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颧骨缩小术的临床应用解剖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兵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62-365,共4页
目的 :为更好地开展颧骨缩小术并减少其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巨微解剖的方法观察 13例防腐成人头部和 9例新鲜成人头部标本 ;用断面解剖的方法观察 2例防腐成人头部标本。结果 :①面神经颞支在颧弓下缘出腮腺后斜向前上方行... 目的 :为更好地开展颧骨缩小术并减少其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巨微解剖的方法观察 13例防腐成人头部和 9例新鲜成人头部标本 ;用断面解剖的方法观察 2例防腐成人头部标本。结果 :①面神经颞支在颧弓下缘出腮腺后斜向前上方行走 ,相对集中在颧弓中部越过颧弓并逐渐分支 ,达颞部已分支成网。②颧支出腮腺后分为深、浅两支 ;深支平行于颧弓下缘前行 ,在距颧大肌起点 (1.2± 0 .3 )cm处进入颧大肌的深面 ;浅支斜向前上方行走 ,在距颧大肌起点 (0 .6± 0 .2 )cm处跨过颧大肌的浅面。③冠突与颧骨间的距离为 (12 .3± 3 .6)mm及该处颧骨的厚度为 (8.8± 2 .3 )mm ,冠突与颧弓间的距离为 (6.5± 1.2 )mm及该处颧弓的厚度为 (3 .3± 0 .4)mm。结论 :在骨膜下操作 ,可减少面神经损伤 ;在上颌骨外侧壁与颧骨眶外侧凸的连线之外部位行颧骨磨削或截骨 ,可避免破坏上颌窦和眼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缩小术 临床应用 颧骨 面神经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弧线式牵张成骨修复犬部分上颌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牛学刚 赵铱民 +2 位作者 常永庆 吴仲寅 李风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22-32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实现颧骨弧线式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的可行性。方法:以犬建 立实验动物模型,制造上颌骨、颧骨节段性缺损,模拟上颌骨缺失,以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牵张颧骨修复部分上颌 骨,共牵引约12mm,固定期X线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实现颧骨弧线式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的可行性。方法:以犬建 立实验动物模型,制造上颌骨、颧骨节段性缺损,模拟上颌骨缺失,以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牵张颧骨修复部分上颌 骨,共牵引约12mm,固定期X线观察。结果:2只犬实验内容均按计划完成,X线影像示,牵引结束时,骨移动盘实 现显著的改向、内旋,与远端颧骨呈弧线连接,固定期2周时,牵张间隙内早期骨结构形成,随后,骨密度进行性加 强,8周时,新生骨骨质密度接近正常,与双侧正常骨质连续,弧线完整平滑,弧线式牵张成骨修复基本完成;器械始 终处于正常状态。结论:颧骨弧线式牵张成骨术和本文报告的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具有临床应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张成骨 颧骨 上颌骨 动物模型 上颌骨缺失
下载PDF
双支撑颧骨截骨降低术在面部轮廓整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卢建建 徐家杰 +8 位作者 张超 解芳 杨莉亚 吴欢欢 孙恒 马刘红 杨彪 杨璐 滕利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提供稳定支撑的口内入路颧骨截骨降低术的新方法。方法根据颧骨颧弓复合体及咀嚼肌的解剖学特点,设计前后支撑的颧骨颧弓截骨术,包括颧骨体部的L形截骨术和颧弓根部的斜形截骨术,参考颧骨颧弓突出程度,整体适度向内、... 目的探讨一种提供稳定支撑的口内入路颧骨截骨降低术的新方法。方法根据颧骨颧弓复合体及咀嚼肌的解剖学特点,设计前后支撑的颧骨颧弓截骨术,包括颧骨体部的L形截骨术和颧弓根部的斜形截骨术,参考颧骨颧弓突出程度,整体适度向内、向上推移,于颧骨体部形成第1支撑、颧弓根部形成第2支撑的前后双支撑结构,达到颧骨颧弓降低的效果。结果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应用双支撑颧骨截骨降低手术方法治疗颧骨高突患者76例,随访10~12个月,均获得满意疗效,未发生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双支撑颧骨截骨降低术矫正颧骨高突畸形,可以有效地降低颧骨颧弓高度,预防骨不连、面部软组织松垂等并发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 骨不连 面中部松垂
原文传递
