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腹腔脱落肿瘤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荣 蔡景理 +3 位作者 刘长宝 郑民华 郁宝铭 李东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74-175,共2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腹腔脱落肿瘤细胞检出阳性率及其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1例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进入腹腔后和关闭腹腔前,进行腹腔脱落细胞学检查,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和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腹腔脱落肿瘤细胞检出阳性率及其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1例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进入腹腔后和关闭腹腔前,进行腹腔脱落细胞学检查,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和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组患者腹腔冲洗液中肿瘤细胞检出阳性者术前为35例(28.9%),术后4例复发(11.4%);术后检出阳性者为13例(10.7%),术后7例复发(53.8%);手术前后均为阴性者其术后复发为2例(2.4%)。病理分期越晚肿瘤细胞检出阳性率越高(均P<0.05或0.00)。结论对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方法简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手术前后 腹腔 结直肠癌 检出 肿瘤细胞 术后 目的 方法 阴性
原文传递
三苯氧胺对肿瘤细胞的体外逆转耐药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郁宝铭 王灏 +4 位作者 郑民华 王颖 葛海良 孙骥远 李宏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62-464,共3页
目的 探讨三苯氧胺 (tamoxifen ,TAM)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可行性。 方法 以TAM联合化疗药物盐酸长春新碱 (VCR) ,羟基喜树碱 (HCPT)治疗人耐药肿瘤细胞KBv2 0 0 ,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 (MTT) ,流式细胞仪PI染色法 ,荧光显微镜HT... 目的 探讨三苯氧胺 (tamoxifen ,TAM)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可行性。 方法 以TAM联合化疗药物盐酸长春新碱 (VCR) ,羟基喜树碱 (HCPT)治疗人耐药肿瘤细胞KBv2 0 0 ,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 (MTT) ,流式细胞仪PI染色法 ,荧光显微镜HT染色法对KBv2 0 0细胞行抑制率和凋亡率检测。 结果 单独应用 10 μg/ml的TAM无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 ,而TAM联合化疗药物VCR、HCPT后 ,其抑制率及凋亡率均明显增加 (t =5 6 6 3,P <0 0 1;t =2 919,P <0 0 1)。 结论TAM能有效逆转肿瘤细胞KBv2 0 0对VCR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莫昔芬 三苯氧胺 肿瘤细胞 体外逆转 耐药作用
原文传递
大鼠急性胰腺炎反应中脾脏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鲁正 朱言亮 +1 位作者 何长林 刘金新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27-330,共4页
目的 探讨脾脏在大鼠急性胰腺炎(AP)病程中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大鼠分成4组:假手术组,AP组,脾切除组,脾切除+AP组。手术后2 4h检测各组血清TNF α,IL 1β,IL 6及IL 1 0水平,术后2d测肠细菌移位率,并取末段回肠行光镜及透... 目的 探讨脾脏在大鼠急性胰腺炎(AP)病程中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大鼠分成4组:假手术组,AP组,脾切除组,脾切除+AP组。手术后2 4h检测各组血清TNF α,IL 1β,IL 6及IL 1 0水平,术后2d测肠细菌移位率,并取末段回肠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肠黏膜受损情况。结果 脾切除+AP组TNF α,IL 1β,IL 6及IL 1 0值分别为3. 0 6±3. 6 1, 1 6. 4 6±5. 5 2, 19. 90±6. 8 9, 6. 9 4±3. 9 3;AP组的测得值分别为1 9. 9 3±2. 3 8, 4 2. 7 9±4. 3 1, 2 0. 1 9±3. 3 5, 3 9. 2 8±1 2. 6 9。脾切除+AP组TNF α,IL 1β及IL 1 0的值显著低于AP组(P < 0. 0 5 ),脾切除+AP组细菌移位率为4 0%显著低于AP组9 3. 3% (P< 0. 0 5 )。脾切除+AP组肠黏膜上皮仅轻微水肿,肠黏膜基本完整,而AP组肠黏膜上皮水肿明显,绒毛坏死,上皮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菌移位。结论 脾脏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可明显促进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加重炎症反应。脾脏切除后可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和释放,肠黏膜受损减轻,细菌移位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病理生理学 脾/病理生理学 肠屏障功能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去甲硫氨酸环境加化疗药物对人胃癌原代细胞生长的阻抑 被引量:4
4
