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被引量:84
1
作者 刘丽 徐明恺 +4 位作者 汪思龙 张倩茹 王楠 潘华奇 胡江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4692-4706,共15页
以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站自然林、杉木连栽林和杉木阔叶树混交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PCR-DGGE、DNA-sequencing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杉木人工林土壤... 以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站自然林、杉木连栽林和杉木阔叶树混交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PCR-DGGE、DNA-sequencing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细菌优势种群为α-、β-、γ-proteobacteria和Cytophaga-Flexibacter-Bacterioides(CFB)类群;真菌优势种群为子囊菌(Ascomycetes)和担子菌(Basidiomycetes)亚门的种属。杉木人工林替代自然林后,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且随连栽代数增加呈持续降低趋势;杉木人工林土壤中与Pedobacter cryoconitis亲缘关系密切的细菌种群消失,出现与Xanthomonas sp.和Rhodanobacter sp.亲缘关系密切的细菌种群。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与细菌相反,杉木人工林替代自然林后并不断连栽时,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自然林土壤中优势真菌种群在杉木三代林中消失。杉木与火力楠或桤木混交后土壤细菌和真菌种群结构与自然林类似。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机碳、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仅与土壤碳氮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杉木林土壤质量变化对土壤细菌和真菌优势种群有较大影响,细菌Burkholderia sp.、Pedobacter sp.、Xanthomonassp.和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Mycosphaerella cannabis可能是引起土壤质量变化的关键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微生物群落 DGGE PCA 土壤质量
下载PDF
东北玉米带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5
2
作者 董智 解宏图 +4 位作者 张立军 白震 何红波 王贵满 张旭东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0-103,108,共5页
研究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在东北春玉米种植区的应用。结果表明,在播种前后,免耕较常规垄作可增加30%~78%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耕层土壤温度,增加表层0~20 cm土壤容重;秸秆全覆盖免耕较常规垄作极显著增加单位面积土壤... 研究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在东北春玉米种植区的应用。结果表明,在播种前后,免耕较常规垄作可增加30%~78%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耕层土壤温度,增加表层0~20 cm土壤容重;秸秆全覆盖免耕较常规垄作极显著增加单位面积土壤内蚯蚓的数量和重量;免耕5年后,土壤有机质变化主要集中在表层,在0~5 cm,秸秆全覆盖免耕土壤有机质含量5年间增加了29.1%。实施秸秆全覆盖免耕可以达到土壤可持续发展,积温较低区域采取此耕作方式可适当降低秸秆覆盖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免耕 容重 有机质
原文传递
免耕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的土壤有机碳红外光谱特征 被引量:31
3
作者 彭义 解宏图 +5 位作者 李军 董智 白震 王贵满 陈智文 张旭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57-226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覆盖量免耕条件下不同剖面深度土壤的红外光谱特征,探讨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组成的影响及秸秆来源土壤有机碳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方法】以吉林省梨树县黑土秸秆覆盖免耕长期定位试验区不同层次土壤为研究对象,对...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覆盖量免耕条件下不同剖面深度土壤的红外光谱特征,探讨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组成的影响及秸秆来源土壤有机碳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方法】以吉林省梨树县黑土秸秆覆盖免耕长期定位试验区不同层次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无秸秆覆盖(CK)、33%秸秆覆盖、67%秸秆覆盖、100%秸秆覆盖4种处理土壤红外光谱特征。【结果】连续5年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后的土壤,红外光谱吸光值随着剖面层次的加深而降低;差减土壤矿物光谱后的谱图表明:0—5 cm土层土壤红外基团吸收明显增加,芳香碳、脂肪碳、烷基碳较之下层土壤具有明显的吸收峰。【结论】秸秆覆盖有利于有机碳在表层的累积,显著增加秸秆来源的芳香碳、脂肪碳及烷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免耕 红外光谱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系统发育与功能性状结构 被引量:22
4
作者 房帅 原作强 +3 位作者 蔺菲 叶吉 郝占庆 王绪高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342-2348,共7页
