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演变 被引量:125
1
作者 郝晨阳 王兰芬 +7 位作者 张学勇 游光霞 董玉琛 贾继增 刘旭 尚勋武 刘三才 曹永生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8-415,共8页
对我国小麦育成品种初选核心种质(1680份)的78个微卫星标记(SSR)位点进行了扫描, 并就此对50年来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 (ⅰ) 74对SSR荧光引物共检测到1336个等位变异, 其中1253个等位变异可以定位... 对我国小麦育成品种初选核心种质(1680份)的78个微卫星标记(SSR)位点进行了扫描, 并就此对50年来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 (ⅰ) 74对SSR荧光引物共检测到1336个等位变异, 其中1253个等位变异可以定位在71个位点上. 这71个位点上检测到的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为4~44个, 平均17.6个; 多态性信息指数(PIC)为0.19~0.89, 平均为0.69. (ⅱ) 三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B>A>D, 遗传多样性指数为B>D>A. (ⅲ) 7个部分同源群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2=7>3>4>6>5>1, 遗传多样性指数为7>3>2>4>6>5>1. 结合两个指标分析, 第7部分同源群具有最高的多样性, 而1, 5群多样性最低. (ⅳ) 21条染色体中, 7A, 3B和2D三条染色体遗传多样性较高, 而2A, 1B, 4D, 5D和1D的遗传多样性偏低. (ⅴ) 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指数以50年代的最高, 以后越来越低, 但年代间变化较平缓; 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以50年代最高(0.731), 以后逐渐减小, 各年代依次为0.711, 0.706, 0.696和0.695. 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化问题日趋突出, 应引起有关部门和育种家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小麦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育成品种 小麦品种 平均遗传距离 多样性指数 等位变异 演变 遗传基础狭窄
原文传递
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138
2
作者 王正航 武仙山 +2 位作者 昌小平 李润植 景蕊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7-227,共11页
为探讨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旗叶光合性状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小麦RIL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F8代的305个株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分析雨养和灌溉两种水分条件下,开花期和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情... 为探讨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旗叶光合性状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小麦RIL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F8代的305个株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分析雨养和灌溉两种水分条件下,开花期和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相关关系、遗传力、基因数目以及不同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两种水分条件下,RIL群体性状多数表现超亲现象,变异系数为1.12%~67.05%。雨养条件下抗旱亲本旱选10号的旗叶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比水地品种鲁麦14表现稳定。两种水分条件下,两个生育时期的旗叶叶绿素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而荧光动力学参数相关性表现复杂,Fm与Fv、Fo/Fm与Fv/Fm之间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大于0.994。在所有性状中,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力最高;多数性状在雨养条件下的基因数目多于灌溉条件的,控制灌浆期‘帆的基因数目最多,达34对。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灌浆期Fm、Fv及F0与Fm曲线之间的面积对产量影响较大,可以作为选择抗旱高光效小麦的重要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RIL群体 干旱胁迫 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产量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渗透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 被引量:127
3
作者 安永平 强爱玲 +3 位作者 张媛媛 张文银 曹桂兰 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21-426,共6页
