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被引量:494
1
作者 王明珂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36-147,共12页
将文献与口述历史视为“历史记忆” ,我们所要了解的是留下这记忆的“社会情境”及“历史心性” ;前者指社会人群的资源共享与竞争关系 ,与相关的族群、性别或阶级认同与区分 ;后者指此“历史记忆”所循的选材与述事模式。社会情境及历... 将文献与口述历史视为“历史记忆” ,我们所要了解的是留下这记忆的“社会情境”及“历史心性” ;前者指社会人群的资源共享与竞争关系 ,与相关的族群、性别或阶级认同与区分 ;后者指此“历史记忆”所循的选材与述事模式。社会情境及历史心性 ,及二者的变迁 ,都是我们所欲探索的“历史事实”。借着一些有关华夏民族起源与形成的例证 ,本文强调一种兼顾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事实 历史研究 历史学 人类学 三星堆文化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的司法和法学 被引量:89
2
作者 张伟仁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67,共9页
近来祖国大陆的法学界流行着两种对于中国传统的批评:其一指责中国传统司法者不遵循法律和先例,仅仅就事论事,凭天理人情作成判决;其二声称中国传统文化里几乎没有法学可言。二者都与事实不符。第一,中国自秦汉时起,法律已极繁多,在有... 近来祖国大陆的法学界流行着两种对于中国传统的批评:其一指责中国传统司法者不遵循法律和先例,仅仅就事论事,凭天理人情作成判决;其二声称中国传统文化里几乎没有法学可言。二者都与事实不符。第一,中国自秦汉时起,法律已极繁多,在有明文可以适用或有成案可以比照的情形下,司法者都乐于遵循,不会自找麻烦另寻判决的依据。如果没有法律或成案可用,任何法制里的司法者都该先仔细分析案情(“就事论事”),然后探索法的精义(“天理人情”)而作成一个合乎公平正义的判决;中国传统司法者的做法并非例外。第二,中国历代都有许多学者不仅以纯理性的观点和方法对于当代的法律加以注释、批详,并且从历史背景和社会经验中去深究其渊源、目的和效能,以及法与其它社会规范的关系、法的正当性,法律条文不足时应该如何补救等法学上的重要问题,留下许多著作,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只因他们的观点、方法和所用的语言及陈述方式与近人习见的不同,所以被忽略了。中国传统法制自成一系,与世界另几个重要法系并立,各有短长。如要加以检讨,应该先对它作一番整体的、深入的研究;如果想用另一法系的某些规定作为他山之石以改善中国法制,则更须对那些规定甚至整个法系作一番同样的研究,看清了二者的优劣,慎为取舍,不可以轻易地将中国目前的问题一概归咎于传统,更不该盲目地仿效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司法 法学
下载PDF
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 被引量:61
3
作者 黄宽重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0-117,共18页
宋代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出任地方亲民官,并设置巡检、土兵、县尉、弓手等基层武力,将有财力的百姓纳入吏职,使县成为宋廷深入基层社会的基点。徽宗时期,宋廷无力维护地方治安,使地方菁英、豪右与胥吏所形成的地... 宋代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出任地方亲民官,并设置巡检、土兵、县尉、弓手等基层武力,将有财力的百姓纳入吏职,使县成为宋廷深入基层社会的基点。徽宗时期,宋廷无力维护地方治安,使地方菁英、豪右与胥吏所形成的地方势力在基层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南宋时由于长期和战等因素,使县政推动更需倚赖地方势力的协助。地方豪强与菁英—地方官员—基层武力与胥吏三股势力,形成南宋以后中国基层社会的三个支柱,共同合作互相依存。宋代士人的角色更为重要,是南宋时代基层社会的主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基层社会 基层武力 胥吏 乡居士人 财政中央化 中央与地方关系 社会演变 地方势力 地方官员
原文传递
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 被引量:39
4
作者 杜正胜 《中国文化》 1995年第2期224-237,共14页
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杜正胜一史学革命的双璧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相对於清代以前的传统是一种崭新的新史学,不论观念、方法和写作方式都达到革命性之改变的地步,尤其古代史学,堪称史学革命中的革... 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杜正胜一史学革命的双璧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相对於清代以前的传统是一种崭新的新史学,不论观念、方法和写作方式都达到革命性之改变的地步,尤其古代史学,堪称史学革命中的革命。古代史学革命有两大流派,一是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顾颉刚 胡适 史学革命 古史辨 疑古派 历史语言研究所 中国古史 中国古代史学 史学方法
