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其路迢迢 其行不已--记美术史论家刘汝醴
1
作者 程波涛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8-119,共2页
刘汝醴(1910-1988),著名美术史论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早年留学日本,主攻绘画和美术史。1953年起,在南京艺术学院从事美术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的美术史研究能够做到中西兼擅,古今贯通,被称为“中外通”,在西... 刘汝醴(1910-1988),著名美术史论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早年留学日本,主攻绘画和美术史。1953年起,在南京艺术学院从事美术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的美术史研究能够做到中西兼擅,古今贯通,被称为“中外通”,在西方美术史、美术考古、佛教美术、古代画论、工艺美术等多方面成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史论家 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史教学 美术史研究 西方美术史 留学日本 美术考古 佛教美术
原文传递
中国诗意影像中的触感建构:以《我的阿勒泰》为例
2
作者 刘雨萱 李轶南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87-93,共7页
本文以《我的阿勒泰》(滕丛丛,2024)为例,深入探讨中国诗意影像中的触感建构策略及其效果;通过文本分析、视觉文化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得出以下结论:《我的阿勒泰》成功实现了从散文到影视作品的改编:影片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高标准... 本文以《我的阿勒泰》(滕丛丛,2024)为例,深入探讨中国诗意影像中的触感建构策略及其效果;通过文本分析、视觉文化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得出以下结论:《我的阿勒泰》成功实现了从散文到影视作品的改编:影片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高标准的技术支持,在诗意影像中还原出丰富的自然感官体验,实现了从视觉到触觉体验的感官转向;触感影像与成长主题的结合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影片中的触感影像总是出现在主人公成长的关键之处,通过细腻的感官表达展现了角色从迷茫到逐渐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该片通过触感建构的方式,探索了电影语言在感官体验上的新可能,不仅拓宽了电影艺术的边界,也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文化视角和观影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阿勒泰》 诗意影像 触感影像 综合感官 触觉性
下载PDF
图像符号与文本资源——以德国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傅丽莉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02X期45-49,共5页
安塞尔姆·基弗的艺术与文本之间交错重叠的互涉关系在当代艺术中实为鲜见。与当代艺术普遍流露的肤浅与浮躁相反,基弗的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文学更成为基弗艺术获取灵感的重要资源。本文拟从文本符号转化成视觉符号,视觉符号... 安塞尔姆·基弗的艺术与文本之间交错重叠的互涉关系在当代艺术中实为鲜见。与当代艺术普遍流露的肤浅与浮躁相反,基弗的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文学更成为基弗艺术获取灵感的重要资源。本文拟从文本符号转化成视觉符号,视觉符号指向文本和基弗作品中的"互文性"特征这三个方面探讨基弗艺术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以此揭示基弗作品中图像符号生成的源泉,以及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给予基弗艺术的滋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尔姆·基弗 文学 文本 图像符号
原文传递
壮族服饰与社会规范 被引量:4
4
作者 陈丽琴 《民间文化论坛》 2007年第2期41-46,共6页
服饰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不仅能为人类御寒、扮美,而且起着不同族群间以及同一族群内部不同社会地位和角色的标识作用,具有社会契约作用和规范控制的社会功能,成为指示或约束人们行为的指示符号。在壮族传统社会里,服饰具有辨族别异的族... 服饰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不仅能为人类御寒、扮美,而且起着不同族群间以及同一族群内部不同社会地位和角色的标识作用,具有社会契约作用和规范控制的社会功能,成为指示或约束人们行为的指示符号。在壮族传统社会里,服饰具有辨族别异的族徽功能,起着社会角色的标识作用,也是地位等级的象征,成为标识人的社会地位、角色、等级的一种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服饰 社会规范 文化符号
下载PDF
书画临摹作品市场化著作权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倪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7-133,共7页
