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ABCB1 C3435T位点基因多态性对大剂量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孟岑 徐刚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的ABCB1 C3435T位点(rs1045642)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学治疗后血浆中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小儿血液内科住院治疗的132例ALL患...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的ABCB1 C3435T位点(rs1045642)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学治疗后血浆中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小儿血液内科住院治疗的132例ALL患儿,在接受HD-MTX治疗前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芯片杂交技术测定ABCB1基因3435位点的基因型。在HD-MTX开始后48 h采集患儿外周血,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甲氨蝶呤浓度,同时观察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分析ABCB1基因多态性与HD-MTX治疗后MTX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ABCB1 C3435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D-MTX化疗开始后48 h的MTX血药浓度之间有相关性(P<0.05),突变型TT型48 h的MTX血药浓度更高。而在ABCB1 C3435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D-MTX化疗所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方面,未发现相关性(P>0.05)。结论ABCB1 C3435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ALL患儿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MTX的血药浓度有关,而与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肾功能损害)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甲氨蝶呤 基因多态性 血药浓度 不良反应 多药耐药基因1
下载PDF
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大剂量甲氨蝶呤药物毒性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孟岑 卢雨昕 +1 位作者 徐刚 郝良纯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6期561-566,共6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剂量MTX是ALL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治疗过程中常常产生如溃疡性口炎、恶心、发热和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现有研究指出,相关基因通过影响药物代谢酶、靶点、转运体的表达,进而...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剂量MTX是ALL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治疗过程中常常产生如溃疡性口炎、恶心、发热和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现有研究指出,相关基因通过影响药物代谢酶、靶点、转运体的表达,进而影响MTX的代谢。本文对可能影响MTX代谢的多种基因是否可以准确预测出MTX治疗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MTX 基因多态性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7年随访 被引量:6
3
作者 郝良纯 王欢 +1 位作者 鲁文荣 王弘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1197-1199,共3页
目的研究治疗剂量三氧化二砷(As2O3)对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疗效和特点。方法对21例初治APL患儿静脉滴注As2O3进行诱导缓解,诱导剂量0.15-0.33 mg/(kg.d),诱导总量45-720 mg。诱导治疗时间为30-106 d。巩固治疗主要... 目的研究治疗剂量三氧化二砷(As2O3)对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疗效和特点。方法对21例初治APL患儿静脉滴注As2O3进行诱导缓解,诱导剂量0.15-0.33 mg/(kg.d),诱导总量45-720 mg。诱导治疗时间为30-106 d。巩固治疗主要应用化疗,主要以As2O3进行维持治疗,总疗程2-3 a。系统观察其不良反应。随访持续时间5-88个月。结果21例初治APL患儿达完全缓解(CR)13例(61.9%);部分缓解(PR)7例(33.3%),经化疗最后均达CR;不缓解(NR)1例。21例治疗期间无死亡,复发率9.5%,无瘤生存率(DFS)为85.7%。18例APL均处于CR中,随访持续时间5-88(37.3±23.6)个月,其中12例已停止用药,停药时间1-51个月,8例停药者进行了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均为阴性。未见髓外白血病发生。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高白细胞综合征等。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轻,多能耐受。结论As2O3治疗小儿APL的CR率和长期生存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轻,与全反式维A酸和其他化疗药物无交叉耐药,并可单独用于巩固和维持治疗,是目前治疗小儿APL较理想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三氧化二砷 随访 儿童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为主方案治疗CD_(20)+小儿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6