作者 欧敬民 曹伟新 +2 位作者 朱正纲 尹浩然 纪玉宝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1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 :探索人胃癌原代细胞在体外去除甲硫氨酸 (Met)但含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培养基 (Met-Hcy+)中能否正常生长和去Met状态是否增加化疗药物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方法 :将 40例新鲜人胃癌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 ,分别置于Met-Hcy+和Me... 目的 :探索人胃癌原代细胞在体外去除甲硫氨酸 (Met)但含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培养基 (Met-Hcy+)中能否正常生长和去Met状态是否增加化疗药物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方法 :将 40例新鲜人胃癌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 ,分别置于Met-Hcy+和Met+Hcy-(含Met不含Hcy)的培养基中培养 48h ,利用MTT等方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以及在不同培养基中分别加入ADM、DDP、5 FU、MMC和MTX化疗药物后对各组细胞增殖的抑制程度。 结果 :①人胃癌原代细胞在Met-Hcy+培养基中表现为细胞总数减少 ;②Met-Hcy+培养基分别与ADM、DDP、5 FU、MMC和MTX联合时 ,可显著提高各化疗药物对胃癌原代细胞的杀伤作用。 结论 :①人胃癌原代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表现出对Met的依赖性 ;②Met-Hcy+培养环境联合应用各化疗药物 ,可提高对人胃癌原代细胞的杀伤作用 ;③MTT法是检测“Met饥饿法”联合个体化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硫氨酸依赖 胃癌原代细胞 细胞培养
下载PDF
新型人工肝材料——接枝改性聚丙烯膜体外免疫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彭承宏 赵之明 +5 位作者 王涌 刘宏 韩宝三 吴育连 刘颖斌 方河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1期1832-1835,共4页
目的 通过体外检测改性前、后聚丙烯 (PP)膜对健康青年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激活程度 ,来评价聚丙烯酰胺接枝改性聚丙烯 (PP g AAm )膜的免疫相容性。 方法 用生化法检测 2h、6h两种膜材料表面PBMC的乳酸脱氢酶 (LDH)值 ;用流... 目的 通过体外检测改性前、后聚丙烯 (PP)膜对健康青年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激活程度 ,来评价聚丙烯酰胺接枝改性聚丙烯 (PP g AAm )膜的免疫相容性。 方法 用生化法检测 2h、6h两种膜材料表面PBMC的乳酸脱氢酶 (LDH)值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2 4h两材料上培养的PBMCCD6 9的表达 ;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 1β和IL 6的浓度 ;用扫描电镜 (SEM )观察材料上黏附的PBMC。结果  2h及 6h ,两材料组间LDH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8,P =0 0 0 0 ) ;PP g AAm膜组CD6 9活化率显著少于PP膜组 (P =0 0 13) ;2 4h两材料组细胞因子的浓度均达到最高峰 ,且PP g AAm膜组TNFα ,IL 1β和IL 6的浓度都小于PP膜组 (P =0 0 0 4 ,P =0 0 0 3,P =0 0 2 2 ) ;SEM观察到PP g AAm膜表面黏附的PBMC较少。结论 PP g AAm膜对PBMC的激活程度较轻 ,具有较好的免疫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MC AA 人工肝 IL-1β 体外 TNFΑ IL-6 免疫 浓度 聚丙烯酰胺
原文传递
右旋甲硫氨酸对胃癌细胞作用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冀红 曹伟新 +5 位作者 纪玉宝 张轶 刘炳亚 朱正纲 燕敏 林言箴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5年第1期20-23,28,共5页
目的 :探讨右旋甲硫氨酸 (D Met)对胃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用两种培养液培养 6株胃癌细胞 ,含D Met的培养液为实验组 ,含L Met的培养液为对照组。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 目的 :探讨右旋甲硫氨酸 (D Met)对胃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用两种培养液培养 6株胃癌细胞 ,含D Met的培养液为实验组 ,含L Met的培养液为对照组。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 结果 :实验组各株胃癌细胞的吸光度 (A值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且其差异随时间延长而加大。实验组SUN 16、NCI N87和SGC 790 1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其余细胞株的实验组凋亡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KATO Ⅲ细胞的G0 /G1期比例显著增高 (P <0 .0 5 ) ,NCI N87、AGS、MKN4 5、SGC 790 1细胞的S期比例显著增高 (P <0 .0 1)。 结论 :这 6株胃癌细胞都具有Met依赖性。用D Met替代L Met培养胃癌细胞 ,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抑制 ,这可能是通过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或 (和 )周期阻滞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细胞 对照组 凋亡率 NCI SGC-7901细胞 甲硫氨酸 实验 初探 结论 培养
下载PDF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生物学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国庭 朱正纲 +4 位作者 尹浩然 刘炳亚 计骏 张俊 林言箴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酚-氯仿-异戊醇法从胃癌组织切片中提取DNA。组织切片中肿瘤成分不足50%时采用显微微切割方法。以PCR为基础的单链构像多态性方法分析胃癌组织分...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酚-氯仿-异戊醇法从胃癌组织切片中提取DNA。组织切片中肿瘤成分不足50%时采用显微微切割方法。以PCR为基础的单链构像多态性方法分析胃癌组织分别在BAT26、BAT40、D2S123、D5S346和D17S2505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按照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发生频率将胃癌患者分为3组:出现2个或2个以上微卫星位点不稳定性为高MSI组(MSI-H);出现1个位点不稳定性为低MSI组(MSI-L);无MSI发生为微卫星稳定组(MSS)。