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图灵测试与人类水平机器人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华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8-97,共10页
制造人类水平的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最高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得解决如何衡量机器达到人类水平的问题。其次是路径问题,即什么样的路径最有希望让机器达到人类水平。对于第一个问题,图灵所给出的答案是“图灵测试”。但这个答案并... 制造人类水平的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最高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得解决如何衡量机器达到人类水平的问题。其次是路径问题,即什么样的路径最有希望让机器达到人类水平。对于第一个问题,图灵所给出的答案是“图灵测试”。但这个答案并不充分,应该扩充为“全总图灵测试”,要求机器人在真实世界中以一种与人类行动者无法区分的方式做人类行动者所能做之事。对于第二个问题,图灵同样给出了答案,即他所说的“儿童机器”。尽管以图灵的“儿童机器”概念为基础的发展型机器人学是建构人类水平机器人的有效路径,但发展型机器人要发展到人类水平机器人还需解决整合问题,即如何将机器中的不同认知构架整合起来,以实现流畅的信息交流。而要解决整合问题,就要赋予发展型机器人与人脑相当的认知模块和意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水平机器人 全总图灵测试 布洛克脑 中文屋 发展型机器人 儿童机器 认知架构整合
下载PDF
论现代中国哲学的文化使命与汉语哲学的文化机制
2
作者 秦际明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4年第3期109-110,共2页
从以概念命名事物的角度来说,我们以“哲学”来命名人类所面临普遍性问题所形成的思考,中国先秦或名之为“道术”,或称之为“学”。我们自近代以来在对西方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地赋予“哲学”一词特别的含义。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的哲学家... 从以概念命名事物的角度来说,我们以“哲学”来命名人类所面临普遍性问题所形成的思考,中国先秦或名之为“道术”,或称之为“学”。我们自近代以来在对西方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地赋予“哲学”一词特别的含义。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的哲学家更加强调哲学的知识论特征,作为知识论的哲学具有为科学奠基的功能,是一门严格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使命 普遍性问题 知识论 概念命名 近代以来 哲学
原文传递
元作为治统的本原与方法——董仲舒“元”论新解 被引量:1
3
作者 秦际明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34-41,49,共9页
董仲舒之政治思想以人为本,以教为治人、成就人的根本之道。董仲舒推阴阳以立制度,以天统人,而寓教于其中。从形式上看,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是天,如若问天之所欲为何?其答案是元。元是一切追问的最终答案,因而是最原初的出发点。... 董仲舒之政治思想以人为本,以教为治人、成就人的根本之道。董仲舒推阴阳以立制度,以天统人,而寓教于其中。从形式上看,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是天,如若问天之所欲为何?其答案是元。元是一切追问的最终答案,因而是最原初的出发点。天地有天地之元,人有人之元,万物亦有其元,元是一切存在的本质,亦即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与归宿所在。落实到人世,即是要成就人之生、人之性。正是一切礼制与治统有共通的目的,所以董仲舒的《春秋》学能够从容不迫地论述经与权、常与变,所以其所论治统有不易者、有再而复者、有三而复者、有四而复者、有五而复者、有九而复者,不一而足。董仲舒对治统之目的与手段的明确区分对于当代贯通治统、重建政教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治统 政教结构
下载PDF
现象学与中国哲学
4
作者 蔡祥元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2年第5期27-28,共2页
