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三种眼底良性肿瘤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承芬 董方田 +4 位作者 陈有信 李志清 贾岩 杜虹 韩宝玲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三种眼内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通过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眼前节和眼底检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钠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OCT)、CT等检查确诊的眼内良性肿瘤患者17...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三种眼内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通过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眼前节和眼底检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钠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OCT)、CT等检查确诊的眼内良性肿瘤患者17例20只眼。男12例,女5例,右眼8只,左眼12只。其中,视盘血管瘤3例3只眼,平均视力为0、17,2只眼曾行手术放液;脉络膜血管瘤9例9只眼,平均视力为0.39,其中4例为首诊病例,5只眼曾做过激光光凝治疗,肿瘤未全平复,尚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骨瘤5例8只眼,平均视力为0.20,其中3只眼合并黄斑出血。TTT用810nm半导体红外激光,光斑3.0mm,按肿物大小连接照射1~5个光斑。功率360~1200mw,时间60~80S。1~3次为1疗程,2次治疗之间间隔时间1个月;需要时再作1疗程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观察,时间为3~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结果随访结束时平均视力,视盘血管瘤患者为0.27,脉络膜血管瘤患者为0.46,脉络膜骨瘤患者为0.31。视盘血管瘤3只眼瘤体的红色部位缩小,表面纡曲扩张的血管变平直,视盘周围出现脉络膜萎缩弧,视网膜下浆液性渗出消失。脉络膜血管瘤9只眼瘤体透红光区消失.视网膜下积液消退,治疗区色素增生。脉络膜骨瘤8只眼中视网膜下积液吸收,肿瘤颜色由黄红变为黄白,并出现色素和薄的瘢痕,合并黄斑出血者出血消失。所有患眼治疗后未出现严重并发征。结论TTT治疗视盘血管瘤、脉络膜血管瘤和脉络膜骨瘤,无论首次接受治疗或补充以前治疗均获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肿瘤/治疗 视神经疾病 血管肿瘤/治疗 脉络膜肿瘤/治疗 骨瘤/治疗 高温 诱发
原文传递
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进展 被引量:143
2
作者 赵家良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97-701,共5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继续将白内障盲的手术治疗作为防盲治盲的重点。全球最大的防盲项目“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取得了重大成效。1997年至2001年的5年内施行了206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实现了我国每年白内障手术数超过了白内障盲新发人数4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继续将白内障盲的手术治疗作为防盲治盲的重点。全球最大的防盲项目“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取得了重大成效。1997年至2001年的5年内施行了206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实现了我国每年白内障手术数超过了白内障盲新发人数40万例的历史性转变。地方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开展防盲治盲工作。白内障手术率明显提高。眼病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目前防盲治盲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根治白内障盲的进展缓慢,这是我国防盲治盲工作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手术 回顾性研究 防盲治盲 治盲工作 “视觉第一中国行动” 白内障复明手术 白内障盲 流行病学研究 2001年
原文传递
我国白内障盲的防治任重道远 被引量:90
3
作者 赵家良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57-259,共3页
关键词 白内障盲 防治措施 流行病学 视力损伤 白内障摘除术
原文传递
北京农村及城市特定人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调查及其筛查方法评价 被引量:80
4
作者 徐亮 陈建华 +11 位作者 李建军 罗灵 杨桦 张蓉秀 孙秀英 郑远远 宋维贤 施玉英 张士元 孙葆忱 赵家良 马斌荣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726-732,共7页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 4 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的患病率 ,评价POAG的筛查方法。方法 于 2 0 0 1年 6~ 10月 ,采取逐户上门登记的方法 ,对北京市区北部 5个社区和北京郊区南端 3个自然村的 4 0岁以上人群进行眼病流行病...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 4 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的患病率 ,评价POAG的筛查方法。方法 于 2 0 0 1年 6~ 10月 ,采取逐户上门登记的方法 ,对北京市区北部 5个社区和北京郊区南端 3个自然村的 4 0岁以上人群进行眼病流行病学调查。青光眼筛查的现场检查项目包括矫正视力、验光、倍频视野计检测、非接触眼压计测定、VanHerick法评估周边前房深度、眼底照相。凡可疑青光眼及青光眼患者均进行青光眼标准检查 ,包括复查眼压、前房角镜检查、Octopus自动视野计的阈值视野检查、眼底立体照相。