群落构建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性状差异、亲缘关系等为载体的物种相似性方面的研究,能更好地反映群落格局形成的生态学过程.本文以长白山25 hm2森林监测样地内DBH≥1 cm的50种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各树种木材密... 群落构建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性状差异、亲缘关系等为载体的物种相似性方面的研究,能更好地反映群落格局形成的生态学过程.本文以长白山25 hm2森林监测样地内DBH≥1 cm的50种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各树种木材密度、最大树高、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氮含量和磷含量等6种功能性状数据,构建了物种间的系统发育结构,使用K值法检验各个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10,20,40,60,80和100 m)使用最近亲缘指数(NTI)分析了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的结构,推断其潜在的生态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所有6个植物功能性状都具有显著的系统发育信号,表明该森林木本植物的功能性状受系统发育历史的影响;(2)单个功能性状的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在小空间尺度上,叶面积、最大树高表现为聚集,而木材密度、叶片磷含量、叶片氮含量和比叶面积则为发散;在大空间尺度上各功能性状主要呈聚集或随机结构;(3)群落的系统发育与功能性状结构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在小尺度上(<40 m)2种结构均呈发散,表明竞争排斥占主导地位;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2种群落结构转变为随机状态,这主要由于具有相反作用的非中性过程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空间尺度的功能性状与系统发育结构的研究表明,非中性过程在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的生物多样性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尺度 阔叶红松林 功能性状结构 系统发育结构 生态过程
原文传递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繁殖特征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芸芸 师帅 +4 位作者 蔺菲 原作强 叶吉 王绪高 郝占庆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407-2415,共9页
为了探究群落水平上木本植物有性繁殖特征及其关联性,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大型动态监测样地内木本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ⅰ)该森林木本植物在繁殖性状方面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同时,不同繁殖特征如性系统与传粉方式、果实... 为了探究群落水平上木本植物有性繁殖特征及其关联性,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大型动态监测样地内木本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ⅰ)该森林木本植物在繁殖性状方面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同时,不同繁殖特征如性系统与传粉方式、果实类型之间,以及与种子质量和生活型等生态特征之间存在关联性;(ⅱ)样地内49%的物种是两性花植物,27.5%是雌雄同株植物,23.5%为雌雄异株植物,雌雄同株植物所占比例与热带森林相比偏高;(ⅲ)不同性系统的物种花期基本同步,而果期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ⅳ)和热带、亚热带森林的研究结果类似,性系统和传粉方式、果实类型、生活型之间都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ⅴ)不同性系统之间种子质量差异显著,雌雄同株的种子质量最大,两性花的最小.另外,不同生活型的种子质量之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乔木种子较灌木种子更轻.总体来看,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各繁殖性状之间有复杂的关联性,而且还表现出"常见种以虫媒传粉、雌雄同株的树种居多"这一温带森林独有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阔叶 红松林 繁殖特征 性系统 生活型 种子质量
原文传递
取样面积对森林木本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宋厚娟 叶吉 +3 位作者 蔺菲 原作强 郝占庆 王绪高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388-2395,共8页
通过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推断潜在的生态学过程或影响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许多研究发现,即使同一物种,其空间分布格局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除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外,研究尺度(取样面积)的不同可能也是差异的... 通过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推断潜在的生态学过程或影响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许多研究发现,即使同一物种,其空间分布格局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除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外,研究尺度(取样面积)的不同可能也是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基于长白山25 hm2温带阔叶红松林样地胸径?1 cm木本植物数据,使用相对邻近密度?函数,探讨不同取样面积对样地内木本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取样面积较小时(<1 hm2),大多数物种呈随机分布,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加,呈聚集分布的物种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2)大部分物种的聚集程度随取样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但各物种的聚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3)在取样面积较大时(?1 hm2),物种的聚集程度随物种多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取样面积较小时(<1 hm2),物种聚集程度与多度的关系则不明显.该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的认识,进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潜在生态学过程或影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取样面积 空间分布 聚集程度
原文传递
基于遗传算法的波长选择方法对土壤有机碳预测模型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解宏图 宣然然 +6 位作者 彭义 赵劲松 李军 白震 张威 何红波 张旭东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5-800,共6页