下载PDF
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 被引量:37
5
作者 徐新建 王明珂 +3 位作者 王秋桂 徐杰舜 彭兆荣 邓启耀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3-89,共7页
以饮食与文化、食物与边界等方面,探讨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关联性,分析了饮食文化的层次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以饮食与文化、食物与边界等方面,探讨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关联性,分析了饮食文化的层次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关键词 饮食文化 人类 多样性 层次性 丰富性
下载PDF
在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人类学学者访谈之二十八 被引量:28
6
作者 徐杰舜 王明珂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74,共10页
历史有多元的声音 ,因此 ,对历史文献的正确解读方法应该是“文本分析的方法”。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有助于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真象。学者为了研究的需要 ,可以自行界定关键词汇的意义 ,并采用多重的田野方式加以阐述。
关键词 历史学 人类学 文本 族群 王明珂
下载PDF
医疗史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被引量:31
7
作者 梁其姿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7年第1期1-18,共18页
本文提出三个思考的方向讨论医疗史与中国"现代性"问题。第一点是从时序上谈论"近代"中医学知识体系在西学冲击下的变化。第二点是西方的"近代"医疗制度的复杂及独特历史背景,以及近年西方学者对这段包... 本文提出三个思考的方向讨论医疗史与中国"现代性"问题。第一点是从时序上谈论"近代"中医学知识体系在西学冲击下的变化。第二点是西方的"近代"医疗制度的复杂及独特历史背景,以及近年西方学者对这段包括殖民医学在内的西方"近代性"的批判。第三点是从中国本身的历史传统去追溯、甚至定义其"现代性/近代性"的可能性。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说明我们只有摆脱长久以来以西方历史经验为标准的"近代"史观,才能重新思考中国的"近代性",而从医疗史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史 中国 现代性(近代性) 近代史观
原文传递
汉初县吏之秩阶及其任命——张家山汉简研究之一 被引量:22
8
作者 廖伯源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0-107,共8页
汉代县廷官吏分为长吏与少吏二类。长吏为朝廷任命之官员,秩二百石以上。少吏则长吏所自辟除,秩百石以下,为长吏之属吏,此传统所知之汉县官制。《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秩律》所载诸官吏,秩最低者百廿石。按吏秩百石以下,... 汉代县廷官吏分为长吏与少吏二类。长吏为朝廷任命之官员,秩二百石以上。少吏则长吏所自辟除,秩百石以下,为长吏之属吏,此传统所知之汉县官制。《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秩律》所载诸官吏,秩最低者百廿石。按吏秩百石以下,长吏得自辟除,不必上请。吏秩过百石者,长吏得上书朝廷,批准乃得任用。则汉初县廷诸属吏及乡亭吏之秩高者,皆朝廷所任命。县属吏为郡县长吏自行辟除,此实西汉中叶以后形成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县吏 秩阶 任命 长吏 少吏 张家山汉简
原文传递
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从两份未刊残稿谈起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汎森 《中国文化》 1996年第2期203-212,共10页
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从两份未刊残稿谈起王■森傅斯年在五四前後将近一年间,曾断断续续地讨论到"社会",而且他在这个时期提到社会时,常加引号,以表示他不是在表达一种泛泛的概念。但是由于傅斯年"社会"方面的文字或是... 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从两份未刊残稿谈起王■森傅斯年在五四前後将近一年间,曾断断续续地讨论到"社会",而且他在这个时期提到社会时,常加引号,以表示他不是在表达一种泛泛的概念。但是由于傅斯年"社会"方面的文字或是未收入全集,或是仍属手稿,故未被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造社会 康有为 梁启超 《新民说》 社会主义 社会有机体 集体主义 机体论 近代中国
