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80篇文章
< 1 2 2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创新力提升 被引量:78
1
作者 曾赛星 陈宏权 +1 位作者 金治州 苏权科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38,共11页
不同于一般工程创新和企业创新,重大工程技术创新以需求为导向,是基于"目标锁定"的技术创新活动。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的完备构建与有效运转对于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创新主体的价值共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解构重大工程创新... 不同于一般工程创新和企业创新,重大工程技术创新以需求为导向,是基于"目标锁定"的技术创新活动。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的完备构建与有效运转对于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创新主体的价值共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解构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构成,揭示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为多主体共生竞合、多阶段交互演化、跨项目动态迁移),探讨创新场对于创新力提升的影响机理。基于港珠澳大桥工程案例,分析其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和动态演化,发现对于创新生态位专一和创新生态势较低的创新主体,创新生态网络对于其竞争力提升的效应更加明显。最后讨论了研究贡献和实践启示,以期为重大工程创新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工程 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位 生态势 创新孤岛 创新场
原文传递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新技术 被引量:59
2
作者 陈韶章 苏宗贤 陈越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6-403,共8页
沉管法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专门修建水下隧道的工法,适用条件较为苛刻,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其适应性越来越强。继丹麦—瑞典的厄勒松海峡沉管隧道和韩国釜山—巨济沉管隧道修建之后,我国正在珠江口伶仃洋30万t主航道下修建港珠澳... 沉管法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专门修建水下隧道的工法,适用条件较为苛刻,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其适应性越来越强。继丹麦—瑞典的厄勒松海峡沉管隧道和韩国釜山—巨济沉管隧道修建之后,我国正在珠江口伶仃洋30万t主航道下修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借鉴了国外技术与国内施工经验,自主创新,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在地质勘察、结构分析、耐久性设计、管节预制、地基与基础处理等方面发展了一些新技术,并对这些新技术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沉管隧道 管节安装 地质勘察
下载PDF
南京长江隧道原型管片结构破坏试验研究 被引量:56
3
作者 封坤 何川 苏宗贤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4-571,共8页
为探明南京长江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的破坏特征,采用"多功能盾构隧道结构体试验系统",对其原型管片衬砌结构进行了试验研究.将结构承受的水压力与土压力分离加载,并对大型水下盾构隧道结构在通缝和错缝拼装方式下的不同破坏特征... 为探明南京长江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的破坏特征,采用"多功能盾构隧道结构体试验系统",对其原型管片衬砌结构进行了试验研究.将结构承受的水压力与土压力分离加载,并对大型水下盾构隧道结构在通缝和错缝拼装方式下的不同破坏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南京长江隧道管片衬砌的破坏主要以弯曲开裂为主;结构裂缝扩展往往伴随着结构变形和纵缝张开量的显著发展;不同拼装方式的结构变形、裂缝扩展与纵缝张开量存在较大差异,与通缝拼装管片结构相比,错缝拼装管片结构变形、纵缝张开量较小,而裂缝扩展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盾构隧道 管片衬砌结构 原型试验 破坏特征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意义及技术难点 被引量:50
4
作者 李英 陈越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2期67-77,共11页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岛隧工程作为香港、澳门和珠海50多公里连接线的一部分于2010年底开工,近6km长的沉管隧道是世界上目前已建和在建工程中最长的混凝土沉管隧道,为了将来30万t油轮满载通航,隧道最大埋深达到海底约40m深;连接线桥梁...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岛隧工程作为香港、澳门和珠海50多公里连接线的一部分于2010年底开工,近6km长的沉管隧道是世界上目前已建和在建工程中最长的混凝土沉管隧道,为了将来30万t油轮满载通航,隧道最大埋深达到海底约40m深;连接线桥梁和隧道的转换通过2个海中人工岛来实现。如果考虑本工程相对差的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大跨度、恶劣的海上施工条件以及在软弱地层上填海造成的2个人工岛与隧道的复杂过渡段等,港珠澳大桥可以被看作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该论文将介绍港珠澳大桥的基本背景情况和岛隧工程的建设意义,关注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岛隧工程整体设计方面的技术难点,包括:隧道结构设计、隧道基础设计、隧道管节的浮运沉放、隧道机电安装/安全、耐久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人工岛 基础处理 过渡段 浮运沉放 耐久性 隧道安全
