,需要动脉重建。变异肝动脉损伤19例(19/115),均行动脉重建。动脉重建方法包括变异动脉与脾动脉(36/53)、胃十二指肠动脉(12/53)以及复杂的吻合方法(5/53)。结论供肝快速切取过程中,肝动脉变异增加肝动脉意外损伤发生率,损伤变异动脉均须在植入前重建。变异动脉重建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肝动脉解剖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动脉变异
原文传递
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肝移植的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规划 易述红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1期4-6,共3页
随着“肝移植时代”的到来。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策略和模式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越来越多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终末期肝病病人选择接受肝移植治疗。与此同时,国内供肝短缺矛盾却日益突出。因此,正确理解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施行肝移植治疗... 随着“肝移植时代”的到来。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策略和模式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越来越多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终末期肝病病人选择接受肝移植治疗。与此同时,国内供肝短缺矛盾却日益突出。因此,正确理解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施行肝移植治疗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显得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肝移植治疗 终末期肝病 病人选择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再次肝移植治疗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扬 易慧敏 +11 位作者 汪国营 蔡常洁 曾宪成 陆敏强 李华 许赤 汪根树 易述红 张剑 张俊峰 姜楠 陈规划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895-1898,共4页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可行性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3例肝动脉并发症患者再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再次肝移植的无肝期、手术时间和首次移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可行性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3例肝动脉并发症患者再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再次肝移植的无肝期、手术时间和首次移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1,P=0.312),术中出血量、ICU停留时间和首次移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1.1)L比(1.5±0.9)L(P=0.005),(4.3±1.8)d比(3.2±2.5)d(P=0.015)]。围手术期病死率为38.5%(5/13),其中移植间隔1个月内死亡1例(1/4),超过1个月死亡4例(4/9)。死亡原因分别为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严重感染2例、心肌梗死1例。8例存活,随访6~5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2.5个月。结论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导致不可逆性肝功能损害时的惟一有效手段。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提高再次肝移植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动脉并发症 再移植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