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为探讨感觉整合模式变化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本研究测量了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稳定性及平衡觉三要素的参与比例。方法:符合站立条件的偏瘫患者(54.22±8.63岁)40例,利用Pro-Kine Line 254P动静态平衡仪在训练前后分别记录平板睁眼(...目的:为探讨感觉整合模式变化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本研究测量了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稳定性及平衡觉三要素的参与比例。方法:符合站立条件的偏瘫患者(54.22±8.63岁)40例,利用Pro-Kine Line 254P动静态平衡仪在训练前后分别记录平板睁眼(T1)、平板闭眼(T2)、海绵睁眼(T3)、海绵闭眼(T4)四种状态下的相关指标,分析视觉、本体觉及前庭觉的变化及对平衡的影响。结果:T1状态时,移动轨迹长(Len=202.88±52.32mm)和平均移动速度(Sv=6.76±1.75mm/s)较训练前更稳定有差异(P<0.05),其他指标无差异;T2时,移动轨迹长(Len=10.45±5.66mm)较训练前更稳定有差异(P<0.05),其他指标无差异;T3时,移动轨迹长(Len=430.62±159.38mm)、运动椭圆面积(Area=430.59±318.45mm2)、平均移动速度(Sv=14.35±5.31mm/s)较训练前更稳定有差异(P<0.05);T4时,站立时间(time=28.07±5.08s)较训练前更长有差异(P<0.05),其他指标无差异。训练前视觉、本体觉、前庭觉的参与比例为31.59%、31.39%、61.05%;训练后视觉、本体觉、前庭觉的参与比例为26.11%、34.59%、58.84%。结论:不同阶段的视觉反馈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训练前视觉代偿对人体维持平衡有重要作用;训练后视觉参与比例下降,本体觉参与比例上升,提示康复训练可以改变平衡感觉整合模式,改善平衡功能,因此可将本体觉与视觉参与比例变化作为监测指标,以指导偏瘫患者康复训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为探讨感觉整合模式变化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本研究测量了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稳定性及平衡觉三要素的参与比例。方法:符合站立条件的偏瘫患者(54.22±8.63岁)40例,利用Pro-Kine Line 254P动静态平衡仪在训练前后分别记录平板睁眼(T1)、平板闭眼(T2)、海绵睁眼(T3)、海绵闭眼(T4)四种状态下的相关指标,分析视觉、本体觉及前庭觉的变化及对平衡的影响。结果:T1状态时,移动轨迹长(Len=202.88±52.32mm)和平均移动速度(Sv=6.76±1.75mm/s)较训练前更稳定有差异(P<0.05),其他指标无差异;T2时,移动轨迹长(Len=10.45±5.66mm)较训练前更稳定有差异(P<0.05),其他指标无差异;T3时,移动轨迹长(Len=430.62±159.38mm)、运动椭圆面积(Area=430.59±318.45mm2)、平均移动速度(Sv=14.35±5.31mm/s)较训练前更稳定有差异(P<0.05);T4时,站立时间(time=28.07±5.08s)较训练前更长有差异(P<0.05),其他指标无差异。训练前视觉、本体觉、前庭觉的参与比例为31.59%、31.39%、61.05%;训练后视觉、本体觉、前庭觉的参与比例为26.11%、34.59%、58.84%。结论:不同阶段的视觉反馈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训练前视觉代偿对人体维持平衡有重要作用;训练后视觉参与比例下降,本体觉参与比例上升,提示康复训练可以改变平衡感觉整合模式,改善平衡功能,因此可将本体觉与视觉参与比例变化作为监测指标,以指导偏瘫患者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