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4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中心主义”的本体论批判--关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三个前提性问题 被引量:23
1
作者 叶险明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50,共11页
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本体论批判,必须从现实思想文化领域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在什么意义上存在、"西方中心主义"与其由以产生的现实基础的关系、"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心"与国际关系结构... 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本体论批判,必须从现实思想文化领域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在什么意义上存在、"西方中心主义"与其由以产生的现实基础的关系、"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心"与国际关系结构的"中心"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去正确认识和把握。只有在方法论上搞清楚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前提性问题,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才能富有成效,从而真正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发展和话语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中心主义 世界历史 前提性批判 民族和国家
原文传递
“策问”中的“历史”——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15
2
作者 章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62,共10页
“历史记忆”之延续构成晚清思想演进重要的象征,并明显受两个因素的主导,一是由“反满”所催生的恢复汉族的记忆;一是西方因素开启的关乎中国历史的记忆。“策问”作为参与国家考试时的答卷,无论是设“问”者还是应“策”者,大致都恪... “历史记忆”之延续构成晚清思想演进重要的象征,并明显受两个因素的主导,一是由“反满”所催生的恢复汉族的记忆;一是西方因素开启的关乎中国历史的记忆。“策问”作为参与国家考试时的答卷,无论是设“问”者还是应“策”者,大致都恪守于官方意识形态,分析“策问”中的“历史”,可以了解这些历史文本是如何想象“中史”与“西史”、接榫“历史”与“现实”的。由此,“历史记忆”在晚清中国如何延续,也通过具体的文本“呈现”出来。同时,由于“中史”与“西史”并非单纯时间意义上的“过去”,中西历史“会通”所催生的“历史记忆”的延续,也并不单纯,实际与立足于“反满”立场对历史的重塑,适成对照。由此,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多向度,也随之得以“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问 历史记忆 中史 西史
下载PDF
西方汉学中的《淮南子》翻译与研究--基于英文书籍的文献史考察 被引量:14
3
作者 孟庆波 高旭 《国际汉学》 CSSCI 2018年第3期58-71,205,共14页
西方英文世界对《淮南子》的翻译与研究已有130余年,其文献史呈现以下特点:在文献数量上,以20世纪中叶以前、20世纪下半叶以及21世纪为三个主要阶段,书籍数量在各阶段均呈明显增长,累计产出文献58种;在文献体裁上,有节译本、全译本、论... 西方英文世界对《淮南子》的翻译与研究已有130余年,其文献史呈现以下特点:在文献数量上,以20世纪中叶以前、20世纪下半叶以及21世纪为三个主要阶段,书籍数量在各阶段均呈明显增长,累计产出文献58种;在文献体裁上,有节译本、全译本、论文集、学位论文及各种专题著作,翻译和研究作品始终并行出现;在作者群体上,以英国学者为开端,但美国学者逐渐成为绝对主体;在学术影响上,罗浩、桂思卓、马绛等人的翻译与研究成果曾引发热议,推动了西方汉学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西方汉学 文献史
原文传递
由“分期”史到“断代”史——民国时期大学“中国通史”讲授体系之演变 被引量:9
4
作者 尚小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68,共13页
民国时期大学的"中国通史"讲授,有一个从模仿西洋史"上古、中古、近古、近世"的"分期"体系,向"断代"体系逐步演变的过程,最通行的断代方法为"先秦"、"秦汉"、"魏晋... 民国时期大学的"中国通史"讲授,有一个从模仿西洋史"上古、中古、近古、近世"的"分期"体系,向"断代"体系逐步演变的过程,最通行的断代方法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六段。在前一种讲授体系下,由于分期标准难以确定,造成时期划分极端混乱,中西历史对照讲授的目的难以达到,而且由于受西方中心史观的影响,还出现了强分时代乃至割裂历史的弊端。因此,这种讲授体系逐渐被各大学所抛弃,而代之以后者。后一种讲授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分段问题上充分考虑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特点的结果。其问题主要在于各段历史在实际讲授过程当中,常常不能衔接,造成"通史"事实上"不通"。与通史讲授体系的演变相呼应,通史教科书的编撰,也大体经历了一个从模仿西洋史分期,到依据本国历史发展特点构建本国通史著作体系的演变。这是中国史研究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大学 中国通史 西洋史 分期 断代
下载PDF
西域马球文化活动史略考辨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涛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9-60,67,共3页
马球活动是西域历史马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历史上西域马球活动的比赛规则、场地、比赛用马等具体传承载体的分析, 从专业技术的角度为西域马球文化活动的历史定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马球 文化活动 比赛规则 历史 理论依据 专业技术 传承 史略 西域 组成部分
下载PDF
近十五年西方历史学的新发展 被引量:7
6
作者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何兆武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1,共7页
20世纪后期,历史研究的重点继续是从分析的社会科学转移到更加强调文化因素的方面来,但是面临着迅速变化的世界局面,却具有其更加繁富且已改变了的焦点。历史学家并未受到后现代主义太多的影响,但关于应该如何重铸过去的问题的确更趋复... 20世纪后期,历史研究的重点继续是从分析的社会科学转移到更加强调文化因素的方面来,但是面临着迅速变化的世界局面,却具有其更加繁富且已改变了的焦点。历史学家并未受到后现代主义太多的影响,但关于应该如何重铸过去的问题的确更趋复杂了。在历史学思想与实践的重新定向过程中,人们更为深入地反思和质疑了历史作为引向今日西方文明的一种单向历程的观念,政治领域和阶级的概念扩大或改变了,妇女与性别的历史日益被纳入到通史系统中来。而在迫切需要另行考察现代性以及撰写全球史的状况面前,我们对于广泛跨文化的方法仍然缺乏综合的认知,有待于未来的进一步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历史学 政治史 女性主义史 全球历史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从环境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美国西部开发 被引量:7
7
作者 付成双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7-118,共12页
