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 被引量:100
1
作者 王力 蔡良绥 +4 位作者 林智 钟秋生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5-123,共9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比较了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两种典型白茶及同一品种鲜叶制成的绿茶、红茶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白茶与绿茶、红茶在香气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白茶的香气成分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在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中含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比较了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两种典型白茶及同一品种鲜叶制成的绿茶、红茶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白茶与绿茶、红茶在香气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白茶的香气成分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在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中含量分别达到70.74%和60.13%,明显高于绿茶(27.56%)和红茶(45.30%);白茶的酯类含量高于绿茶和红茶,醛类、酮类和碳氢化合物等含量低于绿茶和红茶,酸类、杂氧化合物等在白茶中未检出。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苯甲醇等是白茶香气的主要成分,分别占白毫银针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5.70%、23.47%、5.87%、7.06%、2.02%,分别占白牡丹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5.40%、11.94%、10.72%、6.80%、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香气成分 气质联用分析
下载PDF
名优绿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81
2
作者 尹军峰 许勇泉 +5 位作者 袁海波 余书平 韦坤坤 陈建新 汪芳 吴荣梅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2-110,共9页
以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进行连续摊放(水分78%~61%)处理,取不同含水率摊放叶,分别进行液氮速冻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各组分、氨基酸及各游离组分、咖啡碱、叶绿素、维生素C及可溶性总糖等含量,研究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 以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进行连续摊放(水分78%~61%)处理,取不同含水率摊放叶,分别进行液氮速冻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各组分、氨基酸及各游离组分、咖啡碱、叶绿素、维生素C及可溶性总糖等含量,研究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增加,茶鲜叶中含水率下降逐渐加快,干物质质量下降;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不同游离组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咖啡碱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摊放过程中茶鲜叶不同生化成分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为提高名优绿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优绿茶 摊放 生化成分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板栗香型绿茶香气成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79
3
作者 叶国注 江用文 +6 位作者 尹军峰 袁海波 张瑞莲 王志岚 沈丹玉 汪芳 陈建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5-394,共10页
将具有栗香香型的峨眉毛峰进行不同的温度、时间处理,使其香型强度、类型发生变化,然后根据各处理所得茶样感官审评结果,将茶样分为栗香型和非栗香型两类,应用Duncan多重比较对两类茶样的香气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后,由主成分分析对筛选... 将具有栗香香型的峨眉毛峰进行不同的温度、时间处理,使其香型强度、类型发生变化,然后根据各处理所得茶样感官审评结果,将茶样分为栗香型和非栗香型两类,应用Duncan多重比较对两类茶样的香气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后,由主成分分析对筛选出的香气成分和各茶样的分布规律进行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栗香型茶样的香气成分特征为含有显著高含量的β-紫罗酮、橙花叔醇、植醇、1,4-二十烷二烯、5,8,11,14-花生四烯酸乙酯、2,6-二叔丁基苯醌、2-甲基十五烷、十七烷、2,6,10-三甲基十六烷,而3,7,11-三甲基-1-十二醇的含量显著低于后者,这10种成分对栗香型与非栗香型茶样具有良好的区分效果。此外,壬醛,顺-茉莉酮也是值得关注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香 特征性香气成分 方差分析 主成分分析 香型
下载PDF
茶叶香气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0
4
作者 王力 林智 +2 位作者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93-298,共6页
香气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因子主要有茶树品种、自然环境与栽培条件、加工工艺和外源诱导等。本文综述了茶叶香气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利用外源诱导方式调控茶叶香气的前景。
关键词 茶叶 香气 影响因子 外源诱导
下载PDF
广东红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0
5
作者 王秋霜 陈栋 +1 位作者 许勇泉 尹军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6,共8页
为了研究广东地方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主要呈香特征,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准确地鉴定了红茶样品中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鉴定了50多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和... 为了研究广东地方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主要呈香特征,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准确地鉴定了红茶样品中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鉴定了50多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和烯类、烷烃类等,其中醇类是最主要的物质,其次是酯类和醛类。所体现的花香、甜香、果香是广东红茶的香气特征。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壬醛是五种最主要的呈香物质,平均含量分别占总香气的37.55%、11.90%、8.89%、5.4%和5.21%。英德系列红茶中醇类物质最多;白毛系列红茶中醛类、酮类物质最多;烯类物质以单丛和福建系列红茶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红茶 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质联用分析
