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插曲到序曲:河间赈务与盛宣怀洋务事业初期的转危为安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浒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81,共18页
长期以来,学界甚少注意盛宣怀在光绪四年办理的河间赈务。实际上,只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认识河间赈务与盛宣怀同时期洋务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才能更为准确地理解盛宣怀此时的整个实践活动及其内在脉络。这个例子同时表明,要推进盛宣怀... 长期以来,学界甚少注意盛宣怀在光绪四年办理的河间赈务。实际上,只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认识河间赈务与盛宣怀同时期洋务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才能更为准确地理解盛宣怀此时的整个实践活动及其内在脉络。这个例子同时表明,要推进盛宣怀研究,不仅应对其以赈灾事务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予足够重视,而且应根据这类活动蕴含的社会史脉络,为理解盛宣怀增加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宣怀 洋务运动 赈灾
原文传递
割断与帝国主义的联系: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的初始 被引量:8
2
作者 赵晓阳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53,共10页
20世纪50年代初期,如何改造与帝国主义有密切联系的中国基督教会使其适应新社会,是对中共提出的新挑战。中共把握中国基督教会与帝国主义历史联系的关键点,以及因抗美援朝而出现的社会新局面,以割断中国教会与帝国主义的联系为突破点,... 20世纪50年代初期,如何改造与帝国主义有密切联系的中国基督教会使其适应新社会,是对中共提出的新挑战。中共把握中国基督教会与帝国主义历史联系的关键点,以及因抗美援朝而出现的社会新局面,以割断中国教会与帝国主义的联系为突破点,领导中国基督教会成功开展了三自革新运动。在引导和支持基督教会进步力量的同时,中共因势利导,激发广大基督徒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团结大多数信教群众,表现了中共应对各种挑战所具有的执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自宣言》 中国共产党 割断与帝国主义的联系
下载PDF
译介再生中的本土文化和异域宗教:以天主、上帝的汉语译名为视角 被引量:8
3
作者 赵晓阳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81,共13页
《圣经》的中文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译介的问题,而且涉及西方宗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适应和转化,以及如何被中国本土社会所认同。在基督宗教唯一尊神的汉语译名问题上,天主教和基督教产生了长达300年的激烈争论。在西方宗教理念的阐释下,... 《圣经》的中文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译介的问题,而且涉及西方宗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适应和转化,以及如何被中国本土社会所认同。在基督宗教唯一尊神的汉语译名问题上,天主教和基督教产生了长达300年的激烈争论。在西方宗教理念的阐释下,中国传统词汇"天主"、"上帝"逐渐地被基督教化,失去了其原有本土宗教的内涵,再生演变为象征西方文化的新词语。除被天主教和基督教接受外,"上帝"译名还被更大范围的中国本土世俗社会接受。考察译名争议和被接受的过程,可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外来新概念及内涵对社会改变所产生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主 上帝 译介再生 新词语
原文传递
华北沦陷区棉花的生产与流通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士花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71,共11页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确保其军需民用资源,供应其本国、伪满及在华纺织业所需原料,特别重视华北的棉花生产与运销,大力推行植棉政策。不仅设立了专门的棉产指导奖励机构——华北棉产改进会,采取种种措施,力图增加棉花生产,而且注意调整...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确保其军需民用资源,供应其本国、伪满及在华纺织业所需原料,特别重视华北的棉花生产与运销,大力推行植棉政策。不仅设立了专门的棉产指导奖励机构——华北棉产改进会,采取种种措施,力图增加棉花生产,而且注意调整棉花政策,以吸引农民种棉。但是,日军的入侵,日伪的暴政,严重破坏了华北农村的农业生产力;日商控制棉花市场,压低棉价,使农民种棉无利可图,纷纷弃棉种粮。因此,华北沦陷区的棉花生产锐减,远没恢复到七七事变前的水平。由于日伪对棉花实施输出许可制,由日军控制下的华北棉花协会统制华北棉花的流通,使七七事变前建立起来的棉花市场流通体系遭受严重破坏:天津和济南等终点市场失去多省份棉花来源,棉花交易中心的地位几乎丧失;上市棉花运输手段的变化,使得除山西省外的华北沦陷区出现了一些新的棉花集散中心;许多中国棉花商沦为日本洋行的附庸,一些经济机能丧失,而纷纷破产。棉花的商品化受到严重阻碍,华北农村经济濒临破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沦陷区 华北棉产改进会 华北棉花协会 棉花生产 流通
原文传递
走向“团结”--国民党五全大会前后的蒋介石与西南 被引量:6
5
作者 罗敏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48,共21页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象征着国民党在国难危急关头走向"团结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本文将以最新公布的《蒋介石日记》,辅以其他相关当事人的日记、信函,结合当时的舆论,通过还原国民党五全大会前后西南与中央间走向"...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象征着国民党在国难危急关头走向"团结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本文将以最新公布的《蒋介石日记》,辅以其他相关当事人的日记、信函,结合当时的舆论,通过还原国民党五全大会前后西南与中央间走向"团结"的过程,力图揭示"团结"表象背后的武力威慑、派系纠葛与权谋运用。1934年底,蒋借红军西撤之机,入黔、拉滇以制粤桂。在战略上居于主动地位前提下,蒋欲借五全大会召开之机,通过"党权"的让步与妥协,促成西南与中央间的"复合"。然而,因双方在实际利害面前各不相让,加之心理上的壁垒森严,这一形式上的"团结"并未增进双方实质上之凝聚力。中央与西南间之"团结"仅昙花一现,很快又重回到武力解决的旧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胡汉民 国民党五全大会
原文传递
1948年广州沙面事件之始末--以宋子文档案为中心 被引量:4
6
作者 张俊义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5-200,共16页
1948年初发生的港英政府强拆九龙城民居事件,再次触发中英围绕九龙城主权问题的交涉,并引发内地民众抗议港英当局行径的浪潮。广州成立粤穗各界对九龙事件外交后援会,并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面对民情愤慨,以国民党广州市党部主任高... 1948年初发生的港英政府强拆九龙城民居事件,再次触发中英围绕九龙城主权问题的交涉,并引发内地民众抗议港英当局行径的浪潮。广州成立粤穗各界对九龙事件外交后援会,并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面对民情愤慨,以国民党广州市党部主任高信为首的CC派为捞取政治资本,同时为防止中共地下党借机活动,高调出面组织并领导了广州各界的示威活动。然而,由于广东地方派系林立,各方互不配合,游行示威行动最终失控,酿成火烧英国驻粤总领事馆的沙面事件,令国民政府在外交上陷于被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面事件 宋子文 港英当局 CC系
