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6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 被引量:738
1
作者 余江涛 王文起 徐晏清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4-66,共3页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是各方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在繁多论述中尚缺乏对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生成机理、逻辑结构的深刻揭示,这显然不利于专业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特别是没有看到理工科课...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是各方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在繁多论述中尚缺乏对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生成机理、逻辑结构的深刻揭示,这显然不利于专业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特别是没有看到理工科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显著差异,把两者大而化之、等量齐观,这显然不利于理工教师开展工作。文章认为,高校"课程思政"短板和难点在于理工科课程方面,而对理工科思政作用的生成机理和逻辑结构又是理工科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文章对此进行了揭示和诠释,最后指出了理工科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具体要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教师 课程思政 理工科 逻辑 要领
下载PDF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 被引量:349
2
作者 王焰新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24,共5页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促进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之一。本文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梳理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探讨。重点阐述了推进创...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促进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之一。本文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梳理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探讨。重点阐述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四种模式,即:科研项目孵化模式、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模式、专业实践模式和综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核心内涵 问题 模式
下载PDF
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现状与问题 被引量:311
3
作者 翟明国 吴福元 +7 位作者 胡瑞忠 蒋少涌 李文昌 王汝成 王登红 齐涛 秦克章 温汉捷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6-111,共6页
以稀有、稀散和稀土元素为主体的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在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用途。近年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先后制定了各自的关键矿产资源发展战略。未来几十年,世界主要国家将会为这些资源的持... 以稀有、稀散和稀土元素为主体的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在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用途。近年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先后制定了各自的关键矿产资源发展战略。未来几十年,世界主要国家将会为这些资源的持续安全供给进行不懈努力。本文扼要总结了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为"稀"、"伴"和"细";提出关键金属矿床的五种主要类型,即花岗岩-伟晶岩型、碱性岩-碳酸岩型、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型、热液贱金属硫化物型和风化-沉积型;建议应重点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关键金属元素多圈层循环与超常富集机理以及关键金属元素赋存状态与高效清洁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矿产资源 基本特征 矿床类型 科学问题 基础研究
原文传递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 被引量:284
4
作者 李祖超 梁春晓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1-84,共4页
通过协同创新内涵和要素等的综合分析,探讨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分析我国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中在思想、利益分配方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上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协同创新内部跨学科研究和外部协同创新的几种具体运... 通过协同创新内涵和要素等的综合分析,探讨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分析我国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中在思想、利益分配方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上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协同创新内部跨学科研究和外部协同创新的几种具体运行方式的优缺点、特点及适用范围等;提出了完善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新 运行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
原文传递
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141
5
作者 张欢 成金华 +3 位作者 冯银 陈丹 倪琳 孙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7-556,共10页
特大型城市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的中心,也是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之一。由于特大型城市与中小城市资源环境问题存在差异,特大型城市之间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状态也存在相似之处,建立反映特大型城市资源环... 特大型城市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的中心,也是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之一。由于特大型城市与中小城市资源环境问题存在差异,特大型城市之间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状态也存在相似之处,建立反映特大型城市资源环境问题特征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结论,指导特大型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必要。以服务于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在对特大型城市发展状态和特大型城市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有生态环境健康度、资源环境消耗强度、面源污染治理效率和居民生活宜居度等4个方面,共20个指标的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各个指标对应的国家标准、政策和规划要求,以及相关研究确立的指标发展目标为依据,对武汉市2006—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指出武汉市要从以下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要控制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降低大气中硫化物含量,控制污水排放规模和噪音污染,循环利用废水资源;二要实施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显著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排放量;三要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治理能力,循环利用可再生的城市生活"矿产";四要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建城区绿化率,降低人口密度,解决城市住房和交通拥挤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特大型城市 指标体系 评价 武汉市