61例胃癌患者中,12例(19.7%)为MSI-H,11例(18.0%)为MSI-L,38例(62.3%)表现为MSS。MSI-L组与MSS组患者在胃癌各临床病理生物学参数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这两组与MSI-H组比较,在肿瘤的发生位置、Laurén分型、淋巴结是否转移和肿瘤分期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SI-H型胃癌多发生于胃窦部,多见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肠型和较早期胃癌,其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MSI-H型胃癌与MSI-L或MSS型胃癌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行为,MSI-H型胃癌与肿瘤位置、淋巴结是否转移、Laurén分型及肿瘤分期密切相关。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另一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微卫星不稳定性 病理生物学 分子机制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右旋甲硫氨酸与紫杉醇联合应用治疗胃癌
8
作者 刘冀红 曹伟新 +3 位作者 纪玉宝 刘炳亚 朱正纲 林言箴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6年第6期338-341,共4页
目的:研究右旋甲硫氨酸(D-Met)与紫杉醇联用治疗胃癌的效果。方法:选用D-Met培养液培养7株胃癌细胞5d,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然后再用D-Met培养液培养7株胃癌细胞达96h后,添加紫杉醇继续培养24h,用氮四唑(MTT)法检测其吸光度(A490)... 目的:研究右旋甲硫氨酸(D-Met)与紫杉醇联用治疗胃癌的效果。方法:选用D-Met培养液培养7株胃癌细胞5d,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然后再用D-Met培养液培养7株胃癌细胞达96h后,添加紫杉醇继续培养24h,用氮四唑(MTT)法检测其吸光度(A490)。另设L-Met培养液组为阴性对照组,Met-培养液组为阳性对照组,不添加紫杉醇组为平行对照组。结果:与L-Met组相比,D-Met培养液组中除NCI-N87细胞的S期比例显著增高(P<0.01)外,其余6株胃癌细胞的G2/M期比例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Met-培养液组的7株胃癌细胞的G2/M期比例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添加紫杉醇的D-Met和Met-培养液中,各株胃癌细胞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同种培养液不加药组(P<0.05)和添加紫杉醇的L-Met培养液组(P<0.01);D-Met培养液加紫杉醇组对MKN45细胞的抑制率显著高于Met-培养液加紫杉醇组(P<0.05)。结论:D-Met环境作用于胃癌细胞5d,可将大多数胃癌细胞阻滞于G2/M期,其效果与Met-环境相似;D-Met与紫杉醇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对于MKN45细胞D-Met与紫杉醇联用的效果大于Met-与紫杉醇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甲硫氨酸 胃癌 紫杉醇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43
9
作者 郑民华 胡艳艳 +5 位作者 陆爱国 李健文 王明亮 董峰 毛志海 蒋渝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我院同期收治的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分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进行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62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我院同期收治的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分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进行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62例,其中3例(4.8%)中转开腹;开腹手术79例。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55.1±48.8)min和(136.1±34.9)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9.3±70.1)ml和(100.7±110.5)ml,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两组在肠段切除长度、肿块距下切缘距离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恢复肠道功能的时间腹腔镜组为(2.0±1.4)d,开腹组(3.2±1.1)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1%和3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4)。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4%和5.4%。结论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能够达到TME的治疗原则,并可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根治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 外科治疗 低位直肠癌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经腹超声检查对胃癌术前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23
10