书画临摹作品的著作权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较大争议。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其中涉及到"复制"外延的变化,这是学术界争论在立法中的体现,这场争论的焦点在于临摹作品的独创性。本文试从艺术... 书画临摹作品的著作权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较大争议。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其中涉及到"复制"外延的变化,这是学术界争论在立法中的体现,这场争论的焦点在于临摹作品的独创性。本文试从艺术自身的规律出发,结合著作权的取得条件,得出临摹作品具有独创性,应该享有著作权的结论,但其某些权利应受到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摹作品 著作权 独创性
下载PDF
史诗文类划分方法再探:以彝族《梅葛:丧葬祭辞》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世武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68,共15页
我国史诗学界或隐或显地存在一种认知,即叙事/非叙事是区分史诗/非史诗的核心规则之一。对与史诗相关的口头传统,传承人往往拥有独特的本土分类法,但本土分类法未必能上升到从跨文化公共话语的角度揭示出史诗与非史诗之界限的层面。学... 我国史诗学界或隐或显地存在一种认知,即叙事/非叙事是区分史诗/非史诗的核心规则之一。对与史诗相关的口头传统,传承人往往拥有独特的本土分类法,但本土分类法未必能上升到从跨文化公共话语的角度揭示出史诗与非史诗之界限的层面。学者需要通过适度的学术建构,将本土分类法转换为学术分类法,从而有效地揭示出复合文类中作为史诗核心特征的文类及其与语境性文类间的有机联系。本文在与相关代表性观点展开对话的基础上,将彝族《梅葛:丧葬祭辞》的文类划分进一步细化,特别是将述源诗细化为叙事性述源诗与非叙事性述源诗,并指出:述源诗是《梅葛:丧葬祭辞》史诗性的核心文类标识,但述源诗绝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全经序诗、诗章序诗、诗章尾诗、祈祷诗、咒诗等文类形成了层层叠叠、彼此交织的语境关联。将"史诗"之"史"界定为史诗传统持有者所认定的"历史事实""历史知识",而非"历史叙事",更契合《梅葛:丧葬祭辞》文本形式及其意涵的本质。史诗学界应保持开放的史诗观,围绕历史、诗歌等关键词及其语境化、本土化表达,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比较诗学研究,由本土话语向学术话语转换,归纳出史诗的普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文类学 比较诗学 本土分类法 学术分类法 述源诗
原文传递
汉画像石中的女娲 被引量:2
7
作者 汪小洋 《文史知识》 2007年第4期55-63,共9页
汉画像石中,神话题材占了很大比重,其中,女娲的图像又是一个得到普遍表现的题材,全国所有汉画像石分布点都可以发现女娲的图像。我国神话传说中,女娲是一个大神,有着极高的地位,在我国早期的史籍中,几乎每部都有关于她的文字记... 汉画像石中,神话题材占了很大比重,其中,女娲的图像又是一个得到普遍表现的题材,全国所有汉画像石分布点都可以发现女娲的图像。我国神话传说中,女娲是一个大神,有着极高的地位,在我国早期的史籍中,几乎每部都有关于她的文字记载,在各地的民间传说中,女娲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料。不过,与先秦的史籍相比,女娲在汉画像石中的表现有了一些变化,她很少以独立神的形象出现,而更多的是与伏羲以对偶神的形象出现,而且在与伏羲、西王母的构图中,她在神系中的地位降低了。这些变化,是汉画像石中女娲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女娲 神话题材 神的形象 神话传说 文字记载 民间传说 西王母
原文传递
共时性认知场域中的艺术母题类别与主题判断 被引量:1
8
作者 赫云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1年第4期62-70,共9页
在共时性中,母题与主题在不同区域的艺术中重复出现(多由传播引起)。其中,有些母题与主题既有相似也有区别。故而,在辨别共时性的母题是否为同一原型并是否指向相同主题时,需要纳入"认知场域"中考察母题类别以及母题喻指或指... 在共时性中,母题与主题在不同区域的艺术中重复出现(多由传播引起)。其中,有些母题与主题既有相似也有区别。故而,在辨别共时性的母题是否为同一原型并是否指向相同主题时,需要纳入"认知场域"中考察母题类别以及母题喻指或指向,由此对主题进行判断。这一方式关系到正确揭橥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与叙事意图,以及揭示在"共时性"的横向传播中传统艺术的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建构活力。同时,探讨共时性认知场域中的艺术母题类别与主题判断的研究,显示了母题学与主题学的"共时场域"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时场域 母题类别 主题判断
下载PDF
文化交流背景下民国徽州演剧活动的变迁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元贵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0-167,共8页
民国徽州演剧在人才、道具、展演剧目及审美风尚等层面均深受都市文化的影响,而外来剧种传入也对徽州传统地方戏形成挤出效应。由此,可探讨徽州文化的现代转型,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一定启迪意义。
关键词 民国 徽州 演剧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水陆画图像的文化价值——以石家庄毗卢寺水陆画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金成 《佛教文化》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6-103,113-119,共8页
水陆画是供举行水陆法会时使用,它既是宗教绘画,又是民俗艺术。本文通过对毗卢寺水陆画的宗教文化与绘画艺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明代初期三教融合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部分,并与民间信仰、民风... 水陆画是供举行水陆法会时使用,它既是宗教绘画,又是民俗艺术。本文通过对毗卢寺水陆画的宗教文化与绘画艺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明代初期三教融合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部分,并与民间信仰、民风民俗融为一体,民间艺术家们正是借助宗教题材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陆画 毗卢寺 文化价值 石家庄 图像 中国传统文化 民间艺术家 水陆法会
