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9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 被引量:3118
1
作者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134,共19页
空间分异是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空间表现,也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因子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此方法无线性假设,具有优雅的形式和明确的物理含义。基本思想是:假... 空间分异是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空间表现,也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因子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此方法无线性假设,具有优雅的形式和明确的物理含义。基本思想是:假设研究区分为若干子区域,如果子区域的方差之和小于区域总方差,则存在空间分异性;如果两变量的空间分布趋于一致,则两者存在统计关联性。地理探测器q统计量,可用以度量空间分异性、探测解释因子、分析变量之间交互关系,已经在自然和社会科学多领域应用。本文阐述地理探测器的原理,并对其特点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以利于读者方便灵活地使用地理探测器来认识、挖掘和利用空间分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异性 地理探测器 q统计 类型量
原文传递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502
2
作者 王绍强 周成虎 +2 位作者 李克让 朱松丽 黄方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33-544,共12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 2 4 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 ,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 ,估算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 92 4 .1 8× 1 0 8t,平均碳...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 2 4 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 ,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 ,估算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 92 4 .1 8× 1 0 8t,平均碳密度为 1 0 .53kg/m2 ,表明中国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其空间分布总体规律上表现为 :东部地区大致是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增 ,北部地区呈现随经度减小而递减的趋势 ,西部地区则呈现随纬度减小而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全球变化 土壤有机库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被引量:242
3
作者 王绍强 朱松丽 周成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1-169,共9页
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 16 2 7个土壤剖面资料为基础 ,在地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 ,以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初步分析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变异特征 ,并应用普通克里格法进行最优无偏线性插值 ,制作出分辨率为 30km× 30k... 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 16 2 7个土壤剖面资料为基础 ,在地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 ,以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初步分析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变异特征 ,并应用普通克里格法进行最优无偏线性插值 ,制作出分辨率为 30km× 30km的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 :中国土壤土层厚度具有较好的可迁性和空间结构性特点 ,实验变异函数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上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上升 ,拟合变程在 6 80km以上 ,土壤厚度的相关性可大于 6 80k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厚度 变异函数 空间变异性 克里格插值法 中国 土层厚度
下载PDF
可达性度量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评述 被引量:265
4
作者 陈洁 陆锋 程昌秀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0-110,共11页
可达性一直是地理学、土木建筑工程设计、交通运输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已有的各种可达性度量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交通网络与城镇发展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的区域经济效应评价、选址分析、园林景观规划、社会文化等多个研究领域。随... 可达性一直是地理学、土木建筑工程设计、交通运输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已有的各种可达性度量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交通网络与城镇发展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的区域经济效应评价、选址分析、园林景观规划、社会文化等多个研究领域。随着应用需求的持续加大和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可达性度量方法也在快速发展,其度量体系正在形成。本文首先从两个层面对可达性的涵义进行全面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网络特性的角度对拓扑法、距离法、累积机会法、等值线法、重力模型法、平衡系数法、时空法、效用法等目前常用的可达性度量方法进行系统分类,并且从可达性影响因素入手对各种度量方法进行综合比较与评述;然后,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对各种度量方法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详细论述与剖析;最后,对可达性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讨论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达性 度量 进展 评价
