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9篇文章
< 1 2 1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生态美学 被引量:187
1
作者 曾繁仁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16,共6页
本文认为 ,生态美学是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状况下提出的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 ,是一种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它是机械论哲学向存在论哲学演进的表现 ,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突破 ,是由实践美学... 本文认为 ,生态美学是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状况下提出的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 ,是一种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它是机械论哲学向存在论哲学演进的表现 ,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突破 ,是由实践美学到存在论美学的转移 ;它的出现将推动中国与西方的平等对话。但是 ,在关于生态美学的界定、所涉及到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以及与当代科技的关系等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生态审美状态 存在论 生态哲学 平衡原则 生态平衡
下载PDF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被引量:185
2
作者 曾繁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16,共12页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 ,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 ,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美学的继续发展还要解决学科自身的建设以及正确对待“世界的返魅”、对现代性与科技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后现代语境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生态批评 生态文学
下载PDF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被引量:119
3
作者 曾繁仁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55,共8页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生态美学包含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与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等内涵。在西方则以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为其典范表述,这恰是海氏受到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成果,因此生态美学必将开创中西美学对话交流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美学观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美学 20世纪中期 人文主义精神 工业文明 实践存在论 生态危机 人类社会 哲学基础 实践美学 当代发展 美学学科 整体主义 理论原则 审美批判 海德格尔 思想影响 对话交流 中西美学
原文传递
“文明”与“文化” 被引量:87
4
作者 陈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8-73,共6页
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凭借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文明是一元的,文化是多元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不同文化系统间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过程。而文... 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凭借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文明是一元的,文化是多元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不同文化系统间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过程。而文化系统间要素与功能、结构与建构的复杂关系,又使得这种影响和渗透变得更为复杂。只有将共时的结构主义与历时的建构主义统一起来,才有可能既看到文化系统的自恰性和稳定性,又发现文化变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文化 一元 多元
原文传递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 被引量:87
5
作者 曾繁仁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22,共8页
当代生态美学观研究的深入需要对其特有的美学范畴进行必要的建构。“生态论的存在观”是其基本的哲学支撑与文化立场;“四方游戏说”是其主要美学范畴,是海德格尔对“世界与大地争执”理论的突破;“诗意地栖居”与“技术地栖居”相对,... 当代生态美学观研究的深入需要对其特有的美学范畴进行必要的建构。“生态论的存在观”是其基本的哲学支撑与文化立场;“四方游戏说”是其主要美学范畴,是海德格尔对“世界与大地争执”理论的突破;“诗意地栖居”与“技术地栖居”相对,将审美引向人的审美地生存;“家园意识”针对现代社会人的茫然之感,具有本源性特点;“场所意识”则与人的具体生活环境及对其感受息息相关;“参与美学”反映了生态美学以主体所有感受力参与审美建构的特点;“生态批评”是生态美学观的实践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主客二分 天人合一 范畴
下载PDF
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被引量:89
6