用聚乙二醇(PEG)-6000作为渗透剂模拟干旱胁迫,探讨在4种不同浓度的渗透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特性,并确立间接评价水稻苗期抗旱性的萌发期鉴定指标。结果表明,高浓度渗透液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低浓度,萌发率的干旱胁迫反应指... 用聚乙二醇(PEG)-6000作为渗透剂模拟干旱胁迫,探讨在4种不同浓度的渗透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特性,并确立间接评价水稻苗期抗旱性的萌发期鉴定指标。结果表明,高浓度渗透液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低浓度,萌发率的干旱胁迫反应指数随渗透液浓度的降低和萌发进程而增加。在不同浓度的渗透胁迫处理中,20%浓度下萌发6 d后的萌发率表现较大的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以及较均衡的品种频率分布,较好地反映了水稻种质对渗透胁迫的不同反应,认为20%/6 d条件较适合作为萌发率鉴定的渗透液模拟干旱胁迫;经反复干旱后的幼苗存活率与萌发胁迫指数和20%胁迫浓度下萌发8 d后芽鞘长的干旱胁迫反应指数(DR I)表现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认为萌发胁迫指数和芽鞘长的DR I可作为评价水稻苗期抗旱性的间接鉴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渗透液 干旱胁迫 萌发率 幼苗存活率 抗旱指标
下载PDF
作物抗旱节水研究进展 被引量:101
4
作者 景蕊莲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发掘利用抗旱节水基因资源,提高作物的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发展生物节水农业,对于缓解水资源危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作物抗旱节水的基础理论、鉴定评价技术、基因资源发掘与品种... 发掘利用抗旱节水基因资源,提高作物的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发展生物节水农业,对于缓解水资源危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作物抗旱节水的基础理论、鉴定评价技术、基因资源发掘与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了作物抗旱节水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抗旱 水分高效利用 鉴定评价 品种选育
下载PDF
选择牵连效应分析:发掘重要基因的新思路 被引量:73
5
作者 张学勇 童依平 +6 位作者 游光霞 郝晨阳 盖红梅 王兰芬 李滨 董玉琛 李振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26-1535,共10页
作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除自然选择外,还经历了两次大的人工选择,即人工驯化选择和育种选择,使栽培种与野生种之间、现代品种与古老的地方品种之间在群体遗传结构及性状上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在基因组中,一些承受强选择作用的基因在群体中... 作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除自然选择外,还经历了两次大的人工选择,即人工驯化选择和育种选择,使栽培种与野生种之间、现代品种与古老的地方品种之间在群体遗传结构及性状上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在基因组中,一些承受强选择作用的基因在群体中的多样性显著降低,同时这些基因附近区域的遗传多样性也明显下降。在遗传学中将这种对个别基因的选择导致其侧翼区域遗传多样性降低的现象称之为选择牵连效应(Hitchhikingeffect,也称选择搭载效应)。通过大群体多位点的扫描分析,可找到一些发生选择牵连效应的基因组区段,利用标记/性状关联分析(Marker/Traitassociationanalysis),就可发现这些区段所控制的重要性状;对这些区段进行精细扫描和分析,即可找到一些决定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并发现优异等位变异,从而为重要基因的克隆和作物品种的分子设计奠定基础。各大作物高密度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绘制完成、高通量基因型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为利用选择牵连效应分析、通过标记/性状之间的关联,寻找和定位一些重要基因奠定了基础。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研究,以小麦株高、千粒重、磷的吸收和利用等性状为例,就选择牵连效应分析的基本思路、方法进行了讨论,以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 育种 选择牵连效应 关联分析 基因作图 基因发掘 综述
下载PDF
大豆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的构建、验证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6
作者 邱丽娟 李英慧 +3 位作者 关荣霞 刘章雄 王丽侠 常汝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1-579,共9页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中保存大豆资源2.3万余份,数量居世界之首。然而,大豆资源在新品种培育中的利用率仅为1%左右,导致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主要原因是缺少对其重要经济性状的鉴定,尤其是缺少多年多点的评价,难...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中保存大豆资源2.3万余份,数量居世界之首。然而,大豆资源在新品种培育中的利用率仅为1%左右,导致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主要原因是缺少对其重要经济性状的鉴定,尤其是缺少多年多点的评价,难以定向选择有重要价值的育种亲本。为了加速大豆资源的评价并促进其利用,在国家基础研究项目(973)的连续资助下,开展了“大豆核心种质构建(1998-2003)”和“大豆微核心种质基因多样性(2004-2009)”研究,目的是浓缩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强化其表型和基因型鉴定,为发掘和利用大豆资源中的优异基因提供指导。