原文传递
大断面水下盾构隧道原型结构加载试验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被引量:48
5
作者 何川 封坤 苏宗贤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4-266,共13页
针对大断面水下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特点,提出管片结构(包括接缝结构及整环衬砌结构)的原型试验加载方法,并自主研发多功能盾构隧道结构加载试验系统,该系统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组装和拆卸,既可进行管片接头力学试验,又可成功将水压与土压分... 针对大断面水下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特点,提出管片结构(包括接缝结构及整环衬砌结构)的原型试验加载方法,并自主研发多功能盾构隧道结构加载试验系统,该系统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组装和拆卸,既可进行管片接头力学试验,又可成功将水压与土压分离,进行管片衬砌结构的加载试验。随后,采用该试验系统对南京长江隧道及珠江狮子洋隧道管片衬砌结构进行原型加载试验,包括错缝拼装、通缝拼装结构的加载试验,接头抗弯、抗剪试验等,并选取部分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对比,验证该试验加载方法对大断面盾构隧道结构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的正确性及可靠性,为科研、设计和生产提供可靠的试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水下盾构隧道 管片衬砌结构 原型试验 加载系统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原则与方法 被引量:46
6
作者 王胜年 苏权科 +3 位作者 范志宏 李全旺 周新刚 李克非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共8页
系统阐述港珠澳大桥跨海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原则与方法,首先介绍港珠澳大桥工程概况及120年使用年限的总体要求;根据工程的环境、水文地质数据分析工程场址条件下混凝土结构劣化的主要过程和因素;确定耐久性设计的控制过程为海... 系统阐述港珠澳大桥跨海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原则与方法,首先介绍港珠澳大桥工程概况及120年使用年限的总体要求;根据工程的环境、水文地质数据分析工程场址条件下混凝土结构劣化的主要过程和因素;确定耐久性设计的控制过程为海洋氯离子侵入和表层混凝土碳化引起的钢筋锈蚀。针对耐久性控制过程,分析耐久性极限状态、构件使用年限、环境作用类别和程度以及裂缝控制宽度;然后建立针对港珠澳大桥工程场址条件的氯离子侵入过程设计模型,使用全概率方法校准的分项系数法完成针对不同时用年限、不同暴露条件下的结构耐久性参数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设计;最终确定用于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120年使用年限的耐久性设计与质量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耐久性设计 设计年限 耐久性极限状态 分项系数法 可靠指标
下载PDF
沉管隧道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40
7
作者 陈越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7-393,共7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很多大城市集中在江河两岸或江河入海口附近,沉管隧道具有埋深浅、通行能力大、线路短、横断面形状选择灵活、管节预制质量易于控制和防水效果好等优点,使得沉管隧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1)归纳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很多大城市集中在江河两岸或江河入海口附近,沉管隧道具有埋深浅、通行能力大、线路短、横断面形状选择灵活、管节预制质量易于控制和防水效果好等优点,使得沉管隧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1)归纳沉管隧道的主要技术,有隧道位置的选择原则与建设条件调查、几何设计、结构与防水设计、接头处理、基础处理、管节浮运沉放等;2)从隧道的精细化地质勘察、基础处理、基础垫层处理和消防技术等方面,介绍目前世界上建造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其建设标志着我国沉管隧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结合国内外沉管隧道修建情况,总结沉管隧道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规模不断增大、环境适应性越来越强、施工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最终接头技术不断进步;4)随着沉管隧道理论设计、施工工艺和配套工程的不断发展,关键技术的不断完善,新工程的不断建设,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将推进沉管法隧道技术再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 管节浮运沉放 管节接头 地质勘查 基础处理 隧道消防技术
下载PDF
超长沉管隧道多点振动台试验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39
8
