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0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离式热管充液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陈岚 苏俊林 伍贻文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5-288,共4页
以丙酮为工质,对水平排管串联型分离式热管,在充液率为32%~179%之间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热管蒸发器和冷凝器管壁、加热和冷却风道出口截面等处的温度分布;分析了不同充液率下热管的工作状态;计算了换热量、传热系数,从而得出该分... 以丙酮为工质,对水平排管串联型分离式热管,在充液率为32%~179%之间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热管蒸发器和冷凝器管壁、加热和冷却风道出口截面等处的温度分布;分析了不同充液率下热管的工作状态;计算了换热量、传热系数,从而得出该分离式热管在以丙酮为工质、设定的加热功率为1400W、空气流速1.3m/s时,最佳充液率为70%~1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热管 工质 充液率 传热特性
下载PDF
Mg-Gd-Y-Mn耐热镁合金的压缩变形行为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熊创贤 张新明 +2 位作者 陈健美 邓运来 邓桢桢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53,共7页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对Mg-Gd-Y-Mn稀土镁合金在温度为300~500℃、应变速率为0.001~1.0s-1、最大变形程度为60%的条件下,进行恒应变速率高温压缩模拟实验研究.分析了实验合金高温变形时流变应力与应变速率及变形温度之间的关系以...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对Mg-Gd-Y-Mn稀土镁合金在温度为300~500℃、应变速率为0.001~1.0s-1、最大变形程度为60%的条件下,进行恒应变速率高温压缩模拟实验研究.分析了实验合金高温变形时流变应力与应变速率及变形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变化,计算了表观激活能及相应的应力指数,为选择这种合金的热变形加工条件提供了实验依据.结果表明:合金的稳态流变应力随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在恒应变速率条件下,合金的真应力水平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给定的变形条件下,计算得出的表观激活能和应力指数分别为200kJ·mol-1和5.1.根据实验分析,合金的热加工宜在400~500℃温度范围内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变形 稀土镁合金 变形激活能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甘蔗切割器工作参数优化综合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汝贵 姜永圣 杨坚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8-140,共3页
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的方法,建立了不同工况下甘蔗收割机切割器的工作参数:切割速度、前进速度、刀片数量、刀盘倾角、刀片刃角和切割角对工作性能指标破头率影响的二次回归方程,在此方程的基础上,考虑切割器工作参数对破头率的影... 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的方法,建立了不同工况下甘蔗收割机切割器的工作参数:切割速度、前进速度、刀片数量、刀盘倾角、刀片刃角和切割角对工作性能指标破头率影响的二次回归方程,在此方程的基础上,考虑切割器工作参数对破头率的影响,建立了参数优化数学模型,采用约束变尺度法,实现了切割器工作参数的优化,降低了破头率,最后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切割器 工作参数 破头率 优化
下载PDF
云南电网紧凑型500kV线路带电作业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文英 邓华 +3 位作者 钱晶 高超 龚明义 庞峰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6-71,共6页
针对云南电网高海拔(2 800 m及以下)紧凑型500 kV线路带电作业特点,在昆明特高压基地户外试验场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结合操作过电压计算,对不同工作方式下具体作业位置的带电作业安全距离与组合间隙进行了危险率计算。依据危险率变... 针对云南电网高海拔(2 800 m及以下)紧凑型500 kV线路带电作业特点,在昆明特高压基地户外试验场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结合操作过电压计算,对不同工作方式下具体作业位置的带电作业安全距离与组合间隙进行了危险率计算。依据危险率变化趋势,综合确定了最小安全距离的新方法。该方法清晰地表现了危险率与间隙距离的关系,便于优化带电作业间隙的校核方式。计算结果表明,云南电网高海拔紧凑型500 kV线路直线塔边相和下相带电作业是安全可行的。研究结果可为电网开展运行维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为高海拔紧凑型线路带电作业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电作业 危险率 最小安全距离 高海拔 紧凑型线路
下载PDF
气体压强对非晶硅薄膜光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李世彬 吴志明 +3 位作者 朱魁鹏 蒋亚东 李伟 廖乃镘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2-356,共5页