本文在研究构建不同比例(占总体2%-5%)大豆核心种质和大豆微核心种质(占总体1%)的同时,介绍了核心种质补充和完善的研究进展。为了验证核心种质的代表性,从SSR位点、样本组成、取样比例、低频率等位变异4个方面对代表性进行了分析,并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核心种质代表性进行了检测和验证。文中还介绍了利用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在新基因发掘、种质创新和育种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介绍了与育种单位密切合作,建立基于核心种质的种质创新与利用体系的研究成效。围绕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利用方式进行了讨论,指出大豆核心种质为性状鉴定、新基因发掘、新种质创造和新品种培育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材料基础,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实践证明,大豆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与利用,将促进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由数量保存型向研究应用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核心种质 检验 遗传多样性 SSR 等位变异 利用
下载PDF
黑大豆种质抗氧化能力及其与总酚和花色苷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70
7
作者 徐金瑞 张名位 +4 位作者 刘兴华 刘章雄 张瑞芬 孙玲 邱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45-1552,共8页
目的分析127份黑大豆种质的总抗氧化能力及与其总酚和花色苷含量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各类型之间差异采用平均数的t测验,聚类分析采用快速聚类法,相关性分析采用相关系数法。结果127份黑大豆种质种皮的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花色苷... 目的分析127份黑大豆种质的总抗氧化能力及与其总酚和花色苷含量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各类型之间差异采用平均数的t测验,聚类分析采用快速聚类法,相关性分析采用相关系数法。结果127份黑大豆种质种皮的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幅分别为0.44~3.56mmol.g-1、7.05~74.82mg.g-1和0.22~1.87mg.g-1,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不同类型及不同生态区黑大豆种质的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花色苷含量差异较大,其中,黑大豆/黄大豆、黑大豆春播/秋播、夏播/秋播、东北春/南方春、东北春/南方夏、北方春/南方春、北方春/南方夏之间的差异分别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水平,总体趋势是北方春最高,东北春次之,南方春最弱。127份黑大豆种质可聚成6大类群,分别由3、24、20、31、37和12份种质组成。黑大豆的总抗氧化能力与其中的总酚和花色苷含量之间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性。结论黑大豆的抗氧化作用与其种皮中所含的多酚和花色苷类物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大豆种皮 抗氧化作用 总酚含量 花色苷含量 相关性
下载PDF
小麦幼苗根系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57
8
作者 周晓果 景蕊莲 +2 位作者 郝转芳 昌小平 张正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951-1957,共7页
以小麦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为材料,在水分胁迫及非胁迫两种条件下考察水培幼苗的单株根数、最大根长、根鲜重、根干重、根茎鲜重比及根茎干重比等根系性状。应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幼苗根系性状的QTL,以及... 以小麦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为材料,在水分胁迫及非胁迫两种条件下考察水培幼苗的单株根数、最大根长、根鲜重、根干重、根茎鲜重比及根茎干重比等根系性状。应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幼苗根系性状的QTL,以及基因与环境的互作。共检测到11个加性效应QTL和15对上位性互作QTL,分布在除5A、4B、2D、6D和7D以外的所有染色体上。其中3个加性效应QTL和2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根数;3个加性效应QTL和3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最大根长;2个加性效应QTL和2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根鲜重;2个加性效应QTL和3对上位性效应QTL影响根干重;2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根茎鲜重比;1个加性效应QTL和3对上位性效应QTL与根茎干重比有关。同时还分别检测到1个加性效应QTL、3对上位性效应QTL与水分环境的互作效应。对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幼苗抗旱优良根系性状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H群体 根系性状 QTL定位 基因与环境互作 QTL分析 小麦幼苗 上位性效应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加性效应
下载PDF
几种全长cDNA文库构建方法比较 被引量:47
9
作者 毛新国 景蕊莲 +2 位作者 孔秀英 赵光耀 贾继增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65-873,共9页