下载PDF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被引量:125
6
作者 黄海 周春燕 余莉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74-1076,共3页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某高校大学生1 172名,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施测。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为15.4%;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在性别与专...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某高校大学生1 172名,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施测。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为15.4%;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在性别与专业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和文科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更高;手机依赖组大学生较非依赖组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得分更高(P值均<0.01),且手机依赖与SCL-90及其9个因子呈统计学相关(P值均<0.01)。焦虑、精神病性、强迫及恐怖对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2,0.11,0.10,0.08)。结论手机依赖大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卫生 依赖(心理学) 回归分析 学生
原文传递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124
7
作者 陈万旭 李江风 +2 位作者 曾杰 冉端 杨斌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73-2187,共15页
中国复杂的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控形成了当前中国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厘清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对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 中国复杂的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控形成了当前中国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厘清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对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以往研究缺乏对中国县域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及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基于1995-2015年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尝试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方法测度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重心分析、热点分析工具(Getis-Ord G_i~*)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1995-2015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如下:①东部季风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高于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生态环境质量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和经济集聚的城市群以及省会城市周边地区。研究期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持续向西北方向迁移;②1995-2015年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新疆、重庆、贵州以及位于黄土高原的省份(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以及河南)境内,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省份以及东南部沿海地区省份;③土地利用程度对于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力显著强于其他因子,东部季风区的社会经济和交通区位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力强于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生态大区过渡带;④影响因子之间相互作用主要包括非线性增强作用和双因子增强作用两种类型,以非线性增强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空间分异性 重心分析 热点分析 地理探测器 形成机理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 被引量:120
8
作者 张欢 成金华 +1 位作者 陈军 倪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29,共8页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引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包括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和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的3个子系统,27个指标的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样本省份2012年生态文明建...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引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包括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和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的3个子系统,27个指标的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样本省份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状态及生态文明协调度进行了实证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差异,指出子系统评价值在60分以下省份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包括: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按照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存在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东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优于西部地区。②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和协调度评价情况看,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排名和协调度排名具正相关性。③从子系统评价结果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系统压力较中部地区小,中部地区生态系统压力较西部地区小;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优于西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高于西部地区。④依据评价结论,建议东部地区要花大力气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中部地区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西部地区要以保护脆弱生态环境为目标,避免"三高一低"产业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布局,还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PSR模型 生态系统 省域