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尤其在人文精神方面有独特贡献。近二三十年来,现象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与研究不断深入,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话也在全方位展开,涉及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乃至文艺理论等... 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尤其在人文精神方面有独特贡献。近二三十年来,现象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与研究不断深入,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话也在全方位展开,涉及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乃至文艺理论等领域。可以说,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的互动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流派 宗教哲学 文艺理论 全方位展开 现象学 人文精神 中国学术界 科学哲学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与具身性——基于具身性技术的考察 被引量:16
5
作者 罗志达 褚致博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9-35,共7页
现有对虚拟现实的讨论主要针对的是虚拟环境的实在性问题,而较少关注身体在其中的作用。一些虚拟现实的支持者认为它原则上是离身的,因为身体在其中并不具有构成性的作用。可以通过区分强虚拟现实和弱虚拟现实,发现虚拟现实离身论的理... 现有对虚拟现实的讨论主要针对的是虚拟环境的实在性问题,而较少关注身体在其中的作用。一些虚拟现实的支持者认为它原则上是离身的,因为身体在其中并不具有构成性的作用。可以通过区分强虚拟现实和弱虚拟现实,发现虚拟现实离身论的理由只适用于弱虚拟现实,而对强虚拟现实无效。亦即,弱虚拟现实中的身体没有被整合到身体图式之中、是一种非“属我”的、不透明的身体,因而不是“我”的活生生身体。与之相反,强虚拟现实中的身体是改变了身体图式的、“属我”的、准透明的身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性 虚拟现实 具身技术 身体图式
原文传递
舍勒伦理学与儒家的关系——价值感受、爱的秩序和共同体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祥龙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4-87,共14页
舍勒认为价值感受先于客体感知,由此将伦理学建立在情感质料的先天基础上。儒家"亲亲而仁"的伦理学与之相通,并可以从舍勒的"情感的价值先天性""善恶的非现成性""爱的秩序""人格生成"... 舍勒认为价值感受先于客体感知,由此将伦理学建立在情感质料的先天基础上。儒家"亲亲而仁"的伦理学与之相通,并可以从舍勒的"情感的价值先天性""善恶的非现成性""爱的秩序""人格生成""榜样追随"等思路中,找到表达自己独特学说的新话语。但双方关于共同体的看法有重大分歧,反映出两边在看待爱的源头、价值等级化方式和家庭中的本己人格诸方面的深刻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感受 质料先天 欺罔 本己/异己人格 生命/人格共同体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与广义心学——深度学习和本心的时间含义刍议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祥龙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22,共10页
本文尝试从哲理角度来理解近些年人工智能的新进展,以及它与人类智能的关系。首先说明人工智能出现的哲学背景,进而阐明导致这次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深度学习"方法的思想含义。为了尽量原本地显现人类心智的特性,以便与这... 本文尝试从哲理角度来理解近些年人工智能的新进展,以及它与人类智能的关系。首先说明人工智能出现的哲学背景,进而阐明导致这次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深度学习"方法的思想含义。为了尽量原本地显现人类心智的特性,以便与这种人工智能进行比较,本文诉诸广义心学,思考这个古老传统对于人类心灵的基本见地。在深刻认识人工智能带来的危险性的同时,提出一种虽然薄弱但毕竟值得思考的可能性,即一种由于深度时间化而突破了与人类意识包括其深层意识(本心)隔膜的人工智能,真正拥有人的天然情感、道德感、艺术感和神圣感,从而成为人类的真正知心者、保护者和善良的帮助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广义心学 深度学习 本心 时间化
原文传递
家的本质与中国家庭生活的重建——张祥龙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7
8
