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汉语的进行体范畴 被引量:34
1
作者 石毓智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24,共11页
迄今为止的工具书和语法专著大都笼统地认为“正”、“在”和“着”具有相同的功能,都是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但是我们通过对大量的语言事实调查发现,这三个标记的功能虽有交叉,但却具有明确的分工,而且它们的使用条件也不同,在很多情... 迄今为止的工具书和语法专著大都笼统地认为“正”、“在”和“着”具有相同的功能,都是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但是我们通过对大量的语言事实调查发现,这三个标记的功能虽有交叉,但却具有明确的分工,而且它们的使用条件也不同,在很多情况下不能互换。三个标记从不同的侧面全面而细密地表达一个动作行为的完整进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标记 进行体
下载PDF
恩施方言的被动标记“着”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树瑛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41,共8页
恩施方言中最有代表性的被动句是由被动标记"着"构成的"NP_1+着+NP_2+VP"格式,主要表达不如意或消极的意义。动词"着"具有"遭受"和"使让"两类意义,本文从句法环境、语义转变、语音... 恩施方言中最有代表性的被动句是由被动标记"着"构成的"NP_1+着+NP_2+VP"格式,主要表达不如意或消极的意义。动词"着"具有"遭受"和"使让"两类意义,本文从句法环境、语义转变、语音形式、因语法化而导致动词功能的衰变等四个方面讨论该方言中被动标记"着"源于动词的"使让"义,它的发展过程遵循了汉语史"使役→被动"的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施方言“”遭受义 使让义 语法化
下载PDF
玉林话“着”字的意义和用法 被引量:5
3
作者 梁忠东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113-116,共4页
普通话的"着"是一个多音多义词,玉林话的"着"也有多种意义,但只有一个读音(■21)。玉林话的"着"作为语素与普通话有同有异,构成的词语也有同有异。在词义方面,玉林话的"着"大部分与普通话不同... 普通话的"着"是一个多音多义词,玉林话的"着"也有多种意义,但只有一个读音(■21)。玉林话的"着"作为语素与普通话有同有异,构成的词语也有同有异。在词义方面,玉林话的"着"大部分与普通话不同,却与其他方言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林话 意义
下载PDF
西宁方言的“着”和“者”
4
作者 安丽卿 卓玛吉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146-160,共15页
“着[t■■]”和“者[t■■]”是西宁方言中语法功能多样且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虚词,二者读音相似且用法上也有交叉。作为动态助词,“着”主要用于持续体,兼表完成体和先行体;而“者”则用于进行体和持续体。作为语气词,二者都出现在句尾... “着[t■■]”和“者[t■■]”是西宁方言中语法功能多样且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虚词,二者读音相似且用法上也有交叉。作为动态助词,“着”主要用于持续体,兼表完成体和先行体;而“者”则用于进行体和持续体。作为语气词,二者都出现在句尾,但“着”表祈使语气,而“者”则表肯定和确认。同时,“着”作为处所介词、方式标记和结构助词的用法都是“者”所不具备的。就“着”和“者”的来源来说,表附着义的动词“着”在魏晋时有了方位介词的用法,在唐代语法化为完成体标记,并进一步虚化为结构助词;六朝时“着”还可表持续体,唐代发展为进行体标记,受蒙古语副动词影响,元代“着”产生了方式标记的用法;祈使语气词“着”是由持续体标记演变而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先行体标记。“者”的语气词用法当是由上古的指代词“者”虚化而来,进行体和持续体标记的“者”则是语言接触的产物,是用语气词“者”对译蒙古语动词后的附加成分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宁方言 “者”
下载PDF
河北盐山方言的句尾“着”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林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56,共3页
盐山方言的句尾助词"着"显示了此处方言的语法特色,而虽同处向尾,句尾"着"却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分别从语法意义和用法上对盐山话的三个句尾"着"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盐山话 助词
下载PDF
隆回湘语中“着”的主观量功能及其区域共性特征
6
作者 王羽熙 唐贤清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5,共9页