采用RF-PECVD工艺在20~100Pa范围内改变a-Si:H薄膜沉积工作气体压强。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测试KBr衬底上的薄膜红外光谱峰随工作气体压强的变化情况,结合红外光谱峰的理论分析确定薄膜中氢含量随工作气体压强变化规律。光谱式... 采用RF-PECVD工艺在20~100Pa范围内改变a-Si:H薄膜沉积工作气体压强。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测试KBr衬底上的薄膜红外光谱峰随工作气体压强的变化情况,结合红外光谱峰的理论分析确定薄膜中氢含量随工作气体压强变化规律。光谱式椭偏仪中用Forouhi Bloomer(FB)模型拟合得到薄膜的折射率(n),消光系数(k),厚度及光学禁带Eg,并用扫描电镜(SEM)断面分析对椭偏仪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根据Tauc公式推出薄膜的光学禁带宽Eg和截止波长,并和FB模型得到结果进行了比较,Eg(FB)和Eg(Tauc)的差值在11meV内。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了工作气体压强对a-Si:H薄膜微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硅 工作压强 沉积速率 光学禁带宽度
原文传递
稻麦联合收获机分段式脱粒装置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滕悦江 金诚谦 +4 位作者 陈艳普 刘鹏 印祥 王廷恩 俞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2,共12页
针对纵轴流联合收获机在收获稻麦时出现的脱粒不彻底、分离不完全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分段式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该装置主要由锥形脱粒滚筒、脱粒强度可调式凹板筛、360°分离式凹板筛、作业参数电控调节系统等构成。通过单因... 针对纵轴流联合收获机在收获稻麦时出现的脱粒不彻底、分离不完全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分段式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该装置主要由锥形脱粒滚筒、脱粒强度可调式凹板筛、360°分离式凹板筛、作业参数电控调节系统等构成。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获得了脱粒强度可调式凹板筛的开关板针对小麦和水稻脱粒的最佳开关状态。为寻求装置作业参数对脱粒效果的影响规律及最优参数组合,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试验。以滚筒转速、导流板角度、凹板筛脱粒间隙、凹板筛分离间隙及喂入量作为影响因素,以破碎率、损失率、脱出物含杂率为试验指标,建立了破碎率、损失率、脱出物含杂率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破碎率影响的显著性大小顺序为滚筒转速、凹板筛脱粒间隙、导流板角度、喂入量、凹板筛分离间隙;对脱出物含杂率影响的显著性大小顺序为滚筒转速、导流板角度、凹板筛脱粒间隙、喂入量、凹板筛分离间隙;对损失率影响的显著性大小顺序为滚筒转速、导流板角度、凹板筛脱粒间隙、喂入量、凹板筛分离间隙。通过多目标参数优化分析,确定装置进行小麦脱粒的最优作业参数组合为脱粒滚筒转速905 r/min、导流板角度69°、凹板筛脱粒间隙18 mm、凹板筛分离间隙19 mm、喂入量4 kg/s。在该参数组合条件下进行了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纵轴流脱粒装置相比,整机作业破碎率由1.46%降为1.00%,含杂率由1.85%降为1.43%,损失率由1.72%降为1.20%,各指标实测值与模型优化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该装置有效解决了破碎率高、脱粒不干净、分离不彻底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纵轴流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的结构改进和作业参数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设计 优化 稻麦联合收获机 脱粒装置 作业参数 破碎率 含杂率 损失率
下载PDF
750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胡毅 王力农 +5 位作者 刘凯 邵瑰玮 徐莹 郑传广 胡建勋 刘庭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0-154,共5页
为了给750kV线路的带电检修和维护工作提供技术依据,保证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开展,结合官亭—兰州东750kV输电线路的实际,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了线路带电作业时的操作过电压水平;针对带电作业时的各典型工作位置,通过1:1模拟杆塔试验得... 为了给750kV线路的带电检修和维护工作提供技术依据,保证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开展,结合官亭—兰州东750kV输电线路的实际,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了线路带电作业时的操作过电压水平;针对带电作业时的各典型工作位置,通过1:1模拟杆塔试验得出了各工作位置的带电作业操作冲击放电特性,并根据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的特点进行了海拔校正。在此基础上,通过带电作业危险率的计算和分析,研究确定了750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研究结果可为750kV输电线路的工程设计和带电作业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50kV 输电线路 带电作业 安全距离 危险率 过电压
下载PDF
某500kV紧凑型线路的带电作业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超 胡毅 +5 位作者 李景禄 王力农 刘凯 邵瑰玮 郑传广 陶蓉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0-164,共5页
