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ess changes on major faults caused by 2013 Lushan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53
1
作者 SHAN Bin XIONG Xiong +4 位作者 ZHENG Yong JIN BiKai LIU ChengLi XIE ZhuJun HSU HouTz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1169-1176,共8页
On April 20, 2013, an Ms7.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Ya'an-Lushan regio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killing and injuring morethan one thousand people. Therefore, it is critical to outline the areas with potential aft... On April 20, 2013, an Ms7.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Ya'an-Lushan regio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killing and injuring morethan one thousand people. Therefore, it is critical to outline the areas with potential aftershocks before reconstruction andre-settlement as to avoid future disasters. Based on the elastic dislocation theory and multi-layered lithospheric model, we calculate the co-and post-seismic stress changes caused by the Wenchuan and Lushan earthquake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Mw7.9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Ms7.0 Lushan earthquake, the influenc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 caused bythe Lushan earthquake, and the stress changes on major faults in this reg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Coulomb failure stress increment on the hypocenter of Lushan earthquake caus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s about 0.0037-0.0113 MPa. And the possible maximum value (0.0113 MPa) is larger than the threshold of stress triggering. Therefore, the occurrence of Lushanearthquake is probably effectively promot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is well explained by theco-seismic stress changes of Lushan earthquake. By the two ends of the rupture of Lushan earthquake with increased Coulombfailure stress, a lack of aftershock recordings indicates the high seismic hazard. The stress accumulation and correspondingseismic hazard on the Kangding-Dafu segment of the Xinshuihe fault, the Beichuan-Yingxiu fault, the Pengxian-Guanxianfault, and the Ya'an fault are further increased by the Lushan earthquake and post-seismic process of Wenchuan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han earthquake Wenchuan earthquak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seismic hazard Coulomb failure stress
原文传递
并行电法监测工作面“垮落带”岩层动态变化 被引量:43
2
作者 吴荣新 张卫 张平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1-577,共7页
在工作面高抽巷中布置电法监测系统,所有电极均布置在巷道底板位置,采用并行电法仪采集数据,进行高分辨地电阻法反演成像,根据工作面回采与电性参数变化关系,分析了"垮落带"岩层的动态变化特征:伴随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存在采... 在工作面高抽巷中布置电法监测系统,所有电极均布置在巷道底板位置,采用并行电法仪采集数据,进行高分辨地电阻法反演成像,根据工作面回采与电性参数变化关系,分析了"垮落带"岩层的动态变化特征:伴随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存在采动应力影响,观测范围局部岩层裂隙发育,导致周期性的电性变化,可能与工作面周期来压事件有关;工作面周期来压期间,覆岩破坏可能以大块破断与冒落为主,电性参数变化大;工作面周期来压间隔期内,覆岩破坏可能以小块破断与冒落为主,电性参数呈渐变形式;给出了工作面超前采动应力作用范围、周期来压步距及垮落带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电法 煤层工作面 垮落带 电阻率 覆岩破坏
下载PDF