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在治疗颧骨复杂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树华 关建 +4 位作者 张玉君 朱华明 刘素茹 易红良 邓伟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8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入路在治疗颧骨颧弓骨折中的应用并分析其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6年颧骨颧弓骨折患者236例,均一期完成经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入路颧骨颧弓骨折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术,术后进行康复性张口训练,术后3~6个... 目的探讨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入路在治疗颧骨颧弓骨折中的应用并分析其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6年颧骨颧弓骨折患者236例,均一期完成经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入路颧骨颧弓骨折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术,术后进行康复性张口训练,术后3~6个月随访切口感染、面瘫、咬合关系、张口度、面部畸形和主观满意度等指标,评估预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皮下血肿、颞区凹陷、秃发、永久性面瘫且面容满意恢复,合并有咬合关系紊乱和张口受限的患者,术后均恢复功能性咬合及理想张口度。主观满意度达到97%。结论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在颧骨颧弓三维立体结构重建中,具有术野清晰、复位精确、面容恢复好、瘢痕隐蔽的优点,有助于面神经及血管等结构的保护,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颧骨 外科手术 改良头皮冠状切口
下载PDF
动态导航技术辅助双侧双颧种植的精度分析及临床效果评估 被引量:11
5
作者 陶宝鑫 王凤 +4 位作者 沈意涵 樊圣祈 黄伟 王跃平 吴轶群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45-850,共6页
目的评价动态导航技术辅助双侧双颧种植的植入精度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二门诊部及口腔种植科就诊的动态导航下进行双侧双颧种植的24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15例,年龄... 目的评价动态导航技术辅助双侧双颧种植的植入精度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二门诊部及口腔种植科就诊的动态导航下进行双侧双颧种植的24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15例,年龄(50.8±14.7)岁,共植入96枚颧种植体。将术前规划种植体数据和术后实际植入种植体的螺旋CT或锥形束CT数据经图像融合,测量并记录两者的入口偏差、出口偏差和角度偏差;种植体分别依据种植体植入方式(导航引导下植入12枚,徒手植入84枚)、种植体长度(<47.5 mm为短种植体组,28枚;≥47.5 mm为长种植体组,68枚)和植入位置(近中植体及远中植体各48枚)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组间种植体植入精度差异。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评估种植体存留率。结果96枚颧种植体入口偏差为(1.49±0.64)mm,出口偏差为[2.03(1.58,2.40)]mm,角度偏差为2.49°±1.12°。导航引导下植入组与徒手植入组的入口偏差[分别为(1.45±0.60)和(1.50±0.64)mm]、出口偏差[分别为(1.96±0.44)和(2.04±0.79)mm]、角度偏差[分别为2.66°±1.13°和2.50°±1.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长度<47.5 mm组与≥47.5 mm组的入口偏差[分别为(1.42±0.60)和(1.52±0.65)mm]、出口偏差[分别为(2.13±0.60)和(1.98±0.82)mm]、角度偏差[分别为2.61°±1.08°和2.43°±1.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中植体组与远中植体组的入口偏差[分别为(1.55±0.69)和(1.43±0.57)mm]、出口偏差[分别为(2.05±0.92)和(2.01±0.57)mm]、角度偏差[分别为2.48°±1.16°和2.49°±1.1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引导下双侧双颧种植手术均顺利进行,无术中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出现可逆的术后并发症。6个月随访期内2枚颧种植体出现松动,种植体存留率为97.9%(94/96)。结论动态导航系统辅助双侧双颧种植可获得良好的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牙修复体 颧骨 无牙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原文传递
颧骨弧线式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缺损的初步实验 被引量:9
6
作者 牛学刚 赵铱民 韩小宪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47-548,共2页
目的探讨用颧骨弧线式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只犬为实验动物,用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颧骨牵张成骨,模拟修复上颌骨缺损,固定8周后取材,行大体标本观察,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骨移动盘显著改变方向、内旋,弧线式... 目的探讨用颧骨弧线式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只犬为实验动物,用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颧骨牵张成骨,模拟修复上颌骨缺损,固定8周后取材,行大体标本观察,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骨移动盘显著改变方向、内旋,弧线式牵引约12 mm,整体结构呈弧形,固定8周时,新生骨骨质密度接近正常,与双侧正常骨质连续。结论颧骨弧线式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缺损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术 颧骨 上颌骨
