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2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打造权威国家预警发布系统 发出预警信息第一声音 被引量:8
1
作者 孙健 《城市与减灾》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国家预警发布系统概况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以下简称“国家预警发布系统”)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务院应急平台唯一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由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
关键词 信息发布系统 预警信息 声音 权威 突发事件 组成部分 应急体系 维护管理
下载PDF
一种基于CAP的应急预警信息交互协议 被引量:5
2
作者 崔磊 呂宸 +2 位作者 白静玉 曹之玉 刘勇 《中国高新科技》 2020年第20期110-111,共2页
随着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发展,预警信息发布成为其中重要环节。文章在分析研究国际通用警报协议(CAP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应急预警信息交互协议:对CAP协议的细节结合现状进行了补充和细化:对警报、信息、附件、空间信息的每一个标... 随着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发展,预警信息发布成为其中重要环节。文章在分析研究国际通用警报协议(CAP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应急预警信息交互协议:对CAP协议的细节结合现状进行了补充和细化:对警报、信息、附件、空间信息的每一个标签,进行了格式和释义标准化。应急预警信息交互协议实现了各类信息系统之间预警信息的交互与兼容,为格式化预警信息在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流转提供了条件,达到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效率,降低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相关系统建设成本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 预警信息 标准化 交互协议
下载PDF
基于北斗卫星传输的预警影响区域数据压缩算法 被引量:5
3
作者 韩强 郑江平 赵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56-162,共7页
由于北斗卫星系统对短报文长度和发送频率的限制,且常规的压缩算法无法满足业务要求,提出针对北斗卫星传输的预警影响区域数据的压缩算法。该算法围绕北斗卫星发布预警信息的实际业务需求,利用了预警影响区域经、纬度的连续性和有边界... 由于北斗卫星系统对短报文长度和发送频率的限制,且常规的压缩算法无法满足业务要求,提出针对北斗卫星传输的预警影响区域数据的压缩算法。该算法围绕北斗卫星发布预警信息的实际业务需求,利用了预警影响区域经、纬度的连续性和有边界的特点,通过连续两点的经、纬度数值的差来减小数值的大小,并把数值差转换成数值间的比例来进一步减少存储空间,同时结合整数表示固定小数位的浮点数等数学方法,实现了数据的整体压缩。经测试,该算法对预警影响区域数据的压缩率通常在30%~40%之间,预警信息压缩后通过北斗进行精准靶向发布的速率提高了33%~50%。该算法已经在预警信息发布的业务中得到应用,根据本算法申请的发明专利已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卫星 预警信息发布 预警影响区域 压缩算法
下载PDF
预警信息发布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吕宸 裴顺强 贺姗姗 《中国标准化》 2017年第7期42-46,共5页
预警信息发布标准化是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本文针对顸警信息发布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应用标准化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预警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四维模型;构建了预警信息发布标准体系框架,并且讨论了充实标准体系... 预警信息发布标准化是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本文针对顸警信息发布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应用标准化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预警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四维模型;构建了预警信息发布标准体系框架,并且讨论了充实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制定策略;为进一步制定预警信息发布相关标准提供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警信息 标准体系 空间模型
下载PDF
2019年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情况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继国 翁向宇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10期153-155,共3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巨大。本文对2019年与农业相关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全国各级预警发布机构利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14类与农业紧密相关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巨大。本文对2019年与农业相关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全国各级预警发布机构利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14类与农业紧密相关的预警信息共计13万条,其中大风、暴雨、高温类预警信息在发布数量上居于前3位,暴雨、高温类的红色和橙色高级别预警信息数量相对较多,区县级发布预警条数最多,呈现出明显的属地化发布特点,对本地特色农业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寒潮(冷)、冰雹、霜冻、台风、暴雪、干旱、干热风、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呈现出很强的地域特点。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期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保障我国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预警信息发布 特点 2019年
