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运河文化带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
作者 焦敏 路璐 +2 位作者 牛福长 和佳慧 穆学青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8-239,共12页
以大运河文化带中180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单位”)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地理视角出发构建地理空间分布统计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标准差椭圆等系统分析各历史阶段下国保单位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态、方向、规... 以大运河文化带中180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单位”)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地理视角出发构建地理空间分布统计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标准差椭圆等系统分析各历史阶段下国保单位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态、方向、规模、类型等分异特征,并基于历史地理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保单位总体上趋于集聚分布,整体呈现“西—北—东南密、中间疏”的分布特征,集聚位置以北京、河北、河南、江苏、浙江为主,不同历史时期空间集聚存在差异;(2)在空间形态上,各历史时期国保单位集聚位置和形态从原始社会至近代以来呈现动态演变趋势,多以历史上都城所在地为扩散中心,空间形态随其变化而变化;(3)在方向特征上,国保单位重心迁移方向均以大运河为中轴对称,迁移轨迹为“西北—东南—东北—东偏南—东北—东南—西北”,方向变化趋于扁平化,重心迁移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4省交界周边区域;(4)在规模特征上,与核密度分析所呈现的集聚分布特征吻合,且以大运河源头的京津至终点浙江杭州的国保单位规模最大;(5)在类型特征上,主要以古建筑为主,各类型国保单位在历史时期具有多样化特征,并伴有一定的连贯性,且基本呈现“西北—东南”的分布特点;(6)在影响因素上,原始社会时期国保单位的空间形成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驱动,而后人文地理环境通过制约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进而影响国保单位在空间上的形态与类型,政治因素多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古迹 京杭大运河 历史地理 保护与传承 大运河文化带 国家文化公园
原文传递
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风险分析框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黎敏 王坤鹏 +2 位作者 易家林 郭杰 欧名豪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9-1425,共7页
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高度耦合使得社会生态风险成为系统风险治理的主要对象。生态系统服务作为联系生态过程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纽带,是解构社会生态风险的核心变量与化解社会生态风险的关键抓手。本文首先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阐明社会生... 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高度耦合使得社会生态风险成为系统风险治理的主要对象。生态系统服务作为联系生态过程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纽带,是解构社会生态风险的核心变量与化解社会生态风险的关键抓手。本文首先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阐明社会生态风险的内涵与生成机理,提出“客观风险-感知风险-风险行为”的风险演化逻辑。然后,基于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提出社会生态风险分析框架,拓展有关社会生态系统风险研究和管理实践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最后,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风险研究应当关注以下议题:1)生态系统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传导机制探索;2)社会主体行为的响应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影响机制探讨;3)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风险多尺度评估模型构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风险分析框架基于人与自然的互馈关系探讨风险形成、演化与治理逻辑,可为明晰生态问题的深层意蕴和化解社会生态风险的路径选择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 社会生态系统 风险演化 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
原文传递
土地系统演变与气候变化耦合的中国未来水稻潜在产量模拟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满春 杜聪 +2 位作者 姜朋辉 栾文博 陈登帅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95-1807,共13页
土地系统和气候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关系到耕地质量优劣,是农作物产量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然而,宏观尺度耕地演变与气候变化对粮食潜在产量的影响机制尚缺乏科学的量化模型.本文采用土地系统演变与气候变化耦合的建模思路,构建了GM-... 土地系统和气候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关系到耕地质量优劣,是农作物产量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然而,宏观尺度耕地演变与气候变化对粮食潜在产量的影响机制尚缺乏科学的量化模型.本文采用土地系统演变与气候变化耦合的建模思路,构建了GM-FLUS模型模拟中国未来40年土地系统变化,并据此改进全球农业区划模型(GAEZ),估算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等四种情景下未来40年的中国水稻潜在产量及其空间分布,分析了水稻潜在产量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增产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总体上,2020~2060年,中国水稻的潜在产量在SSP1-2.6和SSP3-7.0情景下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按照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战略,与SSP1-2.6情景较为相近,水稻产量相对稳定.(2)在中国耕地保护政策下,2020~2060年水田面积的变化幅度较小,水稻潜在产量变化主要受气候影响.根据四种气候变化情景,气温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在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等水稻主产区对水稻潜在产量起负向作用;降水量在SSP1-2.6、SSP3-7.0情景和SSP2-4.5、SSP5-8.5情景,分别呈稳定增加、波动降低趋势,且降水量与水稻潜在产量的关系以正相关为主.(3)未来在注重水田保护的基础上,应注重培育耐高温的水稻品种,采取防高温措施来应对未来气温升高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同时,仍需健全灌溉与排涝设施,确保“旱能灌、涝能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系统 SSPs GAEZ 水稻潜在产量 粮食安全
原文传递
面向治理转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善路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易家林 郭杰 +2 位作者 欧名豪 丁冠乔 陈振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2,共9页
