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51年我国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慧 韦志刚 +2 位作者 魏红 李振朝 王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1-358,共8页
利用NCEP/NCAR的对流层顶气压多年月平均和逐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运用EOF和REOF方法对近51年中国对流层顶高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热带对流层顶(第二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第一对流层顶)的边界... 利用NCEP/NCAR的对流层顶气压多年月平均和逐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运用EOF和REOF方法对近51年中国对流层顶高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热带对流层顶(第二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第一对流层顶)的边界线,2月最南,8月最北,较高的热带对流层顶从2月开始,逐渐北进,8月到达最北界(44°N附近),然后开始南退,2月其北界处于最南端,在29°~30°N附近;我国29°~44°N之间的中纬度地区,对流层顶高度的年变化幅度较大;对流层顶高度场有三种主要的模态:第一种为全区一致的偏高(偏低)型;第二种为南高(低)北低(高)的南北相反分布型;第三种为南北地区-中部地区相反分布型。对对流层顶高度场进行REOF分解可将中国地区分为6个气候分区,即华南区、新疆区、东北区、华北区、长江流域区和青藏高原区,各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大值一般都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只有华南区的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中国地区对流层顶高度的年际变化和长期趋势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区 对流层顶高度 EOF/REOF 时空特征
下载PDF
河北省廊坊地区暴雨预报的地气学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郭立平 汤懋苍 刘艳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68-876,共9页
利用1981 2011年发生在中国及周边地区4级以上地震资料和廊坊地区降水资料,首先分析了落在廊坊地区境内的地震"拍涡"和河北省境内4级以上地震引发的"震源涡"对廊坊地区降水的影响,然后进一步统计分析了由于地热涡... 利用1981 2011年发生在中国及周边地区4级以上地震资料和廊坊地区降水资料,首先分析了落在廊坊地区境内的地震"拍涡"和河北省境内4级以上地震引发的"震源涡"对廊坊地区降水的影响,然后进一步统计分析了由于地热涡产生和活动引起的地温场分布、变化与暴雨天气产生和落区分布关系,最后对2011年廊坊地区降水与暴雨个例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由4级以上地震引发的落在廊坊地区境内的地震"拍涡"及河北省境内4级以上地震相伴的"震源涡"可导致廊坊地区降水异常和偏多;一年中由于地震频发落在廊坊地区境内形成的多个地震"拍涡",其存在可以导致廊坊地区数月降水的异常和偏多。从地气学的角度分析,影响廊坊地区多雨和暴雨的主要地气系统是地震"拍涡"和"震源涡"。通过对2011年廊坊地区降水及暴雨个例的分析表明,掌握地下中强震活动信息,充分利用地热涡形成引起的地温场变化以及地热涡最强点("超能值")的分布,结合天气影响系统的诱发,对暴雨及其落区预报具有非常重要的预报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拍涡 超能值 暴雨落区预报
下载PDF
1981-2000年中国大陆1.6m地温场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娜 高晓清 +1 位作者 杨丽薇 周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5-692,共8页
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对1981-2000年中国157个1.6m地温观测站的20年平均地温值进行了客观分类,将全国1.6m地温场分为四类,并对各类地温场20年区域月距平值进行了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结果表明:(1)中国1.6m地温场可以客观地分为四类区域,分... 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对1981-2000年中国157个1.6m地温观测站的20年平均地温值进行了客观分类,将全国1.6m地温场分为四类,并对各类地温场20年区域月距平值进行了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结果表明:(1)中国1.6m地温场可以客观地分为四类区域,分别是冷区(T_(1.6)≤9℃),包括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暖区(T_(1.6)≥18℃),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次冷区(9℃≤T_(1.6)≤15℃),主要包括西北地区;次暖区(15℃≤T_(1.6)≤18℃),主要包括淮河流域地区;(2)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得到的四类地温场的月距平都有明显的准1.5年和准4年变化周期;(3)在1981-2000年间四类地温场的变化趋势分为两种,分别是持续上升型(包括冷区和次冷区)和先降后升型(包括暖区和次暖区),并且上升的幅度随时间增大,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四类地温场的增温趋势越来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陆气相互作用 1.6m地温 模糊C均值聚类法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
下载PDF
三套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荀学义 胡泽勇 +4 位作者 吴学宏 薛志华 崔桂凤 杨力 王旭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44-1452,共9页