作者 袁勇 禹海涛 +2 位作者 燕晓 徐国平 苏权科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7-165,共9页
为研究非一致地震激励下沉管隧道的响应,以在建的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背景,基于由4台面振动台组成的线状多功能试验系统,开展了超长沉管隧道的多点振动台模型试验。鉴于超长沉管隧道工程规模和多点振动台试验系统的能力,研究了试验所... 为研究非一致地震激励下沉管隧道的响应,以在建的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背景,基于由4台面振动台组成的线状多功能试验系统,开展了超长沉管隧道的多点振动台模型试验。鉴于超长沉管隧道工程规模和多点振动台试验系统的能力,研究了试验所需土与结构动力相似比关系,设计并制作了节段式模型箱,用于模拟沿隧道轴向的非一致地震动输入。该模型箱由4个主动箱和8个随动箱组成,总长40m。通过开展离散多点非一致激励空箱振动台试验,验证了通过节段式模型箱将离散多点输入机制转化为连续多点输入机制的可行性。基于室内动三轴试验,测试并确定了最优模型土的配制方案。综合结构惯性力和土-结构相对刚度比的相似分析,通过多种材料比选,最终选用铝合金浇铸件加工模型隧道。试验采用的隧道节段模型尺寸(长×宽×高)为600mm×375mm×170mm,总共98个,隧道模型总长达36.75m。选用与橡胶力学性质相似的硅胶条模拟隧道管节接头的GINA橡胶止水带。通过一系列工况的多点振动台试验模拟,系统获得了沉管隧道模型的非一致激励地震响应规律。通过多工况试验数据分析,分别得到了场地、隧道管节的加速度和隧道管节接头的变化情况,结构纵向加速度响应数据表明行波效应明显。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设计地震(ODE),最大设计地震(MDE)和罕遇设计地震(RDE)的地震强度下,管节接头的变形量均小于允许值,说明隧道结构处于安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沉管隧道 振动台试验 抗震设计 动力响应分析 非一致激励
原文传递
港珠澳大桥钢结构桥梁建设综述 被引量:37
9
作者 苏权科 谢红兵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共9页
为了给超长跨海钢结构桥梁的建设提供参考,综述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实践。介绍了大桥的建设制约条件、建设目标及理念,以及大桥的景观设计,说明了超长钢桥选型的主要考虑因素:抗震性能、耐久性、施工性、结构维护和环保。关于钢箱梁设计... 为了给超长跨海钢结构桥梁的建设提供参考,综述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实践。介绍了大桥的建设制约条件、建设目标及理念,以及大桥的景观设计,说明了超长钢桥选型的主要考虑因素:抗震性能、耐久性、施工性、结构维护和环保。关于钢箱梁设计,重点介绍了单体大悬臂钢箱梁正交异性板的疲劳设计要点、参数优化结果、疲劳细节构造及足尺模型疲劳试验情况,并对使用调谐质量阻尼器应对主梁涡激振动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关于施工质量管理,在全过程品质保证/品质控制(QA/QC)技术要求、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的基础上,对多项专项产品技术管理进行了介绍,数个首次使用的标准(如不锈钢钢筋、桥梁检查车等)可为中国行业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参考。介绍了钢结构制造过程中有关加工、制作、焊接和检测的新技术与新工艺,这些要求可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消除人为误差、提高制造精度并保证钢结构品质的稳定性。关于海上吊装,重点介绍了3座斜拉桥的钢塔吊装技术。关于防护涂层及维护,重点介绍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限值等环保性能指标及钢箱梁箱内、箱外检修车系统特点。综述分析表明:港珠澳大桥"四化"要求促进了钢结构各施工环节的工艺创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中国桥梁钢结构加工企业的总体制作能力和管理水平;海上装配化施工,促进了海上大型设备的开发应用和吊装工法的创新,成功经验为海上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开辟了新的途径;钢桥面铺装方案效果有待实践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港珠澳大桥 综述 钢箱梁 正交异性板 钢桥面铺装 质量保证
原文传递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划 被引量:34
10
作者 张劲文 朱永灵 《公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3-147,共5页
描述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划文件框架,介绍了港珠澳大桥项目愿景和建设目标、项目管理总体策略、项目专用技术和管理标准,提出了以"建设目标—管理策略—专用标准"的金字塔模型作为项目管理规划框架的构建方法。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项目管理 规划 主体工程
原文传递
重大工程全景式创新管理--以港珠澳大桥工程为例 被引量:33
11
作者 陈宏权 曾赛星 苏权科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2-224,共13页
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并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本文聚焦港珠澳大桥技术创新管理,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研究重大工程全景式创新范式,从全方位创新、全过程创新和全主体创新3个维度进行分析,揭示重大工程... 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并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本文聚焦港珠澳大桥技术创新管理,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研究重大工程全景式创新范式,从全方位创新、全过程创新和全主体创新3个维度进行分析,揭示重大工程全景式创新的治理逻辑,为推动重大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景式创新 全方位创新 全过程创新 全主体创新 港珠澳大桥工程