下载PDF
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 被引量:242
5
作者 陈星 周成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0,共13页
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主题。本文归纳了学术界对生态安全概念的各种理解和认识,并将生态安全内涵概括为:(1)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完整和可持续性,(2)生态系统对人类提供完善的生态服务。简述了生态安全的... 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主题。本文归纳了学术界对生态安全概念的各种理解和认识,并将生态安全内涵概括为:(1)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完整和可持续性,(2)生态系统对人类提供完善的生态服务。简述了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提出了生态安全研究框架。综述10年来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进展,概括出生态安全研究十几年来的3个基本理论:①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风险评价理论;②环境(生态)安全的国家利益理论;③生态权利理论及其法律实践,以及生态安全研究所采用的几种主要技术方法.最后提出了生态安全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生态安全 可持续发展 研究综述
下载PDF
地学信息图谱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205
6
作者 陈述彭 岳天祥 励惠国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7-343,共7页
地学信息图谱综合了景观综合图的简洁性和数学模型的抽象性 ,它是现代空间技术与我国传统研究成果结合的产物 ,它可反演过去、预测未来。在分析地学信息图谱、生态系统发展战略、DLU土地利用战略、数学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等研究成... 地学信息图谱综合了景观综合图的简洁性和数学模型的抽象性 ,它是现代空间技术与我国传统研究成果结合的产物 ,它可反演过去、预测未来。在分析地学信息图谱、生态系统发展战略、DLU土地利用战略、数学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虚拟系统。在这个虚拟系统中 ,如何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信息转换为征兆图、诊断图和实施图是其核心理论问题。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软件和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成果表明 ,这些理论问题在不久的将来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 ,这个区域可持续发展虚拟系统的进一步研究 ,能够形成一个可操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信息图谱 持续发展 教学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98
7
作者 周亮 车磊 周成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27-2044,共18页
绿色发展作为化解自然环境约束、破解经济转型难题、支撑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关键。正逐渐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经济转型与重构的重要指导理念。在梳理绿色发展概念与内涵基础上,采用SBM-Undesirable模... 绿色发展作为化解自然环境约束、破解经济转型难题、支撑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关键。正逐渐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经济转型与重构的重要指导理念。在梳理绿色发展概念与内涵基础上,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2005-2015年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测度与刻画,并进一步耦合自然与人文因素定量探讨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下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 2005-2015年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稳步提升,由0.475增加到0.523,总体提高了10%,时序上呈现“W”型波动增加的阶段性演变特征。②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东中西”阶梯状递减的区域差异规律,不同类型城市群具有“国家级>区域性>地方性”倒金字塔式集群增长特征,形成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稳定等级规模结构。③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效率城市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低效率城市则负向溢出影响,“高高集聚、高带动低”的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较为凸显,不同类型城市演化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与时空惯性。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人文社会因素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影响程度大于自然本底要素,其中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和城市气温呈现积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效率 空间马尔科夫 时空演变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目标
原文传递
中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遥感动态监测 被引量:136
8