全长cDNA文库是高效、大规模获得基因全序列信息的一条有效途径,尤其是对基因组庞大、近期内尚不能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生物来说,是一条开展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途径。文章对几种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方法进行了概述,对各种方法的原理及... 全长cDNA文库是高效、大规模获得基因全序列信息的一条有效途径,尤其是对基因组庞大、近期内尚不能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生物来说,是一条开展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途径。文章对几种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方法进行了概述,对各种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做了分析、比较,并结合实验室的结果,重点介绍了Cap-trapper法在小麦全长cDNA文库中的应用及文库中全长基因比例判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长CDNA文库 Cap-trapper法 Capture法 Oligo-capping法 Cap-jumping法 SMART法
下载PDF
EMS诱变六倍体小麦偃展4110的形态突变体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55
10
作者 赵天祥 孔秀英 +2 位作者 周荣华 高双成 贾继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55-764,共10页
【目的】构建小麦EMS突变体库,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准备基础材料。【方法】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处理小麦品种偃展4110种子,将获得的M2代材料进行生物学性状与农艺性状鉴定,部分M3材料播种... 【目的】构建小麦EMS突变体库,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准备基础材料。【方法】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处理小麦品种偃展4110种子,将获得的M2代材料进行生物学性状与农艺性状鉴定,部分M3材料播种家系进行验证。【结果】对M2代全生育期田间表型进行观察鉴定,突变群体的表型变异率约为6.6%;获得了幼苗、叶、茎、穗及成熟期等生物学特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体和突变体,变异类型丰富,特别是发现了自然突变中少见的变异类型,如株高在10-15cm左右的特矮变异类型。【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两个偃展4110EMS突变群体较为理想,可望有效地被用于小麦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小麦遗传改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甲基磺酸乙酯(EMS) 突变体
下载PDF
大豆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核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59
11
作者 张乐 金龙国 +4 位作者 罗玲 王跃平 董志敏 孙守红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65-974,共10页
研究大豆核基因密码子的使用模式,探讨影响其密码子组成和编码特点的因素,为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改良大豆提供理论依据。以大豆基因组的46430个高置信编码基因和2071条大豆全长转录本序列为数据来源,应用CodonW软件对大豆全基因组密码... 研究大豆核基因密码子的使用模式,探讨影响其密码子组成和编码特点的因素,为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改良大豆提供理论依据。以大豆基因组的46430个高置信编码基因和2071条大豆全长转录本序列为数据来源,应用CodonW软件对大豆全基因组密码子组成、同义密码子使用频率和全长转录组编码区密码子使用各项参数的计算和统计分析发现,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编码区G+C和GC3s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G+C和GC3s含量越高的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越高,并确定了UCC和GCC为大豆最优密码子。编码区长度分组分析表明,密码子使用偏好性随编码区长度的增加而降低,编码区较长的基因则趋向于随机使用密码子,且在转录组数据范围内,编码区长度介于400~600bp的基因表达水平最高。大豆叶片和种子中特异表达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和基因表达水平较为接近,但种子特异表达基因的G+C和GC3s含量均显著高于叶片特异表达基因,而其芳香族氨基酸含量则极显著低于叶片特异表达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基因组 转录组 密码子
下载PDF
玉米籽粒构型与产量性状的关系及QTL作图 被引量:55
12
作者 李永祥 王阳 +3 位作者 石云素 宋燕春 王天宇 黎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8-418,共11页
