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土壤中磷素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11
1
作者 王永壮 陈欣 史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0-268,共9页
土壤中磷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农田生产力.基于分布于我国不同气候区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总结了不同农田土壤的磷素含量、有效性及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全磷含量在0.31~1.72g·kg-1,速效磷含量在0.1~228.... 土壤中磷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农田生产力.基于分布于我国不同气候区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总结了不同农田土壤的磷素含量、有效性及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全磷含量在0.31~1.72g·kg-1,速效磷含量在0.1~228.8mg·kg-1.土壤母质、理化性质和施肥方式是影响农田土壤磷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未来应注重有机肥和化肥的混合施用以提高农田土壤磷素有效性,并关注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有效性 速率磷
原文传递
中国灵芝学名之管见 被引量:160
2
作者 戴玉成 曹云 +1 位作者 周丽伟 吴声华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47-952,共6页
灵芝是最重要的药用真菌之一,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记载和利用历史。虽然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真菌学家Patouillard就有给中国的灵芝冠上Ganoderma lucidum这一学名,并沿用至今,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过去外国人的... 灵芝是最重要的药用真菌之一,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记载和利用历史。虽然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真菌学家Patouillard就有给中国的灵芝冠上Ganoderma lucidum这一学名,并沿用至今,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过去外国人的定名并不正确。实际上,G.lucidum是1871年由William Curtis根据采自英国的标本描述的新物种。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国广泛分布和栽培的灵芝与产于欧洲的G.lucidum不同,是一个独立的种,其合法的拉丁学名应为G.lingzhi。鉴于"灵芝"这一名称在中国已使用2,000余年,故建议"G.lingzhi"的汉语学名为"灵芝"(俗称赤芝),而灵芝属的模式种G.lucidum的汉语学名改为"亮盖灵芝"(俗称白肉灵芝或白灵芝)。灵芝Ganoderma lingzhi广泛分布于东亚暖温带和亚热带,其主要形态特征是孔口表面新鲜时浅黄色至硫磺色、成熟时菌肉中有黑褐色区带、管口壁厚度为80–120μm。亮盖灵芝G.lucidum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海拔较高地区,其孔口表面新鲜时白色至奶油色、成熟时菌肉中无黑褐色区带、管口壁厚度为40–80μm。四川灵芝G.sichuanense尽管其担孢子与灵芝G.lingzhi相似,但基于其模式标本ITS序列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该种与灵芝不同,是个独立的种,且在广东也有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真菌 灵芝学名 命名法规
原文传递
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分布 被引量:107
3
作者 王新闯 齐光 +2 位作者 于大炮 周莉 代力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13-2020,共8页
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汇总数据和标准地实测数据,研究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储量及其组分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827.293TgC,其中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为439.152、5.195、45... 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汇总数据和标准地实测数据,研究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储量及其组分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827.293TgC,其中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为439.152、5.195、45.600和1330.466TgC,分别占总碳量的24.1%、0.3%、2.5%和73.1%.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25.304MgC.hm-2,各层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土壤层(164.666MgC.hm-2)>乔木层(54.352MgC.hm-2)>枯落物层(5.644MgC.hm-2)>灌草层(0.643MgC.hm-2).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在9.357~959.716TgC,碳密度在180.648~254.627MgC.hm-2之间,各林型分配特征表现为土壤层最大、灌草层最小.全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为东部山区高、中西部平原地区低.吉林省森林中中龄林分比重大,若对现有森林加以更好的管理,可以增加其碳吸存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密度 分布特征 吉林省
原文传递
忍冬——一种新发现的镉超富集植物 被引量:94
4
作者 刘周莉 何兴元 陈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6-670,共5页
