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术不端行为:概念及惩治 被引量:94
1
作者 曹树基 《社会科学论坛》 2005年第3期36-40,共5页
关键词 “学术腐败” 学术失范 学术权力 教育界 不良行为 大学生 学术界 称呼 汉语 所指
下载PDF
国家与地方的公共卫生——以1918年山西肺鼠疫流行为中心 被引量:51
2
作者 曹树基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8-190,共13页
面对1918年初山西的肺鼠疫流行,中央政府与山西省政府合作,实行全民动员,迅速扑灭疫情,是为“国家的公共卫生”。1918年秋天及以后,山西临县、兴县鼠疫流行不断,人口死亡众多,中央政府和山西省政府仅表达有限的关注,防疫几乎成为县级政... 面对1918年初山西的肺鼠疫流行,中央政府与山西省政府合作,实行全民动员,迅速扑灭疫情,是为“国家的公共卫生”。1918年秋天及以后,山西临县、兴县鼠疫流行不断,人口死亡众多,中央政府和山西省政府仅表达有限的关注,防疫几乎成为县级政府的事务,是为“地方的公共卫生”。遏止疫情扩散的河流和山脉成为国家与地方的边界。围绕山西鼠疫的防治,展现的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权力分立、交织与转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鼠疫 国家的公共卫生 地方的公共卫生
原文传递
1959-1961年中国的人口死亡及其成因 被引量:44
3
作者 曹树基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28,共15页
文章采用人口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以县级政区为基础,以虚拟的'府'级政区为单位,重建1959~1961年中国各地非正常死亡人口数.计算结果表明,1959~1961年中国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3 250万.将1959~1961年的分府死亡人口与1851~... 文章采用人口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以县级政区为基础,以虚拟的'府'级政区为单位,重建1959~1961年中国各地非正常死亡人口数.计算结果表明,1959~1961年中国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3 250万.将1959~1961年的分府死亡人口与1851~1875年的分府死亡人口进行对比,可知两个时代的人口非正常死亡呈强负相关.文章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民间关于饥荒的'历史记忆',而与各个区域人均拥有的资源及粮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粮食 区域 资源 用人 非正常死亡人口 县级 人口死亡 人口学 历史记忆
原文传递
地方历史文献的数字化、数据化与文本挖掘:以《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为例 被引量:49
4
作者 赵思渊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35,共10页
历史文献数据库可区分为数字化、数据化、文本挖掘三种不同形态,迄今多数中文历史文献数据库实现了数字化功能,部分地实现数据化功能,而能够实现文本挖掘功能的则十分少见。数字化是将文献的物理形态转化为电子形态,数据化是将文献转化... 历史文献数据库可区分为数字化、数据化、文本挖掘三种不同形态,迄今多数中文历史文献数据库实现了数字化功能,部分地实现数据化功能,而能够实现文本挖掘功能的则十分少见。数字化是将文献的物理形态转化为电子形态,数据化是将文献转化为可量化分析的数据,编制元数据是主要方法。文本发掘是在此基础上开发文本分析工具。《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以文献学研究为基础,建立特定的元数据结构,提供交叉导航、数据统计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找到自己的所需文献,更可能帮助研究者发现新的研究议题。史学研究中,数据库有必要被视作一种新的文献形态,建立针对性的文献学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历史文献 数字人文 文本挖掘 元数据
原文传递
传统中国乡村地权变动的一般理论 被引量:46
5
作者 曹树基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7-125,共9页
近几十年来,随着各地契约文书的大量发现,学者们开始努力构造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不仅从经济制度史的角度,更从法律制度史的角度,围绕"典"与"田面权"这两个核心概念,以及相关的其他次一级概念,发现并不存在从"... 近几十年来,随着各地契约文书的大量发现,学者们开始努力构造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不仅从经济制度史的角度,更从法律制度史的角度,围绕"典"与"田面权"这两个核心概念,以及相关的其他次一级概念,发现并不存在从"私相授受"到田主承认佃户的田面、再到佃户自由转佃田面的过程,而是佃农或通过交纳押金获得永佃权(或"相对的田面权");或因改良土壤而获得田面权,又因通过转让佃权而实现田面权。同样,田面权的形成与实现的过程,也不是佃户斗争的结果,而是市场机制的运作所致。中国存在一个形式与内容基本统一的乡村土地市场。各地不同的土地交易方式,可以在同一个理论框架内得到统一的解释。中国近代关于中国农村性质的争论以及改造乡村的理论与实践,实有重新检讨之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面权 土地产权 传统中国