以黑龙江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利用遗传算法(GA)波长选择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建立土壤有机碳(SOC)的预测模型。通过设定以下GA参数:波长选择数量上限k、初始种群大小P及迭代次数N,采用单点优化方式逐一确定各参数。结果表明,在主... 以黑龙江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利用遗传算法(GA)波长选择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建立土壤有机碳(SOC)的预测模型。通过设定以下GA参数:波长选择数量上限k、初始种群大小P及迭代次数N,采用单点优化方式逐一确定各参数。结果表明,在主成份数为7的情况下,当GA的参数取N=300、P=300、k=50时,GA模型最优;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R2=0.922、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1.74、交叉检验均方根误差RMSECV=1.80;模型的预测决定系数R2=0.931、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1.84、预测相对误差RPD=3.81。与原始光谱的PLS模型相比,R2由0.900提升至0.922,RPD由3.38提升至3.81。结果表明,通过GA进行波长选择能够优化模型,提升模型稳定性以及预测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近红外光谱 土壤有机碳 偏最小二乘法
原文传递
辽宁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申丹 常禹 +5 位作者 胡远满 陈探 焦琳琳 李春林 史雅娟 王铁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74-884,共11页
景观格局变化是景观生态学的基础性核心内容,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1998年Landsat5 TM和2013年Landsat8 OLI/TIRS数据,对辽宁省沿海地区的景观类型进行了分类,选取有明确生态意义的10种景观特征指数... 景观格局变化是景观生态学的基础性核心内容,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1998年Landsat5 TM和2013年Landsat8 OLI/TIRS数据,对辽宁省沿海地区的景观类型进行了分类,选取有明确生态意义的10种景观特征指数,计算Kappa指数,分析了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近15年来,辽宁省沿海地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略有扩张,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空间转化较大,即景观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且景观优势度降低,多样性增加。自然地理条件因素、人口增长的压力、经济的飞跃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指引调控是导致辽宁沿海地区景观区域差异及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沿海地区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带,其生态环境比较敏感脆弱,政策的支持和经济的发展全方位的扩大了辽宁对外开放的崭新格局,这必将对该地区的景观格局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发展中要提高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观念,着重加强沿海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管理,进一步协调好辽宁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Kappa指数 驱动力因子 沿海地区 辽宁省
下载PDF
论城市河流健康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林茂森 王殿武 +3 位作者 刘玉珍 翟佳 杨婷婷 王安志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31-336,共6页
城市发展与城市河流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市河流健康是指河流的自然状态健康以及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服务功能,满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最终形成人类对河流的开发与保护保持平衡的良性循环。河流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 城市发展与城市河流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市河流健康是指河流的自然状态健康以及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服务功能,满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最终形成人类对河流的开发与保护保持平衡的良性循环。河流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自然载体,其健康与否关系到城市布局,环境、文化、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河流又受人口增长和工业扩张带来的水体污染、水源短缺与河道淤积等健康问题的威胁。做到城市与河流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建立人与河流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社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河流健康为依托,在进行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进行工程建设的同时,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配置,并注意维系良好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树立人与河流和谐共存的核心价值观,将是城市与河流健康与繁荣、自然与稳定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健康 城市发展 河流功能 人河关系
下载PDF
免耕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军 李正霄 +5 位作者 解宏图 董智 白震 王贵满 陈智文 张旭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65-2270,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覆盖量免耕对土壤木质素(VSC)含量的影响,探讨免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截获和平衡的影响过程和机制。【方法】以吉林省梨树县黑土免耕作长期定位试验田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无秸秆覆盖、33%秸秆覆盖、67%秸秆...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覆盖量免耕对土壤木质素(VSC)含量的影响,探讨免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截获和平衡的影响过程和机制。【方法】以吉林省梨树县黑土免耕作长期定位试验田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无秸秆覆盖、33%秸秆覆盖、67%秸秆覆盖、100%秸秆覆盖4种处理土壤中木质素的变化特征。