原文传递
颧蝶缝复位在颧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文刚 张世周 袁锡兰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2-114,共3页
目的提出一种颧骨复位时的参照标准。方法选择采用经头皮冠状切口手术的Zingg分类的B型和C型骨折36例,术中先将颧蝶缝复位,再将其它骨折线复位、固定。术后随访4周~3个月,观察面型恢复程度和X线上颧骨、颧弓的对称性。结果病人术后均... 目的提出一种颧骨复位时的参照标准。方法选择采用经头皮冠状切口手术的Zingg分类的B型和C型骨折36例,术中先将颧蝶缝复位,再将其它骨折线复位、固定。术后随访4周~3个月,观察面型恢复程度和X线上颧骨、颧弓的对称性。结果病人术后均获得满意的面型,X线观察有35例达到准确的解剖复位,仅有1例骨折连续性稍差。结论颧骨骨折手术复位时,将颧蝶缝复位,结合颧骨各突起骨折的对位对线,可以使颧骨准确复位,从而恢复正常的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蝶缝 复位 颧骨 骨折 治疗 颧弓 X线 对称性
下载PDF
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显露范围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玉海 兰青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的显露范围差异,及各入路的适用范围。方法对8例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湿标本,依次模拟颞下锁孔入路、保留颧弓颞下入路和去颧弓颞下入路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各入路的显露范围,再运用神经导航系... 目的探讨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的显露范围差异,及各入路的适用范围。方法对8例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湿标本,依次模拟颞下锁孔入路、保留颧弓颞下入路和去颧弓颞下入路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各入路的显露范围,再运用神经导航系统测量并比较各入路下重要结构的显露长度。结果在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均可显露床突周围位置较低的结构,但2例标本因颞肌遮挡,显露下丘脑、中脑、大脑后动脉P2段等位置较高的结构困难,其中1例高位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大脑后动脉P1段显露困难。去颧弓颞下入路与颞下锁孔入路中上述所有结构,尤其是位置较高的结构均很容易显露。量化研究显示颞下锁孔入路中小脑幕缘显露长度与传统颞下入路无显著差异;脑干腹侧面显露长度与去颧弓颞下入路无显著差异,但大于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的显露长度(P<0.05)。结论三种入路均可用于鞍区和岩斜区绝大多数病变手术,但中脑、下丘脑、高位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动脉瘤等手术在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可能因显露不良而使手术操作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入路 锁孔 颧骨 神经解剖学
下载PDF
内镜在下颌骨和颧骨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杨建新 刘瑾 龚建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3-385,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和微型侧壁螺丝刀在下颌骨和颧骨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下颌骨角部、升支、髁突颈和颧骨骨折患者,经口腔或发际内小切口,在内镜辅助下,采用微型侧壁电钻和螺丝刀,小型钛板微创内固定。结果:术后6月~3年复... 目的:探讨内镜和微型侧壁螺丝刀在下颌骨和颧骨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下颌骨角部、升支、髁突颈和颧骨骨折患者,经口腔或发际内小切口,在内镜辅助下,采用微型侧壁电钻和螺丝刀,小型钛板微创内固定。结果:术后6月~3年复查曲面断层片或螺旋CT三维重建,骨折线对位良好。所有病例面部皮肤均无明显手术疤痕,无面瘫症状。颧骨颧弓骨折术后颧面部外形左右对称,1例颞部皮肤轻微凹陷。下颌骨骨折术后3例2处骨折患者术后前牙轻微开耠,经颌间牵引后好转;5例张口时颏部轻微偏患侧。结论:内镜在下颌骨和颧骨骨折中的应用,避免了颌面部皮肤疤痕,具有显著的微创和美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颧骨 内镜 微型侧壁螺丝刀
下载PDF
螺旋CT分析颧颊翼种植体义颌颧区种植方向和部位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亮亮 洪流 侯振亚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45-447,共3页