镉(Cd)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具有稳定、积累和不易消除等特性,进入土壤环境中易被植物吸收,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不断积累,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植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iation)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 镉(Cd)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具有稳定、积累和不易消除等特性,进入土壤环境中易被植物吸收,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不断积累,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植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iation)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用于清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绿色生态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的核心是找到超富集植物(Hyperaccumulator),但现已知的超富集植物往往存在生物量低、生长缓慢、地域性较强和修复时间较长等缺陷,且研究对象多集中矿区及草本植物,而对木本植物的研究甚少,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相关研究以丰富超富集植物的种类。为此,本文采用水培和土培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研究木本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对不同浓度镉(Cd)的生长响应及积累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Cd处理对忍冬的生长并未造成毒害症状,表现为其根部和地上部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并无显著差异。无论水培还是土培生长条件下,在较高浓度的Cd处理下,忍冬仍能保持正常生长,表现出很好的耐性。在水培条件下,当营养液中Cd处理浓度为25 mg.L-1时,忍冬地上部中Cd含量接近300.00μg.g-1;而在土培条件下,当土壤中Cd处理浓度为50 mg.kg-1时,其地上部中Cd含量仍远远高于Cd超富集植物的临界含量标准,即地上部分富集Cd超过100μg.g-1,且其具有较高的耐性系数(index oftolerance,IT均超过0.80)和富集系数(bioaccumulation factor,BF均远超过1.00),这表明忍冬具备了Cd超富集植物的特征,是一种新发现的Cd超富集植物,将其应用于Cd污染土壤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忍冬 超富集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被引量:84
5
作者 刘丽 徐明恺 +4 位作者 汪思龙 张倩茹 王楠 潘华奇 胡江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4692-4706,共15页
以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站自然林、杉木连栽林和杉木阔叶树混交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PCR-DGGE、DNA-sequencing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杉木人工林土壤... 以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站自然林、杉木连栽林和杉木阔叶树混交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PCR-DGGE、DNA-sequencing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细菌优势种群为α-、β-、γ-proteobacteria和Cytophaga-Flexibacter-Bacterioides(CFB)类群;真菌优势种群为子囊菌(Ascomycetes)和担子菌(Basidiomycetes)亚门的种属。杉木人工林替代自然林后,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且随连栽代数增加呈持续降低趋势;杉木人工林土壤中与Pedobacter cryoconitis亲缘关系密切的细菌种群消失,出现与Xanthomonas sp.和Rhodanobacter sp.亲缘关系密切的细菌种群。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与细菌相反,杉木人工林替代自然林后并不断连栽时,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自然林土壤中优势真菌种群在杉木三代林中消失。杉木与火力楠或桤木混交后土壤细菌和真菌种群结构与自然林类似。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机碳、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仅与土壤碳氮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杉木林土壤质量变化对土壤细菌和真菌优势种群有较大影响,细菌Burkholderia sp.、Pedobacter sp.、Xanthomonassp.和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Mycosphaerella cannabis可能是引起土壤质量变化的关键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微生物群落 DGGE PCA 土壤质量
下载PDF
防护林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1
6
作者 朱教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72-888,共17页
防护林学是研究防护林构建及经营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其核心内容包括防护林构建理论与技术、防护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和防护林效益评价。防护林学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构建与经营防护林,使其防护功能或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稳定并可持续。防护林... 防护林学是研究防护林构建及经营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其核心内容包括防护林构建理论与技术、防护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和防护林效益评价。防护林学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构建与经营防护林,使其防护功能或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稳定并可持续。防护林学是偏重实用的应用基础学科,其发展始终依托防护林工程建设需求,特别是以国家运作方式开展的大型防护林工程建设,对推动防护林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外著名的防护林工程有美国大平原各州林业工程(罗斯福工程)、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日本的治山治水防护林工程和北非五国"绿色坝"跨国防护林工程等。围绕这些工程,在防护林规划设计、树种选择、空间配置、造林方法,结构、抚育、间伐、衰退机制与更新,以及效益评价等各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其中,以效益评价及效益与结构的关系研究最为广泛与深入。