4
作者 王秀丽 郝良纯 +4 位作者 徐刚 王欢 王弘 边爽 朱会丽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09年第3期216-217,共2页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CD20+小儿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5例均为住院患者,用药剂量:375mg/(m2.次),每周1次,连续4次。可与化疗方案联用。结果5例为完全缓解,其中Ⅲ期2例,Ⅳ期3例(白血病期1例)。主要不良反应:低热2...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CD20+小儿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5例均为住院患者,用药剂量:375mg/(m2.次),每周1次,连续4次。可与化疗方案联用。结果5例为完全缓解,其中Ⅲ期2例,Ⅳ期3例(白血病期1例)。主要不良反应:低热2例,消化道反应、头晕1例,关节疼痛、皮疹等,均未出现骨髓抑制。心、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为主方案化疗是治疗CD20+小儿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有效而安全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免疫疗法 利妥昔单抗 单克隆抗体CD20+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小阳(综述) 郝良纯(审校)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9年第9期674-677,共4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的M3亚型,其主要临床特点之一为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的M3亚型,其主要临床特点之一为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由此产生的重要脏器出血是APL患者初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APL早期诊断并进行诱导治疗、动态监测患者凝血指标并及时纠正凝血异常可以阻止DIC的出现或进展,从而提高APL患者的早期生存率。目前对于APL并发DIC主要从治疗原发病、抗凝抗纤溶及替代治疗等方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抗凝治疗
原文传递
三氧化二砷致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弘 王晔 +2 位作者 李爽 迟昨非 郝良纯 《中国综合临床》 2014年第2期214-217,共4页
目的 探讨治疗剂量三氧化二砷(As2O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肝脏、肾脏、心脏的毒副作用.方法 对65例初诊初治APL患儿应用As2O3静脉滴注诱导缓解治疗同时动态监测患儿肝脏、肾脏及心脏功能的毒性反应.结果 (1)65例患儿... 目的 探讨治疗剂量三氧化二砷(As2O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肝脏、肾脏、心脏的毒副作用.方法 对65例初诊初治APL患儿应用As2O3静脉滴注诱导缓解治疗同时动态监测患儿肝脏、肾脏及心脏功能的毒性反应.结果 (1)65例患儿应用As2O3治疗后发生肝脏损害19例(29.2%),轻度15例(23.1%),中度4例(6.2%),治疗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19.9±9.5) U/L,治疗第1、2周分别为(24.3±11.8)、(25.0±14.4) U/L,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第3周基本恢复正常;治疗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28.5±8.8) U/L,治疗第1、2、3周分别为(38.3±16.5)、(39.1±15.5)、(35.3±20.6) U/L,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或0.01),第4周后基本恢复正常.(2)治疗前尿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为(1.98±0.68) mg/L,治疗第2、3、4周分别为(2.51±1.45)、(3.05±1.13)、(2.46±1.21) mg/L,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或0.01);治疗前尿β2微球蛋白为(0.51±0.23) mg/L,治疗第2、3、4周分别为(1.08±0.45)、(0.69±0.55)、(0.71±0.48) mg/L,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或0.01);于治疗第5周降至正常.(3)9例患儿在诱导缓解期出现心悸、心前区不适及心率增快表现,均为轻度,在治疗3周后症状消失;肌酸激酶在治疗后第2周[(90.2 ±32.5) U/L]高于治疗前[(78.5±22.3)U/L],肌酸激酶同工酶在治疗第2、3周[(8.3±4.8)、(8.5±5.6) U/L]显著高于治疗前[(6.3±3.5) U/L],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在第4周时[(3.9±2.0)g/L]仍明显高于治疗前[(2.8±1.9)g/L],其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常规剂量As2O3治疗小儿APL的肝脏、肾脏、心脏毒性较小,且为一过性、可逆性,多发生于As2O3治疗的第1~~3周.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尿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β2微球蛋白及血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为指示器官功能损害的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儿童 三氧化二砷 器官功能损害
原文传递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心脏毒性 被引量:5
7
作者 郝良纯 王秀丽 +4 位作者 王弘 王欢 徐刚 赵继顺 张立忠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182-1184,共3页