目的为上颌骨大型缺损后行颧颊翼种植体义颌修复时,颧区种植的植入部位及方向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通过50例有牙列的单侧正常颧骨的螺旋CT影像三维重建,在矢状位截面影像上测量颧骨的前后倾斜角度;在冠状位截面影像上观察颧骨的形态并测... 目的为上颌骨大型缺损后行颧颊翼种植体义颌修复时,颧区种植的植入部位及方向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通过50例有牙列的单侧正常颧骨的螺旋CT影像三维重建,在矢状位截面影像上测量颧骨的前后倾斜角度;在冠状位截面影像上观察颧骨的形态并测量上颌牙槽嵴最颊侧点到上颌窦最外侧点的水平距离。结果颧骨的前后倾斜角度平均为80.03°,即颧骨前倾9.97°;48例颧骨冠状位影像形态较直,2例明显弯曲;上颌牙槽嵴最颊侧点到上颌窦最外侧点的水平距离为6.77mm。结论一般情况下,种植体前倾10°左右植入能最充分地利用颧骨的上部骨量。但由于个体差异,建议修复前先行螺旋CT影像学检查,评估颧骨的形态和骨量,以提高种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颌面假体
原文传递
颧种植体支持式赝复体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兆琦 钱珍 王明一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1年第5期501-507,共7页
目的探讨颧种植体支持式赝复体(ZIP)在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并分析其生物力学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上颌骨缺损患者。纳入标准:单侧上颌骨缺损... 目的探讨颧种植体支持式赝复体(ZIP)在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并分析其生物力学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上颌骨缺损患者。纳入标准:单侧上颌骨缺损,年龄18~70岁,无全身慢性系统性疾病,无放疗史,口内余留牙列基本完整,无中、重度牙周炎,牙齿无松动,无明显错[牙合]。于患侧颧骨植入颧种植体2颗,即刻佩戴传统可摘式赝复体(RP),术后6~12个月完成ZIP修复,通过日常生活牙科影响量表(DIDL)对患者佩戴RP和ZIP后的主观感受进行生活质量评价,从外观、疼痛、舒适度、咀嚼效率和一般性能5个方面进行评分,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利用1例25岁正常男性志愿者头颅CT数据建立半侧上颌骨缺失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绘制颧种植体和赝复体模型,在该复合模型中对赝复体的义齿咬合面加载150 N垂直力模拟咬合力,并分析颧种植体、赝复体卡环、腭板、基牙等部位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应力集中点,比较RP修复和ZIP修复后的差异。结果共纳入8例单侧上颌骨缺损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18~63岁,平均48.9岁。8例患者共植入颧种植体16颗,术后9~10个月全部完成ZIP修复。DIDL量表结果显示,ZIP在外观、舒适度、咀嚼效率和一般性能这4项指标中得分分别为(0.79±0.15)、(0.70±0.15)、(0.63±0.24)、(0.73±0.13)分,均明显高于RP的(-0.41±0.22)、(0.35±0.22)、(-0.09±0.34)、(0.30±0.19)分,而ZIP在疼痛指标中的得分为(0.29±0.15)分,低于RP的(0.48±0.23)分,除疼痛指标外,其余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分析证明,ZIP与RP相比,应力主要由颧种植体承担,腭板、卡环、基牙等处的应力明显减小,且分布更加均匀,无明显应力集中点。结论ZIP可改善外观、降低不适感、提高咀嚼效率,是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 牙种植体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颧骨颧弓肥大临床再认识及基于脂肪技术的治疗新思路初探
12
作者 张军 王志强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8-285,共8页
目的对基于以骨骼测量为参数建立的传统颧骨颧弓肥大概念进行重新认识,并探讨利用脂肪技术对软组织塑形来治疗颧骨颧弓肥大的美学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北京美莱医疗美容医院利用脂肪技... 目的对基于以骨骼测量为参数建立的传统颧骨颧弓肥大概念进行重新认识,并探讨利用脂肪技术对软组织塑形来治疗颧骨颧弓肥大的美学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北京美莱医疗美容医院利用脂肪技术治疗的颧骨颧弓肥大求美者临床资料。术前求美者取端坐位,从侧面分别测量两侧的颧部最高点到颞部最低点的距离(颧颞值)。根据颧颞值将颧骨颧弓肥大分为轻度(6~<10 mm)、中度(10~<13 mm)及重度(≥13 mm)。利用脂肪技术对颧骨颧弓皮下脂肪垫吸脂塑形,对颞部和(或)颧弓下凹陷进行脂肪移植填充塑形。同时在面部美学设计理念指导下,把侧面部轮廓修饰成平滑曲线,内移颧部高光点。部分患者接受脂肪填充塑形增加额部、眉弓及颏部的向前凸度,增加面部中轴线的长度等,以达到视觉上缩小颧骨颧弓肥大的效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分别对医生和求美者独立进行满意度调查。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术前和术后颞颧值差异的比较。结果共纳入655例颧骨颧弓肥大求美者,均为女性,年龄(28.1±4.9)岁(18~59岁);轻度肥大376例,中度肥大244例,重度肥大35例。所有求美者均接受了颧部吸脂塑形术和颞部脂肪移植术;260例求美者接受了颧弓下凹陷脂肪填充术;289例求美者接受了额部和(或)"苹果肌"、鼻部和下颏部的脂肪填充塑形,以调整面部凸出度或面长度。其中,有5例中度肥大者、11例重度肥大者接受了2次治疗,其余求美者均只接受1次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求美者和医生满意率调查结果显示:轻度肥大者和医生的满意率均超过95.00%,中度肥大者均超过90.00%,重度肥大者均在75.00%以上。轻、中、重度肥大求美者的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颧颞值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高颧骨"外观与骨骼和软组织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 颧骨颧弓肥大 颧骨复合体肥大 脂肪移植 脂肪技术
