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汉时期“致”文书的使用
1
作者 王笑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4年第2期80-88,M0005,共10页
秦汉时期,“致”文书是一种官府之间沟通的文书。在通过津关时,致书主要用于向津关吏员说明通关人所携带的特殊物品或人员。“致”不仅用于通关,也被应用在物资的交付、劳役的征发、吏卒归家的说明等多项事务中。在这些事务中,“致”大... 秦汉时期,“致”文书是一种官府之间沟通的文书。在通过津关时,致书主要用于向津关吏员说明通关人所携带的特殊物品或人员。“致”不仅用于通关,也被应用在物资的交付、劳役的征发、吏卒归家的说明等多项事务中。在这些事务中,“致”大多是和“券”“符”配套使用的,“券”和“符”发挥的是核验、凭据的作用,而“致”则用于向接收物资或人员的官府说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津关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研究
2
作者 张文珍 申栋今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16,共8页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十分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科学把握国内外主要矛盾,始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站在一起,聚焦党的建设突出问题,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推行理论宣传教育、开展思想斗争、不断进行党...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十分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科学把握国内外主要矛盾,始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站在一起,聚焦党的建设突出问题,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推行理论宣传教育、开展思想斗争、不断进行党员队伍净化,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确保党组织的先进性,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探究抗战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的历史实践,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借鉴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把握历史主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 批评与自我批评 新征程
下载PDF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困境及破解路径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国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51-55,共5页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从历时性角度看,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经历了不同治理实践历程。新时代基层社会将长期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治理不平衡困境。破解困境需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平衡导向,从基层党组织、治理社会...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从历时性角度看,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经历了不同治理实践历程。新时代基层社会将长期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治理不平衡困境。破解困境需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平衡导向,从基层党组织、治理社会化、社会组织活力、依法治理、信息化思维、治理专业化等路径加以创新,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基层社会治理 治理困境 创新路径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早期话语权建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朋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57,共9页
话语权是政党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尤其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语境纷繁复杂,新与旧、革命与反革命的话语交锋异常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通过整体话语架构、彰显话语魅力、拓展话语阵地,... 话语权是政党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尤其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语境纷繁复杂,新与旧、革命与反革命的话语交锋异常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通过整体话语架构、彰显话语魅力、拓展话语阵地,以及提升话语热度、扩大受众群体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途径,成功建构了自身在话语场域中的优势地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话语权建构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话语权建构需要话语主体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具备科学先进的话语体系和高质量的话语内容;需要根据受众特点采取针对性的话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话语权建构 社会语境
下载PDF
“纸上谈兵”:梅尧臣的边塞诗创作与诗风引领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金伟 崔晶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7期111-119,共9页