结果 农村及城市实查人数分别为 1980人和 2 4 71人 ,共计 4 4 5 1人 ,应答率分别为 79 5 8%和 87 13%。男性人群中农村及城市POAG的患病率分别为 1 97%和 2 0 7% ,女性人群中农村及城市POAG的患病率分别为 1 0 4 %和 1 4 2 %。POAG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上升曲线呈指数变化。诊断的青光眼患者中 ,约 5 0 %初次测定眼压 <2 1mmHg (1mmHg =0 133kPa)。本调查中新发现的POAG在农村和城市分别占 92 30 %和 87 30 % ;POAG单眼致盲率在农村和城市分别为 15 4 0 %和 10 90 %。结论 采用眼底照相对视神经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所检出的青光眼患病率高于国内以往的研究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AG 患病率 筛查方法 眼底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人群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农村 结论 研究结果
原文传递
深入开展防盲治盲是我国眼科医师的社会责任 被引量:71
5
作者 赵家良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共3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白内障手术率提高幅度不大,缺少防盲治盲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全国性规划,在发展眼科事业的同时对防盲治盲的关注不够。深入开展防盲治盲是...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白内障手术率提高幅度不大,缺少防盲治盲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全国性规划,在发展眼科事业的同时对防盲治盲的关注不够。深入开展防盲治盲是我国眼科医师的社会责任。我们应当发扬我国眼科界重视防盲治盲工作的好传统,分析新世纪的实际情况,认真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根治白内障盲是开展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首要任务,应当尽快地实现大量、高质和低价治疗白内障盲的目标。(中华眼科杂志,2005,41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盲治盲 眼科医师 白内障盲 治疗 根治 眼科杂志 白内障手术 中国 社会责任 实际
原文传递
屈光性角膜手术后的角膜并发症 被引量:62
6
作者 李莹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60-562,共3页
关键词 角膜并发症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手术后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 屈光性角膜手术 技术人员 屈光不正 可预测性 屈光矫正 视觉质量 主要表现 安全性
原文传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叶俊杰 李海燕 +3 位作者 孙鼎 闵寒毅 韩宝玲 胡天圣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03-806,共4页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并发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性视网膜炎的眼底表现特点、全身症状及治疗预后。方法观察8例(15只眼)AIDS并发CMV性视网膜炎的临床表现,分析其眼底、视力...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并发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性视网膜炎的眼底表现特点、全身症状及治疗预后。方法观察8例(15只眼)AIDS并发CMV性视网膜炎的临床表现,分析其眼底、视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并对其中2例(4只眼)行更昔洛韦玻璃体腔注药治疗。随访时间2~34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初诊视力≤0.2者10只眼(66.7%),其中无光感者2只眼,眼前光感者2只眼,0.04~0.20者6只眼;0.8和0.9者各1只眼(13.3%);≥1.0者3只眼(20.0%)。12只眼的眼底表现为视网膜血管炎特点,呈沿血管分布的浓厚黄白色病损,其上有片状出血,边缘为不规则的黄白色颗粒,可形象描述为“奶酪加番茄酱样视网膜炎”;玻璃体透明或反应轻微。2只眼的眼底呈晚期表现,视网膜萎缩呈灰色,视网膜血管硬化、狭窄,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可透见脉络膜血管及视神经萎缩。1只眼视网膜脱离。8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0~36个/mm3之间,平均(15.0±12.9)个/mm3。4只眼玻璃体注药后视力均显著提高。眼底病变明显消退,出血吸收。结论CMV性视网膜炎是AIDS最常见、最严重的眼部并发症。眼底表现特点为进行性、坏死性视网膜炎伴出血,同时合并有视网膜血管炎。但玻璃体反应无或轻微。对原因不明的黄白色病损、视网膜出血及视网膜血管炎应行血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抗体检测。反之,HIV阳性者应常规进行眼底检查。(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038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临床分析 眼底检查 玻璃体反应
原文传递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自然病程和视力预后 被引量:25
8
作者 张承芬 李志清 +1 位作者 杜虹 韩宝铃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15-418,共4页