利用ERA40、NCEP/NCAR和JRA25再分析资料以及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的探空资料和1979年高原地区第一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较详细地比较了高原地区位势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 利用ERA40、NCEP/NCAR和JRA25再分析资料以及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的探空资料和1979年高原地区第一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较详细地比较了高原地区位势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明显的差别。相比较而言,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位势高度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JRA25再分析资料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标准差最小;但是在高原中部和南部地区,ERA40再分析资料偏差略小于NCEP/NCAR和JRA25再分析资料。再分析资料与第一次高原气象科学试验资料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其相关系数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400hPa达到最大值,同一标准等压面上再分析资料与试验资料的空间相关性之间存在着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再分析资料 位势高度 空间相关关系
下载PDF
敦煌戈壁地区净辐射变化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王超 韦志刚 +2 位作者 李振朝 刘慧 魏红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1-256,共6页
利用敦煌双墩子戈壁试验站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的塔站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净辐射的概率分布、日变化、年变化和典型天气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净辐射在-100~0 W/m2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分布区间,其年平均净辐射为43.88 W/m2;... 利用敦煌双墩子戈壁试验站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的塔站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净辐射的概率分布、日变化、年变化和典型天气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净辐射在-100~0 W/m2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分布区间,其年平均净辐射为43.88 W/m2;②净辐射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最大值出现在正午,最小值出现在日落后,净辐射日变化的季节差异明显;③在晴天、阴天和沙尘天气条件下,净辐射变化特征差别较大,变化规律、极值大小和到达极值时间均不相同,不同天气下的净辐射有其各自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陆面过程 太阳活动 净辐射 敦煌
原文传递
金塔绿洲土壤中蒸发/凝结过程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韩博 吕世华 奥银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62-1471,共10页
利用2005年6月27日~7月4日金塔绿洲地表及0.40m土壤温度观测资料作为边界条件,结合一维土壤热传导方程计算了该时段0.05,0.10和0.20m深处的土壤温度。通过比较同时段观测值与计算值的观测,发现0.05m深处的土壤温度计算值与观测值的差... 利用2005年6月27日~7月4日金塔绿洲地表及0.40m土壤温度观测资料作为边界条件,结合一维土壤热传导方程计算了该时段0.05,0.10和0.20m深处的土壤温度。通过比较同时段观测值与计算值的观测,发现0.05m深处的土壤温度计算值与观测值的差异最大。结果表明,在方程中只需简单考虑浅层土壤蒸发/凝结过程,便可以使模拟结果得到显著改善。金塔绿洲地表能量通量分析表明,08:00~12:00浅层土壤有虚假的热储项;而在12:00~16:00则有偏大的地表潜热通量。这些能量不闭合现象可部分归结为在观测时未充分考虑绿洲浅层土壤蒸发/凝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塔绿洲 热传导方程 蒸发/凝结过程 地表能量平衡 土壤热储
下载PDF
地气要素结合的廊坊地区暴雨落区预报方法 被引量:5
7
作者 郭立平 汤懋苍 杨德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70-276,共7页
从地气耦合的观点出发,利用1980-2009年冀中廊坊地区暴雨资料、MICAPS资料、地面0 cm、地下10 cm和20 cm地温资料,以及气温、水汽压和气压等地面气象要素资料,详细分析了廊坊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地气要素分布、变化特征、配置关系以及暴... 从地气耦合的观点出发,利用1980-2009年冀中廊坊地区暴雨资料、MICAPS资料、地面0 cm、地下10 cm和20 cm地温资料,以及气温、水汽压和气压等地面气象要素资料,详细分析了廊坊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地气要素分布、变化特征、配置关系以及暴雨落点预报等问题。结果表明:(1)廊坊地区暴雨主要出现在4-10月,单点暴雨、局部暴雨是该地区暴雨最突出的特征之一;(2)每一次暴雨过程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气耦合相互作用过程,大范围强暴雨通常还有在热带海洋上生成,携带大量水汽登陆北上的热带气旋等含有水圈贡献的参与影响;(3)地面0 cm、地下10 cm和20 cm日平均温度分别在25,24和23℃以上的时段与暴雨的发生时段有较好的一致性;(4)地气要素的分布、变化与配置对暴雨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而地气要素高点对暴雨落点有重要的预报指示意义;(5)在识别暴雨天气影响系统的基础上,从地气耦合的观点出发,充分考虑地气要素的分布与配置特征,叠加互补各地气要素高点对暴雨落点预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地气耦合 暴雨落点 地气要素结合
下载PDF
乌蒙山区3种大气可降水量反演法的异同 被引量:3
8
作者 廖留峰 谷晓平 惠小英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7-392,共6页