原文传递
颧骨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的研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牛学刚 赵铱民 +1 位作者 韩小宪 吴仲寅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6年第3期137-139,159,共4页
目的研制颧骨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为实现颧骨弧线式牵张成骨提供器械。方法在干燥人体颅骨测量基础上,确定骨牵张器形态规格,并以钛合金材料制作完成,进一步利用人体干燥颅骨标本进行体外模拟,考察器械的可行性。结果自行研制的颧骨内... 目的研制颧骨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为实现颧骨弧线式牵张成骨提供器械。方法在干燥人体颅骨测量基础上,确定骨牵张器形态规格,并以钛合金材料制作完成,进一步利用人体干燥颅骨标本进行体外模拟,考察器械的可行性。结果自行研制的颧骨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小巧轻便,与人体颧骨、上颌骨区域骨性结构匹配性良好,可以实现颧骨移动盘的改向、弧线式牵引。结论本颧骨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结构简捷,小巧轻便,可望实现内置弧线式颧骨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缺损,其是否具备临床应用可能性,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张成骨 颧骨 牵张器
下载PDF
儿童颧骨碰撞损伤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海钟 侯敏 +3 位作者 白邵鹏 马春生 柳春明 步荣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1420-1422,共3页
目的建立已构建颧颞缝、颧颌缝、颧额缝、翼颌缝的儿童颅面复合体有限元模型,分析颧骨正面撞击时响应过程,探讨儿童颅面创伤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选择7岁女性,采用 GElightspeed 16层螺旋 CT 对颅面扫描,将 CT 工作站下载 DICOM 原始数... 目的建立已构建颧颞缝、颧颌缝、颧额缝、翼颌缝的儿童颅面复合体有限元模型,分析颧骨正面撞击时响应过程,探讨儿童颅面创伤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选择7岁女性,采用 GElightspeed 16层螺旋 CT 对颅面扫描,将 CT 工作站下载 DICOM 原始数据转换,建立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 MSC、Patran 构建骨缝,分析颅面复合体右侧颧骨撞击时响应过程。结果当撞击点落在儿童颅面复合体颧骨正面,撞击区应力集中,46%的撞击负载沿颧骨颞突向颞骨传导,在寰枕关节区应力集中。34%通过颧颌缝向上颌骨传导,20%通过颧额缝向额骨传导。结论儿童颅面复合体在颧骨处撞击时,撞击区和寰枕关节区应力集中,骨缝处可表现较大的应力梯度是容易发生损伤的部位,而骨缝可减弱应力传导,从而减轻后部的深层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 儿童 力学 成像 三维
原文传递
超声骨刀在颧骨颧弓肥大矫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常财旺 杨乐 +4 位作者 孟志兵 黄锦华 张强 卞洁 郭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15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颧骨颧弓肥大矫正术中各部位骨质截骨的临床应用方法、效果和价值。方法:颧骨颧弓肥大整形就医者30例(男1例,女29例),均采用经鼻腔插管全身麻醉,口内联合耳屏前小切口,骨膜下分离颧骨体部及颧弓后端,注意妥善保护颧...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颧骨颧弓肥大矫正术中各部位骨质截骨的临床应用方法、效果和价值。方法:颧骨颧弓肥大整形就医者30例(男1例,女29例),均采用经鼻腔插管全身麻醉,口内联合耳屏前小切口,骨膜下分离颧骨体部及颧弓后端,注意妥善保护颧神经及面神经颧颞支,采用超声骨刀不同部位截骨和打孔相结合的技术操作。结果:超声骨刀可以准确安全截断颧骨体部及颧弓后端,顺利完成预先设计的各项操作,比传统的截骨工具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所有受术者均未出现截骨部位的热损伤、截骨不整齐及软组织损伤现象,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截骨处愈合良好,外形稳定,形态效果满意。结论:采用超声骨刀进行颧骨颧弓肥大矫正术,可较好地提高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但较传统截骨工具(如来复锯及裂钻),超声骨刀截骨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 颧弓 肥大 超声骨刀 颧骨颧弓整形
