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问题与文化的侵蚀——计算机时代新媒体艺术的表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赵炎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5-51,共7页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尼尔·波斯曼麦克卢汉在其著作中指出了媒介对于日常生活的改变与塑造作用,并且强调了真正发挥作用的因素并非媒介...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尼尔·波斯曼麦克卢汉在其著作中指出了媒介对于日常生活的改变与塑造作用,并且强调了真正发挥作用的因素并非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而是媒介的技术形式,正是后者塑造了人类感知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循着这条研究道路,以尼尔·波斯曼为代表的第二代媒介环境学派的学者对媒介形式发挥作用的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这既包括研究内容上的细化,也包括时间上的推进以及对于新出现的文化状况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卢汉 媒介形式 人类感知 新媒体艺术 媒介环境学派 发挥作用 塑造作用 计算机
原文传递
历史脉络与理论视角——新媒体艺术之路 被引量:2
2
作者 赵炎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4,共9页
本文追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脉络,分别从技术史、媒介发展史、艺术史和理论多个视角勾勒出新媒体艺术的历史进路。首先,对新媒体艺术的概念进行辨析,并从计算技术史与媒介技术史两条线索追溯了新媒体艺术诞生的条件。其次,从艺术史视角探... 本文追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脉络,分别从技术史、媒介发展史、艺术史和理论多个视角勾勒出新媒体艺术的历史进路。首先,对新媒体艺术的概念进行辨析,并从计算技术史与媒介技术史两条线索追溯了新媒体艺术诞生的条件。其次,从艺术史视角探讨新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与传统艺术形态、现代艺术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从理论视角出发,讨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不同层次以及可能的理论切入点,试图提供一种理解和阐释新媒体艺术发展逻辑的思路,同时也作为对这种新艺术形态展开思考和探讨的理论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技术 媒介 艺术史 理论视角
原文传递
艺术的“去物质化”与身体的“去物质化”——新媒体艺术中的观念、技术与身体
3
作者 赵炎 《当代美术家》 2024年第2期84-100,共17页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新媒体艺术中的“去物质化”问题。首先追溯了观念艺术中“去物质化”这一理论来源及其内涵;接着从观念、技术和身体三个角度讨论了新媒体艺术“去物质化”的不同层次;进而,通过赛博格身体、虚拟性和具身性问题探讨新...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新媒体艺术中的“去物质化”问题。首先追溯了观念艺术中“去物质化”这一理论来源及其内涵;接着从观念、技术和身体三个角度讨论了新媒体艺术“去物质化”的不同层次;进而,通过赛博格身体、虚拟性和具身性问题探讨新媒体艺术中的主体性问题;最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讨论了当代新媒体艺术中去物质化与去主体性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观念艺术 去物质化 主体性 技术 身体
下载PDF
赛博格、虚拟现实和元宇宙——新媒体艺术中的新身体、超身体和去身体
4
作者 赵炎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59,共8页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赛博格、虚拟现实和元宇宙这三条不同却又密切相关的技术线索以及与之相关的新媒体艺术实践,提出了新媒体艺术中关于身体显现的不同特征:赛博格通过身体改造塑造了新身体、虚拟现实以知觉强化实现了对身体的超越,元宇...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赛博格、虚拟现实和元宇宙这三条不同却又密切相关的技术线索以及与之相关的新媒体艺术实践,提出了新媒体艺术中关于身体显现的不同特征:赛博格通过身体改造塑造了新身体、虚拟现实以知觉强化实现了对身体的超越,元宇宙的虚拟化身带来了去身体效果,这三者共同指向了后人类时代的一种新的身体转向,即身体的离弃和去物质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格 虚拟现实 元宇宙 身体
原文传递
技术决定论的内与外——麦克卢汉与当代艺术的技术思维 被引量:3
5
作者 赵炎 《世界美术》 2020年第3期28-34,共7页
当艺术与新技术最初相遇时究竟会如何看待新技术?这或许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却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显而易见的是对新技术的态度自然取决于艺术家个人的兴趣、知识结构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因而讨论... 当艺术与新技术最初相遇时究竟会如何看待新技术?这或许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却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显而易见的是对新技术的态度自然取决于艺术家个人的兴趣、知识结构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因而讨论这个问题似乎就显得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放置在艺术史的视野中去看的话,便会发现这是一个与艺术史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问题,它深深地根植于艺术发生范式转型的那些重要历史节点之中。当今天的当代艺术开始大量运用新技术展开创作的时候,其对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力或许并不弱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于线性透视技术、人体解剖技术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卢汉 人体解剖 技术决定论 范式转型 当代艺术 知识结构 历史节点 艺术史