下载PDF
茶叶功能成分与新型食品开发 被引量:38
6
作者 张建勇 江和源 +3 位作者 崔宏春 江用文 王斌 黄永东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2期104-108,共5页
茶叶功能成分包括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茶色素、茶皂素、咖啡碱等主要功能成分,以及茶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芳香物质、γ-氨基丁酸、酶类、脂肪等次要功能成分,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文章综述了茶叶功能成... 茶叶功能成分包括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茶色素、茶皂素、咖啡碱等主要功能成分,以及茶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芳香物质、γ-氨基丁酸、酶类、脂肪等次要功能成分,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文章综述了茶叶功能成分在新型食品领域的开发现状,并对其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茶叶功能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功能成分 新型食品 开发
下载PDF
广东英德红茶代表产品的香气成分鉴定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王秋霜 吴华玲 +3 位作者 陈栋 许勇泉 尹军峰 黄国资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8-456,共9页
为了探索英德红茶有别于其他红茶香气的物质基础和主要的芳香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云南滇红、印度阿萨姆红茶和斯里兰卡乌瓦红茶为对照,对产自广东省的英红9号、英红1号红茶和群体红茶3个代表性产品的主要香气组... 为了探索英德红茶有别于其他红茶香气的物质基础和主要的芳香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云南滇红、印度阿萨姆红茶和斯里兰卡乌瓦红茶为对照,对产自广东省的英红9号、英红1号红茶和群体红茶3个代表性产品的主要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广东英德红茶样品中共鉴定出50多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组分是醇类物质,平均含量占总香气的67.03%;其次是酯类和醛类,平均含量分别是12.85%和11.33%;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橙花醇和壬醛的相对含量占香气物质总量的60%以上,呈现花果香、甜香等风味的芳香化合物是广东英德红茶香气的主要特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德红茶: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质联用分析
下载PDF
绿茶香气HS-SPME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叶国注 江用文 +2 位作者 尹军峰 袁海波 王志岚 《中国茶叶》 2009年第10期16-19,共4页
根据绿茶香气的感官审评方式及相关参数,设置4种HS-SPME提取方法,并对各种提取方法的萃取效果、重复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10g茶、100mL沸蒸馏水冲泡后,萃取茶汤上空的香气成分,可在50℃的温和环境条件下,对绿茶香气成分进行较... 根据绿茶香气的感官审评方式及相关参数,设置4种HS-SPME提取方法,并对各种提取方法的萃取效果、重复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10g茶、100mL沸蒸馏水冲泡后,萃取茶汤上空的香气成分,可在50℃的温和环境条件下,对绿茶香气成分进行较为全面、稳定的提取,并可避免香气成分的损失和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气 HS-SPME 提取
下载PDF
六堡茶的理化分析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陈小强 叶阳 +2 位作者 成浩 唐东东 苏丽慧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7期77-80,共4页
研究六堡茶散茶和砖茶(2006年产)的主要功能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其光谱学特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及色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六堡茶的理化特性,六堡茶散茶和砖茶的主要化学功能成分分析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9.81±0.073)... 研究六堡茶散茶和砖茶(2006年产)的主要功能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其光谱学特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及色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六堡茶的理化特性,六堡茶散茶和砖茶的主要化学功能成分分析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9.81±0.073)和(2.37±0.011)mg/g,未检测出茶氨酸;水溶性糖含量分别为:(38.45±1.03)和(47.55±1.19)mg/g;游离蛋白质含量为13.28±0.53)和(11.41±1.71)mg/g;没食子酸含量分别为:(4.24±0.063)和(2.37±0.011)mg/g;咖啡碱含量分别为:(28.30±0.10)和(29.28±0.059)mg/g;茶多酚含量分别为:(131.09±8.41)和(95.61±0.58)mg/g,儿茶素类单体分别有8和7种检出,并分析了其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335.68±9.22)和(305.22±7.76)mg/g。用L*a*b*表色系分析了六堡茶和普洱茶茶汤的色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六堡茶茶汤在205nm和272nm处近有特征吸收峰。得出结论:六堡茶的理化特性呈现典型的黑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功能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沈丹玉 尹军峰 +2 位作者 许勇泉 袁海波 陈素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9120-9125,共6页