选取大气可降水量的地基GPS水汽遥感法,探空反演法以及经验公式计算法,以贵州西部的威宁作为研究个例,对比分析3种方法在乌蒙山区对大气可降水量反演的异同。以探空反演结果作为基准值,得出地基GPS遥感水汽值和经验公式计算值较基准值偏... 选取大气可降水量的地基GPS水汽遥感法,探空反演法以及经验公式计算法,以贵州西部的威宁作为研究个例,对比分析3种方法在乌蒙山区对大气可降水量反演的异同。以探空反演结果作为基准值,得出地基GPS遥感水汽值和经验公式计算值较基准值偏大,3个方法的反演值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地基GPS遥感水汽值与探空反演值之间的相关性最好,平均绝对误差值最小,为3.5mm,均方根误差为4.14mm。在乌蒙山区,对流层加权平均温度(Tm)的本地经验公式与探空计算值之间的平均误差为1.1K,本地Tm公式对大气可降水量反演的结果影响较小。有降水事件发生及昆明准静止锋常驻的11月至次年4月,GPS水汽反演精度较高,平均绝对误差仅为1mm。5—10月,经验计算方法的计算精度较高,平均绝对误差为0.74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GPS遥感 探空反演 经验公式 大气可降水量
下载PDF
2000~2008年黑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雒新萍 王可丽 +2 位作者 江灏 孙佳 朱庆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5737-15738,15778,共3页
[目的]研究2000~2008年黑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方法]利用2000~2008年黑河流域21个气象站的逐日气候资料,结合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黑河流域9年来潜在蒸散量(ET0)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 [目的]研究2000~2008年黑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方法]利用2000~2008年黑河流域21个气象站的逐日气候资料,结合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黑河流域9年来潜在蒸散量(ET0)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黑河流域春、夏、秋、冬四季和年的ET0序列变化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多年平均ET0空间分异特征明显,表现为从东北荒漠向西南山区逐渐减少,且多年季节变化依照夏、春、秋、冬季的顺序递减,逐月变化呈单峰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7月。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水汽压是影响研究区内ET0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而平均气温对ET0的影响作用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制定流域规划、地区水利规划及排灌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PENMAN-MONTEITH公式 时空变化 黑河流域
下载PDF
雷暴条件下高能辐射能量的探测和初步观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孔祥贞 张彤 +3 位作者 赵阳 张广庶 王彦辉 王东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76-1680,共5页
利用由NaI(加微量Tl)和CsI(加微量Na)共同组成闪烁计数器探测器对雷暴条件下的高能辐射进行了初步观测。结果表明,雷暴条件下的辐射比晴天条件下的辐射复杂的多,其能量高出约6 000~10 000keV。当雷暴过程中闪电引起的近地面电场变化较... 利用由NaI(加微量Tl)和CsI(加微量Na)共同组成闪烁计数器探测器对雷暴条件下的高能辐射进行了初步观测。结果表明,雷暴条件下的辐射比晴天条件下的辐射复杂的多,其能量高出约6 000~10 000keV。当雷暴过程中闪电引起的近地面电场变化较强时,探测器所测得的能量相对较高;而当雷暴过程中闪电引起的近地面电场变化较弱时,高能辐射能量则相对减弱,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雷暴条件下高能辐射能量的变化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高能辐射能量 电场 闪电
下载PDF
天灾成因的外核对流说
11
作者 汤懋苍 董治平 +3 位作者 梁丰 廖留峰 高晓清 郭维栋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55-559,共5页
本文提出,天灾(旱、涝、震等)的成因是外核强对流运动.与对流层大气运动进行类比可知,外核流体的运动亦可分为对流和平流两类,对流上升泡对壳幔层的顶托作用使地壳脆性层中应力积累酝酿地震.因顶托撤销,而使地内应力突降,是地震发生的... 本文提出,天灾(旱、涝、震等)的成因是外核强对流运动.与对流层大气运动进行类比可知,外核流体的运动亦可分为对流和平流两类,对流上升泡对壳幔层的顶托作用使地壳脆性层中应力积累酝酿地震.因顶托撤销,而使地内应力突降,是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在外核垂直速度的水平切变最强处,往往是震中所在地.固体圈层的能量流主要是压缩和拉张两类,因压缩通过共振而在地表层形成的"拍涡"是涝灾的罪魁,因拉张而形成的大地冷涡则是严重干旱的祸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灾成因 拍涡 外核对流
原文传递
中国夏季最大雨区落区预测方法讨论
12
作者 梁丰 汤懋苍 +1 位作者 高晓清 郭维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21-1425,共5页
利用1980-2011年地震资料及夏季降水资料,对1980-2011年夏季中国最大雨区与最强拍涡位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大雨区与最强拍涡的位置相差在4个经纬度以内者占75%,因此,最大雨区的落点是可以通过计算拍涡位置来预报的。最大雨区面积... 利用1980-2011年地震资料及夏季降水资料,对1980-2011年夏季中国最大雨区与最强拍涡位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大雨区与最强拍涡的位置相差在4个经纬度以内者占75%,因此,最大雨区的落点是可以通过计算拍涡位置来预报的。最大雨区面积与拍涡强度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3,通过了0.1显著性水平检验。拍涡强度受两次地震出现时间的影响,若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较短,表明其振动位相相近,共振和拍的作用会较强烈,使拍涡变得较强;随着时间间隔的增长,共振作用会越弱,多雨区面积也会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拍涡 最大雨区面积 最大雨区落点 汛期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