目的观察治疗剂量的三氧化二砷(As2O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的心脏毒性。方法对37例APL患儿静脉滴注As2O3进行心脏毒性监测,观察患儿临床表现、心电图(ECG)、心肌酶谱(LDH、α-HBDH、CK、CK-MB、CK-MBMass和cTnI)、心脏扇扫... 目的观察治疗剂量的三氧化二砷(As2O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的心脏毒性。方法对37例APL患儿静脉滴注As2O3进行心脏毒性监测,观察患儿临床表现、心电图(ECG)、心肌酶谱(LDH、α-HBDH、CK、CK-MB、CK-MBMass和cTnI)、心脏扇扫超声、24h动态ECG等变化。结果 APL患儿37例中,5例(13.5%)诱导缓解期出现心悸、心前区不适,均在3周后消失,无明显心前区憋闷、钝痛等。未见明显ECG变化;与治疗前比较,cTnI和CK-MBMass在第2周、第3周均明显升高(Pa<0.01),CK-MBMass在第4周仍明显升高(P<0.05)。CK-MB在第2周开始显著升高(P<0.05),第3周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治疗前后CK、LDH和α-HBDH呈逐渐下降趋势,3周后均恢复正常;其中29例心脏扇扫超声均未发现异常;27例完全缓解超过2a者中,18例(66.7%)进行了24h动态ECG检查:4例(22.2%)有ST-T波异常。结论常规剂量As2O3治疗小儿APL心脏毒性较轻,安全可靠。As2O3累积量的变化对小儿心肌的近期影响不大,自觉症状不明显,动态检测CK-MB、cTnI和CK-MBMass变化可以早期发现砷剂的心肌损害。而24h动态ECG检查更易发现其早期电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三氧化二砷 心脏毒性 儿童
原文传递
硼替佐米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玉姣 赵睿博 郝良纯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9-33,共5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预后良好,但儿童复发/难治性ALL的预后较差,大剂量再诱导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这类患者的替代治疗。硼替佐米作为初代蛋白酶体抑制剂,获批用于治...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预后良好,但儿童复发/难治性ALL的预后较差,大剂量再诱导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这类患者的替代治疗。硼替佐米作为初代蛋白酶体抑制剂,获批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套细胞淋巴瘤。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证实,硼替佐米可以与多种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安全且有效地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ALL,提高此类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生存率。该文综述硼替佐米对ALL的作用机制及硼替佐米联合化疗在儿童复发/难治性ALL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硼替佐米
原文传递
儿童溶血性贫血14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弘 张欢 +2 位作者 李爽 顾敏 郝良纯 《中国综合临床》 2011年第5期545-547,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溶血性贫血(HA)的常见病因、诊断治疗方法及转归情况。方法通过生物化学检查、骨髓形态学分析及病理学检查诊断140例儿童HA的病因,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包括输注健康人新鲜红细胞、脾切除、祛铜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及... 目的探讨儿童溶血性贫血(HA)的常见病因、诊断治疗方法及转归情况。方法通过生物化学检查、骨髓形态学分析及病理学检查诊断140例儿童HA的病因,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包括输注健康人新鲜红细胞、脾切除、祛铜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等。结果140例HA患儿最终诊断疾病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71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4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10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6例、肝豆状核变性5例、地中海贫血4例、溶血尿毒综合征4例、淋巴瘤1例。经过治疗绝大多数患儿疗效满意,死亡3例(2.1%)。结论儿童HA病因多样,需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进行诊断,有些患儿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动态随诊监测来进行确定诊断,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绝大多数患儿近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溶血性贫血 儿童 病因
原文传递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DIC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弘 吴琼 +1 位作者 李佳特 郝良纯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09年第2期182-183,共2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患儿合并DIC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26例初诊APL患儿以骨髓形态学及免疫学分型确诊。应用三氧化二砷(As2O3)进行诱导缓解,监测血常规及DIC指标。结果23例患儿发生DIC(8... 目的回顾性分析2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患儿合并DIC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26例初诊APL患儿以骨髓形态学及免疫学分型确诊。应用三氧化二砷(As2O3)进行诱导缓解,监测血常规及DIC指标。结果23例患儿发生DIC(88%),诊断时即发生DIC12例(52%),As2O3治疗2周内发生DIC9例(39%),2周后发生DIC2例(9%)。DIC出血19例(73%),以皮肤出血9例(47%)为著,颅内出血2例(11%)均死亡。DIC指标以血小板下降最为敏感(100%),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22例(96%),也有较高敏感性。DIC指标转阴需4—46d。结论儿童APL合并DIC发生率较高,出血风险大,以诊断及治疗2周内为危险期,需积极监测DIC指标,在治疗APL基础上抗DIC治疗,以度过DIC期,保证诱导缓解期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儿童 三氧化二砷