原文传递
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收回始末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丽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31,189,共9页
1869年正式成立的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在其数十年演变过程中权力日益膨胀,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收回会审公廨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多年之诉求。1926年中外双方再次展开交涉。初由北京政府外交部与公使团在北京谈判,因中方坚... 1869年正式成立的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在其数十年演变过程中权力日益膨胀,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收回会审公廨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多年之诉求。1926年中外双方再次展开交涉。初由北京政府外交部与公使团在北京谈判,因中方坚持在上海公共租界设立纯粹的中国法院以取代会审公廨,不再允许领事团及工部局对法院事务施加控制,谈判陷人僵局。其后,上海地方当局与领事团继续交涉,由于中方让步,双方达成了临时解决办法,但中方收回的权益相当有限。尽管如此,收回上海会审公廨作为挽回中国沦丧之司法主权的艰难起步,其积极意义还是值得充分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审公廨 上海公共租界 司法主权
原文传递
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第二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8
作者 朱浒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3-149,共7页
关键词 中国近代社会史 国际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综述 经济 晚清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
原文传递
中国究竟有没有“封建社会”——驳潘顺利“中国中古社会形态就是封建社会”说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敏兰 《探索与争鸣》 CSSCI 2008年第1期21-26,共6页
关于西欧"封建主义"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中国有无"封建社会"问题,中外学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对于这样一个投入了学者大量精力、且尚未有结论的重大问题,应该遵循学术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原... 关于西欧"封建主义"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中国有无"封建社会"问题,中外学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对于这样一个投入了学者大量精力、且尚未有结论的重大问题,应该遵循学术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原则,和历史研究"论从史出"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严谨取证、慎重定论,而不是轻易做出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社会 社会形态 历史分期 历史理论
原文传递
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晚清中外关系史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志勇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38,共20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于晚清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从研究内容来看,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专题:边疆危机、甲午战争前后的国际关系、清末十年的中外关系、在华外国人与晚清外交以及外交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于晚清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从研究内容来看,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专题:边疆危机、甲午战争前后的国际关系、清末十年的中外关系、在华外国人与晚清外交以及外交制度与外交机构。从研究的时间特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65年;第二个阶段是从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从1977年到现在。第一和第三阶段学术成就巨大,而第二个阶段基本没有什么学术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关系 边疆危机 甲午战争 外交制度 外交机构
下载PDF
黎澍为什么要讨论历史创造者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敏兰 《探索与争鸣》 CSSCI 2008年第9期19-23,共5页
20世纪80年代,黎澍等学者在中国思想界发起了一场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大讨论。黎澍当初想解决两个问题。但是,讨论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历史的创造问题是可以讨论的吗"。从而打破了思想的禁区。对于解放思想起... 20世纪80年代,黎澍等学者在中国思想界发起了一场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大讨论。黎澍当初想解决两个问题。但是,讨论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历史的创造问题是可以讨论的吗"。从而打破了思想的禁区。对于解放思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却没能解决另一个同样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历史,致使讨论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黎澍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社会科学以至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扭转长期以来为经典著作注经的学风.主张历史研究要从史实出发,并且以史实验证以往通行的理论。黎澍的这一思想为历史学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找到了真正的立足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创造者 社会科学方法 英雄 奴隶 人民群众
原文传递
陈仪与日据下台湾研究
12
作者 褚静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7-73,共7页