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森林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自然环境恶劣,对防护林的需求极大,自"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以来,中国防护林建设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防护林学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在防护林经营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防护林学以效益评价为桥梁将防护林构建和经营组合在一起,效益与结构的关系为防护林构建及现有防护林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防护林学研究将以更广泛的生态公益林或防护性森林为对象,在研究方法上将由以林分尺度为主向更微观和更宏观两个方向拓展;在防护林构建方面,仍以林学理论与技术为主体,并重点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景观生态学原理相结合,开展防护林(体系)区域分异规划设计、营建理论与技术研究;在防护林经营方面,将以防护林衰退与恢复机制、带状防护林更新和非带状防护林近自然经营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 防护林 防护林构建 防护林经营
原文传递
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77
7
作者 武晶 刘志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946-1952,共7页
生境破碎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是理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阐述了生境破碎化的概念内涵与度量,介绍了生境破碎化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与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生境破碎化研究存在度量破碎景... 生境破碎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是理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阐述了生境破碎化的概念内涵与度量,介绍了生境破碎化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与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生境破碎化研究存在度量破碎景观格局的方法尚未统一、研究方法有待精确以及生境破碎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阈值效应尚未发现等问题。今后,半干旱地区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需要加强,空间分析理论和方法将会在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中得到更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丧失 生境隔离 斑块 景观 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水文过程的基流分割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72
8
作者 徐磊磊 刘敬林 +4 位作者 金昌杰 王安志 关德新 吴家兵 袁凤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073-3080,共8页
基流分割研究是水文学、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一直以来在其概念与方法上都缺乏统一的标准.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不同基流组成定义的基流分割理论,并分析了各基流分割方法的发展历程.对不同分割方法进行对比发现:直接分割法简... 基流分割研究是水文学、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一直以来在其概念与方法上都缺乏统一的标准.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不同基流组成定义的基流分割理论,并分析了各基流分割方法的发展历程.对不同分割方法进行对比发现:直接分割法简单、适用,却有任意性;水量平衡法实施起来困难,但符合水文规律;时间序列分析法和同位素法能克服手工图解分割方法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可以快速有效地得到连续基流过程.近年来,水文模拟、数字滤波、同位素法成为基流分割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流组成 基流分割 直接分割 时间序列 水量平衡 同位素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火烧迹地森林更新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57
9
作者 蔡文华 杨健 +4 位作者 刘志华 胡远满 柳生吉 荆国志 赵增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303-3312,共10页
林火干扰是大兴安岭森林更新的影响因子之一,研究火烧迹地森林更新的影响因子(立地条件、火前植被、火干扰特征)对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火后演替轨迹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呼中及新林林业局55个代表性火烧样地,利用增强回归树分析法... 林火干扰是大兴安岭森林更新的影响因子之一,研究火烧迹地森林更新的影响因子(立地条件、火前植被、火干扰特征)对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火后演替轨迹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呼中及新林林业局55个代表性火烧样地,利用增强回归树分析法分析了火烧迹地森林更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立地条件是影响针、阔叶树更新苗密度的主要因素;海拔对针叶树更新苗密度的影响最大;坡度对阔叶树更新苗密度影响最大;(2)距上次火烧时间对针叶树更新苗比重影响最大,其次是林型;(3)中度林火干扰后森林更新状况好于轻度和重度火烧迹地。根据火烧迹地森林更新调查分析可知:林型影响火后演替模式,火前为针叶树或阔叶树纯林,火后易发生自我更新(火后树种更新组成与火前林型相同),而针阔混交林在火干扰影响下易于发生序列演替(火后初期以早期演替树种更新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植被恢复 森林演替 增强回归树分析 呼中林业局 大兴安岭
下载PDF
植物物候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0
作者 翟佳 袁凤辉 吴家兵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237-3243,共7页