下载PDF
提升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效果的分析与建议 被引量:3
6
作者 郭俊萍 《气象科技进展》 2020年第6期131-133,共3页
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处于气象灾害分析研判与防灾减灾救灾之间的重要节点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对首尾两端都非常重视,但相对忽略了中间传播环节,使得前端气象预警分析与后期防灾减灾救灾没有做到完全无缝衔接。在信息时... 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处于气象灾害分析研判与防灾减灾救灾之间的重要节点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对首尾两端都非常重视,但相对忽略了中间传播环节,使得前端气象预警分析与后期防灾减灾救灾没有做到完全无缝衔接。在信息时代,借助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传播平台和工具,有效提升气象预警信息的传播效果,既有着现实需要,也具有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效果 气象预警信息 防灾减灾救灾 首尾两端 节点位置 互联网 无缝衔接 信息时代
下载PDF
“大应急”体系下的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白静玉 吕宸 《中国防汛抗旱》 2018年第11期37-39,共3页
近年来,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无疑是新一轮机构改革的重头戏。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推动了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工作科学化、... 近年来,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无疑是新一轮机构改革的重头戏。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推动了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工作科学化、现代化,也标志着我国"大应急"体系的初步构成。预警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着眼"大应急"下预警信息发布工作需求,分析了当前预警信息效用发挥不足的问题,提出了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减灾 机构改革 预警信息发布
下载PDF
预警信息传播效能比较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俊萍 陈瑾 《科技传播》 2021年第17期98-100,129,共4页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已经在我国实现多层面的矩阵型建设,并不断在对相关事件的评估和执行预警发布系统中得到完善,实现了多个层面的预警发布,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工作生活及各行业的发展需求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良好的...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已经在我国实现多层面的矩阵型建设,并不断在对相关事件的评估和执行预警发布系统中得到完善,实现了多个层面的预警发布,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工作生活及各行业的发展需求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良好的预警能够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更好更快的感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目前我国的预警传播方式主要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广播、电视、网络、公众终端和短信,它们能够在一些实际情况中展现其各自优势。文章通过对这5种方式进行分析,从而为预警传播的形式和类型提供辅助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警 传播 传播效能 “5W”模型
下载PDF
预警信息服务开放平台设计与应用
9
作者 韩强 白静玉 曹之玉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8年第9期41-47,共7页
文章提出了以开放服务平台框架来构建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思想。目前,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从开始设计到现在已经有10年的时间,这种实行统一开发、三级部署、四级应用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对预警信息... 文章提出了以开放服务平台框架来构建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思想。目前,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从开始设计到现在已经有10年的时间,这种实行统一开发、三级部署、四级应用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对预警信息发布的需求。《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将“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工程”列为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建设。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融合服务化架构、云计算、容器等业界先进技术和理念,对现有预警发布业务系统进行拆分、解耦、改进和重新定位,逐步形成平台化和服务化的分层架构,开发了预警信息服务开放平台,并以此平台为基础构建了新一代的国、省、地、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最后以地震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为例,介绍了预警信息服务开放平台的核心服务——数据共享服务的设计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预警服务 开放平台 数据共享服务
原文传递