下载PDF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被引量:120
9
作者 黄海 余莉 郭诗卉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4-416,419,共4页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某高校大学生406名,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进行施测。结果 33.5%的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孤独时用手机交流、影响睡眠、使用时间超预期等是主...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某高校大学生406名,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进行施测。结果 33.5%的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孤独时用手机交流、影响睡眠、使用时间超预期等是主要表现;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与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不同性别大学生的逃避性、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失控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机依赖组大学生较非依赖组的神经质与开放性得分更高(t值分别为5.71,2.36,P值均<0.05),宜人性与严谨性得分更低(t值分别为-2.87,-3.18,P值均<0.01),且4个人格因子与手机依赖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神经质与严谨性对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关系密切,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电话 行为 成瘾 人格 回归系统 学生
原文传递
武汉城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11
10
作者 曾杰 李江风 姚小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83-891,共9页
基于武汉城市圈1990、2000和2009年3期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参照"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采用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估算武汉城市圈不同地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期间的时序变化和空间... 基于武汉城市圈1990、2000和2009年3期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参照"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采用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估算武汉城市圈不同地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期间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异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武汉城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之间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得益于水域面积的大幅增长,1990—2009年武汉城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不断上涨的时序变化趋势,增幅达9.5%,其中,水文调节、废物处理等服务价值的增幅明显;各地区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仙桃市、新洲区、云梦县等地的增长最显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且随时间推移,在东、西、北方向逐步形成以武汉市区为中心的"低-高-低"层级分布特征,北部山地丘陵地区的生态优势逐步消减,而南部的高价值组团到2009年发生了结构性扩张.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序变化与林地、水域、草地、耕地的面积变化呈正相关,而其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与耕地和未利用地的空间离散程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武汉城市圈
原文传递
基于FLUS模型的湖北省生态空间多情景模拟预测 被引量:111
11
作者 王旭 马伯文 +2 位作者 李丹 陈昆仑 姚华松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0-242,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为保障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安全,对未来生态空间进行模拟预测十分必要。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背景下,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利用FLUS模型基于湖北省2010年、2015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为保障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安全,对未来生态空间进行模拟预测十分必要。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背景下,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利用FLUS模型基于湖北省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及包含自然和人文因素的15种驱动因子数据,对2035年的湖北省生态空间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利用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模拟出的2015年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总体精度达到0.976,Kappa系数达到0.961,模拟精度较高。设置的生产空间优先、生活空间优先、生态空间优先以及综合空间优化4种不同情景,基本满足未来湖北省不同发展导向的需求。从地貌单元角度来看,在不同情景下,湖北省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湖北省边陲四大山区,中部江汉平原生态空间零星分布。从数量规模上来看,不同情景下各个用地类型数量规模差异较为明显,生产空间优先情景下耕地面积增加1216 km^2,生活空间优先情景下城镇用地规模增加5959 km^2,生态空间优先情景下生态空间用地增长722 km^2,综合空间优化情景下生态空间用地规模变化更趋于平缓。从生态空间变化分布来看,四大山区的生态空间变化不大,但中部江汉平原生态空间变化较为明显,其中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变化范围主要分布于武汉城市圈、襄阳市、宜昌市中西部地区及随州市中部地区。总而言之,FLUS模型对于湖北省生态空间模拟的适用性较好,多情景模拟结果可为湖北省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及未来生态空间管控提供多角度、多方向的政策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模拟预测 FLUS模型 湖北省
原文传递
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相关特征 被引量:106
12
作者 姚小薇 曾杰 李旺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9-256,共8页
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基于武汉城市圈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研究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系... 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基于武汉城市圈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研究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不同城镇化水平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显示:除经济城镇化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均与生态服务价值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其中人口城镇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负相关性较强,其次分别为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具体的,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与原材料生产价值之间的负相关性最强,人口、空间和生活城镇化与大气调节和保持土壤之间也分别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不同城镇化水平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双变量LISA图也具有相似的空间特征,高-低聚集区多分布于武汉城市圈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中部地区,而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幕阜山区和北部的大别山一带。该研究能够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管护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相关理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城镇化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关系 被引量:99