研究目的:明确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转型逻辑,探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善路径。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属于在地化的空间管制创新模式,是在新的价值理念与治理需求引导下的空间治理转型实践。... 研究目的:明确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转型逻辑,探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善路径。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属于在地化的空间管制创新模式,是在新的价值理念与治理需求引导下的空间治理转型实践。(2)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治理目标是实现国土空间系统性、激励性与高效能管制,其治理逻辑是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小闭环嵌入到国土空间治理大闭环之中,实现自然资源部内部治理“小协同”与以自然资源部为核心的多部门治理“大协同”联动。(3)可从构建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优化系统治理的“三条控制线”划定及管制规则、规范与创新国土空间用途管理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多部门权力协同机制以及利益调节机制等方面探索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完善路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理论联系实践,将来研究要加强理论综合支撑顶层设计、关注区域差异鼓励地方创新以及尊重主体利益提高管制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空间治理 国土空间规划 管制体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和响应过程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树高 诸培新 +3 位作者 陆汝成 陈昌玲 毕佳港 罗金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4-316,共13页
揭示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内在机制对缓解国土空间冲突具有现实意义。在探讨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交互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地学图谱、核密度估计等模型分析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 揭示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内在机制对缓解国土空间冲突具有现实意义。在探讨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交互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地学图谱、核密度估计等模型分析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20 a内城镇空间扩张29559.54 km^(2),迫使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分别减少25162.63、3268.36 km^(2),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互换及其内部结构重组主导国土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速度呈现上游快于中游快于下游的地域分异规律。2)长江经济带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均值分别由0.129、0.287、0.646提升至0.343、0.456、0.698,中、下游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发展由城镇功能拉动、农业功能推动,上游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发展由生态功能主导、农业功能抬升,国土空间功能演变强度具有下游高于中游高于上游的区域差异特征。3)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具有双向非线性响应关系,城镇空间扩张与其功能扩容呈现“双增”的空间正相关性,农业、生态空间收缩与其功能提质呈现“一减一增”的空间负相关性,上、下游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响应程度较高,中游地区因面临上游地区城镇、农业功能的虹吸效应和下游地区生态功能的溢出效应,响应程度较低。应以国土空间功能提质、增效、扩容为导向,形成互补、融合、协调的城镇空间开发、农业空间保护、生态空间修复的国土空间格局,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区空间" 格局演变 功能演变 响应过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耕地公共生态产品供给状况及能力提升路径——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高攀 梁流涛 诸培新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15-1832,共18页
借鉴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对耕地公共生态产品供给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能值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河南省耕地公共生态产品供给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量化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河南省耕地公共生态产品供给总体呈现增长趋... 借鉴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对耕地公共生态产品供给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能值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河南省耕地公共生态产品供给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量化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河南省耕地公共生态产品供给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截至2020年,河南省耕地公共生态损害减少了8.57%的生态供给;阻碍河南省耕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因素主要是价值实现机制的缺失以及耕地绿色化利用水平的下降。基于此,分别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和农业绿色化利用方面提出河南省耕地公共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路径。进而为缓解当前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生态产品供给 耕地 扩大再生产 提升路径
原文传递
存量时代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的实践经验——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平 马艳 +1 位作者 陈晓梅 马贤磊 《中国土地》 2024年第2期60-62,共3页
核心提示,本文总结了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的实践做法,提出了强化规划统筹、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加大存量产业用地监管执行力度、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 产业用地 执行力度 实践做法 规划统筹 南京市江宁区 存量 实践经验 江苏省
下载PDF
土地流转视角下耕地“非粮化”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慧琳 冯淑怡 +2 位作者 袁凯华 张兰 陈尧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200,共12页