目的 了解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自然病程和视力预后。方法 对 2 9例 (35只眼 )未接受激光、放射或手术等治疗的湿性AMD患者 ,进行全面眼部检查和有计划的定期随诊 ,包括视力、眼前节检查 ,直接和间接检... 目的 了解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自然病程和视力预后。方法 对 2 9例 (35只眼 )未接受激光、放射或手术等治疗的湿性AMD患者 ,进行全面眼部检查和有计划的定期随诊 ,包括视力、眼前节检查 ,直接和间接检眼镜检测 ,在裂隙灯下用 +90D前置镜检查眼底 ,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结果 随诊 5~ 16年 (平均 8年 ) ,最佳矫正视力在0 1以下者 ,初诊时为 10只眼 (眼前手动 4只眼 ) ,占 2 8 5 %;末诊时为 2 3只眼 (眼前手动 14只眼 ) ,占 6 5 7%。初诊时黄斑出血 2 5只眼 ,玻璃体积血 4只眼 ,随诊中有 2 3只眼反复出血 ,最多达 4次。末诊时仍有 7只眼黄斑出血。初诊时 7只眼存在黄斑区机化膜 ,末诊时 35只眼均有面积大小不等的机化膜形成。结论 经过长期观察 ,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自然病程漫长 ,黄斑区反复出血 ,视力预后恶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 AMD 脉络膜新生血管 视力 临床资料 治疗
原文传递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一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梁庆丰 李莹 +4 位作者 邓世靖 王智群 李然 罗时运 孙旭光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6-187,共2页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我国眼科学近五年发展概况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家良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88-691,共4页
步入新世纪5年来,我国眼科事业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药物广泛应用,眼科临床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眼科机构的实力增强,眼科医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明显增高,国内和国际学术活动日趋活跃,学科总体发展步伐加快。
关键词 眼科学 回顾性研究 服务水平 眼科临床 眼科机构 整体水平 医师队伍 学术活动 新药物 新设备
原文传递
我国眼科医疗机构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15
11
作者 赵家良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60-261,共2页
关键词 眼科 医疗机构 中国 医院 医疗环境
原文传递
北京市顺义区防盲治盲十八年 被引量:14
12
作者 赵家良 胡铮 +7 位作者 睢瑞芳 潘向军 毛进 李长荣 降丽娟 仇长林 陈四光 刘清玉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67-270,共4页
目的 探讨城市三级医院和医疗研究机构如何与基层卫生单位合作 ,创建防盲治盲模式单位 ,降低盲目患病率的经验。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与北京市顺义区卫生局合作 ,开展防盲治盲项目 ,干预对象为北京市顺义区居民。防盲治盲措施 :(1)于... 目的 探讨城市三级医院和医疗研究机构如何与基层卫生单位合作 ,创建防盲治盲模式单位 ,降低盲目患病率的经验。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与北京市顺义区卫生局合作 ,开展防盲治盲项目 ,干预对象为北京市顺义区居民。防盲治盲措施 :(1)于 1984年进行眼病流行病学调查 ;(2 )实施防盲治盲项目 ,重点开展白内障盲人的手术治疗 ;(3)评价 1996年防盲治盲项目 ;(4)针对防盲治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进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和手术质量。结果 参与单位发挥各自优势 ,密切合作 ,使北京市顺义区防盲治盲工作逐步深入、普及。 1984年眼病流行病学调查基本上摸清了北京市顺义区眼病的现状。在 1987年开始实施的防盲治盲项目中 ,建立县、乡、村三级初级眼保健网 ,建立发现和治疗白内障盲人的转诊系统。 1996年防盲治盲项目评价表明 ,在人口增加及老龄化趋势加重的情况下 ,持续开展防盲治盲工作可降低盲目的患病率。结论 城市三级医院和医疗研究机构与基层卫生单位及科研工作与防盲治盲工作密切结合 ,可促进防盲治盲工作的深入和普及 ,逆转盲人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顺义区 防盲工作 治盲工作 医疗机构
原文传递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融解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莹 李海燕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0-334,共5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融解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LASIK术后角膜融解患者11例(12只眼)进行临床分析,观察并记录临床表现;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尤其免疫学检查,明确诊断...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融解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LASIK术后角膜融解患者11例(12只眼)进行临床分析,观察并记录临床表现;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尤其免疫学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局部给药配合全身疾病治疗方案,并观察疗效和转归.结果10例患者单眼发病,仅1例患者双眼发病.角膜融解部位为角膜瓣边缘,以下方和鼻侧多见;8只眼(67%)术中角膜上皮剥脱、角膜瓣过薄或术后角膜上皮水肿、角膜上皮植入.6例(55%)患者合并全身疾患,其中甲状腺炎1例(1只眼),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2只眼),干燥综合征2例(2只眼),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1只眼);有浅层巩膜炎病史1例(1只眼),皮肤出现湿疹、红斑1例(1只眼),角膜瓣下异物1例(1只眼);无其他疾病者2例(3只眼).经眼局部使用环孢霉素A、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及角膜保护剂配合全身疾病治疗,患者全部治愈;病程23~45d,平均30.3d;角膜病灶处残留不同程度薄翳或斑翳;角膜散光度数≥1.00D4只眼(1.00~5.50D),实际矫正视力低于预期矫正视力2行5只眼,1行2只眼,无下降5只眼.结论角膜融解是一种与全身性疾病有关的非感染性角膜疾病,LASIK可能为诱发因素.LASIK术前详细的全身系统性检查和术中规范的手术操作对减少角膜融解的发生至关重要.发病后在治疗眼部病变的同时配以全身病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中华眼科杂志,2005,41:330-3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 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融解 免疫学 自身免疫疾病