隆回湘方言中的“着[tsɑ^(55)]”兼有“着1”“着2”两种不同的义项,分别与现汉中表语气的“都”和“倒/也”意义相近。“着1”“着2”均有强调主观量的功能,但在表量特征与规则上存在内部差异,主观量的大小主要与语义句法特征、“量... 隆回湘方言中的“着[tsɑ^(55)]”兼有“着1”“着2”两种不同的义项,分别与现汉中表语气的“都”和“倒/也”意义相近。“着1”“着2”均有强调主观量的功能,但在表量特征与规则上存在内部差异,主观量的大小主要与语义句法特征、“量”与句中VP/AP的语用依变关系及所在表达式的肯定/否定有关。此外,娄邵片湘语多处方言点中也存在着与“着”类似的语法现象,表量功能与隆回湘语的“着”有相似,也有差别。总结发现,“着”的主观量功能较为特殊,且并非孤立现象,在娄邵片湘语中呈现出区域共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量 隆回湘语 娄邵片 区域共性
原文传递
“正”“在”“着”的功能再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欧阳晓芳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68,共10页
根据功能透明原则,"正""在""着"能够高频共现是因为它们分属不同功能域。通过考察三者与动词和时间表述的共现约束,发现"正"属于时域,是对事件进行精准时间定位的相对时标记;"在"属... 根据功能透明原则,"正""在""着"能够高频共现是因为它们分属不同功能域。通过考察三者与动词和时间表述的共现约束,发现"正"属于时域,是对事件进行精准时间定位的相对时标记;"在"属于体域,是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的进行体标记;"着"与时间表达无关,是状态化标记,可以跨功能域承担不同的功能。将"正""在""着"分别与同属时域、体域、存在域的其他形式进行对比,并依托行为动词谓语句、祈使句、否定结构等对"正"、"在"、"着"进行功能对比,也进一步验证了它们的功能差异。这不仅是三者能够共现的根本原因,还可以解释"着"的隐现、"V着"存在句宾语的施受不限、"V着"的叠用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透明原则 功能域 共现约束 功能对比
原文传递
东南亚留学生对“着”使用条件的认知及其习得过程 被引量:4
8
作者 丁雪欢 曹莉敏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17-26,共10页
通过对三类语料的定性定量分析发现:东南亚学生对于"着"所附着的动词具有[-终结]特征、"V+结果补语/数量宾语"和"着"相冲突有清醒的认知。其各类"着"结构的习得存在由静态义向动态义、意义基... 通过对三类语料的定性定量分析发现:东南亚学生对于"着"所附着的动词具有[-终结]特征、"V+结果补语/数量宾语"和"着"相冲突有清醒的认知。其各类"着"结构的习得存在由静态义向动态义、意义基本句向意义非基本句、结构简单句到结构复杂句的发展趋向。"着"前动词和形容词种类、"V着"所在句的复杂度,从初级到中、高级阶段的进展不明显。准确率在三个阶段呈U状变化,自动生成语料因回避策略"着"的准确度高,在强制性语境中使用"着"的准确率较低。"着"的习得主要受句子结构及意义的复杂度、形式的明晰度等语言的标记性及目的语使用频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用条件 习得过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西洋记》中的语气词“着、个、则个、些”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飞华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35-39,共5页
语气词"着、个、则个、些"产生于近代汉语,明清时期逐渐趋于衰微并最终消失。通过研究《西洋记》中的语气词"着、个、则个、些,"分别简述其历史来源并描写其使用情况。其语气意义:"着"在祈使句末是表达... 语气词"着、个、则个、些"产生于近代汉语,明清时期逐渐趋于衰微并最终消失。通过研究《西洋记》中的语气词"着、个、则个、些,"分别简述其历史来源并描写其使用情况。其语气意义:"着"在祈使句末是表达自身意愿,并促请对方考虑或执行,在陈述句末表示情况的变化或行为的实现;"个"单独用作语气词极少有人提到,"个(则个)"在祈使句末意义与"着"相当,在陈述句末和句中停顿处,语气意义是申明事实存在,略带夸张。"些"尚处在语法化过程中,未最终虚化为语气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词 则个 《西洋记》
下载PDF
时间的两种相对切分方式和“着”的语法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立民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8,共10页
本文认为“着”表示一个事件从过去持续到现在,并围绕相关的五个句式对“着”的语法意义作了阐释。本文还提出汉语中有两种相对的时间切分方式,即以说话时间为时间参照点的切分方式和以事件为时间参照点的切分方式。“着”与两种时间切... 本文认为“着”表示一个事件从过去持续到现在,并围绕相关的五个句式对“着”的语法意义作了阐释。本文还提出汉语中有两种相对的时间切分方式,即以说话时间为时间参照点的切分方式和以事件为时间参照点的切分方式。“着”与两种时间切分方式都有关,而与后者的关系尤其密切。这就是说,参照事件在带“着”事件进行过程中发生并和带“着”事件并存,这就是使用“着”的语义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过去持续到现在 时间切分方式 参照事件 事件进行过程
原文传递
《李十三十大本》中的“着”字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朋彪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51-54,共4页