陈仪是大陆日据下台湾研究的组织者与实践者。他及其随员对日据下台湾的研究代表了当时大陆台湾研究的水准。陈仪取鉴台湾经验,在政治上推行省政改革,经济上发展统制经济,加强闽台交流与合作。陈仪不但是"日本通",也成为"... 陈仪是大陆日据下台湾研究的组织者与实践者。他及其随员对日据下台湾的研究代表了当时大陆台湾研究的水准。陈仪取鉴台湾经验,在政治上推行省政改革,经济上发展统制经济,加强闽台交流与合作。陈仪不但是"日本通",也成为"台湾通"。应蒋介石之邀,陈仪主持台调会,编译资料。由于对台湾问题长期观察,陈仪辨析日据下台湾的利弊,有独到处,亦有盲点。台调会搜集的资料,多从日本人编写的书中摘译过来,这些资料注重台湾总督府的制度层面与技术层面,忽视台湾民众。陈仪只注重研究台湾的"物",忽视研究台湾的"人",试图维持台湾总督府的行政架构与统制经济,与台胞的迫切需要隔着很深的鸿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仪 日据台湾 研究 述评
下载PDF
民国初年袁世凯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
13
作者 马平安 《北京档案史料》 2006年第4期204-222,共19页
1912—1916年是袁世凯政权在中国的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旧的政治权威——清王朝的统治已被推翻,新的政治权威——袁世凯从南京临时政府手中继承而来的中华民国政府事实上尚未被各省所接受,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际上处于脱节的状态... 1912—1916年是袁世凯政权在中国的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旧的政治权威——清王朝的统治已被推翻,新的政治权威——袁世凯从南京临时政府手中继承而来的中华民国政府事实上尚未被各省所接受,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际上处于脱节的状态。美国学者欧内斯特·杨认为:在袁世凯任总统的最初几年内,最困扰他的问题就是“政党和议会的作用以及省和中央的关系”。实际上,就当时袁世凯政府所面临的客观情形来看,这两个问题基本上就是一个问题,二者可以合二为一。这就是在清政府被民国政府替代以后,如何恢复中央的权威,以及恢复国内统一的政治秩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可以说这一问题一直纠缠着袁世凯政府,也是袁世凯取得政权后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与地方关系 袁世凯政府 民国初年 政治权威 中华民国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 美国学者 合二为一
原文传递
台湾光复的正义性与合法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褚静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4-151,共8页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侵占台湾。《马关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日本窃取台湾是非正义的。中国人民从未放弃收复失地。通过《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美国、英国承认台湾为中国失地并支持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复台湾。1945年10月...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侵占台湾。《马关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日本窃取台湾是非正义的。中国人民从未放弃收复失地。通过《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美国、英国承认台湾为中国失地并支持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复台湾。1945年10月,台湾光复,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是在践行《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具有强烈的正义性与合法性。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台湾省实行有效治理。因中国内战导致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美国为干涉中国内政,借《旧金山和约》,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旧金山和约》改变不了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与法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光复 正义性 合法性 论证
下载PDF
光复初期台湾教育的接收与重建 被引量:4
15
作者 褚静涛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日据台湾50年,日本殖民者在台湾推行差别教育、歧视教育,台湾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较为发达,高等教育则欠缺,严重限制了台湾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开罗宣言》发表后,国民政府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筹划收复台湾的大政方针。陈仪彻底否... 日据台湾50年,日本殖民者在台湾推行差别教育、歧视教育,台湾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较为发达,高等教育则欠缺,严重限制了台湾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开罗宣言》发表后,国民政府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筹划收复台湾的大政方针。陈仪彻底否定日本在台湾推行的殖民教育,决心将中国大陆的教育制度照搬到台湾,推行祖国化教育。台调会草拟了《台湾教育接管计划草案》,为接管台湾教育做出了初步规划与准备。1945年10月,台湾光复。陈仪团队迅速接收与重建台湾的教育,贯彻中华民国的全民教育、国民教育、公平教育的理念,强制推行国语国文、中华史地等课程,取得一些成效。光复初期,台湾缺乏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困难,教师清苦,学生难以适从。我们既要看到祖国化教育对台湾社会发展带来的正面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国民党党化教育对台湾青少年的错误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教育 接收 重建 述评
原文传递
《苏日中立条约》的缔结与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金东吉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2-89,共8页
《苏日中立条约》是在20世纪30年代错综复杂、动荡不定的国际关系背景下签订的。它以牺牲中国主权和破坏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为前提,具有明显的帝国主义性质。该条约的签订,使日本解除了对中国侵略及"南进扩张"的后顾之忧,也使... 《苏日中立条约》是在20世纪30年代错综复杂、动荡不定的国际关系背景下签订的。它以牺牲中国主权和破坏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为前提,具有明显的帝国主义性质。该条约的签订,使日本解除了对中国侵略及"南进扩张"的后顾之忧,也使苏联可以无需再过多关注远东地区,得以将大量兵力调到西部,巩固了对德防线。总之,苏日两国在条约中各取所需,谋求保全了自己的最大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日中立条约 缔结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