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陳澔《禮記集説》的負評及其與《欽定禮記義疏》關係述論
1
作者 楊晋龍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20年第1期41-66,共26页
此文立基於"回到歷史現場"的實證研究模式,從"經學傳播"的角度探索明清士人及清代官書負面批評陳澔《禮記集説》等的實情,並分析陳澔《集説》與乾隆《欽定禮記義疏》的關係和清朝繼續以陳澔《集説》立於學宫的可能... 此文立基於"回到歷史現場"的實證研究模式,從"經學傳播"的角度探索明清士人及清代官書負面批評陳澔《禮記集説》等的實情,並分析陳澔《集説》與乾隆《欽定禮記義疏》的關係和清朝繼續以陳澔《集説》立於學宫的可能原因。透過"外部研究"的歸納統計的方法,確定明清兩代除《四庫全書總目》等官書外,另有26位士人批評陳澔《集説》之缺失與不足。《欽定禮記義疏》正文徵引488條陳澔《集説》,412條屬正面肯定的引述。清朝官書承認陳澔《集説》引導初學者學習的功能,《欽定禮記義疏》實爲增補陳澔《集説》"經術"解説的不足而編輯,兩書是互補和一體的關係,此亦清代續立陳澔《集説》於學宫之故。研究成果除提供相關有效的證據外,並證實明清兩代官學之承繼關係,對學術史與經學史的研究者,或當有協助進一步思考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陳澔 雲莊禮記集説 欽定禮記義疏 經學史 官方經學 明清
原文传递
伏生傳《尚書》説獻疑
2
作者 楊晋龍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9年第1期1-24,共24页
本文旨在探討漢代記載《尚書》學上有關"伏生傳經"的原始文獻,以及因爲這些記載的差異,造成的争論議題。藉由文獻搜尋與歸納的分析,了解漢代有司馬遷等八家論及"伏生傳經"事。再經由較爲全面性的分析,了解八家異論... 本文旨在探討漢代記載《尚書》學上有關"伏生傳經"的原始文獻,以及因爲這些記載的差異,造成的争論議題。藉由文獻搜尋與歸納的分析,了解漢代有司馬遷等八家論及"伏生傳經"事。再經由較爲全面性的分析,了解八家異論導致學者對伏生的師承、藏書、教學方式、傳授篇章、伏女傳經等等諸事,出現不同的詮釋意見;且由於記載不明、各自詮釋,因而導致《尚書》學出現十三項争論性的議題,這些議題至今依然没有共識性的最終答案。研究獲得的結果,大致釐清《尚書》學某些争論議題的起因與内容,同時也有助於《尚書》學研究者,重新檢討是否有必要再繼續追問這類很難有共識的争議問題,同時反思爲這些議題取得唯一答案的可能性、合理性與必要性,或者可以因此而不受這類無法證實或證僞固有包袱窠臼的影響,開展出新的《尚書》學研究議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生 尚書 傳經 鼂錯
原文传递
宋翔鳳與陳壽祺、王引之論《泰誓》及其相關問題
3
作者 蔡長林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21年第2期139-165,共27页
本文從歷時性的角度,在梳理清中葉討論《泰誓》問題的脉絡中,就宋翔鳳與當時漢學家陳壽棋、王引之圍繞《泰誓》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宋氏論《泰誓》,既有承襲前人之處,亦具自身獨特見解。他力圖去證明《泰誓》早已在孔安國的私人授受... 本文從歷時性的角度,在梳理清中葉討論《泰誓》問題的脉絡中,就宋翔鳳與當時漢學家陳壽棋、王引之圍繞《泰誓》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宋氏論《泰誓》,既有承襲前人之處,亦具自身獨特見解。他力圖去證明《泰誓》早已在孔安國的私人授受中流傳,最後併入歐陽博士的體系,其用意都在爲證明《泰誓》之可信。而其所以力圖證明《泰誓》之可信,與得自常州學派,尤其是莊述祖的《尚書》學傳承密不可分。且較莊氏更進一步的是,莊述祖視《泰誓》爲今文,認爲以今文《泰誓》充學,瘉于以《世俘》爲《武成》。翔鳳則直謂《泰誓》乃承自孔安國傳授的真古文説。如此,《泰誓》將從莊氏認爲可信度在第二序列的今文篇章,提升到可信度更高的第一序列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誓 莊述祖 宋翔鳳 陳壽祺 王引之