清代乾嘉时期陕西省著名的碗碗腔剧作家李芳桂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了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是研究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份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以渭南市临渭区文体局印刷之《李十三十大本》为底本,对"着"字的... 清代乾嘉时期陕西省著名的碗碗腔剧作家李芳桂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了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是研究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份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以渭南市临渭区文体局印刷之《李十三十大本》为底本,对"着"字的用法展开讨论,揭示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些语法特点。《李十三十大本》中"着"字有三种用法:动词,表示感受、打击、达到目的、使役;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语气助词,表示祈使和假设。"的"用如"着"的现象也附带予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十三十大本》 关中方言语法 碗碗腔
下载PDF
清末以来西南官话“着”的多功能表现及其演变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超 《现代语文》 2020年第12期52-58,共7页
清末以来,西南官话“着”就已具有多个功能,各个功能之间存在着语义演变先后关系。最早的使触义动词“着”,后来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使触义动词→派遣义动词→祈愿义助词→先时义助词”;二是“使触义动词→附着义动词→遭受义动词... 清末以来,西南官话“着”就已具有多个功能,各个功能之间存在着语义演变先后关系。最早的使触义动词“着”,后来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使触义动词→派遣义动词→祈愿义助词→先时义助词”;二是“使触义动词→附着义动词→遭受义动词→动标记”。西南官话中,“着”的这些功能至今仍在并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官话 多功能 语义演变 语法化
下载PDF
宿松方言的状态形容词后缀“着”
13
作者 黄晓雪 贺学贵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94-96,共3页
宿松方言有一种由形容词后缀“着”构成的状态形容词“A(B着”,这种状态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和状态补语,带结构助词“里”后可作定语。这种状态形容词后缀来源于表实现的动态助词“着”。
关键词 宿松方言 状态形容词
下载PDF
试析“teita”的用法及其中文表达方式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82-87,77,共7页
日语中的アスペクト和テンス是日语学习者不易掌握的难点,本文以“てぃた”为中心,在查找和分析例句的基础上对“てぃた”及其对应中文表达方式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本文着重对“てぃた”和“动词+着’、“动词+了”、“动词”的异同进... 日语中的アスペクト和テンス是日语学习者不易掌握的难点,本文以“てぃた”为中心,在查找和分析例句的基础上对“てぃた”及其对应中文表达方式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本文着重对“てぃた”和“动词+着’、“动词+了”、“动词”的异同进行了探讨,以期帮助日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てぃた”的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てぃた
下载PDF
汉语方言持续体标记统计分析及持续体与进行体标记比较
15
作者 丁崇明 《语言学论丛》 CSSCI 2023年第3期3-25,共23页
本文据930个方言点的材料总结出11种持续体标记选用序列,总结出持续体标记在方言中的选用倾向和地域分布。对方言持续体与进行体标记的选用进行分析,发现有极少数方言两种体标记相同,有的方言这两种体标记部分相同,持续体与进行体标记... 本文据930个方言点的材料总结出11种持续体标记选用序列,总结出持续体标记在方言中的选用倾向和地域分布。对方言持续体与进行体标记的选用进行分析,发现有极少数方言两种体标记相同,有的方言这两种体标记部分相同,持续体与进行体标记均含处所词的有7种方言的93个点。两种标记不一致的方言占76.8%。持续体与进行体完全不同的有4种方言。两种体标记90%以上的点完全不同的有7种方言。方言调查的事实支持汉语把持续体和进行体分为两种不同的体。汉语方言可分为:持续体与进行体标记相同或部分相同的方言、两种体标记不同的方言。有的是用“着”类标记的方言,有的是用处所词标记的方言。论文还探讨了体标记“着”和“在+处所词”体标记的来源及语法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体 进行体 体标记 处所词 语法化路径