原文传递
反思全球化——后全球化时代的当代艺术与技术理性 被引量:2
6
作者 赵炎 《世界美术》 2021年第2期23-32,F0002,共10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趋势,很多人都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全球化会是一种持续的现象。即便是经历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不少人也依然坚信全球化的大势不可改变。但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趋势,很多人都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全球化会是一种持续的现象。即便是经历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不少人也依然坚信全球化的大势不可改变。但是,在回顾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实际上围绕全球化所产生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只是在不同时期的争论声音的大小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艺术与技术 全球化发展 后全球化时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不可逆转
原文传递
从古希腊罗马的纪念碑雕塑论及纪念碑性雕塑 被引量:2
7
作者 赵炎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20,共6页
本文通过回顾古希腊罗马时代经典的纪念碑雕塑重新梳理和探讨了关于纪念碑雕塑的相关问题。文章前两部分分别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重要的纪念碑雕塑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厘清了古典时代纪念碑雕塑所具有的基本特质,并结合学界的观点探... 本文通过回顾古希腊罗马时代经典的纪念碑雕塑重新梳理和探讨了关于纪念碑雕塑的相关问题。文章前两部分分别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重要的纪念碑雕塑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厘清了古典时代纪念碑雕塑所具有的基本特质,并结合学界的观点探讨了纪念碑雕塑与纪念碑性的关系问题。最后,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了"纪念碑性"并非是一种可以真正确定的观念形式,尽管纪念碑雕塑与纪念碑性始终内在于一种当代性和历史性的文化张力之中,但在特定的文化视角下,两者也可能获得持久的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罗马 纪念碑 雕塑 纪念碑性
原文传递
内在的异质性——超现实主义艺术理论与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炎 《油画艺术》 2020年第1期63-70,共8页
现代性的问题是个难题。按照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的观点,当我们试图在艺术领域中探讨现代性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指的是美学的现代性,而非社会的现代性。1在艺术理论中,现代性的问题自然地与关于现代艺术的讨论联系在一... 现代性的问题是个难题。按照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的观点,当我们试图在艺术领域中探讨现代性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指的是美学的现代性,而非社会的现代性。1在艺术理论中,现代性的问题自然地与关于现代艺术的讨论联系在一起,而无论是将现代艺术的起源追溯至马蒂斯、毕加索,还是印象派,或是库尔贝乃至更早,都是出于对现代性问题的不同理解做出的判断,因而艺术理论也成了阐释和理解现代性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尔贝 马蒂斯 艺术的起源 现代性问题 超现实主义艺术 毕加索 印象派 异质性
下载PDF
全球艺术史视野下的艺术通史写作——从玛丽莲《艺术史》(第五版)谈起
9
作者 赵炎 《世界美术》 2023年第4期125-127,共3页
由美国艺术史学者玛丽莲·斯托克斯塔德(Marilyn Stokstad)和迈克尔·柯思伦(Michael W. Cothren)所著的《艺术史》(Art History)(第五版)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在国内出版,【1】为国内可供参考的相对系统全面的大部头西方艺术史(... 由美国艺术史学者玛丽莲·斯托克斯塔德(Marilyn Stokstad)和迈克尔·柯思伦(Michael W. Cothren)所著的《艺术史》(Art History)(第五版)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在国内出版,【1】为国内可供参考的相对系统全面的大部头西方艺术史(世界艺术史)再增加一本重量级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艺术史 世界艺术史 斯托克 第五版
原文传递
当代是一种焦虑——从事件到问题的中国当代艺术史
10
作者 赵炎 《世界美术》 2021年第4期67-72,共6页
提起"当代艺术史"这个问题总是充满着争议,如果作为一个概念,其本身便可能是一个悖论。当代何以成史?既然当代指代的就是当下,就是此刻,带有瞬间与即时性的意味,又何以能够迅速进入历史,成为定论?然而,当代这个概念又似乎已... 提起"当代艺术史"这个问题总是充满着争议,如果作为一个概念,其本身便可能是一个悖论。当代何以成史?既然当代指代的就是当下,就是此刻,带有瞬间与即时性的意味,又何以能够迅速进入历史,成为定论?然而,当代这个概念又似乎已然成为了一种不断在追逐的状态,成为了一种价值的承载,一种超越历史的永恒此在。当代,或者说当下注定将成为历史,但是否能够被历史所铭记,却并不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史 即时性 意味
原文传递
沙龙的起源与公共性问题 被引量:4
11