作者 陈利军 刘高焕 励惠国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9-135,T001,共8页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NPP)研究方法很多 ,运用NOAAAVHRR的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波段来提取和反演地面参数 ,进而准确估算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手段。利用遥感数据进行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 ,主要是采用...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NPP)研究方法很多 ,运用NOAAAVHRR的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波段来提取和反演地面参数 ,进而准确估算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手段。利用遥感数据进行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 ,主要是采用光能利用率模型 ,即通过NPP与植物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 (A PAR)和植被将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转化为有机物的转化率 (ε)的关系来实现的。用数学公式可表达为 :NPP =(FPAR×PAR)× [ε ×σT×σE×σS× (1-Ym)× (1-Yg)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 ,以 1990年每旬的 8km分辨率的NOAAAVHRR 1— 5通道的影像为数据源 ,对中国每旬的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进行估算 ,然后累加得出全年的NPP值。估算结果 :1990年我国陆地植被NPP总量为 6 13× 10 9t/a ,NPP最高值为 1812 9gC/m2 。就计算结果 ,对中国大陆植被NPP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遥感模型能够以面代点 ,比较真实地反映陆地植被NPP的时空分布状况 ,与我国植被分布的地理规律性相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遥感动态监测 植物吸收 光合有效辐射 NPP
下载PDF
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研究 被引量:181
9
作者 周成虎 程维明 +2 位作者 钱金凯 李炳元 张百平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7-724,共18页
地貌分类体系是地貌图研制的关键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地貌及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基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计算机自动制图等技术条件,归纳总结了数字地貌分类过程中应遵循的几大原则... 地貌分类体系是地貌图研制的关键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地貌及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基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计算机自动制图等技术条件,归纳总结了数字地貌分类过程中应遵循的几大原则,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数字地貌分类的各种指标:包括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年龄等,提出了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三等六级七层的数值分类方法,扩展了以多边形图斑反映形态成因类型,以点、线、面图斑共同反映形态结构类型的数字地貌数据组织方式,并详细划分了各成因类型的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地貌类型。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的研究,为遥感等多源数据的陆地地貌解析和制图提供了规范,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全国大、中比例尺地貌图的分类和编制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貌 地貌分类 数值分类 形态成因类型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遥感调查研究 被引量:152
10
作者 关元秀 刘高焕 +1 位作者 刘庆生 叶庆华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52,共7页
土壤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农业区主要的土地退化问题 ,有关盐碱地的性质、范围、面积、地理分布及盐渍程度等方面的实时、可靠的信息 ,对治理盐碱地防止其进一步退化和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提出运用LandsatTM遥感数据来获... 土壤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农业区主要的土地退化问题 ,有关盐碱地的性质、范围、面积、地理分布及盐渍程度等方面的实时、可靠的信息 ,对治理盐碱地防止其进一步退化和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提出运用LandsatTM遥感数据来获取这些信息。基于地物光谱特征、野外调查建立的地物与影像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和地下水监测数据的辅助 ,将常规监督分类法和改进的图像分类法两种方法相结合 ,提取了不同盐渍程度的盐碱地 ,即光板地 144 77.6 7hm2 ,重度盐碱地 5 2 0 86 .33hm2 ,中度盐碱地 86 6 99.6 1hm2 ,轻度盐碱地2 15 0 0 1 7hm2 ,占黄河三角洲总面积的近二分之一 (4 7 4% )。除此之外 ,水体、滩涂、非盐碱地等也作了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黄河三角洲 盐碱地 土壤盐渍化 遥感数据 调查 农业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图解法与矩法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对比 被引量:159
11
作者 贾建军 高抒 薛允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77-582,共6页
采用Folk Ward图解法公式和McManus矩法公式 ,分别计算了山东半岛月湖地区 2 70个底质样品的粒度参数 (粒度分析用Cilas 940L型激光粒度仪与筛析法相结合 )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两种方法所获的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基本相同 ,偏... 采用Folk Ward图解法公式和McManus矩法公式 ,分别计算了山东半岛月湖地区 2 70个底质样品的粒度参数 (粒度分析用Cilas 940L型激光粒度仪与筛析法相结合 )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两种方法所获的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基本相同 ,偏态值相差较大 (但仍存在显著相关性 ) ,而峰态值不能相互转换。偏态值差异的原因在于 ,图解法的偏态指示了主要粒度组分的尾部特征 ,而矩法的偏态反映了样品总体的尾部特征。峰态值的差异是由于图解法所反映的往往只是样品的某一组分的粒度特征 ,计算方法比较粗略 ,而矩法反映了样品的总体特征 ,计算方法比较精确。在沉积环境分析、粒径趋势分析、历史数据解译时 ,应充分考虑这两种方法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参数 图解法 矩法 海洋沉积物 沉积环境 粒径趋势分析
下载PDF
2000-2011年中国PM_(2.5)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解析 被引量:165
12
作者 周亮 周成虎 +2 位作者 杨帆 王波 孙东琪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79-2092,共14页