梅尧臣是北宋兵学研究和边塞诗创作的文士代表。他以饱满的热情关注时事,积极谋求建功边关的机会,注释兵书以明志,却时运不济,报国无门。终身未至边塞的梅尧臣,却创作了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的边塞诗。梅尧臣边塞诗内容上以酬唱赠答和抒... 梅尧臣是北宋兵学研究和边塞诗创作的文士代表。他以饱满的热情关注时事,积极谋求建功边关的机会,注释兵书以明志,却时运不济,报国无门。终身未至边塞的梅尧臣,却创作了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的边塞诗。梅尧臣边塞诗内容上以酬唱赠答和抒情言志为主;其“纸上谈兵”的创作特色是北宋边塞诗的典型,也是宋诗走向书斋化的先行;其诗歌议论化、散文化和尚平淡的艺术风格亦是宋诗诗风的有力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尧臣 边塞诗 报国热情 酬赠 诗风
下载PDF
苏轼在齐鲁的文学名篇及其文化意义——以“三词一记”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金伟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85-88,共4页
苏轼在齐鲁创作了“三词一记”等文学名篇。以此为代表,苏轼在齐鲁的行迹创作是重要的齐鲁文化资源。以这些文学名篇为中心,对苏轼在齐鲁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化意义进行深入研究,由此探索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实现创造... 苏轼在齐鲁创作了“三词一记”等文学名篇。以此为代表,苏轼在齐鲁的行迹创作是重要的齐鲁文化资源。以这些文学名篇为中心,对苏轼在齐鲁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化意义进行深入研究,由此探索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齐鲁 文学名篇 “三词一记” 文化意义
下载PDF
乡村俗治传统及其当代实践
7
作者 李国江 张红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2-150,共9页
乡村治理是多种治理力量交汇融通的场域,既有体现政府层面意志力的法治力量,也有反映民间层面软控力的俗治力量。两种力量在乡村治理场域构建了大小两个治理传统,其中作为治理小传统的乡村俗治,以乡村民众创造、享用、传承的生活文化为... 乡村治理是多种治理力量交汇融通的场域,既有体现政府层面意志力的法治力量,也有反映民间层面软控力的俗治力量。两种力量在乡村治理场域构建了大小两个治理传统,其中作为治理小传统的乡村俗治,以乡村民众创造、享用、传承的生活文化为基础性规范力,在对乡村民众行为的规范约束中维持乡村社会的运行和维护乡村秩序的稳定。在我国传统乡村治理进程中,乡村俗治建构了乡村治理的民俗文化网络这一传统治理模式。在现代性日益凸显的新时代乡村社会,乡村俗治传统的当代实践需注重从俗治模式重构、俗治思维表达、俗治问题规避三方面与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相融通,助力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民俗网络 俗治传统 当代实践
下载PDF
方法论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与民俗研究
8
作者 李国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48-50,61,共4页
民俗研究既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也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就方法论而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观点的代表,既具有哲学的概观性质,又兼有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技术性质。在认识民俗性质、把握民俗发展规律、指导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三个方面,马... 民俗研究既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也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就方法论而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观点的代表,既具有哲学的概观性质,又兼有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技术性质。在认识民俗性质、把握民俗发展规律、指导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是进行民俗研究必须始终坚持的总体方法。新时代要坚持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方法论意识,以科学思维方法开展民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民俗研究 方法论
下载PDF
从1930年代左翼文艺看中国共产党话语的多维度传播
9
作者 张朋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72,共8页
1930年代的左翼文艺对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传播和话语权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以下三点尤为重要:首先是话语形式的转换,左翼文艺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艺术回答了为什么革命的问题,生动诠释了反帝反封建的民... 1930年代的左翼文艺对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传播和话语权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以下三点尤为重要:首先是话语形式的转换,左翼文艺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艺术回答了为什么革命的问题,生动诠释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性质;其次是话语内容的延展,左翼文艺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话语进行了纵深化、具象化言说,对阶级压迫进行了从经济到肉体进而到伦理道德的审视,对阶级反抗进行了强烈询唤;最后是话语向度的交融,左翼文艺在阶级立场的表达中植入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将对中国社会的阶级观照与抗日救亡的民族呐喊结合起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利益的捍卫与民族价值的坚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 左翼文艺 中国共产党 话语传播
原文传递