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转动刚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郭兵 王磊 +2 位作者 王颖 石艳 田海兰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2-89,共8页
为了探讨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的转动刚度和破坏模式,针对常见梁柱节点类型,包括全焊接连接、外伸式端板螺栓连接、T型钢螺栓连接、上下翼缘及腹板角钢螺栓连接等,进行了单向加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各类节点的总转角均超过了0.05 rad... 为了探讨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的转动刚度和破坏模式,针对常见梁柱节点类型,包括全焊接连接、外伸式端板螺栓连接、T型钢螺栓连接、上下翼缘及腹板角钢螺栓连接等,进行了单向加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各类节点的总转角均超过了0.05 rad,塑性转角均超过了0.04 rad;节点域剪切变形较大,特别是全焊接节点,使节点转动刚度显著降低;当连接较强时,框架梁可以在连接破坏之前形成塑性铰;当连接较弱时,连接件容易因过度变形而破坏。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类整理分析,梁柱节点总转角可以分成节点域转角和连接转角两大部分,给出了常见节点类型在弹性阶段的转角及转动刚度简化计算方法,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柱连接节点 静力试验 转动刚度 转角 节点域 破坏模式
原文传递
CMAS环境下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热障涂层的热循环行为及失效机制 被引量:18
4
作者 苗文辉 王璐 +3 位作者 郭洪波 彭徽 王凯 宫声凯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82,共7页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工作时表面经常产生CaO-MgO-Al2O3-SiO2(简称CMAS)等沉积物。本文中研究了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制备ZrO2热障涂层(TBCs)在CMAS环境下的热循环行为及失效机制。结果表明,在1200℃热冲击条件下,表面涂覆CMAS的热...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工作时表面经常产生CaO-MgO-Al2O3-SiO2(简称CMAS)等沉积物。本文中研究了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制备ZrO2热障涂层(TBCs)在CMAS环境下的热循环行为及失效机制。结果表明,在1200℃热冲击条件下,表面涂覆CMAS的热障涂层的热循环寿命低于100次,而未涂覆CMAS的涂层寿命达到500次以上,CMAS的存在加速了热障涂层的剥落失效。在1200℃经过210次循环后,ZrO2陶瓷层与CMAS之间形成了约8μm厚的互反应区,其形成主要与CMAS中Ca2+内扩散有关。CMAS环境下热障涂层陶瓷层产生大量横向裂纹,涂层的失效主要以陶瓷层片状剥落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障涂层 循环热冲击 CMAS 互反应区 失效
原文传递
陡倾顺层断裂带黄土–泥岩边坡动力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贾向宁 黄强兵 +2 位作者 王涛 张宁 姜紫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721-2732,共12页
以甘肃天水地区典型黄土–泥岩滑坡为原型,采用顺层倾角80°的断裂带黄土–泥岩边坡概念模型,通过输入峰值加速度逐级增大的地震波,设计并开展比例尺为1∶20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结合数值模拟,揭示陡倾顺层断裂带黄土–泥岩边坡地震动... 以甘肃天水地区典型黄土–泥岩滑坡为原型,采用顺层倾角80°的断裂带黄土–泥岩边坡概念模型,通过输入峰值加速度逐级增大的地震波,设计并开展比例尺为1∶20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结合数值模拟,揭示陡倾顺层断裂带黄土–泥岩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以及失稳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加速度动力响应在坡面处具有趋表效应,在断裂带处放大效应明显大于两侧地层;峰值加速度a=0.3g是边坡地震响应的临界点,断裂带上盘放大效应、竖向与水平向动土压力响应在此临界点上下的响应性状与特征不同,当a≤0.3g时边坡断裂带上盘放大效应不明显,竖向动土压力响应与上覆地层厚度呈正相关,水平向动土压力响应在坡肩处最强烈,在断裂带处呈整体降低趋势,而当a>0.3g时边坡断裂带上盘放大效应显著,竖向动土压力受断裂带和上覆地层厚度共同控制,且坡脚处的地震响应强烈;地震作用下陡倾断裂带黄土–泥岩边坡失稳模式为震裂滑移式破坏,其中上盘震裂裂隙分布区范围是下盘的1.5倍,这是陡倾断裂带边坡具有一定的断裂带上盘放大效应的又一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断裂带 黄土–泥岩边坡 振动台试验 数值模拟 动力响应 破坏特征
原文传递
堆积体滑坡滑带渐近破坏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迪 张保军 张漫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151-156,共6页
以钻孔倾斜仪深部变形监测资料为依据,以启动变形为基础,在文献[11]中研究了堆积体滑坡的变形机理,发现滑坡滑带的主滑面自下而上逐步发展。文章将研究堆积体滑坡滑带的渐近破坏机理。发现滑坡滑带同样首先从主滑面开始破坏,然后自下而... 以钻孔倾斜仪深部变形监测资料为依据,以启动变形为基础,在文献[11]中研究了堆积体滑坡的变形机理,发现滑坡滑带的主滑面自下而上逐步发展。文章将研究堆积体滑坡滑带的渐近破坏机理。发现滑坡滑带同样首先从主滑面开始破坏,然后自下而上向滑带上盘发展,呈明显渐近破坏的形式,且在滑带范围内,抗剪强度自下而上呈递增趋势,表现出滑带介质的非均质性。根据滑带破坏机理,提出了滑坡的破坏预警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体滑坡 滑带 渐近破坏 破坏标准 破坏预警标准
下载PDF