作者 宋方昊 刘燕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3-87,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习惯、信仰和情感文化积淀,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本文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载体的特点和国家文化产业视野,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习惯、信仰和情感文化积淀,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本文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载体的特点和国家文化产业视野,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构想,探讨了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策略和路径。拟通过数字交互设计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转化为可娱乐化和产品化的文化产业优势,实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和创新,实施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的有效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 产品化 娱乐化
原文传递
当前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被引量:40
7
作者 曾繁仁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4-206,共3页
“生态美学”在当代生态哲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社会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文艺学等新学科的发展中,正成为我国一个切近时代的美学研究及创新的热门课题。本刊约请6位学者对其研究和发展状况进行讨论,以期引起读者进一步关注。
关键词 生态美学 美学原则 哲学思想 生态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 实践观 生态审美观
下载PDF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 被引量:50
8
作者 曾繁仁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1,共7页
在当代文化建设中,针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包含的古典生态智慧具有极为重要的当代价值。从作为其源头的《周易》分析,它包含“太极化生”、“生生为易”、“... 在当代文化建设中,针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包含的古典生态智慧具有极为重要的当代价值。从作为其源头的《周易》分析,它包含“太极化生”、“生生为易”、“天人合德”、“厚德载物”与“大乐同和”等极有价值的生态智慧内涵,成为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周易》 太极化生 天人合德 生态文明
下载PDF
试论当代生态美学之核心范畴“家园意识” 被引量:53
9
作者 曾繁仁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3-8,共6页
"家园意识"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审美关系,而且蕴涵着更为本真的人的诗意栖居之意,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作为生态美学的重要范畴首先由海德格尔提出并阐发,并成为"同一个地球"这一现代生态观中... "家园意识"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审美关系,而且蕴涵着更为本真的人的诗意栖居之意,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作为生态美学的重要范畴首先由海德格尔提出并阐发,并成为"同一个地球"这一现代生态观中的必有之意。而从源头上来说,它则是中西方文化的母题。在古代希腊神话与圣经中就有人类回归家园的内容,而中国古代《诗经》、《周易》与诗词中也包含浓郁的家园意识。"家园意识"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与意义,需要加以继承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意识 生态存在论美学 现代生态观 母题
下载PDF
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 被引量:42
10
作者 曾繁仁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共5页
关键词 生态美学 美学观念 中国特色 当代美学 生态存在论 生态文艺学 理论工作者 美学学科 审美关系 人与自然
原文传递
身体美学:研究进展及其问题——美国学者与中国学者的对话与论辩 被引量:43
11
作者 舒斯特曼 曾繁仁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1-28,共8页
舒斯特曼认为,在古希腊和中国的传统中,美的事物以自己的方式含有一种伦理的成分。身体美学是对传统美学的一个拓展而不是解构。对康德和黑格尔的一些观念的扬弃并不等于放弃美学全部的传统和结构。身体美学更大的想法是,它比整个人更宽... 舒斯特曼认为,在古希腊和中国的传统中,美的事物以自己的方式含有一种伦理的成分。身体美学是对传统美学的一个拓展而不是解构。对康德和黑格尔的一些观念的扬弃并不等于放弃美学全部的传统和结构。身体美学更大的想法是,它比整个人更宽,包含了整个社会、整个环境,因为我们从来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的身体(body)。性经验不一定是对一件艺术品的经验,但符合最重要的审美经验概念的条件。曾繁仁等认为,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艺术化的生存、生存权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对身体的关注或者关系到人的生存问题。审美的情欲与色情之间应该是有界限的,色情与健康的情欲的区别在于作者的态度和艺术的表现,是为了表现情感还是有意宣扬某种生理欲望,以及作者对女性的态度是玩弄还是尊重。美学作为人文学科,它对文化和生活肩负着提升和评判责任,不应忽视这种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性审美经验 对话
原文传递
西方生态美学的进展:从景观感知与评估的视角看 被引量:45
12
作者 保罗.戈比斯特 杭迪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4,共14页