500 kV紧凑型线路带电作业的难点是确定最小安全距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GB/T 19185-2003《交流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某具体线路的实际情况,通过计算和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用实际带电作业危险率来判断带... 500 kV紧凑型线路带电作业的难点是确定最小安全距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GB/T 19185-2003《交流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某具体线路的实际情况,通过计算和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用实际带电作业危险率来判断带电作业安全性,由危险率小于1×10-5的要求得出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校核出该500 kV紧凑型线路直线塔最小相地距离和相间距离分别为2.6 m和4.5 m,转角塔和终端塔最小相地距离和相间距离分别为2.7 m和4.5 m,最后根据该线路塔型的实际尺寸对带电作业进行了安全可行性校核。研究表明在该线路中带电作业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型 带电作业 安全距离 危险率
下载PDF
电子束蒸发沉积工艺条件对ZrO_2薄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占美琼 张东平 +2 位作者 贺洪波 邵建达 范正修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356-1360,共5页
在电子束蒸发沉积制备ZrO2薄膜的过程中,采用石英晶体振荡法监控膜厚和沉积速率。用NKD7000分光光度计测量了ZrO2薄膜的折射率和膜厚,用原子力显微镜分别观测了不同工作气压和沉积速率下薄膜的表面形貌、均方根粗糙度。结果表明,随着工... 在电子束蒸发沉积制备ZrO2薄膜的过程中,采用石英晶体振荡法监控膜厚和沉积速率。用NKD7000分光光度计测量了ZrO2薄膜的折射率和膜厚,用原子力显微镜分别观测了不同工作气压和沉积速率下薄膜的表面形貌、均方根粗糙度。结果表明,随着工作气压的升高,膜层的结构变疏松,薄膜的折射率和均方根粗糙度都随之减小。随着沉积速率的增大,膜层的结构变致密,薄膜的折射率和均方根粗糙度都随之增大。并且从工具因子(TF)的角度得到了证实。实际镀膜过程中应该根据激光薄膜的应用需要选用合适的工艺条件,在允许的均方根粗糙度范围内提高膜层的结构致密性和折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ZRO2薄膜 工作气压 沉积速率 石英晶体振荡法
原文传递
采油管道的失效概率和剩余寿命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胡亚东 王雅芸 +2 位作者 成轩 蔡亚 钟雨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9-51,71,I0003,I0004,共6页
随油气田开发时间的不断延长,油气田内油气采集管道发生失效的可能性也在不断的增加。文章基于油气采集管道失效概率模型和剩余强度模型,建立了基于腐蚀的采油管道剩余寿命和失效概率计算模型,分析了工作压力、腐蚀速率、屈服强度等因... 随油气田开发时间的不断延长,油气田内油气采集管道发生失效的可能性也在不断的增加。文章基于油气采集管道失效概率模型和剩余强度模型,建立了基于腐蚀的采油管道剩余寿命和失效概率计算模型,分析了工作压力、腐蚀速率、屈服强度等因素对采油管道的腐蚀失效概率和剩余寿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文章所建立的基于腐蚀的采油管道失效概率和安全使用寿命的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较为准确,对采油管道的运行管理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当采油管道的工作压力从4. 85 MPa增加6. 55 MPa时,采油管道剩余寿命从28年减少至16年;当坑深腐蚀速率和坑长腐蚀速率分别由0. 05 mm/a和2. 5 mm/a上升至0. 2 mm/a和10 mm/a时,采油管道安全使用寿命下降21~42年;当采油管道规格由DN600增加至DN900时,采油管道的使用寿命增加10年。失效事件的关联性与采油管道的屈服强度对采油管道的失效概率影响作用较小,属于次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概率 剩余寿命 采油管道 工作压力 腐蚀
下载PDF
全尾砂充填料浆流变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家锐 毛明发 +1 位作者 王炳文 常伟华 《矿冶》 CAS 2018年第1期5-8,共4页
通过试验研究了新型胶凝材料T.C-I-全尾砂料浆、水泥-全尾砂料浆的工作特性和流变性能,并进行分析比较,揭示了全尾砂充填料浆的流变参数随灰砂比、质量浓度和剪切速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T.C-I-全尾砂料浆的固结性能优于普硅水泥(... 通过试验研究了新型胶凝材料T.C-I-全尾砂料浆、水泥-全尾砂料浆的工作特性和流变性能,并进行分析比较,揭示了全尾砂充填料浆的流变参数随灰砂比、质量浓度和剪切速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T.C-I-全尾砂料浆的固结性能优于普硅水泥(P.O 42.5);当灰砂比低于1∶10或质量浓度高于77%~79%时,T.C-I-全尾砂浆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均优于水泥-全尾砂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特性 充填料浆 工作特性 剪切速率
下载PDF
5754铝合金板材H2n状态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华 梁延彬 李世伟 《轻合金加工技术》 CAS 2002年第5期25-28,共4页
研究了加工率、退火温度、保温时间对板材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确定了5754铝合金H2n状态的生产工艺及热处理制度。结果表明,其性能指标达到EN485标准。