[目的]明确茶树品种间鲜叶生化成分的差异及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方法]以42个茶树品种鲜叶为材料,通过鲜叶发酵性能测定,进行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发酵效果的相关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样品遗传距离远近关系,将供试茶树品种分为具... [目的]明确茶树品种间鲜叶生化成分的差异及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方法]以42个茶树品种鲜叶为材料,通过鲜叶发酵性能测定,进行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发酵效果的相关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样品遗传距离远近关系,将供试茶树品种分为具有生化成分差异的类群。[结果]42个茶树品种间,儿茶素总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试验,儿茶素总量,特别EGCG、EGC、ECG等酯型儿茶素及咖啡碱与发酵效果呈极显著高度相关。运用聚类分析把42个品种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生化成分遗传差异的类群,其归类与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结果基本对应。[结论]该研究为对红茶制作的品种选择和发酵性能鉴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生化成分 发酵效果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在茶饮料汤色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瑞莲 袁海波 +5 位作者 尹军峰 许勇泉 陈建新 汪芳 王志岚 杨宇宙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7-294,共8页
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对38个以不同工艺加工的茶样为原料制成的茶饮料汤色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从17个影响茶饮料品质稳定性指标中提取4个主成分指标构建数学评价模型,并基... 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对38个以不同工艺加工的茶样为原料制成的茶饮料汤色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从17个影响茶饮料品质稳定性指标中提取4个主成分指标构建数学评价模型,并基于综合评价得分(Z)对38个不同工艺进行聚类。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38个不同加工工艺的原料茶划分为3类,第1类Z<10,表现为茶饮料汤色稳定性好;第2类10≤Z≤20,表现为茶饮料汤色稳定性一般;第3类Z>20表现为茶饮料汤色稳定性差。将数学评价模型结合工艺处理综合分析后发现,原料茶的干燥处理对茶饮料汤色稳定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饮料 汤色 稳定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茶氨酸复合制剂增强免疫力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谭俊峰 林智 李靓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4-228,共5页
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要求对茶氨酸复合制剂的增强免疫力功能进行了评价。按照人体推荐剂量每60 kg体质量每日给药1.4 g,针对ICR种小白鼠设定低、中、高3个剂量组分别为0.12,0.23、0.70 g/kg,分别相当于人体推荐... 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要求对茶氨酸复合制剂的增强免疫力功能进行了评价。按照人体推荐剂量每60 kg体质量每日给药1.4 g,针对ICR种小白鼠设定低、中、高3个剂量组分别为0.12,0.23、0.70 g/kg,分别相当于人体推荐剂量的5、10、30倍。对小鼠连续灌胃给予样品30 d。在本试验条件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结果为阳性,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和NK细胞活性均为阴性,结果表明茶氨酸复合制剂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氨酸 免疫力 复合制剂
下载PDF
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及主要技术需求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尹军峰 许勇泉 袁海波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88-592,共5页
通过探讨国际茶饮料发展模式,分析中国大陆茶饮料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促进未来中国大陆茶饮料发展的主要技术需求。
关键词 液态茶饮料 发展趋势 技术需求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茶叶加工工艺对茶饮料汤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瑞莲 尹军峰 +4 位作者 袁海波 许勇泉 陈建新 叶国注 陈素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82-87,共6页
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法以茶多酚含量、浊度、色泽为指标对38个不同茶叶加工工艺制成茶饮料后汤色稳定性进行分析,从17个影响茶饮料品质稳定性指标中提取4个主成分构建数学评价模型,并利用感官评定法对该... 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法以茶多酚含量、浊度、色泽为指标对38个不同茶叶加工工艺制成茶饮料后汤色稳定性进行分析,从17个影响茶饮料品质稳定性指标中提取4个主成分构建数学评价模型,并利用感官评定法对该方法在茶饮料汤色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法的结果与感官评定法结果一致,即茶叶加工工艺A-1、A-4、A-3、A-7、A-21和A-2制成的茶饮料汤色稳定性较好,表明该方法在茶饮料的汤色稳定性研究中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饮料 汤色 稳定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紫娟”茶中花青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费旭元 林智 +5 位作者 梁名志 王立波 陈继伟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7-202,共6页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RSM)对紫娟茶中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中心组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选取试验因素与水平,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各个因素的...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RSM)对紫娟茶中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中心组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选取试验因素与水平,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进行分析,优化紫娟茶中花青素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紫娟茶中花青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酸性甲醇为提取溶剂,提取温度29℃,提取时间132 min,料液比1︰26;在此条件下浸提液中花青素的质量浓度可以达到5.94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娟茶 花青素 提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茶多酚浓度对绿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许勇泉 刘平 +3 位作者 陈根生 陈建新 袁海波 尹军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5-531,共7页