原文传递
“残缺产权”之转让:石仓“退契”研究(1728—1949) 被引量:34
6
作者 曹树基 李楠 龚启圣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8-131,共14页
在1728年至1949年的浙南乡村,存在一种称为"退"的交易行为及制度安排,体现了乡村土地交易的复杂性与交易方式的多样性。土地交易,并不一定是土地所有权的整体性交易,而经常表现为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的部分性交易。因... 在1728年至1949年的浙南乡村,存在一种称为"退"的交易行为及制度安排,体现了乡村土地交易的复杂性与交易方式的多样性。土地交易,并不一定是土地所有权的整体性交易,而经常表现为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的部分性交易。因此,土地所有权的残缺暨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的分离,为重新理解及重新界定传统乡村的产权制度,提供了新的认识框架与解释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 退契 残缺产权 石仓契约
原文传递
两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较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余蔚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1-183,共13页
两宋疆域可依不同地域的特殊行政制度、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项条件分为数个“综合政治区”。但其分划方式与区际关系在两宋则大有区别,从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地理格局。构成北宋疆域的各个“综合政治区”,主要是以分工的方... 两宋疆域可依不同地域的特殊行政制度、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项条件分为数个“综合政治区”。但其分划方式与区际关系在两宋则大有区别,从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地理格局。构成北宋疆域的各个“综合政治区”,主要是以分工的方式形成“圈层式”结构。各区之间互相依赖,利于中央集权,却难以各自为战,故屡衅于外力。而南宋的“综合政治区”则各有独立生存的条件,是在不同区位行使相近职能的政治区,从而形成“分块式”结构。这种结构提高了应付对外战争的能力,但凝聚力较弱,中央集权程度远逊于北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政治地理 综合政治区 分块式 圈层式
原文传递
清代皖北地区洪涝灾害初步研究——兼及历史洪涝灾害等级划分的问题 被引量:26
8
作者 陈业新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29,86,共17页
本文根据档案关于1736-1911年洪涝灾害史料的记载,以州县为空间单元,对清代淮河中游皖北地区的洪涝灾害进行初步的研究。首先,从灾害学研究的角度,针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特征,根据研究的需要,突破以往学术界关于水旱灾害气象学的... 本文根据档案关于1736-1911年洪涝灾害史料的记载,以州县为空间单元,对清代淮河中游皖北地区的洪涝灾害进行初步的研究。首先,从灾害学研究的角度,针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特征,根据研究的需要,突破以往学术界关于水旱灾害气象学的等级划分模式,建立了一个洪涝灾害的灾害学等级划分体系,并对皖北地区洪涝灾害进行了逐年等级划分。以此为基础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此间皖北洪涝灾害频繁,其发生具有普遍、连年和集中的特征;灾害的年际、年内持续时间起伏较大;除广泛性外,灾害空间分布还有明显的区际间不平衡性;其洪涝灾害的类型以涝、偏涝为主,大涝次之,特大涝约30余年一遇。上述洪涝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形,说明皖北地区属于典型的"积歉之区"。连年范围广大的洪涝灾害,对皖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学研究 洪涝 淮河流域 皖北地区 1736—1911年
原文传递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研究(1990—2019) 被引量:20
9
作者 陶宇斐 关增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6-166,共11页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1990—2019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文献为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实践教学研究的热点变化、关键词变迁反映的实践教学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30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颇受...