原文传递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构建 被引量:32
12
作者 张劲文 朱永灵 +1 位作者 高星林 刘刚 《公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3-136,共4页
介绍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构建背景,该模式统筹考虑了价值引领、因地制宜、责任划分、风险划分、合同机制等构建策略,结合中国情境、国际惯例和项目特点构建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并付诸实施。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设计施工总承包 建设模式 岛隧工程
原文传递
基于地层–结构法的沉管隧道三维数值分析 被引量:31
13
作者 丁文其 朱令 +2 位作者 彭益成 胡金平 陈越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622-626,共5页
为分析沉管隧道的整体沉降以及接头张开、剪切变形等工程关注问题,重点研究了基于地层-结构法的沉管隧道建模方法,探讨了隧道初始地应力平衡、施工顺序的模拟、材料的本构模型以及接触关系的模拟等主要问题;通过建立港珠澳沉管隧道模型... 为分析沉管隧道的整体沉降以及接头张开、剪切变形等工程关注问题,重点研究了基于地层-结构法的沉管隧道建模方法,探讨了隧道初始地应力平衡、施工顺序的模拟、材料的本构模型以及接触关系的模拟等主要问题;通过建立港珠澳沉管隧道模型验证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初始地应力平衡的效果、隧道沉降变形以及接头相对变形,得到如下结论:①进行地应力平衡后的土体应力场与土层埋深近似成正比,位移场基本为0;②20 m回淤土荷载引起港珠澳沉管隧道最大沉降增量约为9.6 cm,航道处清淤会产生明显的回弹变形,对沉降变形的影响范围约超出清淤范围一个管节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地层–结构法 有限元 初始地应力 沉降
下载PDF
南京长江隧道管片衬砌结构原型加载试验 被引量:31
14
作者 封坤 何川 苏宗贤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43,共9页
以南京长江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自主研发的"多功能盾构隧道结构体试验系统"装置,实现了对盾构隧道原型管片衬砌结构承受水压力与土压力的分离加载模拟,对南京长江隧道原型管片衬砌结构分别在通缝和错缝拼装方式下进行了原型... 以南京长江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自主研发的"多功能盾构隧道结构体试验系统"装置,实现了对盾构隧道原型管片衬砌结构承受水压力与土压力的分离加载模拟,对南京长江隧道原型管片衬砌结构分别在通缝和错缝拼装方式下进行了原型加载试验。研究了不同荷载条件对管片结构力学特征的影响,并对不同拼装方式下管片结构的内力分布特点及错缝拼装方式下目标管片内力沿幅宽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弹性状态下和结构开裂后,通缝和错缝拼装管片结构力学特征变化显著,错缝结构对于内力、形变及纵缝张开量等发生突变的控制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管片衬砌结构 原型加载试验 力学特征
原文传递
港珠澳大桥工程创新管理实践 被引量:30
15
作者 高星林 张鸣功 +1 位作者 方明山 戴建标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12-26,共15页
基于港珠澳大桥工程复杂的边界条件,介绍了港珠澳大桥面临的管理和技术挑战;根据目标和需求,结合自主创新和市场资源,研究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和技术挑战的解决方法;系统地构建了项目管理模式,开展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技术... 基于港珠澳大桥工程复杂的边界条件,介绍了港珠澳大桥面临的管理和技术挑战;根据目标和需求,结合自主创新和市场资源,研究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和技术挑战的解决方法;系统地构建了项目管理模式,开展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技术攻关,分阶段、多层次地逐步逼近港珠澳大桥宏伟的建设目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桥梁强国"、"大国制造"的实践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岛隧工程 沉管 结构耐久性 钢结构工厂化
下载PDF
重大工程管理决策复杂性及复杂性降解原理 被引量:27
16
作者 麦强 盛昭瀚 +1 位作者 安实 高星林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32,共16页
重大工程管理系统是一类典型的复杂系统.如何认识该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并应对复杂性带来的挑战一直是重大工程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以重大工程管理决策过程为例,构建了一个决策概念模型,描述了决策关联性、认知模糊性和偏差性、知识有限性... 重大工程管理系统是一类典型的复杂系统.如何认识该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并应对复杂性带来的挑战一直是重大工程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以重大工程管理决策过程为例,构建了一个决策概念模型,描述了决策关联性、认知模糊性和偏差性、知识有限性等复杂性因素对重大工程管理决策过程的影响.进而在决策关联性和信息不完备性的复杂性框架下,将重大工程管理决策的复杂性划分为“混沌”、“冲突”、“关联”和“混杂”四种类型.根据该复杂性特征分类,提出了包括“复杂性探索”、“复杂性吸收”、“复杂性分解”和“复杂性承担”四个基本逻辑策略的重大工程管理决策“复杂性降解”原理,揭示了重大工程管理决策实践的复杂自组织规律,说明了重大工程管理决策复杂性的内生性及动态演化特征.最后,应用“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工程的管理决策实践论证了“复杂性降解”原理,并讨论了该原理对重大工程管理带来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工程 管理决策 复杂性降解 复杂自组织 动态演化