基于震例探讨大地震的物理机制 被引量:15
7
作者 吴晓娲 秦四清 +3 位作者 薛雷 杨百存 李培 张珂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696-3710,共15页
查明大地震物理机制对地震预测和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评述了当前主流地震机制假说,指出用于描述浅源地震机制的弹性回跳说和粘滑说存在诸多缺陷;前人提出的脱水致裂、相变失稳、剪切熔融和反裂隙断层作用等中-深源地震机制假说,... 查明大地震物理机制对地震预测和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评述了当前主流地震机制假说,指出用于描述浅源地震机制的弹性回跳说和粘滑说存在诸多缺陷;前人提出的脱水致裂、相变失稳、剪切熔融和反裂隙断层作用等中-深源地震机制假说,均存在与观测事实不符的情况.本文简要介绍了近些年我们发展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指出断层运动导致锁固段累进性破裂发生地震,称锁固段在体积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发生的显著地震为标志性地震事件.震例分析表明,浅源、中源、深源及其混合型地震区标志性地震事件的孕育规律均遵循该理论.进一步的讨论指出,弹性回跳说和粘滑说均隐含着断层面上存在锁固段的假设;深源地震震源体具有发生脆性破裂的环境条件;该理论能合理解释地震应力降远小于室内岩石破裂应力降、热流佯谬和自组织临界性这些难点问题.这充分说明,大地震物理机制均可统一解释为锁固段脆性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区 锁固段 大地震 物理机制 脆性破裂
下载PDF
偏压连拱隧道洞口仰坡失稳机制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向安田 朱合华 +1 位作者 丁文其 贾明辉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2008年第1期73-79,110,共8页
以江西某高速公路一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为背景,用Marc有限元程序对其出口段进行了动态施工的三维数值模拟。从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剪应力和正应力)集中、塑性区的分布形态和发展规律、仰坡轴向和横向地表位移的分布特征等方面,系统研究了偏... 以江西某高速公路一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为背景,用Marc有限元程序对其出口段进行了动态施工的三维数值模拟。从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剪应力和正应力)集中、塑性区的分布形态和发展规律、仰坡轴向和横向地表位移的分布特征等方面,系统研究了偏压连拱隧道强风化仰坡因施工而引起的失稳机制。结果表明:(1)塑性区和应力集中区在模拟施工过程中只出现在洞体附近,可能的仰坡失稳往往是隧道施工失稳的累进性响应,机制是:隧道开挖引起近洞区的塌落和挤出破坏,从而扰动相对较远的仰坡,削弱甚至破坏其稳定性;(2)隧道上方和近山脊一侧仰坡轴向和横向位移比近山谷一侧的大,仰坡失稳往往从隧道上方和埋深较大一侧开始;(3)洞口仰坡的轴向水平位移前缘大,后缘小,垂直位移后缘大,前缘小,与圆弧型剪切滑移边坡的位移模式很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口仰坡 塑性区 应力集中 失稳机制 累进性响应
下载PDF
大采高工作面区段窄煤柱合理尺寸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余学义 王琦 +1 位作者 赵兵朝 王飞龙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7,21,共4页
以亭南煤矿二盘区大采高工作面及区段煤柱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计算、现场实测分析了煤柱中部核区宽度及破坏范围,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盘区已采工作面侧向应力的影响范围及四种不同尺寸煤柱塑性破坏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煤柱破坏情况受... 以亭南煤矿二盘区大采高工作面及区段煤柱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计算、现场实测分析了煤柱中部核区宽度及破坏范围,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盘区已采工作面侧向应力的影响范围及四种不同尺寸煤柱塑性破坏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煤柱破坏情况受采动影响较大;在距煤柱边缘0-3m范围内为破碎区,距煤柱边缘3-6m范围内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采空区侧向低应力区为4-20m;当宽度为10-12m时煤柱中部破坏小,结构稳定,最终确定适合亭南矿区段窄煤柱合理尺寸为10-1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区段窄煤柱 破碎区 塑性破坏
下载PDF
逆断层黏滑错动对跨断层隧道影响机制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学增 唐精 +2 位作者 桑运龙 师刚 李学锋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1-489,共9页
为指导隧道穿越活动断层时的抗错断设计,避免逆断层黏滑错动造成跨断层隧道结构的严重破坏,以棋盘石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1∶50相似模型试验,研究逆断层黏滑错动所引起的山岭隧道破坏模式,分析隧道和地层变形过程及破坏特征,得到以下结论... 为指导隧道穿越活动断层时的抗错断设计,避免逆断层黏滑错动造成跨断层隧道结构的严重破坏,以棋盘石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1∶50相似模型试验,研究逆断层黏滑错动所引起的山岭隧道破坏模式,分析隧道和地层变形过程及破坏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逆断层错动在断层迹线附近地层形成剪切带,剪切带沿着断层线略微凸向试验装置上盘的弧线方向发展。2)断层错动对试验装置上盘内隧道变形破坏的影响大于下盘,最大土压力和最大纵向应变主要分布在上盘隧道中;土压力和纵向应变变化规律相似,均随错动位移的增加而不断增加。3)隧道最终破坏为逆断层下的剪切破坏,局部伴随张拉破坏,剪切破坏主要表现为变形缝两侧隧道衬砌脱落和纵向裂缝;断层错动对隧道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断层破碎带及附近2 D(D为隧道洞径)区域,尤其是试验装置上盘部分,在跨断层隧道的设计阶段需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逆断层黏滑错动 模型试验 剪切带 破坏模式