下载PDF
颅颌面骨快速原型模型的制作与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志红 林李嵩 陈建军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 研究制作颅颌面骨快速原型模型时的参数选定。 方法 采集人头颅骨的CT图像(层距1mm) ,用软件Mimics 构建三维图形,用快速原型机制作出1例人头颅骨三维实体模型(RP模型)。通过测量17个距离量,比较RP模型和标本原件。 结果 采... 目的 研究制作颅颌面骨快速原型模型时的参数选定。 方法 采集人头颅骨的CT图像(层距1mm) ,用软件Mimics 构建三维图形,用快速原型机制作出1例人头颅骨三维实体模型(RP模型)。通过测量17个距离量,比较RP模型和标本原件。 结果 采用阈值115 0 ,层距1mm ,结果与标本原件高度相似,总体RP模型与标本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但外缘类的距离偏大,而内缘类距离偏小。许多细节丢失,如尖锐的边缘变光滑,一些洞穿的小孔仅呈现为凹坑。 结论 制作眶等薄壁的模型时CT层距需1mm、阈值应取115 0 ,其他较大骨块则层距、阈值可适当大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模拟 模型 解剖学 颅骨 颧骨
下载PDF
计算机导航技术在眶颧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钟业宏 徐梁 +4 位作者 林喜凤 俞哲元 袁捷 段惠川 韦敏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1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眶颧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分析。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收治的眶颧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术前三维CT扫描及计算机辅助...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眶颧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分析。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收治的眶颧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术前三维CT扫描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镜像设计原理将健侧与患侧进行配对比较,确定术中异常骨质切除范围并标明术中危险区域。术中将导航支架置于患者前额,配对完成后,于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下睑缘-口内切口入路根据术前方案行异常骨纤维切除。于术前、术后6个月头颅CT三维重建模型上标记颧颌点、眶下点、颧突点及颧颌缝眶下缘点,分别测量其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患者术前和术后健、患双侧对称性进行分析。术后对眶颧部形态进行对比,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6例眶颧部骨纤维异常增生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8~35岁。术前健、患双侧颧颌点、眶下点、颧突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颧颌缝眶下缘点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健、患双侧4个标志点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患侧颧颌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的差值由(10.1±6.2) mm减少至(2.7±6.4) mm,眶下点由(7.7±4.6) mm减少至(1.9±3.9) mm,颧突点由(8.5±7.5) mm减少至(0.7±1.5) mm,颧颌缝眶下缘点由(1.9±3.5) mm减少至(0.6±2.1) mm。所有患者术后疗效显著,患侧与健侧形态对称,轮廓自然,无并发症发生,满意度较高。结论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治疗眶颧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可有效解决经下睑缘-口内入路视野暴露困难的问题,显著提升手术的精确性、对称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眼眶 颧骨 骨纤维异常增生症
原文传递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在颧骨复合体缺损个性化三维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褚涵文 史芳萍 陈关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5-249,共5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在颧骨复合体缺损的个性化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3例颧骨复合体肿瘤及外伤后缺损的患者以三维CT及快速原型技术预成实体模型...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在颧骨复合体缺损的个性化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3例颧骨复合体肿瘤及外伤后缺损的患者以三维CT及快速原型技术预成实体模型,通过CAD/CAM将健侧颧骨复合体复制到患侧缺损处,在模型上塑形精确钛网,结合自体骨移植和带蒂颊脂垫瓣内衬,重建颧骨复合体形态和功能。结果:在实体模型病变区域测量数据和术中所见病变范围基本一致,预制的个性化重建钛网与术中颧骨复合体外形匹配,术后患者面型基本对称,三维CT显示重建颧骨复合体两侧基本对称,术后外形满意。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在颅颌面缺损修复体的个体化重建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面部畸形整复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 模型 理论 颧骨 复合体 颊/外科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成像 三维 骨移植 修复外科手术