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植物物候对温度、水分、光照等气象因子的响应做了总结,并对国内外物候研究方法进行概述,特别是综合了近年来国内物候变化研究的文献,对我国植物春季物候变化情况作了... 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植物物候对温度、水分、光照等气象因子的响应做了总结,并对国内外物候研究方法进行概述,特别是综合了近年来国内物候变化研究的文献,对我国植物春季物候变化情况作了统计:全球变化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植被的影响主要是生长季提前,但新疆干旱区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在区域尺度上没有显著提前或者延迟趋势。由于物候研究方法的差异以及研究尺度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建议我国应基于目前的中国通量观测网以及各级生态监测网络,建立统一的物候监测平台,同时完善通量数据提取植物物候信息的方法,特别是阈值判定标准,为分析植物物候响应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植被 气候变化 涡度相关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植被物候时序变化 被引量:47
11
作者 俎佳星 杨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015-2023,共9页
植被与气候的关系非常密切,植被物候可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最北部,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研究该区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阐明陆地生态体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IMMS AVHRR遥感数据集得到了东北地区阔叶林... 植被与气候的关系非常密切,植被物候可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最北部,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研究该区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阐明陆地生态体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IMMS AVHRR遥感数据集得到了东北地区阔叶林、针叶林、草原和草甸4种植被25a(1982—2006年)的物候时序变化,得出4种植被春季物候都表现出先提前后推迟的现象,秋季物候的变化则比较复杂,阔叶林和针叶林整体上呈现出秋季物候推迟的趋势,草原和草甸则表现为提前-推迟-提前的趋势。应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回归分析了该区域植被物候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温度与阔叶林、针叶林和草甸春季物候负相关,前一年冬季温度与草原春季物候正相关,降水与植被春季物候的关系有点复杂;4种植被秋季物候与夏季温度均呈正相关,除草原外,其余3种植被秋季物候均与夏季降水负相关。植被春季物候可能主要受温度影响,而秋季物候很可能主要受降水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遥感 物候 偏最小二乘回归
下载PDF
大兴安岭山地樟子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以满归地区为例 被引量:47
12
作者 张先亮 何兴元 +2 位作者 陈振举 崔明星 黎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01-3108,共8页
基于树木年代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大兴安岭满归地区樟子松年轮宽度年表,分析了标准化年表与该区主要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了气候因子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年4—8月的各月平均温度是研究区樟子松径向... 基于树木年代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大兴安岭满归地区樟子松年轮宽度年表,分析了标准化年表与该区主要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了气候因子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年4—8月的各月平均温度是研究区樟子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4—8月各月温度的不断升高对樟子松径向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利用4—8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模拟樟子松径向生长变异(1958—2008年),发现随着区域气候暖干化趋势的加强,该区樟子松生长将呈现出衰退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宽度年表 气候变暖 径向生长
原文传递
杉木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分解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45
13
作者 王晓峰 汪思龙 张伟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393-2398,共6页
利用13 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杉木凋落物对杉木人工林表层(0~5cm)和深层(40—45cm)土壤有机碳分解、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碳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中深层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显著低于表层土壤,但其激发效应却... 利用13 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杉木凋落物对杉木人工林表层(0~5cm)和深层(40—45cm)土壤有机碳分解、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碳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中深层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显著低于表层土壤,但其激发效应却显著高于表层土壤.杉木凋落物添加使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源于原有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显著增加,但对土壤可溶性碳没有显著影响.深层土壤被翻到林地表层,可能加速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碳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 激发效应 土壤有机质矿化 微生物生物量碳
原文传递
东北林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2
14
作者 魏亚伟 于大炮 +5 位作者 王清君 周莉 周旺明 方向民 谷晓萍 代力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333-3340,共8页