GB/T 34283-2017《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管理平台与终端管理平台接口规范》标准解读
10
作者 韩强 李婷婷 《中国标准化》 2018年第11期116-120,共5页
GB/T 34283-2017《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管理平台与终端管理平台接口规范》国家标准已于2017年9月7日发布,于2018年4月1日起实施。本文介绍了该国家标准制定的背景和必要性,并对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做了解读,以更好地指导各... GB/T 34283-2017《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管理平台与终端管理平台接口规范》国家标准已于2017年9月7日发布,于2018年4月1日起实施。本文介绍了该国家标准制定的背景和必要性,并对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做了解读,以更好地指导各种预警信息发布手段与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对接工作,推动该标准的贯彻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终端管理平台 接口规范
下载PDF
论东亚夏季风的特征、驱动力与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84
11
作者 丁一汇 司东 +4 位作者 柳艳菊 王遵娅 李怡 赵亮 宋亚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3-558,共26页
本文是以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对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驱动力和年代际变化所作的重新分析与评估。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2)东亚夏季风的驱动力;(3)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与原因;(4)东亚夏季风与全球季风的关系。... 本文是以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对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驱动力和年代际变化所作的重新分析与评估。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2)东亚夏季风的驱动力;(3)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与原因;(4)东亚夏季风与全球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是亚洲夏季风的一个重要有机部分,主要由来源于热带的季风气流组成,并随季节由南向北呈阶段性推进,它是形成夏季东亚天气与气候的主要环流和降水系统。驱动夏季风的主要强迫有三部分:外部强迫、耦合强迫与内部变率,其中人类活动引起的外强迫(气候变暖、城市化、气溶胶增加等)是新出现的外强迫,它正不断改变着东亚夏季风的特征与演变趋势。海洋与陆面耦合强迫作为自然因子是引起东亚夏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太平洋年代尺度振荡(PDO)与北大西洋多年代尺度振荡(AMO)的协同作用是造成东亚夏季风30~40年周期振荡的主要原因。1960年代以后,东亚夏季风经历了强—弱—强的年代际变化,相应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出现了"北多南少"向"南涝北旱"以及"北方渐增"的转变。最近的研究表明,上述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整个亚非夏季风系统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本世纪主要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夏季风雨带将持续北移,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出现持续性多雨的格局。最后本文指出,亚非夏季风系统相比于其他区域季风系统更适合全球季风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夏季风特征 季风驱动力 年代际变化 全球季风
下载PDF
高温热浪指标研究 被引量:79
12
作者 黄卓 陈辉 田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5-351,共7页
根据热浪所具有的气温异常偏高(或为高温闷热)及通常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两个特征,研究设计了综合表征炎热程度和过程累积效应的热浪指数作为热浪的判别指标,并提出了热浪的分级标准。利用1994和1995年7—8月武汉市逐日中暑人数和2003年7—... 根据热浪所具有的气温异常偏高(或为高温闷热)及通常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两个特征,研究设计了综合表征炎热程度和过程累积效应的热浪指数作为热浪的判别指标,并提出了热浪的分级标准。利用1994和1995年7—8月武汉市逐日中暑人数和2003年7—8月上海市逐日死亡人数资料对热浪指标和分级标准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热浪指数可以有效地判别热浪天气,在实际预报与评价业务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热浪指数 分级
下载PDF
北京地区冬季降水相态的识别判据研究 被引量:74
13
作者 张琳娜 郭锐 +4 位作者 曾剑 卢冰 段丽 刘璐 孙兆彬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80-1786,共7页
利用1980年7月-2010年6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近31年北京地区冬季出现雨夹雪天气的季节特征,得出北京地区雨雪转换频发的季节主要集中在3月和11月。利用2000年冬季至2009年冬季日降水量资料,对近10年北京地区雨雪转换过渡季节的降水过... 利用1980年7月-2010年6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近31年北京地区冬季出现雨夹雪天气的季节特征,得出北京地区雨雪转换频发的季节主要集中在3月和11月。利用2000年冬季至2009年冬季日降水量资料,对近10年北京地区雨雪转换过渡季节的降水过程和临界值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与雨雪转换关系密切的6种物理量:T850、T925、T1000、H1000-700、H1000-850和地面(2m温度、2m相对湿度的结合量),以及对应3种不同降水相态的不同阈值范围。利用统计分析结果设定了3种相态评分方法,经检验,每种物理量的判定指标在相态预报中的准确率都达到60%以上。将6个指标进行综合判定后准确率达到77%。这些降水相态综合判据可为北京地区高时空分辨率冬季降水相态的客观预报提供更加精确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雨夹雪 识别判据 客观预报产品