在景观研究领域,景观设计师基于专业知识进行评估,社会科学家以公众偏好作为研究的基础,二者已经形成了一种庞大的知识基础,并且为评估与管理景观的视觉特性提供了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主导的风景美学立场限制并忽略了自然美这一观念;对... 在景观研究领域,景观设计师基于专业知识进行评估,社会科学家以公众偏好作为研究的基础,二者已经形成了一种庞大的知识基础,并且为评估与管理景观的视觉特性提供了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主导的风景美学立场限制并忽略了自然美这一观念;对诸如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等景观的生态价值而言,风景美学甚至可能是有害的。这一审美—生态冲突的状态迫使景观感知与评估方面的工作开始寻求另外的途径——即建构生态美学,以更好地理解与管理景观的审美价值。这种生态美学旨在探讨景观研究中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结合的问题,它融合了自然科学、自然审美哲学、生态艺术与设计以及景观感知整体性研究实践中的诸多观点,倡导一种全新的景观审美感知模式,为推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原则与指南。从生态美学角度来解释景观感知与评估已经引发了一场精彩讨论,内容涉及人类审美反应的本质、在人类头脑中灌输生态审美的能力,以及与此灌输活动相关的伦理学问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感知 生态美学 审美价值 生态价值 理论与应用
下载PDF
审美教育:一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 被引量:36
13
作者 曾繁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10,共3页
面向新的世纪,人类应该审美的生存,我们应该将我们的后代培养成审美的生存的一代新人。因而,美育成为世界各国文化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而美育的发展有赖于进一步认识其极端重要性、进行国际的交流对话、解决审美教育实践中的紧... 面向新的世纪,人类应该审美的生存,我们应该将我们的后代培养成审美的生存的一代新人。因而,美育成为世界各国文化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而美育的发展有赖于进一步认识其极端重要性、进行国际的交流对话、解决审美教育实践中的紧迫问题,加强科研以及从审美文化的层面拓展美育的内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教育 审美生存 交流对话 审美文化
下载PDF
论身体美学的三个层面 被引量:45
14
作者 程相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47,共6页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三分法"既不恰当,也不全面,完整的身体美学图景应该包括三个层面:身体作为审美对象,身体作为审美主体,身体化的审美活动。身体美学的理论挑战主要来自于后面的两个层面:身体作为审美主体包括西方传统形而...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三分法"既不恰当,也不全面,完整的身体美学图景应该包括三个层面:身体作为审美对象,身体作为审美主体,身体化的审美活动。身体美学的理论挑战主要来自于后面的两个层面:身体作为审美主体包括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所说的三种"身体性感官"、身体-肌肉运动知觉以及作为整体的身体,身体化的审美活动则揭示了心灵美学所忽视的身体维度,传统美学理论中的关键词特别是审美主体、审美体验等,都应该增加一个修饰语"身体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身体化 身体 - 肌肉运动知觉 身体化的审美活动
下载PDF
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看生态美学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仪平策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18,共8页
现代人类学范式对于生态美学研究的意义主要有四 :一是人类学作为以具体直接的人类生活为终极存在的思维范式 ,超越了主客二元的传统思维模式 ,从而彻底还原了生态美的和谐本质 ;二是超越了实践论美学的工具论、认识论局限 ,恢复了马克... 现代人类学范式对于生态美学研究的意义主要有四 :一是人类学作为以具体直接的人类生活为终极存在的思维范式 ,超越了主客二元的传统思维模式 ,从而彻底还原了生态美的和谐本质 ;二是超越了实践论美学的工具论、认识论局限 ,恢复了马克思存在论实践观的现代品格 ;三是使生态美学超越了一般生态学范畴 ,使之进入真正人文的、审美的领域 ;四是有助于建构一种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人类学 生态美学 研究范式 思维模式 认识论 实践美学 工具论 马克思 存在论
原文传递
试论生态审美教育 被引量:40
16
作者 曾繁仁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18,共8页
生态审美教育是1972年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之时提出的一种审美教育的新的形态,目的是以生态美学观教育广大人民确立审美地对待自然生态的态度。其基本立足点是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所凭借的手段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所借助的审... 生态审美教育是1972年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之时提出的一种审美教育的新的形态,目的是以生态美学观教育广大人民确立审美地对待自然生态的态度。其基本立足点是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所凭借的手段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所借助的审美范畴是"共生性"、"家园意识"与"诗意地栖居"。其性质是人体各感官直接介入的"参与美学"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审美教育 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家园意识 参与美学教育
下载PDF
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 被引量:37
17
作者 曾繁仁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5-88,共4页
美育在当代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中介作用 ,具体表现在对审美世界观的培养、文化的养成 ,对德智体其它各育的渗透和协调 ,对人文精神的补缺与弘扬 。
关键词 美育 素质教育 中介作用 审美世界观
下载PDF
继承百年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文献整理与研究专家笔谈 被引量:37
18
作者 谢黎萍 程焕文 +6 位作者 苏智良 武茂昌 衣永刚 范玉刚 崔文斌 徐雁 马静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17,共14页