2011年在东北林区研究了5种主要森林类型(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落叶松林和白桦林)4个林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的土壤碳密度.结果表明:东北林区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均以表层土... 2011年在东北林区研究了5种主要森林类型(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落叶松林和白桦林)4个林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的土壤碳密度.结果表明:东北林区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均以表层土壤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而随森林类型和林龄的变化并不显著;森林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其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森林0~20cm土壤贮存了其剖面总有机碳密度的84.7%~86.1%、51.7%~59.8%和51.2%~53.4%.随纬度的增加,森林土壤总有机碳密度明显下降,可能与东北林区土壤发生层的厚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林区 土壤有机碳 森林类型 林龄 空间变异性
原文传递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长白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1
15
作者 李国伟 赵伟 +3 位作者 魏亚伟 方向民 高波 代力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4-992,共9页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种服务功能,对生态安全、生物资源和生存环境的保护、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对涵养水源功能、保育土壤功能、固碳释氧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种服务功能,对生态安全、生物资源和生存环境的保护、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对涵养水源功能、保育土壤功能、固碳释氧功能、积累营养物质功能、净化大气功能5个方面进行评价,量化揭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对长白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质量及其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从1998年开始试点,到2010年一期正式结束,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的物质量和价值量均呈现增加趋势。在涵养水源功能方面,调节水量增加了657.28×104m3,累计增加价值为113.45亿元;在保育土壤功能方面,固土量增加了4.6×104t,土壤中减少的氮流失0.02×104t,减少的磷流失0.01×104t,减少钾流失0.01×104t,累计增加价值为2.92亿元;在固碳释氧功能方面,固碳量增加了0.64×104t,释氧量增加了0.36×104t,累计增加价值为0.11亿元;在积累营养物质功能方面,固氮量、固磷量、固钾量均增加0.01×104t,累计增加价值0.3亿元;在净化大气功能方面,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滞尘量分别增加24.71×104kg、0.64×104kg、1.08×104kg、1962.76×104kg,累计增加价值5.09亿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量增加了121.87亿元,平均每年增加约10亿元,超过工程每年各项投资之和。价值量增加额度依次为:1)涵养水源功能;2)固碳释氧功能;3)保育土壤功能;4)净化大气功能;5)积累营养物质功能。这些增加量只有一部分为工程区当地利用,其余都贡献到全国乃至全球。因此,及时制定和启动生态补偿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将对更好的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长白山林区 森林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价值 评价
下载PDF
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的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41
16
作者 贾文雄 赵珍 +3 位作者 俎佳星 陈京华 王洁 丁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826-7840,共15页
基于1982—2006年GIMMS NDVI和2000—2014年MODIS NDVI遥感数据,利用double logistic拟合方法提取了1982—2014年祁连山区不同植被的生长季始期、生长季末期和生长季长度3个重要的物候参数,分析了不同植被物候期的时间变化趋势、空间分... 基于1982—2006年GIMMS NDVI和2000—2014年MODIS NDVI遥感数据,利用double logistic拟合方法提取了1982—2014年祁连山区不同植被的生长季始期、生长季末期和生长季长度3个重要的物候参数,分析了不同植被物候期的时间变化趋势、空间分异特征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祁连山区不同植被的生长季始期和生长季末期随年际变化表现出波动提前或推迟,其中沼泽植被的变化波动最大;草甸植被、灌丛植被、阔叶林植被和栽培植被生长季长度出现延长趋势;(2)祁连山区植被生长季始期集中在5月初,其中阔叶林植被生长季开始最早,荒漠植被生长季开始最晚,植被生长季末期集中在9月,栽培植被生长季结束较早,荒漠植被、沼泽植被生长季结束较晚,植被生长季长度集中在110—140 d,其中阔叶林植被、针叶林植被生长季长度较长,而荒漠植被、高山植被生长季长度较短;(3)祁连山植被物候期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表明植被生长季始期、生长季末期主要表现为提前不明显和推迟不明显,生长季长度主要表现为缩短不明显和延长不明显;(4)物候要素与气候要素相关性表明前期温度的积累有利于植被的开始生长,但当年3月的降水量对植被生长季始期同样有重要作用,不同植被生长季末期与8月、9月温度相关性较大,而与10月、11月降水的相关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参数 不同植被类型 时空变化 气候响应 祁连山区
下载PDF
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40
17
作者 杨健 孔健健 刘波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4-480,共7页