作者 张祥龙 张恒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随着个体主义思潮的传入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家庭"近百年来遭遇了一系列的批判、改造,进而萎缩、破败,似乎它难以再提供国人生存所需要的情感价值和道德价值。然而,家庭真的会走入历史吗?从哲学、人类学及中西比较的视角... 随着个体主义思潮的传入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家庭"近百年来遭遇了一系列的批判、改造,进而萎缩、破败,似乎它难以再提供国人生存所需要的情感价值和道德价值。然而,家庭真的会走入历史吗?从哲学、人类学及中西比较的视角来看,家不仅不会消亡,而且会作为人类本性的表达、道德的源头一直伴随现代智人的存在。面对当前家庭破败之势,个人固然需要加强"修身"以"齐家",国家亦应采取诸多措施,比如打造"儒家特区",恢复以家庭为根基的儒式社团生活,并借助经济、教育、法律等手段将这种生活方式推向主流社会,逐步恢复"家"与"孝"在主流社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家身 儒家特区 人类学
下载PDF
在中西间性里反对个体主义——从罗斯文的书谈起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祥龙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4-110,共7页
个体主义是盛行于近现代的主导意识形态。罗斯文的《反对个体主义》不仅从多角度揭示了个体主义站不住脚之处,而且以对比的方式阐发了儒家为何从道德上和社会建构上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此书存在某些不足,比如缺少儒家阴阳哲理的深度,没... 个体主义是盛行于近现代的主导意识形态。罗斯文的《反对个体主义》不仅从多角度揭示了个体主义站不住脚之处,而且以对比的方式阐发了儒家为何从道德上和社会建构上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此书存在某些不足,比如缺少儒家阴阳哲理的深度,没有探讨个体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及技术原因,导致其反对个体主义的不彻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文 中西间性 个体主义
原文传递
“女性儒学”:儒家女性伦理之思
10
作者 王堃 《国际儒学(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2期47-58,187,共13页
儒家伦理学迄今处在西方伦理学的解释框架之中,而其本身论域依然有待发现。论域的界定包括求同与求异,即在观念的建构及其方法上发现相似观念的可对应性与非等同性。中西伦理学中具有相似性的重要观念包括“仁义”与“关怀”“正义”,... 儒家伦理学迄今处在西方伦理学的解释框架之中,而其本身论域依然有待发现。论域的界定包括求同与求异,即在观念的建构及其方法上发现相似观念的可对应性与非等同性。中西伦理学中具有相似性的重要观念包括“仁义”与“关怀”“正义”,以及“乾坤”与“男性”“女性”。这两组观念的可对应性在于:每组观念皆成对出现,各处于相似的观念层级,有着相似的问题语境,并作为应对问题的根据或原则而显现,而又不完全等同。“女性儒学”是以儒家的诗性言说为依托的、关于女性伦理的建构。其所应对的问题是:“人”的自由何以被“乾坤”或“男女”的二元对立所割裂?何以基于儒家的“仁爱”或“关怀”克服这种割裂、恢复并重建人的自由?应对此问题,“女性儒学”的观点是:属于“人”的“仁义一体”“乾坤合德”的德性观念,建立在前主体性的仁爱本源之上;“人”的德性一旦建立即一分为二,“女性化”的“坤道”显现出德性的理性化面向,实行坤道的主体在运用仁义原则建构并实践伦理规范的过程中,以回归仁爱、关怀的本源为目的,从而恢复并重建“人”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儒学 诗性 伦理 坤道
原文传递
源初还原、自身批判与他异化——对胡塞尔源初还原的一项新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志达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63,共9页
胡塞尔在其经典的超越论现象学中,为了给交互主体性理论提供一个彻底的、无预设的起点,提出了以他者之他异性为目标的还原——源初还原。这一还原是否切中他者之他异性、能否在方法论上得到彻底执行,构成了对胡塞尔理论的核心挑战。基于... 胡塞尔在其经典的超越论现象学中,为了给交互主体性理论提供一个彻底的、无预设的起点,提出了以他者之他异性为目标的还原——源初还原。这一还原是否切中他者之他异性、能否在方法论上得到彻底执行,构成了对胡塞尔理论的核心挑战。基于"自我批判"的视角,胡塞尔的源初还原可以得到新的解读。这种解读强调源初还原的两个功能,即划分自我领域与他异领域的功能,以及随之而来的"去中心化"功能。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胡塞尔的源初还原本质上包含了一种他异化的结果,即它揭示出纯粹的超越论自我本质上与他异性处于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还原 自身批判 去中心化 他异化