该研究对2009—2020年中国流转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进行量化测度,利用Tobit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工具变量法,从“人”“地”“钱”多视角探析流转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①流转耕地“非粮化”具有阶段... 该研究对2009—2020年中国流转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进行量化测度,利用Tobit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工具变量法,从“人”“地”“钱”多视角探析流转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①流转耕地“非粮化”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非粮食主产区的流转耕地“非粮化”是全国层面流转耕地“非粮化”加剧的主要原因。②土地流转是耕地“非粮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提高土地流转面积和将土地流转给生活型经营者,有利于抑制耕地“非粮化”发展,但土地流转租金上涨会难以避免地加剧耕地“非粮化”程度。③土地流转与耕地“非粮化”关系存在区域异质性。在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面积提高对流转耕地“非粮化”的抑制作用更强;在非粮食主产区,生产型农业经营者采取“非粮化”种植行为的倾向更强。因此,为应对流转耕地“非粮化”现象,应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对防止流转耕地“非粮化”目标完成好的地区给予奖补;重点规范非粮食主产区的工商资本流转土地行为,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给予奖励;进一步推进粮食主产区的土地流转和整治工程,发展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完善农地流转交易平台,继续加强土地流转价格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转耕地 “非粮化” 时空格局演变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环太湖城市群为例
9
作者 阚恒 丁冠乔 +2 位作者 郭杰 刘疆 欧名豪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17-2227,共11页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是新时期平衡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环太湖城市群为研究区,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综合确定生态源地,在构建阻力面的基础上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并耦合景观生...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是新时期平衡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环太湖城市群为研究区,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综合确定生态源地,在构建阻力面的基础上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并耦合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来确定研究区每条生态廊道的适宜宽度,通过电路理论识别重点修复区,最终构建“六区四带”的生态安全格局并进行分区管控。结果表明:环太湖城市群的32处生态源地呈现“东多西少、山湖相连”的空间格局,70条生态廊道集中分布于西部和中部,绝大部分生态廊道的适宜宽度在1500~2000m;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集中存在于太湖东部、长兴县和溧阳市内;根据研究区特点和修复区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保护核心生态源地、优化并修复重要廊道、合理规划生态夹点和障碍点用地等具体保护修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景观生态风险 廊道宽度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环太湖城市群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素功能、主要风险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虹珏 沈费伟 《改革与战略》 2023年第3期57-66,共10页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经济成为主流商业模式、经济规模效应凸显等特征,拥有数字基础设施的体系化、生产要素的数据化、数字技术的先进性和数字平台的载体支撑等要素,并且发挥了重建社会生...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经济成为主流商业模式、经济规模效应凸显等特征,拥有数字基础设施的体系化、生产要素的数据化、数字技术的先进性和数字平台的载体支撑等要素,并且发挥了重建社会生产关系、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经济增长动能、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等功能。尽管如此,我国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与实体经济融合不充分的风险、数字鸿沟与贫富分化的风险、相关政策体系建设滞后的风险以及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的风险。因此,我国亟待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消除数字鸿沟与贫富分化问题、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以及健全核心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数字治理 风险防范
原文传递
多举措全方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11
作者 陆万军 《时事报告》 2024年第7期26-28,共3页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个长期过程,既要全力以赴改革机制、完善政策、优化服务,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又要量力而行、立足现实、稳扎稳打,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就业扩容提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个长期过程,既要全力以赴改革机制、完善政策、优化服务,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又要量力而行、立足现实、稳扎稳打,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就业扩容提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也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源头活水。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导向 全方位促进 良性循环 高质量充分就业 合理引导 新发展理念 优化服务 促进就业
原文传递
多维提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水平 被引量:1
12
作者 路璐 《群众》 2023年第14期53-54,共2页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苏要加强优...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在传承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新,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标志性成果的形成提供了根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公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 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路径 大运河 标志性成果 现代文明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地区的耕地撂荒空间格局、影响机理与治理路径 被引量:4
13
作者 程宪波 高根红 +3 位作者 刘琼 陶宇 黄从红 欧维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218-227,共10页