高浓度PM_(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识别PM_(2.5)浓度的空间异质性与驱动因素对区域大气联动治理意义重大。研究采用2000-2011年NASA大气遥感影像反演的PM_(2.5)数据,结合地统计、地理探测器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中... 高浓度PM_(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识别PM_(2.5)浓度的空间异质性与驱动因素对区域大气联动治理意义重大。研究采用2000-2011年NASA大气遥感影像反演的PM_(2.5)数据,结合地统计、地理探测器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2000-2011年PM_(2.5)浓度时空演化格局特征与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1年中国PM_(2.5)污染平均浓度一直保持在22.47~28.26μg/m3区间,总体呈现先快速增加后趋于稳定的演化态势,2006年是PM_(2.5)浓度值变化的拐点(峰值)。(2)空间上PM_(2.5)浓度整体呈现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趋势,污染浓度高值区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三角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大区域,其中京津冀地区污染最为严重。(3)污染浓度重心研究表明PM_(2.5)重心总体呈现快速东移趋势,污染高值区持续向东移动,低值区向西移动,两者重心背向而行,表明东部雾霾污染程度在进一步加剧。(4)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PM_(2.5)年均浓度呈现强烈的局部空间正自相关特性,PM_(2.5)"高—高"集聚区连片分布在黄淮海平原、汾渭盆地、四川盆地及江汉平原地区,PM_(2.5)"低—低"集聚区分布在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黑龙江、青藏高原、以及台湾、海南与福建等东南沿海及岛屿地区。(5)地理探测分析表明气候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对PM_(2.5)浓度空间变化产生巨大影响,其中自然地理区位、人口密度、汽车数量、工业烟尘、秸秆燃烧等因子是中国PM_(2.5)浓度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大气污染 空间演化 地理探测器 中国
原文传递
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展望 被引量:161
13
作者 周成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1,共3页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空间科学,以其独特的空间观点和空间思维,从空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出发,揭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本文从地理信息系统所研究的空间对象出发,对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新方向提出思考:1从地球空...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空间科学,以其独特的空间观点和空间思维,从空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出发,揭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本文从地理信息系统所研究的空间对象出发,对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新方向提出思考:1从地球空间拓展到宇宙空间,需要构建宇心坐标系和宇宙GIS、月球GIS等;2从室外空间延伸到室内空间,需要发展室内GIS,并拓展到水下空间和地下空间;3从宏观到微观空间,可以发展面向游戏的体育GIS、面向生命健康管理的人体GIS等;4面向大数据时代,发展大数据空间解析的理论和方法,贡献于大数据科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宇宙GIS 室内GIS 人体GIS 体育竞技GIS
原文传递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 被引量:142
14
作者 李佳洺 陆大道 +2 位作者 徐成东 李扬 陈明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60,共13页
胡焕庸线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分异性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 胡焕庸线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分异性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尝试解释中国人口分布特征变化的原因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胡焕庸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人口分界线仍基本保持稳定,但从空间统计学分异特征来看该分界线仍可进一步优化调整;2胡焕庸线两侧内部人口集聚模式发生着明显变化,东南半壁人口分布由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的相对均衡状态,转变为以长三角、珠三角等少数区域为中心的集聚模式;而西北半壁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则趋于下降;3从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看,尽管总体上,经济发展类因素对于人口空间分布影响不断增强,但三大阶梯等自然地理本底条件依然对中国人口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人口分布 空间分异性 集聚 扩散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R树家族的演变和发展 被引量:94
15
作者 张明波 陆锋 +1 位作者 申排伟 程昌秀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近年来,针对空间数据库索引的研究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和关注.为了快速、有效地处理存储于空间数据库中的海量空间数据,专家学者提出了大量的基于磁盘的空间索引方法.其中,1984年由Guttman提出的R树是目前最流行的动态空间索引结构... 近年来,针对空间数据库索引的研究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和关注.为了快速、有效地处理存储于空间数据库中的海量空间数据,专家学者提出了大量的基于磁盘的空间索引方法.其中,1984年由Guttman提出的R树是目前最流行的动态空间索引结构,广泛应用于原型研究和商业应用中.其后,人们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空间运算提出了不同改进.经过20年的发展,不断产生的R树变体逐渐形成了一个枝繁叶茂的空间索引 R树家族.该文回顾了R树及其各种主要变体;描述了基于R树的各种批量操作、空间查询处理算法、查询代价模型及查询优化过程;介绍了基于R树的并行处理、并发控制与锁定策略等方面的进展;并且分析了R树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数据库 空间索引 R树 空间查询 代价模型