原文传递
“經學”與“非經學”的交會:從《四庫全書》看陳澔《禮記集説》對清前期“非經部類”著作的滲透
4
作者 楊晋龍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20年第2期142-160,共19页
本文旨在探究陳澔《禮記集説》經過明朝官方教育系統二百七十年的傳播引導之後,進入清朝前期受到關注而影響學界的實情。以具有代表性的《四庫全書·經部》外其他三部著録的清人著作爲對象,透過電腦搜尋技術的協助,了解著録的三部... 本文旨在探究陳澔《禮記集説》經過明朝官方教育系統二百七十年的傳播引導之後,進入清朝前期受到關注而影響學界的實情。以具有代表性的《四庫全書·經部》外其他三部著録的清人著作爲對象,透過電腦搜尋技術的協助,了解著録的三部清人書籍共361部,官書117部、私著244部,關注陳澔《集説》者75部,官書38部、私著37部;"正引"陳澔《集説》者59部,官書35部,私著24部;批評者5部,均爲私著;正引與批評均有者11部,官書3部,私著8部,整體而言,正面徵引或討論者超過批評者,其中又以官書的肯定最多。研究所得成果,有助於了解陳澔《集説》在清朝前期滲透影響"非經部"類專著的實情,提供了研究陳澔、《禮記》學、經學史及學術史等部分可信的實證性答案,對於這些學術範圍的研究者,當有部分的助益功能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陳澔 禮記集説 四庫全書 經學 學術交會 關注
原文传递
東漢《詩經》的傳播與擴散探論
5
作者 楊晋龍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21年第2期36-48,共13页
此文旨在分析説明《詩經》神聖性形成之後的東漢,《詩經》落實流布的實況。經由蒐集東漢存世的文獻,再藉助實證性的閲讀整理,透過傳播應用的分析方式.確認整個東漢詩經學,就其地域發展而論,主要以河南、陝西、山東、河北等四省區最盛;... 此文旨在分析説明《詩經》神聖性形成之後的東漢,《詩經》落實流布的實況。經由蒐集東漢存世的文獻,再藉助實證性的閲讀整理,透過傳播應用的分析方式.確認整個東漢詩經學,就其地域發展而論,主要以河南、陝西、山東、河北等四省區最盛;就兩漢詩經學表現而言,河南、陝西、山東、河北、安徽、甘肅、四川、湖北、江蘇、山西、江西等省區,長期發展;廣東、浙江、湖南、寧夏、青海、雲南、新疆、遼寧、韓國北部等地,則是東漢新開發地區。研究結果對東漢時期詩經學流衍的相關資訊,不同地區的發展表現,兩漢相同地區不同發展狀況的了解,均提供確實可信的有效答案。研究成果有效彌補既有研究的不足,同時還提供新的思考模式,對學術史與經學史的研究者,無論内容上或方法上,大致具有提供實質參考運用的功能或價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詩經 東漢時期 詩經學史 傳播擴散 傳承研究
原文传递
亂世哀音——程兆熊及其《春秋講義》
6
作者 蔡長林 《人文中国学报》 2017年第1期303-332,共30页
本文略述程兆熊其人其學,及其《春秋講義》之主旨。以爲程氏深悉中國歷代土地政策對型塑中國文化具關鍵影響力,故其討論中國文化,頗能從土地開發與心靈開發相對應的關係上進行論述,以爲歷代農政之實施,同時包含了王道教化之精神在内。... 本文略述程兆熊其人其學,及其《春秋講義》之主旨。以爲程氏深悉中國歷代土地政策對型塑中國文化具關鍵影響力,故其討論中國文化,頗能從土地開發與心靈開發相對應的關係上進行論述,以爲歷代農政之實施,同時包含了王道教化之精神在内。而此一王道教化之精神,即是儒家的性情之教。程先生《春秋講義》講述的内容,亦不外是對此儒家性情之教的贊揚與維護。是書所揭護持人道大防、讚揚禮義之行、堅守民族(文化)大義諸論,振聾發聵,令人耳目一新。而後知不論就學術史的角度,或者就當代新儒家的研究視野而言,程兆熊都不應該是被忽視埋没的學者。尤其當風雨飄零之際,若研究傳統學問之人,其視野仍僅在考訂字句之是非、版本之)錯,而無視於天下家國之危,則經學之運晦而難明,亦自身之失誤有以招之。觀20世紀下葉,新儒家於海外之聲勢,對照經學傳統之落寞,得無慨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兆熊 新儒家 春秋講義 農業政策 性情之教