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1990—2019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文献为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实践教学研究的热点变化、关键词变迁反映的实践教学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30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颇受重视,且教学形态、体系、培养理念等变化明显,逐渐从传统实践教学走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平台建构完备、注重海外交流合作的现代实践教学体系。但其中也存在不足,如院校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缺乏校本性,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学时偏少,师资不足,相应的管理规范和评估机制还需完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 实践教学 关键词 发展
下载PDF
论南宋宣抚使和制置使制度 被引量:17
10
作者 余蔚 《中华文史论丛》 2007年第1期129-179,共51页
出于南宋初年军事行动的需要,宋政权建立了多种管理数路兵马防务并兼管民事的机构。其中以制置使和宣抚使为长官的机构,在绍兴五年之後,已在四川、京湖和江淮地区形成较稳定的辖区范围,并成为辖区内最高军事民政长官。但是,通过剥... 出于南宋初年军事行动的需要,宋政权建立了多种管理数路兵马防务并兼管民事的机构。其中以制置使和宣抚使为长官的机构,在绍兴五年之後,已在四川、京湖和江淮地区形成较稳定的辖区范围,并成为辖区内最高军事民政长官。但是,通过剥夺监司和总领的权力,其在民事和财政上的职权於绍兴五年之後一直呈现逐渐扩张之趋势。制置使和宣抚使是宋政权加强军事防御的产物,但它们增加了地方行政层级,导致中央集权的力度减弱。本文并讨论了与制置使、宣抚使相关的其他制度,分析了四川、京湖、江淮三大制置使、宣抚使辖区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行政组织 制置使 宣抚使 中央集权
下载PDF
国家形象的塑造——以1950年代的国家话语为中心 被引量:18
11
作者 曹树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15-26,共12页
1950年代国家对于农民利益的关注和承诺,导致了农民观念中的国家意识的根本变革。农民不但接受了国家的权威,而且也认同了国家的规划和目标,并对国家的规划和目标作出积极的反应,这些反应有可能对于国家新规划、新目标的定位产生重大的... 1950年代国家对于农民利益的关注和承诺,导致了农民观念中的国家意识的根本变革。农民不但接受了国家的权威,而且也认同了国家的规划和目标,并对国家的规划和目标作出积极的反应,这些反应有可能对于国家新规划、新目标的定位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1950年代新的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国家与农民"同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国家话语 1950年代
下载PDF
上海交通大学新藏地方历史文献的分类法及其依据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思渊 汤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6-87,共12页
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新藏地方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需要,本文讨论地方历史文献分类法的设计及其理论依据。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近年来历史文献数据库的应用需求及地方历史文献的研究主题,并说明分类法在文献研究与数据库开发中的意义。... 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新藏地方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需要,本文讨论地方历史文献分类法的设计及其理论依据。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近年来历史文献数据库的应用需求及地方历史文献的研究主题,并说明分类法在文献研究与数据库开发中的意义。针对地方历史文献的分类提出四项原则:1.以文书性质为主要依据;2.提高批量处理效率;3.分类概念间不相容;4.提高二次检索效率。依据以上原则提出包含10个一级类目的地方历史文献分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民间文书 分类法 数字人文 数据库
下载PDF
典地与典租:清代闽南地区的土地市场与金融市场 被引量:18
13
作者 曹树基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73,共12页
本文以闽南地区新出典地契与典租契为例,说明典租与典地的最大不同,在于出典者仅仅转让土地的收益权,并不转让土地的使用权,也不一定转让土地的处置权。在清代闽南地区,存在一个以典租为主要形式的信贷市场。典契作为借贷票据或借贷票... 本文以闽南地区新出典地契与典租契为例,说明典租与典地的最大不同,在于出典者仅仅转让土地的收益权,并不转让土地的使用权,也不一定转让土地的处置权。在清代闽南地区,存在一个以典租为主要形式的信贷市场。典契作为借贷票据或借贷票据组合的一部分,可以在市场中流转。所谓"典租",其实就是金融资本向土地市场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地 典租 闽南 土地市场 金融市场