【结果】与无覆盖相比,经过4年连续秸秆覆盖后,木质素在土壤表层聚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木质素含量逐渐减少;随着覆盖量的增多,0—2 cm土层中VSC含量逐步增大,100%覆盖是无覆盖处理的5.06倍;5—20 cm土层中各处理间VSC含量差异并不显著;木质素来源碳在有机碳中的相对比例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与无覆盖相比,秸秆覆盖增加了木质素来源碳在有机碳中的相对比例;秸秆覆盖后,木质素丁香基单体(S)与香草基单体(V)比值(S/V)以及肉桂基单体(C)与S单体比值(C/V)减少,S类和V类单体的酸醛比(Ac/Al)s和(Ac/Al)v增大,表明秸秆还田不同程度降低了土壤有机质的氧化程度。【结论】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植物来源木质素在土壤表层选择性积累,延缓了木质素的氧化,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截获量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免耕 木质素 碳截获
下载PDF
木质纤维素草本植物边际土地可持续生产模式探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侯新村 范希峰 +4 位作者 陈龙池 朱毅 武菊英 赵春桥 李钰莹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20,共7页
基于边际土地长期规模化种植木质纤维素草本植物有利于解决我国非粮生物质原料可持续生产和供应问题。然而,由生物质原料集约化生产与边际土地生境所致的一些潜在问题会影响木质纤维素草本植物的可持续生产。基于京郊边际土地木质纤维... 基于边际土地长期规模化种植木质纤维素草本植物有利于解决我国非粮生物质原料可持续生产和供应问题。然而,由生物质原料集约化生产与边际土地生境所致的一些潜在问题会影响木质纤维素草本植物的可持续生产。基于京郊边际土地木质纤维素草本植物规模化示范种植实践,提出了种类筛选、保护性耕作、混合种植、水肥管理、杂草控制、生物质收获等一系列可持续生产技术,构建了木质纤维素草本植物边际土地可持续生产模式,展望了今后开展木质纤维素草本植物可持续生产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以期为我国非粮生物质原料的可持续生产和供应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 非粮生物质 边际土地 生产模式
原文传递
辽宁大连市主要公园乔木多样性分析
12
作者 王丽娟 周广柱 +1 位作者 黄彦青 陈玮 《中国园艺文摘》 2014年第4期74-75,208,共3页
对大连市7个主要公园的乔木种类和各树种的个体数量进行调查,利用树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4个指标对大连市各公园的树种组成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公园内有乔木树种共75种,隶... 对大连市7个主要公园的乔木种类和各树种的个体数量进行调查,利用树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4个指标对大连市各公园的树种组成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公园内有乔木树种共75种,隶属31科40属;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表现为:甘井子公园>星海公园>富民公园>明珠公园>劳动公园>中山公园>泽龙湖公园;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的表现为:甘井子公园>富民公园>星海公园>劳动公园>明珠公园>中山公园>泽龙湖公园;Pielou均匀度指数的表现为:星海公园>劳动公园>甘井子公园>富民公园>明珠公园>中山公园>泽龙湖公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 公园 乔木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木本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88
13
作者 郑云普 王贺新 +2 位作者 娄鑫 杨庆朋 徐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88-1196,共9页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是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重要的供能物质,NSC库的动态变化不仅反映了植物体内的碳收支状况,还影响着植物的生理代谢活动.为了预测树木甚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能力,本文综述了树木NSC研究...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是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重要的供能物质,NSC库的动态变化不仅反映了植物体内的碳收支状况,还影响着植物的生理代谢活动.为了预测树木甚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能力,本文综述了树木NSC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NSC库的季节和区域性变化,分析总结了影响树木NSC含量和分配格局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最后还对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树木NSC库可能的响应策略和适应状况进行了讨论,展望了未来树木NSC领域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 温度 水分 CO2浓度 响应及适应
原文传递
农田土壤中磷素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06
14
作者 王永壮 陈欣 史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0-268,共9页
土壤中磷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农田生产力.基于分布于我国不同气候区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总结了不同农田土壤的磷素含量、有效性及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全磷含量在0.31~1.72g·kg-1,速效磷含量在0.1~228.... 土壤中磷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农田生产力.基于分布于我国不同气候区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总结了不同农田土壤的磷素含量、有效性及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全磷含量在0.31~1.72g·kg-1,速效磷含量在0.1~228.8mg·kg-1.土壤母质、理化性质和施肥方式是影响农田土壤磷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未来应注重有机肥和化肥的混合施用以提高农田土壤磷素有效性,并关注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有效性 速率磷
原文传递
中国灵芝学名之管见 被引量:157
15
作者 戴玉成 曹云 +1 位作者 周丽伟 吴声华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47-952,共6页