作者 严超 朱正纲 +5 位作者 詹维伟 燕敏 于颖彦 刘炳亚 尹浩然 林言箴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检查(transabdominalultrasonography,TAUS)对胃癌术前TNM分期和血管生成的评估价值。方法对64例胃癌患者术前行经腹超声检查,其中37例行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胃癌的彩色多谱勒血管指数(colorDopplervascularity...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检查(transabdominalultrasonography,TAUS)对胃癌术前TNM分期和血管生成的评估价值。方法对64例胃癌患者术前行经腹超声检查,其中37例行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胃癌的彩色多谱勒血管指数(colorDopplervascularityindex,CDVI);并采用抗CD34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结果TAUS对胃癌T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56.0%,其中T12/3例,T228.6%,T373.1%,T450.0%;对胃癌淋巴结状况判断的总体准确率为63.3%,对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7.9%和100%。TAUS对胃癌N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57.1%,其中N0100%,N116.7%,N235.3%;对胃癌远处转移判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8.3%和100%。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的胃癌CDVI与血管浸润显著相关(P=0.0418),回归分析同时显示CDVI与MVD呈线性相关(r=0.5628,P<0.01)。结论TAUS可作为胃癌患者术前的常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术 经腹超声 术前评估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胃癌患者 MVD 特异性 CD34 指数
原文传递
胃癌细胞株核因子κB组成性激活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琦 于颖彦 +3 位作者 纪玉宝 张奕 朱正纲 林言箴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488-491,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株是否存在核转录因子(NF)-κB组成性激活及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法)检测4株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4株胃癌细胞株...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株是否存在核转录因子(NF)-κB组成性激活及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法)检测4株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4株胃癌细胞株中NF-κB的转录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利用TransAMTMNF-κBP65试剂盒比较不同胃癌细胞株中P65亚基的蛋白活性差异。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NF-κB活性抑制剂PDTC(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4株胃癌细胞株中均存在NF-κB的组成性激活,且存在蛋白表达和活性差异。活化的P65亚基在MKN28、MKN45细胞株中表达较低,在AGS、SGC-7901细胞株中表达较高。经PDTC处理的实验组胃癌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对照组呈正常生长。结论胃癌细胞株中存在NF-κB组成性激活及P65蛋白表达差异。抑制NF-κB的活性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细胞株核因子 κB组成性激活 细胞增殖 胃癌细胞增殖 RT-PCR法 蛋白免疫印迹法
原文传递
趋化因子受体CCR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严超 朱正纲 +5 位作者 于颖彦 计骏 燕敏 刘炳亚 尹浩然 林言箴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15-318,共4页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对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2例行胃癌根治术和30例内镜活检的胃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CR7的表达。结果CCR7在56.8%的病例中呈阳性表达。CCR7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的表达显著高...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对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2例行胃癌根治术和30例内镜活检的胃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CR7的表达。结果CCR7在56.8%的病例中呈阳性表达。CCR7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01);其与肿瘤大小(P<0.01)、浸润深度(P<0.001)、淋巴管浸润(P<0.001)和TNM分期(P<0.001)相关,并与多层螺旋CT(MSCT)和病理检查判断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P<0.01);但与年龄、性别、肿瘤位置、Lauren分类和血管浸润无关。在回顾性研究中,CCR7表达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准确率分别为83.1%、73.8%、78.7%、78.9%和78.8%;在前瞻性研究中,CCR7表达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和准确率分别达85.0%、60.0%、80.9%、66.7%和76.7%。结论CCR7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内镜活检组织检测CCR7的表达有助于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及决定淋巴结清扫的手术范围。CCR7可能成为胃癌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受体 CCR7 胃癌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化法 检测
原文传递