原文传递
英国驻华使领馆的情报工作与修约决策(1843—1869) 被引量:15
14
作者 郑彬彬 张志云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3-156,M0006,M0007,共26页
在19世纪40—60年代英国对华商贸扩张与修约决策中,英国驻华使领馆的情报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通过商贸情报的搜集与更新,配合英国政府将对华商贸扩张从沿海导向内陆。他们对清政府内政情报的刺探,使英国对华认知从商贸范畴扩展到... 在19世纪40—60年代英国对华商贸扩张与修约决策中,英国驻华使领馆的情报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通过商贸情报的搜集与更新,配合英国政府将对华商贸扩张从沿海导向内陆。他们对清政府内政情报的刺探,使英国对华认知从商贸范畴扩展到政治领域。情报积累的日渐丰富,加深了英方的对华认知,使其对华交涉跳脱商贸扩张的单一视角,试图在商贸扩张与对华政策的把握上取得某种平衡。通过"情报搜集—认知中国—政策调适"的模式,英方不仅在1868—1869年的修约交涉中实现了商贸扩张与对华决策的平衡,为英国攫取在华利益打下了基础,而且改变过去向清政府一味施压的办法,开始着手在清政府内部培养"代理人",以诱导清政府实现变革,从而服务其在华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工作 英国对华决策 阿礼国 中英关系
原文传递
公共性的寻求:清代石仓契约中的会社组织 被引量:17
15
作者 章毅 冉婷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85,共9页
本文利用新出清代浙南石仓契约和会簿文书,通过对石仓会社在土地市场中经济活动的分析,深入讨论了会社组织的社会特性。本文认为,清代石仓会社置产活动频繁,但总体上享有某种交易价格的保护和优惠。清代石仓会社的这类市场表现,与它们的... 本文利用新出清代浙南石仓契约和会簿文书,通过对石仓会社在土地市场中经济活动的分析,深入讨论了会社组织的社会特性。本文认为,清代石仓会社置产活动频繁,但总体上享有某种交易价格的保护和优惠。清代石仓会社的这类市场表现,与它们的"公共"属性颇有关联。一方面会社具有公共组织的特征,往往代表某种集体的利益,与个人买主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在会社内部也常遵循着更公平的组织原则,会内成员之间更为平等。相比于等级色彩明显的宗族组织,石仓会社更具有"公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石仓契约 会社 公共性
下载PDF
清代缙绅录量化数据库与官员群体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任玉雪 陈必佳 +2 位作者 郝小雯 康文林 李中清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77,共17页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清代缙绅录构建大规模量化数据库的步骤和初步成果,并探讨利用历史大数据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清代官员群体的独特优势和潜力。清代缙绅录记载了中央及地方文武职官员的基本信息,每年四季出版。清代缙绅录量化数据库基于...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清代缙绅录构建大规模量化数据库的步骤和初步成果,并探讨利用历史大数据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清代官员群体的独特优势和潜力。清代缙绅录记载了中央及地方文武职官员的基本信息,每年四季出版。清代缙绅录量化数据库基于《清代缙绅录集成》的部分约有280万条记录,如果将研究组目前整理的海内外其他图书馆所藏缙绅录版本统计在内,总数据量或可达到500万条以上。目前清代缙绅录量化数据库构建初具雏形,可以支持系统的定量分析。更为重要的是,经验证,缙绅录量化数据库可与基于朱卷、题名录、同年齿录等其他相关史料构建的量化数据库进行匹配连接,具有成为研究清代官员群体及士人阶层最全面、系统、基础的核心量化数据库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缙绅录 量化数据库 官员群体
原文传递
中国东南地区的地权分化与阶级分化——毛泽东《寻乌调查》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曹树基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83,159,共16页
毛泽东作于1930年的《寻乌调查》揭示了寻乌县的农民生活与农村经济状况,它既是当时中国最好的乡村调查之一,又是一个革命先驱者的作品,其中的许多认识,直接成为指导中国土地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所调查的寻乌个案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一... 毛泽东作于1930年的《寻乌调查》揭示了寻乌县的农民生活与农村经济状况,它既是当时中国最好的乡村调查之一,又是一个革命先驱者的作品,其中的许多认识,直接成为指导中国土地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所调查的寻乌个案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江西寻乌与浙江松阳石仓的对比研究发现,在传统时代,中国东南地区有着相似的地权结构与社会结构。中国近代乡村的演变,是产业分化与人口分化这两种因素交替作用的结果。