揭示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撂荒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影响机理对保障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下的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构建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撂荒影响机理的理论框架,以溧阳市为研究区,实证分析其耕地撂荒的程度、... 揭示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撂荒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影响机理对保障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下的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构建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撂荒影响机理的理论框架,以溧阳市为研究区,实证分析其耕地撂荒的程度、空间格局等特征,并探究其影响机理与治理路径。结果表明:1)2019年溧阳市耕地撂荒面积1344.48 hm^(2),撂荒率为3.03%,各村撂荒率介于0.01%~54.26%,快速城镇化地区的耕地撂荒现象普遍存在。2)溧阳撂荒高密度区主要聚集在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发展水平高和旱地比例高的区域,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撂荒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集聚和带动效应。3)快速城镇化地区的乡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劳动力流失加剧了耕地撂荒程度;而高比例水田、道路密度等基础条件和土地流转、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能有效抑制耕地撂荒。快速城镇化地区的耕地撂荒应引起决策部门的重视,未来一方面应该继续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吸引农业资本下乡,创新“旅游业+农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在非农产业发展水平高和劳动力流失严重的农村积极推行耕地流转,并继续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管理等举措来预防、治理耕地撂荒。研究结果可为快速城镇化地区小尺度的耕地保护与撂荒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撂荒治理 空间格局 影响机理 快速城镇化地区 核密度分析法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下载PDF
以产权之“制”和空间之“治”支撑农业现代化
14
作者 冯淑怡 何玉凤 《群众》 2023年第24期53-54,共2页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土地细碎化已成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障碍,带来农业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长期以来,国家致力于通过产权改革和空间治理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国家积极...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土地细碎化已成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障碍,带来农业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长期以来,国家致力于通过产权改革和空间治理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国家积极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国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空间治理,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一号文件 农业生产成本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产权改革 土地整治 土地细碎化 农田建设 空间治理
下载PDF
江苏省耕地产量差及生产限制性因子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涛 郭杰 欧名豪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37-1047,共11页
产量差表征粮食增产空间,缩减产量差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解析产量差限制因子为探索产量差缩减路径、提高粮食产量提供依据。本文基于江苏省2000—2018年地市统计数据,借助边界线分析法定量分析粮食生产限制因子对产量差的贡献率,... 产量差表征粮食增产空间,缩减产量差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解析产量差限制因子为探索产量差缩减路径、提高粮食产量提供依据。本文基于江苏省2000—2018年地市统计数据,借助边界线分析法定量分析粮食生产限制因子对产量差的贡献率,并解析限制性因子最适值。结果表明:江苏省耕地平均产量差占到最高产量和平均产量的比例分别为23.47%和64.05%,表明粮食产量具有较高的提升空间;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产量差的关键限制性因素分别为复种指数、劳动力和单产;江苏省粮食复种指数为1.6、机械总动力为5.3 kW/hm^(2)、施肥强度为487.64 kg/hm^(2)时粮食产量最高,是粮食生产要素投入最适值,其中施肥量超出施肥警戒线,表明江苏省农业施肥利用效率低下;转化产量差可实现苏南、苏中和苏北粮食增产30.30%、17.73%和21.45%,同时对耕地的需求量减少8.80%、13.38%和9.02%。因此,提出增加耕地复种规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政府加强对农户施肥指导以及提高机械化水平等缩减江苏省粮食产量差,促进粮食可持续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因子 边界线分析 产量差 贡献率 最适值
原文传递
“权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论逻辑和案例证据 被引量:68
16
作者 张浩 冯淑怡 曲福田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94,106,共15页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面临农民财产权益难保障和集体经济难壮大的"两难"困境。然而,现有研究对这一问题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探究和完整的案例验证。本研究立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两难"困境,将合作制理论与不完全...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面临农民财产权益难保障和集体经济难壮大的"两难"困境。然而,现有研究对这一问题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探究和完整的案例验证。本研究立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两难"困境,将合作制理论与不完全契约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界定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分析框架,推演了解决"两难"、实现"双赢"的理论假说,并以苏州吴中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纵向改革为例验证了理论假说,最终提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两难"到"双赢"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充分界定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以及促进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是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两难"到"双赢"的"良方"。基于苏州吴中区的考察发现,通过政经分开、股权设置(取消集体股、设置多元化的个人股)、股权固化和股份权能拓展等改革充分界定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能够保障农民财产权益。通过完善"三会"等基层民主治理机制最大程度地促进农民的"两权"匹配,以及通过激励性工资和长期性股权赋予管理者剩余索取权、通过监督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和控制自由现金流)约束管理者剩余控制权,最大程度地促进管理者的"两权"匹配,能够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的利用效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索取权 剩余控制权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农民财产权益 农村集体经济
原文传递
从政治秩序、经济发展到国家治理:百年土地政策的制度逻辑和基本经验 被引量:46
17