灵芝是最重要的药用真菌之一,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记载和利用历史。虽然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真菌学家Patouillard就有给中国的灵芝冠上Ganoderma lucidum这一学名,并沿用至今,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过去外国人的... 灵芝是最重要的药用真菌之一,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记载和利用历史。虽然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真菌学家Patouillard就有给中国的灵芝冠上Ganoderma lucidum这一学名,并沿用至今,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过去外国人的定名并不正确。实际上,G.lucidum是1871年由William Curtis根据采自英国的标本描述的新物种。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国广泛分布和栽培的灵芝与产于欧洲的G.lucidum不同,是一个独立的种,其合法的拉丁学名应为G.lingzhi。鉴于"灵芝"这一名称在中国已使用2,000余年,故建议"G.lingzhi"的汉语学名为"灵芝"(俗称赤芝),而灵芝属的模式种G.lucidum的汉语学名改为"亮盖灵芝"(俗称白肉灵芝或白灵芝)。灵芝Ganoderma lingzhi广泛分布于东亚暖温带和亚热带,其主要形态特征是孔口表面新鲜时浅黄色至硫磺色、成熟时菌肉中有黑褐色区带、管口壁厚度为80–120μm。亮盖灵芝G.lucidum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海拔较高地区,其孔口表面新鲜时白色至奶油色、成熟时菌肉中无黑褐色区带、管口壁厚度为40–80μm。四川灵芝G.sichuanense尽管其担孢子与灵芝G.lingzhi相似,但基于其模式标本ITS序列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该种与灵芝不同,是个独立的种,且在广东也有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真菌 灵芝学名 命名法规
原文传递
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分布 被引量:107
16
作者 王新闯 齐光 +2 位作者 于大炮 周莉 代力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13-2020,共8页
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汇总数据和标准地实测数据,研究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储量及其组分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827.293TgC,其中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为439.152、5.195、45... 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汇总数据和标准地实测数据,研究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储量及其组分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827.293TgC,其中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为439.152、5.195、45.600和1330.466TgC,分别占总碳量的24.1%、0.3%、2.5%和73.1%.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25.304MgC.hm-2,各层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土壤层(164.666MgC.hm-2)>乔木层(54.352MgC.hm-2)>枯落物层(5.644MgC.hm-2)>灌草层(0.643MgC.hm-2).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在9.357~959.716TgC,碳密度在180.648~254.627MgC.hm-2之间,各林型分配特征表现为土壤层最大、灌草层最小.全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为东部山区高、中西部平原地区低.吉林省森林中中龄林分比重大,若对现有森林加以更好的管理,可以增加其碳吸存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密度 分布特征 吉林省
原文传递
忍冬——一种新发现的镉超富集植物 被引量:92
17
作者 刘周莉 何兴元 陈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6-670,共5页
镉(Cd)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具有稳定、积累和不易消除等特性,进入土壤环境中易被植物吸收,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不断积累,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植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iation)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 镉(Cd)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具有稳定、积累和不易消除等特性,进入土壤环境中易被植物吸收,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不断积累,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植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iation)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用于清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绿色生态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的核心是找到超富集植物(Hyperaccumulator),但现已知的超富集植物往往存在生物量低、生长缓慢、地域性较强和修复时间较长等缺陷,且研究对象多集中矿区及草本植物,而对木本植物的研究甚少,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相关研究以丰富超富集植物的种类。为此,本文采用水培和土培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研究木本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对不同浓度镉(Cd)的生长响应及积累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Cd处理对忍冬的生长并未造成毒害症状,表现为其根部和地上部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并无显著差异。无论水培还是土培生长条件下,在较高浓度的Cd处理下,忍冬仍能保持正常生长,表现出很好的耐性。在水培条件下,当营养液中Cd处理浓度为25 mg.L-1时,忍冬地上部中Cd含量接近300.00μg.g-1;而在土培条件下,当土壤中Cd处理浓度为50 mg.kg-1时,其地上部中Cd含量仍远远高于Cd超富集植物的临界含量标准,即地上部分富集Cd超过100μg.g-1,且其具有较高的耐性系数(index oftolerance,IT均超过0.80)和富集系数(bioaccumulation factor,BF均远超过1.00),这表明忍冬具备了Cd超富集植物的特征,是一种新发现的Cd超富集植物,将其应用于Cd污染土壤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忍冬 超富集