原文传递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不同药物治疗后树突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爽 顾敏 +2 位作者 刘卓刚 郝良纯 王弘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4期271-272,共2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伊马替尼、羟基脲3种药物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后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药物治疗后2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及9例正常人外周血树突细胞的含量。结果羟基脲组...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伊马替尼、羟基脲3种药物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后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药物治疗后2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及9例正常人外周血树突细胞的含量。结果羟基脲组外周血树突细胞含量较正常人明显下降(P<0.05)。伊马替尼组和TNF-α组外周血树突细胞含量比羟基脲组明显增加(P<0.05),但和正常人相似(P>0.05)。伊马替尼和TNF-α两组之间树突细胞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DC含量明显减少,抗肿瘤作用下降。而伊马替尼和IFN-α可促使体内DC的增殖,从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两者间促使DC增殖的作用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树突细胞 干扰素Α 羟基脲 伊马替尼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肝脏毒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郝良纯 赵继顺 +3 位作者 王秀丽 王弘 王欢 徐刚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167-1169,共3页
目的研究治疗剂量三氧化二砷(As2O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的肝脏毒性。方法对41例APL患儿静脉滴注As2O3注射液,同时进行肝脏毒性监测:肝功能的动态变化、分析影响因素并观察治疗反应。结果 1.肝脏损害的发生率:发生轻... 目的研究治疗剂量三氧化二砷(As2O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的肝脏毒性。方法对41例APL患儿静脉滴注As2O3注射液,同时进行肝脏毒性监测:肝功能的动态变化、分析影响因素并观察治疗反应。结果 1.肝脏损害的发生率:发生轻度肝损害8例(19.5%),中度肝损害2例(4.9%),未见重度损害。9例(21.9%)ALT升高,10例(24.4%)AST升高,5例(12.2%)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多在1~3周发生,第4周以后恢复正常。2.肝功能变化:诱导缓解期所有病例的总蛋白、清蛋白、清蛋白与球蛋白比例、总胆红素、前清蛋白和胆碱酯酶均未见动态性差异变化;ALT在第1周开始明显增高,但恢复较快,持续到第3周恢复正常;AST在第1周开始与γ-GT同时明显增高,持续到第4周恢复正常。3.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未见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有无肝大和肝功能异常、是否存在DIC与肝毒性的发生存在关系;初诊时血常规及LDH与肝毒性的发生亦未见显著性差异;为了达到完全缓解而应用蒽环类药物者,未见肝毒性增加;短期内As2O3的蓄积量变化与肝毒性的发生未见显著性差异;发生分化综合征者,肝毒性的发生率增多。4.治疗反应:暂时停用As2O3,给予保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未见因肝衰竭而死亡者。结论常规剂量As2O3治疗小儿APL肝毒性较轻,且短暂,存在一过性肝功能损害,诱导缓解期第1-3周是重点监测时期,应注意分化综合征发生时可能加重肝毒性。As2O3累积量的变化对小儿肝脏功能近期影响不大,但应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三氧化二砷 肝脏毒性 儿童
原文传递
骨髓具有杯状核细胞形态学表现的AML-M1患者的实验室特点并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庄倩 张男 +1 位作者 张继红 郝良纯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2年第2期380-382,共3页
目的:报道1例骨髓形态学具有杯状核细胞表现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实验室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取患者骨髓,进行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应用RHG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Q-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 目的:报道1例骨髓形态学具有杯状核细胞表现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实验室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取患者骨髓,进行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应用RHG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Q-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应用测序方法检测基因突变。结果:细胞形态学示该患者骨髓涂片伴有大量杯状核细胞表达,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达髓系抗原;染色体RHG显带示正常核型;RQ-PCR检测示AML-ETO,BCR-ABL,PML-RARα与CBFβ/MYH11融合基因阴性;基因测序示NPM1突变。结论:此1例为伴有杯状核细胞形态学特点的AML-M1病例,综合MICM诊断分析白血病,有助于全面评价疾病的预后并可为临床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杯状核细胞 HLA-DR CD34 NPM1