下载PDF
颞肌上入路头皮冠状切口治疗颅颌面骨折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罗文 文少敏 +1 位作者 周岚 郑根建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193-194,197,共3页
目的探讨颞肌上入路头皮冠状切口治疗颅颌面骨折的疗效。方法对52例采用头皮冠状切口传统入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其面神经损伤情况。对30例患者采用头皮冠状切口颞肌上入路并记录其面神经损伤情况,随访观察6~24个月。结果 82例... 目的探讨颞肌上入路头皮冠状切口治疗颅颌面骨折的疗效。方法对52例采用头皮冠状切口传统入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其面神经损伤情况。对30例患者采用头皮冠状切口颞肌上入路并记录其面神经损伤情况,随访观察6~24个月。结果 82例患者术后面型、张口度及咬合功能恢复良好。传统入路组中,8例患者发生面神经暂时性损伤;颞肌上入路组中,无患者出现面神经损伤(P<0.05)。结论颞肌上入路头皮冠状切口能有效避免面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 骨折 面神经损伤 冠状切口 颞肌上入路
下载PDF
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内推和去骨量与颧骨外形高点变化的对应关系
20
作者 赵庆 王雨墨 +4 位作者 魏一源 孙晓爽 吴一凡 周子航 李继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1-1048,共8页
目的探讨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中颧骨颧弓宽度和突度变化与颧骨内推和去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为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后效果预测提供量化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行L... 目的探讨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中颧骨颧弓宽度和突度变化与颧骨内推和去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为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后效果预测提供量化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行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术中颧弓根部形成榫卯结构并且前后端行坚固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L形长臂去骨分为Ⅰ组(去骨+内推)和Ⅱ组(不去骨仅截骨+内推)。术后观察随访伤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CT数据,并行三维重建,测量去骨量和内推量,同时测量术后单侧颧骨前、中、后部的宽度变化以及颧骨突度变化的数值。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间手术前后颧骨宽度与突度变化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2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评估颧骨颧弓内推和去骨量与颧骨外形高点变化的对应关系。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Ⅰ组40例,男6例,女34例,年龄(25.2±3.8)岁(19~33岁);Ⅱ组40例,男10例,女30例,年龄(26.0±3.0)岁(20~35岁)。术后随访(12.5±3.3)个月(5~20个月),所有患者术区均顺利愈合。2组患者感染、暂时性感觉异常、严重肿胀和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均未发生面部明显不对称、骨块松动移位、骨不愈合、面颊软组织明显松弛下垂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面形均得到明显改善。Ⅰ组和Ⅱ组术后单侧颧骨前部宽度缩窄距离分别为(2.52±0.76)mm和(1.85±0.40)mm,单侧颧骨中部宽度缩窄距离分别为(3.30±0.54)mm和(2.94±0.51)mm,单侧颧骨突度减小值分别为(4.42±1.20)mm和(3.59±0.8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2组单侧颧骨后部宽度缩窄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骨内推量和Ⅰ组的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 颧骨颧弓缩窄术 颧骨形态 截骨术 骨切除 骨内推 线性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