下载PDF
神府矿区浅埋煤层工作面煤柱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1
11
作者 方刚 刘洋 李昂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6-61,共6页
煤柱的稳定性是决定老(采)空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评价浅埋煤层工作面区段防水煤柱的稳定性,以郭家湾煤矿51103首采工作面为例,采用室内试验、现场实测、理论分析、数学建模等方法对其煤柱特征、留设尺寸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 煤柱的稳定性是决定老(采)空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评价浅埋煤层工作面区段防水煤柱的稳定性,以郭家湾煤矿51103首采工作面为例,采用室内试验、现场实测、理论分析、数学建模等方法对其煤柱特征、留设尺寸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煤柱屈服区宽度为4.3m,水压破坏区宽度为6.8m,有效隔水区宽度为8.4m。工作面煤柱高度按照5.0m考虑,根据Bieniawski煤柱强度理论及相关判别指标,所留设的煤柱处于绝对安全稳定状态,由此证明,在51104相邻工作面开采期间51103工作面留设的区段防水煤柱可以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柱稳定性 室内试验 现场实测 屈服区 破坏区 有效隔水区
下载PDF
采动影响下特厚煤层巷道围岩支护技术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吕坤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5-112,共8页
针对酸刺沟煤矿特厚煤层巷道受2次采动影响后围岩支护困难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采动影响下特厚煤层巷道围岩破坏规律,提出了采动影响下特厚煤层巷道围岩分次支护技术,并进行了工程实践。结果表明... 针对酸刺沟煤矿特厚煤层巷道受2次采动影响后围岩支护困难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采动影响下特厚煤层巷道围岩破坏规律,提出了采动影响下特厚煤层巷道围岩分次支护技术,并进行了工程实践。结果表明:一次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塑性区呈“增大-平稳”趋势,主要表现为滞后影响,工作面后方300 m外,塑性区保持不变,二次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塑性区呈“减小-平稳”趋势,工作面30 m范围内影响较大,随后逐渐趋于稳定,试验巷道围岩能够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采动影响 塑性区 破坏机理 巷道支护
下载PDF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边坡剪切屈服区特性和破坏模式 被引量:10
13
作者 魏红卫 喻泽红 邹银生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4-108,共5页
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筋材与土的相互作用,分析加筋边坡的稳定性,研究边坡加筋后剪切屈服区特性和破坏模式的变化,以及加筋层数和筋材拉伸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筋后边坡的剪切屈服区和破坏模式发生改变,筋材拉伸模量和加筋密度不同,... 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筋材与土的相互作用,分析加筋边坡的稳定性,研究边坡加筋后剪切屈服区特性和破坏模式的变化,以及加筋层数和筋材拉伸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筋后边坡的剪切屈服区和破坏模式发生改变,筋材拉伸模量和加筋密度不同,加筋边坡的破坏形态也不相同。筋材拉伸模量过低时,加筋边坡的剪切屈服区与素土边坡接近,加筋的稳定效果不明显,即便增大加筋密度对边坡安全系数的提高也不大;随着筋材拉伸模量增大,加筋的稳定作用增强,且随加筋层数增加,边坡的剪切屈服区宽度增宽,并向边坡内部和基础发展;对于加筋密度相同的加筋边坡,随着筋材拉伸模量的增大,边坡将呈现三种典型的破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加筋边坡 稳定分析 剪切屈服区 破坏模式
下载PDF
冲击荷载下凯威特型球面网壳的失效模式及其判别方法 被引量:10
14
作者 范峰 王多智 +1 位作者 支旭东 沈世钊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62,共7页
应用ANSYS/LS-DYNA建立60m跨度凯威特型球面网壳(扇形三向网格单层球面网壳)与圆柱形冲击物的数值模型并展开分析。依据网壳的动力响应,提出顶点竖向冲击荷载下网壳结构的四种失效模式,但动力响应及失效模式与冲击初始条件间缺乏规律性... 应用ANSYS/LS-DYNA建立60m跨度凯威特型球面网壳(扇形三向网格单层球面网壳)与圆柱形冲击物的数值模型并展开分析。依据网壳的动力响应,提出顶点竖向冲击荷载下网壳结构的四种失效模式,但动力响应及失效模式与冲击初始条件间缺乏规律性。对冲击的特点及网壳动力特性的分析则发现:以顶点响应速度(一次冲击结束时刻网壳顶点的速度)为自变量时,网壳最终动力响应呈现很好的规律性,并且可以依据顶点响应速度对网壳的失效模式进行判别。最后鉴于网壳受冲击荷载的数值模型建立困难且计算繁琐,提出获取顶点响应速度的理论计算方法,且理论结果可以替代数值结果进行失效模式的判别。达到了由冲击初始条件经简化的理论计算判别网壳失效模式的目标。其中理论方法的核心是网壳冲击区范围的确定与冲击区折算质量的推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面网壳 冲击 冲击区 折算质量 顶点响应速度 失效模式 判别方法
下载PDF