【目的】探讨玉米籽粒构型性状(粒长、粒宽、粒厚、粒形等)与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籽粒构型性状相关QTL的检测与定位。【方法】以自交系齐319和黄早四构建的226个F2:3家系为试验材料,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出籽率模拟运算及QT... 【目的】探讨玉米籽粒构型性状(粒长、粒宽、粒厚、粒形等)与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籽粒构型性状相关QTL的检测与定位。【方法】以自交系齐319和黄早四构建的226个F2:3家系为试验材料,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出籽率模拟运算及QTL定位等方法,对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北京春播和河南夏播)玉米籽粒构型与产量性状间相关性进行探讨,并初步分析籽粒构型性状遗传基础。【结果】单穗产量与绝大多数籽粒构型性状显著相关,特别是与粒长的相关系数最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单穗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有粒长、粒厚、穗长、出籽率和粒长/穗半径。出籽率是影响果穗同化产物分配状况的衡量指标,受到粒长、粒长/穗半径、穗长和粒宽的显著影响。模拟运算亦表明粒长/穗半径与出籽率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对在两个生态环境下籽粒构型性状和产量性状的相关QTL进行了检测,共检测到了36个QTL。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部分QTL定位在相同的染色体区域;同时,还有不同性状的QTL定位在相同或临近的染色体区域。【结论】玉米籽粒构型性状与产量性状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籽粒构型QTL与产量相关QTL的重叠区域对剖析玉米产量形成遗传机制可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构型 产量 QTL
下载PDF
国外大豆种质资源的基因挖掘利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3
13
作者 邱丽娟 常汝镇 +3 位作者 袁翠平 关荣霞 刘章雄 李英惠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中国已从美国和日本等22个国家引进大豆近等基因系、特殊遗传材料、大豆育成品种等2156份,经过评价已编入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本文对国外引进大豆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在中国研究与利用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提出利用引进国外种质拓... 中国已从美国和日本等22个国家引进大豆近等基因系、特殊遗传材料、大豆育成品种等2156份,经过评价已编入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本文对国外引进大豆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在中国研究与利用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提出利用引进国外种质拓宽中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的表型和分子证据,回顾了国外种质在建立大豆抗胞囊线虫、抗疫霉根腐病、脂氧酶缺失、胰蛋白酶抑制剂缺失和抗草甘膦EPSP酶等特性的鉴定体系、标记和定位重要性状(耐盐性、抗大豆花叶病、无脂氧酶、无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背景选择研究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大豆育种的实践证明,国外种质的利用促进了中国大豆新品种产量的增长、品质的改进和抗性的提高。因此,今后重视国外种质资源的有目的性的引进,加强对国外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为国外种质资源在中国大豆遗传育种学、表型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酶学等领域的有效利用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国外引种 基因资源 分子标记 利用
下载PDF
大豆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4
作者 邱丽娟 王昌陵 +2 位作者 周国安 陈受宜 常汝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418-2436,共19页
大豆分子育种代表了大豆育种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三个方面。通过综合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模拟与遗传育种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大豆分子育种可对大豆从表型到分子等多个层... 大豆分子育种代表了大豆育种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三个方面。通过综合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模拟与遗传育种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大豆分子育种可对大豆从表型到分子等多个层次进行遗传操作,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最终实现大豆品种的定向遗传改良。本文介绍了中国大豆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三个方面的开创者,将国内的主要研究进展与国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比较,由于知识所限对未提及的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在此致歉。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大豆分子育种与国外相关研究的差距普遍存在,然而,有些分子育种相关研究如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等方面则与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笔者认为,大豆分子育种正朝着遗传图谱信息多元化、基因发掘规模化、分子育种技术高效化、分子育种理论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分子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转基因育种 品种分子设计育种 基因组学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长江春大豆核心种质构建及分析 被引量:37