原文传递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承芬 董方田 +4 位作者 陈有信 李志清 贾岩 杜虹 韩宝玲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82-886,共5页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经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患者10例(10只眼),年龄16~48岁,平均34岁。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以810红外激光对病变区连续照射1~5个光斑,...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经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患者10例(10只眼),年龄16~48岁,平均34岁。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以810红外激光对病变区连续照射1~5个光斑,光斑直径3.0mm,将肿物完全覆盖。激光功率为800~1200mW,照射时间60s,或延长10~20s。术后1~3个月随诊。视病情需要可重复治疗1~3次。患者随访期3~36个月,平均14个月。其中4例患者为首次治疗;6例曾接受绿激光(氪和氩)光凝治疗。结果末诊时,有1例脉络膜血管瘤患者病变正位于黄斑中心区,视网膜下尚有积液,眼底有透红光区,需继续治疗,余9例视网膜下积液完全消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检查,肿瘤区无强荧光出现,视力增进;经过半年至2年随诊,患者病情稳定。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或后遗症。结论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肯定。无论单独作为首选治疗或用于补充以前光凝治疗的不足,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热疗法 脉络膜肿瘤 血管瘤
原文传递
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1对猪眼小梁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的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崎 赵家良 刘玉琴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14-619,共6页
目的 研究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 1(ELAM 1)对猪眼小梁细胞形态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作用 ,探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的猪眼小梁细胞 ,经白细胞介素 1(IL 1)刺激活化后 ,结合ELAM 1抗体或IgG进一步交联 ,观察细胞形态、... 目的 研究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 1(ELAM 1)对猪眼小梁细胞形态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作用 ,探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的猪眼小梁细胞 ,经白细胞介素 1(IL 1)刺激活化后 ,结合ELAM 1抗体或IgG进一步交联 ,观察细胞形态、细胞间连接的动态改变及肌动蛋白和细胞厚度的改变。结果 未经IL 1作用的猪眼小梁细胞不表达ELAM 1,IL 1作用后猪眼小梁细胞表达ELAM 1。经过IL 1活化的猪眼小梁细胞 ,结合ELAM 1抗体或IgG进一步交联后 ,细胞间隙扩大 ,细胞变圆、变厚 ,细胞立体感增强 ;肌动蛋白变稀疏 ,荧光弥散 ,细胞的刚性降低 ,细胞厚度增加。结论 猪眼小梁细胞能表达ELAM 1,表达的ELAM 1通过与抗体结合或同时通过IgG交联影响肌动蛋白细胞骨架 ,改变细胞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细胞 IL-1 白细胞黏附分子 表达 肌动蛋白 内皮细胞 抗体 交联 活化 增强
原文传递
倍频视野检测在40岁以上人群中筛查青光眼的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建军 徐亮 +4 位作者 张蓉秀 孙秀英 杨桦 邹洋 赵家良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1-225,共5页
 目的 探讨倍频视野检测(FDP)程序在 40岁以上自然人群中筛查青光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2001年 5至 10月对北京市大兴区榆垡乡 3个自然村及市区北部 4个社区 40岁以上居民 4439人进行青光眼筛查。所有受试者均用倍频视野计的C 2...  目的 探讨倍频视野检测(FDP)程序在 40岁以上自然人群中筛查青光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2001年 5至 10月对北京市大兴区榆垡乡 3个自然村及市区北部 4个社区 40岁以上居民 4439人进行青光眼筛查。所有受试者均用倍频视野计的C 20 1筛查程序检测视野。对可疑青光眼者在非筛查日进行Octopus阈值视野、前房角镜及视乳头立体照相检查。根据Octopus视野检测的平均缺损(MD)值,将筛查出的青光眼分为轻、中、重三级。FDP的分析指标包括FDP检测时间、异常位点数、FDP计分、4个象限FDP计分等。正常人随机选一只眼的数据用于分析;双眼青光眼患者选择视神经或Octopus视野损害较轻的眼用于分析。结果  4330例 ( 97. 5% )用于FDP分析。以FDP结果≥1个点异常为临界点,将人群分为正常人与青光眼两组,则FDP检查青光眼的敏感性为50 7% (72 /142),特异性为 96 6% (2260 /234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 0 7,阳性预测值 47 7%,阴性预测值 96 9%,阳性似然比 14 8,阴性似然比 0 5。若除外无青光眼性视神经与Octopus视野损害的青光眼,则FDP检测青光眼的敏感性为 76 4%,AUC为 0 9, 阳性预测值为40 7%,阴性预测值 99 2%,阳性似然比 22 3,阴性似然比 0 2。检测轻、中、重度青光眼的敏感性分别为 54 2%、76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FDP 筛查 阴性 视野 阳性 人群 似然比 象限 预测值