郑玄对圣王作《易》垂教经世谱系的建构
10
作者 姜喜任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3-160,共8页
围绕《周易》一书的作者问题,汉末经学家郑玄在汉代儒生通经致用的现实诉求以及"推阴阳言灾异"的时代风气双重背景下,充实发展了班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观点,建构起一套完整的圣王作《易》垂教经世谱系。郑玄认... 围绕《周易》一书的作者问题,汉末经学家郑玄在汉代儒生通经致用的现实诉求以及"推阴阳言灾异"的时代风气双重背景下,充实发展了班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观点,建构起一套完整的圣王作《易》垂教经世谱系。郑玄认为《周易》导源于有巢氏和燧人氏,两位圣王确立了《周易》"指天以施教令"的垂教经世模式。伏羲有感于燧人氏的"刻白"而画八卦,并以"消息"二字点化八卦,创立"十言之教"。神农氏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由此以农业和商业两大文明教化天下。文王系辞,以忧患之道教化百姓。孔子作传,会通伏羲的质教和文王的文教从而形成儒家文质彬彬的教化方式。从有巢氏、燧人氏到文王、孔子,《周易》一书的创作过程既是历代圣王垂教经世的演进过程,同时也是人类政教文明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周易》 圣王 经世 政教文明
下载PDF
北京丰台区春节经济民俗现状调查分析
11
作者 李国江 《北京民俗论丛》 2021年第1期341-351,共11页
在民俗学意义上,春节经济民俗是春节节期模式性的商贸活动。北京丰台区春节经济民俗是丰台区社会转型和丰台区春节民俗变迁相互关联的产物。它在营销形式、民众消费方面依托民俗,契合民俗,适应民众春节生活需求。同时,因节俗随社会变迁... 在民俗学意义上,春节经济民俗是春节节期模式性的商贸活动。北京丰台区春节经济民俗是丰台区社会转型和丰台区春节民俗变迁相互关联的产物。它在营销形式、民众消费方面依托民俗,契合民俗,适应民众春节生活需求。同时,因节俗随社会变迁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凸显了春节经济活动与节俗结合的特色,反映出具有模式性的春节经济活动受制并依循于节俗的变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丰台区 春节 经济民俗 田野调查
原文传递
中华传统美德现代化的价值引导机制建设研究
12
作者 李素英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15-122,共8页
在当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传统美德现代化的价值引导机制建设有其必要性,要重视舆论引导对传统美德价值认同的提升、先进群体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及社会风俗对传统美德现代化的影响。在价值引导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切实发挥领导责... 在当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传统美德现代化的价值引导机制建设有其必要性,要重视舆论引导对传统美德价值认同的提升、先进群体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及社会风俗对传统美德现代化的影响。在价值引导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切实发挥领导责任,大力加强制度规约,努力唤醒道德主体的善良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 现代化 价值引导机制
下载PDF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力的提升 被引量:1
13
作者 夏秀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98,共10页
在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力,一是要正确定位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目标,向世界传播中国发展模式并说明其世界意义,全面、真实、立体地塑造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客... 在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力,一是要正确定位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目标,向世界传播中国发展模式并说明其世界意义,全面、真实、立体地塑造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客观审视其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结构与文化内倾问题以及“固定成见”造成的“误读”等现实障碍;三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对中华文化进行挖掘阐释,在民族特色与文化共通的交融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四是在自尊自信、平等互利基础上,坚持“尊重”“平和”“包容”与“坚毅”的实践态度,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走向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传播效力 传播策略 文明互鉴
下载PDF
徘徊文武之间——士人典范范仲淹仕进抉择与文学书写
14
作者 王金伟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24-128,共5页
在宋代特定的文人政治生态下,范仲淹经历了仕宦身份的历史“错位”。他在儒臣、帅才的仕进抉择中不改初衷,坚守了儒臣的自身定位。戍守西北是范仲淹仕宦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经历之一,他通过创作边塞诗词,描绘边地特有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 在宋代特定的文人政治生态下,范仲淹经历了仕宦身份的历史“错位”。他在儒臣、帅才的仕进抉择中不改初衷,坚守了儒臣的自身定位。戍守西北是范仲淹仕宦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经历之一,他通过创作边塞诗词,描绘边地特有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抒写镇守边关的报国热情与人生感怀。其作偏重写实,风格悲壮,表现出了宋代边塞文学异乎唐代的特色。范仲淹人文相一、先忧后乐的国士品质赢得后世赞扬,对当代也有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仲淹 仕进抉择 边塞诗词 士人典范 担当
下载PDF