下载PDF
FY-4卫星应用和发展 被引量:68
14
作者 张志清 陆风 +7 位作者 方翔 唐世浩 张晓虎 许映龙 韩威 聂肃平 申彦波 周毓荃 《上海航天》 CSCD 2017年第4期8-19,共12页
介绍了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FY-4)卫星应用及其发展。给出了FY-4卫星装载的先进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静止轨道干涉式红外探测仪、闪电成像仪和空间环境监测仪4种主要观测仪器,以及卫星的观测能力和提供的定量化产品,并与我... 介绍了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FY-4)卫星应用及其发展。给出了FY-4卫星装载的先进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静止轨道干涉式红外探测仪、闪电成像仪和空间环境监测仪4种主要观测仪器,以及卫星的观测能力和提供的定量化产品,并与我国现有的业务卫星风云二号(FY-2)卫星和国际同期在轨静止气象卫星性能进行了比较。FY-4光学卫星系列与美国GOES-R、日本Himawari-8/9卫星和欧洲MTG卫星性能相似,属于与国际同期发展的先进静止气象卫星。给出了FY-4A星获得的图像和数据。列出了FY-4A星的基本定量产品,给出了使用的仪器、数据特性、物理意义,以及应用领域、方法和范例。描述FY-4卫星提供的定量化产品及其在数值天气预报、气候、生态环境、专业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等领域的应用,并介绍了FY-4A星在轨测试期间的部分应用。对FY-4后续业务卫星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卫星 先进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 静止轨道干涉式红外探测仪 闪电成像仪 空间环境监测仪 数值天气预报 气候 生态环境 专业气象服务 人工影响天气 空间天气监测预警
下载PDF
我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2
15
作者 姚秀萍 吕明辉 +2 位作者 范晓青 王静 王丽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2-68,共7页
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而采用科学客观的方法开展气象服务效益的评估工作,有利于气象部门更好地改进和完善气象服务,促进气象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我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的现状,并对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 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而采用科学客观的方法开展气象服务效益的评估工作,有利于气象部门更好地改进和完善气象服务,促进气象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我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的现状,并对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构想,指出规范化、常态化、人性化服务是未来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服务 效益评估 业务
下载PDF
基于集合预报的淮河流域洪水预报研究 被引量:58
16
作者 包红军 赵琳娜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6-224,共9页
建立基于集合预报的淮河具有行蓄洪区流域洪水预报及早期预警模型。在洪水预报中引入数值天气预报以延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集合预报采用多模式和多分析集合预报技术,考虑初始场的不确定性和模式的不确定性,避免"单一"确定性... 建立基于集合预报的淮河具有行蓄洪区流域洪水预报及早期预警模型。在洪水预报中引入数值天气预报以延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集合预报采用多模式和多分析集合预报技术,考虑初始场的不确定性和模式的不确定性,避免"单一"确定性数值天气预报结果易存在的预报误区。THORPEX项目支撑的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TIGGE)集合预报目的是建立全球交互式预报系统。本文以淮河流域为试验流域,以TIGGE集合预报(加拿大气象中心(简称CMC,集合成员数为15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简称ECMWF,集合成员数为51个)、英国气象局(简称UKMO,集合成员数为24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简称NCEP,集合成员数为15个))驱动构建的水文与水力学相结合的具有行蓄洪区流域洪水预报模型以达延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新安江模型用于降雨径流计算、一维水动力学模型用于河道洪水演算,实现洪水预报及早期预警。为了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地面雨量计观测降水驱动构建的洪水预报模型,对2007和2008年淮河汛期洪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TIGGE集合预报驱动的洪水预报预见期延长了72~120h,证明了TIGGE集合预报可以应用于洪水预报及早期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预报及早期预警 TIGGE集合预报 新安江模型 一维水动力学模型 淮河
原文传递
中国大地形东侧霾空间分布“避风港”效应及其“气候调节”影响下的年代际变异 被引量:52
17
作者 徐祥德 王寅钧 +3 位作者 赵天良 程兴宏 孟莹莹 丁国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32-1143,共12页