下载PDF
2004-2008年北京城区商业网点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 被引量:128
16
作者 张珣 钟耳顺 +1 位作者 张小虎 王少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07-1215,共9页
本文以北京城区内的8个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作为具体的商业类别,利用北京第一次、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采用核密度(Kernel)、标准差椭圆、Ripley'sK(r)函数相结合的GIS点... 本文以北京城区内的8个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作为具体的商业类别,利用北京第一次、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采用核密度(Kernel)、标准差椭圆、Ripley'sK(r)函数相结合的GIS点模式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2004年和2008年北京市商业网点分布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商业网点呈现相对集中分布态势,具有向心性并形成明显的集聚区,集聚中心主要分布在五环内,且在两次普查期间有所改变,商业网点空间偏向性差异明显;②以CBD、金融街、王府井、中关村、亚运村和奥运村等为代表的典型商圈对北京商业网点的布局影响十分显著,商业网点在典型商圈周围分布密度较高,呈现集聚中心状态;③北京商业网点Ripley's K(r)曲线随距离的变化总体呈现"先增后减"态势,其中受居民小区影响较大的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网点两次普查期间变化剧烈,反映了居民由市中心向外扩散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网点 空间分布 空间集聚 北京
原文传递
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分析与区域防控政策建议 被引量:126
17
作者 周成虎 裴韬 +11 位作者 杜云艳 陈洁 许珺 王姣娥 张国义 苏奋振 宋辞 易嘉伟 马廷 葛咏 张岸 姜莉莉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0-203,共4页
新冠肺炎疫情区域扩散以武汉为中心,随着春节大量人口的返乡流动呈现加速态势。整个湖北省需要城乡协同,共抗疫情,特别是武汉大都市圈内的黄冈、孝感等地区;在全国层面上,要切实加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与武汉联系密切城市的疫情防... 新冠肺炎疫情区域扩散以武汉为中心,随着春节大量人口的返乡流动呈现加速态势。整个湖北省需要城乡协同,共抗疫情,特别是武汉大都市圈内的黄冈、孝感等地区;在全国层面上,要切实加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与武汉联系密切城市的疫情防控,并积极利用通讯和社交媒体等大数据,开展潜在感染区和感染人群的精准识别,严控可能形成的次级疫情暴发中心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区域扩散 城乡协同联防 次级中心源地
原文传递
黔西南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16
18
作者 兰安军 张百平 +1 位作者 熊康宁 安裕伦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33-741,共9页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之一。黔西南具有典型的喀斯特生态环境 ,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重点治理区。长期以来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喀斯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土地石漠化、土壤侵蚀以及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问...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之一。黔西南具有典型的喀斯特生态环境 ,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重点治理区。长期以来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喀斯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土地石漠化、土壤侵蚀以及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问题 ,制约着地区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 ,分析了研究区内主要生态退化问题的现状和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 ,构建了生态脆弱度指标 ,并将研究区分为四个亚区 ,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土壤侵蚀 空间格局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遥感影像分类模型及其与知识集成方法研究 被引量:87
19
作者 骆剑承 周成虎 杨艳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2-129,共8页
以多层感知器 (MLP)为例 ,探讨了地学知识与ANN融合进行遥感影像分类的方法。首先对MLP网络结构、学习算法及其改进进行分析 ;然后总结了MLP进行遥感影像分类的一般方法和存在的缺陷 ;发展了基于知识的MLP神经网络遥感影像分类模型 ,并... 以多层感知器 (MLP)为例 ,探讨了地学知识与ANN融合进行遥感影像分类的方法。首先对MLP网络结构、学习算法及其改进进行分析 ;然后总结了MLP进行遥感影像分类的一般方法和存在的缺陷 ;发展了基于知识的MLP神经网络遥感影像分类模型 ,并具体利用基于规则的MLP方法进行了遥感土地覆盖分类的实验 ,把获得的结果与传统统计方法和一般ANN方法进行了综合比较 ,获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多层感知器 BP学习算法 遥感图像分类 地学知识
下载PDF
基于多特征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 被引量:98
20
作者 陈秋晓 骆剑承 +3 位作者 周成虎 郑江 鲁学军 沈占锋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9-245,共7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的遥感分类方法。首先 ,制定类方案并分解各个类 ,据此得到相应的子类 ;然后 ,通过选用适当的特征 ,使得每一个类都能以一个独特的特征组合来表达。与此同时 ,通过影像分割得到影像对象 ,并测量这些对象的各个特征 ...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的遥感分类方法。首先 ,制定类方案并分解各个类 ,据此得到相应的子类 ;然后 ,通过选用适当的特征 ,使得每一个类都能以一个独特的特征组合来表达。与此同时 ,通过影像分割得到影像对象 ,并测量这些对象的各个特征 ,如光谱特征、几何特征及拓扑特征等。凭借这些特征 ,影像对象可以较为容易地被识别和分类。与传统的分类方法的比较表明 ,文中所提出的分类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分类 影像分割 类方案 特征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