谢黎萍指出,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开发利用,一是要夯实红色基因库,守牢宣传主阵地;二是要探索多元深度开发,追求迭代持续发展;三是要打破区域条线壁垒,追求协作互利共赢。程焕文指出,明确红色文献的内涵和外延对于进一步推动红色文... 谢黎萍指出,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开发利用,一是要夯实红色基因库,守牢宣传主阵地;二是要探索多元深度开发,追求迭代持续发展;三是要打破区域条线壁垒,追求协作互利共赢。程焕文指出,明确红色文献的内涵和外延对于进一步推动红色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新理论概括和关于学好"四史"的重要指示精神,文章将红色文献界定为1919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一切文字记录和图像与录音资料。苏智良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档案开放、红色文献整理和利用,取得历史性成就。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食粮,须臾不可缺少。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应大力推动档案史料的数字化工程,从而推进革命史的研究。武茂昌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留下的红色文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搜集、保护、利用好这些红色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们要坚持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方向,充分认识红色文献搜集与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对红色文献的管理水平和保护力度,让红色文献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衣永刚指出,红色文献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最真实和最直接的记录资料,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开展党史研究的最重要依据,更是我们借以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重要载体。开拓红色文献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国际视野,用红色文献向世界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故事。加强红色文献国际传播研究的针对性,用红色文献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故事。借助多语种语料库等平台提升当代红色文献传播的全球话语能力,用红色文献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故事。范玉刚与崔文斌指出,随着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献普查 红色文献收藏 红色文献传播 红色文献整理 红色文献研究 红色文献开发利用
下载PDF
陌生化理论的旅行与变异 被引量:37
19
作者 杨建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5-213,239,共9页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范畴"陌生化"从俄国到欧美经历了一个旅行和变异的过程。布莱希特的陌生化(间离效果)、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以及当代西方学术界的诸多理论和范畴都直接源自于对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的吸收、...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范畴"陌生化"从俄国到欧美经历了一个旅行和变异的过程。布莱希特的陌生化(间离效果)、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以及当代西方学术界的诸多理论和范畴都直接源自于对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的吸收、借鉴和改造。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伴随着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西方学术界却出现了陌生化理论研究的新热潮,其研究内容在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一旅行和变异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原因,其各种变体也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间离效果 新感性 理论旅行
下载PDF
从环境美学到城市美学 被引量:34
20
作者 程相占 阿诺德.伯林特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8-144,共7页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环境美学关注的是:人类作为整个环境复合体的一部分,审美地参与到环境中;在环境中,感官的内在体验和直接意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环境体验,即研究环境认知维度中所包含的直接而内在的价值。...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环境美学关注的是:人类作为整个环境复合体的一部分,审美地参与到环境中;在环境中,感官的内在体验和直接意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环境体验,即研究环境认知维度中所包含的直接而内在的价值。环境体验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综合体验活动,它是由"审美融合"这一术语描述得最佳、最清楚、而又最容易理解的经验之一。在体验环境时,审美融合普遍发生,并且出现于艺术语境之外,这一事实必然促使我们将美学理论扩展到艺术领域之外,从而扩展到广泛的环境情境;审美融合也由此对传统的"审美无利害性"、"审美静观"等构成了重新修正和反思。从理论上说,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建环境,城市环境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人建环境,城市环境的审美价值要远远大于通常说的"城市美"。更进一步说,城市美学也必须考虑消极或负面的审美价值,"消极审美价值"可以启发我们创造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否定美学",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思今天的城市美学。同时,在研究城市美学问题时应将生态学与"融合理论"结合起来,在一个富有人性且功能正常的审美生态系统中,城市景观并非外在环境,在城市规划中认真考虑审美融合,将是城市景观人性化的重要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体验 审美融合 参与美学 消极审美价值 城市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