比较了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绿茶饮料灭菌、贮藏过程中的感官与理化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多酚浓度绿茶饮料稳定性差异较大,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变红,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黄酮化合物、没食子酸含量显... 比较了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绿茶饮料灭菌、贮藏过程中的感官与理化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多酚浓度绿茶饮料稳定性差异较大,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变红,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黄酮化合物、没食子酸含量显著上升,咖啡碱、氨基酸含量略有下降,感官风味品质明显下降,熟汤味明显;随着茶多酚浓度升高,绿茶饮料的感官理化品质变化趋势加剧,高温贮藏(37℃)变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温贮藏(4℃)。当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00~600 mg/L时,绿茶饮料稳定性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浓度 绿茶饮料 稳定性
下载PDF
菊花总黄酮、多酚及水浸出物含量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建勇 江和源 +3 位作者 袁新跃 尧渝 刘洪云 崔宏春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2-105,共4页
研究了杭菊和怀菊两类菊花中总黄酮及水浸出物的含量,并首次检测了菊花中多酚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杭菊和怀菊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1.76±1.06)mg/g、(67.83±2.11)mg/g,RSD分别为2.06%、3.11%;多酚含量分别为(102.25±2.6... 研究了杭菊和怀菊两类菊花中总黄酮及水浸出物的含量,并首次检测了菊花中多酚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杭菊和怀菊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1.76±1.06)mg/g、(67.83±2.11)mg/g,RSD分别为2.06%、3.11%;多酚含量分别为(102.25±2.64)mg/g、(159.73±3.84)mg/g,RSD分别为2.59%、2.40%;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506.90±2.56)mg/g、(493.80±2.63)mg/g,RSD分别为0.51%、0.53%,该研究结论可为菊花功能活性成分的提取及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总黄酮 多酚 水浸出物 含量
下载PDF
钙离子对绿茶浸提茶汤理化与感官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许勇泉 陈根生 +4 位作者 钟小玉 汪芳 杨宇宙 袁海波 尹军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0-236,共7页
研究了含不同质量浓度钙离子(0~100 mg/L)的水对绿茶浸提茶汤的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钙离子质量浓度的升高,浸提茶汤浊度增加,pH值下降;总固形物和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茶多酚和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咖啡... 研究了含不同质量浓度钙离子(0~100 mg/L)的水对绿茶浸提茶汤的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钙离子质量浓度的升高,浸提茶汤浊度增加,pH值下降;总固形物和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茶多酚和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咖啡碱和黄酮化合物含量差异不显著;儿茶素EGC含量呈增加趋势,C、EGCG、GCG、ECG及CG含量都呈下降趋势,EC含量差异不显著;Al3+、Cu2+、Na+、Zn2+含量呈下降趋势,而K+、Mg2+、Mn2+含量呈增加趋势;茶汤感官品质下降,逐渐变浑浊,熟闷味加重,苦涩味增加。钙离子主要通过参与冷后浑形成、诱导儿茶素组分异构化及氧化分解反应等作用影响茶汤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 绿茶茶汤 理化成分 感官品质
下载PDF
恒温远红外提香技术在绿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邓余良 尹军峰 +5 位作者 许勇泉 吴荣梅 陈根生 汪芳 陈建新 袁海波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6-344,共9页
采用最新的恒温远红外提香技术对炒青和烘青绿茶进行提香作业,通过响应面设计优化提香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处理炒青绿茶的最佳参数为上层温度79.2℃、下层温度95.5℃、转速351.6 r/min;烘青绿茶的最佳参数为上层温度90.8... 采用最新的恒温远红外提香技术对炒青和烘青绿茶进行提香作业,通过响应面设计优化提香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处理炒青绿茶的最佳参数为上层温度79.2℃、下层温度95.5℃、转速351.6 r/min;烘青绿茶的最佳参数为上层温度90.8℃、下层温度95.5℃、转速335.2 r/min;同传统提香工艺相比较,恒温远红外提香技术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加工成本,且对成品茶的提香、润色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温 远红外 提香
下载PDF
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制备专题(一) 茶叶功能成分的开发利用与提取制备 被引量:16
20
作者 江和源 《中国茶叶》 2009年第1期8-10,共3页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生物碱、糖类、氨基酸、茶色素、皂苷等功能成分。这些功能成分具有许多医药保健功能和一些特殊性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化、建材、养殖等行业,国内外市场上也有许多添加茶叶提取物的产品。经过提取、分离、...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生物碱、糖类、氨基酸、茶色素、皂苷等功能成分。这些功能成分具有许多医药保健功能和一些特殊性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化、建材、养殖等行业,国内外市场上也有许多添加茶叶提取物的产品。经过提取、分离、纯化、干燥等工艺过程,可提取制备茶叶功能成分,为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功能成分 开发利用 提取制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