原文传递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与眼部表现 被引量:6
17
作者 程钢炜 赵家良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50-754,共5页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 (MS)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眼部发病特点以及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 195 0年~ 2 0 0 1年期间的多发性硬化住院患者 18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Poser诊断标准。分析其全身及眼部发病特点 ,相关检查及治疗效果。结...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 (MS)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眼部发病特点以及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 195 0年~ 2 0 0 1年期间的多发性硬化住院患者 18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Poser诊断标准。分析其全身及眼部发病特点 ,相关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 :男女患者性别构成比例为 1∶2 8。患者首发年龄 ,最小者为 4岁 ,最大为 70岁 ,多见于 2 0~ 45岁 ,分别在 2 0岁和 3 5岁左右呈现两个MS首发的高峰。眼部首发表现 :以眼部为首发表现者占 3 0 3 % ( 5 7/188)。眼部与其它部位同时发病者占 18 1%( 3 4/188) ;非眼部首发者占 5 0 5 % ( 95 /188)。将患者按年龄划分为三组。在各年龄组之间 ,其首发差别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各年龄组中 ,眼部首发眼数与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 90 4%患者其眼部发病与全身发病的相互间隔时间在 3年以内。在眼部受累的患者中 ,双眼受累者占 91 9% ( 12 4/13 5 )。 95 %的患者在 3年内双眼先后受累。眼部检查异常最常见者为 :视野异常占受检者的 93 5 % ;视力显著减退占受检者的 82 9% ;视诱发电位 (VEP)异常者占 81 7% ;眼肌麻痹者占受检者的 41 9% ,其中 5 2 %呈现一过性病程。视野改变呈现多种形态的视野缺失。常见为中心及旁中心暗点。眼部受累患者VEP检查的阳性率为87 6% ( 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临床特点 眼部表现 视神经炎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 被引量:8
18
作者 睢瑞芳 赵家良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2-475,共4页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是一组具有不同遗传方式的视网膜病变,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和视觉电生理表现。已有5个致病基因被确定。笔者就CSNB的临床、电生理和分子遗传学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夜盲 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 电生理学 基因
原文传递
硬脑膜海绵窦瘘的眼部表现三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施维 钟勇 +3 位作者 程钢炜 徐鼎 杨宁 姜玉新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0-552,共3页
关键词 硬脑膜海绵窦瘘 眼部表现 CAVERNOUS 红眼短路综合征 syndrome 硬脑膜动静脉瘘 神经眼科综合征 动静脉短路 椎基底动脉 自觉症状
原文传递
原纤维蛋白1基因新突变导致单纯性晶状体异位 被引量:7
20
作者 睢瑞芳 魏洪斌 +4 位作者 赵家良 胡韶毅 王波 黄尚志 董敏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828-831,共4页
目的 研究我国单纯性晶状体异位家系的致病基因 ,并确定基因突变。方法 对单纯性晶状体异位一家系进行临床研究和系谱分析。采集家系中 7例患者和 3例健康成员的静脉血 ,提取基因组DNA。通过连锁分析确定致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点后 ,应... 目的 研究我国单纯性晶状体异位家系的致病基因 ,并确定基因突变。方法 对单纯性晶状体异位一家系进行临床研究和系谱分析。采集家系中 7例患者和 3例健康成员的静脉血 ,提取基因组DNA。通过连锁分析确定致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点后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原纤维蛋白(FBN) 1基因外显子 ,直接测序确定致病的基因突变。采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法进行群体分析。结果 单纯性晶状体异位患者的FBN1基因外显子 6发生了错义突变 ,cDNA 6 4 0位的鸟嘌呤被腺嘌呤取代 (G6 4 0A) ;对应的甘氨酸改变为丝氨酸 (G2 14S)。突变后EagⅠ内切酶位点消失。家系中健康成员和5 0名正常人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FBN1基因新突变G6 4 0A (G2 14S)是该家系单纯性晶状体异位的致病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纤维蛋白1 基因新突变 单纯性晶状体异位 甘氨酸 丝氨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