应用Maruyama软件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正纲 程东峰 +7 位作者 燕敏 杨秋蒙 李琛 张俊 刘风华 刘炳亚 尹浩然 林言箴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研究应用Maruyama软件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范围的可靠性与可行性。方法分别对246例和134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部位、大小等预后因素输入计算机,应用Ma... 目的研究应用Maruyama软件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范围的可靠性与可行性。方法分别对246例和134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部位、大小等预后因素输入计算机,应用Maruyama软件对淋巴结转移范围进行分析,再将其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本组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正确率较高。在回顾性研究中,N1为890%、N2为874%、N3为955%,总体达890%;在前瞻性研究中,上述各组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预测正确率分别达873%、821%、888%和873%。结论通过Maruyama软件分析,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可达较高正确率,但为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还应改善术前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转移 软件 回顾性研究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肿瘤抗原相关基因MPS-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运伟 朱正纲 +5 位作者 刘炳亚 顾琴龙 李建芳 瞿颖 陈雪华 林言箴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503-506,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抗原相关基因MPS-1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42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黏膜组织以及AGS、MKN-45、SGC7901、KATOⅢ、N-87和SNU-16株胃癌细胞中MPS-1的... 目的探讨肿瘤抗原相关基因MPS-1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42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黏膜组织以及AGS、MKN-45、SGC7901、KATOⅢ、N-87和SNU-16株胃癌细胞中MPS-1的表达情况。结果MPS-1mRNA在胃癌组织和细胞株中均有表达。MPS-1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1.37±0.87,明显高于其在相应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0.99±0.67,P<0.01)。MPS-1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相关,TNM分期为Ⅲ、Ⅳ期标本中的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的标本(P<0.05);但与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无关。同时,MPS-1在6株胃癌细胞中的表达高于胃正常黏膜上皮细胞GES-1,RT-PCR与Western印迹结果一致。结论胃癌抗原相关基因MPS-1可能在胃癌的恶性转变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为今后胃癌免疫治疗提供了又一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抗原 免疫疗法 胃癌组织 相关基因 肿瘤抗原 临床意义 WESTERN印迹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胃癌细胞 黏膜上皮细胞 PCR)
原文传递
腹腔血流阻断动脉介入化疗对肝脏影响的实验性研究
15
作者 陆晖 朱正纲 +5 位作者 姚学新 严超 计骏 刘炳亚 尹浩然 林言箴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观察腹腔内区域性血流阻断动脉内介入化疗(stop-flow)对肝脏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2只健康雌性幼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腹腔血流阻断动脉内介入化疗(SFC组),另一组为单纯腹腔血流阻断(SF组)。应用RT-PCR检测肝脏组织白介素(IL... 目的观察腹腔内区域性血流阻断动脉内介入化疗(stop-flow)对肝脏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2只健康雌性幼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腹腔血流阻断动脉内介入化疗(SFC组),另一组为单纯腹腔血流阻断(SF组)。应用RT-PCR检测肝脏组织白介素(IL)-8及ICAM-1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P65亚基在细胞核内表达;测定外周静脉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以评价阻断前及阻断区域血流循环再通后不同时间段肝脏损伤程度。结果Stop-flow(血流阻断时间为20min)引起阻断区域血流循环再通30min时肝脏组织细胞核内NF-κBP65亚基表达升高,IL-8及ICAM-1mRNA转录活性增强,但于再通后3h、6h逐渐减弱。血清ALT及AST于术后48h内轻度升高,并在升高24h后达到高峰(ALT为89.9U/L及93.2U/L,AST为185.5U/L及217.0U/L),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组织学改变表现为阻断区域血流循环再通后早期肝细胞小泡性脂肪变性伴轻度PMN浸润,肝小叶结构未见明显破坏,上述各种改变在SF组及SF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op-flow腹腔血流阻断20min引起的肝脏损害是自限且可逆的,不会引起肝脏结构和功能的严重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阻断 腹腔血 再通 AST 升高 肝脏组织 动脉介入化疗 叶结构 细胞核 雌性
原文传递
改良手助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 被引量:7
16
作者 郑民华 李健文 +5 位作者 王明亮 陆爱国 蒋渝 董峰 蔡景理 郁宝铭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27-127,共1页
关键词 改良手助腹腔镜 直肠前切除术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的临床处理 被引量:4
17
作者 邓侠兴 杨卫平 +4 位作者 陈皓 尹路 彭承宏 蔡伟耀 李宏为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26-126,共1页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 临床特点 诊断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