关键词 铝合金 H2n状态 加工率 退火温度 保温时间 板材 生产工艺
下载PDF
铝合金焊丝的拉拔及刮削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红伟 王法科 +2 位作者 马冰 王有祁 明珠 《有色金属加工》 CAS 2011年第1期36-39,共4页
为制造高品质铝合金焊丝材料,通过分析单模拉伸条件、拉伸的影响因素、拉伸配模原则、拉伸加工率等对铝合金焊丝拉伸的影响,形成了铝合金焊丝单模拉伸工艺、热处理工艺、多模连拉工艺及机械刮削光亮化工艺。结果表明:当加工率不超过27%... 为制造高品质铝合金焊丝材料,通过分析单模拉伸条件、拉伸的影响因素、拉伸配模原则、拉伸加工率等对铝合金焊丝拉伸的影响,形成了铝合金焊丝单模拉伸工艺、热处理工艺、多模连拉工艺及机械刮削光亮化工艺。结果表明:当加工率不超过27%、退火温度为410℃±10℃/保温1.5小时,可实现铝合金焊丝单模拉伸的顺利进行;两道模具之间的加工率为17%且道次之间变形率一致,可实现多模拉伸且可保证产品质量;定径处理后的铝合金焊丝,采用钨钢材料制成刮削模具进行刮削处理,在保证刮削量大于0.04mm、刮削速度不低于8m/s、控制超声频率及清洗水温度的情况下,可实现铝合金焊丝的光亮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焊丝 拉伸 加工率 刮削
下载PDF
同塔四回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琪 郭婷婷 +3 位作者 李辉 陈坚平 夏增明 李金亮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4-180,共7页
带电作业是对同塔多回输电线路检修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有必要对同塔多回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可行性进行分析。文中以110 kV、220/110 kV和500/220 kV同塔四回输电线路为研究对象,并从带电作业典型作业位置危险率和作业人员体表场强2... 带电作业是对同塔多回输电线路检修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有必要对同塔多回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可行性进行分析。文中以110 kV、220/110 kV和500/220 kV同塔四回输电线路为研究对象,并从带电作业典型作业位置危险率和作业人员体表场强2个方面对带电作业安全性进行了评价。计算表明,110 kV、220/110 kV同塔四回线路直线塔导线侧带电作业危险率大于1×10-5;110 kV同塔四回线路耐张塔横担处危险率大于1×10-5,均不满足规程要求;而500/220 kV同塔四回线路各典型位置均小于1×10-5,满足规程要求。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计算得到:当作业人员不穿屏蔽服在同塔四回输电线路开展带电作业时,人体最大场强均出现在脚的位置,分别为1 080.3、1 482.2、2 138 kV/m,当选用屏蔽效率至少为37.15、39.90、42.67 d B的屏蔽服时即能保证作业人员安全。综上表明,当身穿合适的屏蔽服后,作业人员可安全地在500/220 kV同塔四回线路上开展带电作业,但在110 kV、220/110 kV同塔四回线路直线塔和110 kV同塔四回线路耐张塔上开展带电作业时,仍有较大的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塔四回输电线路 带电作业 安全性评价 危险率 体表场强
下载PDF
梳针刺辊梳棉机落棉的实验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兰 孙鹏子 +1 位作者 张明光 邹健敏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7-99,共3页
就梳针式刺辊梳棉机落棉率进行了实验研究,着重研究了不同工作角度的梳针刺辊与锯齿刺辊在不同速度下梳棉机落棉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证实,梳针工作角对梳针式刺辊梳棉机落棉率有一定影响,梳针工作角在66~58°间落棉率与锯齿刺辊落... 就梳针式刺辊梳棉机落棉率进行了实验研究,着重研究了不同工作角度的梳针刺辊与锯齿刺辊在不同速度下梳棉机落棉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证实,梳针工作角对梳针式刺辊梳棉机落棉率有一定影响,梳针工作角在66~58°间落棉率与锯齿刺辊落棉率相差不大,而梳针工作角在73°时落棉率明显高于锯齿刺辊。梳针表面光滑及摩擦因数小是梳针式刺辊落棉率较高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梳棉机 梳针式刺辊 工作角 落棉率
下载PDF
7050铝合金铆钉线材生产工艺 被引量:6
16
作者 郭淑兰 王丽巍 《轻合金加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22-23,共2页
采用多种配模方案,控制各种不同的加工率,建立工艺多数与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确定了7050铝合金H13、T73状态铆钉线材的最佳生产工艺制度。
关键词 铝合金 加工率 力学性能 铆钉线材 生产工艺
下载PDF
产业结构、居民工作时间与人口出生率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光明 丁波鹦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6-106,共11页