13
作者 张欢 罗畅 +1 位作者 成金华 王鸿涛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8-165,共8页
发挥绿色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的检测、评估和导向作用,从绿色美丽家园、绿色生产消费、绿色高端发展三个方面构建了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评价方法和熵权法,测度湖北省2004—2013年各地市州绿色发展水平,运用Moran’... 发挥绿色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的检测、评估和导向作用,从绿色美丽家园、绿色生产消费、绿色高端发展三个方面构建了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评价方法和熵权法,测度湖北省2004—2013年各地市州绿色发展水平,运用Moran’s I指数及其散点图分析湖北省绿色发展空间关系。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包括:1湖北省2004—2013年各地市州绿色发展水平排序为随州、十堰、武汉、襄阳、宜昌、咸宁、黄冈、荆门、恩施、荆州、鄂州、孝感、黄石,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排序为襄十随城市群、荆荆宜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湖北省各地市州要有重点地改善绿色生态环境,推进绿色清洁生产,践行绿色消费,促进绿色高端发展。2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关联效应,但时空关联性趋于降低,存在离散现象。湖北省绿色发展需在武汉城市群、襄十随城市群和荆荆宜城市群的框架下,发挥随州、十堰、宜昌、武汉等城市在湖北省绿色发展过程中的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作,推进协同发展,防止绿色发展的分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指标体系 测度 湖北省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89
14
作者 李剑 罗霞 +5 位作者 单秀琴 马成华 胡国艺 严启团 刘锐蛾 陈红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59,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具有含气丰富和低孔、低渗、低压的特征。通过储集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沥青分布与成因、岩石薄片等分析,结合天然气组分、C5—C8轻烃、单体碳同位素实验数据,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具有含气丰富和低孔、低渗、低压的特征。通过储集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沥青分布与成因、岩石薄片等分析,结合天然气组分、C5—C8轻烃、单体碳同位素实验数据,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基本特征和成藏过程,总结了高效储集层的主控因素,划分出3种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组合,即源内成藏组合(山2段—太原组)、源顶成藏组合(山1段—盒8段)、源外成藏组合(石千峰组)。并应用上述方法剖析了不同类型气藏天然气成藏过程及成藏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成藏规律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划分研究 被引量:96
15
作者 钱春蕾 叶菁 陆潮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7-245,共9页
科学合理地划分城市经济联系是完善城市圈功能布局、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通过引入相对引力常量、改进城市引力模型,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探讨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及引力格局划分方法。结果如下:1改进的引力模型能客观反映城市间... 科学合理地划分城市经济联系是完善城市圈功能布局、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通过引入相对引力常量、改进城市引力模型,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探讨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及引力格局划分方法。结果如下:1改进的引力模型能客观反映城市间不相等的相对引力现状;2武汉城市圈呈现出经济辐射型、经济依赖型、经济复合型3类城市经济联系结构,武汉市是城市圈内唯一的强经济辐射型城市;3根据城市经济联系结构,将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划分为以孝感—武汉—咸宁为中心,黄石—鄂州—黄冈和仙桃—天门—潜江为两翼的城市组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引力模型 相对引力常量 引力格局划分 武汉城市圈
原文传递
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 被引量:94
16
作者 杨俊 王占岐 +2 位作者 金贵 程丙银 侯现慧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36-1042,共7页
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规范与指导土地整治的实践活动,实现土地整治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以相关研究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收集项目区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由1... 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规范与指导土地整治的实践活动,实现土地整治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以相关研究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收集项目区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由15个指标所组成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景观效益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价方面,拟为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完善做出有益探索。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对项目区土地整治前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研究表明项目实施使得各效益均有明显提高,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景观效益潜力巨大,在今后的项目实施中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效益评价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长阳
原文传递
江西大湖塘富钨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86
17
作者 黄兰椿 蒋少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323-4335,共13页