研究发现中国区域霾日空间分布的大地形影响与季节特征显著,在西风带背景下高原大地形东侧背风坡可构成"避风港"效应,其可能是中国东部区域霾日高频区域性分布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中国区域冬季为霾日高频时段,春、夏、秋季大部分区域... 研究发现中国区域霾日空间分布的大地形影响与季节特征显著,在西风带背景下高原大地形东侧背风坡可构成"避风港"效应,其可能是中国东部区域霾日高频区域性分布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中国区域冬季为霾日高频时段,春、夏、秋季大部分区域为霾日数低频区,但近10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持续加剧,中国东部霾高发时段由冬季延伸至春、秋、夏季,其呈现出大气环境恶化的"强信号"特征.虽然中国区域霾日数年际变化趋势主要依赖于污染源排放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区域CO2排放强度加大,但中国东部霾日频数年际变化却表现出波动型相对"平稳"缓升特征,此阶段中国东部对流层中下层出现了大气温度距平垂直结构"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状态,其有利于中国东部大气扩散或对流;而近10年阶段中国东部出现霾天气与大气污染排放同步加剧异常变化,2001-2012年期间中国东部对流层中下层则呈"上暖下冷"类似"逆温盖",即大气温度距平垂直结构出现年代际"逆转"趋势,此大气温度垂直结构年代际特征可能加剧了大气污染排放的环境影响效应,引发了中国东部大范围霾天气变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形 气候调节 逆温盖 年代际变化
原文传递
基于DEM的秦岭山地1月气温及0℃等温线变化 被引量:50
18
作者 白红英 马新萍 +1 位作者 高翔 侯钦磊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43-1450,共8页
以秦岭南北39个气象站点1959-2009年1月平均气温为基础,考虑地形因素对温度场的影响,采取基于DEM的空间插值方法,获取秦岭山地复杂地形下的1月气温空间插值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提取1月0oC等温线,研究了50年来秦岭山地1月平均气温和1月0o... 以秦岭南北39个气象站点1959-2009年1月平均气温为基础,考虑地形因素对温度场的影响,采取基于DEM的空间插值方法,获取秦岭山地复杂地形下的1月气温空间插值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提取1月0oC等温线,研究了50年来秦岭山地1月平均气温和1月0oC等温线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秦岭南北1月月均气温均表现为上升趋势,温度变化倾向率约为0.2oC/10a;50年来秦岭1月0oC等温线发生了明显上升,平均上升高度为143.7m。从经度上看,107°E~109°E范围内1月0oC等温线所处海拔高度的变化最为强烈,50年来上升高度达166.2m,明显高于东西两段;1993年是秦岭地区气温明显上升的突变点,气温突变后1月0oC等温线比突变前平均上升了113.8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0℃等温线 DEM
原文传递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实践:2003-2012 被引量:50
19
作者 刘传正 刘艳辉 +3 位作者 温铭生 唐灿 赵鲁强 田华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始于2003年,每年汛期(5-9月)向公众社会发布预警信息,警示群众注意防范降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本文概略介绍了2003-2012年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工作机制、技术方法和预警效果等方面的成就。工作...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始于2003年,每年汛期(5-9月)向公众社会发布预警信息,警示群众注意防范降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本文概略介绍了2003-2012年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工作机制、技术方法和预警效果等方面的成就。工作机制方面,采用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的分级运行管理方式,并不断健全和完善了预警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技术方法方面,创建了隐式统计预警(临界降雨量判据法)和显式统计预警(地质环境与降雨多参数耦合判据)两代预警模型,并研发了相应的业务运行系统,有效指导了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典型地区专业监测预警研究。预警成效方面,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使社会公众特别是基层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显著增强,减灾知识逐渐增长,合理利用地质环境,主动防治地质灾害已在中国取得广泛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质灾害 气象预警 工作机制 技术方法 减灾成效
下载PDF
华北暴雪过程中的急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20
作者 陈雪珍 慕建利 +1 位作者 赵桂香 杨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69-1075,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10 11日华北中南部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大暴雪发生在500 hPa高空槽、700 hPa低涡切变线及河套锢囚锋共同配合的天气系统下。(2)暴雪区位于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10 11日华北中南部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大暴雪发生在500 hPa高空槽、700 hPa低涡切变线及河套锢囚锋共同配合的天气系统下。(2)暴雪区位于200 hPa极锋急流入口区的右后方和副热带急流出口区的左前方、700 hPa西南急流的左前方、925 hPa和850 hPa偏东急流的右前方。(3)不同高度的急流共同作用形成这次大范围的暴雪天气过程。低空急流是在高空急流的耦合下形成和发展的。容易耦合的区域是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或在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正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大的区域。(4)西南急流为暴雪区提供充足的水汽并在暴雪区形成高湿区,从而建立和维持了暴雪区上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5)西南急流与偏北急流在暴雪区上空形成辐合,在暴雪区上空产生抬升作用。(6)高、低空急流耦合所形成的次级环流,增加了上升运动并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增加了暴雪强度和持续时间。(7)925 hPa东风急流在暴雪区的边界层形成了干冷空气垫,有利于偏南暖湿气流的爬升,加强了动力抬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急流 耦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