下载PDF
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廖平与蒙文通的例子 被引量:29
10
作者 王汎森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9-74,共16页
蒙文通的学术有两个重点,一是“古史多元论”,一是“大势变迁论”,两者皆牵涉到近代从经学向史学过渡的复杂学术背景,尤与其老师廖平的独特经学观念相关。“古史多元论”这一震撼当时人心的新说,是蒙氏用历史思维处理廖平这位经学家所... 蒙文通的学术有两个重点,一是“古史多元论”,一是“大势变迁论”,两者皆牵涉到近代从经学向史学过渡的复杂学术背景,尤与其老师廖平的独特经学观念相关。“古史多元论”这一震撼当时人心的新说,是蒙氏用历史思维处理廖平这位经学家所提出问题的结果;而“大势变迁论”强调史事发展变化之过程,及其间各分子的交互关系,故必须联系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各层面来观察,体现出蒙氏日益成为一位新学术体制中的专业史家。从经学到史学这一学术转变的进程也反映出那一时代价值层面上发生的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文通 廖平 史学 过渡 学术背景 提出问题 历史思维 发展变化 学术体制 价值层面 多元论 经学观 经学家 古史 变迁 大势 人心
原文传递
反思性研究与当代中国民族认同 被引量:27
11
作者 王明珂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5-67,共13页
文化与文化身份认同是时代社会产物。在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或其菁英与统治阶层,透过行为实践而创造"文化"及各种"文化身份认同",以维持社会秩序与区分。因此当中国人已非"夷戎蛮狄"环绕下的&q... 文化与文化身份认同是时代社会产物。在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或其菁英与统治阶层,透过行为实践而创造"文化"及各种"文化身份认同",以维持社会秩序与区分。因此当中国人已非"夷戎蛮狄"环绕下的"华夏",国家"公民"亦非皇朝天子统治下的"百姓",我们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亦当有一种新理解。此新理解非后现代学术下的"解构"可达成;后现代学术忽略结构、延续与传承,并以"近代"割裂历史,在现实层面也造成不同文化体间的冲突。因此,应进行一种反思性研究,透过此研究建立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知识,可深化吾人对中国之"过去"与"现在"的了解,也促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并让中国文化身份认同具有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性研究 中华民族 民族主义 现代性 文本与表征分析
原文传递
建“民族”易,造“国民”难——如何观看与了解边疆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明珂 《文化纵横》 2014年第3期18-30,共13页
边疆在传统中国是围绕儒家礼乐体系,通过华夏中原与“夷、戎、蛮、狄”这样的文明等级秩序安排的;近代中国革命则以西方民族主义话语动员与整合帝国疆界,以利进入现代民族国家体系;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通过阶级划分吸纳民族区分,... 边疆在传统中国是围绕儒家礼乐体系,通过华夏中原与“夷、戎、蛮、狄”这样的文明等级秩序安排的;近代中国革命则以西方民族主义话语动员与整合帝国疆界,以利进入现代民族国家体系;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通过阶级划分吸纳民族区分,以经济平等弱化民族的文化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中国革命 边疆 民族国家体系 观看 国民 社会主义革命 等级秩序
原文传递
中华文明时空基础架构:历史学与信息化结合的设计理念及技术应用 被引量:24
13
作者 廖泫铭 范毅军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2012年第4期17-27,共11页