作者 曲福田 马贤磊 郭贯成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4,238,共15页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实践,呈现出探索、确立、改革、发展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政策体系。基于土地政策是国家发展的底层逻辑这一认知,本文运用"政策变迁—行为机制—路径回应"的分析框架,从...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实践,呈现出探索、确立、改革、发展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政策体系。基于土地政策是国家发展的底层逻辑这一认知,本文运用"政策变迁—行为机制—路径回应"的分析框架,从政治秩序、经济发展、国家治理3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实践的伟大贡献及其制度逻辑,充分揭示了土地政策对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土地思想的中国化,土地政策百年实践也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重要经验。基于此,未来的土地政策需要积极回应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命题,在土地产权结构、城乡土地关系、空间治理体系和统筹发展与安全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和有效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土地政策 政治秩序 经济发展 国家治理 底层逻辑
原文传递
城乡经济循环下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 被引量:45
18
作者 冯淑怡 鲁力翡 王博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2,共9页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不仅是我国新时期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更是打通城乡经济循环梗阻、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解锁点。对此,本文立足于新发展格局的城乡经济循环背景,深入解析城乡经济循环的内涵及其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要求,并...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不仅是我国新时期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更是打通城乡经济循环梗阻、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解锁点。对此,本文立足于新发展格局的城乡经济循环背景,深入解析城乡经济循环的内涵及其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要求,并通过梳理现行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的实践经验,重点探讨城乡经济循环下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循环的堵点在于农村,其畅通要点在于以宅基地为抓手补齐乡村发展的短板。对此,建议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做好乡村地区规划工作、适度放宽宅基地用途管制,明晰宅基地产权主体、赋予宅基地更加完整的权能,建立健全宅基地市场、规范完善宅基地市场规则,强化相关配套制度等,以此弥补城乡发展空间割裂、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均等,进而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真正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城乡经济循环 宅基地制度改革
原文传递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涵、路径和现实困境 被引量:40
19
作者 金铂皓 冯建美 +1 位作者 黄锐 马贤磊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1年第3期11-16,62,共7页
文章在梳理生态产品价值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典型价值实现案例,阐释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及其主要路径,并对现阶段不同路径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完善建议。研究表明:(1)生态产品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现阶段生... 文章在梳理生态产品价值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典型价值实现案例,阐释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及其主要路径,并对现阶段不同路径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完善建议。研究表明:(1)生态产品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现阶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焦点和难点在于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2)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型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三种主要路径。(3)现阶段不同实现路径面临着差异化的困境,市场主导型缺乏完善的产权机制和交易价格机制,政府主导型缺乏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偿使用机制和财政补偿机制,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型缺乏特色的经营模式和科学的收益分配机制。鉴于此,应从制度设计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两个维度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实现路径 现实困境
下载PDF
土地利用碳排放及低碳优化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 被引量:36
20
作者 易丹 欧名豪 +4 位作者 郭杰 韩逸 易家林 丁冠乔 吴文俊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45-1559,共15页
土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空间载体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经济载体,在不同利用方式下扮演着碳源/碳汇的角色。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制定土地利用低碳优化策略,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平衡、引导社会经济的低碳转型与可... 土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空间载体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经济载体,在不同利用方式下扮演着碳源/碳汇的角色。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制定土地利用低碳优化策略,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平衡、引导社会经济的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理论-方法-实践”的范式,梳理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及低碳优化的研究脉络,从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方法、低碳目标导向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其模式与政策4方面总结现有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未来应围绕“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构建土地利用低碳优化研究的系统框架、基于全域全要素管控设计低碳国土空间规划的实现路径、统筹‘规模-结构-布局-强度’以优化碳排放约束下的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原则制定差别化的生态系统碳汇提升方案和耦合多元要素以探索土地利用低碳优化的多学科交叉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编制低碳目标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管理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低碳优化 碳达峰 碳中和 研究脉络 研究进展 趋势展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