在江西大湖塘地区发现具有高钨含量的花岗斑岩体,钨含量是普通花岗岩的几十甚至上百倍。本文对该富钨花岗斑岩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Nd-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测得大湖塘花岗斑岩成岩年龄... 在江西大湖塘地区发现具有高钨含量的花岗斑岩体,钨含量是普通花岗岩的几十甚至上百倍。本文对该富钨花岗斑岩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Nd-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测得大湖塘花岗斑岩成岩年龄为134.6±1.2Ma。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种花岗斑岩属于高分异的S型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过铝质,较高的Ga/Al值,锆饱和温度低,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负异常明显的特点。大湖塘富钨花岗斑岩的εNd(t)值和锆石εHf(t)值分别变化于-7.45^-8.20,-2.43^-8.23之间,两阶段Nd和Hf模式年龄分别为t DM C(Nd)=1534~1595Ma,t DM C(Hf)=1312~1677Ma。结合其CaO/Na2O值都小于0.3,本文认为它的源区很可能来源于双桥山群的泥质变质沉积岩。这种富钨花岗斑岩有富Li、Rb,贫Ba、Zr,ΣREE含量低,GCI值大于零的特征。Ba/Rb<0.6,Rb/Zr>6可作为富钨花岗岩的判别标志而与贫钨的花岗岩区分开来。富钨的双桥山群泥质变质岩部分熔融可初步形成富钨的花岗岩浆,岩浆在高度结晶分异过程中则可使得钨进一步富集在花岗斑岩岩浆热液中并进一步形成了超大型的大湖塘钨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Nd-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花岗斑岩 大湖塘钨矿床
下载PDF
大别-苏鲁榴辉岩带的岩石学、变质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81
18
作者 张泽明 游振东 +1 位作者 韩郁菁 桑隆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06-325,共20页
秦岭-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压超压变质岩的研究将为整个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建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分布于大别和苏鲁地区的榴辉岩进行了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及... 秦岭-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压超压变质岩的研究将为整个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建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分布于大别和苏鲁地区的榴辉岩进行了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及年代学研究,获得了以下认识:(1)榴辉岩可分成低温高压榴辉岩和超高压榴辉岩。超高压榴辉岩分布于前寒武纪的大别、东海、胶东和胶南变质杂岩之中,低温高压榴辉岩分布于中晚元古代的红安群、松宿群和苏家河群变质岩系之中。在大别山地区,超高压榴辉岩、高压榴辉岩,以及绿帘-蓝片岩成带状,从北到南依次平行于造山带展布。(2)大别山地区的高压榴辉岩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是:450-550℃,1.4-1.6GPa。超高压榴辉岩变质条件是:650-870℃,>2.7-2.9GPa,苏鲁地区的超高压榴辉岩是820-1000℃,>2,8-3.1GPa,榴辉岩的形成温度从西向东逐渐升高。(3)榴辉岩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或绿帘-蓝片岩相→绿片岩相5期变质作用。超高压榴辉岩变质作用PT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进变质作用为缓慢升温显著增压过程,退变质作用早期为近等温迅速降压过程,中期具近等压降温特征,晚期为近等温降压过程。(4)大别-苏鲁地区至少经历了两期高压变质作用,加里东期夹持于华北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岩石学 变质作用 成因 变质岩
下载PDF
基于G2SFCA的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分析 被引量:86
19
作者 许基伟 方世明 刘春燕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0-440,共11页
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和结构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生态格局,对城市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因此,评价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七个中心城区为例,采用含有距离衰减系数的重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G2SFCA)... 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和结构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生态格局,对城市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因此,评价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七个中心城区为例,采用含有距离衰减系数的重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G2SFCA),探讨居住区尺度下不同等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结果表明:(1)距离因素会改变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并且不同等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变化存在差异;(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评价结果并不理想,"严重不公平"级别所占面积比重始终比较大;(3)区域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要优于全市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4)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特征,空间公平性的区域差异较大。街道人口数量、公园绿地数量、公园绿地的服务能力是造成其空间公平性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结合人口需求科学地规划公园绿地的数量和等级,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2SFCA 公园绿地 可达性 公平性 供给 需求 武汉市
原文传递
区域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理论解释与实证 被引量:87
20
作者 宋小青 李心怡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2-1010,共19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由耕地利用类型结构、投入结构和种植结构决定的区域耕地利用功能究竟如何转型,至今悬而未决。通过分析诱致性生产替代与3种结构演变的内在联系,构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综合解释框架及量化方法,选取广东省为典型地区,研...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由耕地利用类型结构、投入结构和种植结构决定的区域耕地利用功能究竟如何转型,至今悬而未决。通过分析诱致性生产替代与3种结构演变的内在联系,构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综合解释框架及量化方法,选取广东省为典型地区,研究区域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结果表明:①广东省耕地利用功能处于从经济社会型转向生态经济型转型的过渡期,但区域差异明显。其中,珠江三角洲耕地利用功能实现了从经济社会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型,东翼、西翼、山区实现了从社会生态型向经济社会型的转型;②广东省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人文驱动机理表现为,经济—社会和社会—体制两方面的驱动力沿"城镇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诱致性生产替代—耕地利用结构演变—耕地利用功能形态转变"的级联驱动效应;③耕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是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研究的有效视角。随着经济社会从初级发展阶段经历中高级到高级阶段,在诱致性生产替代作用下,耕地利用类型结构、投入结构和种植结构演变将决定耕地利用功能从社会生态型向经济社会型、生态经济型转型;④对土地利用转型中"型"的内涵做出了新的阐释。在诱致性生产替代理论认知基础上,对耕地利用功能"型"之转变的深层机理进行了新的探索。这对缩小学术界与公众、决策层在耕地利用转型方面的认知鸿沟,以及推动土地利用转型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提出了中国"旱改水"及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社会生态效应管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耕地 功能 结构 格局 广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