"中华文明时空基础架构"是以《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及"当代数字中国电子地图"为基础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手段,所建立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除了作为互联网信息应用工具外,也扮演信息整合平台作用。不同... "中华文明时空基础架构"是以《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及"当代数字中国电子地图"为基础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手段,所建立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除了作为互联网信息应用工具外,也扮演信息整合平台作用。不同学科的学者利用这个平台,可以非常方便地开发出各种各学科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如考古地理信息系统、文学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史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史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个平台已经广泛为国际研究机构应用于中国历史教学与研究,透过"时间-空间"的基础信息架构,与多学科数字典藏内容整合,发展出各种专题地理信息系统,进而促成多学科之间交流,未来则朝向更丰富的人文地理信息系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基础平台
原文传递
族群历史之文本与情境——兼论历史心性、文类与范式化情节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明珂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3,共9页
族群“历史”叙事有三种“结构”,即“范式化情节”、“文类”和“历史心性”。“文本”(text)产生于特定“情境”(context)之中,而“情境”也因此文本而强化;在类似情境下,“文本”常依循既定之叙事模式以产生类似“文本”;叙事符号虽... 族群“历史”叙事有三种“结构”,即“范式化情节”、“文类”和“历史心性”。“文本”(text)产生于特定“情境”(context)之中,而“情境”也因此文本而强化;在类似情境下,“文本”常依循既定之叙事模式以产生类似“文本”;叙事符号虽循特定模式构成文本,但不同社会情境与个别作者的情感、意图,皆造成叙事符号及其组合差异,以此反映或造成社会变迁。与一般族群或民族历史一样,作为族群“历史”的“弟兄祖先故事”,其内部蕴含血源、空间与时间等叙事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历史 文本 文类 历史心性
下载PDF
唐宋基层武力与基层社会的转变——以弓手为中心的观察 被引量:18
15
作者 黄宽重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17,共15页
“弓手”一词 ,在宋代之前多指职业军人的一个军种类别 ,赵匡胤建国以后 ,正式将弓手当作维护基层治安的武装力量。这一转变 ,使得弓手与国家权力及地方社会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它不仅是宋王朝的政治设计和作为的重要环节 ,也是中国王朝... “弓手”一词 ,在宋代之前多指职业军人的一个军种类别 ,赵匡胤建国以后 ,正式将弓手当作维护基层治安的武装力量。这一转变 ,使得弓手与国家权力及地方社会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它不仅是宋王朝的政治设计和作为的重要环节 ,也是中国王朝维护治安、巩固帝业的基本武力 ,在王朝统治力深入民间的历史上 ,具有指标性的意义。更重要的是 ,弓手的出现显示了唐宋之间政治、社会型态 ,以及运作机制的一大转变。以往学界囿于断代研究之限 ,将唐宋的历史问题明显区隔 ,分别讨论 ,以致将历史现象孤立化 ,缺乏联系 ;对基层社会的发展与转变 ,缺乏长时段的观察与联系 ,以致出现断裂的现象 ,影响对中国社会前后相继的历史延续性的完整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手” 宋代 唐朝 基层治安 基层武力 镇将 县尉
原文传递
职权结构、产权和经济停滞:中国的案例 被引量:21
16
作者 艾德荣 《经济学(季刊)》 2005年第2期541-562,共22页
中国在宋代(960-1279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据麦迪森(Maddison)的估计,当时之人均GDP从450元增加到600元(以1990年国际美元计)。截然相反的是,在后来的明清两代(1368-1911年),中国的人均GDP几乎保持于600元不变。这就引发了... 中国在宋代(960-1279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据麦迪森(Maddison)的估计,当时之人均GDP从450元增加到600元(以1990年国际美元计)。截然相反的是,在后来的明清两代(1368-1911年),中国的人均GDP几乎保持于600元不变。这就引发了中国经济史上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采代中国的早期工业革命到了明清时期会变成停滞的农业经济?”我的观点是,中国的省制度在1370年代发生了变化,使得工商活动之产权执行不力,从而导致上述长期经济绩效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史 产权 人均GDP 经济停滞 美元 经济绩效 工商 省制 执行不力 不变
原文传递