下载PDF
古印度大乘佛教艺术的圣树图像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3-79,162,共7页
本文对大乘佛教盛行时期在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中部秣菟罗、萨尔纳特和阿旃陀,以及南部阿玛拉瓦蒂所见的圣树图像做了全面的研究。首先,归纳了佛教艺术中常见的题材以及圣树与人像组合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文本辨析不同题材中圣树的名称... 本文对大乘佛教盛行时期在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中部秣菟罗、萨尔纳特和阿旃陀,以及南部阿玛拉瓦蒂所见的圣树图像做了全面的研究。首先,归纳了佛教艺术中常见的题材以及圣树与人像组合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文本辨析不同题材中圣树的名称。其次,根据圣树图像中叶片形状和排列方式,对不同地区的圣树图像做了细致地分类。此外,文章还提出印度本土文化对圣树图像的形成影响深远;除个别种类外,大部分圣树图像与名称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圣树图像在地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印度 佛教 圣树 菩提树 犍陀罗 图像
下载PDF
水墨画风格与拙朴论
12
作者 高阳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02X期28-31,共4页
拙朴是一种普遍的审美追求,是构成水墨画风格重要的美学因素。它伴随着水墨画的成熟而影响广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最为推崇拙朴风格,本文从释拙朴入手,阐述拙朴风格的内涵与表现以及拙朴风格在绘画题材中的表现。
关键词 拙朴论 水墨画 风格
原文传递
精神矛盾的隐喻——里尔克《豹》的哲学解读
13
作者 雷文学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第2期167-169,共3页
里尔克是深染哲学气质的诗人,必须从哲学的角度解读《豹》。这首诗是诗人精神矛盾的隐喻。这里的精神矛盾是形而上意义的,不涉及经验的内容。诗歌描写了诗人的精神为矛盾所主宰而昏愦疲倦乃至精神成为矛盾本身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生存状况... 里尔克是深染哲学气质的诗人,必须从哲学的角度解读《豹》。这首诗是诗人精神矛盾的隐喻。这里的精神矛盾是形而上意义的,不涉及经验的内容。诗歌描写了诗人的精神为矛盾所主宰而昏愦疲倦乃至精神成为矛盾本身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生存状况;但另一方面,诗人在哀叹精神为矛盾所缠绕时又潜意识地肯定了矛盾对于精神哲学的价值,这使得本诗有一种伟大的"哀而不伤"的风格。诗歌在对客体的准确描绘中恰如其分地寄托了主体的精神质素,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豹》 精神矛盾 隐喻
下载PDF
追寻中国油画先驱王道源
14
作者 李倍雷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中国油画先驱王道源,是我国最早留学日本的油画研究生之一。王道源的画风因袭了法国印象画派的方法和写实性的造型风格。这种画风一直贯穿到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前后,王道源制作的系列巨幅领袖肖像奠定了他在广东美术界的重要地位。2... 中国油画先驱王道源,是我国最早留学日本的油画研究生之一。王道源的画风因袭了法国印象画派的方法和写实性的造型风格。这种画风一直贯穿到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前后,王道源制作的系列巨幅领袖肖像奠定了他在广东美术界的重要地位。2011年,广州美术学院与广东美术馆联合举办了王道源的美术作品展,使王道源的作品以及他的名字再度出现在世人面前,但还需要进一步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视角深入地进行分析与探讨,将他纳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做深入地考察,才能找准他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道源 油画先驱 失踪者 美术史
下载PDF
中国墓室壁画图像体系探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汪小洋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44,共7页
因为封闭性的存在,中国墓室壁画是一个独特的图像体系。首先,墓室壁画是一种多元图像结构的图像体系,主要由宗教图像、艺术图像和考古图像所结构。其次,墓室壁画是一种多重审美体验的图像体系,仪式分离、多次审美和依赖考古等都是需要... 因为封闭性的存在,中国墓室壁画是一个独特的图像体系。首先,墓室壁画是一种多元图像结构的图像体系,主要由宗教图像、艺术图像和考古图像所结构。其次,墓室壁画是一种多重审美体验的图像体系,仪式分离、多次审美和依赖考古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审美指标。最后,墓室壁画有着自己的发展特征,形成了汉魏南北朝的兴盛期、隋唐宋辽金元的繁荣期和明清衰退期三个发展阶段。其中,汉代的兴盛奠定了中国墓室壁画的基本特征,唐代发生的神灵图像向神瑞图像转化和号墓为陵提出的新重生体验有着特别意义。此外,明清衰退表明,墓室壁画存在着象征意义和艺术水准的下降趋势,以及明代礼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墓室壁画 多元结构图像体系 多重审美图像体系 三个发展阶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