林下植被在北方针叶林植被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最高,且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周转率和地上部分净初级生产力,对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火干扰是决定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结构与功能的一个重要景观过程。该文综述了火干扰是如何通... 林下植被在北方针叶林植被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最高,且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周转率和地上部分净初级生产力,对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火干扰是决定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结构与功能的一个重要景观过程。该文综述了火干扰是如何通过与地形、火前林冠组成的交互作用而影响环境资源和林下植被的。最近的研究表明:林下植被能够影响火后树木更新苗的定植、重建速率及森林演替轨迹;林下植被还会通过影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凋落物降解和养分循环)影响林下环境资源的数量与异质性。因此,研究火后初期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动态变化,对于物种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针叶林 环境资源 火干扰 物种多样性 林下植被
原文传递
东北玉米带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7
18
作者 董智 解宏图 +4 位作者 张立军 白震 何红波 王贵满 张旭东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0-103,108,共5页
研究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在东北春玉米种植区的应用。结果表明,在播种前后,免耕较常规垄作可增加30%~78%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耕层土壤温度,增加表层0~20 cm土壤容重;秸秆全覆盖免耕较常规垄作极显著增加单位面积土壤... 研究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在东北春玉米种植区的应用。结果表明,在播种前后,免耕较常规垄作可增加30%~78%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耕层土壤温度,增加表层0~20 cm土壤容重;秸秆全覆盖免耕较常规垄作极显著增加单位面积土壤内蚯蚓的数量和重量;免耕5年后,土壤有机质变化主要集中在表层,在0~5 cm,秸秆全覆盖免耕土壤有机质含量5年间增加了29.1%。实施秸秆全覆盖免耕可以达到土壤可持续发展,积温较低区域采取此耕作方式可适当降低秸秆覆盖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免耕 容重 有机质
原文传递
杉木人工林剔除林下植被对凋落层养分循环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36
19
作者 李媛良 汪思龙 颜绍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60-2566,共7页
通过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3个试验地点的林下植被去除试验,研究了林下植被剔除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未分解凋落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的凋落物现存量分别为(123.7±46.3)、(204.2±79.1)和(187.1±94.8)g&... 通过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3个试验地点的林下植被去除试验,研究了林下植被剔除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未分解凋落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的凋落物现存量分别为(123.7±46.3)、(204.2±79.1)和(187.1±94.8)g·m-2,相应的C浓度为(447.51±16.75)、(418.89±35.75)和(376.11±47.33)g·kg-1,N浓度为(4.87±1.24)、(6.4±2.38)和(4.66±2.64)g·kg-1,P浓度为(0.14±0.01)、(0.16±0.03)和(0.16±0.02)g·kg-1.在试验点DL87和MS90中,林下植被剔除对半分解层凋落物的现存量和养分储量有显著影响,且不同试验地点的结果不一致,DL87的C、N、P储量降低55%以上,而MS90则上升约1倍,但对未分解层和已分解层的现存量和养分储量基本没有影响.林下植被剔除对凋落物分解早期阶段没有显著影响,处理150d后则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剔除组分解速率下降了20.8%.因此,林下植被对凋落物养分循环的短期效应受其所处环境条件和作用时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剔除植被 凋落物分解 杉木人工林
原文传递
氮水添加对中国北方草原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6
20
作者 杨山 李小彬 +5 位作者 王汝振 蔡江平 徐柱文 张玉革 李慧 姜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39-746,共8页
研究了我国北方典型温带草原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对氮水添加及环境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常规降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随氮(N)梯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在增加降水条件下,MBC和MBN也随N梯度增加而降... 研究了我国北方典型温带草原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对氮水添加及环境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常规降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随氮(N)梯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在增加降水条件下,MBC和MBN也随N梯度增加而降低,但降水增加削弱了N的抑制效应.在常规降水条件下,土壤细菌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和均匀度等α-多样性指数随N梯度没有明显变化;增加降水条件下,各N梯度处理的土壤细菌α-多样性指数都显著高于常规降水条件下相应的N处理梯度.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含水量、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与土壤细菌均匀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MBC和MBN与Shannon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细菌群落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显示,在常规降水和增加降水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均随N梯度增加发生明显改变.冗余分析(RDA)表明,MBC、MBN、p H和NH4+-N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草原 细菌多样性 细菌群落结构 氮沉降 降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