下载PDF
儒學經典詮釋中的存有論轉化——以朱熹思想爲基礎的討論
7
作者 林維杰 《历史文献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26-41,共16页
本文將以儒家,特别是宋儒與朱熹爲例,説明經典詮釋中發生在經典與作者的兩種"存有論轉化"現象。從詮釋學的角度來説,文本出於作者的創造,而此創造則涵藴其陳述之内容,因而兩者皆具有"媒介者"的存在身份。不過在諸... 本文將以儒家,特别是宋儒與朱熹爲例,説明經典詮釋中發生在經典與作者的兩種"存有論轉化"現象。從詮釋學的角度來説,文本出於作者的創造,而此創造則涵藴其陳述之内容,因而兩者皆具有"媒介者"的存在身份。不過在諸宋儒與朱熹的眼中,先秦以來的《四書》、《五經》並不只是表現作者意圖及其陳述的普通文本,更是可以媒介天道的卓越創作。同樣地,這些卓越文本可以媒介天道,則它們的作者也能够扮演相同的卓越角色。在此種媒介真理的過程中,由於諸作者與衆文本的完滿貢獻,即讓他們從媒介者的工具、手段身份,逐漸在身份上趨近於其所欲通達的被媒介者,從而取得"媒介者與被媒介者的統一"。這便是文本轉化爲經典,以及作者轉化爲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經典 聖人 存有論 媒介與被媒介 朱熹
原文传递
何谓“跨文化”:自我与他者的吊诡共生 被引量:8
8
作者 彭小妍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2-138,179,180,共9页
继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翻译研究之后,跨文化研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研究范式。与传统比较研究及后殖民研究相比,跨文化研究强调的是主体与他者的接触交融所可能带来的转化与新生,同时,破除二元划分的迷思,挑战卷标式的思... 继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翻译研究之后,跨文化研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研究范式。与传统比较研究及后殖民研究相比,跨文化研究强调的是主体与他者的接触交融所可能带来的转化与新生,同时,破除二元划分的迷思,挑战卷标式的思考模式。跨文化的主体是流动的,自我与他者是吊诡共生的关系,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身份认同即是这种关系的呈现。跨文化研究是一种面对他者的伦理态度,表现在批判僵化主体,主张文化的混杂本质,批判“正统身份”及“中心主义”,就强势与弱势文化的关系与比较研究及后殖民理论对话,在“跨文化连结”与面对“他者”的伦理问题上与全球化理论对话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共生 全球化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桃花扇》西遊記——從《容美紀遊》看明清之際西南土司的認同政治與文化經營 被引量:2
9
作者 胡曉真 《岭南学报》 2020年第1期-,共24页
本文探討明清之際西南地區土司如何長期經營文化與文學傳承,一方面親近主流的漢人儒家文化,一方面保有其本土特質。土司透過多樣的文學活動來"展演"文化,從而鬆動了漢與非漢的界線。論文的核心文本是清初文人顧彩所作的日記... 本文探討明清之際西南地區土司如何長期經營文化與文學傳承,一方面親近主流的漢人儒家文化,一方面保有其本土特質。土司透過多樣的文學活動來"展演"文化,從而鬆動了漢與非漢的界線。論文的核心文本是清初文人顧彩所作的日記體遊記《容美紀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美紀遊 桃花扇 土司 田舜年 顧彩
下载PDF