原文传递
朱子的《大学》诠释及其“四书”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毛朝晖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80,共10页
朱子的《大学》诠释在其经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其过程也屡经嬗变。本文以朱子的《大学》诠释为切入点,爬梳参稽《大学章句》、《大学或问》、《朱子语类》等文献,力图完成两件工作:第一,考证朱子学习、研究、诠释《大学》,尤其是其修订《... 朱子的《大学》诠释在其经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其过程也屡经嬗变。本文以朱子的《大学》诠释为切入点,爬梳参稽《大学章句》、《大学或问》、《朱子语类》等文献,力图完成两件工作:第一,考证朱子学习、研究、诠释《大学》,尤其是其修订《大学》注解的经过。第二,阐明朱子对于《大学》一书认识的转变,以及基于此认识的转变而开展的"四书"体系的建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大学》 “四书”体系 建构
原文传递
道德与morality之关系辨正
13
作者 秦际明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43-50,共8页
现代伦理学的重要主题是探讨道德的语言用法与规范性蕴含,尤其是在现代中国哲学与中国伦理学中,流行以道德观念为核心来诠释儒家思想。需要注意的是,以汉语词"道德"翻译西文moral或morality存在观念上的龃龉之处。Morality意... 现代伦理学的重要主题是探讨道德的语言用法与规范性蕴含,尤其是在现代中国哲学与中国伦理学中,流行以道德观念为核心来诠释儒家思想。需要注意的是,以汉语词"道德"翻译西文moral或morality存在观念上的龃龉之处。Morality意指一个人的行为的正当性与规范性,若以中文术语译之,更恰当的对应是儒家之谓伦常、义或谓道义。汉语"道德"的意涵比伦常或者义要广泛,道德本于天道而成就于人道。先秦诸子皆称道德,儒家以仁义充实之,故后世以仁义道德连用。仁义道德与morality的一致性在于其为行为规范的内涵与价值,但仁义道德尤指君子已经表现出来的品质、能力及其教化百姓、泽被众生的功德,而morality则强调个体意志的自由、自觉选择所产生的行为规范性,含义相对较窄。以道德对译morality,并反过来用作为译名的"道德"来诠释中国哲学与中国伦理学,可谓是中国传统基于现代处境自我调适所产生的反向格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ALITY 道德 道义 礼义 反向格义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
14
作者 张祥龙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8期10-11,共2页
自控制论出现以来,人们关于人工智能(AI)与人类智能(HI)的关系已争论良久。近些年人工智能崛起,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人类生存方式的新时代正在来临。笔者尝试从哲学角度来理解这一新的进展,不仅要说明人工智能出现的哲学背景,而且要涉... 自控制论出现以来,人们关于人工智能(AI)与人类智能(HI)的关系已争论良久。近些年人工智能崛起,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人类生存方式的新时代正在来临。笔者尝试从哲学角度来理解这一新的进展,不仅要说明人工智能出现的哲学背景,而且要涉及导致这次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深度学习”方法的思想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智能 深度学习 人类生存方式 哲学背景 控制论 哲学角度
原文传递
普罗提诺神秘主义的哲学诠释与批判
15
作者 何宝申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89,共7页
本文依据普罗提诺形而上学来探讨其神秘主义。普罗提诺试图在"终极实在不可思议"的前提下解释其优先性,而其神秘主义可被视为知识论批判,它以认知视角的转换来说明作为人类认知条件的终极实在。此说的困难是:若作为认知条件... 本文依据普罗提诺形而上学来探讨其神秘主义。普罗提诺试图在"终极实在不可思议"的前提下解释其优先性,而其神秘主义可被视为知识论批判,它以认知视角的转换来说明作为人类认知条件的终极实在。此说的困难是:若作为认知条件的终极实在可被认识,则它本身不可能不可思议。最后,我根据《九章集》线索提出解决此困难的替代方案,建议将认知对象设定为"可设想但不可能为真"的不可能情境,并以反可能条件句来分析优先性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提诺 神秘主义 知识论批判 反可能条件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