原文传递
构式化视角下的“着Prep”与“V+P+NP方所”
16
作者 彭建国 陈汉钦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48,103,104,共10页
从汉魏至唐五代时期,汉语中的"着"开始出现在"V+P+NP方所"构式中的P位置,逐渐成为方所介词。"着"从附着义动词演变为方所介词的根本原因是词义由空间向时间的隐喻,主导因素是语义图式的隐喻和类推。构式... 从汉魏至唐五代时期,汉语中的"着"开始出现在"V+P+NP方所"构式中的P位置,逐渐成为方所介词。"着"从附着义动词演变为方所介词的根本原因是词义由空间向时间的隐喻,主导因素是语义图式的隐喻和类推。构式化过程中,方所标记功能主要由方所构式赋予,方所构式的投射以及P位置上同位成员的类推也是促成它往方所介词演化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 构式化
原文传递
荔浦方言与其他一些汉语方言“着”的特殊表“体”功能
17
作者 伍和忠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07-111,共5页
助词"着"与谓词性成分结合,在普通话中主要用于表示"进行/持续"。西南官话荔浦方言的"着"既可以用来表示"完成",也可以表示"经历"等"体"意义。在西南、江淮官话,吴语,湘语... 助词"着"与谓词性成分结合,在普通话中主要用于表示"进行/持续"。西南官话荔浦方言的"着"既可以用来表示"完成",也可以表示"经历"等"体"意义。在西南、江淮官话,吴语,湘语,闽语等汉语南方方言及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用"着"表示"完成"的比较多见,而同一方言点中"着"既表"完成"又表"经历"的则比较少见。"着"的特殊表"体"功能总体看来,其地域分布较为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成” “经历” 荔浦方言 汉语南方方言
下载PDF
普通话、广州话、盐城话持续体标记的比较
18
作者 蔡华祥 赵怡 《现代语文》 2020年第6期73-78,共6页
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体标记不仅仅是语音或者词汇不同,其语法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普通话的持续体标记“着”、广州话的“住”和盐城话的“著”在存现句、连谓结构、祈使句等句法环境中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对不同方言的体标记进行比较,是... 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体标记不仅仅是语音或者词汇不同,其语法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普通话的持续体标记“着”、广州话的“住”和盐城话的“著”在存现句、连谓结构、祈使句等句法环境中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对不同方言的体标记进行比较,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可以为汉语体范畴、体标记的研究打开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体 “住” “著”
下载PDF
玉林白话的“着”字被动句及被动标记“着”的形成
19
作者 冯晓璐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0年第7期95-100,共6页
玉林话常用的被动标记是"着"字,"着"在玉林话中是一个多功能词。其语义与表示"遭受"义的动词"着"有关。在近代汉语中曾出现"着"分别当作动词和被动介词使用的现象,后来这些用法在普... 玉林话常用的被动标记是"着"字,"着"在玉林话中是一个多功能词。其语义与表示"遭受"义的动词"着"有关。在近代汉语中曾出现"着"分别当作动词和被动介词使用的现象,后来这些用法在普通话中消失了,但在玉林话中仍保留下来,"着"字还在被动介词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为单纯表示被动义的语法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林话 被动句 被动标记 历时演变
下载PDF
甘肃民勤方言持续体标记“的[tə^(21)]”的来源及其语法化
20
作者 敏春芳 肖雁云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2年第2期173-188,共16页
在甘肃民勤方言中,虚词“的[tə^(21)]”使用频率高、功能复杂。我们在描写持续体标记“的[tə^(21)]”句法语义功能基础上,进行跨方言比较,通过普方古检视,厘清“的”的来源及发展过程。初步推测,民勤方言中的“的”来源于唐代表动作持... 在甘肃民勤方言中,虚词“的[tə^(21)]”使用频率高、功能复杂。我们在描写持续体标记“的[tə^(21)]”句法语义功能基础上,进行跨方言比较,通过普方古检视,厘清“的”的来源及发展过程。初步推测,民勤方言中的“的”来源于唐代表动作持续的“着”,读作“的[tə^(21)]”当是“着”的轻读音变,其语法化路径为:“附着”义动词“着”>处所介词“的”;“附着”义动词“着”>结果补语“着”>持续体标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方言 持续体标记 语法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