山岭隧道跨断裂带段及洞口段地震响应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长卫 张良 +3 位作者 张凯文 岳茂 童心豪 温浩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3-1002,共10页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山岭隧道跨断裂带段及洞口段的动力响应及其破坏机制,以国道318线康定折多山隧道工程为背景,设计并开展隧道长达8 m的大型地震动模拟振动台试验,对比分析处于不同围岩条件中衬砌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及其破坏机制,研究结...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山岭隧道跨断裂带段及洞口段的动力响应及其破坏机制,以国道318线康定折多山隧道工程为背景,设计并开展隧道长达8 m的大型地震动模拟振动台试验,对比分析处于不同围岩条件中衬砌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及其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次振动台试验中,隧道衬砌结构的加速度、动土压力以及应变等响应主要受周围围岩条件的影响,其所处的围岩质量越差地震反应越强烈。在三向地震作用下,隧道衬砌结构的PGA放大系数随着地震波幅值的增加逐渐减小,各部位间动土压力和应变差值逐渐增大并进入偏心受力状态,横截面共轭45°为主要受力方向。此外,衬砌结构的纵向破坏由洞口处向深部围岩发展,且各段衬砌具有相同的破坏机制,即破坏过程为自“仰拱→拱脚→拱肩→拱顶”发展。对比分析处于不同围岩条件中衬砌结构的最终破坏形态,洞口和断裂等围岩条件较差段衬砌结构的震害较为严重,且下部结构的震害明显比上部结构严重。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重点关注洞口段和断裂带段衬砌结构的抗震设防,加强衬砌仰拱、拱脚等下部结构的加固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山岭隧道 断裂带 洞口段 振动台试验 动力响应 破坏机制
原文传递
隧洞破碎带围岩失稳破坏模式及控制措施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邵帅 杨兴国 +2 位作者 黄成 黄康鑫 周家文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72-80,共9页
随着水电工程向西南山区的进一步发展,隧洞工程的地质条件也变得更加复杂。为解决在隧洞开挖过程中遇到节理带、断层等软弱破碎岩带时发生大变形、塌方等围岩失稳破坏等问题,本文以长河坝水电站泄洪洞工程为研究对象,探索围岩支护措施,... 随着水电工程向西南山区的进一步发展,隧洞工程的地质条件也变得更加复杂。为解决在隧洞开挖过程中遇到节理带、断层等软弱破碎岩带时发生大变形、塌方等围岩失稳破坏等问题,本文以长河坝水电站泄洪洞工程为研究对象,探索围岩支护措施,以确保洞室围岩的稳定及施工安全。通过对现场勘测资料、隧洞开挖施工方案、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及有限元计算等,分析围岩破坏的原因和解决方法。首先,根据泄洪洞工程0~30 m段的现场围岩破坏情况及实际地质条件,结合具体的开挖和支护施工措施,对该段围岩的失稳破坏因素和失稳破坏模式进行研究。然后,建立典型的泄洪洞进口30 m剖面开挖有限元模型,在考虑围岩非线性变形的基础上,采用摩尔-库伦本构关系,利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对围岩内部的应力和位移进行分析计算。从对围岩失稳破坏影响因素和破坏模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影响因素可以分为3点:1)该段泄洪洞周围岩体内部裂隙节理发育,岩体结构破裂,围岩稳定性差;2)工程区域内地应力较高,岩体内部储存有一定能量,洞室开挖导致地应力的释放,让围岩变得更加破碎;3)支护措施设计不合理,普通锚喷支护无法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导致围岩破坏。洞室围岩自身物理力学性质差是围岩破坏的主导因素,即围岩破坏模式为岩体结构主导型破坏模式。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经原支护处理的隧洞围岩在受结构面切割部位存在较大的变形,隧洞破碎带处经及时加强支护后,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针对隧洞破碎带处围岩的潜在失稳问题,综合采用超前支护、开挖后及时进行"喷锚+钢支撑+锚筋"束联合支护,能有效抑制隧洞围岩变形,保证破碎带围岩不会失稳破坏,现场监测数据及实施效果也表明及时加强支护措施对围岩稳定控制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洞工程 软弱破碎带 破坏模式 围岩稳定性控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冰碛土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何迎红 屈智炯 《成都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5期57-62,共6页
本文对一工程冰碛上进行了微观试验研究,探讨了冰碛土的微观结构排列特征,并从宏观的角度对冰碛土的力学性质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 冰碛土 微观结构 力学性质 土石坝
全文增补中
A sand production prediction model for weak sandstone reservoir in Kazakhstan 被引量:6
18
作者 Ainash Shabdirova Nguyen Hop Minh Yong Zhao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9年第4期760-769,共10页