田野、文本与历史记忆——以滇西为例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明珂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文本"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承载着某时代社会情境下人们的历史记忆,并因社会结构而遵照某种规范来记录而形成文类(文本结构)。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皆田野。任何能被观察、解读的社会文化表征都是文本,... "文本"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承载着某时代社会情境下人们的历史记忆,并因社会结构而遵照某种规范来记录而形成文类(文本结构)。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皆田野。任何能被观察、解读的社会文化表征都是文本,我们能透过这些文本表相来分析情境本相。滇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交流与融合,产生非常特殊且多元的历史记忆。借助以往羌、藏族地区田野经验,在解读滇西文本时,呈现各种历史心性下的历史叙述,分析相关的历史社会情境,以及个人在其间的情感、意图与作为,即可提出一种反思性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文本 田野 滇西 反思性研究
下载PDF
艾火与天火——灸疗法诞生之谜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建民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0-331,共12页
古代的中国人为何利用火发展出灸疗法来治病 ?艾草为什么成为灸疗法的主要燃料 ?在鬼神祟祸、成为疾病最主要来源的时代里 ,燃烧艾草后灼伤人体局部以治疗疾病的灸法到底是从哪里诞生的呢 ?灸法的操作中所涉及的火主要有 :艾火与天火。... 古代的中国人为何利用火发展出灸疗法来治病 ?艾草为什么成为灸疗法的主要燃料 ?在鬼神祟祸、成为疾病最主要来源的时代里 ,燃烧艾草后灼伤人体局部以治疗疾病的灸法到底是从哪里诞生的呢 ?灸法的操作中所涉及的火主要有 :艾火与天火。艾草最早的别名“冰台”,古人以冰制的透镜或青铜凹面镜引取太阳之火 ,艾是引火的燃料。熏之以艾 ,祓除不祥 ;艾草相当普遍用来驱毒气 ,其燃烧之后产生的气味也可以用来驱逐疫鬼罢。而灸法的诞生曾由占卜的过程得到灵感 ,巫者将灼龟观察兆纹与人体表面的血脉形象取得模拟想像。灸法使用不同的火源会产生不同的疗效吗 ?古代医家又为何坚持利用太阳之火 ?太阳之火在古代象征纯阳之洁气。透过阳燧这样通天的器物 ,汲取纯阳之气点燃属温热的艾草进而驱除疫鬼。操作阳燧的技术垄断于巫师手中 ,灸法无疑诞生于引取天火的仪式氛围。而大量出土的有关“”的文献与天火的信仰密不可分。换言之 ,火论与气论的关系 ,不仅涉及灸法的起源 ,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艾草 中医疗法 艾火 天火
下载PDF
市场、法律与人情——明清苏州商人团体提供“交易服务”的制度变迁 被引量:14
19
作者 邱澎生 《开放时代》 CSSCI 2004年第5期73-90,共18页
在明清苏州商人团体的成立与发展过程中,部分商人团体不但促成有效提供交易服务的制度创新,更在地方司法实务上,以“公产”立案模式,向地方政府取得更稳固的产权保障,连带增加了会馆公所获得商人捐款、持续运作的可能性。作者从市场经... 在明清苏州商人团体的成立与发展过程中,部分商人团体不但促成有效提供交易服务的制度创新,更在地方司法实务上,以“公产”立案模式,向地方政府取得更稳固的产权保障,连带增加了会馆公所获得商人捐款、持续运作的可能性。作者从市场经济、法律规范、人情信用机制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加深学界对明清“国家-社会”演变关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苏州商人团体 交易服务制度 商业经济 产权制度 人情信用机制
原文传递
天眼与天平:中西司法者的图像和标志解读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伟仁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4,175,共14页
中国与西方为其理想的司法者所造的形象各有不同。中国作为理想司法者标志的是铁面三眼的包公,而西方作为理想司法者标志的则是蒙眼持秤的女神。本文首先分析了司法的目的(追寻个案判决的妥当、同类案件判决的协和以及终极的社会理想),... 中国与西方为其理想的司法者所造的形象各有不同。中国作为理想司法者标志的是铁面三眼的包公,而西方作为理想司法者标志的则是蒙眼持秤的女神。本文首先分析了司法的目的(追寻个案判决的妥当、同类案件判决的协和以及终极的社会理想),其次讨论了中西文化特质对于追寻此目的的方法所生的歧异(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中国为了追寻此目的,在理论、制度和实践方面的演变过程),然后谈到司法工作本质上的限制和司法者的功能,指出中西两种图像所表达的期望都有问题,应该加以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司法者 司法目的 判决妥当性 判决协和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