西部开发是美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西部开发,就没有今日之美国。自从著名史学家弗.特纳开创西部史以来,这一题目一直是美国史研究中最迷人的领域之一。传统上,我们总是从人类发展进步的角度去理解西部开发,看... 西部开发是美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西部开发,就没有今日之美国。自从著名史学家弗.特纳开创西部史以来,这一题目一直是美国史研究中最迷人的领域之一。传统上,我们总是从人类发展进步的角度去理解西部开发,看到的净是文明与进步:随着移民的不断西进,资本主义的小麦王国、畜牧王国和矿业帝国的兴起,现代化定居区的出现等等。即便是在研究中涉及到环境,那也是为了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主题。可是,如果我们从环境史的角度去理解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西部开发,所见到的就不再仅仅是进步和发展,还有惨重的生态悲剧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开发 环境史 沙暴 物种变迁 环境保护
原文传递
西方新闻媒体监督:历史、实质与趋势——以美国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志海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3期86-92,共7页
新闻媒体,又称为大众传媒,在西方国家有"第四权力"之称,也有的称之为"瞭望哨"、"报警器",其实都是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的形象比喻。本文以美国为例,追溯新闻媒体监督的历史、剖析其本质、揭示其趋势,目... 新闻媒体,又称为大众传媒,在西方国家有"第四权力"之称,也有的称之为"瞭望哨"、"报警器",其实都是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的形象比喻。本文以美国为例,追溯新闻媒体监督的历史、剖析其本质、揭示其趋势,目的是有利于正确看待西方媒体监督,科学把握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在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媒体 监督 历史 本质 趋势
原文传递
A historical view of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160 years after the discovery of the first case in humans: part 1. What have we learn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isease and on its parasitic agent? 被引量:5
9
作者 Dominique Angele Vuitton WANG Qian +5 位作者 ZHOU Hong-xia Francis Raoul Jenny Knapp Solange Bresson-Hadni WEN Hao Patrick Giraudoux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8期2943-2953,共11页
Since the first 2 cases observed in southern Germany and the correct identification of a parasite at the origin of the disease by the famous scientist Rudolf Virchow in 1855, the borders of the endemic area of alveola... Since the first 2 cases observed in southern Germany and the correct identification of a parasite at the origin of the disease by the famous scientist Rudolf Virchow in 1855, the borders of the endemic area of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 have never stopped to expand. The parasite was successively recognized in Switzerland, then in Russia, Austria and France which were long considered as the only endemic areas for the disease. Cases were disclosed in Turkey in 1939; then much attention was paid to Alaska and to Hokkaido, in Japan. The situation totally changed in 1991 afte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Chinese endemic areas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 scientists. The world map was completed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by the identification of AE in most of the countries of central/eastern Europe and Baltic States, and by the recognition of cases in central Asia. Up to now, the disease has however never been reported in the South hemisphere and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the mid-1950s, demonstration by Rausch and Schiller in Alaska, and by Vogel in Germany,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2 parasite species responsible respectively for cystic echinococcosis ("hydatid disease") and AE put an end to the long-lasting debate between the "dualists", who believed in that theory which eventually proved to be true, and the "unicists", who believed in a single species responsible for both diseases.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molecular biology fully confirmed the "dualist" theory while adding several new species to the initially described E. granulosus; within the past decade, it also confirmed that little variation existed within Echinococcus (E.) multilocularis species, and that AE-Iooking infection in some intermediate animal host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as indeed due to a new species, distinct from E. multilocularis, named E. shiquicus. Since the 1970s, the unique ecolog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landscape, the hosts, and E. multilocularis have progressively been delineated. The 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Echinococcus species EPIDEMIOLOGY history Rudolf Virchow western China
原文传递