下载PDF
新型复合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刘佳莉 黄翔 +1 位作者 孙哲 黄华铃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66,共6页
分析新型复合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芯体构造和工作原理。选择高湿度地区代表城市——福州,在7月份,对新型复合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工作电流和电压、机组风压、湿球效率、二/一次风量比、淋水量、耗水量等性能参数进行... 分析新型复合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芯体构造和工作原理。选择高湿度地区代表城市——福州,在7月份,对新型复合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工作电流和电压、机组风压、湿球效率、二/一次风量比、淋水量、耗水量等性能参数进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复合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二/一次风量比为0.95时,机组的平均湿球效率为103%,机组在200L/h的淋水量下运行10min,需要消耗1.2L的水。将机组应用于一个室内模拟1kW发热源的房间,测试得到了机组运行的实际效果,并提出机组优化的试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冷却 露点间接 湿球效率 一次风量比 淋水量 耗水量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造技术综述 被引量:25
18
作者 陈越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共5页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在海上填筑2个人工岛后再建造节段式沉管隧道。通过系统的技术研究,针对120年设计使用寿命的要求以及工程建设条件,开展一系列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建设管理模式,工程的主要技术特点,以及人工岛建...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在海上填筑2个人工岛后再建造节段式沉管隧道。通过系统的技术研究,针对120年设计使用寿命的要求以及工程建设条件,开展一系列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建设管理模式,工程的主要技术特点,以及人工岛建造技术与沉管隧道建造技术的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人工岛 隧道 建造技术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浅水区非通航孔桥钢-混组合梁施工技术 被引量:24
19
作者 朴泷 周高明 +2 位作者 吴小兵 胡勇 李军平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18,共6页
港珠澳大桥浅水区非通航孔桥采用85m钢-混组合连续梁桥形式,组合梁由混凝土桥面板及钢主梁通过集束式剪力钉连接而成。混凝土桥面板在预制场内一次性浇筑完成;钢主梁整孔制作分为板单元制造、分段制造、总拼3个阶段,总拼后,利用环氧砂... 港珠澳大桥浅水区非通航孔桥采用85m钢-混组合连续梁桥形式,组合梁由混凝土桥面板及钢主梁通过集束式剪力钉连接而成。混凝土桥面板在预制场内一次性浇筑完成;钢主梁整孔制作分为板单元制造、分段制造、总拼3个阶段,总拼后,利用环氧砂浆将钢主梁与混凝土桥面板粘接在一起,由3 000t"天一号"运架一体船整孔运输和架设。在该桥组合梁施工中,采取了以下新技术:钢主梁底板单元纵向对接焊缝采用预设反变形胎架以单面焊双面成型的工艺焊接;横隔板及底板单元整体制造采用自动化焊接机器人焊接;钢主梁总拼时腹板对接焊缝采用轨道式数字化焊接机器人进行立位焊接,腹板与底板熔透焊缝采用无盲区焊接小车焊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海大桥 连续梁桥 组合梁 钢箱梁 混凝土桥面预制板 板单元组焊 总拼装 桥梁施工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钢桥面沥青铺装结构设计 被引量:24
20
作者 王民 方明山 +2 位作者 张革军 李江 文峰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74,共6页
港珠澳大桥钢桥面铺装标准高、规模大、施工环境复杂,在分析实桥结构、交通、气候、施工条件的基础上,对该桥钢桥面铺装结构进行设计。以工程病害率、成熟程度、施工可控性、抗疲劳性能、高温稳定性、重载承受能力为评价指标,对多种典... 港珠澳大桥钢桥面铺装标准高、规模大、施工环境复杂,在分析实桥结构、交通、气候、施工条件的基础上,对该桥钢桥面铺装结构进行设计。以工程病害率、成熟程度、施工可控性、抗疲劳性能、高温稳定性、重载承受能力为评价指标,对多种典型铺装方案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推荐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改性沥青SMA方案。通过工艺改进,确定采用MA配合比设计方法和GA生产工艺制备浇注式沥青混合料 GMA。铺装结构设计为:对钢板表面喷砂除锈后,按顺序涂装防腐层、防水层、黏结层,然后在行车道范围内依次铺装30mm浇注式沥青混合料GMA 10+38mm改性沥青SMA 13(层间洒布改性乳化沥青);在中央分隔带范围内铺装68mm全厚式浇注式沥青混合料。该铺装方案符合全寿命设计理念,具有综合性能优、质量可靠度高、施工效率高等优点。钢桥面铺装实施过程与验收结果均表明该铺装方案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海大桥 钢桥面铺装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 铺装结构 工艺 综合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