气论、体用论与牟宗三对理学系谱的再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荣灼 杨儒宾 +4 位作者 何乏笔 赖锡三 纪志昌 苏泓璋(整理) 李志桓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31-52,共22页
对谈缘起:2022年4月,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举办了一场“气论与中国哲学”学术座谈会。这场活动的主轴在于通过“气论”来反省牟宗三对中国哲学诠释之限制,尤其聚焦在牟宗三因低看气论、贬低气学而造成他对宋明理学系谱分判之可争议性... 对谈缘起:2022年4月,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举办了一场“气论与中国哲学”学术座谈会。这场活动的主轴在于通过“气论”来反省牟宗三对中国哲学诠释之限制,尤其聚焦在牟宗三因低看气论、贬低气学而造成他对宋明理学系谱分判之可争议性。我邀请了当前对气论哲学极具关键影响力的两位重量级学者,杨儒宾和陈荣灼教授,进行一场面对面的深入对谈。两位先生都著作等身,名重一时,且长期对牟宗三的气论限制提出了创造性的观点进行挑战与诠释转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体用论 哲学诠释 气论哲学 宋明理学 学术座谈会 系谱 中国台湾
下载PDF
离乱杭州——战争记忆与杭州记事文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晓真 《东吴学术》 2013年第1期73-90,共18页
杭州富庶繁华,又有西湖依傍在侧,从来是四时游赏之地,士女闲都之所。这个城市的联想是奢华、艺文、才情,以及西子般的美貌丽容.蕴藉风流。然而杭州也是江南要地,更曾是多朝帝都,改朝换代之际,又何能凭斯文一派躲过兵燹?战乱一... 杭州富庶繁华,又有西湖依傍在侧,从来是四时游赏之地,士女闲都之所。这个城市的联想是奢华、艺文、才情,以及西子般的美貌丽容.蕴藉风流。然而杭州也是江南要地,更曾是多朝帝都,改朝换代之际,又何能凭斯文一派躲过兵燹?战乱一向是城市历史记忆重要的一环。于杭城亦如是。每逢兵祸,因城市人口密集,又有城墙与外界隔绝,故坚守则往往困于粮运阻断.一旦城破,则不免集体劫杀焚掠,在极短的时间可造成极大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战争记忆 历史学 文学 记事 城市人口 历史记忆 蕴藉
原文传递
越南家礼学研究概况与意义试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柏宏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2年第3期128-146,171,172,共21页
位处东南亚的越南,历来深受传统中国文化、南亚占婆文化等多方影响,越南礼学自有不同于日、韩的特殊性,值得留意。越南家礼学有其渊源,却也与《朱子家礼》互动密切。以目前所存17部汉喃家礼文献为例,其性质以指导行礼目的为多,较少有礼... 位处东南亚的越南,历来深受传统中国文化、南亚占婆文化等多方影响,越南礼学自有不同于日、韩的特殊性,值得留意。越南家礼学有其渊源,却也与《朱子家礼》互动密切。以目前所存17部汉喃家礼文献为例,其性质以指导行礼目的为多,较少有礼学知识类之作。除《朱子家礼》外,《寿梅家礼》对各书内容亦颇具影响。唯今碍于语言隔阂,越南家礼学较少受到汉语学界关注,仍值得努力发掘。以《清慎家礼大全》为例,与《朱子家礼》等书比对,明显可见该书有意将亲族细致化分类,并融合道法术数与儒礼于一。学界可以借此对儒家礼教之性质与局限,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 朱子家礼 礼教
原文传递
皮錫瑞《詩》主諷諭説探論 被引量:1
13
作者 蔡長林 《岭南学报》 2015年第3期107-131,共25页