从“整体史”到“全球史”——西方史学史的一条线索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2-109,共8页
全球史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整体史、18-19世纪的普世史和文明史以及20世纪的总体史。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西方史学中识别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它有其古典基础,经历了从整体史、文明史和总体史到全球史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西方史学史 近代史学 整体史 普世史 文明史 总体史 全球史
下载PDF
西方大学教学学术研究:历史发展与演进 被引量:6
11
作者 何晓雷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6,共14页
1990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博耶在其出版的工作报告《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中,将教学视为一种学术形式,并正式提出了教学学术,从而引发了当代大学教学学术的讨论与研究。依据西方大学教学学术研究中的代表人物和重大历... 1990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博耶在其出版的工作报告《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中,将教学视为一种学术形式,并正式提出了教学学术,从而引发了当代大学教学学术的讨论与研究。依据西方大学教学学术研究中的代表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将西方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历史发展分为萌芽(1990年之前)、兴起(1990-1994年)、形成(1995-1999年)和发展(2000年至今)四个时期。研究发现,西方大学教学学术在每一个时期、阶段都有所研究和发展,尽管每一时期、每一阶段也都还有很多任务没有完成,但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西方大学教学学术研究已经基本形成自己的学术发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 大学教学学术研究 发展 学术史
下载PDF
新中国民族学之路——从研究部起始的60年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圣敏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0,共6页
国际民族学界分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和西方传统民族学两大体系。新中国建立前,中国主流的民族学界属于西方体系;而新中国的民族学是从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起始的,研究部是中国民族学界的堡垒和旗帜。近30年来,中国民族学的进步和成就是巨... 国际民族学界分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和西方传统民族学两大体系。新中国建立前,中国主流的民族学界属于西方体系;而新中国的民族学是从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起始的,研究部是中国民族学界的堡垒和旗帜。近30年来,中国民族学的进步和成就是巨大的,但鉴于历史赋予中国民族学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使命以及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的局限性和明显的缺陷,必须抓住时机,创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 西方民族学 发展史 进路思考
原文传递
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学——詹姆逊的阐释理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世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1-146,共6页
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吸收了西方阐释学的思想资源,与当代西方各种学术思潮展开积极的对话,重视历史、意识形态、形式和辩证思维,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詹姆逊的阐释学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阐... 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吸收了西方阐释学的思想资源,与当代西方各种学术思潮展开积极的对话,重视历史、意识形态、形式和辩证思维,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詹姆逊的阐释学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学。他的探索既丰富和发展了西方阐释学和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也对重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和中国阐释学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阐释学 詹姆逊 内容 形式 马克思主义 历史
下载PDF
西医东渐与近代中国之医事变革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雁 《医学与社会》 2011年第6期1-3,共3页
西方医学在清末民初传入旧中国,人们对这种新兴医学逐渐认识并发生了态度上的转变。西医传入中国后,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医疗服务、管理体制、医学理论和医学教育等方面引起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西方医学 医事变革 医学史
下载PDF
西方文明的文化起源:从文化借用到文化基因的形成
15
作者 李新宽 《探索与争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160,180,共15页
西方文明文化基因的形成和塑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1—14世纪是西方文化基因的雏形阶段,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化基因的发展阶段,这两个历史阶段都属于文化借用期。西方人大规模借用古希腊的文化... 西方文明文化基因的形成和塑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1—14世纪是西方文化基因的雏形阶段,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化基因的发展阶段,这两个历史阶段都属于文化借用期。西方人大规模借用古希腊的文化概念、文化意象,借用古罗马和拜占庭的法律术语甚至法律体系,借用东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技术文化,通过挪用、吸收、改造和重组这些文化因素,再结合不断演化和再创造的日耳曼传统文化因素,塑造出理性主义、基督教和个人主义三大文化基因。近代早期是西方文化基因的成熟阶段,也是西方文明的文化创造阶段,这一时期西方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明 文化史 文化基因 文化借用
原文传递
西方人类学中国乡村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53-62,共10页