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出现显著下降,而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的居民工作时间波动增加可能是出生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将中国城镇行业加权平均工作时间作为关键解释变量,利用200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 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出现显著下降,而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的居民工作时间波动增加可能是出生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将中国城镇行业加权平均工作时间作为关键解释变量,利用200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考察期内城镇居民平均工作时间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当地人口出生率。进一步研究表明,居民收入、工作时间对出生率存在交互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工作时间增加对出生率的负向冲击就越被削弱,即收入水平对劳动闲暇具有一定补偿作用。构建工具变量“经济地理偏离度”、去除少数民族自治区及基于SYS-GMM方法的稳健性检验也得出了一致结论。异质性检验则发现无论城镇男性或女性居民平均工作时间的增加都会负向冲击当地人口出生率。相关部门应在保证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严格规范工时制度,保障职工拥有充足劳动闲暇,并对家庭生育予以必要的支持辅助,避免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工作时间 劳动闲暇 出生率 居民收入 家庭生育
下载PDF
细集料类型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孔隙结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猛 姚占全 王海龙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66-1271,共6页
利用机制砂、风积沙和河砂制备不同水胶比的混凝土进行抗压、轴心抗压、劈裂抗拉、抗折和黏结强度测试以及坍落度测试,结合微观孔隙结构变化明确不同细骨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增强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黏结强... 利用机制砂、风积沙和河砂制备不同水胶比的混凝土进行抗压、轴心抗压、劈裂抗拉、抗折和黏结强度测试以及坍落度测试,结合微观孔隙结构变化明确不同细骨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增强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黏结强度、受拉变形能力和韧性,而风积沙则降低了混凝土力学性能;随着水胶比和减水剂含量的增加,不同细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着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普通河砂混凝土相比,风积沙和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下降程度较小;机制砂和风积沙降低了集料之间的干涉作用、提升了细骨料填充率和开口孔隙占比使混凝土内部更加致密强化孔隙结构,但二者均使混凝土内部的大孔隙占比增多;机制砂和风积沙均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随着水胶比和减水剂含量的增加,坍落度大幅增加,但当水胶比和减水剂含量过大时导致风积沙混凝土凝结硬化时间延长3倍左右,且内部处于湿润和黏结性较弱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集料 混凝土 力学性能 工作性能 填充率 孔隙结构
下载PDF
小型平板热管的传热特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岂兴明 苏俊林 矫津毅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69-672,共4页
以丙酮、乙醇和水为工质,对小型平板热管在充液率为20%-90%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热管蒸发段和冷凝段管壁、加热和冷却风道进、出口截面等处的温度分布,计算了传热量和传热系数。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了工质、充液量和热... 以丙酮、乙醇和水为工质,对小型平板热管在充液率为20%-90%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热管蒸发段和冷凝段管壁、加热和冷却风道进、出口截面等处的温度分布,计算了传热量和传热系数。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了工质、充液量和热流密度对热管传热系数的影响。得出该平板热管以乙醇为工质的传热性能最好,传热极限qmax为16—17kW/m^2,最佳充液率为50%,并给出平均传热系数综合关联式。实验结果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小型平板热管 工质 充液率 传热特性
下载PDF
考虑工作人群及不同防护措施的疫情传播速度仿真
20
作者 牛莉霞 于钱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7-183,共7页
本文主要针对疫情走势进行了分析,考虑了不同人群和不同防护措施对疫情走势的影响。针对此问题首先对传统的SEIR传染模型进行了优化,模拟出在公共场所内工作人员感染病毒后和普通人员感染病毒后的疫情传播情况;其次对比不同防护措施情... 本文主要针对疫情走势进行了分析,考虑了不同人群和不同防护措施对疫情走势的影响。针对此问题首先对传统的SEIR传染模型进行了优化,模拟出在公共场所内工作人员感染病毒后和普通人员感染病毒后的疫情传播情况;其次对比不同防护措施情况下的疫情传播情况,分析了物理防护和化学防护对疫情传播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初始潜伏者为工作人员时,疫情爆发的更加迅猛、快速;工作人员在分别采取物理防护和化学防护措施后会使得疫情发展速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化学防护措施的防控效果相当于三级物理防护措施的防控效果,全国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下需要进行比普通人群更高等级的物理防护,也为后期疫情扩散期间的物资分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工作人群 传播速度 疫情防控 传染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