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法纺织何以走上革命前线——边区妇女纺织技术传播研究
1
作者 孔煜也 王洪喆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102,共21页
本文聚焦1943-1949年晋冀鲁豫太行区的妇女纺织技术实践,从传播机制与实践主体两方面入手,探讨物质生产与革命政治如何在技术实践中发生关联,这种技术实践又为妇女带来怎样的体验。基于对史料的考察,本文认为边区基层干部群众通过模范... 本文聚焦1943-1949年晋冀鲁豫太行区的妇女纺织技术实践,从传播机制与实践主体两方面入手,探讨物质生产与革命政治如何在技术实践中发生关联,这种技术实践又为妇女带来怎样的体验。基于对史料的考察,本文认为边区基层干部群众通过模范学习、生产展览、经济计算、民主讨论、组织劳动等技术策略突破了代代相传的技术垄断传统,构建起一种以群众(尤其是妇女)为主体的技术政治。由此,妇女纺织不仅维持了边区军民的基本生计,也为中国基层技术实践积累了有益经验,同时为妇女进入社会性技术劳动领域做出了早期探索。这一案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妇女与技术的总体性窗口——在妇女手中,土法纺织成为制造棉布与解放感的双重技术,将物质生产与革命政治交织成“新社会”的经纬。这次重访将为我们思考技术与性别、生产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纺织 技术传播 群众实践 边区建设 技术与性别
原文传递
组织起来:“新妇女”与“新社会”的构建——以延安时期的妇女纺织生产运动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0
2
作者 董丽敏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22,共13页
文章结合赵树理的小说《传家宝》,对抗战时期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妇女纺织生产运动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指出其具有多重面向:它以动员组织妇女参加纺织生产为主要出发点,对传统"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劳动分工进... 文章结合赵树理的小说《传家宝》,对抗战时期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妇女纺织生产运动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指出其具有多重面向:它以动员组织妇女参加纺织生产为主要出发点,对传统"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劳动分工进行了征用和改造,从而在"妇女解放"的维度上留下了值得讨论的新空间;它是抗日根据地在遭遇到经济封锁时的"自给自足"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但更是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合作社"机制探索个体经济走向集体经济的重要环节;它询唤出了一批具有劳动自觉、尊严感与"公家"意识的"新妇女",更重要的是,初步建构了相对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劳动共同体",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了未来"新社会"建构的可能路径。文章认为,延安时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拓展了对"妇女""革命"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以"延安道路"为成熟标志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也亟待被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妇女纺织生产运动 合作社 新妇女 新社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