本文旨在探討皮錫瑞之《詩》學主張。文章首先指出《詩經》學中主刺的傳統,不必待新的學術時代之來臨纔黯然失色,其實在以《毛詩》學爲主流的《詩經》論述裏,這樣的諷諭傳統,已被排斥在《詩經》學的解釋序列中,反倒是此一諷諭精神,保留... 本文旨在探討皮錫瑞之《詩》學主張。文章首先指出《詩經》學中主刺的傳統,不必待新的學術時代之來臨纔黯然失色,其實在以《毛詩》學爲主流的《詩經》論述裏,這樣的諷諭傳統,已被排斥在《詩經》學的解釋序列中,反倒是此一諷諭精神,保留在歷代詩歌著作中。其次,指出皮錫瑞依漢代文獻舉證《毛詩》學系統裏對《周南》、《召南》出以后妃教化之解釋,並非《詩》之本義。尤其從對《關雎》一詩性質的認定上進一步指出漢代官方的今文《詩》學立場對詩歌的性質與功能一直有清楚的認識,就是以《三百篇》當諫書。於《關雎》,則有臣子之主文譎諫,而無后妃之德風天下。再次,皮氏指出後世詩人得風人之遺者,雖托言男女,非實言男女。進而批評朱子的《詩》學態度有失偏頗,於《楚辭》之托男女,近於褻狎而不莊者,未嘗以男女淫邪解之,獨於《風》詩之托男女近於褻狎而不莊者,必盡以男女淫邪解之。最後,指出皮錫瑞認爲《詩》之主刺,並非怨刺之意,而是以温柔敦厚抒其情,委婉曲折以達之,所謂'托物爲諭,隱約其辭','不言理而言情,不務勝人而務感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諷諭 關雎 毛詩 三家詩 皮錫瑞
下载PDF
台湾学界关于韩国儒学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明辉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3-36,共4页
关键词 中国台湾 韩国 儒学 述评 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 学生学习 中文教学
原文传递
即非如一在京都:晚明清初黃檗宗僧人的異國佛教藝術巡禮 被引量:1
15
作者 廖肇亨 《新国学》 2015年第2期21-46,共26页
佛教一直是東亞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中國與日本禪林的往來互動,更是漪矣盛哉。明清鼎革之後,以隱元隆琦(1592—1673)爲首的黃檗宗僧團以及曹洞宗東皋心越(1639—1695)等人積極傳佈中華文化。在傳統的詩文、書畫、典籍之外,音樂... 佛教一直是東亞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中國與日本禪林的往來互動,更是漪矣盛哉。明清鼎革之後,以隱元隆琦(1592—1673)爲首的黃檗宗僧團以及曹洞宗東皋心越(1639—1695)等人積極傳佈中華文化。在傳統的詩文、書畫、典籍之外,音樂、建築、醫學、武術莫不有高明建樹,日本江户時代,'黃檗樣式'一語代表了當時文學藝術各色作品的中華情調,其影響之大不言可喻。黃檗宗開祖隱元隆琦歷來吸引學者的關注,相關研究薄有積累,然而黃檗宗僧團濟濟多士,即非如一(1616—1671)便是隱元弟子當中,不容輕易看過的法門龍象。即非如一爲隱元隆琦門下白眉,本文以即非如一在日本長崎與京都(包括奈良)所製詩文爲主,就其眼中所見之日本佛教特質與生活樣態加以檢視,並就其身處明清易代之際特殊的時節因緣之下的政治認同與思想境界加以探析,冀能對認識即非如一有所裨益,並以此作爲深入探究黃檗宗、明清佛教以及當時東亞文化交流的基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非如一 隱元隆琦 黃檗宗 中日文化交流 長崎 京都
原文传递
《四库全书总目》佛教讯息探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晋龙 《图书馆研究》 2019年第2期1-6,共6页
探索《四库全书》出现的僧众与收录的佛教书籍的实情。以《四库全书》附录的武英殿版《总目》为对象,考得《总目》总共出现274位僧众,以宋代的72人最多;收录与征引185部涉及佛教作者与内容的专书和17篇文章,其中属于集部者最多,子部次... 探索《四库全书》出现的僧众与收录的佛教书籍的实情。以《四库全书》附录的武英殿版《总目》为对象,考得《总目》总共出现274位僧众,以宋代的72人最多;收录与征引185部涉及佛教作者与内容的专书和17篇文章,其中属于集部者最多,子部次之。这有助于切实了解《总目》佛教相关讯息,也可为四库学、宗教学与清代学术研究者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学 四库全书总目 佛教 僧众