15
作者 王丽侠 李英慧 +7 位作者 李伟 朱莉 关媛 宁学成 关荣霞 刘章雄 常汝镇 邱丽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78-585,共8页
利用长江春大豆初选核心种质SSR(simplesequencerepeat)标记和农艺性状表型等基础数据 ,对用不同个体取样方法以及不同数据类型建立的核心种质进行评价 ,目的是为确定中国大豆 (Glycinemax)核心种质的最佳取样策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 利用长江春大豆初选核心种质SSR(simplesequencerepeat)标记和农艺性状表型等基础数据 ,对用不同个体取样方法以及不同数据类型建立的核心种质进行评价 ,目的是为确定中国大豆 (Glycinemax)核心种质的最佳取样策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根据SSR分子数据聚类 ,采用类内随机取样、类内以遗传相似性系数取样以及仅依据遗传相似性系数取样都可用于大豆核心种质构建。但是综合不同评价参数发现 ,以类内随机取样最佳 ,类内按遗传相似性系数取样次之 ,单独以遗传相似性系数取样较差。分析不同SSR等位变异保留比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发现 ,当保留 90 %和 80 %的SSR等位变异时 ,核心种质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由于与SSR分子数据对种质遗传关系评价的不一致性 ,农艺性状等基础数据虽然可用来构建核心种质 ,但其SSR分子水平代表性相对较低。本研究结果还表明 ,用不同方法或同一方法不同重复次数取样建立的核心种质具有异质性 ,且这种异质性随核心种质取样比例的降低而增大。因此 ,虽然可依据不同数据类型确定相应的方法建立核心种质 ,但综合表型和分子数据建立的核心种质更具有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分子标记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等位变异保留比例 取样策略
下载PDF
一种适于PCR扩增的小麦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法 被引量:44
16
作者 柴建芳 刘旭 贾继增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46-248,共3页
许多小麦分子生物学研究需要对大量的小麦样品进行PCR检测,因此,建立一种快速提取小麦基因组DNA的方法十分必要。根据国外报道的一种快速提取水稻和玉米基因组DNA的方法,我们对部分提取步骤进行变动后,在小麦上进行了尝试,长度为1.5kb... 许多小麦分子生物学研究需要对大量的小麦样品进行PCR检测,因此,建立一种快速提取小麦基因组DNA的方法十分必要。根据国外报道的一种快速提取水稻和玉米基因组DNA的方法,我们对部分提取步骤进行变动后,在小麦上进行了尝试,长度为1.5kb的片段能得到稳定的扩增。该方法样品研磨在1.5ml的离心管内进行,后续操作不用酚、氯仿、CTAB、SDS和巯基乙醇,整个提取过程不需要使用通风橱,操作步骤简单,花费时间少,而且提取的小麦基因组DNA完整性好,量也较可观。一个DNA样品可供50~100次PCR反应使用,适用于小麦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后代检测以及引物筛选、分子标记定位等多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NA提取 PCR
下载PDF
百合种质资源限制生长法保存研究 被引量:37
17
作者 陈辉 陈晓玲 +1 位作者 陈龙清 卢新雄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89-793,共5页
对切花百合(Lilium L.)品种‘Siberia’(西伯利亚)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方法及保存后恢复生长的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温(20±1)℃、光照强度1500lx、光照时间12h/d的条件下,在MS或者1/2MS培养基中... 对切花百合(Lilium L.)品种‘Siberia’(西伯利亚)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方法及保存后恢复生长的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温(20±1)℃、光照强度1500lx、光照时间12h/d的条件下,在MS或者1/2MS培养基中添加1.0~3.0mg/L的脱落酸(ABA)能够有效延长百合试管苗的继代间隔时间。离体保存百合试管苗9个月时存活率均在80%以上。在添加50~90g/L高浓度蔗糖的培养基中能够保存百合试管苗11个月以上,保存过程中植株生长缓慢,基部有紫色鳞茎生成。而添加10~50g/L甘露醇或10~40mg/L矮壮素(CCC)对百合试管苗生长没有起到明显的限制作用。各种限制生长法保存的试管苗转移到恢复培养基上培养1个月左右均能长成正常的植株,其形态特征以及可溶性蛋白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图谱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种质资源 限制生长法 离体保存 遗传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小麦骨干亲本育种重要性研究 被引量:45
18
作者 盖红梅 王兰芬 +3 位作者 游光霞 郝晨阳 董玉琛 张学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03-1511,共9页