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统筹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理论探索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凤青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33,共11页
全国抗战爆发后,面对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多重叠加、互相交织、高度关联导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不可控等局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战略全局,统揽各方,整体谋划,有序着力,把与两大矛盾有关的各种... 全国抗战爆发后,面对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多重叠加、互相交织、高度关联导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不可控等局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战略全局,统揽各方,整体谋划,有序着力,把与两大矛盾有关的各种因素放到对立统一、相融相通、动态转化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形成了关于统筹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一系列理论认识。这些理论认识主要有外敌当前,民族矛盾是第一位的,阶级矛盾要服从民族矛盾,但并不取消阶级矛盾,而是把阶级矛盾放到适当的位置,处理阶级矛盾时不能妨碍民族抗战的需要,处理民族矛盾时要照顾到中华民族底下各阶级间的利益关系,目的是集中全民族所有抗日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这些理论认识指导了复杂的抗战实践,推动了抗战胜利的最终到来,对今天也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统筹
下载PDF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昕迎 《青少年体育》 2020年第1期115-116,共2页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研究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并探讨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认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提升应从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育课程评价4个维度展开,以期为...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研究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并探讨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认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提升应从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育课程评价4个维度展开,以期为完善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评价 高职院校
下载PDF
陈子龙论“温柔敦厚”——兼论中国古代范畴阐释中的“既/又”思维模式
17
作者 夏秀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4-170,共7页
陈子龙对"温柔敦厚"的阐释是丰富驳杂的。他既主张诗应有"温厚之旨",又认为"温厚"之诗不足以"写哀宣志";既认为"悲愤峭激""不平之气"不违背"风人之义",又为&qu... 陈子龙对"温柔敦厚"的阐释是丰富驳杂的。他既主张诗应有"温厚之旨",又认为"温厚"之诗不足以"写哀宣志";既认为"悲愤峭激""不平之气"不违背"风人之义",又为"婉刺"提供了多种策略。这些思想使得他的"温柔敦厚"阐释既富张力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陈子龙论"温柔敦厚"过程中的"既/又"结构,实际上是中国古典范畴拓展性阐释中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折射出在传统资源背景下进行创造性阐释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子龙 “温柔敦厚” 创造性阐释 面具美学
原文传递
论陆贾《新语》的治理思想
18
作者 姜喜任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60-66,共7页
陆贾《新语》以天道为依据,基于宏大的历史视野关照秦汉之际的现实形势,因应政治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刘邦制定了"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经国方略。针对汉初治理实践,陆贾《新语》本着"因世而权行"的实用主义原则,... 陆贾《新语》以天道为依据,基于宏大的历史视野关照秦汉之际的现实形势,因应政治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刘邦制定了"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经国方略。针对汉初治理实践,陆贾《新语》本着"因世而权行"的实用主义原则,兼收并蓄儒家的仁义为本、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刑罚法度,形成一套以儒为本、以道为用、以法为辅的治理思想。陆贾《新语》的治理思想既顺应了秦汉之际的思想潮流,又满足了汉初的治理需求,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之际 陆贾 《新语》 治理思想
下载PDF
中国古代范畴阐释中的“既/又”思维模式
19
作者 夏秀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7期61-62,共2页
主张诗应有“温厚之旨”同时又对传统诗教进行严厉批判;既竭力为怨怼之情进行辩护,又因“讥刺”之难而主张讲究策略以避险。这种独特的“既/又”思维模式使得陈子龙的诗教观丰富驳杂。单纯从文学研究角度看,很难理解如此丰富驳杂的思想... 主张诗应有“温厚之旨”同时又对传统诗教进行严厉批判;既竭力为怨怼之情进行辩护,又因“讥刺”之难而主张讲究策略以避险。这种独特的“既/又”思维模式使得陈子龙的诗教观丰富驳杂。单纯从文学研究角度看,很难理解如此丰富驳杂的思想何以能汇聚于同一个人的思想中。如果我们扩大视野就会发现,在古典文论中,“既/又”思维模式是很多儒家士人诗论/文论的共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论 陈子龙 诗教观 儒家士人 思维模式 诗论 扩大视野 温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