下载PDF
聲色西湖——"聲音"與杭州文學景味的創造
17
作者 胡曉真 《中国文化》 2007年第3期72-92,共21页
  前言   杭州正如所有曆史名城,是一個永遠需要透過絡來理解的城市.   ……
下载PDF
長日將盡 典型夙昔——李慈銘學術批評中所見的乾嘉情懷及其意義
18
作者 蔡長林 《人文中国学报》 2014年第1期113-163,共51页
李慈銘因《越縵堂日記》而於晚清享有盛譽,是書評騭經史百子之斷語,洋洋乎百萬言。後人震懾於其賅博宏富,多以《日記》所書之文而溯源李氏之學,或以其論學林高下之語而述清季學術。但此類論述,並未能直陳隱没在學術論斷之後的終極關懷... 李慈銘因《越縵堂日記》而於晚清享有盛譽,是書評騭經史百子之斷語,洋洋乎百萬言。後人震懾於其賅博宏富,多以《日記》所書之文而溯源李氏之學,或以其論學林高下之語而述清季學術。但此類論述,並未能直陳隱没在學術論斷之後的終極關懷。是以本文透過爬梳《日記》中的言論,探討李氏在進行學術批判時的準繩,乃是以乾嘉漢學傅統爲典範;通過對學人、著述之臧否是非,試圖扭轉學術之歪曲,以冀重建已然頹圮的漢學宫牆,重返心中那個學術、政治皆足垂範的乾嘉時代,也依此闡明傅統士人力圖斧正學術而醇厚風俗的理想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慈銘 《越縵堂日記》 乾嘉漢學 學術價值觀
下载PDF
女夷救忠臣——《血影石》中的性别、疆界與華夷辯證
19
作者 劉瓊云 《岭南学报》 2020年第1期-,共32页
清初蘇州派劇作家朱佐朝《血影石》傳奇,敘寫八百媳婦國跨海向中國興兵,拯救明初"靖難"忠臣之家。本文由此出發,考察晚明清初文學敘寫華夷互動,當中内/外、自我/他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安排,史地知識之實與建構想像之虚,彼此如何... 清初蘇州派劇作家朱佐朝《血影石》傳奇,敘寫八百媳婦國跨海向中國興兵,拯救明初"靖難"忠臣之家。本文由此出發,考察晚明清初文學敘寫華夷互動,當中内/外、自我/他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安排,史地知識之實與建構想像之虚,彼此如何交錯轉换。本文首先將《血影石》與晚明小説《英烈傳》及《西洋記》對照分析,以見晚明清初小説戲曲中,華夷關係想像内涵的異同變化。其次聚焦《血影石》,分析劇作家如何在性别、華夷、政治錯綜的場域中,調度轉化陰/陽、中原/異域、野蠻/文明符號,使原處從屬地位的"女"、"夷"得到角色動能,成爲救援行動的關鍵力量,並自海洋邊緣,以八百媳婦國爲中心,重構出另一套世界地理秩序,與中華視野下的華夷觀相抗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佐朝 《血影石》 《英烈傳》 《西洋記》 華夷
下载PDF
顧頡剛與崔述
20
作者 林慶彰 《岭南学报》 2017年第1期33-58,共26页
探討崔述和顧頡剛學術的關係的論文已有多篇,但多從學術史的角度切入,論述崔述對顧頡剛古史考辨思想的淵源。其實,顧頡剛對當代學術史的貢獻,即樹立一個整理古人著作的方法和準繩,作爲後人模仿效法的對象。本文舉他兩次重編《崔東壁遺... 探討崔述和顧頡剛學術的關係的論文已有多篇,但多從學術史的角度切入,論述崔述對顧頡剛古史考辨思想的淵源。其實,顧頡剛對當代學術史的貢獻,即樹立一個整理古人著作的方法和準繩,作爲後人模仿效法的對象。本文舉他兩次重編《崔東壁遺書》爲例,説明他蒐集資料的方法及其對後代的影響。全文分《前言》、《崔述的生平》、《蒐尋崔東壁遺書》、《重編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版崔東壁遺書》、《顧頡剛對崔述的評價》、《結語》七小節,重點在第三、四、五三個小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述 顧頡剛 古史辨 古史的層累説 樸社《崔東壁遺書》 陳履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