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革命的基础之所以在乡村而不是在城市,就是因为乡村积聚了足够多的破坏性力量。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改革之所以首先在乡村而不在城市,原因也在这里。以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城市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虽然没有能够挽救农村的颓败,却释放了乡村中的破坏性能量。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20世纪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乌调查》 石仓 地权分化 阶级分化
原文传递
基于地形图资料与GIS的民国江南城市人口估算 被引量:17
18
作者 江伟涛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56,143,共18页
以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区面积的乘积来估算历史时期城市人口数量或可说是一种最为简单高效的方式,然而由于相关历史数据难以获得,这一方法极少见于相关研究中。近年来随着GIS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日趋普遍地运用,加之逐步发掘的民国实测... 以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区面积的乘积来估算历史时期城市人口数量或可说是一种最为简单高效的方式,然而由于相关历史数据难以获得,这一方法极少见于相关研究中。近年来随着GIS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日趋普遍地运用,加之逐步发掘的民国实测地形图资料,使得获取民国时期江南各城市的城区面积成为可能,而根据部分县市的人口调查资料可以分析不同类型城市的人口密度,进而也就可以估算那些没有资料的城市的人口数量。以各城市聚落在地形图中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为依据进行类型划分,其中筑有城墙城市可分为4类,平均人口密度分别为28 988.65人/km^2、13 544.42人/km^2、5 748.48人/km^2、2 160.18人/km^2;未筑有城墙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8 142.98人/km^2,据此估算出江南227个城市的人口数约为111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口 江南 民国地形图 GIS
原文传递
江津县减租退押运动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曹树基 李婉琨 郑彬彬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69,158-159,共16页
传统时代的四川乡村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土地信贷市场及乡村金融市场。押金与地租之间的关系是土地农业经营与商业投资之间的关系。1950年开展的减租退押与市场化的加押减租完全相反,这场运动对于乡村土地市场及金融市场的打击是致命的... 传统时代的四川乡村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土地信贷市场及乡村金融市场。押金与地租之间的关系是土地农业经营与商业投资之间的关系。1950年开展的减租退押与市场化的加押减租完全相反,这场运动对于乡村土地市场及金融市场的打击是致命的。虽然1950年底—1951年初的减租退押具有产权清理和经济退赔的性质,但江津县减租退押胜利果实的绝大部分,通过各种方式分配给了农民,由于1951年江津县新增农业税正好与此果实数相等,所以,可以将减租退押的胜利果实看作是1951年新增农业税之来源。江津县的个案具有全国性的普遍意义,既有的阶级理论值得重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租退押 土地改革 江津县
原文传递
皖北花鼓灯探源 被引量:15
20
作者 陈业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477-483,共7页
由花鼓小锣、花鼓灯和花鼓戏构成的"凤阳三花",彼此在内容、形式和流行范围,以及百姓的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大不相同。就其渊源而言,花鼓灯之"打花鼓",主要源于唐宋时期"打夜胡"和"打讶鼓&... 由花鼓小锣、花鼓灯和花鼓戏构成的"凤阳三花",彼此在内容、形式和流行范围,以及百姓的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大不相同。就其渊源而言,花鼓灯之"打花鼓",主要源于唐宋时期"打夜胡"和"打讶鼓";花鼓灯表演中的岔伞(即灯伞),一则脱胎于明代城隍祭祀衍生出的"三巡会"中的黄罗伞,同时又与讶鼓表演中的帷伞有关;而民间社事活动——社火,则为花鼓灯的表演提供了一个契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灯表演逐渐成为上元节等社火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在其形成和发展历程中,皖北花鼓灯经历了一个由祈禳、敬神、娱神到娱人、自娱的转变过程,并最终成为皖北民众的"狂欢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鼓灯 安徽北部地区 民俗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