下载PDF
防护林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6
18
作者 朱教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72-888,共17页
防护林学是研究防护林构建及经营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其核心内容包括防护林构建理论与技术、防护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和防护林效益评价。防护林学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构建与经营防护林,使其防护功能或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稳定并可持续。防护林... 防护林学是研究防护林构建及经营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其核心内容包括防护林构建理论与技术、防护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和防护林效益评价。防护林学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构建与经营防护林,使其防护功能或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稳定并可持续。防护林学是偏重实用的应用基础学科,其发展始终依托防护林工程建设需求,特别是以国家运作方式开展的大型防护林工程建设,对推动防护林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外著名的防护林工程有美国大平原各州林业工程(罗斯福工程)、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日本的治山治水防护林工程和北非五国"绿色坝"跨国防护林工程等。围绕这些工程,在防护林规划设计、树种选择、空间配置、造林方法,结构、抚育、间伐、衰退机制与更新,以及效益评价等各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其中,以效益评价及效益与结构的关系研究最为广泛与深入。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森林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自然环境恶劣,对防护林的需求极大,自"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以来,中国防护林建设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防护林学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在防护林经营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防护林学以效益评价为桥梁将防护林构建和经营组合在一起,效益与结构的关系为防护林构建及现有防护林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防护林学研究将以更广泛的生态公益林或防护性森林为对象,在研究方法上将由以林分尺度为主向更微观和更宏观两个方向拓展;在防护林构建方面,仍以林学理论与技术为主体,并重点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景观生态学原理相结合,开展防护林(体系)区域分异规划设计、营建理论与技术研究;在防护林经营方面,将以防护林衰退与恢复机制、带状防护林更新和非带状防护林近自然经营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 防护林 防护林构建 防护林经营
原文传递
水文过程的基流分割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69
19
作者 徐磊磊 刘敬林 +4 位作者 金昌杰 王安志 关德新 吴家兵 袁凤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073-3080,共8页
基流分割研究是水文学、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一直以来在其概念与方法上都缺乏统一的标准.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不同基流组成定义的基流分割理论,并分析了各基流分割方法的发展历程.对不同分割方法进行对比发现:直接分割法简... 基流分割研究是水文学、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一直以来在其概念与方法上都缺乏统一的标准.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不同基流组成定义的基流分割理论,并分析了各基流分割方法的发展历程.对不同分割方法进行对比发现:直接分割法简单、适用,却有任意性;水量平衡法实施起来困难,但符合水文规律;时间序列分析法和同位素法能克服手工图解分割方法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可以快速有效地得到连续基流过程.近年来,水文模拟、数字滤波、同位素法成为基流分割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流组成 基流分割 直接分割 时间序列 水量平衡 同位素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火烧迹地森林更新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55
20
作者 蔡文华 杨健 +4 位作者 刘志华 胡远满 柳生吉 荆国志 赵增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303-3312,共10页
林火干扰是大兴安岭森林更新的影响因子之一,研究火烧迹地森林更新的影响因子(立地条件、火前植被、火干扰特征)对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火后演替轨迹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呼中及新林林业局55个代表性火烧样地,利用增强回归树分析法... 林火干扰是大兴安岭森林更新的影响因子之一,研究火烧迹地森林更新的影响因子(立地条件、火前植被、火干扰特征)对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火后演替轨迹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呼中及新林林业局55个代表性火烧样地,利用增强回归树分析法分析了火烧迹地森林更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立地条件是影响针、阔叶树更新苗密度的主要因素;海拔对针叶树更新苗密度的影响最大;坡度对阔叶树更新苗密度影响最大;(2)距上次火烧时间对针叶树更新苗比重影响最大,其次是林型;(3)中度林火干扰后森林更新状况好于轻度和重度火烧迹地。根据火烧迹地森林更新调查分析可知:林型影响火后演替模式,火前为针叶树或阔叶树纯林,火后易发生自我更新(火后树种更新组成与火前林型相同),而针阔混交林在火干扰影响下易于发生序列演替(火后初期以早期演替树种更新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植被恢复 森林演替 增强回归树分析 呼中林业局 大兴安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