Weakly consolidated reservoirs are prone to sand production problem,which can lead to equipment damage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The conditions for sand production depend on stresses and properties of rock and fluid.A... Weakly consolidated reservoirs are prone to sand production problem,which can lead to equipment damage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The conditions for sand production depend on stresses and properties of rock and fluid.Accurate sand volume estimation is,however,still a challenging issue,especially for reservoirs in weak formations.The weak reservoirs containing viscous or heavy oil are mainly discovered in shallow depths in Kazakhstan,with moderat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Many prediction models developed for open-hole completions where the reservoir materials usually possess certain strength are not applicable for the local reservoirs where the materials are significantly weaker even if casing is used to support the wellbore with oil produced through the perforation tunnels.In this context,a prediction model was proposed where the volume of the produced sand was estimated as the volume of the plastic zone of the failed materials surrounding the perforation tunnels.The model assumes an evolving truncated conical shape for the damage zone and takes into account stress distributions and shear failure in this zone.Then,the proposed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sand volumes in 20 wells during oil production with sequential increase of flow rates.The predictions match well with the measured sand volumes in a local oil field.Finally,a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model performance.It shows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plastic zone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olling factor in the prediction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 production SHEAR failure PERFORATION TUNNEL Plastic zone WEAK SANDSTONE
下载PDF
强震条件下双面坡变形破坏机理的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肖锐铧 许强 +2 位作者 冯文凯 陈建君 左雅娅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7-843,共7页
5.12汶川地震引发了数以万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了研究双面坡在强震条件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本文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手段,设计完成了四类11个模型试验,从改变模型的坡度和坡顶宽度、软岩硬岩... 5.12汶川地震引发了数以万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了研究双面坡在强震条件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本文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手段,设计完成了四类11个模型试验,从改变模型的坡度和坡顶宽度、软岩硬岩结合、阶梯状坡形等角度,较系统地研究了双面坡在强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强震条件下地震水平惯性力是导致边坡破坏的主要原因;在地震情况下边坡变形破坏表现出明显的初动破坏效应;振动过程中双坡具有明显的共剪效应,坡面为阶梯状时其共剪效应更明显;坡体结构为上软下硬时下部硬岩对振动具有一定的放大效应,上硬下软时坡体易整体偏移产生变形破坏。试验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区 双面坡 振动台 物理模拟
下载PDF
补连塔矿回风大巷冒顶机理及补强支护技术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伟锋 庄昕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8-91,共4页
针对补连塔煤矿1-2煤五盘区回风大巷发生冒顶现象,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巷道垮落段顶板长期浸水,顶板泥质砂岩软化,巷道围岩支护体失效,从而导致了冒顶事故的发生。通过巷道冒顶... 针对补连塔煤矿1-2煤五盘区回风大巷发生冒顶现象,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巷道垮落段顶板长期浸水,顶板泥质砂岩软化,巷道围岩支护体失效,从而导致了冒顶事故的发生。通过巷道冒顶机理及垮落形态分析,采用理论计算出巷道顶板浸水区域补强锚索参数,结合塑性破坏特征,提出合理的巷道补强支护设计,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顶 塑性区 补强支护 塑性破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