作者 初枢昊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3-99,共7页
巴黎的沙龙展览制度是欧洲近代展览制度的起源,它的兴起是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离不开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势力对它的支持。而它所具有的公共属性,作为一种新兴的品格,正昭示着艺术所面对对象的某些变化。
关键词 法国 沙龙展览制度 起源 公共性 展览方式 艺术学院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阿利卡的艺术生涯 被引量:4
12
作者 余丁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6-79,58-59,共6页
以色列画家阿利卡被认为是战后西方最著名的写实画家之一,他的名字几乎总是可以同诸如弗洛依德、费谢尔等其他写实画家放在一起。尽管他很早就来到了中东,但无论从艺术创作还是活动范围,他都属于欧洲的艺术圈子,他曾经一度融入战后欧洲... 以色列画家阿利卡被认为是战后西方最著名的写实画家之一,他的名字几乎总是可以同诸如弗洛依德、费谢尔等其他写实画家放在一起。尽管他很早就来到了中东,但无论从艺术创作还是活动范围,他都属于欧洲的艺术圈子,他曾经一度融入战后欧洲现代艺术的潮流当中,只是从60年代后期才开始写实绘画的创作,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利卡 艺术生涯 现代主义 写实绘画 现代艺术 贝克特 巴勒斯坦 写实油画 犹太人 集中营
原文传递
多样性的时代特征
13
作者 易英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44-45,共2页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30年前的艺术是什么样子。30年正好是三个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在每一个年代都有不同的体现,然而只有最近的十年,对整体的艺术现象最难于定义。上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30年前的艺术是什么样子。30年正好是三个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在每一个年代都有不同的体现,然而只有最近的十年,对整体的艺术现象最难于定义。上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历史的批判与思想的解放是艺术的主流,在艺术上的表现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织。19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时期,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激烈动荡,都市化的生存,大众文化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30年 中国当代艺术 多样性 市场经济 中国社会 艺术现象 80年代 现代主义
下载PDF
删繁就简——张燕根的公共雕塑 被引量:1
14
作者 鹿镭 《世界美术》 2022年第4期26-29,共4页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一则自述书画心诀对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在艺术创作上不随波逐流自辟新路。在公共雕塑创作中,张燕根一直致力于简洁凝练的抽象形式探索,从而成为“删繁就简,领...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一则自述书画心诀对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在艺术创作上不随波逐流自辟新路。在公共雕塑创作中,张燕根一直致力于简洁凝练的抽象形式探索,从而成为“删繁就简,领异标新”的践行者。张燕根的抽象雕塑在观念与表现形式上与极少主义雕塑有密切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雕塑 清代画家 张燕根 艺术创作 删繁就简 表现形式 极少主义 领异标新
原文传递
灵感的凝结——梁铂的雕塑
15
作者 鹿镭 《世界美术》 2021年第4期22-24,共3页
灵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灵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花非花》中的诗句形容灵感再恰当不过了:"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灵感飘忽易逝,如何运用手中的媒介,捕捉灵... 灵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灵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花非花》中的诗句形容灵感再恰当不过了:"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灵感飘忽易逝,如何运用手中的媒介,捕捉灵感,凝结灵感,是艺术家必然要面临的课题。在众多艺术门类中,相较于其他媒介,用雕塑这种媒介来捕捉与凝结灵感更加富有挑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创作 大诗人白居易 不可言传 花非花 《花非花》 雕塑 凝结 艺术门类
原文传递
生命与生存的关怀--祁海峰的画
16
作者 易英 《美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9-83,共5页
一个人的艺术有一个发展的历程.有的人初出茅庐就崭露头角.有的人如涓涓细水汇成大河.祁海峰更像是后者,但也有前者的因素。说有前者的因素是因为他起点很高,在早期作品中就有明显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虽然几经变化,但基本上一以... 一个人的艺术有一个发展的历程.有的人初出茅庐就崭露头角.有的人如涓涓细水汇成大河.祁海峰更像是后者,但也有前者的因素。说有前者的因素是因为他起点很高,在早期作品中就有明显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虽然几经变化,但基本上一以贯之.始终保持着特有的话语标识。但是他的艺术历程并不是单线的形式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丰富的变化。祁海锋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峰 关怀 生命 个人风格 艺术历程 早期作品 一以贯之 美术学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