【目的】通过对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和育种骨干亲本的全基因组多位点扫描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遗传关系及骨干亲本在小麦育种中的作用。【方法】利用ABI3730对中国66份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和13份育种骨干亲本的481个SSR位点进行基因型扫... 【目的】通过对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和育种骨干亲本的全基因组多位点扫描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遗传关系及骨干亲本在小麦育种中的作用。【方法】利用ABI3730对中国66份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和13份育种骨干亲本的481个SSR位点进行基因型扫描分析。【结果】以基因型数据为基础的主坐标及NJ聚类分析,发现中国大面积推广品种可聚成6个大组,每一组中至少有一个骨干亲本。系谱分析表明,每一组中大面积推广品种和骨干亲本之间均存在密切的血缘关系,前者大多为骨干亲本的后裔;同一省份的品种多数聚在一起。来自同一组合的骨干亲本碧蚂4号含有的优势等位变异数多于大面积推广品种碧蚂1号,同样,郑引4号(St2422-464)多于郑引1号(St1472-506);新一代骨干亲本往往由上一代骨干亲本衍生而来;来源于同一组合的骨干亲本与大面积品种相比,前者与其组合中的骨干亲本间存在更大的遗传差异。【结论】只有对资源的创新、引进和利用给予足够的重视,育种工作才能取得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面积推广品种 骨干亲本 基因型分析
下载PDF
小麦灌浆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45
19
作者 武仙山 昌小平 景蕊莲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6-632,共7页
为了给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有效地利用生理性状评价小麦抗旱性提供依据,在雨养和灌溉两种水分条件下,于灌浆期测定了76份小麦材料的叶绿素含量(Chl)、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o、Fm、Fv、Fv/Fo、Fv/Fm)、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离体叶片失水... 为了给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有效地利用生理性状评价小麦抗旱性提供依据,在雨养和灌溉两种水分条件下,于灌浆期测定了76份小麦材料的叶绿素含量(Chl)、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o、Fm、Fv、Fv/Fo、Fv/Fm)、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渗透势(OP)和冠气温差(CTD),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不同生理性状集成为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根据综合指标对群体抗旱性(抗旱指数,DRI)和单株抗旱性(pDRI)的贡献,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法分别求出雨养(DS)和灌溉(WW)条件下的群体和单株抗旱性综合评价值(D值)DDRIDS、DpDRIDS、DDRIWW、DpDRIWW。结果表明,雨养条件下单株DpDRIDS与pDRI显著相关(r=0.371,P<0.005),依DpDIRDS对小麦材料抗旱性的分级结果与群体DRI和单株pDRI的分级结果吻合度均为55.3%;灌溉条件下单株DpDRIWW与DRI和pDRI也显著相关(r分别为0.246和0.303,P<0.05),对材料抗旱性分级的吻合度分别为64.5%和67.1%。因此认为,与群体在雨养条件下DDRIDS和灌溉下DDRIWW相比,DpDRIDS和DpDRIWW更适合于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的抗旱性评价,但只能作为抗旱性评价的参考,不能代替抗旱指数DRI。根据D值与单项指标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不同水分条件下生理指标对小麦抗旱性的贡献不同,其重要程度在雨养条件下依次为:Fo2>OP>CTD1>Chl1>RWC>CTD2>RWL>Fv1;灌溉条件下为:Chl2>Fo1>CTD1>CTD2>RWL>RWC>Fv2(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右下脚的1和2分别指旗叶和倒二叶;冠气温差的1和2分别指灌浆早期和灌浆中期)。因而,有选择地检测这些生理性状有助于提高小麦抗旱性的鉴定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灌浆期 抗旱性 抗旱指数 生理性状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20
作者 陈晓玲 张金梅 +2 位作者 辛霞 黄斌 卢新雄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4-427,共14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0年发布的世界各国的《第二份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现状报告》以及有关国际会议和相关文献资料,从超低温保存材料类型、基本程序、方法技术、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保存费用、保存策略和保存现状、实际应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0年发布的世界各国的《第二份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现状报告》以及有关国际会议和相关文献资料,从超低温保存材料类型、基本程序、方法技术、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保存费用、保存策略和保存现状、实际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全球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现状及其研究进展,展望了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技术的应用前景,旨在加强非正常型种子植物种质资源的安全长期保存。文章最后分析了我国存在的差距,提出了今后努力方向和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种质资源 超低温保存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