西方对中国社会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随着欧洲强国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后,才逐步展开的,并受到西方各国统治者的鼓励和支持,成为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地理、哲学、宗教、语言、历史及风物等领域... 西方对中国社会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随着欧洲强国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后,才逐步展开的,并受到西方各国统治者的鼓励和支持,成为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地理、哲学、宗教、语言、历史及风物等领域的研究学科,跨越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文章重点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追述西方对中国乡村研究的历程,讨论其主要著作、理论、研究方法、最新研究动态、热点与争议及代表性学者(包括海外华人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人类学 中国乡村研究 社会与文化 理论与方法 历史与现况
下载PDF
屯田区概念与西域屯垦史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侯甬坚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79,170,171,共17页
从古代历史文献的考订,到近现代新疆、河西地区大量简牍文书的发现和论证,中国西域屯垦史已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再次提出屯田区概念,试图构建一个中国西北边疆史的西域屯田发展系统。通过对历代西域屯田区的实证举例,可见其经历的... 从古代历史文献的考订,到近现代新疆、河西地区大量简牍文书的发现和论证,中国西域屯垦史已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再次提出屯田区概念,试图构建一个中国西北边疆史的西域屯田发展系统。通过对历代西域屯田区的实证举例,可见其经历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反复变化的过程。本文从中归纳出屯田区的基本内涵:即以遗址、遗迹形式见存的古城及其附属的防卫建筑、堆放粮食等物质的仓禀建筑、屯田人员的居住建筑、靠近河流建立的水利设施、沿河流两岸分布的屯田田地(农业生产范围),靠近沙漠、戈壁、山脚、民田等不同地貌的屯田区边界等。本文提出应在屯田区域研究中注意淬炼和使用行之有效的复原方法:史料考订的历史学方法、考古学方法、历史地理学方法、绿洲学方法、遥感影像和GIS技术等,以在新的高度和层次上推进西域屯垦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 屯垦史 屯田区 历史学 考古学 历史地理学 绿洲学 遥感影像 GIS技术运用
原文传递
“西方中心主义”思潮的生成考察及实践批判——兼论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瑞才 单军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57,共8页
“西方中心主义”在西欧民族优越感这一潜在的社会心理演化基础上,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所导引,以“资本生产运动”和“世界市场”为实践动力,凭借资本主义“先发优势”和“硬实力”在“观念的世界秩序”中嬗变为一种意识形态话... “西方中心主义”在西欧民族优越感这一潜在的社会心理演化基础上,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所导引,以“资本生产运动”和“世界市场”为实践动力,凭借资本主义“先发优势”和“硬实力”在“观念的世界秩序”中嬗变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企图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制度模式、价值观念等设定为普遍的发展议程,对非西方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制度输入与实践裁剪。批判“西方中心主义”关键要追溯其生成的实践根源及现实基础,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伟力和世界历史意义,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积极建构对外话语体系,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中心主义 意识形态 中国道路 世界历史
下载PDF
世界历史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演进逻辑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健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20,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现代化经验,从历史逻辑、主体逻辑和制度逻辑三个层面贡献了破解现代化困境的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现代化经验,从历史逻辑、主体逻辑和制度逻辑三个层面贡献了破解现代化困境的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世界历史作为道路展开的理论原点,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将资本运动的客观规律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的辩证统一作为现代化实践的现实原则,与西方式现代化划定了原则性界限;将“走自己的路”作为创造新道路的中国经验,对相对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历史进路表明,现代化的发展形态是历史规律、主体价值和社会制度相互作用与内在融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式现代化 世界历史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
下载PDF
民族国家建构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历史动因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广虎 冉学东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0-444,472,共6页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我国的近代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民族国家为求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建构史。在此历史进程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既要分清"体育""传统""民族&...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我国的近代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民族国家为求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建构史。在此历史进程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既要分清"体育""传统""民族"的3重含义,又要把握好三者的内在联系,使之有机地结合为一个现代语境中的学术概念。民族国家建构这一历史背景,为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历史动因,提供了宏大而严肃的历史视野。据此,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历史动因,可归结为:"民族国家"与"王朝国家"的历史交遇,为其注入了国家理念和国家意志;"国家民族"与"传统民族"的历史交遇,为其注入了民族理念和民族精神;"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历史交遇,为其注入了人文理念和科学精神;"兵式体操"与"武艺武功"的历史交遇,为其注入了体育理念和体育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民族传统体育 历史动因 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 近代史 动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