下载PDF
综合护理对白血病患儿治疗依从性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晓杨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377-378,共2页
目的探究将综合护理应用于白血病患儿护理中,对患儿治疗依从性以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白血病患儿12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试验组应用综合护理,对两组护理完成后的依从... 目的探究将综合护理应用于白血病患儿护理中,对患儿治疗依从性以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白血病患儿12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试验组应用综合护理,对两组护理完成后的依从性以及家属满意度进行记录。结果试验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应用于白血病患儿,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综合处理 治疗依从性 家属满意度 影响分析
原文传递
不同病因所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处理异同 被引量:1
15
作者 郝良纯 王弘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08年第5期408-411,共4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原则是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1)去除产生DIC的基础疾病的诱因;(2)阻断血管内凝血过程;(3)恢复正常血小板和血浆凝血因子水平;(4)抗纤溶治疗;(5)溶栓治疗;(6)对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原则是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1)去除产生DIC的基础疾病的诱因;(2)阻断血管内凝血过程;(3)恢复正常血小板和血浆凝血因子水平;(4)抗纤溶治疗;(5)溶栓治疗;(6)对症和支持治疗。既往多主张以上(1)~(5)治疗措施可酌情同时进行;近年来则倾向按序贯方案治疗,即按上述顺序逐项进行,只在前一项治疗未获满意疗效时再进行下一项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治疗原则 异同 病因 血浆凝血因子 抗纤溶治疗 凝血过程 溶栓治疗
原文传递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杯状核细胞阳性与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突变相关性的Meta分析
16
作者 庄倩 郝良纯 +1 位作者 陈芳 张继红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2年第2期98-100,104,共4页
目的评价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杯状核细胞阳性与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的相关性。方法检索国内外各类大型数据库中2000年至2011年发表的有关AML患者杯状核细胞阳性与发生FLT3-ITD突变关系的文献... 目的评价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杯状核细胞阳性与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的相关性。方法检索国内外各类大型数据库中2000年至2011年发表的有关AML患者杯状核细胞阳性与发生FLT3-ITD突变关系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利用Statal1软件评价杯状核细胞阳性与FLT3-ITD突变之间的关系。计算OR值及其95%CI,Begg检验法和Egger检验法评价发表性偏倚。结果共纳入4篇文献,包括225例患者,其中杯状核细胞阳性的AML患者76例,杯状核阴性的AML患者149例(所有研究的AML患者均除外AML-M3、M5型)。对总体人群进行Meta分析,发现骨髓杯状核细胞阳性与FLT3.ITD突变的发生密切相关(OR=2.59,95%C11.55—4.33,P=0.00)。结论AML患者杯状核阳性与FLT3.ITD突变相关,该形态学特点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检测项目。杯状核细胞阳性的患者也许可以成为AML的一种新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杯状核细胞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FLT3-ITD突变
原文传递
力欣奇继续医学教育园地——思考病例系列(11)答案
17
作者 郝良纯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36-936,共1页
(病例见本刊2011年第11期彩页)应做检查包括:(1)24h尿钙排泄定量;(2)尿中红细胞形态;(3)肾脏CT检查;(4)多谱勒B超检查:在仰卧位、直立位(坐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时左肾静脉内径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左肾静... (病例见本刊2011年第11期彩页)应做检查包括:(1)24h尿钙排泄定量;(2)尿中红细胞形态;(3)肾脏CT检查;(4)多谱勒B超检查:在仰卧位、直立位(坐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时左肾静脉内径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左肾静脉前后径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例系列 继续医学教育 力欣奇 肠系膜上动脉 尿钙排泄 CT检查 左肾静脉 红细胞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