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癌组织内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1
作者 殷晓煜 吕明德 +3 位作者 梁力建 赖英荣 黄洁夫 李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36-338,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肝细胞性肝癌 (HCC)组织内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1995年 1月~ 1996年 7月在本院接受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的 4 4例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CC组织内树突状细胞浸润的数目 ,... 目的 探讨肝细胞性肝癌 (HCC)组织内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1995年 1月~ 1996年 7月在本院接受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的 4 4例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CC组织内树突状细胞浸润的数目 ,同时评估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 ,分析两者与肝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时间及生存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 发现肿瘤组织内树突状细胞数≥ 2 0、同时伴淋巴细胞浸润 (+)者 (A组 ,n =17)术后肿瘤复发时间显著晚于不同时具备上述两项条件者 (B组 ,n =2 7) ,两者复发的中位期分别为 2 1 6个月和 4 1个月 (U值 =10 5 5 ,P =0 0 0 9)。A组术后 1、3、4年生存率分别为 83 5 %、6 1 8%和 4 8 7% ,B组分别为 4 2 2 %、2 8 4 %和 2 3 0 % ,A组均显著高于B组 (Logrank =7 6 8,P =0 0 0 6 )。 结论 HCC组织内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情况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树突状细胞 肝细胞肝癌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Graves病甲状腺动脉栓塞后甲状腺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庄文权 肖海鹏 +3 位作者 陈伟 杨建勇 陈国锐 凌启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 利用Graves病甲状腺动脉栓塞后的手术切除标本 ,观察栓塞后甲状腺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并测量甲状腺腺体内动脉的平均管径 ,为临床选择合适栓塞颗粒大小提供依据。方法 将Graves病甲状腺动脉栓塞后的手术切除标本作多层次切片 ,石... 目的 利用Graves病甲状腺动脉栓塞后的手术切除标本 ,观察栓塞后甲状腺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并测量甲状腺腺体内动脉的平均管径 ,为临床选择合适栓塞颗粒大小提供依据。方法 将Graves病甲状腺动脉栓塞后的手术切除标本作多层次切片 ,石蜡包埋 ,苏木精 伊红染色 ,光镜下观察甲状腺的组织形态学变化 ,用显微长度测量计测量各不同部位的动脉内径。结果 甲状腺病理切片显示被栓塞的甲状腺上、下动脉的首级分支及其微细分支几乎全部闭塞、机化 ,相应甲状腺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 ,滤泡上皮呈扁平或立方形 ,胶质减少。甲状腺上动脉首级分支主干腔径为 4 4 0~5 5 0 μm ,下动脉首级分支主干腔径为 30 0~ 375 μm ,其细分支血管腔径为 12 0~ 2 5 0 μm ,未闭塞的末梢血管腔径为 4 0~ 110 μm。峡部血管内径 130~ 15 0 μm。 结论 甲状腺动脉栓塞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其可使Graves病患者甲状腺腺体分泌功能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S病 甲状腺动脉栓塞 病理学 组织形态学 栓塞剂
下载PDF
移植肝热缺血损伤后糖原及酶组织化学活性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马毅 何晓顺 +3 位作者 陈规划 梁英杰 胡瑞德 黄洁夫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26,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下大鼠移植肝组织糖原及酶组织化学活性变化规律 ,预测供肝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 用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的方法 ,对大鼠移植肝组织进行动态观察。按热缺血时间随机分为 0、15、30、45、6 0min 5组 ,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下大鼠移植肝组织糖原及酶组织化学活性变化规律 ,预测供肝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 用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的方法 ,对大鼠移植肝组织进行动态观察。按热缺血时间随机分为 0、15、30、45、6 0min 5组 ,观察肝移植后的恢复性变化。结果 随热缺血时间的延长 ,肝组织琥珀酸脱氢酶 (SDH)、细胞色素氧化酶 (CO)和三磷酸腺苷酶 (Mg2 + ATPase)活性逐渐降低 ,糖原减少。热缺血 30min以前各组酶活性变化轻微 ,而 45、6 0min组均出现明显的酶活性降低和高碘酸 无色品红 (PAS)反应减低。 15、30min组 ,在复流后 2 4h糖原颗粒逐渐增多 ,呈明显的恢复 ,酶活性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 45、6 0min组 ,复流后 2 4hPAS反应和酶活性仍无明显恢复趋势。结论 移植肝热缺血在 30min以内 ,肝组织损伤仍处在可复性阶段 ,复流后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的形态和功能。移植肝糖原含量、酶组织化学活性的变化以及术后其恢复性的潜能可作为衡量供肝质量的重要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肝 糖原 供肝 热缺血时间 安全时限
原文传递
雄激素受体基因(CAG)n重复多态性与先天性尿道下裂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哲 郑克立 +3 位作者 乔慧 谢家伦 李桂生 刘文旭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435-437,共3页
目的了解雄激素受体基因(CAG)n重复多态性与先天性尿道下裂的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提取26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和20例对照组男性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中含(CAG)n重复多态性的DNA片段,运用DNA自动测序准确了解CAG重复次数。... 目的了解雄激素受体基因(CAG)n重复多态性与先天性尿道下裂的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提取26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和20例对照组男性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中含(CAG)n重复多态性的DNA片段,运用DNA自动测序准确了解CAG重复次数。比较两组间CAG重复片段的均数差别。结果尿道下裂组和对照组间CAG重复片段有显著差异,并发现2例尿道下裂患儿CAG重复片段为38及42。结论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上CAG重复多态性与尿道下裂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下裂 遗传学 受体 雄激素 遗传学 多态现象(遗传学)
下载PDF
颈淋巴结细针吸取的EB病毒原位杂交和PCR检测
5
作者 朱正 许欣 +2 位作者 王跃建 何洁华 梁英锐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5年第6期647-648,i003,共3页
目的探讨对颈部肿块细针吸取作EBER1检测在诊断鼻咽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非同位素标记原位杂交(ISH)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分别对27例颈肿块细针吸取涂片细胞和8例细针吸取液进行EB病毒小分子EBER1和EB病毒DNA检测。结果鼻咽癌转... 目的探讨对颈部肿块细针吸取作EBER1检测在诊断鼻咽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非同位素标记原位杂交(ISH)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分别对27例颈肿块细针吸取涂片细胞和8例细针吸取液进行EB病毒小分子EBER1和EB病毒DNA检测。结果鼻咽癌转移组23例原位杂交16例阳性(69.5%),非鼻咽癌转移组4例皆阴性。PCR7例鼻咽癌转移者均阳性(100%),1例肺癌转移者阴性。结论应用ISH检测颈部肿块细针吸取涂片细胞中的EB病毒对诊断鼻咽癌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淋巴结细针吸取 EB病毒 原位杂交 PCR检测 鼻咽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